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美術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
x
美術高考已好幾十多年了,送走了很多屆高考美術考生,個人感覺在美術高考的輔導中,素描起著基礎而重要的作用,在素描教學中,作為教師考慮了很多,而學生對于“學”則觸及得相當的少,缺乏階段的總結,在素描學習中就會長期停留于簡單的描摹上,同時一些思想上的認識也不能及時得以疏清,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明顯的進步。所以在素描教學中,關于素描的“教”、“學”及相關的經驗想法,教師與學生都完全有必要進行探究性的思考。
一、明確概念、把握特點
素描是運用單色的線條、體面來塑造物像的形體結構、明暗及空間關系的一種繪畫形式。每一個剛剛步入造型藝術大門的學子,總是先從素描學習入手。因為單色的素描繪畫,是研究造型的方法與規律的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同時,素描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優秀的素描作品并不遜色于任何一種繪畫藝術品,古今中外大師們的素描藝術成就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這在寫生素描靜物中,很多學生機械的照抄光影這一錯誤的認識,表現得非常的明顯。從這一點來說,學生根本沒有理解概念其本質性的東西。
二、轉變觀念、調整心態、正確認識
輔導美術高考學生也有這么長的時間了,每一屆來的學生都有很多思想上的誤區,比如認為學習美術是考大學的捷徑,認為不用太努力就能考上理想的學校,而且很多中學班主任也這樣認為,把文化成績不好的學生都動員來學習美術,客觀的說很多中學都有這樣的觀念誤區。而目前美術高考其實并不容樂觀,很多好的專業對專業文化線都要求較高,正是這種觀念,讓學生一開始學習基礎素描的時候,態度就不能得到良好的形成。有很多學生還停留在平時對一兩幅卡通畫臨摹的成就感中,不能正確認識美術高考,不能正確認識繪畫這些觀念都較大程度的阻礙了學生在開始進行基礎素描練習中的一種良好心態的建立。因此很多學生不能及時調整心態,認識美術中的首要基礎課程素描的學習,在學習中產生了挫折感,畏難心理,不自信心理,這種前期理想化與后期現實之間的矛盾顯得尤為突出,于是,學生往往就在美術的前期學習就中斷。
在美術學習中,基礎素描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它對以后色彩、石膏、真人寫生都是一個良好的鋪墊,但這個階段的重點主要放到了對形體、結構、明暗、空間的刻畫上去了,這些課題都是非常理性的東西,學起來難免有一定的枯燥感,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在這階段的教學中就應當首先做好學生對美術的全面認識了解,不要讓學生在懵懵懂懂中進入第一步的素描訓練,進一步通過優秀的素描繪畫中的賞析,讓學生理解素描的概念,特別是對素描本質上的東西的了解,同時在素描靜物的寫生中,我們要時時處處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比如一組多物體靜物,一般都要涉及到對比,比如長與短、高與矮、寬與窄、粗與細、剛于柔……。在寫生之前,這些特點我們可以想象成人的外貌形體特點,把無生命的靜物當成有血有肉的人來表現,區分出他們的各自特點,這樣我們在建立興趣的時候就找到了一個建立點。總之在基礎素描的學習中,學生應該有耐心、自信的心理,刻苦不畏困難的精神,同時對素描還要進行理論上的全面認識。這樣才能打好學習美術的第一步。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2
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說過:“人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高中階段專門開設美術欣賞課,其目的在于通過欣賞教學,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然而在長期的教育環境或基于傳統教育模式下,加上美術欣賞課不是高考科目,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均有輕視的傾向,作為一名多年從事教學的美術教師,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頗深: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現狀并不樂觀。
一、高中美術欣賞課的現狀與反思
首先,教師專業知識不足,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大多高中美術教師在學院中接受的專業技能訓練多,美術史論、教學理論等內容的掌握則相對薄弱,因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較多,比較普遍的是“講授式”教學,就是只講作品本身,而沒有把作品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缺乏知識的系統性。
其次,學生對美術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在一考定終身的壓力之下,非高考科目自然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因此有的課堂上,就出現學生做其它學科的作業或打瞌睡的情況。
再次,課時得不到保證,教學課時量少。目前,藝術課程雖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小三門”。大部分高中美術課的開設安排,一般都為兩周一課時,由于所隔時間較長,知識得不到系統的識記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學生把知識整體化和系統化。
縱觀以上種種現狀,高中美術教師應該面對現實,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入手,轉變教學觀念,挖掘學科潛能,努力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改變不良現狀。
二、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對策
(一)明確教學任務,增強美育意識
美術欣賞課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
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體悟美術作品內在的精神含義,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不僅要思考如何講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學生來參與欣賞。
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是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美育是一種修養人性、提高人生質量、深含文化底蘊的教育,是一種培養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教育分心育與體育兩大領域。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個方面。在我們看來,智育、德育和美育雖然相互區分,但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處于對立統一之中。所以,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僅與智育、德育、體育相輔而行,而且還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規律,在整個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樹人育人的初始和終極,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換言之,美育,包括藝術教育,不但是人格修養的入門途徑,而且也是使它達到成熟的、高級的境界的必由之路。
(二)提升教學藝術,培養學生興趣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畫師出了個“深山藏寺”的題目,令其弟子作畫。大弟子畫了一座山,山中有一座廟;二弟子也畫了一座山,樹木掩映下露出廟宇的屋頂,遠遠望去頗有點“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畫了一座山,一條河,一個和尚挑著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顯然后者高人一籌,含蓄地體現了主題,余味雋永,含不盡之意于畫外,自然得到老畫師的贊賞。這種言不盡意、意在畫外的無盡妙處給我們以非凡的啟示:藝術手段的精深微妙,可應用于教學藝術之中。“深山藏寺”給予我們的微妙領悟應用于美術欣賞教學實踐中,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啟發學生的新思維,寓教育于藝術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藝術之中,教學藝術因之而升華,教學也因此富有個性魅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發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是學好美術課的一個關鍵。首先,讓學生與教師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逐漸地把學生引導到學習美術的興趣上來。教師應該多了解學生,多跟學生談心,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一座橋梁,拉近距離,減少代溝。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談談學好美術的社會用途和好處。再次,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陶冶學生的性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譬如講到色彩給人心理效應不一樣時,就列舉出服裝色彩與人體體形之間的相應關系的例子:太胖的人穿衣服可以選擇深色的,不要穿顏色太鮮艷的,橫紋的衣服也不宜穿,否則效果大打折扣;體形較瘦的人,不要穿豎條紋或顏色太重的,否則瘦上加瘦……學生聽了都頻頻點頭,樹立起信心,有興趣去學美術這門課。
綜上所述:雖然高中的美術欣賞教學在客觀上還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但我們要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做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以便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3
