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2-11-09 18:38:55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1

  教學時,我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導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合理地解決問題。一節課下來,多數學生能吸收本節課的內容,但仍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課堂上教師過多的牽制學生,沒能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自己理解自己去說倍數間的關系。

  2、本節課練習形式過于單一,學生學到后邊的時候有些枯燥,應該設計多些形式的練習,如,選擇、填空、判斷等。課前準備的練習紙在課堂上也沒能利用上,導致學生動手寫的比較少。

  3、學生主動建構新知。知識不僅僅是教會的,而更應該由學生自己學會的。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樹立“以學生主動發展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本課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動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讓學生通過擺、看、想、說、算等實踐活動,感知新知和舊知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教師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完成新知的主動建構。

  4、應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情境化。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2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這節課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這節課主要幫助學生聯系已有的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學會用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探尋解題思路,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所謂從條件想起的策略,就是從已知條件出發,想出由這些條件所能解決的問題,并最終與所需解決的問題建立起聯系,這是一種由因到果的思考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幾乎都會運用到這一策略,所以理解并掌握這一策略,對于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執教這節課的過程中:

  一、從提問導入,初步感受策略

  課始,我創設了“小猴樂樂的農場”的情境,提供兩個已知條件,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根據有聯系的已知條件可以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然后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題,通過讀題,找已知條件和問題,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個已知條件的含義,引導學生體驗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運用的過程和特點。

  二、比較反思,注重解題過程的回顧

  教材中的例題在解決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列表法,另一種是算式法。在學生嘗試解答之后,我讓學生比較一下這兩種比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處,體會到雖然解題方法不同,但是都是從條件出發思考,結果也是相同的。回顧解決這道題的過程:讀題,找已知條件和問題,分析有含義的已知條件,解決問題。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題,我將它安排在解決了例題之后,我覺得這兩題其實是十分類似的題型,所以在完成例題之后再完成這道題,然后將兩道題的分析思考過程放在一起,比較一下這兩道題在分析思考的過程中有什么相同之處,從而得出從條件一步一步地到問題的解決的過程,體會從條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驟,幫助他們由具體到抽象,不斷加深策略體驗,逐步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三、低估了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

  在解決例題和想想做做第2題時,都是由我帶著學生一起分析有含義的條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個”和“每次彈起的高度總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是理解這兩個已知條件的含義的,所以我應該在理清了已知條件和問題之后就放手讓學生來獨立完成,然后再交流想法:為什么這么做?學生應該會說到從哪個條件得到什么等等,這樣更能體現從條件想起的策略。

  四、忽視了列表、畫圖輔助方法優勢的滲透

  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一般都想到用列算式的方法來解決。本節課還滲透了列表,畫圖等多種方法輔助思考,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特點,合理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策略運用過程更具針對性。在學生解決完例題后,指名讓學生上臺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沒有很好的認識列表這一方法,學生只是在運用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了結果之后把每天摘桃個數一一填到了表格中,沒有體現出列表這種方法的優勢,所以這里我應該引導學生認識一下表格,了解一下表格的里的內容等等,讓學生明白列表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在解決“想想做做”第3題時,由于教材中已經提供了18個圓圈,學生很快根據條件找到了答案,然后我讓學生通過算式的方法再解決一遍時發現較多學生有困難。其實這里是一個讓學生發現畫圖方法優勢的好機會,在算式方法交流完后,我應該適時地總結:有的實際問題,運用畫圖的方法能更快地找到答案,我們要針對具體問題合理選擇解題方法。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不盡人意的環節較多,沒有很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沒有突出從條件想起這一策略的優勢,需要進一步改善。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3

  本單元安排了三個例題,分別是用加減法、小括號的算式,乘加(乘減)來解決相關問題。其中上學期,學生已經接觸過用加減法,乘加乘減來解決問題。需要說明地是,應該讓學生明確是多少步計算,并體會用更多的方法解決問題(如加乘等)。

  教學時,需要讓學生通過讀、說、思,明確題目的數量關系,清楚題目的問題;并讓學生在交流、匯報中體會不同解法的奧妙之處,讓學生充分地認識不同的解法。

  但教學中發現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很多學生在找數量關系上,存在極大的障礙,對數量關系模糊,找不到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系,從而無法正確的'列出式;其次,學生在解答問題時,比較偏向簡單的方法,如表現在不善于應用小括號,就采用分步式進行解答;另外,不少學生存在計算錯誤多,沒有正確寫單位與作答等問題。

