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課程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課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1
新課程的價值取向是人的發展。人類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而來的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已使英語獲得了國際通用語的重要地位。作為將英語視為第二語言的我們應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將英語課改提上日程已成為國人矚目的熱點問題。新課程改革旨在于通過促進人的發展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實現課程價值的融合。其理念是非常好的,但在課程改革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的問題。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在這里想簡單談談從開學以來對于新課程改革的看法。
1. 理念與現實的矛盾。
新理念的出現帶來實踐的困難,且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我們已經習慣了舊的體制管理教學方法,在進行教學時沒有足夠進行課改的時間和空間,尤其是夾在應試成績與素質教育二者中間,造成課改口號喊得響,卻是“穿著新鞋走老路”。想要跟上課改的腳步,卻又覺得找不到方向,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新課改為我們的班級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面對面的座位排列形式固然有益于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同時也加大了紀律管理的難度。
2.課堂活動設計形式化。
新課改理念下的英語教學要求對語言實踐活動作精心組織、巧妙設計和具體指導。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發現如下問題:(1)活動設計過多,沖淡了教學內容和目的,師生臺上臺下滿堂轉,令人眼花繚亂,學生太累,給人以做秀、表演之嫌。(2)課堂活動表演化,質疑問題顯得蒼白,不能啟發學生深入思考。(3)照搬教師用書。每位教師都有一本教師教學用書,可有些時候老師們照搬教案,沒有從教材出發,沒有從學生出發,沒有從實際出發。
3. 未處理好傳統教學方法的繼承與創新。
搞新課改,不能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方法,要揚長避短,把傳統教法與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方法很好地統一。把知識與技能看作是融合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載體,三者不能分割。
面對這樣的問題,要在有限的時間、固定的教材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下完成英語教學,難度是相當大的。為此,本人有以下幾個觀點:
1.強化語言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質。
繼續教育強化口語、聽說訓練,就是為了幫助我們真正實現用流利英語進行課堂教學,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升個人素質,為其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的目的。要做一個優秀的外語教師必須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個優秀的外語教師,只有具備較好的政治與道德素質,才能為人師表;同時要具備較強的知識與能力素質,才能勝任工作。另外還要具有較佳的心理及審美素質,以便能全方位地開發學生心智,發現、培養和教育出各種類型的人才。
2.處理好四種關系。
a.處理好聽說與讀寫的關系;
b.處理好教師用書與備課的關系。
c.處理好運用教學法與五個教學步驟的關系。
d. 處理好英語與母語的關系。
教師所使用的英語要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要利用學生已學的英語來解釋或表達新的教學內容。最后要牢記"Use English whenever possible; use Chinese if necessary"。
3.經常進行聽課、說課和教法研討講座活動。
這一類活動能夠為我們解惑答疑,幫助我們解決英語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尤其是對于我們新教師來說,經常聽課,學習別人的教學經驗是十分必要的。
總之,要充分了解高中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從新課改實際出發,采用有效合理的繼續教育課程設置,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開展多層次、多類別的培訓,進行多方面的教研討論,把握好評價的方向和尺度,才能切實提高教師的語言能力和理論水平,使這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從而解決當前英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2
這次教研課總的說來還算成功,即: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基本達到我預期的教學效果,但仍然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這堂課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自己需要不斷的積累,不斷的學習。這堂課讓我學到了許多,特別是聽取專家及兄弟學校教師的評課意見后,我認識自己教學上的不足。也正是這堂課讓我對新基礎教育理念有個更為深刻的理解。
一、課程過程分析及反思
1.欣賞歌曲《拯救地球》
課程過程:學生用心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思想精髓
任務設置:熱身運動,把學生帶入英語學習的氛圍,通過歌曲引入主題
設計目的:學生能將抽象的環保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認識及感知
實際效果:基本達到預期效果
反思:
(1)問題: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不夠。新基教育注重以學生為本,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融合。
(2)改進方法:深入學生,與學生一起唱,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愉快、輕松的進入學習狀態。
2.地球常識的競賽
課程過程:學生對問題進行快速的反應及解答,
任務設置:競賽題目較為簡單,激發學生學習積極,并鞏固以往的舊知識。
設計目的:學生鞏固以往所學的舊知識,為新課的學習做鋪墊
實際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優點:新基礎教育,關注”生命成長”,強調課堂的人文氣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及成功的滿足。而這一環節的設置正式體現了這一點。一些簡單問題的設置讓學生活躍起來。并有從易到難讓學生輕松學習。
(2)問題及改進方法:新基礎教育理念的精髓即:教育人性化,強調關注所有生命體所有學生;強調對學生的激勵。所以當一組學生所得紅花的數量遠遠低于其他小組時,老師要隨機另外出些題目給這一小組,讓這一小組的紅花數量由所增加,而不能忽視
3.回答問題:什么是環境
課程過程: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任務設置:讓學生對環境這一概念有個準確的理解
設計目的:能夠理解環境是人類周圍的一切事物。
實際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問題:環境定義的圖片出先得太早。
(2)改進方法:在這一環節,關于環境概念的圖片可以后些出來。讓學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二、對“新基礎教育”的幾點體會
1、新基礎教育課應該是務實的課,而不能空有形式卻沒有內容。
