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五年級上冊幾何圖形計算的資料,本節課的教學,我能夠看到學生興趣盎然,始終以積極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我認為本節課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大膽放手,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小學數學資料來源于生活實際,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于讓學生 本節教學中,我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看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于生活實際,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資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上述這個教學片斷中,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作了大膽改善,教學中我有意設計了曹沖稱象這個同學們都熟悉的故事引入,其用意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孕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
這一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課后調查發現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一方法。之后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于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有的同學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于學生的猜想,教師均給予鼓勵。因為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一樣的猜想結果又激發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說,他們能夠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才得到“靈感”的,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團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僅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一樣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于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種答案顯而易見的一問一答式的問題要盡量減少。上述教學片斷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想什么辦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發現公式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于是學生就開始思索、實踐、猜想,并積極探求猜想的依據。當學生初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我的猜想后,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種方法行的通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向了深入,這不僅僅使學生再次激發起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更是一種科學態度的教育。其次,要積極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
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問題意識要倍加呵護與尊重,師生之間應堅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系,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充分披露靈性,展示個性。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問題。于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該怎樣求?是等于兩條鄰邊乘積還是等于底乘高?”“該怎樣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呢?”“怎樣用數方格來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呢?”這些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自然產生,學生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滿足了學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從而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2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自己感觸頗多,有成功中的喜悅,也有不足中的遺憾,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反思這節課,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問題情景,引起矛盾沖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重視操作探究,發揮主體作用。
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一個可活動的長方形框架,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有變化嗎?怎樣變化?如果任意拉這個平行四邊形,你會發現什么?什么情況下它的面積最大?通過這個拓展題目使學生體會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變化,從而理解的更透徹,運用的更靈活。使學生在練習中思維得到發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滲透“轉化”的思想。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步步深入,緊扣主題。同時滲透“轉化”的思想,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利用舊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形成積極主動的探究氛圍。
第四、聯系實際設計習題,學習內容始終充滿生活氣息。
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惑:
1、應變課堂能力的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需要多鍛煉。
如新知猜想時耗時過多。
2、學生數學知識的底蘊要加強。
學生拿著平行四邊形,不知道如何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這也與我前面的鋪墊、啟發不到位有關,當學生不能獨立作出來時,老師要及時給予指導和啟發,可以這樣啟發:同學們看一看,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底邊是什么位置關系?如果能利用這一點來轉化呢?沿著什么剪?
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而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不是什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是“底×高”,為什么不是“底×鄰邊”?通過把平行四邊形不斷“拉扁”,引導學生逐步了解高與面積之間的內在聯系,理解高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影響,在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悄然無聲地滲透了函數思想。
其實,澄清錯誤與建立正確認識同樣重要。不急于引導學生對正確情況的接受,而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矛盾沖突,并引導學生參與對問題和錯誤的剖析。平行四邊形面積為何是“底×高”,為何不是“底乘鄰邊”?疑問的解答,需要的是觀察、比較、分析等充滿挑戰性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一步步澄清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什么,不是什么”,明白“這樣才是正確的,那樣為什么是錯誤的”,就會獲得真正的數學理解,推理能力也能得到發展。“推拉轉化后,面積發生變化”的表象得到強化,進一步澄清學生潛意識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邊×鄰邊”的錯誤認識。在不斷地對比、交流過程中,錯誤經驗得以糾正,模糊認識得以澄清,數學思維得以發展,創新意識和學習能力得以提升。但是在澄清與對比分析中,時間運用的也較多,對于“精講多練”的目的沒能達到。這種剖析,在日常教學中都是分多個課時進行,完全揉入一節課,甚至微型課,需要我思考如何從別處挪出時間出來,精心雕琢方有進步。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3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式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的,它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教材首先提出:公園準備在一塊平行四邊形空地上鋪草坪,如何計算這塊空地的面積?這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后,提出的`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應對一個新的問題,思考如何去解決教材供給了兩種提示性的方法:一種是經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種是經過剪與拼的活動,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然后計算出面積。經過本節課的使學生經過剪切、平移的方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過程,并能夠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教學中,用長方形面積公式導入,由學生猜測、驗證、再猜測、再驗證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此次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小組合作,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終經過習題鞏固,使學生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4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理解的情況下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使學生能夠正確的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并通過對圖形的認真觀察、比較和自我動手拼拼剪剪等實際操作,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初步建立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通過剪切和平移的動手操作,充分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歸納能力和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基本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講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堂課后,總體感到這節課還是成功的,但深思后也感到這節課還有些不足和遺憾,我就這堂課作如下反思:
