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一、教學設計力圖體現讓學生經歷在探索中發現并理解數學知識的數學教學思想。
這節課上的一個主要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例題情景,理解分數除法和減法的混合算式中因為要先求一共能做多少朵花,再求剩下多少朵花,所以要先算除法后算減法。然后再聯系整數混合運算的已有知識發現分數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最后進一步理解分數混合運算中包含小括號、中括號的各種形式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生的思考、交流中完成的,體現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這樣一個本節課的主導設計理念。我想通過這樣的一種設計,學生有了更多自主體驗的時間和空間,長遠看是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充分利用了課本提供的例題情景,使學生從中抽象出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
在我們以往的教材中涉及到各種混合運算的教學內容,大多是以文字性的計算方法說明來呈現教學內容。而這套教材則為這種單純的計算教學提供了一定的生活情景,也就是我們這道例題。我想這樣的“情景”呈現形式,應該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把握并且充分利用的有效資源。這也是新課標中提倡的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并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樣一種教學思想的體現。基于這樣的考慮,課上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引導學生先談自己的解題思路,列式,然后再結合具體例題情景理解除法、減法的分數混合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減法。我想這樣做即是對抽象的計算知識的一種具體化,也是對學生認知特點的一種尊重。通過課堂教學效果看還是不錯的。
三、學生課上的交流都建立在他們的獨立思考基礎上。
本節課上我設計了象小組交流、同桌交流等形式的交流活動。比如學生交流解題思路,交流自己結合例題情景理解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減法。每次交流前我都給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然后再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交流。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避免在交流的過程中用優等生的想法代替學困生甚至是中等生的想法,同時也是為了使每個學生都經歷一個從建立數學模型,到解開模型,最后鞏固應用的知識主動建構過程。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感覺教師的評價性語言如果能在針對性和鼓勵性上增強一些的話會對促進學生的積極發言,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更有幫助。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一節思維訓練課,難點就是研究兩種關系:
1、通過讓學生計算多個在正方形中畫一個最大的圓,求出圓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再計算它們的面積比。
2、通過讓學生計算多個在圓內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求出圓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再計算它們的面積比。
然后運用這兩個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而要得出這兩個結論不能直接告訴學生,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猜測、計算、推理等一系列數學活動。 在一個正方形中作一個最大的圓,圓的半徑就是正方形邊長的一半,并在多個圖中強調,讓學生印象深刻。
3、學生在解決求圓內畫一個最大正方形的面積時,提出的方法很多,我在肯定學生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選擇簡單的方法計算,這樣也為學生在計算中省下不少時間。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以前的策略叫替換,現如今改成了假設,雖然叫法不同,但課的本質是一樣的,要求學生能夠學會假設這一策略將兩種未知量轉化為一種未知量,使原本比較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那一些。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讓學生掌握用假設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問題的方法;弄清在有倍數關系的問題中假設后總量不變,份數變了。反思本節課教學中自己較為滿意是:
1、創設情境感知策略在課前我通過《曹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說說曹沖是用什么辦法稱出大象?然后指出:曹沖用相同重量的石頭代替大象的重量,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替換,今天我們就利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引出新課。生動有趣的動畫場景加上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進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過故事讓學生初步感知替換策略及其它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再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對比教學發展思維。本節課我在例題的教學中根據“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引導學生采用了兩種假設的策略,一種是把大杯替換成小杯,另一種是把小杯替換成大杯。我讓學生思考: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從而揭示了假設的目的在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3、注意差異重點教學。替換的策略——尤其是相差問題的替換,學生盡管知道替換的方法,但對于替換后總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少學生模糊不清,學生之間的差異較大。如何協調這種差異,一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動態的演示讓學生明白替換前后的變化,一是給學生時間和鼓勵。在教學中我發現練一練中的把2個大盒換成2個小盒總量減少2個8個,有的學生不甚理解,圖片的出示能幫助學生理解,但對一小部分孩子還是存在困難,讓學生分別從圖中指出原來的個數和減少的個數,能促進更多學生的理解。我們只有本著承認差異,尊重學生的態度才能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