  所以應該加強差生的輔導工作,強化小括號的練習,多要求采用列豎式計算的方法提高正確率。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4

  學生已經學習了乘除法的初步認識,用一步計算解決問題已不成問題。但在用乘除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時,先確定算哪一步(即找中間問題) 會有一些困難。

  “主題圖”它是以一群學生在公園先劃船,再坐碰碰車為背景,情境圖由上、下兩幅圖構成,上圖隱含的問題是下圖的條件,上圖是用圖意呈示信息,需要自己觀察讀懂,下圖中呈示的人數是不完全的,需要聯系上圖來獲得信息。

  這種上、下圖之間的關系需從兩幅圖中間的一個圖標(箭頭)來發現,解題思路分析采用的是分析法。而在這之前,解決問題例題中的情境圖都只有一幅,圖中的信息也是通過對話框+圖畫來表達與呈現,解題思路分析是從條件到問題聯系起來想的。

  當兩幅圖一起呈現后,學生看到了很多數學的、非數學的信息,由于腦海中還沒有問題意識,所以找信息沒有了方向性,提問題也就漫無邊際,只要是他們能想到的,就一股腦兒全提出來了。顯然,學生對連續的兩幅圖的意思不夠清楚,出現了負遷移,致使提問題的方向發生了偏差。只有幾個靈巧的學生意會到了人數的不確定,大部分學生還是處在一片茫然之中。

  所以在教學的時候,要我以通俗的話來幫助學生理解,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老師我哪個地方還不知道,我還不會算,然后再提示他們這個問題你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嗎,其實就是讓學生提出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一個什么問題,讓學生思考之后真正發現這個問題,加強理解。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5

  估算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著廣泛應用,是重要數學學習內容。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感,為今后學習多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有重要的作用。用估算解決問題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估算內容,因此,本節課的目標旨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選用估算策略解決問題,體會估算的意義,初步掌握用近似數進行估算的方法,體會多樣化的估算,并學會在不同問題情境中,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來解決問題。

  從學生的已有生活和學習經驗入手,通過去商場買東西這一熟悉的情境中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口算和找數最接近的整十數,豐富的估算的感性認識,也滲透了遷移的思想來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

  在探究500元錢買兩種商品夠不夠這一環節,學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往大估的方法,有的是往小估的方法,有估整十的,有的估百的,不同的估算方法都能解決這個問題,說出各自對估算結果的合理性解釋,逐步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策略,充分體現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學法理解數學、運用數學。

  運用估算解決數學問題,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計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對于學生中出現的各種策略與方法,只要合理,我都及時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通過解決“500元夠嗎和700元夠嗎”問題,學生體會到要保證數量足夠,我們應當將每個數量往大估,從而優化了估算方法。

  本課教學中我始終將對數的估計與數的認識結合起來。本課學習是學生對萬以內數的認識的一個延續,對于千、萬這兩個較大的計數單位,學生們主要是借助情境進行推理、想象來認識的,本課所學的"估計"是發展學生對較大數的數感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讓學生體驗估計的必要性,引導學生估計較大物品的數量,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數感。

  關注學生不夠,課堂上引導能力待加強。在引導學生說清估算思路上還有待加強,對學生的評價語還應再豐富些,教師的引導語再精練些更好的。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6

  教學時,我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合理地解決問題。

  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特點:

  1、數學問題生活化、情境化。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本節課在組織教學材料時,圍繞學生舉行歌舞聯歡會的情境,創設一個現實的生活情景,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體驗到生活是數學的源泉,了解了數學的價值,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

  2、學生主動建構新知。知識不僅僅是教會的,而更應該由學生自己學會的。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樹立“以學生主動發展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本課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動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讓學生通過擺、看、想、說、算等實踐活動,感知新知和舊知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教師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完成新知的主動建構。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人的根本屬性在于他的社會性。學生要從小學會與人交往,與人溝通,與人協作。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之間討論、交流,每一位學生充分地參與認知活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4、寓德于教。關注學生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7

  師:請你用自己的方法嘗試解答一下。

  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并給予了提示,并且收集了幾種比較典型的解題方法。

  師:好,老師選了幾個學生的作業,我們來聽聽聽他們的想法。第一位同學在解題時時有困難的,所以,老師給她了幫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表格。

  生1:30是第一天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個,所以是35個,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個,所以是40個,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個所以是45個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個,所以是50個。

  師:很好,這種方法正確嗎?

