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狼和小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1
本文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課文內容,能意識到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對狼這樣的壞家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引導在生活中能聯系實際加以運用。
2、能分角色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通過朗讀有關語句來正確認識文中狼和小羊的本性。4、培養想象、分析句式等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悟出一定的道理。
2、找出關鍵詞語,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我的教學設計圍繞這樣的設定目標進行設計
。如: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能意識到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對狼這樣的壞家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這樣的道理。我先是讓學生對這個故事感興趣,接著和他們逐一分析狼的三次找碴兒的經過,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通過對他們各自的語言和動作分析,通過引導他們合作學習,幫助孩子們有層次、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讓狼和小羊的本來面目清晰的呈現在學生們的心中,也就清楚地認識了狼和小羊的本性,最終總結出:對待像狼這樣的壞人,光講道理是不行的。最后再引申到生活中,如果遇到像狼一樣的壞人,我們應該機智勇敢的應對。進行了文本和生活的有機結合,達到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另外,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了一些學習語文方法的傳授,比如:句子的比較,抓住關鍵詞有感情朗讀的技巧,在文本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課堂上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等。
當然,在授課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如課堂上的教育機智欠缺解決等問題,還有待自己地不斷研究和努力。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2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教材中二年級語文上冊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但是還是蠻不講理地向小羊撲去。課文篇幅短小,通過狼和小羊的神態,對話揭示了角色的本質,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這節課上,我注重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故事,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體會寓言故事表達的寓意。這節課我覺得可取之處有:
1、注重閱讀感悟
“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這一教學環節中,“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從“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在“讀”中感悟表達情感。既培養了閱讀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而且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自由讀、指名讀、表演讀、分角色讀,同桌讀、師生讀。在讀中體會狼的兇狠,羊的溫和勇敢。
2、努力構建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自主、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提出問題,6人小組續編故事,然后選代表上臺續編故事,師生共同評價,情感朗讀表達。此外,合作的模式也不單一,合作學習中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人交往的合作精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3、時刻表揚和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我時刻關注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表揚,表揚方式多樣,言語鼓勵、掌聲鼓勵,與學生握一握手,撫摸學生的頭。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對他的期待。所以這節課學生學生一直保持積極活躍的學習狀態,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情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始終是高漲和積極地。
4、在閱讀教學中,有效滲透學生口語交際的訓練。
在教學中,我充分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說話、交流的機會,如:模仿狼的聲音說一說狼在想些什么?小羊會怎樣救自己?誰給他續編的故事提一提建議?你覺得他讀得怎樣?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和交際的能力。
5、利用遠教資源營造學習氣氛,搭建朗讀平臺
我認為利用遠程教育資源,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但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存在的不足之處:
1、教學中,教師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還不夠,比如:“找碴兒”一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教師可以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創設情境,讓學生理解什么是“找碴兒”。
2、續編故事應在熟讀課文之后,第一課時就讓學生續編好故事有些不恰當。
3、故事的寓意挖掘不夠深,如果讓學生結合實際說一說,學生感悟會更深刻。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3
杜村小學 莊琪 本課是一則寓言故事。記敘了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最終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通過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是一定要干壞事的,對狼這樣的壞家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
