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文本解讀的恰切角度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文本解讀的恰切角度,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李華平老師《從文本解讀的專業性看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講座給了我很多的思考,現僅從文本解讀的恰切角度來談。
我的觀點是:用文本解讀的專業性眼光,從文本解讀的恰切角度入手對文本進行解讀。
角度一:文本的語言與語言表達形式、語言表達內容的關系。
語言是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語文學習就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和精神素養,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分為語言表達形式和語言表達內容。語文學習不僅要探究某個語言表達了什么內容,更要探究該語言內容是怎樣表達的,揣摩語言的音、形、義,品味語言的色、香、味,掂量語言的輕與重,估摸語言的剛與柔,從特定的語言表達形式中領悟特定的思想內容。
因此,從語文學科特點來定位,文本解讀的對象首先是語言,尤其是語言表達的形式。
如:小女孩的幸福是舔著兩毛錢的白糖棒冰。
對這句話的理解,首先認識這句話的語言表達形式是單句;其次落實句子成分,主語是“幸福”,即出題的意圖是揭示“幸福”的性質,需要理解的就是定語的內涵,白糖的“甜蜜”、兩毛錢的“簡單”、舔的“品味與享受”,最后將幾個定語的內涵一一落實,將內涵串聯整合而達到整個句子的理解。
在這里,緊扣語言形式深入解讀,往往能獲得這樣的學習效果:通過認真揣摩和體認語言形式,可以更準確地理解語言表達的內容。
再如:朱自清《背影》的思想感情從首段文字“我與父親不想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的哪里表現得最突出?力透紙背的解讀信息點在于“不想見”中的“不”字的表達,是“不能”,是“不想”,還是“不敢”“不好意思”?在這里,我們把朱自清當成是極具敏感、含蓄的知識分子形象,還是極具感性、率性的家庭成員形象?思慮一番,他與父親與家庭的矛盾與紛爭,定位于家庭成員形象是更準確的,那么“不”字的內涵為“不敢”顯然解讀得更專業。
而在這里,緊扣語言形式深入解讀,往往能獲得這樣的學習效果:通過細致體悟和感受語言形式,可以更深入地覺察語言表現的思想和感情。
當我們在《背影》全文中搜尋到“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終于忘卻我的`不好”“最近兩年的不見”“只是惦記著我”,這些文句讓我們得以確定“不想見”的“不”的真正內涵。那么,解讀文本的真功夫必須是沉入文本中去。
而在這里,緊扣語言形式深入解讀,往往能獲得這樣的學習效果:通過文本確定,反復比較和鑒賞語言形式,可以更精準地解讀文本,更真切地提高學習者自身語言表達和運用的能力。
又如:余秋雨在《夜雨詩意》一文中“富有的雅士”的內涵引發的質疑,明白文學的創作來源于現實生活卻高于現實生活,文本中的生活不是生活世界本身,尊重文本很重要,在文本解讀中不能用感受來代替對文本的解讀,只能調到生活經驗來理解所閱讀的文本而不是代替。態度決定高度,只有尊重文本,才能親近文本,才能從文本中獲得人文精神的滋養等。
角度二:學生學習特點
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是在原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構建。包括兩次要義:一是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二是自主學習和建構。因此,教師的文本解讀也必須遵守兩個基本點:一是要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進行解讀,二是要在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建構的基礎上進行解讀。
如:《背影》的解讀,教師的解讀定位基于學生相應學段的認知狀況,教師的解讀就不能過于“深刻”,不要過高“拔高”,也要基于讓學生先學起來,先有自己的文本解讀,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才能介紹自己的文本解讀,那么教師的解讀就不能走在學生前面,不要以教代學,教師以自己的解讀豐富學生的認識,提升學生的理解,達到以教促學的目的。
【語文教學反思-文本解讀的恰切角度】相關文章:
語文教學價值在文本解讀的實現01-17
從文本解讀的角度賞析《蜀道難》中的情09-15
語文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策略(網友來稿)12-06
《荷葉圓圓》的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01-09
燕子教學反思文本06-09
教學反思精選文本07-31
《背影》教學反思文本10-27
詩歌文本的解讀策略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