4、多種策略綜合運用2新課程標準指出:努力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圖把替換的過程表示出來。并且在檢驗后我提出“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么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你覺得哪些步驟是解題關鍵?”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用假設的策略可以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面對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說,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的獲得是更重要的。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上完這節課,感覺本節課內容雖不是很復雜。但從教學過程來看,有些地方還是值得思考的,我覺得本節課中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一、導入恰當。
教學中的導入是我們熟知的教學環節,但現在的課堂導入不同于過去的復習導入,過去的復習導入主要是從數學知識系統上考慮如何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現在的課堂導入還要承擔全方位調適學生良好學習狀態的任務。本節課幾分鐘的導入,由《西游記》主題曲,引出了孫悟空使用的兵器金箍棒能放大與縮小,再到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入手,暗示了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與數學中的放大與縮小的不同,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與區別。有效引領學生在生活經驗基礎上進行數學建構,最后以“數學中的放大與縮小有什么規律呢?為學生留下懸念,引發學生繼續學習的需要。
二、關注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有自己的樸素的認識,但這一認識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基于自身經驗的理解,不能清楚的用數學語言描繪變化的關系。本節課的難點之一就是學生能準確的運用語言表達圖形變化前后的關系,所以整節課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反復訓練,以促進學生用語言進行思維變化。
三、注重學生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本節課一共安排了學生三處合作交流,第一次是學生自己按老師的要求擺出等邊三角形,三個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讓同座間交流。第二次是在練習中,先讓學生根據題意動手擺一擺,結束后小組交流,說一說你是怎樣放大與縮小的。第三次是老師出示三幅圖片后,讓小組交流自己的發現。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個體需求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交流的需要,合作學習才有堅實的基礎,這樣的合作學習才能最有效。我覺得我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中不是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真真實實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合作,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融合,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分享成功的喜悅。
四、注重體現數學的價值。
數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應用價值,科學價值,能力價值,人文價值。本節課中無論是開始引課時所舉的放大與縮小的例子還是課后讓學生欣賞的深圳世界之窗的知識,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有廣泛的應用,數學無處不在,數學無時不在。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這節整課的難度非常大,它是在研究圓與它外切正方形的比是π:4,圓與它內接正方形的比是π:2的,有一定的難度,加上學生在學習圓的面積計算時,根本沒有直接用π來計算,而是用3.14來計算,所以這一節課要讓學生用π來計算,又增加了一點新的難度。
本節課是一節思維訓練課,難點就是研究兩種關系:
1、通過讓學生計算多個在正方形中畫一個最大的圓,求出圓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再計算它們的面積比。
2、通過讓學生計算多個在圓內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求出圓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再計算它們的面積比。
然后運用這兩個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而要得出這兩個結論不能直接告訴學生,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猜測、計算、推理等一系列數學活動。
1、在一個正方形中作一個最大的圓,圓的半徑就是正方形邊長的一半,并在多個圖中強調,讓學生印象深刻。
2、學生在解決求圓內畫一個最大正方形的面積時,提出的方法很多,我在肯定學生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選擇簡單的方法計算,這樣也為學生在計算中省下不少時間。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縱觀本堂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教學效果較好。試想如果教師走進教室先來一頓嚴厲地批 評,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還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嗎?他們還能不怕數學嗎?反思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師進行換位 思考,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注重學生的感受,想學生所想,把設計教案改成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切合學生實際,挖掘合適的學習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將每地、每班、每生的實際情況編為書本的例題。盡管書上的分數應用題大都是學生實際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但畢竟是 假設性、想象性的,和學生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作為一線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在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切合學生實際,挖掘最有利于學習的學生自己身邊 的素材。本課以學生自己所在班的學生數作為編題素材,由書本數學向生活數學轉變,消除了學生對分數應用題的神秘感和恐懼感,讓他們真切的感受到數學就在我 們身邊,便于學習活動生動活潑地開展。