二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愛表演、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在教學這一課時我便努力設計各種情景讓學生融入到故事中去。
一、導入之中引興趣
本來設計的是,告訴孩子們給他們帶來兩位小動物朋友,讓他們談談對狼和羊的初步認識,然后再走進課文,利用情境教學,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讓他們帶著滿腔熱情和好奇進入本課的學習,后來因為時間原因,在導入環節沒有深入討論,直接進入正題,而觀察孩子們的熱情并沒有因此減弱,可能相比而言,后面的故事情節更加吸引他們吧,這令我的課堂在開始時就讓我熱血澎湃。
二、生字詞中抓重點
設計的重點是放在第二課時對課文的講解,所以即使是二年級的孩子,仍然沒有拿出大部分時間講解生字,在課前就領孩子們對生字進行了預習,確保在第二課時的時候,大家都能認識會讀,對于書寫,我也是只講了有代表性的一個左右結構的字,一個上下結構的字,孩子們掌握要領進行描紅。讓孩子們在語文實踐中學習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
三、圖文結合吸眼球
在教學中學生已經能初步理解課文,并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感情的共鳴,同時也能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我在制作課件時,根據故事情節基本上讓狼和小羊的頭像貫穿在每一次對話中,并在情景表演中,展示生動的動畫感覺,讓學生在表演時能融入角色,讀出感覺。二年級的孩子還是對圖片動畫比較感興趣,我利用這一情勢,緊緊抓住孩子們的眼球,也就抓住了
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真的走入課堂中。
四、情景表演入角色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通過了三次對話對角色進行了定義。所以全篇要以讀為重點,特別是對兩個人物的語言,要讀出角色性格。例如在讀第一次對話時,抓住“故意找碴兒”“溫和” “是……不是……”等詞語,讓學生表情朗讀,加動作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反復朗讀,初步理解重點“為什么說狼是故意找碴兒?”這一問題。這里的“角色”閱讀能讓學生主動閱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去,進行理解與體驗,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記住課文豐富的詞匯和有趣的情節,還能促使學生思考文中所蘊涵的道理,在愛讀書,會讀書的同時客觀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這也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有效途徑。而在最后,孩子們戴上我制作的狼和羊的頭飾,看著屏幕上的動畫,更是演的有聲有色,令我大吃一驚。
五、最后升華明事理
在最后,課文結束了,引導了孩子感受了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應該對這一寓言故事的道理進行升華,在這里我做的并不好,說完了人物性格,狼是兇狠的,狡猾的,羊是善良的,溫順的。應該直接再升華,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是一定要干壞事的,對狼這樣的壞家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而這些,我是又在一節課里和孩子們講解的,這樣想斷了的線一樣就沒當堂講有邏輯,更深刻了。
總之,孩子們在課堂上有興致有激情,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我也會及時查找自己的不足,不斷的優化自己的課堂,讓孩子們開心的學,學的開心。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4
一、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
課堂教學形式是連接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橋梁,對理論和實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傳統的教學形式大多數缺乏趣味,內涵單一。龍老師執教的這堂課,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1.成功運用情境教學法。上課伊始,龍老師便通過播放課件,結合講故事,緊抓兒童年齡特點,通過感官刺激,鋪墊搭橋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很快對狼和小羊(的敵對關系)有了初步認識。
2.把活動引進課堂。龍老師這堂課,表演式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通過學生分別扮演狼和小羊的角色,全面互動交流,達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發”的效果。故事式教學在這堂課也得到了合理運用,老師結合動畫圖像講故事非常成功。
3.把評價引進課堂。龍老師敢于打破過去課堂教學評價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如開“讀書會”的環節,允許學生選讀自己喜歡的句子,鼓勵學生之間互評,小組賽評,加上教師的導評,使課堂教學一次次推上高潮。
此外,龍老師還運用了“討論法”“比較法”等,讓學生不斷參與實踐。多種教學形式的交叉、合理運用,改變了傳統教學串講串問的結構,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貫穿始終
課堂上,龍老師安排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議一議,比一比,演一演,說一說,如讓學生自學第二次與第一次比、第三次和第二次比,你發現狼和小羊的態度有什么變化?猜一猜狼為什么不想爭辯了?對于這些問題,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真正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龍老師還特別注意學生的參與形式,如分組討論、開讀書會等等,讓學生參與面更廣,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參與的滿足感、成就感,調動了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教為學的思想,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堂課,龍老師首先將課桌“茶館式”擺放,為合作學習創造了條件;以小組(自由組合的)學習為主的合作學習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點撥等有機結合起來,既有生生互動,又在師生溝通。在探究學習方面,老師設計了不少啟迪思維、質量頗高的問題讓學生研討,如:狼和小羊比,真正高大的是誰?你認為狼和小羊最后的結果是怎樣的?你想分別對狼和小羊說什么?這些問題,注意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的個性特長有了發揮的機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龍老師倡導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做法,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三、課程意識得到明顯加強