在現實美術鑒賞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現象,這其中一部分學生對老師所講內容非常了解,甚至有比老師還熟悉的感覺;也有一些學生就不行了,老師講得非常辛苦,可學生卻似乎沒什么反應,這其中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老師對自己授課的學生還不夠了解。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組合體,他們在美術方面的知識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教學對象的復雜性決定了分類教學的必要性,教學對象的復雜性體現在各不同學校的情況不同上,而美術鑒賞課教學只有適應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教學對象,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地域的人,不同中小學校畢業的學生,其美術的基礎往往表現出驚人的差異,所以,不同地區,面對著不同學校的畢業生,采用分類教學,將極大地增進授課的針對性。
我們老師首先要從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下功夫,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老師要利用目標指導教學過程中各種技術的選擇與應用,指導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指引學生學習。分類分層次教學應結合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大綱的要求與學生差異,不同的地區設定不同的目標。
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分類教學能否使因材施教成為可能,能否切實提高美術教學課堂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支數量充足、業務精通、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要抓好師資培訓工作,穩定和擴大美術專業教師隊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學生資源,如請優秀的學生帶動較差的學生;另外,集體備課的普及,也將大大緩解師資緊張這一矛盾。新的教學模式的實施,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教師面對同一班級教學對象的壓力大大緩解了,但不同區域層次、不同班級的學生出現也要求老師改變過去那種同教學目的、同一重點難點、同一評判標準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在因材施教上狠下功夫,導學要做到精講、對路、有啟發、盡量把“教”的活動變為學生“學”的活動。
教科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高中美術教材是根據不同線索編寫的,它不可能體現地方特色,它只是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卻不具有較好的適用性,只有經過我們教師的結合自己所處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再加工,才能保證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能做到這些,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話。因此,美術教師要不官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作大量具體而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要調查當地學生美術課是否正常授課等現狀,建立各中小學的美術教學實際情況調查檔案,編寫出符合地方特色的美術鑒賞校本教材,這才是美術鑒賞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總之,分教學,分層達標的美術鑒賞教學新模式,從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上,從教學目標層次定位上,全面貫徹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使美術鑒賞教學實現了教與學、個性秘共性、階段性與發展性的統一,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體現了“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學宗旨。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4
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在素描教學中,我只是單一強調基礎知識,認為將知識系統而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學生便能聽懂,也能畫好,這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從學生的一次次畫面效果中,從教學中一路走來,我感觸頗深,學生怎樣來學,教師怎樣去教,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許許多多的問題也“變”成了我在素描教學上進步的階梯。所以在素描教學中,關于素描的“教”、“學”及相關的經驗想法,教師與學生都完全有必要進行探究性的思考。
一、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把握特點
素描是運用單色的線條、體面來塑造物像的形體結構、明暗及空間關系的一種繪畫形式。每一個剛剛步入造型藝術大門的學子,總是先從素描學習入手。因為單色的素描繪畫,是研究造型的方法與規律的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同時,素描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優秀的素描作品并不遜色于任何一種繪畫藝術品,古今中外大師們的素描藝術成就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這在寫生素描靜物中,很多學生機械的照抄光影這一錯誤的認識,表現得非常的明顯。從這一點來說,學生根本沒有理解概念其本質性的東西。
二、教學中注重自主性與靈活性
素描教學上,認為將鉛筆削得尖尖,從6B一直畫到6H,最后將畫紙畫得起毛,這才是主張素描的整體性。這樣的學生培養出來將缺乏自然的理解力與想像力。試想歷代大師的素描作品有哪張是面面俱到畫出來的呢?又有哪一件不是非常優秀呢?每一幅杰作都滲透出大師的智慧與靈感。審視我們的素描教學不應該過于單一、機械,一張好的素描習作應具有以下的品質:較好的構圖,流暢的線條,準確并較深入的形體結構,使人產生較強的直觀感覺而非細節吸引,既準確生動地描繪出物象,同時又不千篇一律,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表現力、想象力。關于材料的應用我們不須死板地讓學生先怎樣,再怎樣,一定要怎樣,只須告訴學生“B”與“H”標志軟硬鉛的區別,及繪制產生的效果,由學生自己根據個人繪畫的內容及習慣去選擇,放開手腳大膽捕捉和追求。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感受美、發現美的能力;當選擇臨摹的范畫時可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自己來決定,石膏頭像的難易程度差不多就行,無論哪個角度,“萬變不離其宗”,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繪畫中發揮自主性,這也是適度培養其“個性”的一個良好出發點。
在高中素描教學進度上,由于該階段要達到專業高考的要求,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學完該內容,對于學生們來說,人頭像相對來說時間短一些,似乎不易上手,但歷年高考素描頻率較高就屬人頭像,面對現實,試探在石膏頭像開設中穿叉人頭像的基本知識,讓學生有所接觸,一來緩解畫石膏頭像的枯燥情緒,二來可以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5
《色彩心理》是選取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高級中學美術課本》(試用)第三章《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的部分內容。這一章包括形體、明暗、色彩、空間和肌理共五部分,我從中選取色彩這一節加以擴展,成為本節課的內容。本課從首先回顧色彩的基礎知識,然后通過游戲,讓學生體會色彩心理的作用,并聯系生活去感受色彩心理。采用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交互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他們進行藝術熏陶。
本課通過美術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進而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根據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
本課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在傳統的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習慣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講典故、說故事、聊趣聞,逗得學生哈哈大笑。但學生終究處于被動灌輸的地位,他們不會主動去體會藝術作品的魅力、不能將課堂中學到的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一節課下來,除了大笑外,別無收獲。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 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并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欲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 初步感知——樂中體驗——討論探究——知識擴展——情感升華互動