二、根據學生需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課要上得有趣。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學生也像生活中一樣神采飛揚、充滿活力。本課的教學活動根據所學所練知識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努力營造 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的氛圍。為學生創造良性競爭機會、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使學生學習由原來的個人競爭變成團體合作,給每位學生創 設發表意見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促進學生發展,奉獻自主的空間時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奉獻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和時間。課堂中學生曾兩次通過小組合作,學生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成長、共同提 高,解題方法的小結及應用題的結構特征也由學生自主分析比較得出,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再是一句空話。從而使課堂煥發生命力,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 展。
問題和討論: 如何更好地處理好兩個關系。
一、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開展的今天,我們應構建大課堂的觀念,課堂教學要向課前、課后開放。不妨讓我們的教學活動是一部精彩紛呈的連續劇。對于將要學習 的內容,教師先找生活中的原型,要求學生在課前聯系實際做好準備:或了解、或采訪、或感受、或實驗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積累第一手資料,不但提高學生 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學習過程時時處在主動探索中,讓學生學得真切而充實。(如本課在前一天就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編好分數應用題,也許能找到更合 適的學習素材。)同時,教師千萬不能以完成本課的知識技能目標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問題都放在課內解決。系統的有序原理提倡:讓學生把問題帶出課外,帶向 生活,把學生的學習多渠道引到課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這個問題可能是某種意識、可能是某種精神、也可能是某一個實際行動,使學生 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
二、放與收的關系
如今的課堂教學力求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作為探索者,親身經歷做數學的全過程。為了更利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教學中的問題設計也不 宜過分瑣碎。但這往往會成為課堂上學生思維的卡殼處或造成教學時間上的不確定性,因此上課教師一定要作好思想準備,充分估計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如 本課編題過程中發現學生編題之多,交流時的爭搶情況簡直欲罷不能。)當然,我認為也不應把下課鈴聲作為評價一堂課是否完成教學任務的絕對權威。在 實踐課中,我就主張把下課的權利讓給學生,如果下課鈴響時,學生還是精神飽滿、全神貫注、熱情高漲地投入于學習活動,這時拖堂少許幾分鐘又何嘗不可 呢?但放后收的工作怎樣做還需我們全體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的摸索與積累。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讓學生先根據提綱自學,然后匯報中形成知識沖突,學生有更多研究和表現的機會。
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復習舊知,引出新知
在統計教學中,學生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征有一些基本認識。因此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數據并制成的相應的統計圖表,收集有關能用百分數知識解決的生活問題等,并在全班中交流,使學生自我復習了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與百分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課中順利地進入新知的學習。
接著,我揭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自學教材。并根據學習提綱交流學習效果。
學習提綱:
(1)在這個扇形統計圖中,整個圓表示什么?
(2)圖中的每個小扇形各表示什么?所有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3)各個扇形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二、認真觀察,研究特點
選取與學生生活學習聯系較密切的扇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說說從這些扇形統計圖中各獲得什么信息,教會學生從整體到部分進行觀察,弄清部分量占總量的百分之幾,能說出最大和最小的量等,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特點有著豐富的感知。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點,讓他們在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探討中初步體會出扇形統計圖與其他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獨特點。這樣的認知,就是孩子們對扇形統計圖的深刻認識。
不足之處:
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教學更加緊湊,練習時間更多,我想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折扣》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百分數的知識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大多數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媒體、交往、購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觸、了解。但學生的這種認識還只是憑借生活經驗產生的感性認識。如打折,學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價少了,但問其所以然,能解釋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對折扣知識概念學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學生很少會將這種生活中的商業折扣與數學、與課本上的百分數數學知識相聯系,欠缺知識間溝通互化的意識。所以,需要教師規范、指導形成系統的概念,聯系生活實踐來展開教學。但是在農村生活中,打折的現象比城市少見一些。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盡量考慮到我們農村學生的現狀。
數學本身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在新課導入時,就由學生們經常接觸到的自行車為切入點,農村的學生很多都是騎自行車上學的,對自行車學生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就創設了為女兒買自行車的情境。通過猜測我買的自行車多少錢,與原價對比,從而引出了打折。然后再進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么回事,并用所了解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好的數學問題,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學中我適時地結合生活情境,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正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斷地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如在發現問題環節,在學生掌握發現折數與百分比的相互關系的前提下,分層提出了“原價相同折率不同、原價不同折率也不同、原價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不斷解折率表示的是現價與原價的關系這一核心內容。