  齊答:正確

  師:我們一起來念一念,檢驗一下對不對。

  師與生一起讀:第二天35、第三天40、第四天45、第五天50。

  師:是不是都多5個?求出答案后,我們應該回過來檢驗一下。

  師出示列算式的方法。

  生2:第一天是30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個,30+5=35個,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個,35+5=40個,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個,40+5=45個,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個,45+5=50個。

  師:這種方法可以嗎?

  齊答:可以。

  師:他是一步一步算出來的。我們一起來念一念,答案求出來我們要回過頭去檢驗。從這里你能得出第3天,第5天嗎?

  齊答:第三天是40個,第五天是50個。

  師出示生3的作業,請生3來介紹。

  生3:我發現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了兩天,也就多了兩個5,所以2x5=10,再把第一天的加上多的就是第三天的40個。

  師:根據他的思路,我們來想想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幾個5?

  學生回答:4個。

  師:可以怎樣列式?

  生:4x5=20,30+20=50個。

  師:求出最后的答案正確嗎?

  生:正確。

  出示錯例

  師:這位同學對嗎?

  全班同學一起來看,學生舉手發現:第五天5x5+30=55是錯誤的。

  分析:

  整個板塊老師收集了三種正確的方法和一種錯例來進行展示,這三種正確的解法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都是學生在理解了題意和數量關系后寫出的,錯例的展示提醒了學生從條件出發的重要性。對于第三種方法展示是,老師問了全班“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幾個5?”這是引起全班同學的注意,不是每道題都一定要一步一步的解決,這是對于學習的提升。

  建議:

  從坐在邊上的同學情況看,有一個錯誤,兩個不會做,只有一個會做。我們可以看出,一部分學生對于這題的解決還是有難度的,所以是不是可以準備一些表格紙,裝進信封放在小組長那邊,如果誰有困難,可以到組長那邊的信封里拿提示,適當降低點難度,我想這樣全班就都會解答這些題了,從而也告訴學生所謂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有很多種的。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8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用畫圖的策略來解決和差問題。和差問題的計算本來就是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

  要想讓畫圖在學生心目中真正成為一種解題策略的話,我覺得應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學生要會畫圖,會用圖簡要、完整地呈現題目中的信息。其次,要會用圖,能利用圖對題目中的信息進行分析,找到數量關系,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對畫圖要有感情,要喜歡畫圖,不能讓畫圖成為一種累贅,一種麻煩,而要讓它成為一種需要,一種解題策略。

  這節課,這幾方面完成得都比較好。首先,學生學會了畫圖。由于在這之前學生基本上沒有畫圖的經驗,完全放手讓學生去畫,困難太大,所以老師給出了一小部分的圖,算是一個引路,給了他一根拐棍,因為位置確定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師的指導作用在這里也體現得較好。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動手畫好這幅圖。交流時展示部分學生作品,讓大家來討論,提出改進意見,集大家的智慧于一體,最后師生共同完成一幅完整的線段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有動手實踐,又有合作交流,在體驗中最終學會了畫線段圖。然后讓學生比較運用哪種策略更好些,體會到在這兒列表不能反映所有信息,不是很直觀,但畫圖能把題目中的信息形象、直觀地反映出來,便于我們分析解答。真正體會到畫圖策略的重要性。其次,學生會用圖分析解決問題。圖畫好后,讓學生說說從圖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學生不僅能把題目中的信息全說出來,甚至還能說出基本的數量關系,很快就能用兩種不同的解法解決了這個問題。說算理時,讓學生上黑板指著圖或表說,同學們都是指著圖說,而且說得很到位,說明學生已基本會用圖幫助自己分析問題,同時也進一步體會到了畫圖策略的優勢。

  最后,從一節課的表現來看,學生對畫圖有著濃厚的興趣,試一試的圖畫得都比較好,而且解題方法都對。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9

  反比例關系是一種重要的數量關系,但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難懂,歷來都是學生怕學、教師怕教的內容。教學中,充分了解了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原有的認知水平,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探究新知時每一問題都鼓勵學生或獨立完成、或合作交流獲得方法,教師只做簡單必要的引導,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這樣就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了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新知探究后,共設了三個層次的練習,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培養了學生嚴謹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整節課教師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真正起到了“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感,樹立了自信心。