在教學中做到了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從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本堂課的教學我充分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參與到探究學習中的樂趣。首先,通過孫悟空看守蟠桃園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大膽猜測:長方形的樹地和平行四邊形的樹地哪塊大?然后讓他們每個人說明自己的理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我重點講轉換的方法。發給學生圖片,讓每個學生自己動手剪拼,剪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引導學生自愿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達到強化學生主動參與的目的,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通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系,高與寬的關系,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方式要求學生把自己總結的過程敘述出來,達到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及歸納總結能力的目的。加強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初步建立空間思維,這對于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學習中能向學生逐步滲透“轉化”思想,讓原有積累的經驗和知識成為學習新知的堅實基礎。我在本堂課教學時引導學生采用“轉化”的思想,來分散教學中的難點,加深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我通過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該如何計算,然后引出學生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么圖形進行推導它的面積。讓學生能夠很自然的想到把這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并探究出它們之間存在的內在關系。通過同學間探究出的圖形間的關系,使學生初步建立“轉化”思維,為以后的幾何圖形的學習奠定基礎,在充分發揮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和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這樣既能突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又有效地化解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初步掌握圖形間的相互轉化,為以后在學習過程中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做了良好的基礎鋪墊。雖然整個教學過程算是基本合格,但在教學過程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己探究能力和思維拓展能力。課堂上總結時沒有放開由學生來歸納概括。還有,由于時間掌控分配不合理,導致學生在提出問題時,沒有在課堂上及時解答,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努力改正的地方。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實際中,我會在課下多學習新的教學模式,積極主動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努力改正教學方法,讓自己早日成為一名讓家長放心、讓學生信任,并且自己業務能力過硬的一名合格的好教師。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5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掌握,對學習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整個教學過程由舊知導入新課,進行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幾個環節組成。
一、注重了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專業思想方法即解決數學具體問題時所采用的方式、途徑、手段,它是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行為。因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運算、演算例題等一些基礎知識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
在這節課中,一開始數格子就開始滲透割補的方法,不僅為學生接下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供了方法,還為學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時候學生馬上能想到運用割補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的面積。
二、注重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它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人的認知過程,體現了數學教育的實質性價值。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最后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后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性,體現了學生對公式的運用和實踐的能力的培養
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來后,我設計了一些變式練習,強化鞏固學生獲得的知識,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練習第3題:解決生活問題。學校有一塊近似平行四邊形的花壇,底4米,高6米,每平方米花壇需要5元,問這個花壇種花大約需要多少錢?這環節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另外,我還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設計了一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12平方米,它的底和高可能是幾?這個頗具開放性的問題。體現了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運用和理解,既有層次性,又能讓學生明白雖然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不相同,但只要等底等高,這兩個圖形的面積也相等。
這節課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我的課有了明顯的進步,可在上課時還存在著不少的缺憾:
還有課堂語言不夠簡練,缺少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這幾點都還是有待提高的,不過通過這次上課也讓我鍛煉了膽魄,讓我對課堂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非常感謝老師和學校領導給我這樣一個機會。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6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我著重培養學生通過剪、拼、擺等動手操作的活動來讓他們主動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并能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課結束后我進行反思了,本節課是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課堂,從中也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1、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在這節課中,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系,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讓學生想一想怎么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一下子就能看出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求出它的面積,滲透了轉化的思想,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它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人的認知過程,體現了數學教育的實質性價值。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么關系?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后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3、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現在我們都在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師生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有問答。在這節課中,我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系,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例如:驗證完猜想后,師問:兩種猜想,兩個結果,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哪一個才是我們要的間接測量的先進方法呢?還有當學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教師引導:你認為他的方法怎么樣?好在哪兒?你還有什么問題?通過教師設計的這些問題,不斷地把課堂引上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高潮。
4、練習設計層層遞進
本環節,我出示了不同層次的練習,如:知道了平行四邊形的兩個高一個底怎么樣求它的面積?出示幾個看起來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其實面積是相等的,讓學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這樣從“基本題—變式題—發展題”,層層遞進,讓學困生有奔頭,中間生有提高,優秀生有發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收獲遍地開花的效果,最終實現課標要求的“讓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教學中的不足:
1、教師靈活性不強,對個別細節處理的不夠,不能有效的抓住學生出現的問題。
2、小組合作的能力差,缺乏對學生小組交流能力的培養,也缺乏師生間的互動交流。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7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在本節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種中我就努力讓學生得到這種需要。以小組為單位我先讓學生嘗試自己通過動手操作尋找出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每個同學都很興奮,我也盡可能讓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于學生的想法,我均給予鼓勵。在眾多的想法中有個同學提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兩條相鄰邊的乘積。理由是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猜想而得。基于此我讓學生再展開想像的翅膀,大膽設想,驗證這一想法的準確性。再一次探究的火花被燃起。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發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
因為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說,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 因而得以靈感。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只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8
聽了梁老師的這一節課,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兩個字,那就是“和諧”,達到如此境界,都歸功于梁老師巧搭了數學與生活之橋。
首先是,“數學化”與“生活化”的和諧統一
梁老師在這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對數學老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數學化”與“生活化”的和諧統一,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詮釋。整節課通過普羅旺斯這一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如停車位的大小比較,花圃的面積,草地的溫馨提示牌等,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又讓他們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體味數學的.價值。課的各個環節連接自然,如行云流水,可謂清清楚楚一條線!
