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菩薩兵》這篇課文說的是紅軍在長征途中經過藏族同胞居住地,由于藏胞對紅軍隊伍的誤解,朱德同志急藏胞之所急,帶領著紅軍戰士為藏胞春耕,得到了藏胞的一致好評,被藏胞稱為“菩薩兵”。
文中寫到了朱德的“兩急”: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誤了春耕怎么辦?我緊緊抓住朱德同志與翻譯的三次對話,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去感受朱德同志對藏胞的關心,對春耕被耽誤的急切心情,弄清急的真正原因。邊讀邊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如“烏云遮住了眼睛”等,通過理解,讓學生更好地對朱德總司令、紅軍戰士從內心產生敬意,從而理解藏胞稱朱德與紅軍戰士為“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兵一樣的兵”的含義。在讀的過程中,我又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演一演朱德的急切心情,演一演藏胞們回家后看到春耕沒有被耽誤之后的心情和感動等等,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拓展思維的空間。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當學生在理解“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時遇到了難處,對于種子和省略號的理解很不到位,大多數學生很難理解這里到底省略了什么?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尤其是在網絡教學環境下要講出“語文”的味道非常來之不易,為了促進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考慮學生的實際特點,我采用談話、激趣、情境教學、自主學習、練習朗讀、背誦等方式交叉學習課文。我認為以下幾點在課堂上得以較好地呈現:
1.借助信息資源,放手自主閱讀。
“認真地讀、細細地品味,把你認為描寫好的句子、詞語劃下來。也可以登陸《海底世界》網站,瀏覽相關內容。一會兒大家交流。”——此環節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課文,邊看書,邊上網查尋資料。這樣,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協作、探究,最終分享信息的能力。接著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簡化課堂提問,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可以了解到海底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于是,我就設計“從哪可以看出海底是個景色奇異”,從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課文。
3.充分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美。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讀”永遠是語文課的主旋律。在這節課中,我沒有致力可于講深講透,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由讀、范讀、齊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賽讀去品味課文的語言美,并延伸拓展,充分展示學生感悟語言的過程。我還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與課文相一致的情境,幫助學生在讀中理解品味語言文字,體會語言的魅力,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
4.進扣語言文字訓練,逐步形成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的形成是在一個一個的“話題”中培養起來的,本節課,在賞讀課文語句時,孩子們天生愛說話的潛能就被激活了。用“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想象海底的其他聲音;學生對海底星光非常好奇,于是利用網站了解了相關資料——《海底的冷燈》,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是自己短時間內掌握了有用的信息,感到無比自豪,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表現欲。“比作者描寫得還要美?”更是激起學生興趣,展開想象,爭先恐后的說出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你說得好,我要比你說的更好!無形中,啟發了學生說的欲望,培養了說的能力,將語言文字訓練延伸拓展,充分激發學生運用語言的興趣。
5.學生們自主地上網查閱、下載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海底資料,從而獲得更多課文外的知識,使課內的知識向課外擴展,提高了認知能力。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拓寬語文課程資源,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不足之處
1、課堂上生生互評較少,使課堂評價較單調。
2、學習小助手中的第二項要求對指導學生學習交流的內容針對性不強。因此在自主學習環節中沒有更好的得以落實。
3、雖然課前家長、學生、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體現了三位一體和開放式課堂的教學理念(例如:搜集信息——處理信息——上傳信息——資源共享——回帖互評等)但此環節卻無法在40分鐘的課上更多展示。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核心提示:《燕子》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優美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湖面上飛行、在電線桿上歇息的情景。...
《燕子》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優美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湖面上飛行、在電線桿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感悟燕子優美的外形、優美的飛行姿態、歇息時美妙的意境,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鑒賞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課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過“斜、掠、沾”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傳神地寫出了燕子優美的飛行姿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動詞反復咀嚼體會,感悟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
首先,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句子慢慢品讀,看看能體會到什么?在學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品詞。經過老師的點撥和細讀想象,學生領悟到了燕子斜著身子飛掠的優美姿態,并通過比較、品味,學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準確地寫出了燕子飛行之輕,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確,同時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學生領悟之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增加領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課文內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咬文嚼字,反復誦讀,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飛行時的動態之美,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悟力。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杜牧的《清明》是小學教材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對這首詩的教學,大多數教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并默寫就完事。教師們提起這詩,要讓學生說說這詩的意境或大意,能講好的寥寥無幾。可見其教學效果并不好。那么該如何教好這首詩呢?我對上述教師教學行為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背誦默寫與理解復述相結合
理解詩的大意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詩中寫了哪些事物?