過去,不少教師把課程僅僅理解為教科書,理解為教師教的材料。其實,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這堂課,龍老師通過安排情境創設,角色模擬,聯系實際談話,根據所學所想續編故事,讓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的獨特感受,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這就是對課程的創新的開發,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課程建設,學生從同學身上、教師身上學到了不少教科書上沒有的東西。
除此之外,這堂課從教學目標的完成、過程的調控、多媒體運用等方面都是做得較為合理和到位的,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記得有一位哲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因為缺陷而完美。”也就是說,龍老師執教的這堂課也并非完全無可挑剔。如:假設給課文配上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進行情境朗讀,那故事的一波三折、路轉峰回,小羊的多舛命運會更震撼人心;假如在語言文字訓練方面力度再大一些,這堂課的語文味會顯得更濃些。
綜上所述,我認為龍波涌老師執教的《狼和小羊》是一堂成功的、優秀的、典型的閱讀教學課。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5
《狼和小羊》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要存心干壞事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著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哲理。對于本課,我的教學期望是:以關鍵詞“找碴兒”為線,緊扣“故意”、“氣沖沖”等提示語,感悟、體會狼的兇殘、虛偽,在“狼”、“羊”的對立、對比中,在“讀”、“悟”中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寓言的故事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就是靠這個外殼來蘊藏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理解愈深愈透,領會寓意就愈明愈深,而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讀能使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在兒童的心中活起來。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將“讀” 字貫穿了始終,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了關鍵詞“找碴兒”這條線,設計教學,在引導學生找出狼“找碴兒”說的三次話后,扣住“故意”“氣沖沖”等提示語,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層層遞進,學生在變換句子表達方式的對比朗讀中,體會到了帶提示語朗讀的好處;在看圖觀察、描繪狼想吃小羊的神情中,讀出了狼迫不及待的心理;在“狼”“羊”的對立、對比朗讀中,體會到了狼兇殘的本質,一個“讀”字,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形、讀出了味、讀出了解,也讀出了對語文的興趣!而后我又順機將練習中伊索的話與文本進行了整合,學生興趣盎然,情緒高漲,對寓言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學習這篇課文內容并不難,但我在教的同時想要讓學生明白做人的原則,做一個懂善惡,明是非,善良、有用的人。盡管課文所教內容有限,但希望通過點滴的教育,能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樂觀向上的生活與學習。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6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是一定要干壞事的,對狼這種壞家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著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哲理。
在教學中,我通過提問:狼想干什么他為了吃小羊是怎么做的來引出狼"故意找碴兒"。并通過讓學生邊讀課文邊劃出狼找了幾次碴兒,分別找的什么碴兒來組織教學。學生們基本都能找出狼找的碴兒,雖然有的沒有完全找出來,但是部分學生都能找正確。在交流后,緊抓住狼和小羊的不同特點,不同說話的語氣以及他們的動作,神情等,讓學生表演讀,來體會狼這是在"故意找碴兒"。由于學生對狼和羊的性格特點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閱讀時都能揣摩各自的語氣,投入得表演讀。正因為一些學生的惟妙惟肖地表演和有感情地朗讀,調動了很多學生的積極性,他們都想來演一演,讀一讀。基于他們的心理需求,我讓每個小朋友都能參與其中,同桌一起表演,一人做狼,一人做羊,在表演中他們個個興致高漲,不但得到了快樂,也更好了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理解了狼這是在"故意找碴兒"。
課文結束時,狼向小羊撲去用了一個省略號,緊扣住這個省略號我讓學生大膽想象結果會是怎樣的,將故事接著編下去。學生有的說"吃了";有的說"沒有"。沒有吃的學生想出了小羊"沒有吃掉"的理由,如"狼撞到山崖上昏到了","用力過猛摔死了","跳進前面的陷阱里了"等等。學生們興趣十足,很多學生都想來交流自己編的故事。但由于時間關系交流的學生不多。其實我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編的小故事寫下來,再找個時間交流,完全可以將學生的熱情延續下去,也能激發學生協作的興趣。以后教學中,要多抓住學生喜歡創編童話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多寫,寫交流,提高他們寫作的興趣,以及學習語文的興趣。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7
一、激發興趣,墊好基石。
