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詹天佑》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詹天佑》教學反思1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近幾年來我們不斷地去探究如何實現網絡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使網絡技術的學習與提高,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落實達到和諧的統一。經過幾年的研究,許多的教師對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能夠給每個學生配備一臺電腦實現人機對話的學校并不多。即使是省市級的學校,具備這樣硬件設備的課室也只有一兩間,普通的學校就更不用說了。這似乎就給我們的整合帶來了限制,使我們不能廣泛地開展這種課型。正是因為這種限制使區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教研組萌發了一種想法:能否只用一臺計算機來實現學科間的整合后來,很榮幸得到教研組的信任,我們鄧世昌紀念小學接到了這個試驗任務。接受任務后,我們就開始不斷地琢磨一臺計算機環境下的整合該如何實施畢竟這種環境下的整合課從未有老師上過。后來我們決定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研究如何把握學科與信息技術的平衡
例如,在研究《詹天佑》這一課的過程中,我覺得最難把握的就是這點。這種整合課如果偏重了信息技術,就變成了電腦課;相反,如果偏重了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就沒能體現出來。最后,我決定把立足點放在語文上,因為這畢竟還是一節語文課,而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就體現在課前的師生從網絡收集信息;課中的有效運用,突破難點;課后的拓展延伸。只有這樣有機地整合,網絡技術才能成為師生的助手,體現出網絡在教學中的優勢。
二、研究如何準確地找到整合點
我們不是為整合而整合,必須要從那么多的內容中,發現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深化和拓展的那些部分,并做到整合了信息技術后,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而且要鉆研教材,認真理解新課標理念,仔細分析出可以進行整合的知識點,并把整合分別放在課前,課中,課后。課前的整合體現在師生共同從網絡收集相關信息方面;課中的整合,則是充分讓學生有機會利用網絡和其他途徑收集信息,解決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例如:為了突破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創新這一難點,我們自行設計了一個人字形線路動畫。通過這動畫,學生很容易就體會到詹天佑敢于創新的精神。另外,如果按傳統方法學習,學生只會理解到課文所寫的內容。但整合了信息技術后,他們不僅理解了詹天佑的杰出與愛國,還能拓展到課外,了解到現今鐵路的新成就,更激發出學生的愛國精神。我還把整合拓展到課后,讓學生利用學習論壇和QQ,在課后繼續發表自己的收獲和感受等等。并提供相關的網站地址,使他們在課后可以瀏覽更多詹天佑的資料,深化學生對詹天佑愛國精神和杰出才能的體會。
三、研究教師的任務
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教的本質是:做到指而不明,引而不發。所以,我認為教師應該承擔一些必要的任務。
。、提出明確的要求:
在第一課時上課前,我就要求學生收集詹天佑的相關資料,使學生知道詹天佑被稱為“鐵路之父”。第二課時上課前,就要求學生收集詹天佑對鐵路的貢獻,以及鐵路的新成就,使學生深入理解詹天佑被稱為“鐵路之父”的原因。
2、師生共同合作學習:
在學生收集好資料后,我們就共同建立了“詹天佑站”。這個網站主要由三方面構成──學生網頁;教師網頁;學習論壇。教師要做的就是建立這個網站的框架,弄好學生網頁的鏈接,好讓學生根據情況自主選擇充實。另外就是要建立起教師的網頁,這部分的網頁主要是起到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感情的作用。例如:我們借助網絡的優勢,制作了一段鐵路新成就的影片。憑借色彩鮮明,形象逼真的畫面來拓展語文教學的信息通道,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使學生更快,更準確,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識,并激發他們內心的愛國之情,學生的興趣和激情一下子就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鼓勵學生去交流:
學生在預習和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疑問。這時,老師就要鼓勵學生利用學習論壇,及時與老師,同學交流,起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效果。
四、研究如何使學生得到發展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培養學生,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實踐。例如:學生在明確教師的要求后,他們就開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在網絡等多種途徑中尋找所需的資料。在這過程中,其實也把我們以前的課中小組合作學習拓展到了課前,而且他們在收集好了資料后,學生們為了能在課中把收集好的資料更好地展示,他們還會自覺地在小組內商量好如何匯報。另一方面,學生們要在如此資源豐富的網絡中,找到自己所需的那些資料,課前他們就必須先充分地讀書,做好預習,這一過程也正體現到了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學習。但由于學生的水平有限,這當中難免會出現錯誤。但我認為這不要緊,我們應該給予學生發展的空間,我相信通過課中的交流,他們會自己發現錯誤,再自己改正,這又是自主學習的體現。因此在學生收集好資料后,我就讓小組內電腦技術比較好的學生自己把資料放到站上。而對于這學生網頁我也只是在課前大概瀏覽了一下,并未做過多的修改。
另外,我覺得課堂上學生的表現非常棒。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素養這兩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為我們日后繼續研究這整合課起到一定的作用。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這節課的資料是他們自己收集回來的,講起來肯定就得心應手,充滿自信。因此,我個人覺得“一臺電腦的情況下是可以實現整合的”。
《詹天佑》教學反思2
今天教學完了小學課文《詹天佑》的第二課時,我總體的感覺還不錯,一種愉快的感覺油然而生,這種久違了的感覺真好!
