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絕句教學反思

時間:2022-11-17 17:43:5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絕句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絕句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絕句教學反思

絕句教學反思1

  古詩詞閱讀課上,學生通過認真讀詩,細細品味古詩詞字里行間呈現的一個個生動、精妙的字詞,鋪設出一條“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走進古詩文的道路,實現學生與教者、作者三方心靈與情感的互通。

  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佳作。詩人用28個字,向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天圖畫,向我們告白了詩人在面對明媚的春光時愉快而充滿期盼的感情,向我們透露了東吳船只帶給詩人的那種淡淡的鄉愁。在這樣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黃鸝,美美的柳樹,美美的白鷺,美美的藍天,美美的西嶺千秋雪,連美美的東吳萬里船牽出的那淡淡的鄉愁都是美的。

  面對這樣一首明快而又隱含淡淡愁怨的古詩,面對一群不足十歲的孩子,我在教學之前認真地研究著教材,研究著學生,想象著學生自學時會有哪些疑問,又能自己解決哪些問題。我精心地設計著我的教學過程:學生自讀古詩,學會生字,學會質疑;學生再讀古詩,理解字詞,品味詩韻;學生三讀古詩,感悟詩情,習得方法。課堂上,我讓學生在充分自主閱讀古詩的基礎上,提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疑問,抓出詩中的關鍵字、關鍵詞,認真讀,仔細品。

  字詞拓展悟詩情

  詩中的“西嶺”與“東吳”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個陌生的字詞,也是他們難以理解的字詞。孩子們在課堂上進行自主閱讀時,提出了對于“西嶺與東吳”一詞的不理解。教學時老師以詞為重點,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理解拓展。還記得理解“西嶺”一詞時,老師先讓學生通過工具書,了解“西嶺”的“嶺”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開玩笑地說:西嶺西嶺,一定是哪個方向的嶺?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西邊。我及時表揚他們真聰明;我接著問孩子們想不想知道:這西邊高大的山嶺究竟是那座山?當孩子們的探究興趣被啟動時,我及時出示多媒體畫面:一座高大挺拔、雄偉壯觀的山嶺映入眼簾,這就是西嶺——岷山,毛主席有詩為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學生在詩畫中感受岷山氣勢磅礴,紅軍豪氣沖天!理解“東吳”時,我正想把我事先準備好的“東吳”的答案告訴他們,一個男孩舉手說他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男孩流利地表述著他在《三國》里看到過這個詞,應該是個地方的名稱,當時是孫權所建立的國家。聽了他的話,我感到很詫異,真的不能低估了這些孩子的知識水平。我高興地送給了這個孩子八個字“真會讀書,向你學習”!后來在學習后兩句詩時,我正是抓住孩子們對“東吳”一詞的興趣,及時引領他們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我告訴孩子們,“東吳”,就在我們現在的江蘇境內,蘇州無錫一帶,長江中下游地區。我告訴孩子們,杜甫的一生可沒有我們這樣幸運,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詩人的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窮困,寫詩時58歲的詩人因為逃亡帶著妻兒老小一家人來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來。而他的家鄉是在湖北襄樊,從地圖上看,相距很遠。在做了這么多背景鋪墊之后,我問學生,詩人看到東吳的船到了這么遠的成都,他會想起什么?(此時學生答出了:戰爭終于結束了啊!我的家鄉怎么樣了?可以坐船回家鄉了嗎?想起了一家人在家鄉時熱鬧幸福的景象……)詩人的淡淡鄉愁就這樣被“東吳”慢慢牽出,詩人的滿懷愿望就這樣因“東吳”隱隱流露。

  品讀回味明意法

  在品讀過程中,我引導孩子們體會:詩中的哪個字把黃鸝與白鷺寫活了?又是哪個字把“西嶺千秋雪和東吳萬里船”寫靜了?學生很快從詩的前兩句中抓住了“鳴與上”。一個“上”,一個“鳴”,品出了活潑可愛、小巧玲瓏的黃鸝在嫩綠的柳樹枝條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鷺振翅高飛,直上蔚藍的天空的語句。一個 “鳴” 、一個“上”字,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視角的轉換——由低到高,體會到詩人筆下的黃鸝與白鷺活了,動了,能說出一片動態的美景仿佛就在他們眼前向著高遠延伸;從古詩的后兩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遙遠的西嶺上靜靜地的皚皚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門口不遠萬里從東吳來的船只靜靜地停泊。一個 “含”,一個“泊”,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眼中的遠山與近船,就是一幅鑲在窗中的畫,鋪在門口的圖,這畫、這圖,從遠遠的西嶺向我們眼前舒展過來。學生體會到了一個動靜結合的美,體會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韻,體會到詩就是一幅工筆花鳥畫,一幅寫意的山水潑墨圖,一首洋溢春天氣息的歌。

