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課題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杞人憂天》課題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蕪湖參賽的課題是《杞人憂天》,我在備課過程中收獲很多。
一、寓言,故事有道理。
每一種體裁,都有其特點。教學抓住體裁特點,可舉一反三。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分為兩層:故事和道理。
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要增加對文本的疏通文意。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分成了三大部分:讀故事、講故事、思道理。
讀故事是初步感知——以多樣的朗讀初識文本,在讀出語氣中逐漸理解人物形象,用小組演讀讓故事從文本走向舞臺更立體更生動;講故事是把握主體——以板書簡圖幫助學生迅速把握故事的情節,繪聲繪色講故事;思道理是升華思考——從多個角度思考寓意,得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二、目標,多樣有層次
知識與技能,就是“學什么”。經調查得知,七年級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小時候讀到過這個故事的各種白話版本,雖然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但卻是第一次讀原作(節選)。對于這篇文言文,該學什么呢?此文文本較長,有易錯的字音,有需要識記積累的文言詞匯,也需要進一步帶領學生學習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就是“怎么學”。我設計了多樣的朗讀,以讀入文;利用板書簡圖,把握情節;談論古今,從多個角度理解寓意。
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就是“學會什么”,重在能力、品格、觀念等。此文恰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辯證思維的好素材,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
正是依據這種理念,結合文言文以及寓言的教學要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借助注釋疏通文意并積累文言詞匯:亡、曉、若、中傷、舍然。
2、過程與方法:以多樣朗讀感知文本;以思維導圖把握情節;以討論形式多角度理解寓意,培養發散思維和思辨能力。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積極樂觀的心態。
三、鈴聲響起,課堂結束。細細思量,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一)、演讀,結束太匆忙。
在以雙簧形式演讀杞人和曉之者的第一回合的對話時,學生的配合并不默契。雖然他們主動要求調整角色再次演讀,但效果其實仍不盡人意。
因為擔心這個環節會擠占后面的教學時間,我匆匆結束了這不十分成功的演讀。現在,靜心反思,這是不對的。不對之處有二:
1、通過教師指導和學生努力,演讀是可以達到新的`高度的,所以不能如此功利地匆匆結束。
2、此處,可以讓臺下的學生做導演,提出修改的建議。這是考察更多的學生能否疏通文意的一個好機會,也是培養學生根據文字進行想象的好機會。
(二)、提問,難度不適宜。
雖然一向留意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否指向明確單一,但這次設計中的有個問題還是因為難度太高而讓學生迷茫不知所云。這個問題就是:曉之者如何成功為杞人解憂的?
“如何”二字,讓學生不知該如何作答了。我總結的原因有二:一是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不夠,這樣的問題是極有難度的;二是初一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仍需培養。
因此,這個環節難度稍高,導致課堂稍有停滯。
我現在回想,此處應該發揮教師的導學作用,直接帶領學生歸納總結即可。
這也再次提醒了我:有些內容要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啟發學生去獨立思考;有些內容要依靠教師帶領學生總結,不適宜拋給學生。說到底,還是以學定教。
(三)、點撥,急躁未中的。
對于剛才的問題,有一同學說:“他向杞人說了善意的謊言。”
我能理解他的這種說法,但是我太過快地給予否定,自己呈現出了答案,這等于是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利。
此處,正確的做法應是:
1、問他為什么這么說;
2、問其他同學是否認可這種說法;
3、歸納出:善意的謊言是明知真相卻善意掩蓋,而曉之者是以惑為知。
我想,這樣一路走來,該是非常精彩的。可當時,自己對這個生發點的處理卻過于急躁了。
經過一遭磨練,收獲是很多的,在最后的教學比賽的課堂上,缺點也是很多的。這再一次提醒我:評價,應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問題,難度應適宜學生避免拔高;點撥,應循序漸進逐漸引領。
【《杞人憂天》課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杞人憂天》教學反思08-09
《杞人憂天》教學反思(精選5篇)05-13
小課題教學反思11-29
核酸的教學課題反思01-04
燕子的教學課題反思09-11
《杞人憂天》教學設計04-08
立項課題資料的教學反思設計07-03
關于課題鄭成功的教學反思11-03
有關課題師恩難忘的教學反思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