其次是,數學與德育的和諧統一
在數學課中怎樣做到把品德教育溶于數學課堂,這是我們數學老師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這節課上,我也得到了滿意的答案。梁老師巧妙地設計了李明家和張海家禮讓車位,愛護小草的溫馨提示語,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受到了文明禮儀的教育,這種教育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
再次是,老師指導與學生探究的和諧統一
梁老師雖然很年輕,教學經驗尚未豐富,但課堂上卻不乏沉著與干練。她總能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們都知道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創造過程卻是鮮活、生動而有趣的。在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了學習活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而老師只是進行適時的指導,幫助,讓學生探索過程中獲得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觀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動中,使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體現《課標》中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9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現就上課時和課后的感受談幾點體會:
1.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我在這節課中,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正方形的呢?引出你能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做到用“舊知”引“新知”,把“舊知”遷移到“新知,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學向轉化的方法靠攏。重視轉化思想的滲透,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把不熟悉的圖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這在數學學習中是一種好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轉化思想的好處。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多種方法剪拼,想突破平行四邊形高有無數條,拼法也有無數種,可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在充分動手操作的基礎上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能正確運用公式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教學難點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已學過的基本圖形,通過找關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所以我在本課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剪,移,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接著小組合作完成推到過程: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實現新舊圖形的轉化,有利于學生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使知識的掌握更長久、牢固。同時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邊操作邊思考,邊觀察邊尋思,從中有所覺。
3.分層練習,突破重點難點
鞏固練習階段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實驗證明:學生經過近三十分鐘的緊張學習之后,注意力已經度過了最佳時期。此時,學生易疲勞,學習興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現尤為明顯。為了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我除了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層次性和針對性以外,還特別注意在鞏固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加強練習。選擇合適的底和高計算面積、已知面積求高(逆向思維訓練)、等底等高圖形面積計算。
在學生初步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一組選擇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僅要知道底和高兩個條件,而且底和高必須對應。這樣,既體現了知識的有序性,又保證了重點,分散難點,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的全面落實。學生興趣濃厚,攻克一個個難關,意猶未盡。學生練習中錯誤率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時間把握得不夠,最后兩道有針對性的練習沒有得到訓練,從而沒有很好的達到鞏固新知的作用。
4.我的遺憾
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時,讓學生理解長方形的長、寬分別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公式的關鍵,其中有兩個學生到演示臺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時候,說發現他們的面積相等,而我只強調了拼后的面積相等這個概念,為什么面積相等?這個關鍵的問題我卻沒有追問,本來準備好的演示粘貼過程,由于擔心時間不夠也省了。忽視了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即將探究出的知識薄而未發,這樣就使得學生的操作只停留到了表面,而沒有在操作的過程深層次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正因為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疏忽,導致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茫然的情況。其次,學生在剪拼時,只注重結果,沒有適時歸納過程。讓學生理解只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長方形。這一環節處理層次不夠清晰,導致時間過長。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后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著不敢放手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自己覺得在引導和組織學生上欠缺一些,在引導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操作活動中,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有些學生的操作活動沒有很有效進行,導致那里的教學時間過于長。
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后,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0
本節課的重點是推導和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第一次運用“轉化”思想方法推導得出的。對學生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以及今后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小學階段的幾何形體面積、體積計算公式都是運用“轉化”法推導的。因此,本節課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明白什么是“轉化”,深刻理解“轉化”的本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以復習長方形面積公式引入新課。(“轉化”的起點)
2、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活動,思考例1,引導學生形成兩個方面的體驗:一是有些不熟悉、較復雜的圖形,可以轉化成熟悉的、較簡單的圖形;二是轉化后要便于比較相關圖形的面積,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轉化意識。在設計過程中,我將例2做了變化,用問題情境形式展示出來,并和例1聯系,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進行比較,明確轉化的方向。
3、動手實踐,完成轉化。讓學生通過剪、移、拼等操作活動,完成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此時,要讓學生明確“沿高剪開”的必要性。(轉化的關鍵)
4、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后,再現公式的推導過程,并進行小結,同時啟發學生去感悟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落實數學思考目標)