  在品讀過程中,我讓學生從詩中找找:詩人是在哪里賞“雪”,又是在在何處看“船”?引導學生抓住一個“窗”,一個 “門”,在細細地揣摩與品味中,領悟到詩人觀察點的變化——由遠到近;透過“窗與門”,引導學生領悟工整的對仗與美妙的對偶:字數相等,意思相近(相對),位置相同……學生很快找出了“黃對白,鸝對鷺,鳴對上,翠柳對青天,西嶺對東吳,千秋對萬里,雪對船……”感受了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神韻。

  在這節古詩教學課上,正是學生接觸了這么多生動活潑、精美有韻的語言實例,通過“誦讀、揣摩、品析,表述”,才內化為實際運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絕句教學反思2

  一、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我給了學生充分的空間,給了他們自主探究的機會。探究前,在不經意間給了學生自己理解古詩的方法的指導;在探究中,我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揚,使學生體驗到了“征服”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快樂。由此激起了他們下一輪“征服”的勇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不足之處

  一節課的時間,處理的過于倉促,有些詞語學生們理解不是很透徹。時間緊張,對文章讀得不夠細,感情不夠充沛。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種前松后緊的感覺。

  三、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詩中展現的童年故事,與現實不太一樣。首先讓學生懷著濃濃的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

  2、在學習課文時,把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3、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應盡量避免就詞解詞的做法,要體現從整體人手的原則。

  4、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

絕句教學反思3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人杜甫快炙人口的詩詞,全詩采用對偶句式,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臨窗而望看到的窗外美麗的景色。

  理解詩意對二年級學生來說,不用太深,我讓學生結合書中的插圖找出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把描寫的景物用“三角號”標出來,這樣就讓學生知道這是一首描寫景物的古詩,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就一目了然了。理解詩句的意思我給學生設計了兩個梯度:這首詩的前兩句意思淺顯,所以在教學設計時讓學生自己來說,后兩句意思學生比較難以表達,所以以老師的講解為主。整首詩四句話的理解,我都是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和體會。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著這首詩,我們一起跟著大詩人杜甫去他的家鄉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么?在教學第二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我們再隨著杜甫的眼睛往高遠的藍天看看,又看見了什么?在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了這兩行詩,我們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處生機勃勃,春意融融。這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學第四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這時詩人又低頭一看,門外的江面上停著一艘艘船。猜猜哪個字是“停”的意思?這些船都是從遙遠的東吳行駛而來的。哪個詞說明這些船行駛的路途很遙遠?我們的眼睛始終跟隨著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去觀察,去體會,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詩中采用了對偶句式,教學中要滲透給學生。課后練習中也有這樣的訓練,在課堂上就更應該落實。“兩個——一行”、“黃鸝——白鷺”、“鳴翠柳——上青天”。在第三、四句中,“窗——門”、“西嶺——東吳”、“千秋雪——萬里船”讓學生在讀中悟出相對詞語中的關系。

  優秀的古詩,語言凝煉含蓄,意境深邃悠遠,講究平仄,講究格律、押韻、對仗,顯示著無限的魅力,是陶冶學生情感,增強語言文字修養,提高審美鑒賞能力的好教材。

  《絕句》是詩圣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一生歷經喪亂,顛沛流離。社會的現狀使得杜詩充滿了“沉郁頓挫”之感。除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外,《絕句》應當算得上是一首表達老杜喜悅心情的千古絕唱了。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讓學生去理解詩人的情,充分感受詩歌的形象美、語言美、意境美。難點定位于“含”字的理解上。“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謂“詩畫一家”。本節課的教學亮點是引導學生根據詩句,展開想象,促使其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誦”。讀的活動在教學中是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蕩的情感結合在一起,進而感受詩人歡快激揚的情感,升華了詩情。課講完了,效果還算理想。

絕句教學反思4

  杜甫這首膾炙人口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所包涵的內容遠遠超出這二十八個字的含義。它看起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而總攬全境,卻構成了一個令人胸懷天下的意境。

  一開始,我讓學生整體感受這四句詩構成的一幅畫面上有哪些景物。學生或從圖或從詩中找到:黃鸝、白鷺、西嶺的雪、門泊船。整首詩四句話的理解,我都是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和體會。如在教學前面兩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著這首詩,我們一起跟著大詩人杜甫去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這兩只久別的小鳥見面會說些什么?