《 詹天佑 》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我采用了舊教材新教法,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學生的這種表現是在逐步分析、理解詹天佑這個人物的品質的過程中顯露的越來越明顯和高漲。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后者采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筆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學生自學后畫一畫就有一些困難。人字形線路圖確實是很難畫,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小組內動手畫一畫。把個小組畫好的畫交流展示,大家評一評,在讀一讀相關內容,師生共同完成這個示意圖。在這一過程中,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感觸最深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去挖掘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卓越才能,不能適當延伸到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對人物的認識只是局限在體會出人物的愛國與杰出,沒有發散學生的思維,擴展的更大范圍。
2、 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于放松,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
分析文章時因為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得不多,在學習之初,學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隨時要補充相關的資料,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感悟,又耽誤了一些時間。
3、 在教學中,學生的朗讀從始之終沒有得到重視。
我只是重視了重點語句的各種形式、各種目的的讀。對于學完全文的讀,重視得不夠,對非重點內容的讀,重視的也不夠。沒有充分利用讀這一形式,助學生更好的連貫全文。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
我不敢說,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但我卻十分肯定地知道,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著生命的活力。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也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3
<<詹天佑>>課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第二單元重點讓我們在課文的學習中,去感受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詹天佑是一篇人物傳記。記敘了清朝末年在帝國主義欺侮壓迫我國的歷史條件下,詹天佑不怕帝國主義的阻撓、要挾和嘲笑,毅然主持修筑成了京張鐵路干線,并提前兩年峻工。有力地回擊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藐視,頌揚了詹天佑的杰出與愛國,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本文先總后分的寫法,愛國精神貫穿全文,緊扣單元主題,是一篇很好的愛國教育文章。
在本堂課當中,課堂氣氛活躍。我始終以杰出和愛國這兩個字貫穿全文,突出了詹天佑的那一份愛國赤子之心,從而讓學生的愛國激情在課堂上得到了一定的點燃,這也是我們第二單元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 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節課當中我大量的運用了信息技術。制作了教學課件,并在開頭導入部分引入了聲音和圖片兼具的詩朗誦。以這種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思維訓練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后面課文的學習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手法是非常有效的。
二、 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
在高段的語文教學當中應重點放在學生語感的培養基礎之上,學生的語感體從何培養,我認為在課堂當中加強學生的朗讀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新課標當中也明確指出了“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因此在課堂上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根據課文當中的具體情況讓學生們更為深入的去感受,從而走進詹天佑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的那份愛國熱情。
例如對于“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边@句話,我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边@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 課堂上采用“寓學于樂”的教學方法
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上課時我與學生共同探討“示意圖”的畫法。既注意認真去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自我實踐能力。在這堂課上,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我,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了。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在冠以“工程師”頭銜的“誘惑”下,同學們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畫的畫,演的演,講的講。每位學生都認為自己的設計圖紙是最佳的,在他們激烈的討論中,課堂成了他們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樂園!這種“寓學于樂”的教學方法,是符合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教育思想。開鑿居庸關隧道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方法,開鑿八達嶺隧道采用“中部鑿井法”,學生不易理解,就讓他們細讀課文后畫施工示意圖,以圖示意,交流心得,訂正錯誤。設計“人”字形鐵路,課文配有插圖,讓學生畫示意圖并不難,而對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后邊推”,“過了‘人’字形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這段話學生不易理解。為此,設計了畫圖和演示相結合的形式。而這些,都緊扣“領會詹天佑杰出的才干”進行。畫了即說,演示后即解說,加深了對詹天佑創造才能的理解。
四、 這堂課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1、老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還可以做更為深層次的挖掘。
2、老師的上課手法過于單一,在以后的課堂當中應該嘗試更多的教育、教學手法進而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老師的板書設計有待提高。
4、部分學生沒有完成老師課前布置的課文預習工作。
五、小結
綜合這堂課的教學總的來說我還是比較滿意的,課堂紀律非常好。學生能夠跟著老師的步伐,整堂課以學生思考、探索、討論為主線,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角,教師則是課堂當中的引領者,這與我們現今所提倡的教學模式所吻合。學生讀書很投入,但總覺得他們讀書有點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或者是他們不懂課文的含義,要不怎么回答問題的人數那么少,可能主要原因是我的引導不得法。在以后的教學過程當中我會進行認真細致的反思,認真踏實的上好每一節課。
《詹天佑》教學反思4
這天上《詹天佑》,這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實現舊教材新教法,確實值得探討。