師 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啟發點撥——匯總歸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游戲,讓學生通過游戲來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每參予一個游戲,都會思考完成游戲的辦法,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后在游戲中體驗,在討論的.環節中聯系實際,自由發揮,對討論結果探究驗證,最后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擴展。教師從學生遇到的問題入手引出學習任務,然后啟發學生進行討論,對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比較棘手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后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在設計游戲時要注意游戲的趣味性,節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游戲驅動為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于動手、敢于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6
《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發展學生的視知覺,獲得以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說過“人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高中美術欣賞課的開設,正是要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從而提高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啟迪智慧,擴大視野,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然而在長期的教育環境或基于傳統教育模式下,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現狀并不樂觀。
一、高中美術欣賞課的現狀與反思教師創新意識不強,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大多高中美術教師在學院中接受的專業技能訓練多,美術史論、教學理論等的掌握則比較薄弱,而對其它相關學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學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論教材;此外,由于高中美術欣賞課開設時間不長,對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探索尚處于摸索階段,可借鑒的成功經驗較少,因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較多,比較普遍的“一言堂”現象,就是只重知識傳授,忽視對教學技能和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結果。學生對美術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在當前仍然是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由于非統考科目,高中美術欣賞課自然也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因此有的課堂上,就出現學生做其它學科的作業或打瞌睡等的情況。教學課時量少。目前,藝術課程雖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調味”課。大部分高中美術課的開設安排,一般都為每班兩周一課時,即隔周上課,由于所隔時間較長,知識得不到系統的識記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學生把知識整體化。縱觀以上種種現狀,高中美術教師應該面對現實,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入手,轉變教學觀念,挖掘學科潛能,努力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改變不良現狀。
二、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對策
(一)提升教學理念,師生共同發展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研究、反思,不拘一格的進行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如在學習《外國近現代雕塑》這一課時,教師作了以下的教學設計:1、讓學生在本課中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作品,然后把他們分成相應的若干組。2、由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各組欣賞和討論。3、請學生表達個人的感受和見解,發表對作品的評價。4、教師作鼓勵性評價,對學生發表的不足之處加以補充或改正。5、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在全班進行探討。6、指導學生在課外搜集資料進行更廣泛的欣賞實踐。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要鼓勵每一位學生大膽的表達。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雖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善于思考,但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對于同一作品很可能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評價,又由于學生經驗能力所限,看法也許是幼稚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們是認真的,真實的感受,教師就應給予尊重和認可。其次,教師要把自己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既要組織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又要主動而坦誠的與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時也要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此外,還應該看到,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學生學習的渠道越來越廣泛,他們可以從網絡上查找到很多相關的學習資料,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去搜集資料,即可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又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
(二)展示學科魅力,挖掘作品意蘊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作品不僅存在于藝術殿堂和博物館中,也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其中不僅有繪畫、雕塑等以觀賞性的為主的美術,更有如建筑、工藝設計等滲透到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實用性美術。在教學初期,教師應讓學生對美術的范疇和功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使學生充分的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以及美術對自身素養、能力、心理乃至整個人生的重要影響等,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欣賞課的積極性。在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繪畫還是工藝,不論是具象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并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其更深層的內涵和更隱藏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的要求與體現,是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的崇尚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思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識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的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升華。
(三)提高教學藝術,增強學科魅力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時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日本教育家齋滕喜博稱提問為“教學的生命”。有效的教學提問可以指明學生的思考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在欣賞元代王冕的《墨梅圖》時,教師先設問:“畫中梅花與生活中的梅花有何不同?”然后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比較,初步認識到畫中梅花的藝術特色,即只有一支橫斜在畫幅中間的梅花,作者用墨色畫梅,畫中還有題詩等。接著教師再用“畫家為什么不用生活中所見的梅花的顏色,如紅色、粉色來畫呢?”、“畫中的題詩與畫中梅花有什么關系?”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逐步領悟畫家的創作意圖,感受作者的胸懷和理想。繼而再以“畫家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感和理想呢?”引導學生聯想元代的歷史背景,最終使學生領悟作品所體現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藝術特色。
