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思考
課堂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的主要場所,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語文教學當然不例外。雖然把語文課和數理化一樣以40分鐘為單位設置不盡合理,雖然語文課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課外學習,但是老師的作用依舊是不可替代的,否則學校不就成了空殼?有一個忽略過程的觀點是,要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觀點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也確實切中了很大程度上存在的只重灌輸,不顧接受的問題的要害。但是細想起來,根據教學實踐者的探索經驗,老師切實的引導和步步落實的強化教育為學生奠基自學的路徑,適時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是學生少走彎路,盡快步入學習學習軌道的有效途徑。省略了這個艱苦的過程,強力灌輸一種理念,接受者形而上的盲目施行,其結果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的自由放任,甚至使學業荒廢。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是對的,但缺少了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必須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達到自主合作探究。不能從一面走到反面,把一切責任都交給學生。某種意義上說,新理念過于理想化,理想化到把學生的認知水平做了過高的估計。確實有個別學生會生發自覺的探究和求知的欲望,而且獲得了喜人的成功。我們可以隨時觀察學生中的脫穎而出者,因材施教。但不可以以極少數的實例為追求模式,確定教學方針和策略。導致假大空,使大多數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要引導有效,引導得法,引導有序,引導深入。
教師的作用是不可輕視的,語文教育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一位高素質的教師必然有豐富的閱讀經驗,有廣博的知識,有敏銳的語言感覺,同時有相當的專業藝術和專業精神。學校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組織性,強制性,系統性的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是學校的功能。要想提高教師素質,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還要有足夠的投入,不能搞花架子,搞形式。加大對課堂教學有效行為的研究,使教學行為更加科學,符合認知規律和學科自身特點,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研究應該成為工作的重點。
學生不知讀什么,他們的眼前是一片漆黑,是層層迷霧,登山者尚知山在哪里,看得見山的高度,才可能準備攀登。大多數學生并不清楚讀什么、怎么讀,教師有必要做出示范,引領他們感受閱讀的趣味,領悟閱讀的方法。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好是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現有的教學表現出一種急功近利,忽視了學生的建構過程,無視學生的自覺感受,應試目的的驅動,偏離了語文本身的學習航向,純粹是技術性的操作。改變這種狀況的出路在調整教學思路,更多地站在學生角度思考教學策略,不是要減弱教師的引導,而是要提高教師的引導能力。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是閱讀什么的問題。認知規律是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零碎到整合。什么是淺呢?面對的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讀得懂,沒有疑難的文本應該是“淺”,適當的、逐步的提高難度,使閱讀呈現一種梯度。我深切的感覺到教材出現的問題,最突出的,概括起來,是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強迫學生閱讀距離他們太遙遠的作品,二是強迫學生閱讀思想內容艱深的文章。前者如歷史作品,后者如馮友蘭、魯迅、莊子、錢鐘書...年齡差別大,時代距離遠,地位很懸殊,文化差異天壤之別...不是說要拒絕閱讀優秀的古典文學,也不是要一味遷就學生的認知水平。而是一定要重視認知規律,保護學生的認知積極性不受挫傷,逐漸加大閱讀量,提高閱讀難度,提高閱讀速度。必須注意,正在進行著的閱讀教學是強迫性的,教材被奉為圭臬,愛不愛不由你,愿不愿不由你。學生還沒有讀文本,教師就急于把現成的解讀強加于學生,學生完全被動。于是就出現了課堂上教室一言堂的局面,學生昏昏欲睡,無奈的接受似懂非懂的高深理解。強迫他們做自己不愿做的事,這幾乎是一種精神折磨。編寫教材者自有其良苦用心,古今中外,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又都是蜻蜓點水,孤鴻一瞥,指望學生能自主探究,而事實上學生已經被擋在了文本之外。編寫教材者也有苦衷,難易、深淺、梯度如何把握,面向廣大的學生如何在有限的教材中涵蓋更多的信息,還需顧及方方面面的評議,也有諸多無奈。
但是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為了短視的應考,為了安心的服從,為了自己的俸祿,為了自己的差事,就可以不顧學生的心理,無視學生的需求。要細心的呵護孩子們好奇心,探求欲,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充滿耐心、溫情地鋪設一條通向未來的路。
讀什么?有幾個因素需要考慮:地域、年齡、時代、人文、難易。
根據最近發展區原理,學生首先愿意關注的是與自己有關的周圍環境以及人的活動狀態。最先產生興趣的動力來自于對照比較的心理動機,進而斟酌反思自己的生存狀態,以求改變或推動生活。所以如果學生能夠一開始就從閱讀反映自己所熟悉的地域的人的生活狀態的文本開始,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調動所有與閱讀相關的手段,全身心投入個性化解讀文本的行動中。在一個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潛移默化的`完成文化浸染和人格建構。
對學生最惹眼和惹心的是所讀文本中所反映的人物在他們這樣的年齡階段的生活狀態,與之加以對照,修正自己的生活狀態,見賢思齊的生命本能促使孩子們尋找更高的人生目標,不知不覺中他們的目光會投向更廣闊的空間,搜尋與之相關的信息,不斷建構適合自己的人格因素。《赤壁賦》《逍遙游》《滕王閣序》《人生的境界》《宇宙的未來》……與孩子們的世界相距遙遠,甚至老師的解讀都欠說服力,讓學生怎么解讀?所寫內容既引不起學生的興趣,硬著頭皮讀下去,又跌入不知所云的萬丈深淵,無論怎樣讀都達不到“其皆出于吾之口”的境地。不是不要讀這些經典,只是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時先入為主的設定了閱讀的高度。學生只好茫然地望文興嘆,找不到些許自信,哪還有繼續閱讀的興致?《阿長與山海經》《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童趣》……其中充滿生活氣息的描寫,在我們離開學校許久后每每想起,心頭還會閃現中學時代七彩的生活,內心泛起陣陣青春的漣漪。遺憾的是我們沒能抓住這樣的契機,讓教材牽著我們的鼻子,從一個有趣的地方及時離去,把孩子們帶入荒僻的原野,然后繼續跳躍,好像有意識地在跟孩子們的讀書趣味捉迷藏。當然可以引起學生閱讀濃厚興趣的不止是童趣,只是要善于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小心翼翼地呵護,使其能保持長久的活力。
教師畢竟有著豐富的閱讀經驗,需要引導學生閱讀,你的閱讀可以是示范閱讀,示范精讀,示范誦讀,示范方法,示范批注,示范疑問,示范解疑,示范誤讀,示范探究——示讀讀書經驗。和學生一起閱讀,毫無顧忌的閱讀。
有個技術性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篩選學生可能感興趣的文章,在課堂上朗讀。但同一篇文章不一定引起每個同學的興趣,讓喜歡該篇文章的同學將文章復印留存,待課后細細咀嚼品味。逐漸積累,作為閱讀的基礎,引起繼續探求的需要。循序漸進,就有希望達到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境地,這時才好談得上自主閱讀。但老師的引導還在繼續,不覺間也可能會到達《人生的境界》邊沿。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思考】相關文章: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6-23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的思考與實踐論文07-11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的新思考論文06-18
高中語文新課改背景下的作文批改模式論文06-15
新課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學06-13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論文06-20
新課改背景下化學教學反思論文06-29
新課改下的語文閱讀教學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