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時間:2023-03-29 14:32:59 宗澤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通用2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通用25篇)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1

  這節整理復習課我將兩個單元的內容合二為一,對乘法知識進行一次梳理,給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乘法知識體系,鞏固對乘法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應用。

  1、講練結合,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本節課是一節復習練習課,內容學生都已經基本掌握,所以,我放手讓學生自想、自做、自講、自論。如紅花有8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6倍。黃花有多少朵?先是學生自己思考,獨立完成,然后上臺解答,自己講解方法,如有疑問可以自由進行交流,最后集體訂正。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互相交流、討論、講解,每個學生都是那么的認真、積極,似乎比老師問、講興趣更高。在沒有太大難度的練習題中,一直采用這種方式,學生學的主動、積極。就連學困生也很主動地進行參與。

  2、小組合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九九乘法口訣之后,讓學生進行解決簡單問題的練習。在練習中,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優生帶差生的方式,既可以及時的糾正一些口訣不對的學生,還可以幫助學困生講解題意,這樣使學困生得到幫助,也使優生得到了更多的鍛煉和發展的機會。在小組合作中,我還重點培養優生的`講題能力,引導優生如何利用實踐操作幫助學困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解決關于倍的知識和技能。從而為課堂節約了時間,使老師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學困生。

  由于本節課主要是針對全體學生的一次整理復習,所以設計上并沒有出現太大難度的題型,使得優生有點浪費時間。在以后練習課中,不僅要考慮到學困生的能力,還要考慮到優生的特點,使每個學生都有大的收獲。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2

  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共包括了五個定律和兩個性質: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

  連減法的性質:a-b-c=a-(b+c) 連除法的性質:a÷b÷c=a÷(b×c)

  大多數學生對于加法運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的比較好,對于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針對這一現象,我采取對比的方法進行練習:

  1. 101 × 87=(100+1)× 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項法)

  34 × 43+34 × 56+34=34 ×(43+56+1)=34 ×100=3400(乘法分配律 添項法)

  2. 在教學中,我多次次聽到學生把分配律說成結合律,在計算過程中,也多次出現這樣的混淆。針對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注意觀察,乘法分配律有兩種以上運算符號,而乘法結合律只有一種運算符號。讓學生在比較中區分,在區分中比較。

  3. 簡算與學生的數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對于學生提高運算能力,大有益處。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練習。二、設計對比練習,促進有效教學

  4. 學習連加、連減的簡便計算后,往往會對加減混合產生方法的影響與方法上的`障礙;同樣,學習連乘、連除的簡便計算后,也會乘除混合的計算產生影響。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加強對比練習,讓學生從混淆走到清晰,讓學生從障礙中走出來。如,463+82+18,463-82-18,9600×25×4 9600÷25÷4 9600÷25×4

  5.針對逆向運用,有以下規律

  加法結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結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減法的性質:894-(94+75)=894-94-75

  連除的簡便:350÷(7×2)=350÷7÷2

  逆向運用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尤其對a-(b+c)=a-b-c 和a÷(b×c)=a÷b÷c的運用在有幫助。因此逆向運用的訓練,很有必要。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3

  本單元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最后一小節的“整理與復習”幫助學生整理,找出規律,進一步鞏固此類減法,這一節內容在全單元應該起到畫龍點睛作用,但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整理大量算式并從中找到規律是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沒有一開始出示完整的表格讓學生觀察歸納,而是充分考慮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對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加以適當的處理。

  我先出示一張有空缺的減法表,讓學生根據已知的算式尋找規律把表填完整,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積極投入。在此基礎上,通過讓學生說出為什么這樣填的理由,再讓學生描述一行或一列的具體規律(豎著看,第一列有什么規律?第二列呢?你發現了什么?橫著看,第一行有什么規律?第二行呢?你發現了什么?……),進一步引導他們由發現列或行的得數規律入手,去尋找、歸納行或列的算式規律。

  這樣,填表說理由——看表說規律——重新構建表格,螺旋反復,逐步遞進,學生印象十分深刻,有效強化了對整個表格的認識,從而達到了對“20以內退位減法”的整理與復習,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認為我在本次教學中基本達到了這個預期的教學目標。

  我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整理和復習是我們平常教學中老師經常容易忽略的教學內容,因而今天的教學中我也是比較保守的完成教學,因為在一年第一學期的整理10以內加法表和20以內進位加法時,我就曾運用這樣的整理方式,所以今天對學生我是比較放心的。我覺得根據學生的表現,在根據規律來補充表格這個環節是否可以設計得更開放?如果充分引導學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規律以后,是否可以讓他們自己根據規律去有創造性地排列出一個表格呢?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4

  《式與方程整理復習》這部分知識主要包括:用字母表示數、方程及列方程解決問題三個層次,本節課只對前兩部分進行了整理復習。由于用字母表示數、方程這部分知識比較瑣碎,內容不算難。例如: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計算公式、運算律這些孩子們都已知道,方程的一些知識也不是特別難,關鍵是教會學生梳理的方法:如表格法、列舉法等,讓學生逐漸的學會自主復習知識的能力與習慣。針對以上知識的分析與思考,我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系統的整理,幫助學生形成式與方程的認識結構,提高學生對式與方程知識的掌握水平;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與方程的意義,能用字母表示數量,會解答簡易方程,滲透初步的代數思想;