這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后進行匯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匯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并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聯系?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后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5、保證課堂練習的質量和時間,以使學生牢記和熟用公式。學生通過親歷這個過程,不僅能夠牢固掌握并熟練運用S=ah這個公式,而且對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有了初步體驗,在數學思維和學習方法上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積累,感受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1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學習平面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尤其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蘊含著轉化的數學思想。對學生以后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一、遵循"猜想——驗證——推導——應用"教學過程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一道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應用題,學生脫口而出,列出算式,我問他們根據是什么?學生回答:"是猜的"。數學結論必須通過驗證才有它運用的價值,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接著,我讓學生動手量、剪、拼、擺去研究,發現它的普遍規律。學生先用面積測量器量,然后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再拼成長方形,由此研究發現拼成后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充分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歸納、驗證得出公式。
整個過程由學生參與,驗證猜想公式的正確性。使學生得到一種直觀上的證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學生在運用公式時既知其當然,又知其所以然,對知識的應用達到了認識過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異求新
本節課教師盡量為學生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合作交流,增長才干,提高能力。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個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方法之多樣,令老師驚訝。
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能說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體現了集體的智慧。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
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有的學生只限于平行四邊形一個位置擺放,如果換角度剪、拼結果又會怎樣?這一點教師引導不夠到位。有的同學把平行四邊形卷成一個圓筒,正好把平行四邊形的兩個斜邊重合在一起,然后她又把平行四邊形的兩個斜邊處沿高把三角形折起來,由此把平行四邊形分成一個長方形和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長方形,再把這兩個長方形拼在一起,發現規律。
由于學生語言表達的不是太完整,我就沒有深入領會她的意圖。這說明教師的應變能力較差,有待于深入鉆研教材,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正確的估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2
學生的自主探究是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例如,什么是數學教學中真正的探究活動?如何提高探究過程的有效性?帶著這些問題,我設計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力求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一些新的數學理念,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大膽猜測、合作探究、概括延伸的能力,提高探究活動的效率。
明確目的性,是科學的探究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因此,把學習引向重、難點,或學生疑惑的地方,讓學生有效地參與,是培養他們課堂自主探究的前提。在新課伊始,我設計了“玩一玩”的活動,通過“玩”激發學生興趣,將新舊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從而自然引入到面積的探究中。經過長期訓練,學生就逐步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消除了對學習的畏難、厭煩情緒,使他們帶著良好的心態投入學習活動,學生在課堂中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華。
本節課中,我特別重視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因為猜想是直覺思維的一部分,教學中我在兩個環節中均注意設置猜一猜:一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跟哪些條件有關;二是猜一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跟底和高有什么關系。鼓勵學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思維更活躍、更發散。進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猜想、操作、驗證、發現等環節。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來龍去脈,真正體現了主體教育的`原則。
本節課我力求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求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只是一個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學生利用手中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利用手中的工具,采用喜歡的方式去探究,驗證自己的猜想。并通過生生、師生的交流互動,逐步歸納、總結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要提高數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就要做到:1、讓學生的探究有明確的目的性;2、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3、教師的有效指導;4、生生、師生的互動生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3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操作活動,經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能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計算相關圖形的面積并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教材是直接出示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空地,要求計算面積,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問題,思考如何解決新問題。教材這樣的安排對學生來講,提供了很好培養學生獨自思考能力的素材,但對學生的要求較高,鑒于本班的學生情況,可能有一部分中下層生沒能參與其中,于是我靈活地進行了基于本班實際情況的教學設計,我是這樣設計的:
1、先出示兩個不規則圖形,要求學生說出面積。這兩個不規則圖形學生在前面的課里已經學習過,可以通過數格子的方法去計算面積,也可以轉化為規則圖形去計算的,課堂上不少學生就是用轉化的方法去解決的,這就為新課埋下伏筆。
2、上一環節不規則圖形轉化后為正方形和長方形,這里就復習下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公式。
3、比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面積誰大?通過圖形出示。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這樣就可以用底x高得出面積。
4、補充其他轉化策略,明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x高。
5、練習鞏固。
先出示不規則圖形讓學生想到轉化為熟悉的規則圖形進行計算面積,就是課堂里要求掌握的“轉化思想”,有了課始的.鋪墊,后面的探索活動是順理成章的,其中的道理學生也是清楚的,包括中下層生也能掌握,改變了以往直接出示公式,讓學生套公式進行計算來得科學符合學習規律。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4
小學數學關于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著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并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系,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后通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本課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所以,我主要采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后進行匯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匯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并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聯系?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后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接著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對于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基本練習:書本P82第1題
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
第二層:綜合練習:
1、你能想辦法求出下面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要求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先干什么?