  在教學第二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我們再隨著杜甫的眼睛往高遠的藍天望去,看到一只只白鷺,讓學生想象白鷺上青天時的姿勢并指導學生朗讀……通過這兩句的學習讓學生由近及遠,由低及高,去理會草堂周圍一派愉悅的美景,有聲有色,構成了新穎而優美的意境。

  在教學第三句時,我讓學生看著視頻創設情境:讀了這兩行詩,我們仿佛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處生機勃勃,春意融融。這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卻被西嶺的雪深深吸引住了。看完以后,一學生舉手問為什么杜甫不寫南嶺或北嶺或東嶺,而偏偏提到西嶺呢?于是,我讓學生展開討論。最后,我小結道:杜甫寫西嶺絕不是偶然!他只是想表達自己身后百年的歸宿,也感覺到了一生夙愿難酬的結局。所以,詩人用“千秋”來表達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達到的“雪”的潔白境界。

  在整首古詩的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在想象中去滲透杜甫當時心境意境的美妙之處。如在教最后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時,我先讓學生看圖想象乘坐船的會是哪些人,他們和船家之間會說些什么,緊接著我問學生去東吳要多長時間。有的學生說:“三天!”有的學生說:“五天!”還有的學生說:“最多一個星期!”到底是多長時間呢?我出示地圖告訴學生東吳離四川相去甚遠,杜甫為何要搬遷?我就著資料給學生講解起杜甫生不逢時的那段歷史,學生走近了杜甫,走進了他那段“何日是歸年”的歲月,走進了“萬里船”在和平年代沿岷江穿三峽暢通無阻的歲月。

絕句教學反思5

  夏日絕句這首古詩圍繞一個“思”字,直抒胸懷,寫出了英雄對待生死的態度,特別是“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已經成為格言警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讀者。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初讀,感知詩句;再讀,了解詩意;品讀,悟情入境;研讀,融會貫通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品詞析句中潛移默化地感受賞析詩歌的方法。課堂上我抓住“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兩句詩,從修辭手法和思想感情兩方面入手,進行深入賞析,體會項羽的英雄氣節,李清照的贊頌、悲憤、擔憂等復雜的感情。課堂上給孩子創設情境,出示李清照、項羽和南宋的歷史資料,從而使孩子們能融情于文本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讀中將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并能結合古詩賞析明白做人的價值取向:有正氣、有骨氣、有氣節。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勵自己努力去做這樣的英雄,預設的教學目標就完成了。最后通過欣賞名言警句、古詩,拓寬學生的視野,也感受到中華古詩詞的魅力。

  在教學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挑戰與合作引入課堂,增添課堂活力

  孩子們二年級了,有一部分學生因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愛舉手了。根據此現象,本課教學時,我精心把兩個問題設計成了“請接題”挑戰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學;一次是“不肯過江東”的教學。每次挑戰,孩子們都表現出昂揚的斗志。這種挑戰的方式,直接帶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為準備充分的同學提供了展示的舞臺。

  二、反思課堂語文學習的“大語文觀”

  根據這首詩的學習的特點,提出讓學生課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學生查閱有關項羽的生平及與其相關的作品或成語等,進行交流學習活動。

  長課文要短上,短課文要長上。這首詩只有短短的20個字,如何再現項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這就需要“課外資源”的有力補充,需要搜索不少資料。于是我搜集了五處資料進行整理、組合、濃縮、改編,盡量做到了精煉,符合學生口味。具體是課前預熱時項羽的簡介、表現人杰的成語補充、“不肯過江東”時的歷史資料再現、品時代造就英雄時的《題烏江亭》及南宋的歷史背景和整體提升時有關英雄氣節的名句。我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竇桂梅老師說過:“教古詩不能光看教的數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進學生的質(精神)。”真正的語文課并不僅僅是40分鐘,遵循這一特點,我獨具匠心設計了這節可的延伸活動:

  1、背誦并默寫《絕句》

  2、配上旋律把《絕句》編成曲吟唱。

  3、出張有關英雄的手抄報。

  4、學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請把你的想法寫成文。

  從反饋的,可以歸結果來看,歸納出幾點成功的地方:

  1、學生默寫并背誦特別認真,因為孩子們還沉浸在詩的意境中。

  2、學生自己出手抄報,自己出報刊名,自己搜集資料,排版設計的過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愛畫畫的學生,還在他的詩集上畫上了美麗的插圖,會不很好的,他們就采用貼圖,也很有創意……學生忙并收獲著。