上課后,我沒有急于說時代背景,而是直接問孩子:“透過昨日的預習,你們有什么收獲?”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爭著發言,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知道詹天佑是個對工作十分認真負責的人。”我很驚奇(正因孩子一般會說詹天佑是愛國、杰出的工程師),我鼓勵他繼續說下去。他說:“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就應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從這句話能夠看出詹天佑對工程人員要求十分嚴格,可見他對工作是一絲不茍的!闭f得太好了,我因勢利導,再請其他同學補充,從課文哪些地方,還能夠體會到,詹天佑對工作十分負責?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撐著他這樣做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從詹天佑的工作態度,講到詹天佑為人謙虛、平和(請教當地老農民,與工人同吃同。;從詹天佑的勇氣(受命令于危難之中),講到詹天佑的非凡才智(設計“人”字形線路……)。討論十分熱烈,即使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同學,也能說上一兩句。個性是當談到設計“人”字形線路時,許多孩子上臺充當了講解員,又是比,又是畫,透過他們生動的講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車爬上青龍橋的情景……不時,有同學質疑,立刻有同學為他解答,從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知識,孩子們交
流著彼此的情感和經驗,學得不亦樂乎。在這堂課上,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我,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了。
我不敢說,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但我卻十分肯定地知道,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在這堂課上,人人參與,平等對話,孩子需要這樣的課堂,正因,在那里,他們個性飛揚!
《詹天佑》教學反思5
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跡——主持修筑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于創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并且讓學生知道課文是怎樣一層一層把詹天佑修筑鐵路的經過寫出來的。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杰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并充分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在學習活動中,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比如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開鑿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讀、說說、干干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細致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深入實踐、新的思維。通過畫圖、演示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型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和動手實踐中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
在指導朗讀時,我采用了自讀、默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方法,加深了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情。閱讀教學的過程,實際是從無疑到有疑的過程,如何使學生有疑最終達到無疑,方法是讓學生深入地讀,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發現疑問,而疑難的解決還是*引導學生讀書。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并提出問題,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我在引導學生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實踐中大膽的創新精神這一環節時做得較好。學生通過讀書、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有了較深感悟,從而體會到了在生活中、學習中處處都需要這種精神,使學生得到了啟發,對學生起到了導行的作用。
不過,這一節課也有幾個環節處理得不是很好。如:
1、在教學中過多強調去挖掘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卓越才能,沒有延伸到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
2、上課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他們回答問題和動手的機會太少。今后在教學中要更好地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共同進步。
《詹天佑》教學反思6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范,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闡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后我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對于教學難點的處置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明白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資料。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教師采用了直觀教學的手腕,讓學生畫示意圖。
二、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緒體驗還不是很深入,學生的答復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重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盡管采用了多種情勢的讀,但是讀的時刻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當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書讀百邊,其義自見”。
2、在處置“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資料時,我盡管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明白了設計的奇妙,但是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發生真正好處上的贊嘆之情。在教學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學生并沒有提出,為什么要設計人字形線路?設計這個線路有什么利益?要是能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資料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時這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豪情,在語言上發奮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緒因素。
三、在這樣的交換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透過交換,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接洽上下文。