  3.通過自主復習,培養學生整理復習的方法策略,提升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以回憶為主線,將原本分散在各冊教材中知識點串接起來,讓學生在回憶、再認、疏通、整理中構建知識網絡圖。因此,本堂課我采用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進行。

  下面重點說說本堂課的練習設計:

  1.第一個環節用字母表示數時,設計了連一連這一題,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區分a2與2a、a3與3a間意義的不同,這是學生易混易錯的地方,教師再加以強調,同時也注意數字字母、字母字母相乘時所要注意的乘號省略不寫的問題。

  填一填,主要練習用字母表示數,它屬于代數思維,這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是學生易錯的`地方,所以這里再梳理出用含有字母的式表示數應如何思考:要根據關鍵句弄清數量關系再表示,從而體現用字母表示的簡潔性。

  2.第二環節復習方程選一選,主要弄懂議程與等式的關系的鞏固訓練,又通過解方程梳理方程解答的步驟?:看、想、算、驗。

  3.最后兩題是綜合提升題。先讓學生對一些規律進行思考、探索,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探索出的規律,從而體現用字母表示數具有概括性。第二題,通過圈出的四個數的和,分別求出這四個數,從而使學生體會出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優越性,同時為復習列方程解決問題做好鋪墊。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代數思維與學習興趣,也是對代數知識的認識的一個飛躍。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5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的整理復習課很多都上成了練習課,因重復練習,而缺少新意;因題海戰役,而顯得枯燥無味,給整理復習課教學留下了一絲陰影。我所執教的這節課主要是對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單元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并通過查缺補漏進一步鞏固、深化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思維。

  本節課通過“猜一猜”的游戲,直接引題,不但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課上通過“知識花”的形式把知識要點進行了歸類完善,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識間的來龍去脈,做到“橫成片豎成線”,從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在這里,以學生“理”為主,教師“引”為輔,學生積極主動地將所學的一個個零散知識串成線,形成更充實的知識網。

  這樣的形式既避開了整理復習的枯燥性,又幫助學生再次回憶了本單元的知識要點,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清晰的輪廓,學會了一些簡單整理知識的方法,培養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網絡的意識。然后通過一系列有梯度習題的訓練,不僅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鞏固,而且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使學生在靈活掌握解題方法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總之,本節課重在突出重方法、夯基礎、促思維的理念,以鞏固梳理已學的知識、技能為主要任務,注重練習的有效性,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但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本節課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去多說、多做,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6

  圓的周長和面積是義務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初步掌握圓的特征后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生以后學習圓柱、圓錐的重要基礎。圓是一種曲線圖形,它的周長、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初學這部分知識,學生在運用周長公式、面積公式解決問題時往往發生混淆。為此我上了一節圓的周長和面積的復習課。從以下幾方面體現我的設計理念:

  一、 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新課標》指出:數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復習課也應如此,上課開始,我出示一組關于圓的生活圖片,讓學生在欣賞人文景觀的美時,同時感受圓在生活中用處之廣。為什么這些地方都用圓形呢?以此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積極地回憶圓的特征。練習題的設計也緊貼學生生活,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理念”。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 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節課我教給學生復習整理知識的方法,教師從學生零亂的知識回憶中提煉出關鍵概念板書在黑板上,把概念間的聯系展現出來,把方法示范給學生。讓學生畫一畫圓轉化成近似長方形的草圖,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理解能力。學生并靈活運用此法很快解決了練習題中的鐘表問題。

  三、 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不僅給課堂增加了趣味性,而且直觀、形象地再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課件,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課件生動形象的演示代替語言的描述,使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了概念,很直觀的看出近似長方形的周長與圓的周長之間的關系。突破了知識的難點。

  四、 練習設計既照顧全體學生,又體現“開放性”。《新課標》提出: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節課,我設計的練習題有易到難,并適度運用開放化教學,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發現有價值的數學規律,使每個學生都能不同程度的獲得和諧發展。

  五、 加強對比練習。針對學生平時忽略和錯誤較多的典型問題重點復習,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對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理解更加深入,真正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

  這節課,圓滿完成了我的預設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但在情感態度目標上有缺陷。教師的激勵語言較少,學生的學習激情沒被煽動起來,課堂氣氛顯得不夠活躍。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7

  復習課不同于新授課,就知識而言,是學生已經學過的。如何使已學過的知識仍然有吸引力,這就要求教師設計一些既讓學生有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又不是對已有知識進行簡單重復的活動。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1)通過對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除法算式整理,掌握整理的方法,發現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除法算式間的規律。

  (2)通過整理活動,培養學生回顧知識的意識和初步的總結歸納能力,在活動中學會有序的思考。

  (3)通過整理活動,培養學生之間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有指導的再創造的過程。數學學習的本質就是學生的再創造。這節課從一開始探索整理方法時,就為學生打開了創造的大門,給予學生探究的機會,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表內乘法整理的經驗,探討整理的方法。在小組合作整理的時候,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為學生創造合作的機會。同時,借助發現規律讓學生相互交流。

  數學的價值在于應用。讓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經歷從“數學問題”到“生活問題”的變化過程,在實踐中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8