讓學生自己動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計算面積,這個過程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2、你會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通過不同的高引起學生的混淆,在計算中讓學生明確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底要找出與它相對應的高,這樣才能準確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且根據已求的面積和另一條高,求出與這條高相對應的底。
第三層:擴展練習:
1、下面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么?你還能在這里畫出與這兩個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嗎?可以畫幾個?(圖在課件中)
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等底同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這節課,但在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以下是我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
數學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回顧數學更應該帶給孩子數學思想方法,本節課有兩個重要的思想,第一、平移的數學思想。在本節課中沒有體現出來。第二、本節課最重要的思想方法,“轉化”突出的還不夠,也就是說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這種思想的重要性。
前面的環節太耽誤時間,今后要想辦法優化,不僅是本節課,所有課都應該這樣做,課堂上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要圍繞核心目標,對核心目標重要性不大的都要舍掉,以保證核心目標在課堂上的黃金時間解決。
通過教學發現,練習設置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不宜拔高,本課應以基本練習鞏固為主。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5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資料。教材設計的思路是:先經過數方格的方法數出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再經過對數據的觀察,提出大膽的猜想。經過操作驗證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利用所學的公式解決問題。我認為讓學生簡單記憶公式并不難,難的是讓學生理解公式,所以,必須讓每個學生親歷知識的構成過程。在獨立思索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帶著自己的操作經歷進行小組內的討論和交流。
課堂是充滿未知的,盡管課前我精心設計了教學中的每個環節,但課堂上所呈現出的效果,還是與自己的設想大相徑庭。
(1)數方格中的得與失。
教材中所設計的數方格的過程是緊跟上圖中的花壇來的。把兩個花壇按比例縮小后畫在了方格紙上,讓學生把方格紙上的1格看作1平方米來數。這與學生以前的數法有了細微的.差別。再加上平行四邊形中有不滿1格的情景,怎樣才能把面積準確的數出來是學生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沒必要讓已經遇到新問題的學生再添上不必要的負擔,哪怕是微小的負擔。所以,我打亂了圖形與花壇原有的聯系,沒有讓學生按課本上的方法去數,而是讓學生按照以前的方法,單純把這兩個圖形按每個格1平方厘米的方法來數,數的過程中提示學生:“能夠把不滿一個格的按半個來數,如果你有更方便的方法就更好了。”有利于有本事的同學向轉化的方法靠攏。
學生數好以后,說一說數的結果。再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數的?可惜的是由于緊張,這個環節給漏了。這成為本節課的一大敗筆。事后我自己安慰自己:其實,只要數出來了,怎樣數不重要,重要的是觀察數據找規律。但客觀上講,這讓我失去了一個滲透割補法的機會。在數方格的過程中,聰明的學生肯定能想到把左側沿著方格線剪開移到另一側,把所有的方格變完整再去數。這時,我就能夠隨即告訴學生,這種割下來補到圖形另一側的方法叫割補法。這樣教學能夠為學生以后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面積計算的圖形做好方法上的準備。
(2)面積推導中的意外收獲。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經過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會計算面積的圖形,課前,我并沒有對學生抱太大的期望。學生能說出兩種方法就很不錯了。為此,我還專門準備了一個演示的課件,以備不時之需。但學生的表現出乎了我的預料。
“教師,我是這樣拼的。我從平行四邊形左上角開始,把多出來的一塊向里折,就出現了一條線,然后沿著這條線剪下來,把它拼到平行四邊形的另一邊,就出現了一個長方形。”王昱璇說。
“教師,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樣。我是直接把平行四邊形對折,然后沿著折線剪開,也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熊耀方法很獨特。
“我是把平行四形兩邊都剪下來,然后得到了一個長方形。”付玉提出了自己的做法。
“你覺得適宜嗎?”我把確定的權利交給了學生。
“不行,雖然也能變成長方形,可是,這個長方形和原先的平行四邊形相比少了兩塊。”劉子謙認真分析道。
“我們的目的是把平行四邊形變個樣,所以不能讓它缺損。”我肯定了劉子謙的說法。
“誰能幫忙改一下?”