此外,好的藝術作品往往留有藝術遐想的空間,應當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藝術的魅力。如在欣賞外國現代繪畫夏加爾的《我和我的故鄉》時,就可以讓學生隨著作品中景象展開豐富的聯想,跟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那帶有童話色彩的寧靜而又祥和的夢幻氣息,去體驗那魂牽夢繞的思鄉之情。教師只需把作者的生平和經歷稍加提示即可。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也是現代教育教學中能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藝術手段。如在欣賞《二十世紀外國繪畫》時,讓學生對二十世紀的時代背景有較全面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為了能更快更全面的讓學生了解,采用多媒體技術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如把世界大戰影片片段、工業革命的成果等進行播放和展示,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又可以創設課堂情境,為接下來開展學生的自主欣賞奠定了基礎,無形中也加強了美術與歷史、政治等學科之間的聯系。
此外,人們常說藝術是相通的。在美術欣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恰當的引入音樂,可以起到調動情緒、豐富感受、創設氛圍的作用。如在欣賞繪畫作品《百老匯的爵士音樂》時,讓學生欣賞一段爵士樂;在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一邊播放著古樂《高山流水》,一邊會使人的視覺、聽覺乃至整個身心都得到美的感受和體驗,繼而能幫助欣賞者對作品作出更準確的欣賞和評價。
總之,要改變當前高中美術欣賞課的不良現狀,美術教師就應該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首先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善于挖掘學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和維持學生對美術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地與教師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藝術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討和欣賞,使美術欣賞課成為學生與教師共同感受美、領悟美的殿堂。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7
本課程的主要特色:
1 、本課程探索性較強,探索研究版畫的外延,以及版畫語言形式。在教學方法上注重理論講授、作品賞析、藝術實踐與藝術創作、藝術展覽的相結合,形成了成熟的教學流程體系。
2 、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積極了解當代藝術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勇于實踐,強調學生創作思維能力的培養。
3、 本課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帶動教學,注重實踐、注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方法。在20××年全國普通高中美術模塊教學研討會上作為展示課,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本課程的改進方向:
存在不足:
1、相關設備配置不夠齊全,版畫工作室未能配備版畫機機器及絲網版畫等相關設備,提供給學生的學習種類不夠豐富,創作作品時可以選擇的題材受到限制。
2、今后要進一步加強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的整合,使教學與實踐更多地融入地域文化的元素。
關于黑白木刻
任何藝術都是有局限的,沒有完美的藝術,只有真誠的藝術,是藝術家情感的真誠。黑白木刻從最早、最原始的形態,作為文學作品的附屬品,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成為許許多多藝術家表達思想情感和藝術理念的理想方式,從丟勒、多雷到珂勒惠支、麥綏萊勒、肯特、瓦洛東、黑克爾、彼負施泰因以及蒙克、畢加索等等,都曾拿起過木刻刀。大師們的創作,為黑白木刻藝術語言的發展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他們的創作成為黑白木刻藝術畫廊中的經典。他們中的有些人也許不能算作職業的版畫家,但他們首先是藝術家。黑白木刻對于以藝術養心的人,是一時抒發性情、傳達觀念的又一種語言方式。就如小說家也有詩興大發的時候,也會有逸情散文、小品或詩歌名作,作品甚或成為經典。黑白木刻是人類文化藝術資源的組成部分,伴隨著人類文化前進的潮流同時完善和發展著自身語言。各個時期的文化藝術思潮不斷在影響著黑白木刻的形式與風格。為了黑白木刻藝術語言的突破與拓展,在當代藝術語境與文化大背景中,對黑白木刻藝術本質意義的思考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教學上,除了讓學生掌握黑白木刻,還要知道種種知識,知道它的來源,知道它的藝術價值等,所以在每次上課,我都會跟學生講講關于黑白木刻的一些知識,以增加學生的見識,我覺得這對于學生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幫助。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8
摘 要:在高中美術課程中的素描教學中,為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素描技巧,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增加學生的鑒賞機會,提高學生的品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促進個性發展,拓展他們的創新空間,從而推進高中美術教學質量的升級。關鍵詞:高中美術;素描;質量
美術是一門藝術性極強的學科,其與美學、建筑學甚至醫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高中階段的美術學習,主要以素描為主,如何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素描技巧,是高中美術教師關注的重點。尤其是一些藝術方面的學生,其為了順利地考取藝術院校更是要在素描方面下工夫,以促進自己美術成績的提升。鑒于此,本文主要就高中美術課程中的素描講解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通過筆者的努力找出適宜高中美術課程中素描講解的技巧,推進高中美術教學質量的升級。
一、增加鑒賞機會,提高學生品位
素描作品帶有一定的寫實性,進行素描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描述的物體有一個細致全面的認識,才能更好地完成素描作品。一幅合格的素描作品,不僅要求學生的筆法到位,同時構圖的合理以及光影的搭配等也十分的重要,而這些都是要經過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才能掌握的。因此,高中美術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增加作品鑒賞的機會,通過帶領學生對素描作品進行賞析,提高學生的藝術品位,并且讓學生吸取更多的素描經驗。
傳統的高中美術教學展示的作品較少,并且圖片過小也不能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作品的實際魅力。而帶領學生去美術館又受到了教學條件的限制,因此鑒賞課程很難展開。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使得美術鑒賞課程得以良性的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世界知名的美術作品,通過細節上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素描知識。例如,在觀賞達·芬奇的畫作《最后的晚餐》時,高中美術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學習達·芬奇的構圖,鼓勵學生探尋畫作背后的故事,對當時的歷史文化有一個概念性的了解。通過這樣的賞析,可以充分地讓學生意識到素描不僅是對事物的呈現,同時其還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感情等多個方面的要素,為學生今后的創作打好基礎。
二、培養學習習慣,提升觀察能力
素描重在觀察,只有對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付諸筆端,畫出理想的作品。因此,高中美術教師在進行素描技巧教學的過程中,應將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納入其中。通過向學生傳授觀察方法的方式,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對素描對象進行觀察與分析,找出最優的繪畫角度,并通過紙筆給予合理的呈現。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9
嗓音功能本身是每個人生來固有的,但是唱得動聽的能力卻主要是訓練的結果。歌唱是通過用特殊的方法——多方法的語言來訓練嗓音功能而獲得的。這是因為人體的各發聲器官在歌唱時運動狀態和它們間的相互協調作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主要是依靠聲樂老師把自己歌唱發聲的感受、體驗、歌唱的經驗和方法,通過通俗的、精煉的、準確的、形象的、生動的教學語言傳遞給學生并指揮他們的發聲器官協調配合,讓他們歌唱,教師再根據學生的歌聲,進行判斷、評價、提示,再應用教學語言,引導他們逐步調節、校正發聲機體,使之找到正確的歌唱方法。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好語言教好聲樂課,下面就我的教學實踐談點自己的經驗體會,這些經驗也同樣運用于中小學音樂教學。
一、精煉準確性
聲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正確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訓練獲得的,而訓練又必須是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這就要求老師的語言要精煉而又準確。老師的教學語言精而準才能抓住教學中的主要矛盾,精而準才能體現教學的重點,精而準才能解決聲音中的主要毛病,精而準才能對癥下藥,精而準才能使學生對復雜的理論理解透徹,如通常可以聽到老師在課堂訓練中這樣提示學生:氣息沉、吸氣深、吐氣穩、下巴掉、笑肌提、牙關開、咽腔張、前胸松、后背緊、氣息通、雙肩落等。也有些老師在課堂上針對某個問題大講特講面面具到,有的則空談聲樂理論,使學生感到漫無邊際,無重點,演唱中會感到無所適從。