  一、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收集數據,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把數據分類、收集,掌握整理數據的方法。教學中努力用課標中新理念指導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全程參與學習活動——課前參與、課中體會、課后反思,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學中應注意

  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只可惜本節課各個環節的時間沒有把握好,導致對學生的訓練還不夠,這是本節課很大的不足。

  在以后的教學中,希望自己能吸取經驗,改善教學,多向其它老教師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的改進。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9

  《圖形與位置》的整理與復習是總復習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旨在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確定位置的多種方法。通過解決問題體會不同方法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上述教學目標,結合整理與復習課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在解決問題中進行整理復習。

  本節課,我創設了 “野外探險”這樣一個現實情境,不但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而且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主動回顧整理學過的知識,同時也在整理復習過程中進一步培養了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

  2.突出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解決問題中優化知識結構。

  除了在回顧整理舊知環節我注重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在解決問題中進行回憶與整理外,在實踐應用,整體提高環節,我也精心設計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練習題。比如:李東逛公園、小強游泉城廣場、飛機場的雷達屏幕及最后答題紙上的綜合練習等等,這些題目不但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而且每個問題的設計都注重了知識的綜合運用,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感受知識間的實際性聯系,進一步優化知識結構。同時,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很有用,也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10

  數學知識的復習整理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頭腦里對已學過的相關內容(主要是所要整理的內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進行重新編碼,從而形成他們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回顧整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幾點:

  1.注重孩子們整理知識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搭建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自己通過看書、討論、交流等方式,自主對本單元內容精心整理,使學生們在回憶、歸納、整理中重建知識結構,即復習了知識內容,又教給學生復習的方法。

  2.創設一定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的興趣是上好一節數學的潤滑劑,同時也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前提。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調動一切非智力的因素,特別是復習課,學生面對的是已經的知識,容易失去興趣,覺得枯燥。在這節課中,我以“小試牛刀——“大顯身手——能力沖浪“為主線,采用“搶答、估算找錯、填空、解決問題、能力沖浪”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照顧到了不同的學生,達到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整理提升的目的。

  3.注重對孩子進行適時的鼓勵.

  在整節課中,面對不同孩子的.表現,對孩子們進行及時的鼓勵。“別緊張,你能說好的”;“今天為了讓大家看清楚,你把字放大了,希望你作業本上的字也放大一些,哪就更好了”;“這么細小的問題你都注意到了,我相信在計算中你一定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通過這樣的鼓勵,孩子們的信心在增加,學習的積極性更高。

  但是,在教學中葉存在著不足:第一由于時間的關系,x些題只能點到為止,如果能深入進去,學生的思維更開拓。二是仍有部分學生,特別是性格內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表現不夠。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1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整理與復習》是人教實驗版第十冊數學的第三單元內容,是在學生探究平面圖形的基礎上,第一次接觸三維立體圖形,是由平面擴展到立體的開始。立體圖形是學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空間想象。前面兩個單元都沒有整理復習專項內容。本單元特意安排一個整理和復習板塊,這足以說明整理本單元內容是非常必要。著眼復習課和練習課不同,復習課是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再現和梳理,對學生已經建構的知識進行鞏固、深化、擴展。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針對學生的弱點,查漏補缺。要充分發揮復習課的作用,避免將復習課上成練習課,復習課應當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因此,本節課我嘗試使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經歷了“自學—鞏固—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思維培養”四階段。

  一,嘗試回憶整理,形成知識網絡。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回憶,自我梳理,整理歸納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

  首先課件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立體圖,讓學生猜一猜今天的學習內容,引出課題。再直截了當地出示學習目標、自學指導,讓生明確今天學習本節課的目的,并有方向可循。接著放手給學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導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識網絡。這一過程,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知識的整理中來,巧妙的幫助學生從概念,公式,單位,進率等角度去整理知識點。學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對計算公式的掌握較好,但在引導全班交流時,發現學生對排水法的理解不夠深入。

  二、再現“難點”,補缺補漏,鞏固所學知識。

  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12條棱的分組、排水法理解不透,導致解決問題時不夠靈活,阻礙學生解決能力的培養。學生由于第一次接觸“立體圖形”,空間想象有待培養與發展。我從以下3個問題入手,發展空間觀念,知識鞏固。

  (1) 長方體6個面中,只能有2個正方形,這兩個正方形只能相對,不能相鄰。

  (2) 12條棱可以怎樣分組?

  (3) 排水法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學生能獨立完成問題(2)和問題(3),但語言組織不夠嚴謹,問題(1)的解決比較困難,從中反應出學生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立足我班學生實際情況,此環節我借助了多媒體的`動畫效果,較直觀地再現并解決了這些“難點”,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直觀基礎”,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三,強化基礎訓練,促進知識再現,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復習課的主體是知識的再現,而必要的基礎訓練是再現知識的最好手段。本堂課,我在學生整理完本單元的知識點,設計了疑點追蹤后,直接出示如下解決問題,放手給學生獨立完成。

  生生商行做了一個長方體燈箱,長0.6米,寬0.5米,高1米。

  1、焊這燈箱框架,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鋼管?

  2、燈箱上貼著一圈商標紙(底面不貼),這商標紙至少多少平方米?