愛因斯坦說過:“對于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1.精心設計導語激趣。生動、巧妙的導語好比美味佳肴中的作料,它能挑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堂課中如何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開頭的導入顯得尤為重要。由于配套掛圖太小,我只能自己制作了狼和小羊的圖片。我在課開始這樣導入:拿出狼的圖片,說“瞧,老師給你們到來了一只什么動物?”當小朋友看到是狼的圖片后都興奮地叫起來:“狼,是狼!”我接著問:“在你印象中狼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小朋友們結合自己平時的認識說“兇惡、殘暴、討厭……”我又用同樣的方法揭示了小羊,然后問:“一只兇惡的狼和一只可的小羊之間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呢?”這樣的導語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弦,就這樣在短短幾分鐘里,學生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
而且我發現,學生對老師親手畫的精美的圖更感興趣,學生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圖,更從心里佩服老師。這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
2.運用各種鼓勵激趣。形式多樣的鼓勵能激發起學生極大的參與熱情。興趣濃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高,而且還能增強奮發向上的競爭意識。我考慮平時上課經常用獎花,可對他們來說這已經沒有新鮮感了,該換點花樣了。我設計了和課文有關的圖片,并在每張后面寫上有關的文字,作為獎品送給回答問題出色的孩子。上課了,當幾個孩子回答問題較好,我把畫有可愛的小羊的圖片作為禮物獎給他們時,他們如獲至寶。其他的小朋友也更積極起來。當我告訴他們:“背后還有文字,讀一讀!”他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又驚奇地翻看后面,情不自禁地朗讀起來,他們在驚喜中,不知不覺學到了課外的知識。
二、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
《狼和小羊》一文中狼的兇惡和小羊的溫和形成鮮明的不同,感情色彩非常濃重。本文是以對話形式展開故事情節的,狼和小羊的對話比較適合朗讀訓練。狼的三次找碴兒,一次比一次兇,一次比一次蠻不講理。而小羊從開始的溫和變得后來的緊張、害怕、著急。我讓學生通過看圖、想象、做動作等來體會狼的一次比一次兇殘和小羊的善良。通過教師的情來激發學生的情,利用形式多種多樣的讀,使學生讀得有味,不感到枯燥;使學生讀得有情,充分展露學生個性;使學生讀得有悟,讀出小羊的善良,狼的蠻橫。
文中出現兩個“喊道”。我抓住了小羊第二次回答時的“喊道”和狼第三次找碴兒的“喊道”,讓學生比較兩個“喊道”的不同,體會小羊的“喊道”是因為小羊被狼冤枉而著急、害怕;狼的“喊道”是狼兩次找碴兒失敗后惱羞成怒,不想再爭辯了。這樣一比較,學生就明白了文字所蘊涵著的不同情感,很容易讀出情感來。
但,還不夠,還要讀,要把情感在朗讀中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投入情感認真地讀,讓學生戴頭飾表演讀,讀到狼聽了小羊的話“大吃一驚”,狼露出了兇殘的真面目,讓學生做相應的動作,不僅避免單調、乏味的解釋,還活躍了課堂氣氛,變抽象為具體。
三、反復品讀,提升認識。
只有讓學生反復品味、朗讀,才能體會到故事的內涵和寓意。1.在教學“我怎么會把您喝的水弄臟呢?”這句話時,我首先問:“小羊真的把狼喝的水弄臟了嗎?”引導學生看圖,理解水流的方向,什么是“上游”,什么是“下游”,水是從狼這里流到小羊那里去的,水是不會倒流的。再來理解小羊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沒有把您喝的水弄臟。”然后出示兩句話,讓學生比較。學生在比較著讀后很自然地明白反問句是更強調了沒有把水弄臟。
2.在理解寓意時,我引導學生:“小羊在狼的一次次找碴兒中總是和狼講道理,但最后狼還是向它撲去,那么跟狼講道理有用嗎?你從小羊的身上得到了什么教訓?”學生在反復品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認識到“和狼這樣的壞家伙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品得認真,讀得有味,想得也很多。
四、拓展口語訓練,培養想象能力。
課文的結尾處:“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課文到此嘎然而止,課文最后是個省略號,沒有寫狼有沒有吃掉小羊,留給學生無限想象空間。教學時,我抓住這一空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你愿意那可憐的小羊被狼吃掉嗎?如果你就是這只小羊,你會怎么做?請你給這個故事編個結尾。”引導學想象,這樣的拓展與延伸,讓學生在思考時、表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只可惜,由于時間掌握得不夠,課上沒有時間讓學生展開述說,這是個遺憾。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雖然在課前設計時已經注意到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課堂上還是教師給予得較多,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8
教學內容:
精讀課文。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2、讓學生懂得壞人總是要找借口做壞事的他們是不講道理的。
3、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了解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字詞
2、聽話訓練
①天上飄著一朵朵白云
②公園里的花
③看見小羊在溪邊喝水
④狼故意找碴兒
二、精讀課文
(一)、 第一自然段
1、觀察插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圖上有誰?它們在干什么?
2、指導說具體。
一只()小羊在()小溪邊喝水。
一只()狼走來,想()。
3、指名連起來說圖意。
4、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5、小結圖意。
(二)、第二——六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這五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讀后討論上述問題。
(主要講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兒,小羊和狼講理。)
說說“找碴兒”的意思。
2、精讀2、3 自然段。
①指名讀,討論:狼第一次找了什么道理?羊怎么回答的?
②看圖理解“上游”“下游”的意思。
③指導朗讀,狼的話要讀出兇狠的語氣,小羊的話要讀出溫和的語氣。
④小結:狼第一次找茬兒,羊用事實駁斥了它。
3、精讀4、5 自然段。
①輕聲讀,討論:狼第二次找的什么理由?小羊是怎么回答的?
②教學詞語:氣沖沖 可憐 背地里
③指導朗讀。
4、精讀第6自然段。
①聽老師讀課文,討論:狼第三次找什么借口?
②教學生字詞:再 爭辯
③討論:a:為什么這一次不寫羊講理的話?
b:誰來說說狼向小羊撲去,結果會怎樣?
④指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小結2-6自然段。
①自由練讀,練習說話。
②指名用“先……再……最后……”的句式把狼三次找茬兒的經過說出來。
③指名用羊反駁狼的話來說明狼是在故意找茬兒。
④師述: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對于像狼一樣的壞人,我們不能太善良,要認清它們的本性,要設法和他們斗爭。
⑤啟發想象,發散思維。
⑥如果你是小羊,你怎樣和狼作斗爭?