2、豐富多樣的形式是需要的,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每個活動都必須充分利用,而不能對每個活動都“蜻蜓點水”地一帶而過。
3、每個環節的銜接要自然流暢。
4、教師掌控課堂氣氛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課堂上注意運用幽默感等對課堂氣氛進行適當調整。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學習。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3
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后,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為是恰到好處呢?”“蟬聲與蛙聲很熱鬧,為什么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徨,思想矛盾復雜,于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著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較,就沒有發現,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的優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我讓同學們比較“瀉”字與“照”的區別。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品味,一個“瀉”字,變靜為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漂”或“升”呢?同學們思考后明確,“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與“薄薄”相照應。“漂”和“升”就難以體現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
教學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為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4
上課開始,我先讓一學生誦讀全詞,其余學生聽辨音,看有無讀錯的字,并及時糾正。然后讓學生結合注釋再讀,最后再齊讀,盡量讀出節奏、韻律、語調和情感。
第二步是整體感知。讓學生說說全詞寫作的主要內容及表達的情感,學生多能說出作者寫的是一個婦人,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說的不準確。在此我沒有立即給學生答案,而是就此留下一個懸念,激起學生探討的積極性。
接著進入全詞的分析環節。詞的上片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1、李清照《詞序》:“歐陽公作《蝶戀花》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李清照為何酷愛這句?引述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進行引導,因李清照本人是疊詞高手,故酷愛這句。2、首句中的三個“深”字該如何理解?學生多能答出兩重意思,一是無重數的簾幕,二是站于高樓也不能望見外面(章臺路),第三點是堆霧的層層楊柳。這一點學生答不出,可能是沒有切身體會吧。然后我作了一個總結:三個“深”字重疊,前兩個重疊直接強調深的程度,第三個“深”又推進一層,與“幾許”構成疑問語氣,與下面“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呼應起來,別有一番情趣。上片開頭三句寫“庭院深深”的境況,“深幾許”于提問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煙”狀院中之靜,襯人之孤獨寡歡,“簾幕無重數”,寫閨閣之幽深封閉,是對大好青春的禁錮,是對美好生命的戕害。
詞的下片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1、前兩句寫的是什么意思?“春”字如何理解?學生回答的僅是作者在寫“雨橫風狂催”送著殘春,深層含義則不懂,其實這個春也催送著女主人公的青春芳年。“春”字語意雙關,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詞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華。2、結句是觸景生情還是借景抒情?這個問題難度較大,于是我補充了關于“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含義的理解。王國維《人間詞話》里將情景交融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觸景生情就是無我之境,把自己激動的心情加到客觀的景物里去,緣情造景,這就是有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中“淚眼”表明詞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經非常激動,把自己的感情附著到“亂紅”之上,這應該是借景抒情。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5
隨著課改的深入,“為討論而討論”,“為合作而合作”,“為活動而活動”等華而不實虛有其表的教學現象頻頻亮相。細細反思,觀念與行為之間總有那么一段距離。問題種種,都涉和到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擬以教師的課堂語言為切入口,以小見大,以點觸面,希望從中能發現一些問題,說明一些問題。
在教學中,語言是紐帶,語言是課堂上師生間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師主要是通過語言向同學授業解惑,而同學則主要通過教師的語言理解和接受知識,所以教師的教學語言在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人會說,隨著現代教育媒體的運用,教學語言的紐帶作用會隨之減弱。但我們認為無論運用什么樣的現代教育媒體,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教學語言,相反它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因為我們授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同學,教師富有情感地面對同學用口語講解有著很強的靈活性和針對性,特別是在與同學的思想交流方面,應該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與之相比的。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教師的課堂語言還存在以下幾種現象:
現象一:
“流水帳”語言 A教師執教“用乘法口訣求商”。首先出示例題,讓同學根據題意列式并嘗試計算,在同學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多次提出“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鼓勵同學算法多樣化。而后組織反饋,同學一一展示探索效果(有的用小棒擺,有的分圓片,還有的直接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每一種方法展示之后,教師提問:“對嗎?”同學齊答“對”,順利通過。最后,依次完成教材后面的練習。整堂課,教師表情嚴肅,語調平淡,從例題到練習,過程非常流暢,如流水帳般過了一遍,而對于本堂課的重難點:“讓同學在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用乘法口訣求商”卻未曾提和。在課后的追蹤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能清楚說出算理的同學了了無幾。
分析 A教師的觀念是新了——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形式也有了——讓同學自主探究,課堂教學的外表效果也是好的——同學都會用乘法口訣求商了。但實質呢?“同學的各種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樣的基礎之上?各種算法之間又有什么樣的實質聯系?”教師含含糊糊。計算教學重在同學對算理的理解,而教師為了追求形式,卻忽略了對知識自身的教學。再加上教師的語言枯燥乏味,毫無吸引力,更無回味價值。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低年級同學的課堂注意力能堅持多久?課堂教學的效果又如何?