2、詩人是怎樣描寫這些事物的?
復述這首詩可以選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講述,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這基礎上理解背誦,最終才去默寫。
二、對詩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這詩寫清明前后,天氣多雨,雨絲綿綿,又密又細。春雨、行人、問路,牧童指點杏花村等構成春天野外的雨景,這是什么樣的意境呢?
(2)“斷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認為清明雨多,細密令人失魂落魄,表達詩人渴望安寧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暢快”解。認為“斷魂”是游興的一種反襯,說明行人即使欲斷魂也不愿還家。
三、采用求異思維賞析詩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時節 雨紛紛——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 欲斷魂——游人惆悵(雨)
第三行:借問酒家 何處有——探問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遙指杏花村——勝景賞花(勝)
這首詩與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有關。課前我調查了學生,學生對清明節的習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學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節課開頭設計了清明節的由來和相關習俗。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習俗文化。在教學詩意時,我結合制作的課件,讓學生看到春天花紅柳綠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在教學詩意時,鼓勵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學詩意。在學習古詩后,我讓學生跟著視頻資料讀,學生積極性較高,效果很好。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揠苗助長》是S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寓言。講的是古時候有個農夫為了能夠讓禾苗快些長高,而將之一棵一棵往高處爬,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有趣故事。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學會本課生字詞語,讀懂課文,并能從中明白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在第一則《刻舟求劍》的教學時重點教會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自讀自悟,掌握學習的方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課教學基本上能夠達到我預期想達到的教學目標,所以在聽完課后,老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本課教學無論是老師的教學模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真正貫徹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確實落實新課程改革。在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上做得到位,也是這節課的亮點之一。首先,在初讀課文的設計上,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初步感知,并能利用觀看動畫課件,讓學生整體感知。再讀課文時,帶著一定難度的問題深入學習,步步深入,循序漸進,自瀆自悟,在小組里合作探究,真正落實單元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敢于放手,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機會,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將自主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但不足還是存在的,如果教師能夠更全面地關注全體學生,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將更錦上添花。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優點,禰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斷成長。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海底世界》是一篇關于海洋的常識性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了海底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
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課文的特點,我創設了到海底一游的情境,在引入課題后,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到海底世界去看一看,聽一聽。”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接下來的學習,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情境的創設最忌有頭無尾,最后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我再以“讓我們再來看看海底世界”觀看錄象,使情境的創設有始有終。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總是積極地參與,因此,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度也很高。