三、課堂作業
1、口頭擴詞。
沖()()()
溫()()()
2、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附:板書設計 10、狼和小羊
狼 故意 找碴兒 小羊
教學反思
《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全文內容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語言、神態、動作的著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課文配有插圖,形象地再現了課文內容。課文內容對于學生來說,一點兒都不陌生,但作者的目的不僅是讓孩子知道故事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能通過讀來明白道理:像狼一樣的壞人,總找借口做壞事,他們是不講道理的。怎樣讓孩子明白呢?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朗讀。所以整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朗讀展開的。在揭示課題后,出示教學掛圖,直奔課文的兩個主要人物,“狼”和“小羊”在你的印象中,它們各是什么樣子的?激起孩子原有的感情基礎,激發孩子的愛憎之情,同時也為理解課文作鋪墊。帶著問題“但兇狠的大灰狼遇到溫和的小羊會發生什么?”在朗讀中學習課文,緊緊扣住“找碴兒”這個關鍵詞。首先,理解它,“找碴兒”就是“找借口,挑毛病”的意思,那么“故意找碴兒”又是什么意思呢?“故意找碴兒”就是“故意找借口、故意挑毛病”的意思,“誰對誰故意找碴兒?(狼故意找碴兒),“一共找了幾次碴兒?”“每次它都是怎么找碴兒的?”問題的層層推進,環環相扣,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狼的本性,狼的故意找碴兒就是想吃掉小羊。故事中的狼和小羊的對話,是指導的另一重點,生動的對話及表情描寫使主人公的特點表露無遺,狼的蠻橫無禮,故意找碴兒;小羊溫和而又據理力爭,對比鮮明。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的感情基礎再上一個高潮,這時的孩子們的情感是豐富的,這時再提出問題: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么呢?此時孩子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不難的。現實的課堂教學中能說的孩子還是挺多的。另外,課文最后的省略號,使學生思維的又一拓展,結合學生的心情,提出“如果你是小羊,你會怎么辦?”此時的教室里一下子熱鬧了,孩子們的機智是難以預料的,各種各樣的辦法都出來了。通過這次教學,我更明白了“讀”的力量和必要性。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9
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學重點是圍繞著動物們怎樣關心和幫助小羊戰勝大灰狼這一 線索進行教學的。活動前,組織幼兒討論:小羊和狼他們倆誰是強者,誰是弱者。為什 么?孩子們對此討論得非常熱烈。他們自由組合,自由交流。認為大灰狼是強者,小羊 是弱者的小朋友說:“大灰狼有著鋒利的牙齒,他會一口吃掉小羊的。”“大灰狼非常 兇狠、狡猾,他會想出許多壞主意。”“大灰狼奔跑得可快了,他會追上小羊用他有力 的爪子緊緊地抓住小羊。”認為小羊是強者,大灰狼是弱者的小朋友說:“小羊有堅硬 的羊角,他不怕大灰狼。”“小羊很聰明,他會想出對付大灰狼的好辦法,把大灰狼消 滅掉。”“小羊用他的蹄子把大灰狼踢得遠遠的。”
小羊和狼誰是強者,誰是弱者,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呢。帶者懸念我講述了故事 《小羊和狼》。故事講述后,組織幼兒討論:小羊聽說狼要吃掉他,難過地哭起來了, 小羊是弱者,但他為什么最終能戰勝大灰狼呢?這次的討論,孩子們的思路清晰了,大 家都說因為有了動物朋友們的幫助,小羊才能戰勝大灰狼。于是,我因勢利導啟發幼兒 說出“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并以此為契機,針對我班少數幼兒自我意識強,謙讓 行為差,不遵守游戲規則等現象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明白朋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 助。遇到事情要互相商量,這樣,大家才能在幼兒園一起快快樂樂地游戲、學習、生活 。
長期以來,幼兒園教師逐漸形成了思維定勢,習慣了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目的和教 學計劃。本課時,我打破了這種定勢,先組織幼兒討論題外話,狼和小羊誰是強者,誰 是弱者。為什么?這個問題目的有三。第一,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第二,制造 懸念,為故事教學活動埋下伏筆。第三,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誠如上面所述,孩子 們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自始自終保持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說出了許多課堂外的知識和 經驗,連平時不善言談的小朋友都躍躍欲試,充分發揮了大家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 創造性。
思品教育不能將幼兒看作是一個容器,將幼兒園的文明行為習慣要求灌輸給他們, 而是要在具體的情節中、意境中,通過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對他們進行動之 以情,曉之以禮的教育。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學中,我抓住了這一點,利用小朋友 對故事的喜愛、理解,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讓幼兒分辨是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 效果。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10
今天上課,課前的感覺就有著莫名的不同,很沒譜的樣子。
很匆匆地上完,幾位老師走過來與我分享聽課后的感受。
首先,學課文不只是學習課文本身,還是通過課本學習如何其他文章,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怎么教?就靠老師平時教學時的滲透。
這節課感覺很匆忙,為什么呢?教師講的太多。一節課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但是要注意分寸。如何把握這個分寸呢?老師完全沒必要自己花那么大力氣來一次一次地講找碴兒。老師有時候就是低估了自己的孩子,總認為還小,總是要包辦一切。其實根據我們班孩子的能力看,完全可以。
這節課是按照我預先想的流程走下來了,但是感覺上下來,沒有亮點,為什么呢?就是全是老師在引導,在講。課堂上,學生才是主角。不是孩子不行,是我今天根本沒給他們機會,他們沒時間來討論,來自己表演。老師讓孩子根據提示語來讀,反復讀,各種形式讀,但是讀來讀去,都是孩子跟著老師的感覺來走。都是老師的理解。要孩子更加進入角色,必須讓孩子自己來想,從自己的角度來解讀角色。
其次,教師在該放開來講的地方沒有展開講。說實話,我是很想展開的,但是課堂不允許。1、反問句。這個地方,我處理得很失敗。我讓學生讀了47頁課后練習上的兩句話,一個是反問句,一個是陳述句。我只說前一句是不需要回答的`,是反問句。然后我就問,這兩句是一個意思嗎?(太恐怖了!)學生說意思不一樣。
課后老師與我交流,學生就這么一接觸,當然說不一樣了,因為他沒有了解到這兩句說的是什么。課文里的原話,老師要讓孩子反復讀,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會弄臟還是不會弄臟。
然后再看課后練習,就知道了。
2、生字特別匆忙,是為講生字而講生字。我聽教研員說過一句話,上課滿頭大汗,就是準備不充分的表現。我到哪一天可以從容一點呢?
