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統計》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統計》教學反思1
本節課在教學上有一些特點:
1、教學用“正”字進行統計時,充分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如,開始,我讓孩子們一起用手進行書寫正字,說出“正”字是5筆。然后,讓四名學生上臺,每個學生代表不同的運動項目,其余學生玩接龍游戲,說出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學生們從玩中掌握了用“正”字進行統計的方法。
2、在活動中能充分運用激勵性評價。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評價方式是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體現。在這節課中,我非常注重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中,我不僅經常運用激勵性語言,還注重給學生象征性的鼓勵。如,在讓學生上臺用“正”字進行統計時,有個學生把正字寫錯了,少寫了一筆,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卻能寫對,說明孩子是緊張了,而我并沒有批評他,而是感謝他的上臺“服務”,讓他以后上臺不要緊張,并送給他一個小粘貼,那孩子臉上馬上露出了笑容,學生們都自發的給他掌聲。
3、在鞏固練習環節,設計了一個拓展題,學生們積極性很高。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再小組合作。而且小組合作的很好,每隔學生都參與進來了,都爭著想把自己的想法說給成員說。
本節課的不足:
1、時間掌握上沒有把握好,以致于超時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課堂時間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
2、一年級的學生,探究的意識和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還沒有真正掌握,自己在教學中有時會沒給學生思考時間,或很少的思考時間,而是自己就說出答案來了,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幫助學生學會更多的學習方法。
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5
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師自身的反思、教師自身對自身的評價和教師自身的自我改造”。如今,倡導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和反思者。那么,教師只有把教學與反思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行為時,教師的教學才具有教育哲學的意義,其行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內涵。
基于對以上文字的理解,我對自己所上《統計》一課,做一個反思性的分析,從中得到啟發,以反思促進步。
一、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仍持堅定可行的態度。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主要圍繞課標精神、教學目標、課題研究進行教學設計的。
1、《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課本在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上遵循著這一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數學化,并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節課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分類,而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較低的,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進一步豐富學生活動的經驗。例如:調查一個小組中的同學最喜歡一類電視節目和一類球類活動的情況。
2、在這節課中的教學目標,我抓住:經歷統計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提出并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組織學生參與合作。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到以上的幾個方面,讓學生在教師的“導”下,進行有條理地、輕松地學習新知的。
3、課題源于教學中的困惑,并在困惑中不斷研究、發現,為進一步搞好教學服務。課題為:《課堂中學生傾聽、表達、合作能力的培養與評價》。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強調參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注重評價過程,關注個體差異,評價民主化,多元化。這節課教學《統計》,并且是: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在一堂課中對學生進行“傾聽、表達、合作”三個方面的得星情況的統計,不僅能讓學生之間產生積極的競爭作用,同時可以利用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對自己班的情況,在這些方面進行一個了解,讓學生更加感受到統計的意義與本質作用(數據信息的處理)。
二、評價應做到:點到為止,不可泛濫。
這節課中,我把全班分成四個小組,并對四個小組進行競賽式的評價,其效果較好,但在評價的多元化上做得不夠好。一節課中,我是這么做的:
1)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進行傾聽、表達、合作三方面的評價,途中也讓個別學生說一說自己意見,盡量做到評價的民主性。
2)在場聽課教師的評價,主要理念:互動式評價。人們常說:畫龍點睛。在這節課中,我對這四個字的理解不夠到位。
如果只讓一位教師或兩位教師參與評價,那么,教學時間和效果會恰到好處。在這個環節中,我做得有點主次不分:這節課是評價為主呢?還是統計呢?而我讓5位在場聽課教師參與評價,多了,而且得星數呈平均分配狀態,起不到“心理不平衡、失望、看到不足……”的效果。
