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學反思 雷雨教學過程和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雷雨》教學反思 雷雨教學過程和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雷雨》教學反思 雷雨教學過程和反思1
《雷雨》是人教版第四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下面談談自己教學后的一些想法。
在這篇課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寫得較具體,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對來說寫的簡單了些。因此,在教學時,雷雨中的景象我講得比較少。重點講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為了體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我在每一段課文引入上下了功夫。教學“雷雨前”時,我讓學生聽雷聲,看閃電,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教學“雷雨中”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聽大雨嘩嘩的聲音,并不時穿插轟隆隆的雷聲,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教學“雷雨后”時,我請學生欣賞課件,聽蛙鳴、蟬叫、鳥啼等各種自然界的聲音,并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看精美的圖片,彩虹,太陽……感受“雷雨后”的美麗。就這樣,我把學生帶進文本,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領他們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激起他們探究自然奧秘的欲望。“雷雨中”這一段我用請學生欣賞課件的方法引入,讓學生身臨其境;“雷雨后”這一段我采用的引入方法是: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配樂朗讀,引領學生展開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詞非常精煉。于是,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我出示圖片讓學生看(畫面上厚厚的黑云籠罩著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隨即引導學生:在這個句子里,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滿天的烏云壓下來,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然后又引導學生把這種害怕的感覺方到句子里讀,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再如理解句子:“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我先請學生欣賞課件,理解蜘蛛為什么要垂下來。然后請學生來當當這只害怕的小蜘蛛,讀讀這句話,體會“雷雨前”小動物的不同反應,從而進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來了。……現在想想,學生那天的朗讀真的很精彩,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也是精彩絕倫。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對“雷雨中”這一環節處理過于簡單,如果能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透過茫茫的大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一來,這一環節會變得更豐滿。在教學“雷雨前”時,只考慮到品詞析句,指導朗讀,引導感悟,忽略了教材的整體性,教材處理有點散。而且,雷雨前的景物變化是緊密聯系的,當時備課的時候,這一點考慮得不夠周全。
《雷雨》教學反思 雷雨教學過程和反思2
《雷雨》(節選)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因為其中包含著太過復雜的人性,也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一部頗多爭議的作品。而課文僅僅節選了第二幕,不利于學生完整的了解、感受其中的豐富內涵。而只是由老師來介紹前后關聯、人物關系,似乎又缺少一些直觀的感受。在上選修課時我發現通過播放影視片段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因此我決定在教學《雷雨》時也嘗試著采用播放《雷雨》影片這種教學手段。在備課時我設計了四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作者和作品的相關信息。第二、三課時播放《雷雨》影片,第四課時請學生就第一節課所布置的問題,結合自己看電影的感受,來展開討論。并將自己的看法寫成作文,作為課后作業。
在備課組會議上,我介紹了自己初步的構思,大家一致認為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自主的思考和學習,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一旦沒有設計好課堂,缺少問題的引導,就無法促使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更深的思考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再一次通讀了《雷雨》全劇,設計了教學思路:
首先,把對作者和作品的介紹融入到當時的現實背景中,側重于環境對作者的影響,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點。同時盡量減少對劇中人物的性格、結局等的介紹,以免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了學生的自主思考。
其次,圍繞周樸園在課文中的表現設計問題。
采用這種教學方式的關鍵是確定這篇課文討論的主題。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的開拓學生的思路,引出最廣泛的討論,并在這討論中挖掘文章的豐富內涵,加深對人性的理解。設計什么樣的問題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呢?我考慮了很久。最先進入我的視線的是對《雷雨》主題的探討,但很快又被自己否決了,因為作為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雷雨》本身想表現什么主題,歷來眾說紛紜,在高中語文課堂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探討或解決“《雷雨》的主題”這個問題。接著我把目光轉向了對人物行為、性格的分析。《雷雨》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充滿了矛盾、掙扎的人物形象,他們的遭遇和命運激動著人們的心弦,他們的言行、心理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復雜多變。那么誰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引出最廣泛的討論呢?考慮再三,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所節選的這一幕;而在這一幕中,最可圈可點的莫過于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所以我決定了把這篇課文討論的焦點鎖定在周樸園身上,我定下的話題是:“說不盡的周樸園”。
最后,本專題的中心是“人性”,通過文學作品讓學生初步了解人性的豐富內涵,同時我試圖聯系現實生活,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真正思考一些問題,特別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為此我搜集了相關的一些新聞和學生的周記,準備在最后一課時拋磚引玉。
為了保證這堂試驗課達到預期的效果,我還安排了一項調查報告作為預習作業,即閱讀《雷雨》節選部分,寫出最能引起你思考的問題。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學選擇了“周樸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愧疚是否是真實的”等問題。這說明我對課文把握的方向是正確的。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對周樸園這個人物的分析了。