3、最后的延伸部分。其實這里是有現實意義的問題。遇到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到底應該如何做,如何保護自己。還有一個是關于省略號后的思考。這兩個路我該選擇哪一條呢?如果全部講,是不是內容太多了?
最后,我有個新想法。整理一下教案和自己的心情,下周再找個班上一次《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11
《狼和小羊》是一個傳統故事,我們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講過,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也講過,現在我們給孩子們講這個故事,孩子們還是非常喜歡。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展,觀念的轉變,我們對這個故事的教學采用了新的方法。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幼兒內心充滿想象,他們擁有自己豐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虛擬、夸張等特點,正好滿足幼兒充滿想象的心理特征。當幼兒聽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難時,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決,結果怎樣?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讓幼兒展開想象,思考解決的辦法,也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讓幼兒說出正確的答案。
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學過程中,我把故事的結尾省略了,而是讓孩子來猜想后來怎么樣了?就因為沒有了一個完整的結尾,它留給幼兒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幼兒自由發揮。許多幼兒在聽完故事后,紛紛主動的展開想象,給故事編一個完整的結尾。有的說:當狼要吃掉小羊時,獵人出現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說:小羊的朋友們來了,用石頭打跑了大灰狼;還有的說:小羊從地上抓起沙子揚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機逃跑了……更有趣的是班里的康寧小朋友說:大灰狼也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不能隨便打死,我們應該讓大灰狼和小羊做好朋友,大家團結友愛在一起。故事給幼兒無限的想象空間,只要教師把握好時機,幼兒就能在故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編出更精彩的故事來。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12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
疑問是課堂中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在課堂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同時要引導孩子從多個角度對提出的問題來多分析、尋找它的答案,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國標本第三冊《狼和小羊》一課,學生圍繞文章的結尾:說著,向小羊身上撲去……提出了共同的疑問:小羊到底有沒有被狼吃掉?學生展開討論,結果只有兩種:一種是小羊被狼吃掉了。另一種是小羊沒有被狼吃掉。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孩子思考:如果小羊沒有被狼吃掉,那么怎么會如此的?孩子們熱情高漲,馬上議論開了:旁邊正好有一位獵人,是他救了小羊。這時,正好有只獅子,獅子是很喜歡保護小動物的,它救了小羊……是的,我馬上肯定他們的想象很棒,同時又指出:這些其實是同一種思維方向:英雄救了弱者。那么有沒有不同的呢?學生一下子靜下來了,沉默了。突然,幾只小手冒了出來。大家都靜靜地聽著:我有不同的方法,這時,正好又來了一只狼,它看見了小羊,也很想吃小羊。于是,兩只狼開始了爭斗,小羊趁此機會偷偷地溜走了。話剛說完,全班頓時響起了掌聲。是呀!多好呀!這又是一個新的思維方向:惡人相斗,弱者生還。孩子得到了肯定,更興奮了!還有嗎?我想趁熱打鐵。過了一會,又有人發言了。此時教室里是更靜了:正在狼撲向小羊時,小羊看見旁邊有塊大石頭,急中生智,轉身跳到大石頭上,又迅速跳到大石頭的背后。狼情急之下,沒看清大石頭,一頭撞在了大石頭上,死了,小羊得救了!多么精彩的想象啊!小羊在危急情況下,自己救了自己。用站內搜索引擎搜索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可以查找本科更多資料!本站(本站)地址:
每一個孩子擁有一個充滿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我們的課堂就是學生創造力成長的主要園地,課堂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運用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引導學生多角度,靈活地觀察、分析問題,鼓勵質疑,培養多向思維能力。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13
有專家將語文味界定為“在語文教育過程中,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位等手段,讓學生體驗到的一種使之陶醉的審美快感。”所以,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缺一不可。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是一定要干壞事的,對狼這種壞家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著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哲理。在教學第二課時時,我制定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憑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讓學生懂得像狼一樣的壞人,總是找借口做壞事,他們是不講道理的。并從學生實際出發,確立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