三、應充分利用本節課的課堂評價,體現:在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課堂評價要體現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可主要是因為時間上不許可,也因為在場教師評價多了些,影響到了后面的教學。但在學具的統計表中,準備讓學生統計本組得星總數,也讓學生從顏色上進行統計。如果有時間讓學生這么去做了,則能更好地體現本節課統計知識的難點所在,也能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學習統計知識的意義。
感想: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有一些或這或那的不足,但“個性化”教學,讓教師不再感到壓力,而是一種展示與探討。而反思,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也讓我意識到:學習不是以前要做的事,也不只是現在要補做的事,而是一直要堅持做的事。
《統計》教學反思2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并從中進行觀察、分析。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條形統計圖,對于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和要點,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
一、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1.引導自主探究,獨立完成統計圖。在觀察圖表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索畫法,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畫法,教師在練習的過程中再適時提出問題進行點撥,完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的觀察、交流,自然而然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注重細節,突破難點。學生在前一段時間里已經學習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
知識內容,也學會了條形統計圖的畫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情況。如何才能畫一個美觀、完整的條形統計圖呢?其中包括統計圖的題目、時間等一些細小的地方。我啟發學生會看圖中的信息,分析統計圖是統計的什么、一個小格代表多少、你還能從中得出哪些信息?怎樣來確定縱軸每一格所表示的單位數量最合適,分析圖中信息的發展趨勢等。
二、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在學生統計的過程以及作圖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不應過高估計每一位學生的水平,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做圖中的問題。對統計圖中數量不滿一格的畫法還應該再加強練習,板書清楚,給學生直觀的認識。
《統計》教學反思3
青島版一年級教材第九單元第一課時為統計類知識配備的情景圖是“我換牙了”。雖然學生正值換牙期,選材貼近學生的自身實際,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不知道掉了幾個牙,而且情境圖中只體現了換2顆牙、3顆牙、4顆牙的小朋友,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太相符,所以我在教學前我先讓學生搞清楚自己換了幾顆牙,如果自己不明確,要回家問家長。在充分了解學生換牙情況下,設計并繪制了比課本更為詳細的表格,把換五顆牙、六顆牙、不換牙的、以及換6顆以上的都考慮進去。這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各抒己見的平臺。
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經歷統計的發生、發展過程,強化了學習統計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重過程的激勵性評價,促使學生得到全面而富有個性化地發展。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在學生輕松、愉快地經歷統計過程的同時,不斷地引導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的廣闊天空。感覺不足之處是:
1、在實施教學中的教學技巧,有待提高,如何更好的把握好合作探究環節,如何做好練習還應再繼續努力。只要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才能更好的駕馭好課堂!
2、本課中的預設確實不夠到位,在繪制豎式條形統計圖的時候,部分學生問是從上還是從下開始統計。對于這個問題是教學前沒有預設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訴學生從下面往上統計。今后備課還要細心,要預設更多的問題!
《統計》教學反思4
鄒顯微老師曾對我說過,你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一代二”是我需要才產生的,統計意識一定要強烈,另外還要備學生,當課上發生一些突發狀況的時候,正是考驗一個老師的教學能力,應變能力的好時機,老師需要再瞬間做出最合理的安排,還有二年級的學生是需要適當的夸獎和鼓勵,老師要抓住這個特點,進行適當的教育機制設計。對此,教案我是修改了又修改。
之前是自己對統計也沒有深刻的認識,經過第一次的試教,我認真研讀了教參,教案,看了教學實錄,懂得了教授《統計》,必須要使學生建立“統計觀念”,產生對統計的需求,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所以我著重在這幾方面做了修改,
如:
1、在引導“一代二”的方法上,學生提出了多種方法,我都在課件上,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每種方法生成的過程,直觀又形象,通過對比,學生意識到用“一代二”的方法是最合適,最好的,最后再延伸到到底“一代幾”最合適,是得要看數據的大小的。
2、第一次試教,因為自己都沒有真正去滲透《統計》,所以雖然很多問題都有設想到,卻只是過過場,使得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統計的意義,所以第二次,第三次的修改,我都告訴自己,每一個問題拋出,學生的回應,都必須是真正理解的,要充分讓學生,想透,講透,所以“一代一”和“一代二”表示的意思,我通過反復變著問:要涂幾個?為什么?如果我要涂兩個,表示多少?還有先是動畫0——10,再到后來動畫0——20,另外“一代一” 和“一代二”統計圖的直觀比較,等等這些設計都是為了讓學生滲透“一代二”產生的意義。