現象二:
“做秀”語言 B教師執教“倒數”一課,B教師進走教室容光煥發,開場白:”同學們,通過預習,你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什么內容?“語調自然、柔和,開門見山,給人一種完全不同于A教師的親切感。受上課教師的影響,同學也個個心情愉悅,精神振奮,課堂氣氛很和諧。而課堂進行至半,B教師仍一如既往地”甜言蜜語“,在老師的”催眠曲“下,終于,有的同學忍不住了,開始昏昏欲睡……
分析 ”倒數“一課知識點不多,難度也不大,高年級同學完全有獨立學習的能力,而教者卻不只處處”鋪石搭橋“,而且對同學的回答總是欣喜若狂,激動非常。教師語言做作,情緒激動,使同學疲勞、厭惡,”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也缺乏為奇。新課程提倡為同學創設寬松、平安的學習氛圍,但絕不等同于不顧同學心理感受,一味的”甜言蜜語“。對于高年級同學而言,他們需要鼓勵,需要褒揚,但更需要挑戰,唯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才干證明其實力,樹立其學習的信心。
現象三:
”泥水“語言 C教師執教”有余數的除法“,同學在操作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戰略找到了答案,明確了算理,在交流時,教師追問:”商的個位上為什么要寫0?“同學在實踐的基礎上回答:”0在這里要占位。“或許是教師不放心同學的理解能力,也或許是擔心”魚目混珠“,教師又重新開始解釋:”我們看,剛才分的小棒……”反反復復,羅羅嗦嗦,顛來倒去,拖泥帶水,同學聽得云里霧里,昏昏欲睡。
分析 正如鄭毓信教授所形容的,站在二樓,明明可以直接上三樓,教師非得同學先回到一樓再上三樓。根據課后調查,這樣的講解,對于這個班中90%以上的同學來說是多余的。在教者如此的講解之,同學的學習興趣如何?效果又如何呢?
從觀念到實踐,是一個質的飛躍,有怎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會有怎么樣的教學語言,而語言沒有固定的形式,唯有不時鍛煉,才干口隨心愿,才干正確表達我們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悟與考慮。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6
高二物理學習是整個高中物理學習的轉折點,我在高二物理教學期間,發現很多學生雖然學習很用功,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每次的考試成績低下,講過多次的題目還是錯,甚至剛講過的題目也做不對,使學生的自信心大受打擊。在跟學生談心時,很多學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學就會,一用就錯,一放就忘。這種情況在高二學生中相當普遍。
這說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研究高二學生物理學習特點,以及針對物理學習上的困難提出相應的對策,不僅對高二學生學習物理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高二學生進入高三學習物理也有一定的啟發和促進作用。通過這一學期的高二物理教學,我覺得高二學生學習物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課堂問題:注意力不集中,課上不積極思考,一味的跟著老師走。
2、解題中存在的問題:審題和分析能力差、理解能力差,如對概念的理解膚淺,答題是憑著感覺答;表達能力差,如作圖不規范,計算題解法不規范,不注重物理表達式的書寫。
3、作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審題粗心、亂代公式、書寫混亂、運算能力差等。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與思考:
1、切實學懂每個知識點
學懂的標準是每個物理概念和規律你能回答出它們“是什么”“為什么”等問題;對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識,要能說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本質區別;能用學過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分析解決一些具體的物理問題。
2、掌握物理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
高中的物理的學習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規律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如模型法,等效替代法,隔離法與整體法,獨立作用原理以及疊加合成原理等等。
3、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4、講一題,懂一題;做一題,會一題
作為物理教師,我們應該提高課堂效率,講究教學方法,做到講一題,學生會一題;培養學生做一題,會一題的思想,不要炒冷飯,講了多遍學生也不懂,學生做了多遍也考不出來。
總之,高二學生物理學習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作為教師應采取相應的對策,降低對學生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精編習題,精講精練,以便提高物理成績。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同樣教師教授的每一個科目都有不同的教學方法,而作為老師的我們必須從教學的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
教學內容是重點,教學設計很重要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概念,什么是"微課"?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須要在較短的時間內講清楚一個知識點,而不是隨便拿起一個知識點就開始講給學生。所以微課選題很重要。其次關于課堂設計,我們要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要思考是否我們的授課學生真正聽懂了,聽明白了,我們的授課是否具有邏輯。所以選題很重要,設計要新穎。
教師體態很關鍵
教師面對著學生授課,所以教師自身的風貌很重要,包括個人的衣著,教態,語言語調等等。首先教態是需要我們長時間去培養和形成的,所以在實習期間,我們應多多去培養自己這方面的技能,更多的通過聽課來取長補短,虛心向優秀的教師們學習。其次老師說話要抑揚頓挫,要有節奏感,頻頻的語調會使學生喪失聽課的興趣。總之教師的體態是須要我們長期進行學習的。
把握技巧,揚長避短
講課一方面需要有認真的態度,但是技巧的掌握也很關鍵。例如,板書的設計,如果自己寫字不是特別規范,可以適當減少板書的書寫,把內容呈現在ppt上,但是必要的板書不可缺少。其次,教師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師生的積極互動。