1、理解“找碴兒”的意思,知道反問句表達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讀出狼和小羊不同的語氣變化。現在重新審視我的教學設計,其中不乏成功之處,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品味語言,指導朗讀。
語文課很簡單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讀是基礎,是內化的過程,怎樣引發學生內在的閱讀動機,讓學生滿懷激情和思考到課文中去神游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想還是一步一個腳印抓住重點詞句引領孩子們讀出語言的形象,讀出語言的情味,讀出豐富細膩的語感,讀出對語文的興趣。
如第2自然段中“很想”一詞表現了狼看見小羊時的心態,我讓學生通過給“很“換一個詞來體會這種心態,從而為后面對小羊的找碴兒作了情感鋪墊。在指導讀第一次找碴兒時小羊反駁的話時,我抓住了兩個表示小羊神態的詞語“吃了一驚”、“溫和”,來讓學生讀好小羊的話。可喜的是孩子們不僅體會到了小羊說話時語氣很溫和,而且還很有禮貌。他們一下子就從小羊的話中找到了“親愛的狼先生”、“您”等詞,跟我的意圖不謀而合。
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必須建立在學生能正確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當學生正確理解詞語,受到感染,課文中抽象的文字彩繪變得富有感情的色彩。而低年級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及應用能力是比較差的。在課堂上,這就必須得從引導學生從正確理解詞語開始,這樣才會逐漸地使學生的朗讀水平有所提高。
二、學法指導,自主學習。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文講了狼為了吃小羊,一共找了3次碴兒。在學習第一次找碴兒(課文第2、3自然段)時,我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學法指導,而且指導得比較詳細。先投影出示狼說的話:“你把我喝的水弄臟了!你安的什么心?”我讓學生注意一下標點符號,第一句用的是——(!)第2句是一個問號,那應該怎么讀?自己想想練練,自由試讀。學生能從標點符號中體會出狼兇的語氣。在理解完小羊說的話后,提問:“面對狼的胡攪蠻纏,小羊有沒有生氣?哪個詞看出來的?”學生馬上找出“溫和”一詞,我立即讓女學生溫和地來讀一讀小羊的話。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對對話朗讀的方法已有所了解。于是,在學習第二此找碴兒(課文4、5自然段)時,我又對剛才的學法進行了小結:剛才我們通過文中的標點符號、提示語來體會狼和小羊的對話,讀得很不錯。對話朗讀就要這樣體會。下面就請小朋友繼續用這種方法自己學習4、5自然段。怕有學生不懂,我又解釋了“提示語”,在說之前的一些詞語,比如剛才的“溫和”一詞就叫提示語。學生們若有所悟地讀起來。當請學生來朗讀狼說的話時,他們抓住了第一句話后的“!”和“氣沖沖”一詞讀出了狼比第一次找碴兒時更兇的語氣。而小羊的話則是從“可憐、喊道、啊、呀!“等詞中逐漸體會出害怕、驚慌的表情和語氣。
三、突破難點,貴在無痕
常常很欽佩特級教師的課堂教學,無論是指導朗讀,還是理解難點,都是那么的不露痕跡,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課中的“找碴兒”一詞對學生來說理解有困難,我也效仿了一把,自覺頗為成功。“找碴兒”一詞在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就已經出現了,但我沒有直接問學生它的意思,也沒有急于把詞的意思(找借口)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學習中逐漸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說的話時,學生們已經明白它是不會把狼喝的水弄臟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會倒流的。于是,我趁勢提出:“所以小羊怎么可能把狼喝的水弄臟呢?明顯狼是在沒事找事,用書上的一個詞兒就是——?(找碴兒)”并出示這個詞語再次讓學生朗讀,此時已無需多說,學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又追問:“找碴兒就是找——?”(借口)有學生回答出了。就這樣循序漸進地引出了它的意思。為了讓學生明確本課是狼不斷地在找碴兒,當學完4、5兩個自然段時,我又再次提及:“(因為去年小羊還沒有出生呢,怎么可能說他的壞話)狼這樣沒有道理地捏造瞎編,就叫——(找碴兒)。”這樣,再次讓學生鞏固了詞的含義,也更讓學生加深了印象。
四、閱讀感悟,培養能力。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而,閱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引導學生讀出意、讀出形、讀出味、讀出解。在本課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如小羊說的那句:“我怎么會把您喝的水弄臟呢?”當我問學生這句的后面是問號,那小羊是在問狼嗎?學生不理解,有的說是,于是我讓學生自己朗讀,在數遍后問小羊的意思是——學生明白過來:小羊不會把狼喝的水弄臟。其次采用多種形式的閱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當學生自學完4、5自然段后,我采用了這樣的問法:“小朋友,從他的朗讀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并引導學生參與朗讀評價,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既培養了閱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不夠充分,尤其是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另外,學生們對文章的結尾很感興趣,一個……讓他們猜測不已,他們很想知道最后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沒有。由于教案中沒有設計,故而繞開了這個話題,學生有些失望。對于全文的分角色朗讀,可讓學生帶著表情加上動作來讀,可能更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效果也會更好。