在教學中,我還努力在課堂中體現個性化的閱讀。首先,給學生自主選擇閱讀的材料,由于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口味不同,閱讀材料不可單一化,應在一定范圍內給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權利。因此,在教學中提出“你覺得海底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你從哪兒讀出來的?”這一句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學生根據自己最強烈的閱讀感受來領悟海底的奇異與斑斕。這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自我體驗、自我創造,形成獨到的見解,又提高閱讀水平。其次,鼓勵學生多討論,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在閱讀中,讓學生與文本交流,進行思想碰撞,但只要是學生切實的閱讀感受都可以,并牢牢抓住這種個人體驗展開閱讀教學,做到以人為本。再次,大量閱讀是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不僅要加強課外閱讀量,同時鼓勵學生讀有關海洋知識的書籍,上網查資料,擴大知識面。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這就說明了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要綜合聯系各學科的知識學習,其實也需要綜合學生個體各種能力的整體發展,其中就是要把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結合在一起,使兩者相得益彰。
在《語文園地八》“讀讀背背”的教學過程中,聽、讀的能力都能得到發揮,所以我建議還應該加強說和寫的訓練,把寫作、口語交際融合于其中,例如讓學生例舉一些平時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形近字,多談談自己區分形近字的方法,充分發揮他們自主創新的精神,也可以通過整合小組成員之間討論的結果,再表達出來,這樣也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更加豐富多彩的趣味語文活動,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確定活動的主題,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自己策劃和主持活動,他們更具濃厚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能力無形間就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節課的根本教學目的還在于讓學生根據語文知識的規律有效地學習、記憶和積累,所以還要把“寫”的訓練落實到位。所以我在課后要求同學們寫一寫課后感等,把自己的收獲和感受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能力,在這節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中,確確實實地得到了綜合運用。
整節課里我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時間的掌控,因為在40分鐘里要完成“相近單字我會認”“特色成語我會記”“歇后語距我會背”三個部分的內容,不能淺嘗輒止,而是要把教學目的落實到位,讓學生能夠記憶和積累,所以這成為我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難題。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作為語文綜合學習的“語文園地”除“口語交際”和“習作”這兩個固定的板塊,還會有其他不同的板塊內容,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實施語文綜合學習呢,我覺得就要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的作用。
形近字和特色成語是學生已學過的內容,為了讓學生對這些內容更為熟悉,我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查找資料(收集更多的形近字和特色成語,了解歇后語的故事),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發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收集和整合資料的能力。課前的準備可以更好地在40分鐘內實施教學,也可以更好地開展相關的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綜合性學習就是要求教師在創設教學時聯系生活,走進生活,所以我們不應該拘泥于教材和課時,畢竟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應該把這種綜合性的學習延伸到課后,延伸到生活。例如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我們還可以利用多一節課時,把形近字、成語、歇后語運用到實踐生活,用形近字連線組詞,用成語造句,寫話,在具體的句子中使用歇后語等方式,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深對這些知識的了解,從根本上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也可以結合一些班隊活動等,開展如“成語擂臺賽”、“與成語交朋友”、“趣味歇后語”、“歇后語故事大賽”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那么學生就能在活動得到鍛煉,有所體會,獲得感受,也能進一步培養他們“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最后我還想建議一點,由于綜合性學習是要開創“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所以當師生雙方的能力都達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留給學生自主設計和組織的空間,讓他們的個性在活動中展示出來。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創設更多更有趣味的語文活動,給予適當的指導,這樣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生成,從而提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的教學主題是——走進春天。
開學第一天,我認真讀起來——《春的消息》、《燕子》、《柳笛和榆錢》……打開課本,撲面而來的是春風、春雨帶來的春天的消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春天奏響春天的序曲,枝頭吐出新綠、雛菊綻放笑靨,榆錢舞、柳笛飄,又是一年春來早,人們的臉上和心里更是春意盎然……
這一篇篇目清新雅麗的新課文。讀起來,我感覺被春天的氣息感染了。多美的春天啊,多美的意境啊,字里行間,無一不把春天的特點展現在你的眼前。
學習這一單元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首先,要感受春天的美好,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用心去體驗、感受春天帶給自然萬物的變化和春天的勃勃生機生機勃勃。其次,更要用心研讀課文,透過作者觀察春天的不同視角,感受春天的無處不在,從而學習作者觀察和表現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方法。
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設計:
第一,通過讀文,讓學生充分感受春的美麗!不僅讓學生從語言文字的朗讀、說話訓練上去體會美麗的春天;再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孩子們從視覺上也能走進春天,從而試著讓學生用心去感受如詩如畫的春天。
