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記《生命的壯歌》
《生命的壯歌》有這樣一個片斷:“一會兒,蟻團沖進了河流里,隨著向對岸的滾動,河面上升騰起一層薄薄的煙霧……”學生在品悟這段話時都說,這輕煙說明蟻團外層溫度很高,蟻團外層的螞蟻已被燒焦了,螞蟻們是多么富有獻身精神啊!與我對教材的理解完全一致,很好。這時,有一位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這層輕煙是犧牲的螞蟻的靈魂,它們即將升入天堂。”我心中一愣,我是個無神論者,相信大多數學生也是,怎么會有這樣的答案,我又該作怎樣的評價。首先從保護學生的角度出發,肯定了她的思維方式,但對她的觀點未作任何評價。
課后,我認真學習了新課程中的教材觀,并對師生如何與教材進行對話作了深刻的反思與檢討。
首先,對教材的理解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
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傳統教學,注重將教師自己對教材的深刻理解作為一種現實的結論傳授給學生的做法,是教育上最大的錯誤之一。而這種思想還在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我的教學思想中。所以我才會對學生的這種理解驚訝與不解。閱讀是一種獨立的活動,是動態的、有個性特征的,教師不能以自己的閱讀代替學生自身對教材的感悟。杜威就說過認識是做,而不是看。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每一個學生應當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展開學習。對教材的閱讀理解,只有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才有價值,才能完成。“教”不過是一種助力,給學生營造一個學習情境同時也增進學習效率,它無非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容易。由此看來,新的教材觀強調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注重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語言同創造不可分,一切創新思想都是在語言中實現出來的;語文教育本身具有創造性,能使學生獲得語文學習的創造成果,發展語文創新能力。任何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過程。語文教育要使學生不僅能認識、識記課文,理解課文的基本思想和形式,而且能批判地對待課文,把課文作為審視,研究對象,發現課文的正誤優劣,與課文對話,甚至超越課文提出與作者不同的看法,發表個人獨到見解,最終在對話中學會對話,不斷完善和超越自己。
【教后記《生命的壯歌》】相關文章:
《生命的壯歌》說課稿03-29
《生命的壯歌》教案01-04
《生命的壯歌》教案06-03
生命的壯歌作文08-07
生命壯歌作文08-02
《生命壯歌-生命橋》說課稿06-28
生命的壯歌教學反思05-01
《生命的壯歌》的教學反思02-18
《生命的壯歌》說課稿范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