  3、關于“英雄”文,學生的語言很有思維含量,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的。

  教學中以“英雄”為主題,深入了解歷史背景,閱讀詩中所含的三個典故故事,以兩個故事、兩個成語感受項羽這個英雄的英雄氣概,以“借古諷今”感受李清照的愛國情懷。學生過去只是背誦古詩,卻不知短短的二十個字中卻有如此氣勢,他們深深地被項羽的英雄氣概和李清照的才氣和豪邁折服。

  “老詩”用新法,感覺不錯。

絕句教學反思6

  學校的課博會開始了,沒輪到我的時候就一直擔心自己上不好,所以一直在準備。光是選課就選了4節,可是臨到最后講的時候居然決定改選一篇來講,結果就如自己想的一樣:講得的不好。心里面默默練習過很多次,但是上臺講的時候還是和自己預想的差很多。課博會讓我受益匪淺,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通過這次的課程看到了自己很多很多的不足之處。

  《夏日絕句》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詩的開頭兩句是針對那些貪生怕死,不思收復失地的南宋統治者而說的。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意思,舉一個歷史人物繼續發揮。李清照用項羽的骨氣來強調自己“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觀點。全詩圍繞一個“思”字,直抒胸懷,寫出了英雄對待生死的態度,特別是“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已經成為格言警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讀者。

  本節課課堂上我準備抓住“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兩句詩,體會項羽的英雄氣節,李清照的贊頌、悲憤、擔憂等復雜的感情。課堂上給孩子創設情境,出示李清照、項羽和南宋的歷史資料,從而使孩子們能融情于文本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讀中將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并能結合古詩賞析明白做人的價值取向:有正氣、有骨氣、有氣節。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勵自己努力去做這樣的英雄,預設的教學目標就完成了。

  每節課都會有遺憾,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為教學效果沒有像自己預設的那樣好,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在小組展示時學生發揮不佳,而我也沒有及時進行指導和引導。學生可能也有緊張心理,而且三年級的小組展示學生還是初級階段,我預設的太高了。

  2、我的心情有些急躁,當學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時,沒有更好地去引導他們去思考,而是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

  3、課堂上有個別學生的回答中有錯誤時沒有及時糾錯。

  4、學習古詩的方法只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入介紹。

  5、高估了學情,雖然在課之前有布置查閱背景,可是學生小,理解不了。

絕句教學反思7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讀寫結合,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教學效果較好。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上課開始,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查的資料,介紹作者,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然后通過播放課件,把學生引入畫面之中。美麗的春景伴著輕快流暢的樂曲,大家躍躍欲試,爭先說出自己看到的情景,學習古詩的熱情空前高漲。

  2、充分重視古詩朗讀。

  關于讀的設計,這節課主要體現在個環節:初讀讀準讀通古詩;自讀交流詩意;研讀寫法入詩境;熟讀成誦悟詩情。整個教學過程以讀為主,雖然讀的形式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確的目的,都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體現了讀書的層次,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

  3、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這節課上我積極創設學生讀詩、學詩的情境,借助多媒體教學課件,讓學生在春天的圖景中輕松走進古詩學習的環境,放手讓孩子們借助工具書、注釋和已有經驗自學古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詩人描繪的畫面,用圖畫、音樂感染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學生是主動的參與者,又是體驗者。

  4、教學中的不足:

  教學時間安排得欠合理。整個40分鐘的教學總是顯得前松后緊。由于給學生討論的時間過長,下課時積累杜甫其他詩句的環節和作業環節沒能實施。這也是以前我的課堂上曾經出現過的問題。也許是教學的節奏不夠緊密,環節安排不夠合理,教學時間是我經常遇到的困惑的問題。

  無論是語文課還是其他學科,老師們都感到對學生的評價很難。來到回小,每當聽到教師講課時,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就是他們常常對他們給予學生精彩的評價。我一直努力學習對學生進行鼓勵性、針對性的評價,但是在講課過程中仍然我還是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及時,語言不夠豐富。

絕句教學反思8

  古詩的教學一直是語文老師眼中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每個人都明白,如果古詩教學得好,那將會給孩子帶來多大文化的體味與快感,但是處理起來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雖然古詩教學“五步法”——:①課前查詢知詩人。②介紹背景解詩題。③質疑討論明詩意。④想像誦讀悟詩情。⑤遷移應用背詩文。許多老師都了然于胸,但是操作起來,并不是很輕松,特別是第四步悟詩情入詩境,總覺得怎么做都不能很好地帶領學生步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當中去。因此,最后落得個讀古詩認生字,了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詩歌的內容說一說,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這樣的做法其實存在許多問題的:

  一是沒有關注到學情。

  現在的孩子,在小學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唐詩,唐詩中的名篇總有部分是耳熟能詳的,加上我們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背誦《小學生經典誦讀》這一套書,所以入選我們課文的詩歌90%學生已經提前背誦過的。那么朗讀、背誦這一關就可以省去許多時間。省出來的時間干什么呢?需要我們老師去思考。

  二是沒有關注到詩的文化內蘊。

  學古詩與學現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學習語言,提高語文素養;但是古詩為何歷經千余年仍然令人傳誦難忘呢?這與古詩的語言精練、畫面豐富,用詞準確、內涵博大、意境深遠,讀時朗朗上口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老師不能通過一首首古詩讓學生逐漸步入古詩的大門,窺取個中的奧秘,不能不說是件憾事。

  怎么才能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學情。

  細到什么程度,學生有多少人多讀會背這首詩,有多少人已經能認讀詩中的每一個生字。這樣,課前的檢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師的任務是教學生不懂的不會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學生根本就不會注意到的知識內容方法。像我這個星期教的《望廬山瀑布》與《絕句》這兩首古詩,班級里除了新來的陳浩及個別去年經典誦讀不過關的同學不會背之外,其余的學生都會背誦。因此,在教學生字時,我把重點放在“廬與爐”兩個生字上,這兩個生字如果不能讓學生了解其中的來歷與不同,學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學時,我讓學生看“草廬”的圖片,簡說“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廬”就是古代簡易的房子,可能是貧困人或隱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過路人休憩的。“廣”就是為大家遮風擋雨。這樣學生從圖從來歷從字形上對“廬”字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再教“爐”字就相對簡單許多,詩歌中有“香爐”一詞,問他“香爐”是怎樣的?再問“爐”為什么是“火字旁”,爾后進行擴詞,這樣學生能從字形字義上較好地區分這兩個音近字。

  二是帶領學生評析詩歌。

  IEA閱讀測試時把閱讀能力分成四個層面:

  第一層,關注并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

  第二層,直接推論;

  第三層,解釋并整合觀點和信息;

  第四層,檢視并評價內容、語言和文本的要點。

  我們的閱讀教學很多時候更多是關注學生一、二層面的能力,很少關注三、四層面的,導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也就比較弱。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評析文章內容、寫法、人物特征等等,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彌補的。

  比如,我在教《古詩二首》時,當學生已經了解了詩意,會背誦的情況下,我問:“再請細細讀這兩首詩,你覺得哪里寫得特別好?為什么?”

  學生的發言是能給你意外的收獲的。他們談到許多——

  《望廬山瀑布》:有的說“掛”字用得好,讓人覺得廬山瀑布像畫一樣美;有的說“飛流”用得好,讓人感覺到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有的說“直下”用得好,讓人覺得山勢陡;有的說“銀河落九天”比得好,讓人了解到瀑布高得望不到頂;也有人說“疑”字用得好,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絕句》:有的說顏色很美,因為詩歌里寫到了四種顏色,黃、翠、白、青,覺得很淡雅;有的說聲音很動聽,一個“鳴”字讓人覺得鳥在唱歌;有的說“飛”字給人動態美,“泊”字給人靜態美。當然這一切都在我的預設中,因此,在學生理解詩歌時,我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而王翔的“行”字美,因為“群”鷺是亂的,而“行”是整齊的.,這點我備課時確實沒有想到,當時真的很激動,可見我們的學生,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時間,設置足夠的自由度,他們是能夠學好的。

  這讓我想到了《好媽媽一定要懂的幾個心理效應》中的“魚缸效應”。也就是,當魚放在小魚缸太久了,他的身體長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長了,哪怕后來你再將他放回大海,他的體形也不再長。即過度的框架會讓孩子失去成長的空間。無論是家長與老師都應給孩子一個寬松、輕松、和諧的環境,多引導,多讓孩子去選擇去發展,這樣孩子將來的路會更寬更廣。

絕句教學反思9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亦如此……

  1.好方法勝過好老師。

  在本節語文課中有幸抓住文章體裁的特點,對于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古詩的教學本課采用了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四步進行教學,在教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授之以漁,相信在今后我們的班本課程“我和唐詩握握手”的開展過程中也會對學生有所啟迪。