第二,讓學生大膽展現自己的朗讀,通過引導,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讀、敢讀、樂讀,讀出自己感受到的春天,讓詩歌的課堂在學生的瑯瑯讀書聲中,想象春天更加絢麗多彩。
第三,學生尋春的腳步不會因為下課鈴聲的響起而停止,讓學生通過課后當當小詩人,小畫家,小歌手,小收藏員……讓課堂無限延伸,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能快樂的尋找春天。
第二單元教學反思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個性化閱讀和感悟,注重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新課程認為,對課程的內容和意義的理解不是每一個人都相同。每一個人都在重新解讀課程,把課程給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課程。教師是課程的二度開發者。學生也應該是課程的最終創造者。所以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參與和建設文本的機會。
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探索與發現,科普、科幻、科學精神與人物品質是這單元的文化主題《大自然的語言》、《植物的“感情”》形象生動的提示了自然界的奧秘;《礦礦的研究》向學生滲透研究、發現的意識意識形態《第一朵杏花》、《蜜蜂》通過故事的敘述表現科學家的嚴謹、細致的科學精神和態度。這一單元既有科學家的發現又有同齡人的探索;既有科學精神的提示又有自我意識的培養;閱讀鏈結中通過采訪和書信交流的方式,使學生通過科學家平實的語言了解這些偉人的內心世界,又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其實,科學離我們很近。”在教學這單元時,首先要立足于文本的研讀,把握單元的精髓所在——科學現象的發現、科學家的實驗或同齡人的研究中滲透吧些科學精神和態度;同時打開學生的視野,從學生喜歡的科學家、科學事件入手,通過對科學事件有追蹤,對科學家的關注,引發學生科學探索的熱情,培養初步的科學意識和態度。
我在教學這單元的課程中,,學生個性化閱讀感悟讓我驚喜,學生咄咄逼人的質疑,也讓我不知所措。從中,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例如: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里,帶到兩里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后,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么?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爾,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么低,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它飛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見兩離多外的蜂窩呢?”這時依然有小手高舉著,他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推測:“我猜,蜜蜂飛這么低是因為,空氣太潮濕,空氣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體變重了,所以飛不高,它要飛回蜂窩一定很困難。”……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么多獨特的思考,這讓我意想不到。這一單元的教學雖然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于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老師到底應該做多少課前準備才能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欲望呢?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這一單元的教學主題是——“感受真情”。親情是人類生活中一個永恒的主題,學生要通過文中的閱讀進行體驗與感受,“理解與關愛”貫穿于本單元的幾篇文章之中,一把傾斜的傘讓我們感受到有的傳遞與延續;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使我們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點點滴滴的用心;無人看管的桃林,讓我們體驗到信任與被信任是一種多么美好的感情……其實,愛是無處不在的,它使巨人的花園盛開美麗的花朵,它讓遇險的獵狗最終獲得搭救……
當今,孩子們不論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就連上學,無一不在享受著親人的愛與呵護,那么他們是否感受到了愛的溫馨與幸福呢?他們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報這些愛呢?這幾篇課文正恰到好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在這一單元教學中,我個人認為比較欣慰的幾點:
1、朗讀感悟:注重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注重學生的讀中感悟。教學過程中,我采用自由讀、齊讀,小聲讀、范讀、分角色朗讀、配樂讀課文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以讀代講,達到了讀中悟情,讀中理解的效果。
2、愛的體驗。讓學生說說身邊令人感動的事情,該練習既培養了學生表達的.豐富性,又把本課情感目標進行內化,使關愛他人的種子在學生中慢慢地扎下根。
3、指導傾聽。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引導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學會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4、鼓勵評價。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對學生的評價,通過激勵來更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這單元的教學中,我本著一貫的教學作風,“平實、踏實、真實”,力求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著力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和學生都受益匪淺,不僅在課本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在人格上同樣也受到了一次洗禮。相信在今后,我們會把我們心中的愛傳播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大家共同生活在愛包圍下!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核心提示: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講述于課文有關的故事。