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不斷地鍛煉
一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鍛煉提高的,誰都不是生來就是強者。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我們需要抓住機會,但更須要好好把握機會。所以心理素質不好沒有關系,關鍵是我們要在以后大膽地鍛煉自己,經歷就是成長,逆風的方向更適合飛翔。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8
摘要:反思教學近年來在國際教育界備受重視,在我國也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熟悉。本文從反思教學理論出發,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在教學實踐中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能。
關鍵詞:教學方法;教學反思;專業化
人之反思,古今皆有之,它是一種文明程度和個體成熟與理智的標志,古有“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之言,今有“反省”“檢討”和“人貴有自知之明”之說。反思,首先是思想界和知識關于元科學研究的一種理念與方法,后來移植于教育教學,便產生了反思性教學。筆者認為這種移植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是教育科學自身發展與進步的一種標志。
對于反思性教學的概念,眾說不一。熊川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學》一書中所下的定義,是“教學主體借助行為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我們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指對教學經驗進行回顧與重新認識(包括思考、評價、整改等),以至產生新的更趨于合理性的教學方案與行為的活動過程。通俗地說,反思性教學,即“教學的反思”與“反思的教學”二者有機的統一。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內容的重要部分,是促使教師個體乃至群體由教學者向研究型教師轉變的催化劑。新課程英語教學中,反思能力是一個高素質的英語教師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其中包括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對課堂教學群體行為的反思,對教學評估的反思等。顯然,這種教學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那么,作為一個英語教師,怎樣形成并發展自身的教學反思能力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教師要確定自己需要反思的內容
教學反思絕不是通常所說的靜坐冥想式的反思,它并不是一個人獨處放松和回憶、遙想,而是一種具有指向性、針對性的行為,是一種需要認真思索乃至極大努力的過程。英語教師的反思應包括三種重要成分,即:認知成分、批判成分和教師的陳述。
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決策。心理學中的圖式理論認為,在人的頭腦中,大量的相互關聯的有關事實、概念、概括和經驗的信息被組織成一定的網絡,成為圖式,可以有效儲存和快速提取,構成了個體解決問題的基礎。在英語教學中,表現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對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以及在課堂中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機智等等。教師的認知水平的差異往往造成了他們在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處理上的差異。專家教師在教學決策過程中體現出深刻的、具有豐富聯系的圖式,這些圖式使得他們能夠準確判斷哪些事件是值得關注的,并從記憶中提取出有關的信息,以便選擇最恰當的反應策略。
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比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隱含的平等與權力問題等。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其實時時刻刻離不開批判成分的反思。不迷信、不拘泥于教材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材提出質疑和可商榷之處的反思能力,也是體現一位英語教師個性和素質的地方。
教師的陳述則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教師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等等。教育學指出,教師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書面語言表達能力、體態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之一。尤其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考慮到所任教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年齡性格特點,則更有必要對自己的課堂陳述進行反思。如是否口齒清晰、是否富有感染力、體態語言是否親切自然大方等等。因此,英語教師應盡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課堂陳述,使用優美的語音語調,形成親切得體的教姿、教態,提升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魅力。
二、教師應把握教學反思的過程
教師的反思能力就在自身的反思過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反思過程可分為四個環節: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
具體經驗階段。這一階段,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明確問題情境。一旦教師意識到問題,就會感到一種不適,并試圖改變這種狀況,于是進入到反思環節。因此,在此過程中,接觸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學經驗、自己的經驗、各種理論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經驗等都會幫助教師發現問題。