  2.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總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傳授給學生,殊不知是一種錯誤,低年級段的課就是教給孩子們識字,寫字,朗讀(背誦,積累)練習說話(寫話),而本節課在識字寫字部分的筆墨還是稍微淡了些,觀察,范寫,臨摹書寫,評價這些環節應該再去扎實。拓展部分出現的《望岳》這首詩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難度太大了,不太適合。因此在今后課程的知識拓展部分還應多加斟酌。

  3.技到用時方恨少。

  詩的朗讀缺少了韻味,因此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對于詩歌的朗誦可以下載相應的音頻,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寫字的基本功不夠硬尤其是在田字格中的書寫,大小,占位,壓線筆等,處處有講究,筆筆皆學問。對于文本還不夠較真,對于詩中個別字詞的講解有含糊之處,豐富自己,教學相長的任務迫在眉捷。

  4.自主學習需指導

  對于低年級的自主學習采用同桌為一小組為宜,由于其能力有限,主要開展識字,讀文,背誦等的自主學習,小組的建設還需要平時多加指導。教給他們交流合作的方法。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去做。

  除此之外,對于古詩寫作背景的講解可以一個小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這對于學生明詩意是很有幫助的,對于古詩作者只需了解朝代即可。學生的寫字姿勢以及握筆姿勢一定要反復重點強調。

  唯有學習方寧靜,最是反思能致遠。愿我在這教學之路上不斷的求索。

絕句教學反思10

  我經常鼓勵學生多讀古詩,以增強自身語言文字修養。但是一直收效不佳,總感覺學生在完成任務,而不是自覺自愿地愛上古詩。所以借著這次上組內教研課時,我把握機會上了古詩《絕句》一課,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學會欣賞古詩的美,從而真正愛上古詩。

  《絕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詩歌以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氛圍。全詩一句一景但又合而為一,通過景物完整表現了詩人復雜細致的內心活動。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讓學生通過欣賞畫面理解詩意然后再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詩歌的色彩美,如: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感受詩歌的結構美、對偶美,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鳴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還要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詩人用短短四句詩,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這么美好的畫面,怎能不讓學生好好體會呢?

  因此,在教學時,我首先創設情境,出示一組春天的圖片,讓學生用一個詞或是一句話來贊美春天,激發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這樣自然而然地將他們引入詩境。

  其次,在講解詩意時,我先出示圖片,讓學生賞析畫面,初步理解詩意,然后用講故事的形式融入詩人的生活,體會詩歌的意境。

  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先出示兩個黃鸝在翠柳之間鳴叫的畫面,想象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么?這樣把四句詩歌融入畫面,融入故事,學生的眼睛始終跟隨著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在觀察,在體會,自然而然自己也就仿佛置身于其中,也能夠切身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詩人內心的情感,我還挖掘了文本的空白點,把詩歌的創作背景滲透給學生,并結合《春望》、《草堂》這兩首詩讓學生理解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使學生和杜甫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

  最后,就是讓學生反復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升華情感,讓他們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蕩的情感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在讀中受到美的熏陶。

  不過,在教學時感覺自己還是提點過多,應該多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品味,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自己只要當好一個領路人就足夠了!

絕句教學反思11

  語文教學中的寫景詩可謂比比皆是。詩人多通過景物描寫,展現美好風光,或借景生情,或情蘊景中……因親臨其境,故詩人之情能自心而發,深得景中之妙處。而作為讀者的學生則置身其外,由于年代久遠所造成的距離,以及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的局限,很難引發共鳴。悟性不夠,生活經驗不能遷移,聯想不及的小讀者們,往往只是走馬觀花,領其皮毛,真是浪費了一首首好詩文,很是可惜。

  絕句是唐代著名“詩圣”杜甫的一首七言詩。全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在教學時我遵循教學的整體性原則,教學層次由淺入深,步步深入體會詩所表達的意境。在教學中我還注意通過引導學生抓詩中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如“黃”、“翠”、“白”、“青”等,再結合語言訓練,展開畫面,使學生體會到畫面色彩絢麗鮮明,春天景色的明朗秀麗。在指導學生理解關鍵字詞的教學過程中,我用簡筆畫出窗框讓學生直觀感受“含”字的意思,不僅幫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學生在潛意識中領悟到景物描述的生動性,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學難點。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后進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多層次的誦讀挑戰賽,放手讓他們自由選擇目標提高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讀出對詩的理解。但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對詩人寫詩時的觀察順序(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沒有來得及引導學生了解。