  3、這燈箱占空間有多大?

  接著抽3個出錯的學生板書,學生自己相互訂正。最后學生自己總結概括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

  四,靈活運用知識,發展學生思維。

  本節課我力圖挑戰性和思考性。從學生掌握到的知識出發。提供出接近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智能水平,但又必須”跳一跳“才有可能夠到的問題,于是,我設計“找不變量、割拼、排水法、鋪瓷磚”四種類型的思維突破題,讓學生自己選擇一至兩題進行挑戰與突破,最后教師借助課件引導理解問題的難點,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思維。本節課重點解決了“排水法”,問題:一個從里面量長是80厘米,寬是5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長方體玻璃魚缸中,裝有200L的水,亮亮把一塊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這時水深50.5厘米,這個珊瑚石體積是多少?學生一開始不能快速提煉200L水是“水體積”這一知識,我借助課件引導理解,在動畫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過程,讓生明白“這時的總體積=水的體積+珊瑚石的體積”,要求珊瑚石的體積,就得用總體積—水的體積,探究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得以解決問題。

  總的來說,這節課自我感覺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運用,學生的學習以及學生對知識的達成等方面表現的還不錯,學生也學到了我預期想讓他們學到的東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在練習題的表現形式上都是以文字出現的,顯得有些單一,如果有實物圖就更好了。其次是,一節課復習完后,應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與遺憾,給學生一個自我反思,自我總結的機會。由于時間關系就草草收兵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合理安排課堂時間,達到靈活調控課堂。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12

  學情分析:本單元涉及三角形的特性、分類、內角和、三邊關系等知識。對于基本知識學生掌握的還行,缺乏的是:1.梳理知識的方法與習慣;2.綜合運用多個知識去解決問題;3.畫出指定邊上的高。基于此,我確定了以下復習目標。

  復習目標:

  1.在梳理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梳理能力,讓學生養成梳理知識的習慣。

  2.培養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數學的技能。

  復習重點:明晰各類三角形的特征并會求出特殊三角形的x個角。

  復習難點:畫出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

  本節課課前我先讓學生個人整理本單元知識,通過學生的整理情況我發現,除了幾個學生能從大到小、從概括到具體來整理外,很多學生的整理欠缺條理性,呈現為羽毛狀、碎片式的,這跟四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有關,感性大于理性。

  針對此狀,課堂上我從聊天開始:“在不同地點向別人介紹自己怎么說?如在北京、在小區內”學生輕松說出:在北京就說:“我是河南省洛陽的xxx”,“在小區內就說:“我是諸葛社區的xxx。”

  讓學生感知到在大范圍要從較大的地點介紹起,在較小的范圍就從較小的地點介紹起。由此引出梳理本章知識的'方法,從大板塊有幾個開始。學生自然而然的說出,特性、分類、三邊關系、內角和四大板塊。

  知識的梳理很重要,讓學生真正對知識理解了更重要。所以準備用幾組圖串起所有的知識點。我先在黑板上畫出一個三角形,讓學生向別人介紹來回顧“三角形的定義、組成、表示法、高”等知識;接著出示一組有編號形狀各異的三角形讓學生先分類,再介紹特殊的三角形,借此來回顧“采用不同的分類標準會得到不同的分類結果。同時也鞏固了給三角形分類時,標準一定要明確。”讓學生在活動中復習已學知識,他們興趣很高。在練習環節我采用讓學生闖關得星的方式,學生練起來格外認真。

  不足之處:在畫三角形給定邊上的高時,沒有很好的利用課件去演示,給后進的學生以示范,今后還需要再投入點時間去關注他們;三角形內角和的應用--多邊形的內角和本節課沒有復習到。今后備課還需要再嚴謹一些,考慮的再周全一些。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是網課課內知識的第一個單元整理與復習,課時跨度三周,主要知識有:小數的意義、讀寫法、小數的性質、大小比較、小數點的移動規律、小數與單位換算、小數的近似數和小數改寫等等,對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對前兩周的知識會有所遺忘,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要帶領學生回憶起本單元的知識點,并對知識有一個系統性的整理。而傳統意義上的整理復習課一般選取學生課前整理,上課師生、生生互動補充的模式,或者學生本單元的錯題重現,重點講解的模式,學生能夠在自我整理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們交流溝通,充分在課堂上展現自己,成為課堂的主體。那么如何在網課教學模式下,既能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又能更好地達成課堂目標呢?

  一開始我還是選擇讓學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課時逐步呈現知識點,將重點知識融于練習中,進行著重的講解。試講一次后,發現這種設計顯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學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么樣的,無法準確掌握學生學情是教學的致命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只能浮于表面地將知識點過一遍,無法讓學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識點之間的過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點像練習課。