2、平時我上慣了高段的數學,接觸的都是高段的數學,所以在最初備這堂課時,我對二年級的學生的特征并沒有深入的去了解,而是想當然的以為,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好動,但是稍加管理,肯定還是會自覺,守紀律的,總之把她們想的特別“大人化”,所以在第一次試教的時候,學生的表現,就給我當頭一棒,我自認為繪制統計圖對二年級的學生雖然有點難度,但是只要我適當引導一下,就一定會,可是并不是這樣的,學生知道什么是統計圖,但是著手畫,卻這里出問題,那里出問題,忘記數標,圖的亂七八糟,數字不看清,涂錯位置,速度極慢,好多學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在第二次修改后,我設計了“一個和學生一起經歷,重現畫統計圖”的環節——學生充分理解“一代二”后,她們說,我在電腦上動手畫,讓學生有個直觀的模范學習,回憶,這樣在學生們繪制統計圖的時候,很多問題就自然而然的解決了,我講的也沒那么吃力,很多會出現的問題還是學生自己提出并解決的,這樣省時我又省力,大部分學生也是真正掌握。
但是即使再三修改,上課的時候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的,對學生的備課還是不夠,對教材的研究還是不夠。。。不過不管怎樣,出現的問題都是我值得去反思的,這堂課我上了三次,總結就是一次比一次上得有進步,卻不會說上的好,因為每一次的授課,出現的問題,對我來說,都是一種經驗,一種學習,這堂課,我還會再修改,再教,再反思。
最后,我要感謝我們這組的成員,能把此次鍛煉、學習的機會給我,雖然備課感覺有點辛苦,甚至備不出來的時候,有種崩潰的感覺,但是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謝謝!
《統計》教學反思5
我對自己所上的《統計初步認識》這一課進行反思,從中得到啟發,以反思促進步。
1、《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課本在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上遵循著這一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數學化,并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節課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分類,而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較低的,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進一步豐富學生活動的經驗。例如:調查全班同學最喜歡吃的水果情況以及學生的生日月份等。
2、在這節課中的教學目標,我抓住:經歷統計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提出并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組織學生參與合作。讓學生在教師的“導”下,進行有條理地、輕松地學習新知的。
3、課題源于教學中的困惑,并在困惑中不斷研究、發現,為進一步搞好教學服務。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強調參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注重評價過程,關注個體差異,評價民主化,多元化,讓學生更加感受到統計的意義與本質作用。
反思二:統計初步教學反思
一、細化過程促放。
在高年級教師在備開放性活動時往往關注活動的目標,通過一個問題情境,加上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根據要求進行活動,最后在收的時候也自然地呈現出教師所需要的多層次的教學資源。但我發現這樣一個流程對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實在是“紙上談兵”,一個問題下去孩子們連你的問題問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更不要說回答你的問題。就如當老師想通過比較兩個學生擺的小動物圖,進而強調排一排的方法這個環節。由 于 老師問的是“誰擺得一下子就能看出誰最多,誰最少?”大多數學生都以為教師問的是“誰最多,誰最少。”所以一連兩個學生都是以此為問題進行回答的。可見教師要引導一年級學生回答問必須要精簡自己的問句,同時把一個較長的、較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如剛才的問題是否可以重建為:在學生比較兩的擺法后,教師提問:“現在你能看出誰最多,誰最少了嗎?”再問:“你是怎樣知道的?”引導學生通過數數、看象形統計圖的條形長短等方法進行比多比少,進而掌握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再學生說到比條形長短的方法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比較兩種擺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排的時候要注意一端對齊上。由此我想到了,對于低年學生的“放”應該經歷:由視覺表象逐層遞進到操作方法,再由初步方法的掌握到細節重點的突破這樣一個漸進過程中進行。這才能最終達到開放學生思維,深入學生認知的目的。
二、深厚素養促收
由于前面的放的指導不夠細化,所以造成學生的生成性資源也呈現出雜亂無章的狀態。這時如果教師有一個較好的利用資源、加工資源、逐層提升的意識的話。至少對學生來說還會有一些收獲。但這收比放還要難,這一過程充分地體現了教者的一個數學素養與教學水平。本節課至少有三處教師的處理是不當的。第一,統計表的出示誤導認知。在學生對教師排的進行完調整后,教師就板書進行隨手的統計表繪制。這時我借出了每一列最后一個動物圖作為統計表的分類項目。這就會造成學生在今后的填表時把表中的項目也作為一個個體參加統計的錯誤,教師的一個隨手拈來往往造成的是無法估計的損失。第二,分組統計出錯訂正隨意。當兩次統計結束后,有一個小組發現多小組人數與統計總人數不符時,教師輕意地用拿掉幾個作為改正錯的'手段。這樣一方面造成學生對問題的產生與解決的茫目跟從性,更深一層次是對科學方法的褻瀆。統計是一個十分規范與嚴謹的工作,對于錯誤的結果我也應該也必須進行有效性的彌補,彌補不行就必須重新進行統計。這一環節由于在放的階段教師指導與教具準備的不科學,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產生錯誤的結果,此時教師不應該只考慮自的教學進度,而應該與學生一起采用恰當的方法改正錯誤,這將影響學生今后的治學態度也將影響學生的終身成長。第三,貼近生活卻遠離學生。教師考慮到對學生統計的整體認知,因而設計了把各種不同的統計圖(條形、折線、餅式)都向學生進行介紹,但卻忽略了學生個體對于這些知識的認知基礎與本身對其的理解能力,故而造成沒能拉進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反而把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拉遠了,進而在讓學生聯系生活舉例時學生便無話可說了。