觀察與分析階段。教師廣泛收集并分析有關的經驗,對照自己教學活動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身。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回憶、與學生交談、與同行探討等來獲得信息并對它們進行分析,看自己的教學思想觀點是什么,它是否符合目前所倡導的理論,從而明確問題的根源所在。經過這種分析,教師會對問題情境形成更為明確的認識。
重新概括階段。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反思舊的教學指導思想,并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積極的驗證階段。這時要檢驗上階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動和假設,它可能是實際嘗試,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從而又進入具體經驗第一階段,開始新的循環。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9
整堂課從運動心率的數據和超時這兩個問題,體現了這節課許多方面的不足:一是課的密度不夠嚴謹,二是學習內容強度不夠,達不到運動量,三是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身體素質的不等同,四是學習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學習態度,積極性不夠動作質量不達標,也會影響運動心率,整堂課的教與學的配合還是比較順暢的,在學習提高部分里,三個新授動作的學習安排不太合理,一是花了太多時間學,二是新授動作太多,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吸收,這堂課的特色在于學生的自己合作,相互探究學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組織能力,但是留給他們的時間太少沒有體現出探究的目的來,一步跟不上,影響了后面的內容,時間關系,在放松部分刪去了利用舒緩音樂來放松這一環節,動作也減少了三個,只簡單用語言舒導學生調整呼吸和伸拉的動作,這樣的放松是達不到效果的,特別對一些積極練習的學生,簡單的放松心率可能降不下來,不能完全恢復。
通過這節課我的收獲還是有的,之前的想法是開發這個學習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習積極性,效果還不錯,下課鐘敲了,課還沒結束,學生沒出現不耐煩的情緒,而是有學不夠的積極性,這讓我對于開發新學習項目更有信心和動力。在這節課中我還大膽嘗試了“放手于學生”的做法,在學習過程中,有小部分學生理解和掌握的能力較強,單單學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我把他們平均分在各小組里面,并布置他們任務,提出更高要求,讓他們組織好同學練習,探討和組織同學們完成展示,在展示時,他們利用口令使自己的組能動作整齊,漂亮完成任務,從中看出學生們真的有思考,認真地去完成任務,今后在課堂中要多培養一部分小組長,他們不僅能分擔教師的工作,最主要的是影響其他學生,帶動更多的學生成為小組長。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10
《識字6》以詞串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祖國大地不同地區頗具特色的風情。課文共12個詞語分為四組,第一組詞語表現的是塞北風光;第二組詞語表現江南春色;第三組詞語介紹海島夏景。第四組詞語表現的是高原景色。這些“詞串”,內涵豐富,展現了祖國大地的自然風光,字里行間充滿著中華兒女的自豪感。憑借圖畫,誦讀詞串,不僅可以認識本課生字,還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在:讓學生在認讀字詞、重在營造好的氛圍激發學生主動積極的學字基礎上,通過誦讀、想象去體會、感悟,讓學生由詞語想到具體事物,由詞串想到特寫的畫面,豐富學生想象的空間。
1.課前跟學生交流他們游玩的經歷,讓他們找到游玩的快樂。
2.用本課需要掌握的生字帶著學生去旅游的形式,打破以往被動學字的模式,讓學生不經意間快樂認識、了解生字,從而導入新課。課前我還有針對性地復習了帶“喬”的字,進行有趣的猜字認讀游戲,與科學認讀相結合。
3.借助拼音,自主識字。讓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
4.初讀課文,先一行一行讀,糾正錯音,并提醒注意詞語之間要停頓,重點指導易讀錯的字音。
5.簡單了解塞北、江南、海島和高原的地理位置。對于地理知識還比較空白的低年級孩子來說,所以我以一幅中國地圖導入進來,標出長江,長城,首都的位置,然后根據提示把這些位置在地圖上出示出來,把較難的問題變得很直觀,有助于學生理解。
6.圖文結合,引導誦讀,讀中感悟。本課韻文優美,重要指導好學生的朗讀,所以每個景點,我都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大家欣賞美麗圖畫,傾聽動聽的音樂,通過圖畫體會感情,通過音樂激發感情:
(1)學習塞北時,我采用了先讓學生看一幅塞北的草原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草原的遼闊,接著讓學生看一群駿馬在塞北遼闊的草原奔跑、聽塞北瑟瑟秋風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駿馬奔跑的速度,引導學生來說說在塞北草原騎馬的感覺,并帶著這樣的感覺讀一讀。還讓學生將三個詞語串聯成一句句子,鍛煉了他們對詞語的使用。
(2)伴著音樂《江南好》在柔美的音樂聲中讓孩子一下子從草原走進江南,然后充分利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感知,利用白居易的《江南好》,讓學生感悟江南的美,引導學生說出江南的美,讀出江南的秀美,最后讓學生背背跟江南有關的古詩。
(3)比較讀,讓學生從朗讀感受塞北和江南不一樣的地域風情。教學時我指導學生“不一樣的詞讀出不一樣的味,一個詞讀出一處景,一組詞讀出一幅畫。”
(4)感受海島風光時,出示了一幅配著浪花聲的海島圖,讓學生看著圖片戴上太陽帽,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體會海島的炎熱、椰樹的挺拔,為了讓學生感受海島風光的迷人,我出示了一組海島游玩風景圖讓學生跟著音樂體會海島的迷人風情,并讓他們帶著這樣的心情讀一讀。
(5)最后到高原一組詞由一首動聽的《青藏高原》和相應的一組高原圖景引入,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高原壯觀的感受。
在整個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充分想象感悟,反復誦讀。在反復的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讀出感悟、讀出韻味、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從而感受到了讀書的快樂!