2、注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情景的設計貼近生活,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豐富學生的解題策略。如拓展提高環節,習題的設計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種促銷方式、不同的解決方案,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學生創設了展示智慧、發揮潛能的空間。
3、突出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
事物往往包含兩面性,促銷的背后同時也包含著正常的商業競爭與虛假欺騙的兩種情況,如請你策劃環節,使學生在理解其實際意義的同時,學會多角度地分析問題。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環形面積是在圓的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圓的面積計算學生接受并不太困難,但圓環卻要把握住外圓和內圓這個形成圓環形的本質問題。
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中,我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重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首先讓學生觀察陰影部分的圖形有什么特征,通過大家的積極討論和研究,很快得出了圓環的定義,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外圓和內圓,把外圓和內圓觀察的非常到位。做到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設計提問:求圓面積必須知道什么?你能找到內圓和外圓的半徑嗎?充分讓學生的思維活躍,把環行真實地顯露在學生眼前,再通過小組合作的討論,得出圓環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后讓學生自學例題,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得到充分發揮,學會小組合作學習,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下獲得知識。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切實了解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的信任學生,既能夠使課堂氣氛非常的活躍,對提高教學效果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分數乘法(二)這節課的重點是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讓學生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這既是這個單元的重點,也是這個單元的難點。
這部分知識的基礎是分數的意義和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在教學中我運用了數形結合的方法,首先讓學生理解淘氣的蘋果數是小紅的1/2是表示把小紅的蘋果數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根據直觀圖形,學生很容易理解到6個蘋果的1/2是3個蘋果,再讓學生列式計算,因為有了前面分數乘整數的學習,學生能列出6×1/2=3的算式,接著讓學生自主解決6個蘋果的1/3是多少,6個蘋果的2/3是多少。對后面兩個問題,多數學生能正確列式計算。當學生理解了算理后,再配合板書引導學生觀察這幾道題的共同點,概括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用一個數×幾分之幾 =幾分之幾對應的量這個數量關系。但在練習中發現,部分學生見到兩個數就相乘,有套用模式的`感覺,而不是認真分析數量關系。在后續的學習中,必須引導學生總結出將分率句改寫成數量關系式的方法,培養學生遇題先分析數量關系的良好習慣。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教師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展示了一組洪災肆掠的圖片,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發現有警戒水位線,然后教師再呈現某市8月1日至7日的水位記錄表,讓學生說說表中的信息,學生通過觀察發現8月2日至5日的水位都達到或者超過了警戒水位線,其余幾日的水位都低于警戒水位線;細心的學生還發現只有8月2日的水位高于歷史最高水位。此時教師再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警戒水位和歷史最高水位的理解,學生的體會和感受已經比較深刻,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來,再鼓勵學生以0米為0點,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水位變化情況并標出警戒水位就不是什么難事。
然后教師出示8月1日至7日的水位統計表,讓學生用正負數來記錄每天的水位變化情況,并以8月1日和2日的水位作范例嘗試填一填,學生很快得出8月1日的水位是41.80米,記作高出警戒水位-0.20米, 8月2日的水位是42.60m米,記作高出警戒水位+0.60米,再讓學生說說每個正負數表示什么意思,學生結合表中的數據理解:把警戒水位看作0米,-0.20米表示比警戒水位低0.20米;+0.60米表示比警戒水位高0.60米,然后再填其他值,學生通過填和說,體會到了“0”的相對性。接著教師鼓勵學生以警戒水位為0米,畫出折現統計圖,學生在制圖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到兩幅圖的形狀是一樣的。
有了以上的鋪墊,再讓學生以歷史最高水位為0米記錄每天的水位變化,畫出折現統計圖,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再次體會到“0”的相對性,然后教師鼓勵學生將三幅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談談有什么想法或者發現。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三幅折線統計圖的形狀(即水位變化趨勢)是完全一樣的,不同點是每幅圖的參照標準不一樣,第一幅折線統計圖是以0米為標準,第二幅是把警戒水位看作0米畫的折現統計圖,第三幅是把歷史最高水位看作0米作的統計圖。學生通過數據的比較還發現,雖然每次的0點不同,但數的相對大小關系不變,因此折現統計圖的形狀是不變的。
整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掌握如何用正負數表示不同參照標準下的水位變化情況,能說說每個數實際表示的意義,體會“0”的相對性,感受到在研究問題時,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人為規定0點。難點在于比較三幅折線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畫了三幅折線統計圖,學生會感到困惑,為什么每次都要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它的意義在哪里?通過觀察、比較和討論,學生的困惑終于解開了,明白了畫折線統計圖的意義就是要體會不同參照標準下畫出的圖變化趨勢一樣,是因為每個數的相對大小沒有發生變化,只是0點不同而已,從而深化學生對“0”的相對性的理解。