《統計》教學反思6
以小朋友們喜歡的“你喜歡哪個課外活動?”引入,新穎、有趣,使學生在開課階段情緒就處于十分活躍的狀態。“要想知道喜歡哪個活動的同學最多,該怎么辦呢?”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知識沖突,誘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將過去的老師講變為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過學生之間交流調查方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小組合作前,教師提出了十分明確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項,為后面的調查做好了準備。
在小組合作調查中,教師不停地巡視、指導,與學生一同投入到調查之中,尤其關注需要幫助的小組,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促進了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同時,也使學生經歷了搜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從活動中體會到成功感。使學生認識到統計的結果和調查的人數必須一致。
在匯報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各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組之間取長補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
本課能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融入其中。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完整的情境,圍繞“喜歡哪個活動的同學最多?”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同學們情緒高漲,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感受到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而參與、體驗、主動獲得知識的是學生自己,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思想。
但在小組調查時教師指導的不夠到位,小組內同學合作得不夠理想。上課靈活應變的能力還不夠,以及引導學生的語言都還很不到位,評價學生時缺乏創造性語言。在活動課的開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學到知識是我這節課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在學生合作等方面加強指導,注意平時的培養與提高。
《統計》教學反思7
我執教了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的《扇形統計圖》一課,引導學生認識了扇形統計圖的意義和特點。課后我進行了及時的總結與反思,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比較到位的方面
(一)給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
讓學生在感興趣且較熟悉的生活問題中,復習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用統計圖來整理數據、說明問題的優越性。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服務于生活。
(二)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課上我是通過提問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學生回答五花八門,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接著第二次提問:“根據獲取的信息你還可以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的回答轉向一些具體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和啟發,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
課標中指出要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他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基于這樣的理念,我注重讓學生與已學過的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在對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過對比學生還會進一步理解每種統計圖獨特的作用。
二、不足之處
(一)問題沒有面向全體學生
從統計圖獲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問題難度大,將簡單知識復雜化了,不適于差生的學習。
(二)教學方式比較單一
整個課堂一問一答式的教學占據了多半,沒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討論交流平臺。課后我深深認識到討論交流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問題展形討論,學生會相互補充,產生各種靈感和火花。學生在討論中可以不斷完整自己的知識。在以后的課堂上,我要盡量多給學生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
(三)評價激勵機制不夠。
平時教學中不太注意對學生的評價,因此在這節課中對表現出色的同學沒能給予及時的激勵評價。
三、反思
靜下心來思考,在整節課中存在許多以上不足之處外,還有一個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細節,如: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性,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練習設計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統計》教學反思8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孩子更多關注的是事物的新奇性和趣味性,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特別重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重視對過程的經歷和體驗,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