  今后在教學中,要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時間,有效合理安排每個教學環節,關注后進生每節課學情上多下功夫。我在與學生交流時,應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姿體語言和生動的語言來感染學生,讓師生間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諧。

絕句教學反思12

  古詩教學在小學階段是個特殊的課題,對于喜歡古詩的我,在講課時當然偏愛講古詩。一是因為古詩篇幅短小,記憶力日漸衰退的我容易記憶,二是因為古詩短短幾句話蘊涵著多少情,貯藏著多少景,讓我們遐想無限,心向往之。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僅僅從詩引出的故事就足令人驚嘆、興奮。更不用說詩人滿懷的喜怒哀樂和詩句滿行的柔情美景了。

  在講《絕句》之時,我除了用既定的教學模式1.知詩人2.解詩題3.明詩意4.悟詩情5.誦詩文,五個步驟外又加上延詩趣。我認為低段古詩教學的重點是讓孩子們喜歡古詩,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走進古詩世界,在潛移默化中領略古詩的燦爛光輝。所以我自做主張在五個環節的教學模式中又添加了“延詩趣”一環。杜甫在寫《絕句》一詩時心情是如此陽光燦爛,幸福洋溢。雖然住在物質條件極差的草堂里卻依然能用眼看到美,用心感受到美,并用語言文字表達著對美的感悟,對美的熱愛,對美的追求。而從這四句,僅僅28個字中衍生出的思緒、情感、故事、趣聞給了唐朝以后的人們多少快樂。尤其想我這樣喜歡唐詩,“附庸風雅”之人所得的快樂更是無與倫比:或喜上眉梢,或吟吟有韻,或手舞足蹈,或夢入詩境。真可謂“小瘋”。

  每每講古詩,總是覺得一節課40分鐘太短了,孩子們會在意猶未盡的遺憾中等待下一節語文課,在等待中心不在焉地上別的課,在等待中消磨了上節語文課的熱情。再上語文課時,那熱情如何再次培養?等培養起來了,已經又該靜心寫字了。

  遵照榆次區教育局教研室的“三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操作要素。我對自己所講的這一課進行深刻反思:

  首先“激情導課”

  兩分鐘的時間,因為用自己的學生,所以簡單的“上課、起立”“師生問好”,在形式上、注意力上、態度上提醒了這節課已經開始。先是對唐詩歷史的三句話簡要概括,緊接著列舉了我們已經接觸過的山西的詩人:盧綸、王勃、王維、王之渙、王翰,并且與學生一問一答。讓學生因此而為山西驕傲,為自己是山西人而自豪。此時我與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便有了情感的交流。我真誠地回應著學生,熱情的地期待著學生出色的表現,充分相信我們會一起上好這一課。

  針對“激情導課”的效果預期,我的導課并沒有提出學習的課題,也沒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只在我的心中有效果的預期。此時,我認為語文如此靈動美麗的課,如此深沉厚重的課,實在難以用一個框子框住。只要老師的心中有了效果的預期,一步一步與學生共同完成即可。在講課時如何顯現呢?這一個小的“三步”應該在說課時,反思時體現,在課堂上老師心中有底就完全可以了。

  第二步是“民主導學”

  1情景導學,

  2.學法導學,

  3.問題導學。回顧整堂課,情景導學的模式在介紹杜甫的寫詩背景時,與老師共同板書時曾經體現。而學法導學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查資料,把書上的變成自己的;

  2.資源共享,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

  3.會作筆記,把老師的比自己的;

  4.積極展示,把自己的奉獻給大家。

  而問題導學,我為孩子們設計了哪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呢?

  1.找出詩中所描寫的景物。

  2.詩圣杜甫每一句詩中用一個動詞,使詩中描寫的景物形成了美麗靈動的畫面生動形象地顯現在我們面前,如果你找到就把它圈住。

  3.你體會到詩圣杜甫想借這首詩表達怎樣的情感呢?

  第三步是“檢測導結”

  包括“目標的檢測”,“檢測方式”,“檢測效果”三項。在這堂課中體現的環節應該是“誦詩文”,把古詩朗讀給聽課老師聽并請聽課老師評價,以及“杜甫詩宴”的四道菜的菜名應該是什么?這樣“延詩趣”的兩個環節。

  其實,我們的語文課堂,古詩教學的模式已經嵌入了“三步導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操作要素。只是我們的實踐能力遠遠要高于理論能力,所以要想成功,必須在實踐中總結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會做,更要會說!