理解決定設計,設計決定呈現,呈現決定效果。的確,要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中得到深刻的感情體驗。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14
《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詞窮的狼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課文以對話為主,狼和小羊的形象在對話和神態描寫中刻畫得非常鮮明,一問一答中揭示了狼蠻不講理的兇殘本性,告訴我們對狼這種壞家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課堂上,我以朗讀為主,引導學生感悟故事寓意。
一、以“找碴兒”為線索,理解故事寓意
“找碴兒”是本課學生詞語理解的一個難點,也是理清故事情節的一個重要線索,文中涉及了狼三次對小羊找碴兒了,找到這三次找碴兒,學生對課文內容就清楚了。在教學中,我沒有直接為“找碴兒”定義,而是通過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感受到狼的無理和變本加厲,狼為了吃小羊是在故意找借口找小羊的麻煩,從而理解“找碴兒”。在狼第一次找碴兒時,我通過圖示狼和小羊的位置,幫助學生理解“上游”“下游”和“倒流”的意思,感受到狼的無理,而小羊的有禮辯駁,使得狼更加變本加厲“氣沖沖”地小羊,小羊的無辜說理在存心要吃它的狼面前是那么的無力,狼的惱羞成怒“不再爭辯”,更加無理取鬧地羊爸爸和直接動手,都說明跟像狼一樣存心想干壞事的人說理是行不通的。學生在看到狼的一而再地找碴兒和小羊一次又一次的說理中,能很自然地感受到狼的兇惡和小羊的善良,悟出故事的寓意。
二、以朗讀為主,關注文本語言的表達
朗讀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在教學時,我始終以朗讀為主。故事中的狼和小羊的角色形象非常鮮明,在第一課時時就有很多同學能讀好狼的兇狠和小羊的溫和,尤其是班上的男同學在朗讀狼的語言時表達得非常到位。因此,在第二課時教學時,我主要通過分析文本語言的表達來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課堂上我抓住“你把我喝的水弄臟了!你安的什么心?”等語句中的標點符號和反問句的應用,以及角色對話前的提示語進行朗讀。在課堂上,也嘗試了讓女同學朗讀狼的話,部分女同學也能很好地朗讀出狼的兇狠。當然,正如聽課的老師們提的建議,如果能在朗讀時提示學生注意表情方面也做到“兇惡”“溫和”,相信學生會更容易融入角色。
三、演一演、編一編相結合,延伸文本、內化語言
在學生充分朗讀后,我設計了演一演的環節,希望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學生能內化文本語言,帶上自己的理解演繹文本對話。但由于自己的指導和示范不夠到位,學生在演繹狼羊相遇時對話內容不明確,有學生直接將旁白都讀了出來,也沒有很好地表現出狼的兇惡、無理和羊的溫和、可憐。有老師建議演一演可以在分角色朗讀環節就開始指導,我想也是,這樣肯定會比朗讀結束后之間就演一演更自然、順利。
課堂上,因為設計的環節和內容較多,在時間的把握和分配上把握得不好,續編故事環節直接有我一語帶過了。課后,我在寫話指導課上和同學一起展開想象,編一編小羊的結局。班上大部分學生都為小羊設計了一個狼口脫險的美好結局,有小羊用自己的智慧自救脫險的,也有被救脫險的。個別學生設計了小羊難逃厄運的結局,經過指導沒話可說的學生也開始展開想象,小羊垂死掙扎,最后還是被狼吃掉。通過這樣的演一演和編一編相結合,學生對文本內容、寓意和語言表達的認識更清晰了。
本次教學中,還是留下了很多的遺憾,比如反問句沒有很好地教學,課堂中引導過多,留給學生自己感悟的太少等,都需要今后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全面考量。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15
在教學第二課時的時候,我充分運用課文中的語言眼,引導學生在具體情景和語言環境中理解“找碴兒”這一詞語的意思。
教學過程自然流暢,既將“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滲透其中,又讓學生加深了對狼的本性的認識。
加強了朗讀訓練。
在教學第三小節時,把講與讀緊密結合起來,把個人的體會與個性化朗讀結合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
為了教學學生讀書,我每一步都有明確的要求。
學生一般都能由淺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逐步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而且從中學到讀書方法,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12-19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06-18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06-12
《小羊和狼》的教學反思11-29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05-24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07-14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07-17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11-04
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10-07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