二、教學目標
1、借助“我換牙了”這一真實生動的生活情境,在直觀的操作和感知的活動中,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感受統計的必要性。
3、在統計活動中,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統計全過程,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三、兩方面的思考
(一)、把統計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感受統計的必要性。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統計的核心目標是發展“統計觀念”,它具體體現在:能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有關的實際問題;能通過收集、描述、分析數據的過程做出合理的決策等等。這節課是統計的起始課,我們要借助真實、有趣的情境,讓孩子一開始就接觸到需要經過統計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激發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并在活動中發現和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 因此在充分利用好教材為我們提供的素材的同時,我也嘗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材內容。這節課我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完整的情境,自始自終圍繞著“我換牙了”這樣一個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展開學習活動。因為活動的目的很明確,所以數據收集整理好之后,學生很自然的就會對統計的結果進行表達與交流,進而解決前面提出的怎樣回答全班同學的換牙情況這樣的問題。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了我們為什么要進行統計,不是單純為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它來解決我們在生活中實際遇到的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統計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為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間,初步體驗統計全過程。
這節課從整體上預設了四個活動:前三個活動都是圍繞“我換牙了”這個話題在課堂上進行的。課上開展的三個活動實際上就是教學上的三個層次。其中“怎樣回答我們班同學的換牙情況”是這節課的主體活動,它包括了一般統計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環節: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描述數據,以及分析數據進而做出決策。第二個活動是整理獎品,這時學生雖然有了一點整理數據、制成統計圖表的感性經驗,但因為全班共同完成的,因此獨立完成對多數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先讓學生幾個人共同完成統計圖表,并相互交流從圖表中發現了哪些信息,給學生一個積累實踐經驗、進一步體驗和感受分類整理過程的機會。 在第二個活動,在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圖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同的側重點,想通過這兩個不同層次的活動讓學生對統計的過程以及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培養初步的統計意識。 在統計教學中有一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統計圖和統計表都是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手段,是比較和分析數據的信息資源,但并不是統計的目的,統計的真正目的是根據結果做出相應的預測或決策,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這是統計活動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教學中我也比較重視結合具體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對統計圖表進行分析、解釋和應用。
四、幾點不足
1.新授和練習顯得沒有層次。練習的時候應該放手讓學生去做,但考慮到學生不認識字,也是圖省事吧,就領著學生做了。
2.新課講完時間還有剩余,把前面的練習打緊后,可以放手分組讓學生調查喜歡的小動物情況,低估了學生的能力,這個統計沒有做。
3.從這節課中讓我想到了,做為一個教師,在備課要做到仔細再仔細、認真再認真地去挖掘教材的真正內涵與領略課標的要求,這樣才能上好一節完整的課,而不至于撿了芝麻丟西瓜。
五、一點思考
怎樣能將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把握好。
《統計》教學反思9
教學片段反思
1、 設計統計圖。
[教學片段]
統計表下面有兩個統計模板圖,你選用哪一個?如何將統計結果在模板圖里表示出來?不同的模板圖所表示的結果有什么不同?從統計圖里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反思:為了讓學生能在嘗試中,更好地繪制出統計圖,學生必須先選用模板,思考:不同的模板里每個方格所表示的數據一樣嗎?再用涂色的方法設計出富有個性的統計圖,相對于書上、紙上填圖方式來說,省去了用筆填圖的所花時間,既能達到理解統計圖的效果,又能提高課堂效率,并且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學生更喜歡這種新型的方式,學生操作起來不感枯燥、厭煩,反而更有耐心的去完成他們的作品,他們擁有了成就感,興趣盎然。
2、 回答電腦問題。
[教學片段]
從統計圖里,你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如何回答電腦上所提的問題?通過制作統計圖,有什么收獲?想說點什么?