絕句教學反思13

  今天上了《古詩兩首》中的《絕句》,這是一堂考核課。

  我一直覺得詩歌是教學的難點。我跟曹校說起此事,曹校說:“那你不如借這個機會,好好備一下,嘗試一下,說不定會得到進步。”于是我便決定試一試。

  不足之處:

  首先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吧

  1、在變詩這個環節,我自己在上的時候,覺得有些生硬,過渡把握得不是很好。自己講著講著就有些生硬了。

  2、我總是覺得自己有個毛病,那就是在上著上著課加入一些原本教案中沒有的東西—,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我分析有兩個

  (1)、自己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周全。

  (2)、我還沒有全面把握學生的學情。這也變成我好幾次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原因。這次就加入了生字分類。

  3、沒有把握好時間,后面有明顯拖延時間的嫌疑。

  然后,談談張老師的意見

  1、張老師認為我在范讀方面還需要加強。這次我沒起到范讀的作用。沒有提醒學生應該注重的停頓。

  2、在學生尋找完景物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在寫字中可加入學生的修改環節,讓學生體會到寫字進步的樂趣。

  曹校同樣給了我很多意見

  1、基本功方面

  (1)、要多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

  (2)語言要抑揚頓挫,起伏變化,這樣才能更有吸引力。

  2、識字應是先自讀,然后指名讀、分類,最后測讀,教學一定要遵循先會再測的規律。

  3、在描繪尋找景物時要學會渲染,不要太干癟。

  不過,曹校也肯定了一些我的進步,我還是非常開心,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不斷進步!

絕句教學反思14

  前兩天進行了《絕句》的教學,講完之后,也有一些自己的反思。

  這篇古詩是三年級下冊的第一篇古詩,從題材上來看是一首五言絕句,內容也比較簡單,是一首贊美春天的古詩。學生讀起來也比較容易理解。講完之后再回過頭來看所講解的內容,還存在以下不足:

  1. 講的內容比較基礎,缺乏一些拔高的知識。在這次講解中我主要緊扣課標來講解,重要的內容雖然沒有漏講但是沒有深入的講解,孩子們將來遇到稍微難一點的題目可能會比較疑惑。

  2. 缺乏閱讀指導。首先教師的朗讀示范不夠,講課中播放了音頻但是教師再范讀效果會更好。其次,缺乏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比如說開心的時候怎么讀?哪里該讀的快一點?哪里該讀的慢一點?這些跟學生詳細講解孩子們會更樂意朗讀。

  3. 對古詩大意的重視程度不夠。三年級應該掌握古詩的大意,但是我覺得對于大意應該在孩子理解的基礎上再記憶,最好自己能夠理解、分析出來。所以在講課的時候講了但是沒有讓學生加深印象,可以在最后的時候展示出來讓孩子們再記憶一下。

  作為一名新老師,還有很多需要學習、改進的,希望自己能夠不斷進步!

絕句教學反思15

  我剛剛上完古詩《絕句》,感覺效果不錯。這首詩學生已經會背,所以在上的時候,在上課的時候,我首先給學生介紹了絕句這種詩歌體裁,并簡單介紹了杜甫。然后直接從插圖入手,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圖上都有哪些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描述。學生很快找出了山白鷺、翠柳、黃鸝、小船,并進行了描述,然后我再讓學生說說圖上都有哪些較醒目的顏色。學生說完這些以后,我給大家點出這就是詩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那么詩人是怎樣描述這個漂亮的地方呢,一起來學習。

  學生很快就簡單說出了前兩句的意思,這時候我就問,黃鸝在叫,白鷺在飛,這說明了什么?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學生說出了“有聲”,我大大的鼓勵了學生,緊接著又問,那么,黃鸝是黃色的,白鷺是白色的,并有青青的翠柳。蔚藍的天,這又是什么呢?學生很快說出了“有色”,理解了詩人描述的“有聲有色”美景。后兩句的描寫,學生略感到困難,通過孩子簡單的描述,我給學生對照戶畫框進行了講解,學生很快理解了“含”的意思,并且把詩人觀察的角度位置都清楚地說了出來,概括時又準確地說出了動態靜態描寫,我感覺這節課學生上的非常踏實,我自己也感受到了的喜悅。

【絕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絕句》教學反思07-21

《絕句》教學反思11-07

絕句的教學反思11-11

絕句教學反思02-24

《絕句》教學反思04-25

《絕句》的教學反思01-06

絕句教學反思11-17

《絕句》教學反思09-05

《絕句》教學反思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