之后出事南北兩座城市圖,教師描述情景。學生立即豎起兩耳傾聽,然后各抒己見,但是由于學生閱歷淺,沒有說出解決的辦法,教師立即引入課文。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學生自由...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講述于課文有關的故事。之后出事南北兩座城市圖,教師描述情景。學生立即豎起兩耳傾聽,然后各抒己見,但是由于學生閱歷淺,沒有說出解決的辦法,教師立即引入課文。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學生自由讀讀課文然后匯報。教師引導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又通過討論,找出描寫工人們不想砍掉橡樹心情的句子并加以理解,學生知道橡樹是有很強的的生命力和美結合在一起的,不能破壞。常言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今天的橡樹和公路都要,并且很完美,這是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心愿。工人們既要把道路修好又要保留橡樹。孩子們知道人和自然能和諧相處,保護一草一木,贊美工人們有一顆高尚的心等。不足之處,部分學生課文讀得很差,句子理解有難度。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燕子》一課是鄭振鐸老先生的一篇佳作,課文篇幅短小,卻將燕子寫得十分逼真、傳神。機敏、靈活的小燕子,給北國的春天增添了勃勃生氣與靈性,讓春天顯得更加美麗、絢爛。整篇課文字字傳神,無不表達出作者對小燕子的喜愛,對絢爛春天的熱愛與憧憬。
文章開頭簡潔明了,直奔主題,寥寥幾筆就給同學們勾勒出一只活潑、機靈的小燕子。一身烏黑的羽毛、輕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讓同學們從顏色、外形、重量等方面感受到,小燕子的小巧、可愛。
接著,課文又通過一個自然段的篇幅,描寫了小燕子飛行時的特點。在學習這一自然段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組內分工讀文,孩子們進一步的了解了課文的內容,通過自主提問、交流,孩子們大部分將矛頭指向“掠”,和“沾”這兩個字,古詩文講究一字傳神,那么現代文亦如此。于是,我借機引導同學們抓住這兩個字,掀起大討論,看看這樣兩個字用的好在哪?可不可以換成別的字來代替,比如把“掠”換成“劃”字。經過一陣激烈的組內交流,孩子們紛紛發言,有的覺得“掠”字能更加恰當的表現出小燕子的輕巧靈活,而“劃”則力道大一些,在情感上更重一些,不能表現燕子輕的特點,而且“掠過”輕輕的,迅速的擦肩而過。所以“掠”字用的更準確、更恰當。“沾”字,通常是因為接觸而被東西附著上面,燕子的尾巴沾一下水面,迅速而輕快的飛走,時間極短,所以燕子只能是輕輕沾,加入沾的時間久了,燕子也許會掉進水里……。聽著同學們認真而細致的分析,我內心是無比的高興的,也是無比的驕傲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地滲透習了寫作教學的內容。因為這一單元《語文園地》的作文內容就是寫寫家鄉的景色。《燕子》一文在描寫燕子飛行的特點時,采用了由近及遠的觀察方法,同樣在描寫家鄉景色也可以采用多種的觀察順序,于是我向同學們介紹了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從前到后,從后到前,先中間后兩邊等等不同的觀察順序,為孩子們在寫作本單元的作文練習奠定基礎。
整篇課文,作者把春天美景與燕子聯系起來,燕子因春色而雀躍飛翔,春色因燕子而靈動、活潑,燕子與春色構成了一個悅動,生機勃勃的春景圖。讓我和孩子們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與快樂!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介紹了南沙群島美麗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字里行間包含著對南沙群島的贊美與熱愛之情。
在初步感知課文時共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南沙群島的美麗:地理位置、物產豐富、景色迷人。再逐段理解,體會每個部分所介紹的特點。其中第二部分物產豐富所用時間較長,不僅要理解“蘊藏、貯存、用之不竭、曾母暗沙”等重點或難理解的詞語的意思,還要讓學生感知本段總——分式段落結構的特點。以及為什么稱南沙群島為“巨大的藍色寶庫”這個總領問題。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大部分達成了這一段的教學目標,不過我感覺引導講解的多了一些,學生接受的比較多,但自主理解、體會還不夠,特別是“海洋動力”中的潮汐能,盡管花了時間描述和講解,但是學生還是沒有一個深層的認識,今后在這方面還要抓一抓學生的課外閱讀,我準備另外再找時間補充些視頻資料,將這一塊補上去。
第三自然段與第二段結構相似,因此在寫作方法的理解上比較順利,用時也不多,嘗試著放手讓學生自己找找“景色迷人”體現在哪幾個方面。相對而言理解的難度比第二段要簡單一些,配合圖片進行理解,以學生自己說為主,重點指導理解“翡翠與藍玉合璧”、“碧波浩渺”、“蔚為壯觀”的意思。再指導朗讀。從效果來看,理解的目標已達成,學生也比學第二段更加自主、參與性更高。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作文課,內容不是書中園地的習作題目,通過設計一個情境,獲得一次體驗,完成一次寫話練習。
這節課我設計了三大環節:
一游戲親自實踐
二動筆寫寫體驗
三作品簡單展現
設計理念:
三年級是學生作文起步階段,對于他們來說,寫作可能還是個難題,缺乏的不是寫作的熱情,而是不知該怎么寫,寫什么。在這節課中,我采用了活動式導入,選擇了一個小游戲,想通過游戲,提供一個寫作素材,激發孩子的寫作靈感,學生不會感到厭煩,不會把寫作當做成一種機械,枯燥乏味的任務去完成,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孩子不害怕上作文課,期待下一次的作文課。
這節課沒有提出太多的寫作要求,孩子不會望而生畏,只要能用通順流利的話來表達出自己的所見所感就值得贊揚和肯定。
課后名師點評:
1在說一說游戲過程時,教師應該放手讓學生說。
2作品展現的同時要加入現場的點評。
課后自我反思:
學生有真實的感受,作品在上完課后檢查,基本都很充實完整,經過評改,已經抄寫在大作文本上。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備課時,在反復深入研究教材后,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的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4、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