聲樂教學語言的精練準確既要合乎邏輯,又要顧及到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容易理解,過于專業化的教學用語,如:“運用頭腔共鳴來歌唱”、“運用胸、腹式聯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聲混合的唱法唱”,以及過分強調教師自我體驗的提法,如:我是應用頭腔共鳴唱的,就是把聲音唱在頭上,讓頭頂來歌唱等等的語言往往會讓學生莫明其妙,弄不明白。精練準確的教學是建立在活潑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上的,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發展自己的教學語言,教學中就能達到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化模糊為生動的教學效果,精煉準確的語言來自教師客觀敏銳的聽覺,它是教學的基本功,也是聲樂教學的基矗精練準確的語言來自教師主觀努力的教學經驗,它是教學實踐而成的積累。也是聲樂教學的關鍵。
二、辯證統一性
在聲樂教學中,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訓練的總目標,教師對這一總目標的教學要求,心中是有數的,但在具體的分階段的教學中,不可能把未來的目標要求拿到現階段來付諸實施,在對學生進行歌唱技巧訓練,音樂處理表現,音樂感受和創造思維的綜合訓練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整體要求和局部訓練的辯證統一的關系,聲樂教學主要是靠教師的聽覺和辨力來指導學生的訓練,聽到了學生演唱中的問題,就要拿出具體的辦法去解決,聲樂教師責任就是要訓練學生有一對客觀的耳朵,能聽出自己演唱時的對與錯,所以教師的分辨能力和教學方法是直接影響學生的演唱水平的,就聲音的訓練來講,正確的歌唱方法是整體的歌唱,這就要求聲樂教師的思想方法是辨證的,聽覺是平衡的,看問題是客觀的,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全面的,比如在聲音的訓練中,當強調聲的高位置時,同時要強調氣息的低控制,否則就會產生氣淺、喉緊,發出的聲音效果尖、擠、卡、虛的現象,在提示氣息下沉有深度時,同時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反之就會破壞歌唱狀態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訓練中讓學生把喉嚨打開時,又要提示學生把聲音唱的集中;提示靠前唱時,又要注意聲音的垂直性;提示歌唱發聲中要有點感覺時,又要注意整體面的結合;提示笑肌上提時注意下腭向下松的感覺,真聲位置假唱,假聲位置真唱,閉口音開著唱,開口音關著唱,這一系列的訓練方法、
觀點、語言無一不貫穿在辯證統一的規律之中。
三、形象比喻性
聲樂教學中由于聲樂教學語言語義的不確定性,學生對教師講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教師采用形象的語言把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化。為了達到訓練的目的,教師還常采用啟發式的感覺教學方法,所謂感覺教學就是將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動作和感覺用于歌唱和訓練之中,通過這些感覺體會到科學的發聲狀態,達到訓練的效果。如:訓練氣息下沉時,用聞花的動作,雙手提水的感覺去體會就不至于把氣吸到胸上。當訓練聲音靠前唱時,教師會說“讓你的聲音先向后劃圈再拋向前方”“讓聲音坐在氣上滑出去”“唱高音時要像跳高運動員起跳時腳先向下蹬,身體再向上拋的感覺”“聲音要始終向前滾動的唱,氣才不會重”“聲音的高位置像雨傘的傘蓬,氣像傘的把”,“聲音像風箏在空中自由飄蕩,?氣息要像線軸始終在下面拖妝?“吸著唱”“喊著唱”“真的唱”“假的唱”“收著唱”“開著唱”“豎著唱”“圓著唱”“扁著唱”等等。在聲樂教學中采用確切生動,形象的語言,比用單純技術性的闡述,更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
聲樂教學沒有器樂教學那樣直觀,學生只能通過聆聽教師的演唱和從教師的教學語言中,去理解發聲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領會音樂作品的內涵,去創造美好的聲樂藝術形象。教學語言起到信息傳導與反饋的作用,對聲樂教學的語言研究探索,對促進聲樂教學水平,教學效果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樣對中小學音樂課教學有意義。<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0
一、教師轉變觀念,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創新教育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改變舊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唯一主角的現象。
師生角色互換,把課堂還給學生,不要讓學生產生“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理解作品是一項任務”的錯覺。
教師可以走到學生當中去,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參與討論,從形式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放松心情,帶著輕松愉快的情緒去感覺,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活躍和創造才能的發揮。
1.教師應該全面把握教材,靈活運用。
高中美術教學主要包括教師解說、學生討論、問答等幾種類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進行不同授課方式的變幻,讓課堂活躍,讓智慧飛揚。
我國擁有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優秀的美學文化貫穿于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只要能夠認真觀察,便會發現生活處處是美術。
在講授課程之前,教師應該做好備課教案,把重難點進行區分,從而在教學中把握好節奏,讓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理解所講的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升華和醞釀,培養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才是美術教學的根本目的。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美學能夠開發人的智慧,能夠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希望。
藝術真正的美在于眼睛對美的捕捉和對心靈的感悟,運用美學價值較高的美學作品來引導學生學習美術、欣賞美術,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娛樂中喜歡美術、熱愛美術。
營造出一個活躍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可以多方面感覺美的東西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春天里盛開的鮮花,夏日里低垂的楊柳,秋天里的片片楓葉,冬日里皚皚的白雪,一切自然美的東西,它們就在我們的眼下,當我們有一天嘗試去發現它們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原來生活真的很美,就會理解生活處處是美。
二、擺正文化課和專業課的關系
針對美術特長生,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不少學生表現出比較明顯的“重美輕文”。
針對這一傾向,我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發現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學生本身的原因:絕大多數美術特長生文化課基礎差,成績偏低,對專業學習表現出較為濃厚的興趣和自覺性。
但對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態度,比之藝術專業的學習勁頭就顯得松松垮垮,熱情偏淡。
他們具有形象思維活躍和動手能力強的特點,但缺乏邏輯思維能力。
部分美術生在學習方法上存在較大問題,比如學習無計劃或無法堅持,課前無預習,上課聽講精神不集中,容易走神,不會做筆記,因怕難不愿完成作業或抄襲別人答案,平時不刻苦、臨考抱佛腳,學習主動性不強,專業與文化、休息與學習時間配置不當等。
二是社會原因:由于近年高考對藝術生的文化成績要求偏低,使不少學生家長、教師和學生本人錯誤地認為將來考藝術類高等院校,只要專業成績優秀就行了,在提高文化課成績上花那么多力氣不值得。
針對以上情況,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轉變認識。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藝術院校的招生形式。
如今藝術院校招生,文化課錄取分數呈逐年提高的趨勢,過分地強調專業而忽視文化課的學習,是不會有什么發展的。
同時列舉學生身邊每年都有專業特別出色的學生只是因為文化課的原因被淘汰的實例,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使他們轉變對文化課的認識,擺正專業課和文化課之間的關系。
2.跟學生一起分析,講明道理,使他們從理論上認識到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雖然文化課與專業課在思維方式、課程能力上要求側重不同,但是二者之間并不矛盾,文化課與專業課之間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
學好文化課會對專業課的學習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不注重文化課的學習,美術專業的提高和發展就會受到局限。
教師應讓學生明白:要想將來真正步入藝術殿堂,必須是“專業+文化=成功”,藝術必須有一定的文化作基礎,只有具備了較好的文化底蘊,才能讓自己的特長在藝術中放飛。
“光會畫畫只能是個畫匠,絕對不會成為杰出的藝術家。
”這樣就能提高學生學好文化課的意識,增強學好文化課的信心,通過專業課的學習帶動文化課成績的提高。
3.尋求專業課和文化課在教學方法上的統一,在專業教學中滲透文化課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我所帶的專業學生不但專業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而且文化課成績也都有了明顯進步。
三、美術教學應聯系實際
美術教學首先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把握住大的方向,使課堂教學“活而不亂”。