  在查閱更多資料,以及向前輩們請教之后,我醍醐灌頂:我需要一個將所有知識點都能串連的一個素材,以此作為導線引導學生自主回憶、整理、復習并總結相關知識點。因此我選取了用幾張數字卡片寫數作為導入,將學生能寫出的數作為后面復習的材料,達到教學素材取之于課堂用之于課堂的目的。課堂總結時引導學生回憶復習整理的步驟,利用思維導圖發散性、系統性地整理知識,建構學生個人的知識體系。一節課下來,相信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學之后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因為本單元的知識點比較多,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所有知識點進行梳理,重難點知識的突出還是不夠明顯。比如在學生的作業反饋中還是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對小數與單位換算掌握的很不熟練,有些對單位間的進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級單位和低級單位之間的`轉化乘除進率弄混。在之后的練習中我帶領學生著重復習單位換算,另外建議學生將乘除進率寫在題目旁邊,再去移動小數點。二是網課的模式還是影響了一部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在教學設計中教師的引導較多,學生自主的空間比較少。三是練習的設置針對了一般學生,沒有進行拔高和拓展,學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間,沒有很好地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

  經過本節課的設計、實踐與反思,我對復習課有了新的認識,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吸取教訓,積累教學經驗,總結教學方法,讓復習課上的更有質量,更適合學生學習。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14

  在知識整理環節,學生分小組進行整理,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歸納出了分類整理的不同形式。有的小組采用了表格式;有的小組采用了花瓣式;有的采用了結構式,并把整個整理結果以平行四邊形的方式呈現,其構思來源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來這一已有的知識體驗;有的采用了盆景式,將數學知識的整理與美術相結合,呈現出獨特的表現形式……有一部分是我教學設計時并未預設到的。從學生的成果呈現形式來看,這部分的小組合作是成功的。但另一方面,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交流方面還應當進一步提高收放自如、全面掌控課堂的能力,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費時也比較多,對后面的教學時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練習鞏固環節,從奧運獎牌引出圓的相關知識后,采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逐一完成相關的任務,緊貼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總結出設計圖紙的注意事項,將學校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并在評價中再一次認識到是對哪些知識的運用。同時也關注學生的練習情況,及時發現有問題的學生并予以個別指導,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使學生意識到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只要及時改正就好。盡管有著這樣的意識,在組織學生進行錯例分析上同樣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還應放手讓學生多說一說,出錯的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等等,以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拓展延伸環節,因為有平常練習的經驗,學生已知道周長相同的情況下,圓的面積最大,因些多數小組拿到棉線后將其圍成了首尾相連的閉合圖形——圖。之所以考慮18厘米長的棉線,是避免學生能用其將A4紙沿寬劃分為兩部分,突出本課探究的重點。在教學實踐中也證實了這一考慮是非常正確的,我巡視中發現就有一小組的學生試圖將紙沿寬劃分為兩部分,但長度不夠,最后將棉線拉直,以紙的兩邊為界圍出一個直角三角形,這一課堂生成已經達到我預設的效果:突破傳統思維,有效利用已有邊界,獲取更多面積。其相鄰小組受此啟發,便出現了圍半圓及扇形的方案。整個環節還是比較成功的。

  本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將課前預設的美好場景在課堂上生成,但由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放松自我不充分,學生展示自我的欲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生成并未達到預期的目標。對我而言,如何實施好理想的課堂預設到完美的教學生成的過程將是一段需要努力的路。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15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節課在教研組聽評課中,提出了很多要改進的地方,余校長和數學教研員給出了很多的意見和建議。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可以充分有效的運用。以下是結合大家的建議作以深刻的反思:通過畫知識樹的方法,采用思維導圖原型,將關于乘法算式的知識進行總結性的復習。課堂上旨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發散,最后在進行具象的總結。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教學設計不完善,細節沒有考慮清楚。沒有真正的站在學生的角度是上這節課。

  第一個環節需要改進的是,安排在前邊應該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復習課是有些枯燥無味的,要來重新回顧以前所學的.知識。可將第一環節簡化,并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進:1.背誦口訣,可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打亂口訣順序。對口令、開火車、拔紅旗、口算、筆算、速算......2.3環節可省去。這樣可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下一環節做準備。

  第二環節讓學生說的時候,只是個別學生在思考,并沒有引發大面積的思考。應改進課堂組織形式,將一問一答的形式改變為引導幾位學生說過后,很多孩子思維被打開,可以讓學生同桌倆互相說一說,小組互相說一說看到乘法算式可以想到什么。或者引導后,讓學生自己動筆讓“知識樹”成長,讓每個學生都先思考起來,而不是坐那聽個別同學說結果。從一問一答的點對點,變成點對面,可以促使多一些學生的思維發散和思考。涂老師的建議使我醍醐灌頂,別讓學生憋著,要讓他們表達出來,釋放出來,以后得數學課,越來越喜歡表達。最重要的是在學生思維發散時,不能就卡在那幾個預設的知識上,應該盡情的畫樹枝,讓知識樹“壯大”。

  第三、四環節可以融為一個環節,選擇自己喜歡的乘法算式作為種子進行成長,每個學生選擇不同,“知識樹”成長后,可以展示一些學生的作品,讓他上臺講一講長大的過程。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其他同學同時可以學習不同算式延伸出來的基礎知識,正可謂換湯不換藥,乘法算式在變,蘊含的知識都是關于表內乘法的。

  最后要進行總結,發散的各個關于乘法的知識是什么類型,進行分類,進一步幫助學生提升分類思想。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16