最后的創意表達,拓展思維,沒有給學生很多的時刻去思考,去講,學生的情緒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升華。透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確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奇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色選取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7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后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例如對于“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边@句話,我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边@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閱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五、對于教學難點的處理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采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盡管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簽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盡管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贊嘆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系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么?”針對性不是很強,并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說,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8
關于生本課堂,我也只是聽了幾節課而已,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還沒有摸著門道。我的生本課設計,也是照貓畫虎完成的。上《詹天佑》這節課,我是帶著惶恐和大家見面的。
說到欣慰的地方,我覺得在生本課堂上,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以前都是我在精心的設計,想形式,想資料,想突破重難點的方法。此刻孩子們透過前置性小研究,他們自己查資料,自主學習、思考,然后在課堂上交流,孩子們的興趣很高。當然,在課堂上,并不是資料的堆積,我也渴望有思想的碰撞,問題的深入。這天,我的學生在交流的時候,能夠靈活運用自己所搜集的資料,談理解、談感受、進行想象、聯系生活實際、插入查找的故事以及積累的名言進行深入的學習,我覺得挺好。更難得的是孩子們在生本的學習中,能夠自己寫一些小詩,去多讀一些相關的文章。
我認為他們的潛力就在這樣的實踐中進行了有效的鍛煉。就本節課而言,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們從字里行間感受詹天佑的愛國情懷,培養孩子們樂于表達的習慣。從孩子們的發言中,我覺得目標到達了。以前吧,我會找到外國報紙輕蔑的話語讓學生去理解,我也會想辦法讓他們抓住黃沙滿天、狂風怒號讓他們去體會、想象,這天,都是他們自己去找尋的,也自發地運用了一些方法去深化感悟。我想,老師講出來的和學生自己去獲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關于詹天佑杰出方面,我想肯定也還要花一個課時去研究。這也給我的生本課提出了一個難題:這樣上下去,一篇課文要好幾個課時才能上完,是不是能夠以單元為中心,進行一兩篇這樣細致的研究,其余的就能夠帶過去呢?另一個困惑就是班級還有一些后進的學生,他們有時在課堂上就扮演了沉默的代言人,我一堂課是不能兼顧全體的,該用怎樣有效的辦法來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呢?有怎樣好的評價機制能去促進他們自主發展呢?
從我個人方面來說,在這個環節中,我心中擬定的匯報小組和上課請到的小組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意味著這個小組要在我的不斷引導中去帶領學生一齊學習,可面臨著這樣一個空間,我顯得很是拘謹,害怕自己去打斷,害怕我的聲音出此刻這樣的場合。一陣陣猶豫和矛盾之后,孩子們所要到達的高度就沒有體現出來,該我追問、升華的部分也沒有深入。鈴聲一響,才發現學生就應能夠走得更遠一點。另一個就是在前置研究時,我讓學生用了充足的時間做準備,課堂隨機的生成和疑問就少了,顯得很是呆板。要做成一件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面臨問題的時候,不明白我還有多少堅持繼續往前走。
我想,生本課堂,自主學習是很關鍵的一環,如何去有效地落實呢?也還需要花時間在校進行訓練,直到構成習慣。一堂課結束了,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如何走出迷茫,在前行的路上且行切思,且思且行吧。
《詹天佑》教學反思9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說明選材典型,詳略得當。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更有代表性。
我教了這篇課文之后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的這個環節:在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讓學生觀看詹天佑的畫像,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境入情。在整堂課中,教師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得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
二、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例如對于“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边@句話,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边@句,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在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認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四、對于教學難點的處理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采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
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與偉大。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總體的感覺還不錯。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不足:
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盡管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盡管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贊嘆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系上下文。
《詹天佑》教學反思10
《詹天佑》一課講完以后,感觸頗深。正是與組內姐妹不斷地研討,一遍一遍地磨課,嘗試新的教學思路才做到了長課短講,由迷?鄲赖捷^滿意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整篇文章教學思路清晰,選材典型。課前我充分發揮了導學案的功能,讓學生充分地預習文章,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課上我大膽放手,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在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詞“杰出”、“愛國”展開全文,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深入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才華和愛國精神。