在美術教學中,不應光念書本,因為這樣課堂氣氛就會很死板。
我采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美術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應,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生活是美術創作的源泉。
在畫寫生和記憶畫等課業中從選擇學習用具、玩具、水果等學生熟悉的物品入手;在創作畫課業中,圍繞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及學生可能參與其中的社會生活來進行命題;在藝術設計課業中,開展實用物品的模擬設計與制作,讓學生從小就有意識地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動手動腦。
另外,在工藝制作的用材上盡可能生活化,除紙工、泥工等手工常用材料外,還引導學生開發生活中的廢棄物品,鍛煉學生從平凡之中發現美的本領,從而達到因材施藝、變廢為寶的目的。
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去培養學生的審美力,將眼、腦、手協調配合與珍愛美、崇尚美的心靈相結合,舉一反三,使學生既能很快地理解美術的真諦,又能從學習中得到樂趣。
從美術學習和創作中增強了審美、愛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1
針對我校高一美術新課程模塊教學的一些現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新課改對高中美術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是美術教學活動的主體,扮演的是文化傳遞者的角色,其條件是“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國家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為了實現美術課程各模塊的教學要求,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提出了相應的更高要求,要求在高中擔任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具備能開設3個或3個以上模塊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因此,作為美術教師就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廣泛的了解和接納來自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藝術流派的美術作品,形成一種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礎上的審美文化態度。為了豐富教學內容,必須多種渠道接受美術信息。
其次,新課改對美術課堂的要求。為了激發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調動課堂氣氛,使學生盡快地投入到藝術作品中去,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有所突破,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動、構圖均衡穩定、色彩層次豐富”之類的老套數,學生們便會感到枯燥乏味,這樣的講解不但達不到教學目的,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當然也就沒有任何欣賞的意義了,更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鑒賞模塊中,常常要作一些諸如作者介紹、時代背景、作品意義的闡述。這還不夠,還需要進行較深入的藝術分析,包括形式美要素和技藝處理方面的知識,只有學生感受和鑒賞美的能力得到實實在在的增強,才有可能更深刻的認識作品的內涵,只有使學生真正掌握了分析作品的方法才有可能從中受到啟發獲得感悟。應該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在參與中從體驗出發,運用比較的方法,積極開展對作品的評論,在活動中增強能力。
美術欣賞教育是以視覺欣賞為主,欣賞教學所需的范圖和音像質量要精美,缺少必要的設備設施和輔助材料、資料,勢必使美術欣賞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具體做法是:利用學校的幻燈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手段,通過對圖像的欣賞,比較(橫向比、豎向比),提示、議論、提問,最后總結歸納。有的內容還可配放音樂。,如抽象畫蒙特里安“百老匯的爵士樂”的欣賞等等。視聽結合,如臨其境,再輔以歷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創作指導思想的介紹,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作品效果的體驗。
在雕塑模塊的教學中,我結合具體情況開設了石膏雕塑,將教師講解、示范、啟發、引導和學生動手實踐、思維拓展結合起來,開課過程中,我和學生之間有了很好的互動,學生之間也獲得了充分的協作交流,模塊結束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藝術教育不會在短期內看到效果,但卻是影響人一生的教育。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給學生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2
高中一年級的美術課堂教學是以美術鑒賞為主要的內容,目的是來對高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的發展。所以,美術鑒賞中的微課,教師鑒賞古今中外的著名的美術作品,還要深刻的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年代背景。既然這樣,所以美術鑒賞課的微課上課方式就和其他科目的上課方式采用的教學方法就不太一樣了。高中生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他們有著自己的主張和已經形成自己比較獨立的個性,并且美術鑒賞課不是高考科目,學生學與不學就看教師在課堂上的感染學生的程度決定了。“親其師,信其道”。所以作為高中的美術教師,上課要先抓住學生的心,學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美術鑒賞課。
在美術鑒賞的微課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十分重要。美術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經常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展,同時還要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具體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并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時代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更深層的內涵和更隱敝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要求和體現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崇高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理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識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升華。
美術鑒賞課中的微課是最讓人愉悅的小視頻,它讓學生在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也輕松地接收一些本學科外的知識,陶冶情操。可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部分學生或者浮躁,或者聽一會就不聽課了,看其他科目的書了。于是,一堂美術鑒賞微課就成了尷尬的自習課或休閑課。在提倡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今天,那單一的,枯燥的美術鑒賞微課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作為高中美術教師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根據學生自己的需要來設計美術課堂的教學,調動學生上美術課的熱情。從而使每一個高中生都在較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奇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等不斷獲取新知識。 比如說第一課《培養審美的眼睛》這一課,關于欣賞課本上的作品他們不感興趣,所以我用微課找到類似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分析比較,學生們來了興趣。達到了我預期中的效果,學生都很感興趣,聽的也特別認真。
除此之外,我的高中美術鑒賞課力求在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較好的完成,想要達到這個目的,課堂情況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應變了,比如說:我所帶的高一年有十個班級,每個班的情況都不一樣,上課也不能千篇1律。一班的學生屬于過沉悶類型,所以課堂上要積極調動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否則會嚴重跑題;十班班的學生又屬于過分淡定型,所以十班的課要時不時的幽默一下,調動他們的上課情緒。而有的班級是熱情高漲的,所以就要壓制一下。
接下來的美術教學中的微課,我會再接再厲,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為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讓學生因為有“美術”而快樂。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3