整堂課的設計比較清晰有條理,每個環節的過渡比較自然流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了“0”的相對性,會用正負數記錄生活中的一些數據,能說出實際表示的意義;課堂氛圍融洽,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和討論,感受深刻。可是整堂課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學生在比較過程中只知道了三幅折線統計圖的變化趨勢一樣,卻沒有深入細致討論不一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雖然教參建議這個討論不作為基本要求,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會遇到類似問題,由于在課堂上沒有將此部分深入處理,學生在練習時就說不出深層原因,回答比較淺顯,有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在課堂時間的把握上也要多注意,課堂節奏的掌握還要教師多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訓練提高,本節課也正是因為時間上處理得不是很準,才使得最后環節的討論沒有時間深入滲透。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多學習多思考多請教,爭取有更大的提高!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節實際應用的活動課,本來這節課我以前教實驗班時講過,并且真的是實實在在的活動課,課前我設計好了表格,準備了卷尺,標桿,米尺,鏡子等測量工具,然后將學生分成了十個小組,每6人一個小組,然后事先告訴學生用不同方案的小組測量順序,以防各組之間沖突,再就是期待充足的陽光,將課換成上午三四節或下等一二節上,在測量過程中,學生還是很用心的,每個小組都至少用了三種方案測量了旗桿的高度,并設計了測量方案與圖形,計算出了結果,整節課有序進行,效果很好。直到畢業,學生還記憶猶新,因為學生平常都沒有上過這樣的課,而我在學校里開了先河,但沒有人“重蹈舊轍”,倒成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這節課卻沒有按上面的計劃進行,后來找到了原因,一個是沒有充分準備這個活動,另一個就是不相信學生的秩序,怕影響其他班級上課,畢竟是在教學樓前進行,其實這樣想法是錯誤的。
所以這節課,就針對課本上的三個方案進行了理論分析,然后結合點撥上的例題進行了訓練,讓學生學一種方案練習一個題目,學生能理解,也會用。
后來又用了基礎訓練上的一個題目,也就是第四種方案,利用了對應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因為前面幾節課學習過,所以這個也較容易理解。
這節課主要是對相似的判定與性質的一個應用,讓學生靈活運用性質與判定解決實際問題,并沒有難度較大的題目,所以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有一種題目是影子落到墻上的問題,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可將墻拆掉,看到全部的影子后再解題,也就是添加輔助線,利用A型圖來解決問題。
再一個就是物理常識:1.同一時刻,物高與影長成比例;2.光的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這些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
讓學生感到數理化都是理科,在以后的學習中,這些知識都要用到,這樣的題目也是學科綜合。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這節課是小學六年級的一節概念新授課,是在學生學過了線段圖形的認識后對一種新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曲線圍成的平面幾何圖形,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后繼學習內容——圓周長、圓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圓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學生對圓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不上這節課,多數學生也能知道什么樣的圖形是圓,那么本課的教學目的是將學生原有的、粗淺的對于圓的認識進行組織與提升,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非單純地了解概念。
本節課的教學,我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當學生自學完教材,學習就進入了展示知識技能的階段,在巡堂中,我(問過學生),發現,其實學生自學完所呈現的圓的知識信息是帶有復述的情況,并沒有真正去理解和掌握,所以我通過讓學生折一折——全班交流——課件形象演示辨一辨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理解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體會圓上、圓內、圓外、任意這些詞語的含義。
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較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點。讓學生探究圓的特征,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圓的特征,在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更緊湊,課堂語言再簡潔先,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再多些,更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一、嘗試回憶整理,形成知識網絡。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回憶,自我梳理,整理歸納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
首先課件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立體圖,讓學生猜一猜今天的學習內容,引出課題。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再讓學生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接著放手給學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導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識網絡。這一過程,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知識的整理中來,學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對計算公式的掌握較好。
二、再現“難點”,補缺補漏,鞏固所學知識。
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12條棱的長度、表面積、體積、容積、排水法理解不透,導致解決問題時不夠靈活,阻礙學生解決能力的培養。復習課的主體是知識的再現,而必要的基礎訓練是再現知識的最好手段。本堂課,我在學生整理完本單元的知識點,設計了疑點追蹤,如果它的長為10、寬為5、高為5、單位自定。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把它想象成生活中的一種物體,并提出問題。學生把自己學習中印象深的題搬到了這里,出現了幾種常見的物體(通風管、魚缸、游泳池、紙箱 )有計算表面積的、體積的、容積的、棱長總和的。讓學生明白不同的物體求表面積時計算的面是不一樣的,也讓學生理解這幾個常見的量的計算。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然后,直接出示如下問題,放手給學生獨立完成。
一個長10分米、寬5分米、高5分米的玻璃魚缸。
1、制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2、這個魚缸的容積是多少?