“只要把剪下來的兩小塊加上就能夠了。”易凡把剩下的兩塊細心翼翼地加在了一側,又把它拼成了一個新的長方形。
“我把平行四邊形沿著對角線剪開,也拼成了一個長方形”劉子謙補充說。他的方法立刻引起了爭議。
“教師,我不一樣意他的說法。我剛才就是沿著對角線剪開的,根本不能拼成一個長方形,我又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易凡拿著自己失敗的作品站上來說。
“為什么都是沿著對角線剪開的,這兩位同學拼得結果卻不一樣呢?”我把兩位同學的作品同時放在展臺上,讓大家觀察。
“兩個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不一樣。”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能拼成長方形的這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對角線有什么特點?”我繼續引導。
“這條對角線,恰好是平行四邊形的高。”
“看來,僅有沿著高剪開才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長方形。”我適時總結。
經過這一環節,使學生明白只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都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形狀變了,可是面積沒有發生變化。為后面研究平行四邊形與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系,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做好了知識儲備。
這是我比較得意的環節。但功勞不在我,而在我的學生。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6
本節課資料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并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所以,我主要采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經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一、滲透轉化思想,引導探究
經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能夠為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供給方法遷移。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采用了轉化的思想,先經過數方格求面積發現數方格對于大面積的平行四邊形來說太麻煩,然后根據觀察表格中的數據,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之后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么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
之后,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梁,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轉化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二、重視操作試驗,發展能力
本節課教學我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讓學習數方格,讓學生剪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我引導學生運用實驗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系,高與寬的關系,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
這樣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三、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練結合,既有坡度又注重變式。
第一題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規范格式,檢驗學生是否到達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題出示包含剩余條件的圖形題,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學習上更上一個層次。
第三題考察學生靈活運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第四題認識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現不要學生計算,引導學生撕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并說明理由,讓學生明確兩個平行四邊形共底,根據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本課練習能促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7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學生掌握并運用“轉化”思想的關鍵,更是學生進一步探究其它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基礎。課前,我帶著如何有效實踐“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新課標理念,如何更好地讓學生獲得基本活動經驗,形成基本數學思想等問題,反復研讀課標,揣摩教材,力求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夠獲得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知識,而且能夠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能夠正確地應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這一公式的來源,力爭在教學中,展示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真實思維過程,凸顯“重知識更重方法,重結果更重過程”的價值追求。以下是我在設計與執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獲得的一些啟示,可能還不夠成熟,可能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真誠地希望您能夠提出寶貴意見。
一、注重 “轉化”思想的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第一次運用“轉化”的思想方法推導得出的,這無疑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本節課的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生長點,是認知前提,所以新課伊始,我首先復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通過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引導學生初步體會運用剪、移、拼的方法把不熟悉的未知圖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已知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滲透“等積變形”,實現用“舊知”引“新知”,把“舊知”遷移到“新知”的教學預設,讓學生對“轉化”有所熟悉,不再陌生。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明確轉化是一種很好的數學學習的方法,為學生進一步理解轉化思想奠定基礎。
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教學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通過數方格的方法分別求出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面積,然后觀察表格中的數據,感知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內在聯系,當發現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實際生活中圖形的面積不太適宜時,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運用“轉化”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從而驗證猜測,推導出公式,也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轉化的本質。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求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運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進行圖形轉化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么關系?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形象、直觀的教學輔助作用,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交流研討中得出結論。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底與高的一一對應關系。在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在親自嘗試,親身體驗中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后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于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在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一系列問題:“請你猜測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為了驗證猜測,你想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哪個已知圖形?怎樣轉化呢?”這些問題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探究公式的來源,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于是學生就開始思索、猜想,并進行實踐。當學生運用割補平移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成功地轉化成長方形后,我又及時出示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原平行四邊形與轉化后的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公式推導的目的。學生在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增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四、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邊操作邊觀察邊思考,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課堂上,學生們樂想、善思、敢說,他們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推理、驗證……