  這節課主要是對0到10這11個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整理和復習。課上我結合課件中的主題圖,對這方面的知識進行了梳理。當然這種梳理不僅是對知識的梳理,還有對方法和技能的梳理,一邊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能更好地利用這些方法、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在復習0-10這幾個數字時,我讓學生們在算數本上進行了書寫,并且投影到了屏幕上。只有幾個學生寫的比較規范整齊,其他學生普遍寫的比較凌亂,書寫上還有待加強。

  在進行一道看圖列式的.教學中,就5+5=10和10-5=5這個環節時,我提出了“為什么這幅圖只能列出兩道算式而不是一圖四式呢?”學生的參與率也很低,只有部分學生明白為什么,而我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與前面的內容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白提問的目的。其他同學根本不知所以然,如在霧中,沒有完成這個環節的目的。

  本節課比較成功之處,我覺得是注重計算順序的指導,我采用給大量時間讓學生說計算過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問:“要計算這道題,你得把哪個數記住?你是怎么記的?”強調在先計算的兩個數下面劃一橫線,并把得數記錄在橫線下面,這樣就能記住。使學生對算理掌握得比較扎實。課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廣泛提問,以致在后面的練習中,大多學生能看懂題意,會敘述,做題效果好。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加強課堂的管理和組織,讓數學課堂豐富起來,盡量讓更多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多給學生互動交流的機會,讓數學課堂變得充實有趣。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17

  一、學生體會成功

  為了解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前學生設計了一張復習題,這張題卡既起到了了解學生學習水平又達到了幫助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點的目的。這里教師是要求學生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是把學生作為一個研究者來看待。這既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觀和學生觀,也把學生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體來對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促進知識的`系統化

  這是一節復習課。顧老師根據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和學生的薄弱環節,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把已學的知識進行梳理、分類、整理、弄清它的來朧去脈,溝通其縱橫聯系,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讓學生去自我構建知識的網絡圖。先由學生自己對該部分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在課堂上展示后再通過師生的共同評價修正,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整體性的認知框架,完善認知機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比只由教師講解學得主動、理解深刻。

  三、溫故而知新

  復習課的目的不僅是要使知識系統化,還要對所學知識有新的認識、提高。顧老師注重了知識間的聯系。把用字母表示數、方程的意義、解方程安排到一起復習,有助于學生對簡易方程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本節課在數量關系的認識上正是想突破這點。在小學階段計數量關系往往只注重了數量關系間的相等關系,其實數量關系間的不等與相等是兩種親系。

  這節課使我感受很深。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在明確復習課的目的任務的前提下,以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為指導思想,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貫穿于課的始終,并將評價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融為一體。充分激發和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得理想的復習效果。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18

  第二單元的學習已至尾聲,這是本冊的一個教學重點,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于是在單元末,我引導學生們對本單元的學習進行了一個整理與復習。其目的在于:主要對整數加、減法筆算相關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培養學生總結和歸納的能力;通過解決應用問題,鞏固計算,進一步規范學生的解題步驟;體會計算與實際的聯系,增強應用意識。

  在借助教材的同時,我在課前加入了“整理”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靜靜地在腦海里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一個系統的回憶,雖然這一方法用起來還不很成熟,但我希望他們能慢慢地掌握,體會整理的好處,讓自己在輕松而又安靜的環境下學會整理已學過的知識。在學生匯報知識點后,我運用提問、填空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回憶在筆算時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尤其是加法中關于“進位并不忘加”,減法中“退位”等易錯的地方給學生和同桌提示,再次加深印象,更好地用于自己的計算中,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后半部分的“考考你”我設計的是教材上的兩道應用問題,這類題目是我接手這學期后發現學生們普遍存在的最弱點所在,于是每堂課的練習中,我就特別重視應用問題策略的引導。現在還處于初期,但能感受到的進步時:大部分學生學會了自己讀題,能分析條件解決問題,有了一定的自主思維習慣,書寫更規范了,從算式到單位名稱,到答題,都顯示出了我們之間的進步。只是這一過程將還很漫長,因為學生是存在差異的,理解能力與計算能力都大不相同,所以在今后的計算教學中,我仍要以應用問題為載體,重視應用問題的.引導與講解。

  整堂課下來,學生們聽得很認真,發言也很積極,看似較為枯燥的復習課有了效率,我和學生之間也越來越有默契了。當下課的鈴聲響起時,還有一題未處理完,但我心里卻明顯有欣慰與輕松。只是反思本節課,最為不足之處在于:

  1、理論與實際運用的環節分得太開,應環環相扣,邊復習邊運用,這樣不僅解決了作業問題,也能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體會并理解算法;

  2、過重地偏向算法的理論文字,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他們一段時間的學習,已經掌握了算法,有了一定的理論體系,我把過多的時間仍花在了這一環節,導致還有一題未能完成。

  3、看似學完的一單元,還得一節課用來處理作業中發現的差異與問題,教學需要等待!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19

  時間過得真快,六年級的孩子們馬上就要畢業了。為了讓他們在這最后的兩節課里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并對自己六年的學習做以回顧總結,我采取了以下教學活動:

  背唱歌曲。首先讓孩子們回顧以下這六年來印象最深刻的歌曲或樂曲,選擇一首自己最喜歡的且唱得最拿手的.來復習唱一唱,然后背唱。在背唱的過程中,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在此活動中,有的孩子背唱了一年級的第一首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有的唱《兩只老虎》、《小燕子》、《賣報歌》等一、二年級學唱的歌曲;還有的背唱了聆聽歌曲《歡樂頌》、《兩顆小星星》、《守住一片陽光》等。有的獨唱,有的齊唱;有的模仿美聲、爵士通俗唱法;還有的拿腔作調,盡最大努力模仿童聲來演唱歌曲(好多孩子正處于變聲期)。形式多樣、精彩紛呈演唱,使得課堂變成了歌唱的音樂會。

  音樂知識。我首先引導學生從認識的第一個音樂符號開始,分類復習鞏固。比如:裝飾音、音符形式、力度標記、休止符等,然后以書面形式進行測試。如:標記符號名稱;寫出學過的音符形式、節奏形式、拍號及其含義等。另外,通過聆聽不同樂器的音色來區分西洋樂曲中的弦樂器和管樂器,民族樂器中的拉弦樂器、彈撥樂器及打擊樂器等。

  通過以上形式,既能夠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了解他們在這六年的時間里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同時也為我以后的教學提供寶貴素材。

  朝夕相處的六年就這樣過去了,祝愿他們未來的道路陽光燦爛、幸福健康!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20

  這節課我所教學的內容是對圓柱與圓錐這一單元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復習,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征,掌握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以及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我讓學生自己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整理,有幾個同學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學把知識點都寫上了,但沒有條理。所以,課上我通過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總結圖形的特征和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有條理的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因為是復習課,我沒有設計讓學生合作學習,動手操作等環節。課上我出了兩道具有代表性的題。通過巡視我發現同學們列算式基本沒問題,因為我們在講新課時,同學們通過觀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歸納出了所有的計算公式,只要同學們認真審題,這類題基本沒什么問題。另外,我每天還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兩、三題在早晨或中午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覺得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課上不敢放手,練習題少。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21

  今天,我上了一節復習課,復習課一直是困擾我的課型,我也知道,復習對學生的重要,但他們在反復做題中已對它厭倦了,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決心把自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針對這一階段的`內容制作一張《數學手抄報》。

  《數學手抄報》分為四部分:知識倉儲站、提示臺、演示臺、補給站四部分內容,其中知識倉儲站是這一單元的知識點;提示臺是這一單元易錯的地方;演示臺是根據知識點列舉題型;補給站是對內容進行補充。當早上我走進教室,學生馬上圍過來對我說手抄報怎么樣了,我望著孩子仰起的小臉,和手中那一幅幅精美的手抄報我肯定的點點頭,課上我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內交流補充,再全班匯報展示,沒想到效果出其的好,學生對這一單元內容知識點抓得牢,題型出得全,而且平時枯燥的復習課學生也愿意上了,看來這張手抄報真是解決了很大問題。

  下課了,看這孩子們還在意猶未盡的討論著,我發現這才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教學。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22

  一、教學流程及期望

  學生課前獨立整理長正方體所學知識,課前反饋后學生整體回顧所學的知識,并有條理的復述,教師將學生復述內容整理在板書上。這個過程中學生再次經歷知識的梳理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全面梳理知識后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題型包括將求棱長總和、表面積、底面積、體積的題目進行對比;公式變形;等積變形;排水法;切一刀多2個面,拼一次少2個面;高增加或減少后增加或減少的表面積是側面積;h=V÷(S甲S乙);向不同方向推倒裝有一定高度水的容器求水面高度等幾種。學生完成相應題目后能對比說出同一種類型題的解題思路,將題型歸類,對比相同點和不同點,在頭腦中形成知識體系。練習效果較好。

  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長正方體的知識點進行系統梳理,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在知識點梳理之后利用題目進行鞏固練習,并通過題目間的對比將題型歸類。本節課知識梳理的過程自然流暢,學生能夠有條理的將已學的知識點串起來并用自己的話表達清楚,練習過程中學生能將思路完整而清晰的表達出來,教師只是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練習效果較好。由于時間關系,練習題沒有全部做完,留作課后作業。因此在設計題目時,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及上課時間在題量上做些調整。

  三、教師評析

  1.知識點全面、系統,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2.板書一目了然

  3.復習時重對比,求同存異

  4.練習題有針對性、層次性

  5.重、難點突出

  四、教師建議

  1.練習與總結板書相結合,有講有練,體現師生互動

  2.實物感知1dm3=1L

  1cm

  3=1mL

  3.容積單位的運用

  4.注意避免科學性錯誤:“三個(完全形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23

  《20以內的退位減法(口算)整理與復習》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個知識點的回顧與整理,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過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20以內的不退位減法,以及初步接觸20以內的退位減法,在此基礎上,我教授這節課,我將對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算法進行回顧以及20以內退位減法表的整理和發現規律,在這節課中,我有以下反思:

  1,利用繪本創設情境,激發孩子的興趣,從而引導孩子大膽回答問題!

  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算理有很多種,其中包括破十法,想加算減法,連減法,數一數等方法,只要學生能說出來一種就可以了!但是要讓學生準備地說出來并不容易,所以我引入了繪本《小豬唏哩呼嚕》作為情境,用小豬因為貪睡上學遲到,大狼老師不讓其走進教室,讓學生來幫助小豬唏哩呼嚕,不僅激發孩子的興趣,也可以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樂于助人的好學生!在此情境的引導下,學生的狀態比較輕松,也就可以說出來他的想法了!