把周樸園看作是一個“虛偽、殘酷的資本家形象”的解讀,在今天應該不是主流了,如教材的練習中就已經把“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否有感情?”作為一個可以辯論的話題,但這樣的討論仍然不夠。如果不是或不僅僅是“虛偽、殘酷的資本家形象”,那又怎么樣呢?我們從中又可以讀到什么?在這個問題上我引入了福勒的《小說面面觀》中“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即人物性格是豐富的甚至多面的,鑒賞作品不能滿足于區別“好人”和“壞人”。
另外,周樸園明明三十年中對侍萍滿懷思念與愧疚,但為什么一認出侍萍,就表現出那樣一副嘴臉呢?僅僅用“虛偽”一言蔽之是不夠的,那他這樣做的原因什么呢?他是在努力維護著什么。周樸園在劇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家庭,我自認是最圓滿的,最有秩序的;我所教育出來的子女,我也自認是些健全的子弟。”這其實就告訴了我們,他一向以建立一個“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為已任,在家人面前保持著高大正直威嚴的形象。了解這點,我們不難想象到,一旦當年的侍萍今天又進入他的生活,對他的家庭、事業、名譽、地位等來說,將會造成怎樣致命的影響。所以他一旦認出侍萍后,就只能做出我們所看到的那些事。
這里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周樸園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與年輕的.妻子繁漪連貎合神離都談不上,與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建立不起正常的父子感情。獨自一人時,他經常深陷孤獨寂寞,只能靠端詳當年侍萍的照片排遣內心的空虛。這樣一個不幸的家庭,周樸園為什么還要苦苦維系呢?我認為:周樸園維護的實際上是他所從屬的那個階層。三十年前他的確愛過侍萍,但為了所屬于的那個封建家庭的利益,他拋棄了她;三十年中他對侍萍抱著的愧疚的感情,是真誠的,但不止是為著生死不明的侍萍,更多的是借此懷念少年時代,就像希臘神話中顧影自憐的水仙,透過回憶他憐惜的是現在空虛寂寞中的自己。少年情懷不過象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中更多的不如意,引出了他對不幸生活的自我哀悼。而相認后對侍萍冷酷無情,則是因為作為一名“成功人士”,他不能被他生長的階層所拋棄,不能被原屬于他的名譽、地位、財產等等拋開。它們已經象烙印一樣,深深的刻到周樸園的骨髓里去了,他和他的階級已經化為了一體,他就是這個所謂名門豪族的上流階層,而這個藏污納詬的上流階層也就是他的全部。走到了這一步,周樸園對侍萍種種反復的舉動也就不難解釋了。
帶著這樣的思路,我忐忑不安的上完了課。應該說效果是相當不錯的,在看過電影后,大部分學生都是有一定想法的。所以一開始,關于周樸園與侍萍的愛情及周的愧疚是否真實等問題的探討,學生都能夠被調動起來,積極從文本中尋找相關內容,并得出自己的結論,甚至有同學提出周樸園自身也是一個悲劇:他傷害了別人自己卻沒有得到幸福。
《雷雨》教學反思 雷雨教學過程和反思3
《雷雨》是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戲劇,是戲劇史上的一顆璀燦明珠。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模塊中,節選的是《雷雨》中魯侍萍和周樸園相認的一場戲,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及人物內心的矛盾,尤其是周樸園復雜的內心世界,表現人性中真和假的復雜關系。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作了精心準備,在課堂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
一、成功之處。
1、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通過聽故事,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對于劇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特別感興趣,曲折生動的情節更是讓他們唏噓不已。在教學課程中,我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一下演戲的快樂,也很好地體會了劇中人的內心世界。我還放映了《雷雨》演出的錄像,更讓學生很感興趣。正因為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具有了很大的積極主動性。
我組織我帶的班級的同學,課下的時候排練了雷雨第二幕全劇,在校園藝術節上展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在演的過程中不斷的體會每一個角色的內心,大大調動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的最佳男女主角獎給了五名同學,在校園里彌漫的是雷雨風。
2、保持了緊湊高效的課堂環節。這篇課文我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環節有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全劇情節,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情節。第二課時主要有復述故事,走近人物,主題探究等環節。這個過程中,每一節課,不同的環節都有能激起課堂波瀾的內容。例如,在第一課時中,對于曹禺年輕時事跡的介紹,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對于全劇人物及情節的生動描述更是能引人入勝。這些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愉快地度過了一節課。在第二課時中,首先是分角色朗讀課文,把課堂推向了一個感性的高潮。學生們或悲傷,或憤怒,或陰冷,或溫情,把人物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他們自己也深入地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生之所以能很放開地去表現,我想主要是因為老師首先放開了,為他們營造了一個較好的氛圍。其次,在分析人物時,“周樸園的對魯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這一個問題把課堂再一次推向了一個理性的高潮。學生們冷靜思考,熱烈爭論,有斷地將問題深入,有的學生的思考甚至超出了我準備的范圍,很有見地。通過這一環節充分讓學生感悟到了人性的真和假。
二、不足之處及再教設想。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個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師對于學生放得還不夠多。例如,在第一節課中,關于作者的一些資料,如果讓學生課前準備,上課時來一個小的比賽效果應該會更好些。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平時看書搜集資料的興趣。在第二節課中分角色朗讀的時候,每個學生的朗讀都是固定的。我過后想,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角色,還可以反串角色,這樣更利于他們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自由地表現自己,注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角色關系。
通過《雷雨》的教學,我得到的最大收獲是語文課堂首先要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否則再多的方法、再好的內容都無濟于事。其次,我覺得語文課堂就是一種藝術,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這樣才能充分地利用好這四十五分鐘。
【《雷雨》教學反思 雷雨教學過程和反思】相關文章:
《雷雨》教學設計和反思06-23
《雷雨》教學反思09-23
雷雨教學反思07-06
《雷雨》的教學反思01-19
雷雨 教學反思08-22
《雷雨》教學反思11-25
《雷雨》教學反思08-31
《雷雨》教學反思03-27
雷雨的教學反思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