在學習“勘測線路”時,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做到自讀自悟,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在講到詹天佑遇到困難時的想法時,我拓展原文,引發提問:“詹天佑在修筑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呢?”讓學生結合課文及導學案中拓展研讀來談,既開拓了學生視野,又深入體會了詹天佑工作中遇到困難。再通過生讀,師生互讀,全班讀等多種形式,反復朗讀詹天佑遇到困難時的想法,體會詹天佑克服困難的精神動力來源于對祖國的熱愛。
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隧道開鑿方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書、討論、畫圖、互評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開鑿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正是有著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度的負責精神,才創造出了鐵路工程的奇跡,他的創新精神也就自然生成。
在學習“人”字形線路時,通過小組內畫圖演示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形線路行駛的情形。再通過課件展示,學生描述,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到“人”字形線路的設計方法,學生的疑難點在讀書、動手實踐及直觀演示中水到渠成地得到了解決,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一、在教學中,雖然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指導朗讀還不夠充分,詹天佑的愛國精神挖掘的不夠深。
二、教師的教育機智不強,在課堂上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喚醒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11
今天上《詹天佑》,這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實現舊教材新教法,確實值得探討。
上課后,我沒有急于介紹時代背景,而是直接問孩子:“通過昨天的預習,你們有什么收獲?”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爭著發言,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知道詹天佑是個對工作十分認真負責的人。”我很驚奇,我鼓勵他繼續說下去。他說:“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詹天佑對工程人員要求十分嚴格,可見他對工作是一絲不茍的!闭f得太好了,我因勢利導,再請其他同學補充,從課文哪些地方,還可以體會到,詹天佑對工作十分負責?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撐著他這樣做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從詹天佑的工作態度,講到詹天佑為人謙虛、平和;從詹天佑的勇氣,講到詹天佑的非凡才智。
討論十分熱烈,即使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同學,也能說上一兩句。特別是當談到設計“人”字形線路時,許多孩子上臺充當了講解員,又是比,又是畫,通過他們生動的講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車爬上青龍橋的情景……不時,有同學質疑,馬上有同學為他解答,從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知識,孩子們交流著彼此的情感和經驗,學得不亦樂乎。在這堂課上,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我,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了。
我不敢說,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但我卻十分肯定地知道,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在這堂課上,人人參與,平等對話,孩子需要這樣的課堂,因為,在這里,他們個性飛揚!
《詹天佑》教學反思12
本文是寫了中國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的事跡,學習本文,資料的收集很重要,因為詹天佑所處的年代很特殊,所做的事情也很特別,要突出本文教學重點:了解到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就不能不提一提當時的背景,而這是理解上的難點,光靠文中第二自然段所提到的內容是不夠的!當時課堂上有學生提出這個問題,幸好京張鐵路不滿四年竣工,否則清政府都被推翻了,那該怎么辦呀?
這是一個附帶的小問題,反映出學生常識知識不夠,首先推翻請政府的是什么人?鐵路對誰有益?其次不論上哪個政府都不可能做一件違背于國于民有利事情的!通過老師這么一點撥,學生經過這么一個過程,使得他們進一步明確了資料搜集工作的重要性!當然收集信息很重要,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在今后教學中也要注重這方面的培訓!
《詹天佑》教學反思13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后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的這個環節,在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銅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發奮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例如對于“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就應出自工程人員之口!边@句話,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边@句,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明白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閱讀明白、感悟。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透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五、對于教學難點的處理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明白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資料。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教師采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與偉大。
六、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盡管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刻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就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正因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資料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的那部分資料”沒有以明白“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因此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簽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資料時,我盡管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明白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產生真正好處上的贊嘆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資料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系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么?”針對性不是很強,并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說,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讓學生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得出的這樣的結論?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資料及情感融為一體,也能夠提高課堂效率。透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取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有效的方式喚起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實踐證明,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與反思相結合,還能夠幫忙教師在勞動中獲行理性的升華和情感上的愉悅,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位,使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好處。