  2,增加知識的難度,教師用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在這個環節,我拔高了難度,學生不僅要知道20以內的退位減法表的算式如何排列,還要知道算式的差的規律,難點就是差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個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總結規律!在教授豎著看的時候,我用激勵的語言耐心地給學生引導,讓孩子們慢慢來理解,鼓勵學生大膽地說,當快接近正確答案時,要進行獎勵!這是一個比較難的過程,很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教師的語言能力的相互配合,所以這個過程需要耐心的引導!

  3,組織活動,挑戰老師!

  在復習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口算),其實主要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要又快又對,那我設置了挑戰老師的環節,學生出一個算式,我來回答得數,我出一個算式,學生來回答得數。一年級的學生特別喜歡挑戰老師,他們都有一種想贏的心態,所以此環節學生會特別喜歡!

  在這節課中,我也有一些不足:

  1,教師的教學語言需要改進,應簡練且適合一年級的學生的發展規律。

  2,教師在教室里定不到一個地方,應注意。

  針對這些不足,我以后在教學中會更加注意,并且要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愿意探索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24

  本內容通過整理復習,要求學生能比較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及不同點,會分析、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能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本節課我安排了五個環節:

  一、知識梳理。讓學生整理出正反比例的所有知識點,并歸納出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知識系統化。

  二、方法歸納。通過課本例題歸納出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常用的三種方法(列表、畫圖、列式子),讓知識具體化。

  三、鞏固應用。通過基本練習,讓學生會根據具體的數字或常用的數量關系來進行判斷。四、拓展延伸。在沒有具體數字和常用數量關系的情況下,

  讓學生會用列表的方法進行判斷。五、回顧總結。說出自己的收獲。作為一節復習課,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做好了以下幾方面:

  1、為學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識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方法之間的密切聯系。

  2、重視知識間的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及不同點。

  3、練習設計形式多樣,讓學生在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中鞏固知識。

  4、善于引導學生分析出現問題的根源所在,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

  5、課堂教學的連貫性較強,知識之間的銜接嚴密,教學層次之間過渡自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有所收獲。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 篇25

  《解比例》這節課實際上是一節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課。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再運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時,要注意外項(或內項)乘積等于內項(外項)乘積的運用,不能用錯。所以,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時,一定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現在回顧這節課,知識點教授總體來說比較順利,不過也有幾個地方是值得反思和注意的:

  反思之一:變換思維,隨機應變調整非預設生成。

  開始出示的第一個復習就使我始料未及。題目是這樣的:口算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再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2:8和9:27;1/4:1/8和1/8:1/16。我出這道題目的用意本來是想出兩個能組成比例的題目,但是其中的2:8和9:27因為比值不相等,不能組成比例,當學生口算出比值,說出不能組成比例時,我一時慌了,真懊惱備課之前沒有先算一下,后面內容的順序要被打散了,怎么辦?能否補救?也許是急了吧!急中生智,我馬上反應過來:如果改動其中一個數,再看能不能組成比例?這個問題一出,學生的腦筋立馬轉動起來,答案也隨之即出:“把27改成36,這樣9:36的比值也是1/4,這樣兩個比就能組成比例了。”回答的多好,我在為學生高興的.同時,也在為自己的小機智暗自慶幸!(不過以后可不要再犯哦)后來在講到課后練習題時有這樣一道題目:下面哪些組中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1)6、4、18和12;(2)4、5、6和8;(3)4、3、1/3和1/4;(4)3/5、1/5、9和3。此道練習題與我的復習小岔曲雖然形式不同,但細細品味也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鍛煉學生判斷幾個數能否組成比例。

  反思之二:抓住重點,順水推舟解決非預設生成。

  復習“根據比例的意義,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3:5=6:( );()/15=2/5”時,要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這題的要求是根據比例的意義來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學生沒有運用比例的意義來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質,用5×6算出兩個內項的積再除以一個外項3等于另一個外項10,雖然她沒有明確說用兩個內項相乘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相乘的積來解答,但她說出了其中的意思,這

  不就是本節新課的重點所在嗎,現在被她提前說出來了,這說明該同學已經熟練的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已經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一個未知項了,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們掌握的么?順水推舟,應該及時調整教案,直接進入今天的新授重點,不過我今天卻沒有這么做,這說明我對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還不夠,沒有做到胸有成竹。

  總結今天這堂課,雖然按照我的思路上了下來,但是課堂中的閃光點沒有及時的抓住。這堂課對于我來說太平淡,對于學生來說,首先對于那幾位制造非預設生成的學生來說,沒有及時鼓勵、表揚,沒有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體驗,對于全班同學來說,缺少了一個自我發揮,交流討論的機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不能死搬教案,教案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整理復習》教學反思06-30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01-07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01-04

整理與復習教學反思模板06-13

《圓整理與復習》的教學反思08-10

《圓柱圓錐整理復習》教學反思10-23

《圓柱、圓錐的整理復習》的教學反思06-27

整理和復習課教學反思06-20

混合運算整理復習的教學反思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