在備課與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兩點不足之處:
其一,讀的形式還較單一,讀的層次也不夠分明。在通過圖文聯系對整篇詞串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縱向歸類讀詞,進一步訓練學生思維。教師的語言還可以錘煉得更精美一些。學生在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介紹風光時,語言較貧乏,還不能充分想象,只能簡單地說幾句,還有待加強訓練。
第二,其實四組詞串分別代表了四季中中國最典型的景色所在,不僅每組詞串有聯系,四組詞串也暗含內在關聯,但是課上我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挖掘,內涵還不夠深刻。
教學是有缺憾的藝術,我愿在講臺上把這門藝術演繹得更加完美。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11
實施新課程以來,教師的教學行為、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取得了較大成果,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得到了很好的訓練,能力相應提高。我,就是接受新課程的理念而成長起來的一位年輕教師。在利用這些教學手段,運用這些理念指導教學時,我發現當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怎么理解各種各樣的感情呢?理解的這種感情他們怎么用詞語表達呢?表達出來之后帶入文本朗讀又是何其難呢!課堂當中40%的時間要用來“讀得有感情”,口誦之,目視之,耳聞之,腦記之,讀書對于語言的學習有一個開源的作用。那么怎么能籠統的說“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呢?低年級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刻,是不是該換一種形象的說法來指導學生朗讀呢?
自從我有了這種想法,便結合表演讀創設了一個要求:讀出表情,讀出動作。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表情動作進入文本,把自己當作主人公,試著體驗體驗。在課堂上,我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單一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帶上表情,邊讀邊做動作”,不僅使課堂氣氛濃烈了,而且學生漸漸明白了哪些詞語是可以通過動作表現出來的,而這種詞語就是他們以后要接觸的“動詞”。
“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話音剛落,教室內人聲鼎沸,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學生讀得搖頭晃腦、面紅耳赤,場面煞是熱鬧,教師頗為滿意。這話日漸成為一種時尚。
難道學生個個都喜歡高聲朗讀?仔細想想,答案非常明顯。學生之所以都選擇高聲朗讀作為“喜歡”的方式,不排除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受從眾心理趨使。部分同學的放聲朗讀使其他同學身不由己,為給老師傳達“我讀得很投入”這一信息,就不惜扯著嗓門,搖頭晃腦。在這熱熱鬧鬧的場面中,學生的浮夸心理日益膨脹,個性日漸磨滅,其閱讀能力卻一直在原地踏步》。
(二)學生無其它方式可選。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放聲朗讀歷來都是“用你喜歡的方式讀”的代言。難道一定要“用喜歡的方式讀”嗎?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這種說法也未必恰當。
1、要教給學生多種閱讀方法——讓學生可選擇。《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低年級,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中年級,初步學會默讀;高年級,學習瀏覽。作為一線教師,應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并用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少一點嘩眾取寵,多一分生本思想,真正從學生出發,立足于學生發展,讓學生學會潛心地默讀,學會快速地瀏覽,讓學生擁有選擇的余地。
2、要引導學生靈活選用方法——讓學生會選擇。如果學生已掌握各種閱讀方式,那么教師就應通過引導,讓他們學會針對不同內容、不同需要、不同情境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讓他們知道詩詞散文尤宜誦讀,說明文較宜默讀;初知大意需瀏覽,表情達意可放聲朗讀;在需保持安靜的環境中不宜出聲朗讀(如其他人還在凝神思考)……因此,我想將“用你喜歡的方式”改為“用你認為最適合的方式”,可能更為妥當。
一學年以來,我默默無聞的奉獻著,體會著付出與收獲之間的甜蜜,積累了一些感想、體驗。
一、加強與任課老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在教育教學中我深深領會到,班主任與任課老師之間的交流,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班主任與任課老師之間的交流,能使任課老師清楚的知道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這樣便利于教學上。老師與學生的交流,能更了解學生真正需要些什么,這樣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改善課程的內容,實現自我提高。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學生會有所保留。就像老師無意間問學生,喜歡老師嗎?一般再老實的學生都會說:喜歡。但是學生回家后就不同了,他們會把最真實的一面展示給家長。所以,與家長之間應該時常聯系。只有老師、家長和學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造就一個出色的孩子。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12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大多采用沒有問題的教學法,即讓學生沒有問題走進課堂,沒有問題走出課堂,這種教學方法只能把學生培養成為馴服的工具。但不提出問題,社會就不可能進步,所以,在我們的平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我國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弱項。
一、培養學生“問題提出”的意識及能力的必要性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提出有價值問題的多少是衡量一個人有無創新能力和創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
物理學家海森堡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問題往往預示著偉大的發現,重大問題必將帶來現有理論的大突破、大發展。
物理學研究和創新的起點不是已有的問題,而是從現象和事實中提出的新問題。提出新問題是科學研究的最重要的一環,一個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個問題,產生了解決它的欲望,形成了“問題意識”,就能更加敏銳地感受和覺察與該問題的有關信息,提高對無關信息的抗干擾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的注意力有明顯的指向性和選擇性,也使得學生對持續進行的有目標的思維及探索活動形成明顯的激勵作用。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問題提出”的意識及能力,我認為要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1.營造適合“問題提出”的民主環境。