在此目標的指引下,課上我出示了自主閱讀提綱:A:認真讀課文,思考:從陶行知和孩子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了解?找一找,畫一畫B:仔細讀文,陶行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哪兒知道的?C:學習了這上課,你有哪些收獲?請與同學一起來分享。我認真聆聽著孩子們精彩的展示,與孩子們一同探究著、感悟著。學生們漸漸地喜歡上陶先生,我也在努力地學習著陶先生,在學生中傾聽著、啟發著……在談學習收獲時,學生或談蜻蜓,或談保護動物,或講陶先生的人格,看來他們的收獲還真不少。而我也從這節課中更好地理解了陶先生的話:小孩并不小!誰若說小孩小,他比小孩還要小。從陶先生的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與誘導。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參加了20xx年浦東新區新教師培訓。臨近尾聲,我接到了來自第二中心小學陸老師的來電。她說要對我的專業發展進行一次“診斷”,這讓我非常欣喜,因為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的機會。
先由陸老師為我上一堂示范課,再由我借班上課。我選了三年級下冊的39《“我也會送你一輛新車”》。
陸老師為我上了第二課時,她扎實的課堂訓練和清晰的教學思路,讓我非常敬佩。她以保羅兩次想錯了的句子作為主線,分別展開深入的學習。通過對詞語的品評和對句子的理解來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她還時時點撥我,上課時,一定要抓住重點,加強學生質疑環節,把課堂還給學生。此外,她還不忘告訴我,三年級的教學重點是要抓根據文章內容填空和復述等。這讓我對這篇課文的脈絡掌握得十分清晰。
在我借班上了這堂課后,陸老師還不遺余力地適時點評了這堂課。她指出了幾點:
1、在根據課文內容填空的環節,我出示的是:
一個(時間),保羅看見一個小男孩,保羅以為,但是。當保羅邀請他坐車兜風時,小男孩,保羅又錯了。原來。三人一起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
學生在回答“保羅以為________”這個空時,說“保羅以為小男孩希望也有這樣的新車。”而應該是“保羅以為小男孩希望也有這樣的一個哥哥能送給他一輛新車。”在這個回答中,我未能指出學生的錯誤回答。
2、由于我是用一課時來上這篇課文,所以時間上略顯倉促。第5小節中,小男孩對他弟弟說的話未重點指導朗讀。
3、最后,我給出了文章的關鍵詞語,讓學生復述課文,這對孩子來說有一定難度。陸老師建議把難度降低,分兩個部分,創境復述。
在這次的新教師培訓中,我覺得真的是受益匪淺。在上課,反思中不斷提高自己,磨練自己。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趕海》是一篇婉轉動人、帶有濃濃童趣、童真的課文。在文中,一直縈繞在耳邊的就是那首動人的歌曲“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對呀,小作者對大海的這一份依戀、這一份濃情、這一份長大后仍揮之不去的大海情結,就構成了這飽含深情的趕海課文將趕海的經歷描寫得生動而具體,富有童趣。全文的內容也緊緊圍繞“趣”字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滿載而歸”等場景來展開的。語句讀來妙趣橫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1、把學生帶入情境。課前,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優美的旋律縈繞在課堂里,立即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了翅膀,她們腦海中想到了美麗的大海,看到趕海的圖片,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于是一起趕快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2、抓住趕海“趣”字,再現趕海的快樂。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事,我便采用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課文的情境。如有個孩子在做完“摸”的動作后,讀“摸海星”這段時,讀得特別慢,我笑著問他:為什么這樣讀?并通過對比讀,更能體會那一聲摸到海星后“嘿”的驚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蝦”重點部分時,除了讀之外,還加上了生動的表演,其實孩子們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過不同的表演讓孩子們體會文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的句子,學生們在興致勃勃中對動詞“捏”的準確使用更心領神會了。當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較有表演天分的學生,他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等,為課堂增添了好的氣氛,在“捏大蝦”我讓他伸手頭頂扮大蝦,并說說大蝦的想法,好多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的語句給課堂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3、以讀感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三年級的語文學習,其實讀還是最重要的,沒有反復的閱讀,沒有進入情景的朗讀,文章不能走進學生內心,學生就很難理解課文。因此,我利用多種形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在美美地讀中品味《趕海》的情趣。
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有利于以后寫作水平的提高。
不足也有很多
1、教學時重視了各種形式的讀,但品詞品句部分做得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教會學生“品詞品句”的方法。使學生學以致用。
2、引導學生說趣做得不夠。課文后面有一題是“說說在你童年的記憶里,發生過哪些趣事?”本來打算在課中最后一個環節引導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口頭練說,課外與課內有機結合——說說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課后進行小練筆,這樣效果就會更好些。但因為前面花的時間較多,后面時間較緊,因此,我最后就把這個環節省略了。
3、課文中有許多動詞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應該引導學生品味,然后結合寫作,讓學生懂得以后在寫作中可以通過使用動詞這種形式把文章寫得更具體、更生動有趣。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6-25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燕子》教學反思_語文教學反思03-13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01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06
語文下冊教學反思五篇06-12
語文下冊 《筍芽兒》教學反思06-14
語文下冊《糖果雨》教學反思06-13
語文下冊《木蘭詩》教學反思10-03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翠鳥》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