反思:根據學生自己制作出的統計圖,回答電腦給同學們的問題,不僅對統計知識進行檢測,同時對學生的計算機掌握水平也是一個測試。
全課反思
一、這是一種Learn from IT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中,信息技術是教學的輔助工具。這種模式的教學基本上是在網絡教室里完成,教師課前精心設計出教學資源,并發放到學生資源網,采用講授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用電腦來代替筆紙,信息處理能力增強,對學生的評價通過電腦即時反饋。
二、這教學模式的運用給我教學工作帶來的優勢
1、多媒體網絡的交互性和生動豐富的學習環境,實現了教學活動中各因素的多邊互動。
2、信息技術的使用,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挖掘了他們的數學潛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整個學習過程都是有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歸納總結,增進了學生熱愛數學、學以致用的感情,培養了數學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三、在本整合課中也認識到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電腦上制作統計圖,雖有很多優勢,但對學生統計圖制作基本技能的訓練忽略了。
2、對整合課的流程和模式的操作上還有待挖掘。
《統計》教學反思10
我教授的《統計》一課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復習條形統計圖,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在教學這節課時,我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觀察、對比、分析中,使學生能看懂條形統計圖,并能對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本節課精心設計,集體備課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現總結一下,為以后積累經驗。
1.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如:我校近年來學生近視眼人數的變化,同學們跳繩的情況等,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重視學生己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學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統計知識,會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描述、分析,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3.練習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根據本節知識結構的特征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精心設計了三道練習題,分別為:一是基本題,通過看視頻,
自己設計條形統計圖。二是變式題,對比出示兩個統計表,提問應選擇條形統計圖還是選擇折線統計圖。三是綜合題,通過某市的月平均氣溫變化情況統計圖,引導學生解答問題,提出問題,進行預測。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擴展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使能力得到發展。此外也照顧了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使情感得到了滿足。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
1.自己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數學素語表達不準確,練習中的每一環節拖拉,浪費時間,造成了前緊后松的局面。
2.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自己本身的語言匱乏,沒有帶動全體學生投入到學習中來,對于有爭執的問題,如第2、3題,應讓學生爭辯起來,這樣才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應該是僅有的幾名學生回答。
3.多媒體操作水平不過關,反應的速度慢,特別是多媒體的操作,讓自己心煩意亂,還應在以后的教學中,多思考。最后,我想說的是,感謝學校領導對青年教師的重視,給我們這樣展示自己和向別人學習的平臺,不厭其煩地對自己的輔導和培養。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也不會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會更加努力地工作,盡快成長起來,做一個讓領導放心、學生熱愛、家長滿意的小學教師。
《統計》教學反思11
我在教學本章內容時,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使生活素材貫串于整個教學的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信息來自生活,并讓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以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作為切入口,激起學生統計的欲望,使數學問題生活化。課中我從“我們學校校服的顏色還沒有確定,你覺得從紅、黃、藍、白中選擇哪種顏色合適?”導入新課,從“怎樣才能知道最喜歡哪種顏色的人數最多”來切入主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
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全過程。課中學生很快想到了采用“投票”的方法,通過全班舉手的方式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顏色來收集數據,使學生親身體驗,積極投入的數一數喜歡哪種顏色的人數最多。整個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充分展現出來。
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課堂中引導學生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里春游,最喜歡參加哪個興趣小組,最喜歡哪一個季節,最喜歡吃哪一種水果等等生活中需要用到數據的收集整理的實例,培養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搜集數據、整理數據的能力,并能根據所統計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既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情境中掌握了在動手實踐的活動中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到統計在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統計》教學反思12
一、本節課較為滿意的方面:
1、關注每位學生,捕捉課堂資源
為了形成師生積極、有效、高質量的互動,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需要從原來封閉的控制式的教學向開放的教學轉換,開放的教學核心是對教學中“人”的極大關注。因此,在這節課中,我在課中讓學生通過觀察課件后,自己嘗試著制作折線統計圖。由于學生本身存在的差異,制作出來的結果也出現三種不同的狀態。有的圖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訴學生那種正確,而是利用這基礎性的資源。讓學生小組討論: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白那是由縱軸的間距決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線統計圖美觀、合理,必須合理確定縱軸的間距。接著設計了一組數據,讓學生根據幾組數據的特點對縱軸間距的設計,找出最高點和最低點,進一步建立對折線統計圖布局基本的敏感。通過練習、討論、交流,使學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確定縱軸的間距,使整個折線統計圖畫的居中。
2、溝通兩個世界,延伸學生思維