2.減輕學生負擔,留足發展“問題提出”能力的時空。
3.倡導多向懷疑。
4.鼓勵大膽發問。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好的考慮怎樣培養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深刻、甚至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不把學生培養成為馴服的工具。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13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而化學是我們認識物質、了解物質的重要主要方式。高中化學作為多數人化學的終點,也是一小部分人化學的起點。從高中的整個課程里分析,高中生學習任務繁重,課時緊湊,化學在課程中比重偏小,加之化學本身的課堂理論比較枯燥無味,導致學生被動學習。
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下,學習就是為了考試思維嚴重,錯誤的教導了學生甚至家長學習的根本意義所在。考試只作為檢驗學習質量的一個手段,并不能提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水平。而新課程理念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本文在新課程理念下對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展開研究反思。
一、傳統化學教育方式
在中國傳統教育文化背景下,部分教育從業者鼓吹應試教育導致一些需要動手實驗的學科,比如物理、化學和生物,硬生生的變成了理論課程,這就導致課程本身從有趣的科學課程變成一門枯燥的學問,但是因為關乎于總成績的原因,學生們為了未來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不得不硬著頭皮死記硬背。在這樣的教學情況下,對我們化學老師的教學水平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同時在教育從業人員的圈子里,教學時間的越長的老師越受到吹捧,而有些一味的經驗主義認為學不會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并且對新的教學模式接受慢甚至是排斥。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學生們學習過程也變得枯燥無味。而在人們的思維隨著時代的進步下,一些年輕老師對于教學的新穎性和個性化比較偏頗,而忘記“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忽視了基礎理論的分析講解。
在電化教育的格局下,每所學校都著各種各樣的實驗室,但在有些學校里,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實驗室僅僅是為了應付教育局檢查的“花瓶”建筑。因為責任制度以至于一些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在不是非去不可的情況下盡量不去相關的實驗室進行教學。這就更讓無聊的理科科目變得枯燥。
如何改變傳統教育方式方法的教學手段,是我們每一位戰斗在教育一線的老師需要反思的問題,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保障學生學習質量的情況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成績,讓學生開開心心學習,快快樂樂成長。
二、新課程理念的概述
新課程的理念是在強調關注學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略老師自身的發展,不僅要正確引導學生學習熱情、學習方法還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對自己的相關知識進行更新迭代。要做到以學生為根本,以學生的發展為原則,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課程知識。
同時將原有注重書本理論知識的現狀進行改革,以學生的興趣作為突破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學習質量,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對傳統教育方式中的不足與弊端革故鼎新,對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斷改進,為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質量負責,也為自己的教學質量負責。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對老師課下工作強度要求很高,對老師們的備課質量、知識寬度和分析能力高度也有很高要求。所以老師們需要對自身知識寬度下足功夫,認真備課,在課程規劃制定上根據學生的學習質量、學習進度進行合理的設計。新課程作為我國最新提倡的教育教學手段,有其科學的合理的理念。它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成長,摒棄傳統應試教育的弊端,是非常值得在全國推廣的。
三、新課程理念在化學教學上的應用
首先要革除以往舊的教育觀念,摒棄“背書式”的教育方法,對課本中知識的例子加以擴寬,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進行舉例教學;對于一些理論上的重點難點,幫助學生梳理分析思路,從而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
同時針對化學課程中動手實驗部分,爭取讓每一名學生都能親手實驗,體會實驗過程和結果。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轉變以往對化學無聊枯燥的印象。在實驗過程中,老師們需要注意實驗安全問題,避免因為一些小的過失導致實驗危險的出現。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因材施教”,依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制定不同的課程計劃,指導學生對學習心態的自我調節,減少和避免事倍功半的情況發生。同時,老師們要充分給予學生信心,不要在教學過程中吝嗇鼓勵與贊揚。
高中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參加高考,所以對于學生的應試能力是老師必須關注的問題。對于課本知識體系結構的梳理分解,幫助學生復習掌握,對于重點難點問題,要專門細致的講解,幫助學生從本質看問題。
化學作為研究世界本質的一門學科,如何有效的教學需要老師們課下工作的努力,運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提高化學教學的樂趣,在日常教學中要學會不斷反思自己教學方法,并給予相應的優化,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從而主觀能動的學好化學。
四、總結
通過在化學教學中運用新課程的理念,我們這些化學老師的教學水平可以得到充分提升,對于學生們的學習質量、學習成績有顯著提高。新課程理念對教學的有效性有顯著的作用,對老師也能起到學以論教的積極作用。關注每一位孩子的學習成長是老師和家長共同的責任,學校與家長需要要及時溝通,不僅只能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在教學水平質量得以得到保證的情況下,運用科學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學生學習本身有著積極作用。
孩子作為國家未來的希望,他們的成長歷程不僅需要我們這些做老師的教育與指導,還需要我們為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默默守護。