  一節課下來,學生掌握了反比例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但是也存在不足——分析數量關系不夠細,另外沒有考慮到學困生接受能力慢,致使有的學生找題目中隱含的定量比較吃力,今后教學中要引起注意。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10

  經歷了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列表法,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不懂得列表的好處以及怎樣列表來思考分析問題。因此本節課上我注意讓學生仔細觀察列表例題,發現信息比較多,比較亂,從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來整理條件,而在整理的過程中要學生抓住關鍵字,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準確的意思,并且將有關聯的條件找出來,要從表格中就能看出題目的完整意思,可以通過表格找到解題的關鍵點。通過讓學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匯報討論,讓學生明確條件雖多,但我們只需要整理與問題相關的條件即可。

  本節課我覺得也有幾點不足:

  1、通過隨后的練習,學生還沒有自覺養成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沒有要求讓列表,學生是不愿意列表的,導致時常做題出錯。

  2、當學生列表后,課堂中沒有讓學生多進行據表分析,對于整理好的表格進行分析得不夠,可能也是因為我覺得這部分知識學生分析起來不太困難,但回想起來如果讓一些后進一點的學生說一說,多分析一下這些表格,對于他們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復雜的實際問題可能會有一些更大的幫助。

  3、課堂上學生的小組交流不夠多,雖然在教案中我設計了讓小組活動交流的時間,但在實際的課程中,真正讓學生交流看法的活動只有一次,而且個別學生在交流在做與課堂無關的事,說與課堂無關的話,使小組交流變成了形式。在后面的教學中應該嚴加要求努力加以改進。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11

  1、請學生估計一下,我們的教學樓有多高?(學生回答大概12米,有的說10米)板書:10米。

  2、出題:教學樓的高度比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還多1米?你們知道后面的教學樓大概有多高?

  討論:教學樓的高度和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有什么關系?

  生1:教學樓的高度是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還多1米

  生2:教學樓的高度比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多

  生3:教學樓的高度比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高得多。

  2、 啟發:教學樓的高度和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是不相等的,你能找出他們之間的相等的數量關系嗎?

  學生交流討論:

  生4:10米減去1米,再除以3,等于3米。檢驗一下是對的。

  生5;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3+1米=10米

  3、 列方程

  4、 解方程

  反思:

  列方程應用題大概步驟大家都知道:是在順向思維的基礎上,找出相等的數量關系,設出未知數列出方程,然后進行解方程。其重點是列方程,難點是找出相等的數量關系。本節課也真是在這樣的思路下進行教學的。有幾個體會值得注意:1、為什么要列方程來解題,學生不知所以然,其實正如上面的生4的回答。也是可以的,但用方程可以降低思維的難度,為今后的代數打好底子。2、本節課教材上的內容比較簡單,是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較,和我的舉例差不多。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通常用線段圖等形象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題目中的相等關系。在今天的課堂上我沒有涉及。在讓學生找相等的數量關系時我給學生示范了一個文字分析法,比如:分析教學樓的高度比后教室的高度的3倍還多1米這句話,就可以這樣轉換成數學語言 教學樓的高度比后面專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還多1米

  就是教學樓的高度=后教室的高度*3倍還+1米或者等號兩邊對調:

  后教室的高度*3倍還+1米 =教學樓的高度

  這樣的效果果然很好,起碼讓學生怎么找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只是覺得后進生可能會不動腦筋,只會望文生義,沒有真正弄懂數量關系。3、本節課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地方就是要讓學生養成勤于檢驗的好習慣。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12

  今天教學了解決問題的策略——行程類問題,整個教與學的過程還算順利,首先學生的預習作業完成得很好,能正確列表整理信息,可能由于平時教師有話線段圖分析題目的習慣,以前有的題目他們也曾畫圖解決過一些應用題,尤其是思考題,有的同學可能是平時的耳濡目染,所以畫線段圖基本沒有多少問題,有的也只是細節上的,如少標注運動方向,或沒有把相對應的路程按時間分段等,于是在指導畫線段圖上我花的時間并不多,原先在上課前我去找過同規老師曾做過的行程類課件,想把直線相向行走、相背行走、追擊問題,環形相背行走、及追擊行走等演示給學生看以加強學生對行程類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的理解,可惜沒找到,于是上課前在發現線段圖的畫畫不成問題后,我在可始增加了讓學生演示各種行走放式及分析其中的數量關系上,在學生演示,學生描述行走方向、數量關系中學生能把課中涉及到的直線相對、相背及環形相背行走的數量之間的關系理解清楚了。應該數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13