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統計的教育價值。我讓學生走進生活,把生活中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事先讓每個學生去收集資料,制作成一張統計表。學生收集的內容是豐富的,有的走進花店,統計了花的出售情況;有的統計了自己的身高、體重,有的統計了家里的水、電、煤的使用情況,有的借助父母的力量統計了一種商品的銷售情況:比如手機、蘋果等。通過調查,讓學生學會對數據的分析、判斷,并能制成圖表。讓學生感悟到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數學問題,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也初步學會收集數據,并能把學到的新知識加以運用,通過圖表反映收集到的數據,從中獲取信息,并做初步的分析。比如:有的學生通過調查花店的銷售情況,對花店的老板提出自己的建議;有的學生通過調查自己的身高,預測出自己一、二年后的身高大概是多少。使學生真正了解到統計的教育價值,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預測的能力。
二、本節課存在的問題和重建:
1、提高捕捉樣本資源的意識和靈活應變能力。
2、數學語言要干脆、利索、準確、清晰,要到位。
《統計》教學反思13
這次習作要求學生找一個感興趣的內容,在同學中作一些調查,再將統計過程與結果寫下來,然后根據統計數據談談自己的感受。
我覺得這篇習作可以寫成調查報告,也可以當作一次活動來寫。課前我做一課的調查指導,在指導下,學生調查對象的選擇面是很廣的,如李念寧關心同學們最看好的奧運明星,施錦元關心四川汶川大地震,還有同學關心壓歲錢、喜歡的老師、喜歡的偶象等等。我給學生一周的時間進行自己的調查。
我滿懷期待。
當我準備讓學生著手寫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已調查完,可以寫了,可我仍發現班上還有幾位同學還沒有調查,反思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了讓學生調查過程的跟蹤,如果能經常了解學生的調查現狀,對學生會有個督促、指導作用,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了。
學生還是學生,教學的過程還需要老師的細心的指導。
《統計》教學反思14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并初步掌握了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條形統計圖側重于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增減變化趨勢。我在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情境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于生活,并從生活中抽象和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用兩個城市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這一個情境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繪制一個城市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回顧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然后出示還可以用折線統計圖,從而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并且強調讀統計對象和項目、讀點、讀線和讀整體趨勢四個方面,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讀點又從直觀讀與坐標讀兩個層次進行;讀線不僅從線讀出數量的增減,而且從線的平陡讀出數量增減的快慢;不僅關注線的局部,而且關注線的整體發展趨勢,這樣完整的解讀了折線統計圖所反映的數據。
二、體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采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出示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當然,從數學的現實意義上來說并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表示,所以在通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折線統計圖有更明確的認識。
三、體會統計意義和作用
新課標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并能根據統計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節涉及這樣的例題是小明的身高情況、某病人的體溫圖,這些題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數據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數據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統計內容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自己經歷一個調查統計的過程,并討論用什么樣的統計圖呈現,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和應用。
《統計》教學反思15
折線統計圖是小學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后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條形統計圖的最大特點是:
它可以清晰地呈現不同類別中統計量的數量,不同的類別之間沒有次序關系,即使改變不同類別在條形統計圖中的次序,也不改變其本質。條形統計圖適用于不同類別中統計量大小的比較。而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清晰呈現數量的多少,還清晰地表現數量增減的變化情況,它關鍵在于描述時間或次序關系及統計量數量的變化情況,并用來預測。它的橫軸通常是依時間或次序的先后排列的,若改變其順序則往往會失去原來的意義。
折線統計圖適用于表示隨著時間或次序逐漸變化的統計量。數學依賴于生活,并從生活中抽象和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
一、從手勢比劃中引出折線統計圖讓學生猜一猜,能不能繪制成另外一種統計圖。這一環節不但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讓學生在比劃中不知不覺的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并且強調讀統計對象和項目,讀點、讀線和讀整體趨勢四個方面,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讀點又從直觀讀與坐標讀兩個層次進行;讀線不僅從線讀出數量的增減,而且從線的平陡讀出數量增減的快慢;不僅關注線的局部,而且關注線的整體發展趨勢,這樣完整的解讀了折線統計圖所反映的數據。
二、在感知折線統計圖特點上運用了比較策略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采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手勢比劃進行比較,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當然,從數學現實意義上來說并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表示,所以老師在通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折線統計圖有更明確的認識。
三、注重在分析與預測中體會統計意義和作用新課標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并能根據統計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課中的例題預測20xx年參賽的隊伍數可能會是多少?練習中預測陳東12歲時身高多少厘米等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數據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數據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統計》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統計的教學反思06-24
《統計》教學反思06-26
統計的教學反思07-04
《統計》教學反思01-08
《統計》教學反思02-20
統計教學反思07-01
統計的教學反思06-24
《統計》教學反思06-26
《統計》的教學的反思03-29
《統計》的教學反思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