最后,作為一名教育從業者,我做出一個倡議,在非歷史的其他科目中,盡量避免給學生留下歷史性的問題。比如門捷列夫在1869年總結了元素周期表,對于學生們對于化學,僅僅需要知道門捷列夫總結了元素周期表就好。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14
初二地理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由于初中地理并非中考科目,也就是常說的副科,學生甚至很多地理老師并不重視,所以在地理教學中,絕大部分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覺得老師需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并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
例如:在上中國工業一課時,我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并根據學生的意愿進行分工備課,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準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出。“學生老師”當的有模有樣,臺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班級反應強烈。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如果覺得某個問題答案不確切或占時間太多,不必重復回答,就舉手站起來發言,以質疑的形式引入下一個話題。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還有不少同學躍躍欲試,紛紛要求第三節“中國的高技術產業”一節還由他們自己上。
1、課后反思:
其實學生天生就有一種有所作為,被人賞識的需要,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有對其他同學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機會;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戰性的事情。關鍵在于老師能正確引導!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于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將這些內容由抽象的理論和圖象轉化為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便對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學設計時可以試著編寫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
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并允許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預測到了過一段時間天氣會反常,故弄玄虛而已。
問題:
(1)赤壁位于我國哪一個省 試分析當地的氣候條件。
(2)周瑜為什么會因為"欠東風"而急出病來
(3)我國形成最大季風區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國東部季風區是季風氣候最為典型的區域,試說明其氣候特征。
(5)你認為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時掌握天氣,氣候等知識,并了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為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象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3、對不足之處的反思:
以上教學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實,每當空閑之時我還在反思:為什么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思緒游離在課堂之外……或許是因為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為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我在今后還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15
識字6屬詞串類識字,共12個詞語,分為四組,要求會識會寫的只有3個。但這些詞串內涵豐富,分別展現了祖國各地不同的自然風光,字里行間充滿著一種自豪感。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詞語意思;了解祖國各地不同的自然景觀,體會祖國地域遼闊和物產豐富。
教學流程是:
一、初讀詞串,讀準字音,讀通詞串。
二、精讀詞串,讀懂詞意,讀出畫面。
三、融讀詞串,把握全景,進行拓展運用。
四、自主識字寫字。
任何一課識字,不能僅僅“就字教字”“就字識字”,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讓識字成為學生沉重的記憶負擔,對識字失去興趣與愿望。而應該“把字教豐厚”“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基于這一點,所以教學本課,我意圖借助圖畫、音樂及教師適當地講解等形式,讓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中輕松愉快地識字,讓詞語與學生的生活建立豐富而緊密的聯系。另外,識字6整體感強,詞語排列規律明顯,不難看出編者的意圖有這么一點,即讓學生能夠體會祖國的地域遼闊、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這也是課文的難點,我意圖讓學生在適當而巧妙的語言訓練中,在創設的豐富的情境中有所發現和體會。
關于識字。識字6雖然只有3個生字,但在備課時我卻發現這3個字其實很難教,用形和義結合的方法吧,似乎又很難說,用追本溯源的方法吧,又似乎找不到源頭,然后我只有引導學生通過換偏旁記字法也就是用熟字記憶法和編順口溜記字法,主要是想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找到適合他們自己的記憶方法。
關于寫字。我一直認為寫字其實是用心費力的苦差事,需要有毅力。一二年級孩子每天要寫那么多字確實很辛苦,但我認為“提筆就是練字時”“認認真真寫字,堂堂正正做人”應成為學生的座右銘,而我們的學生寫字時往往心浮氣躁,急于完成任務,不能靜下心來用心觀察用心揣摩。要想把字寫好,必須反復地“觀”,反復地“記”,直至將整個字的形態刻印在腦海里才行。所以每次寫字前我都會要求學生靜靜地觀察,等會發言,唯有靜才能有效地揣摩記憶。而且我認為像寫字這種技能性的教學,必需教師示范性的引領,教師要以身示范,激發學生寫好字的愿望,比如我們每天在黑板上的板書以及學生作業中的批語都應該一絲不茍、工整美觀,給學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讓學生對書寫產生一種自覺追求,而不是指令性的說教和大聲地呵斥。寫字的好習慣是“模仿”出來的。
總之,識字教學要遵循漢字的構造及識記規律,要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
【教師課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課程教師教學反思07-04
地理教師課程教學反思01-14
生物教師課程個人教學反思09-27
課程教學反思06-12
課程教學反思11-03
課程教學反思11-03
背影課程教學反思02-15
《雪兒》的課程教學反思02-13
拼音課程教學反思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