高中美術教學以欣賞為主線,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藝術課堂教學說采用的方法有別于其他學科。高中的學生已經形成較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而藝術課也不是高考項目,學生對藝術課的學習態度大部分取決于教師。“親其師,信其道”所以作為教師,上課要先抓住學生的心,學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課。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十分重要。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展,同時還要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繪畫還是工藝,不論是具體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并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時代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更深層的內涵和更隱敝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要求和體現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崇高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理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識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升華。
藝術課是最讓人心動的一門學科,它讓學生在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也輕松地接收一些本學科外的知識。可是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部分學生或者浮躁,或者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尷尬的自習課或休閑課。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那單一的,枯燥的美術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根據學生自己的需要來設計美術課堂的教學,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良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方法等不斷獲取新知識。比如說《新的實驗》這一課,關于電子科技所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對于我們現在的90后學生來說早已不稀奇了,為了調動學生的上課胃口,我把這部分的內容改為另一種對于學生來說很稀奇的藝術——行為藝術,達到了我預期中的效果,學生都很感興趣,聽的也特別認真。
此外,我的課力求在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完成,想要達到這個目的,課堂情況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應變了,比如說:我所帶的高一年有七個班級,每個班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對他們所用的教學方法也不一樣。一班的學生屬于過分活躍類型,所以課堂上及時抑制他們過于興奮的情緒是主要任務,否則會嚴重跑題;三班的學生又屬于過分淡定型,所以三班的課要時不時的幽默一下,調動他們的上課情緒。讓學生以開心輕松的上課情緒跟著我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走,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把課堂知識掌握了,這對于我自己來說也有一些成就感,對以后的教學也更加有信心了。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為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讓學生因為有“美術”而快樂。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4
普通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是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為發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終身受益。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藝術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別于其他學科。藝術更為講究的是情感的投入與心靈的交流,教師如何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你的學生接受到這種情感教育呢?
高中學生的學習是非常緊張的,學生已經形成較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既然藝術課不是高考項目,學生對藝術課的學習態度大部分決定于教師。“親其師,信其道”。所以作為教師,上課先要做到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課。
高中藝術教學內容以欣賞為主線,強調學生的“心到”、“眼到”,藝術教師在鉆研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尋求教學方法時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課堂上,有的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有的對那部分感興趣,如:中國古代繪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外國近代繪畫,學生對這些內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懸殊很大,而女同學喜歡服裝的多一些,到教學“現代服飾藝術”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比較專注,“心”到是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心”到與不到,全靠教師組織調度;整齊與否,決定最終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到學習創作中,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一堂好課猶如一曲美妙的樂章,成功的導語是第一個奏響的音符,它準確、悅耳、動聽,讓教學過程鋪陳出動人的旋律,使之高潮迭起,妙趣橫生,達到“課繼續,趣橫生”的教學效果。而且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那單一的,枯燥的美術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我們作為美術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根據學生自己的需要來設計美術課堂的教學,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良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方法等不斷獲取新知識,創造新作品,把學生帶入美妙的學習樂園。
美術教育之所以為其它學科無法替代,就在于發展了人的形象思維。藝術家創造的美術作品,都是形象來感染人,打動人的。因而欣賞教學必須緊緊圍繞形象展開活動。在欣賞活動中,欣賞者與美術作品發生著一種審美關系。通過感知與體驗對美術作品作出評價。美術欣賞教學要達到欣賞者與藝術家創造的帶有普遍性的審美經驗的交融。藝術源于勞動、源于交流、源于娛樂活動,而興趣的發現與培養也正是在這中勞動和活動中建立并達成的。
總之,高中美術教學要求教師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為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讓學生因為有“美術”而快樂。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5
《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發展學生的視知覺,獲得以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 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說過“人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高中美術鑒賞課的開設,正是要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從而提高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啟迪智慧,擴大視野,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然而在長期的教育環境或基于傳統教育模式下,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現狀并不樂觀。
一、高中美術鑒賞課的現狀與反思
(一)、教師創新意識不強,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大多高中美術教師從高等院校接受的專業技能訓練多,美術史論、教學理論、藝術概論等知識方面則顯得比較薄弱,對其它相關學科知識的了解更顯潰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論教材,畫下一個園,就跑那一個圈;此外,由于高中美術鑒賞課開設時間不長,對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比較少。因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自然就較多,普遍的現象就是大家熟知的“一言堂”,只注重教師的教法,忽視學生的學法;只注重書本知識的講授,忽視課堂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尤其忽視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發展的關系。
(二)、學生對美術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
從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來看,高中的應試教育還是大方向,其根基無法動搖,社會對學校升學率的關注和評價,家長對教學效果、學科成績的關注和評價,學生對教師能力、教學效果的關注和評價,無一例外的與高考搭上線。結果是,非高考內容的的高中美術學科,自然得不到社會、家長和學生的重視。反映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的課堂上,就是好學生總想利用該時間做其他學科的作業,學困生真的就成了“學困生”,——上課就犯困。