《詹天佑》教學反思14
新學期伊始,接到了準備一節公開課的任務,我的心里誠惶誠恐。盡管學的是漢語言專業,但是工作10年以來一直都是帶英語、數學學科,執教語文公開課這還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面對著完全陌生的教材,忐忑不安,絲毫沒有頭緒。在六年級的年級組長陸建娟老師、紅紅主任和楊慶芳老師的幫助下定下了《詹天佑》這篇文章。她們不吝賜教,幫助我梳理教材,使我如何較好地突破這篇傳統經典課文的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打開了一扇門便捷之門。
教學本課,我沒有急于介紹時代背景,為了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我采用了從文中選取一些關鍵詞語切入,讓學生在默寫字詞的時候,能夠回顧上下文,再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主動探索的學法,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來感悟人物詹天佑的品質,這樣既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又能拉近學生與人物之間的距離。
《詹天佑》中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情來寫,而在開鑿隧道中選擇的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最具有代表性。所以在教學時候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充分閱讀,運用“因為......所以......”的句式互相說說在開鑿隧道時詹天佑遇到的困難以及采用的解決辦法,鼓勵學生邊說邊畫圖,使學生們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講解“人字形”線路時,我借助多媒體視頻開火車,講述情形,一邊講述讓學生邊理解。這樣,學生對詹天佑的“人字形”線路設計心悅誠服,不住地稱贊“詹天佑的確是個杰出的工程師。學生通過讀書、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有了較深感悟,從而體會到了在生活中、學習中處處都需要創新精神。
上完公開課之后,我去請教了邱校長、孟校長和陸建娟老師,從他們的點評中發現了自己這節課存在的種種不足,我想有以下幾種原因:
1、旨在讓學生充分地自主閱讀,但讀得遍數和時間不夠充分,學生沒有能理解社會背景,對詹天佑的愛國精神挖掘的不夠深。
2、我處理應急能力有待提高:在課堂上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好多學生都是一味地聽卻不愿意參與其中。
3、對教材的重難點把握還需要重新整合,雖然努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但是作為教者我講得太多,放的還不夠。課堂上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循著“疑”去探求、自我領悟。
通過這節公開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平日要多鉆研教材把握好重難點,設計適合文章特點的教學方法,采取多種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們揮灑個性,彼此交流、合作,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莊子》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這讓我明白知識對于教師的重要性,也告訴我:語文這門學科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提升自己素質和能力,如此才能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得心應手。
《詹天佑》教學反思15
《詹天佑》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認識詹天佑是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教學開始我讓大家通過用一句話概括收集的資料的方式,讓學生從整體初略地了解詹天佑這個人。接著出示京張鐵路100周年的時候搞的一些活動的報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什么這條鐵路如此重要?帶著問題走進課文。通過快速讀文,了解文中重點介紹詹天佑在修筑鐵路的時候三件事: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教學時直奔重點段落4~6自然段。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4~6自然段,把感動自己的細節畫下來,并說說自己為什么印象深?
學生交流的時候其實就是更深一層次的,更多面的,更立體地了解詹天佑這個人。在交流中我重點抓住了這句話反復品讀:“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边@句話是詹天佑遇到困難時的內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難,完成艱巨任務的動力。這句話更充分表現了詹天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為祖國爭氣的堅強決心。教學時我抓住這句話四次品讀,通過層層深入地學習,讓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詹天佑的愛國和杰出。第一次品讀是讓學生找詹天佑修筑鐵路的時候感動我們的細節描寫,這是初步感知;讀后讓學生找文中哪些語句和詞語感受到詹天佑遇到的困難?老師出示課文中的相關詞語讓學生展開聯想,想象畫面,交流后再讀。接著又出示了資料讓同學們感受詹天佑遇到的人為的困難,談體會之后再讀,這三次讀學生已經充分感受到了詹天佑不怕困難的精神。第四次讀是在學習了詹天佑所處的歷史背景之后,也就是課文的2~3自然段,感受了帝國主義者為什么阻撓清政府的修筑計劃?以及了解了他們要挾清政府的目的之后再讀這一句詹天佑的愛國情懷已經深深烙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課文5~6自然段是寫詹天佑在修筑鐵路時是怎樣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的,這是詹天佑杰出才能的充分體現。我在教學這2個自然段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導讀法,輔之以示圖法、以讀助講法等進行教學。
我教給學生通過“讀──說──畫──說”的學習方法來,弄懂課文內容。開鑿隧道、設計線路兩部分寫作方法基本相同,我又采用由扶到放的形式,逐步讓學生形成自學能力。學完這部分再讓學生談體會,進一步地感受到了詹天佑的杰出。齊讀:“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句話,使感情得到升華。
學完課文后,我又把話題回到開始的問題:說說一條鐵路的誕生為什么那么重要?讓學生面對詹天佑的塑像寫一寫感受。
整個的教學設計遵循整體性教學原則,無論是全文的教材處理,還是一個自然段讀的訓練,都采取了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方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上完課之后,我陷入了沉思,由于課文長,課堂的容量大,為了實施教案,深深感到有很的地方只是匆匆而過,引導的還不到位,留下很多的遺憾。接下來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詹天佑》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詹天佑》教學反思09-17
詹天佑教學反思09-15
詹天佑的教學反思02-08
《詹天佑》教學反思05-11
《詹天佑》的教學反思11-27
詹天佑教學反思01-03
詹天佑教學反思09-10
《詹天佑》教學反思09-11
《詹天佑》教學反思09-09
詹天佑教學反思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