  由于剛剛聽過青年教師評優課,課前認真閱讀了其他老師對這一課的教學設想學習,仔細修改了課件,所以教學時做到了心中有數,因而今天這節數學課的教學效果是不錯的,超出了我的預期目標。學生們對于用替換這種策略來解決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都很感興趣,課堂上學生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包括很多平時學習數學困難較大的學生也初步掌握了這一策略。

  一、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首先,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能培養學生根據需要探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它促使學生將過去已掌握的靜態的知識和方法轉化成可操作的動態程序。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過程。再次,它能使學生將已有的數學知識遷移到他們不熟悉的情景中去,這既是一種遷移能力的培養,同時又是一種主動運用原有的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首先,它能使學生認識到所學數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其次,它能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事物,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再次,它能使學生感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后的成功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首先,解決問題需要學生根據具體問題情境去主動探索,這本身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其次,任何數學問題的解決,只有通過對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的重新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實現問題的解決。所以這個過程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它不僅使學生獲得初步的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從小養成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思維習慣,為今后實現更高層次的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33頁。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主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

  教材呈現了完整的運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過程,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舉時,需要不重復不遺漏地進行思考,使學生感受到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決問題過程的完整性。但是,我認為這樣做,與實際生活經驗脫節。比如,生活中,需要付比較大的一筆錢,應先想到用大面額的鈔票。所以,在本問題中,不應該先考慮只派載質量2噸的車去運煤,而應該先從只派出載質量3噸的車去運煤入手。實踐證明,這樣做,既簡單又符合實際生活經驗。

  當然,在此課中,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1、沒有給學生充分的練習鞏固時間,使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不能完全理解、消化用列表法解決問題。

  2、在課堂上,一些細小的環節沒有照顧到,如運煤噸數的計算,我只是一帶而過,而真的就有一些學生不會計算,換句話說是不會思考,這需要花一些時間去探究,可是我沒有太多時間,只能放到課下進行。

  3、達標檢測沒有當堂完成。雖然整堂課只完成三道題,可是還是感覺容量很大。

  4、課堂評價語過于單一。

  總之,這節課目標雖然達成了,但是需要注意的細節還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多關注細節,關注全體學生,使我的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15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領域的教學內容分散于各個年級,從最初的畫圖、列表到一一列舉、倒推,到現在的假設,“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版塊的教學整體呈現了由直觀到抽象、有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漸變趨勢。如何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領會假設的策略,初步學會運用策略分析數量關系、確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決問題,這都是我們要從認識與實踐層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例1情境的出示,學生感受到新問題的復雜性,自覺產生了產生新的解題策略的意識為新知學習奠定基礎。《數學課程標準》注重解決現實性問題,把數的運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這與傳統應用題教學相比,有了根本的改變。學生的應用意識表現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所以,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時,首先要明確一個認識問題是: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為主,而不是以引導學生掌握“策略”為主。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策略意識”方面,而“策略”及其學習過程應成為發展學生“策略意識”的途徑和載體,所以,只有在具體的認識和使用“策略”的過程中,學生的“策略意識”才能得到培養和強化。

  2、引導學生經歷策略形成的完整過程。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經歷3個層次:體會 “為什么要假設?”;掌握“怎樣假設?”; 理解“換了之后怎么樣?”。例1主要讓學生產生假設的需求,并探索假設的方法;通過“倍數關系”的練習讓學生掌握假設的方法,并通過曹沖稱象進一步理解假設的相等關系,“差數關系”的練習使學生再次積累用相等關系進行假設的經驗,以及理解假設后數量關系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整節課,并不在乎學生能否獨立運用策略解決多少個實際問題,而是要學生體驗每一策略的形成過程。所以,在這節課上我注重讓學生說想法,說假設的過程。

  3、多種策略,綜合運用。

   課標指出:努力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圖把假設的過程表示出來。并且在檢驗后我提出“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么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你覺得哪些步驟是解題關鍵?”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用假設的策略可以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面對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說,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4-21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8-03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1-19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1-24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2-25

教學解決問題反思02-19

解決問題教學的反思07-04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9-21

教學解決問題反思03-28

《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