縱觀上述現狀,我覺得,高中美術教師應該面對現實,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入手,轉變教學觀念,挖掘學科潛能,努力培養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改變不利于教學的現狀。
二、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對策
(一)提升教學理念,師生共同發展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把課堂看做提高能力的領地,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索中發展,不斷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從而,不拘一格的去豐富課堂教學,把每一節課看做是通向典范的起點。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總結的一點經驗,拿出來曬曬,愿得到同仁的賜教。
我在上《外國近現代雕塑》這一課時,嘗試性的作了以下教學設計:1、讓學生在本課中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作品,然后把興趣點一致的同學分到一組,這樣可以分成相應的若干組。2、由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各組鑒賞和討論。3、請學生表達個人的感受和見解,發表對作品的評價。4、教師作鼓勵性評價,對學生發表的不足之處加以補充或改正。5、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在全班進行探討。6、指導學生在課外搜集資料進行更廣泛的鑒賞實踐。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要鼓勵每一位學生大膽的表達。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雖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善于思考,但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對于同一作品很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評價。又由于學生經驗和能力所限,看法也許是幼稚或不全面,但只要他們是認真的,真實的感受,教師就應給予尊重和認可。
其次,教師要把自己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既要組織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又要主動而坦誠的與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時也要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此外,還應該看到,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學生學習的渠道越來越廣泛,他們可以從網絡上查找到很多相關的學習資料,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去搜集資料,即可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又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
(二)展示學科魅力,挖掘作品意蘊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作品不僅存在于藝術殿堂和博物館中,也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其中不僅有繪畫、雕塑等以觀賞性為主的美術,更有如建筑、工藝設計等滲透到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實用性美術。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初,應讓學生對美術的范疇和功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使學生充分的認識到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以及美術對自身素養、能力、心理乃至整個人生的重要影響,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鑒賞課的積極性。 另外,在鑒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繪畫還是工藝,不論是具象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并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其更深層的內涵和更深厚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的要求與體現,是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的崇尚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思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抒懷山河之美的情懷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的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升華。
(三)提高教學藝術,增強學科魅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日本教育家齋滕喜博稱提問為“教學的生命”。因此,有效的教學提問可以指明學生的思考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如在鑒賞元代王冕的《墨梅圖》時,教師先設問:“畫中梅花與生活中的梅花有何不同?”然后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通過比較,初步認識到畫中梅花的藝術特色,——在畫幅中間橫斜出枝的一枝梅花,墨色點花,書法題詩。接著教師再用“畫家為什么不用生活中所見的梅花的顏色,如紅色、粉色來畫呢?”、“畫中的題詩與畫中梅花有什么關系?”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逐步領悟畫家的創作意圖,感受作者的胸懷和理想。繼而再以“畫家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感和理想呢?”引導學生聯想元代的歷史背景,最終使學生領悟作品所體現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藝術特色。
此外,好的藝術作品往往留有藝術遐想的空間,應當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藝術的魅力。如在鑒賞外國現代繪畫夏加爾的《我和我的故鄉》時,就可以讓學生隨著作品中景象展開豐富的聯想,跟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那帶有童話色彩的寧靜而又祥和的夢幻氣息,去體驗那魂牽夢繞的思鄉之情。教師只需把作者的生平和經歷稍加提示即可。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也是現代教育教學中能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藝術手段。如在鑒賞《二十世紀外國繪畫》時,讓學生對二十世紀的時代背景有較全面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為了能更快更全面的讓學生了解,采用多媒體技術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如把世界大戰影片片段、工業革命的成果等進行播放和展示,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又可以創設課堂情境,為接下來開展學生的自主鑒賞奠定了基礎,無形中也加強了美術與歷史、政治等學科之間的聯系。此外,人們常說藝術是相通的。在美術鑒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恰當的引入音樂,也可以起到調動情緒、豐富感受、創設氛圍的作用。如在鑒賞繪畫作品《百老匯的爵士音樂》時,讓學生鑒賞一段爵士樂;在鑒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播放著古樂《高山流水》,使學生的視覺、聽覺乃至整個身心都得到美的感受和體驗,繼而能幫助鑒賞者對作品作出更準確的鑒賞和評價。
總之,要改變當前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尚存的不良現象,就應該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正確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勇于和善于挖掘學科中有益于學生健康發展的因素,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和強化學生對美術學科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地與教師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藝術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討和鑒賞,使美術鑒賞課成為學生與教師共同感受美、領悟美的一段又一段美妙的時光。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0-29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03-12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07-29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反思09-26
高中美術老師的教學反思03-09
高中美術教學教師反思10-08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范文12-23
關于高中美術教學反思01-27
高中美術欣賞教學反思范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