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作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后,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但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8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根據學生的預習,先說一說自己有質疑的、不會的問題,以及自己不同的見解、看法和重點等。接著讓學生在展示臺上演示自己的操作過程。教師追問,引發學生思考,學生評價,當堂檢測,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破難點,解決了關鍵,發展了學生能力,很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
在創設情境,設疑引入環節中,學生現有知識水平中無法通過計算來比較兩個花壇面積的大小,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操作探索,獲取新知環節,我主要讓學生親身經歷用數、移、拼等操作方法在自主、合作的積極學習氛圍中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會“轉化”的方法。同時使學生明白學會一種解題方法比做十道題都重要,教會學生不僅要“學會”,而且要“會學”。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題地位,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關鍵,發展了學生能力。
在練習環節,練習題量雖然不大,但內涵蓋了本節課要講的所有知識點,具有一定的彈性,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內化了新知。同時,在成功的喜悅中,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存在于我們身邊,只要細心觀察,認真思考,都可以找到數學方面問題。
回顧本節教學,我也感到了不足之處,比如:
應該讓學生更多的表達,更清楚的表述,教師應該是一個快樂的傾聽者。而我在課堂上雖想到了這一點,還是急于歸納概括學生的結論,應讓學生再說的充分些,讓每個學生有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礎上,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歸納,更深更全面的去概括。
學生明白但表述不清楚,就是因為被圈在了教師給的固定模式里,因此我覺得今后在常態教學中更應注重學生個體表達,并且不必一定按照教師給的固定模式,應該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來述說解題思路幫助分析問題。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說,而且還要求學生與同學互相交流著述說,這樣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過程,并用流利的語言來敘述給同學聽,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不僅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查漏補差。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9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操作,觀察和比較的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教學設計方面,教師先是讓學生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引導學生把不規則圖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進而計算出它的面積。這樣就為這節課運用轉化的思想學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在這節課中,教師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么關系?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
在此,教師特別注意強調底與高應該是相對應的,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后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師生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有問答。在這節課中,我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系,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20
開學初,就被告知新老師要上匯報課,作為一個教書“小白”,頓時覺得有一絲緊張。估摸著應該在期中考試前,于是選了第四單元的內容。后來時間調整,重新選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和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由數格子的方法切入,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現針對教學設計思路和實際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自我反思。
1、數學內容來源于生活實際,同樣也應當應用于生活。上課伊始,我通過解決兩塊土地的面積哪塊大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想到運用原有的“數格子”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學生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由學生獨立數格子,填表格,觀察發現,開始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填寫表格,觀察表格數據后引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猜想。接著是讀操作要求,小組合作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來進行公式的驗證。給予了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時間,因此,在匯報時學生能夠有條理的說出自己的方法,進行交流,并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3、拓展方法,滲透數學思想。在教學時,以學生的.驗證推導為主,學生在之前大膽猜測的基礎上,加上適時引導,學生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轉化的思想,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通過剪一剪,拼一拼,學生探究出了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并通過操作加以演示推導。
4、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練習題中,第一題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規范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第二題出示含有多余條件的圖形題,讓學生判斷計算是否正確,從而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學習上更上一個層次。
結合實際效果,自我總結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
(1)轉化思想滲透不夠,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動手操作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推導出來的,這一過程當中,應將“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滲透。而在實際教學中,轉化思想沒有突出,滲透不夠。
(2)在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時,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展示不同的割補方法。后兩種方法只是教師講解、演示給學生看
(3)在學生匯報時,當學生的語言羅嗦時,我有點過急,常把學生的話打斷,應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或讓學生自己修改語言。
(4)時間把握得不好,對知識的鞏固運用做的不夠,本打算在基本練習之后,讓學生探究把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以此拓展學生的能力,由于對時間把握不夠,在課件中刪除了這道題。
經驗+反思=成長,是學者波斯納提出的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重要意義。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多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2-30
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04-14
《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04-14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反思04-24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03-12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反思04-25
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04-14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04-03
面積的教學反思04-14
《面積》的教學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