3、魚缸的占地面積是多少?
4、給這個魚缸的棱都包上角鐵,至少需要多長的角鐵?
5、如果浴缸里裝有3分米高的水,放入一塊珊瑚石后,水面高是4分米。珊瑚石的體積是多少?
本環節重點解決了“排水法”,我借助課件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過程,讓生明白“這時的總體積=水的體積+珊瑚石的體積”,要求珊瑚石的體積,就得用總體積—水的體積。或者,先算出水面上升的高度,新增加的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就是珊瑚石的體積。用長×寬×上升的高。探究出“排水法”解決問題的思路。
三、靈活運用知識,發展學生思維。
本節課我力圖挑戰性和思考性。從學生掌握到的知識出發。提供出接近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智能水平,但又必須”跳一跳“才有可能夠到的問題,于是,我設計拼、挖兩種類型的思維突破題。教師先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拼”,怎樣“挖”。再借助課件讓學生探究每種拼法的表面積和體積各是多少。通過“拼”讓學生發現:體積不變,表面積減少。一個接口會減少2各面,接口越多,減少的面積越多。體積相等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最小。通過“挖”讓學生發現:體積會減少1個小正方體的體積。在不同的位置“挖”表面積增減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在角上“挖”表面積不變,在邊上“挖”表面積會增加2各面,在中間“挖”表面積會增加4各面。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思維。
總的來說,這節課自我感覺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運用,學生的學習以及學生對知識的達成等方面表現的還不錯,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合理安排課堂時間,達到靈活調控課堂。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認識弧、圓心角以及他們間的對應關系,在此基礎上認識扇形,并能準確判斷圓心角和扇形。理解扇形概念知道圓心角的大小決定扇形大小。
我對本節課作如下反思
1、本課內容簡單比較好理解,屬于概念教學, 我設置的自探提示是讓學生直接看書,并總結出什么是弧,什么是圓心角以及什么是扇形。但是在課堂上的效果以及學生的感興趣程度中看出我這么設置自探提示其實并不適合,應該換一種方式,讓學生獨自探索并總結出什么是弧、圓心角、扇形。這樣讓學生獨自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印象會更加深刻。
2、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應該采用畫一畫、剪一剪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他們學習的熱情,在一些課堂中,尤其是數學課堂,必要的數學活動是能夠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3、在講解扇形的大小與圓心角大小的關系時,我只是讓學生在黑板的圓形里畫一個不同的扇形,只對這兩個扇形進行比較,不能將這一部分知識演繹的特別充分。我可以制作一個簡單的教具,或者拿一把折扇,邊演示邊講解在同一圓內扇形的大小與圓心角的大小有關,圓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圓心角越小扇形越小。我想效果會更好。
4、在講解弧的定義時,我應該強調在圓上兩點間的曲線叫做弧,而不是圓上兩點間的距離,如果是距離就成了兩點之間的線段了,就不是弧了。
總之,這節課過后,我深深體會到了數學課上,教師的語言必須要嚴謹,否則會讓學生產生誤解,對知識掌握的就不會很牢固。本節課的不足還有很多,說明我的數學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