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反思1
本節課教學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輕重,讓學生初步感受比較的數學方法。課堂上利用了掛圖,呈現果樹、電燈桿、石桌、石凳,以及小朋友上滑梯、跳繩等景物和場面,師范性地提出了比較哪根繩長、哪個人高、哪個水果重等問題,提供了比較結果的表現形式,讓學生在圖中找一找、比一比。另外,課堂上還組織學生進行了實踐活動,讓同桌兩個學生比較自己的鉛筆,哪枝長哪枝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由于一年級小朋友剛剛進入小學,課堂上的行為習慣還沒有養成,所以課堂紀律不是太好,加上本人第一次教一年級,缺乏經驗,殊不知一年級和中年級不同,要手把手教,要帶領學生說規范語,教師要起很好的師范作用以便學生模仿。因此還應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反思2
今天早上起床的時候,以為是個陰天,料想今天一天必定是天氣不好,沒想到,太陽眷顧了我們,一下子覺得,整個操場都充滿了生機。
早上第二節課,我上了《比一比》這一課,昨天在備課的時候,考慮到這樣幾個問題:其一,學生的朗讀會不會出現問題,讀的毫無生氣,拖拖沓沓的?其二,教案的生字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會不會令學生感到很難;其三,能不能少用課件,多用文本?由于擔心的問題比較多,所以上課之前心里還是沒底的。
上完《比一比》后,看來問題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嚴重,這兩節課下來,學生學的不錯,而且下課后還意猶味盡的討論誰大誰小,誰多誰少?第一個問題,學生的朗讀不會想象的那么差,現在我上課盡量讓學生手腳并用,學生能用動作表演來讀,本來學生是非常好動的,但是一加上動作,比如說:一堆杏子,學生就能用動作很好的.表現出來,然后再加上語調,看來這個問題不難。第二個問題,其實有時忽略了學生的觀察力跟表現力,以為他們還是簡單的思維,可是現在的孩子思維真的太快了,有時連自己都跟不上,第三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我一直在深思的問題,孩子的文本問題一直都是很棘手的,很多孩子學不會看書,而單調的翻書看書,學生又注意力不集中,課件又是必不可少的,這節課還是沒協調好,看來還得多下工夫才行。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反思3
一、總體感受
因為沒有帶低段數學的歷史,生怕自己的言行舉止不適應兒童,不被兒童所認可,因此對本節課的成功我頗感意外。說實話,一節課下來,我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位老師,是站在三尺講臺上為孩子們在傳授知識,而的的確確是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參與者與合作者,與孩子們一道愉快地學習,共同的探討問題,甚至相互反駁,直到達成共識,圓滿解決問題。總之,與孩子們一起學習,其樂無窮。
二、成功之處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這個目標,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設計和組織教學的:
1、根據學生的認知沖突,創設情景,導入新課。第一環節的設計遵循了學生的學習心理規律,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學生往往不是對教材和抽象的數學知識本身感興趣,而是對外部事物感興趣,根據這個特點,我首先演唱一首《敢問路在何方》讓學生來猜此歌出自什么電視劇,然后再講《西游記》里猴子摘桃比賽的故事,讓學生判斷究竟誰是冠軍這一有爭議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矛盾,使學生認識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認識平均數的必要性。在引發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產生思維碰撞,燃亮智慧的火花,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平均數。在認識了平均數的必要性后,再通過擺圓片這一活動,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歸納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讓生活的問題數學化。《課標》中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課堂中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發,設計了“誰是冠軍?”,“誰是足球先生?”,“老師有危險嗎?”等一系列的生活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解決身邊的問題之中,而不是練習事不關己的“應用題”,是整節課圍繞著生活化,情景化,游戲化來進行學習。
3、讓評價多元化。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學習數學的歷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這節課,我力爭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評價重在關注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特別是他們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良好品質與習慣。如:敢于提出問題,善于傾聽他人意見,和同伴合作并表達自己的想法等。讓學生在評價中認識自我,學會欣賞他人。
三、存在的問題
雖然這節課總體感覺較好,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個別學生還是受已有知識的局限,對“平均數”持“懷疑”態度,教師沒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發表觀點,小組討論,只是為了節省時間而一帶而過。
2、在學生解決“誰是冠軍?”這一實際問題時,教師沒有強調當兩組人數相等時可直接看總分來決定誰是冠軍,只是一味的讓學生求平均數來解決,因而忽視了解決問題方法多樣性的教學,這是本節課的一大敗筆。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反思4
《比一比》是一篇識字課,課文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一幅農家小院的情景圖,第二部分是詞語,第三部分是一則韻文。主要通過對農家小院具體事物的比較,提供識字的生活環境和語言環境。課題為比一比,充分說明了這課教材的特點,提示了學法,要求學生在比較中達到學習要求。在教學中,我以比為主線來安排教學的各個環節。
一、比一比,營造氛圍
課的伊始,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比一比這一課。我們也要比一比哪一小組上課認真,哪一小組會動腦筋,哪一小組學到的本領多。(出示小組評價欄比一比)評價欄為九個花瓣圍成的一朵花,代表九個小組。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入學不久,活潑好動,用評比競賽的方式比較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能讓孩子聯系實際理解比一比在生活中的具體含義。
二、比一比,學習韻文
師:圖上有這么多東西,我們今天就來比一比,黃牛和花貓比,怎么比?(一個大,一個小)(相機出示韻文課件,指名讀)
師:用上比,還可以怎么說。
生:黃牛比花貓大,花貓比黃牛小。
師:鴨子和小鳥怎么比?
生;一邊多一邊少 。
(出示韻文,指名讀)
師:用上比,還可以怎么說。
生:鴨子比小鳥多,小鳥比鴨子少。
比大小,比多少是韻文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不僅讓孩子通過看圖、讀韻文對黃牛和花貓、小鳥和鴨子進行比較,之后,設計了用上比來改變句式說,加深了對大小、多少的認識,在語言文字中進行思維的訓練。
三、比一比,訓練朗讀
本課韻文朗朗上口,節奏感強,很適合朗讀訓練。根據本課的特點,在朗讀課文這一環節中,主要采用挑戰讀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教師提示你還想怎么讀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小朋友們有的說,我想挑戰同桌。我想挑戰好朋友。還有的說,我想挑戰小組。最后小朋友還把韻文編成課中操,邊讀邊做,使課堂充滿學習的樂趣。
四、比一比,學習生字
本課的學習目標之一學習群、顆、堆三個生字。群和堆作為量詞用法的不同也是本課的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1、圖上的鴨子和小鳥有多少?(課件出示一群鴨子一只鳥)群、只就叫量詞。
2、看圖,理解好多聚在一起,才能叫群。
3、用一群說話,一群人,一群大雁,一群海鷗,一群小雞。
4、圖上的水果有多少?(一堆杏子和一個桃子)
5、看圖,一堆怎么理解?數量多,疊在一起,才能叫堆
6、用一堆說話,一堆桔子,一堆花生,一堆樹葉。
7、如果老師把堆換成群可以嗎?為什么?
通過這樣的比較,讓學生懂得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從而讓他們感到學習的樂趣,激發他們主動識字的愿望。
五、比一比,指導寫字
〖識字片段
師出示要寫的字小、少。
師:怎么記住它?
生:我發現少字比小字多一筆。
師: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
師指導書寫,少第二筆點要往上移,要會讓,就向小朋友相處一樣,互相謙讓,團結友愛。生書空、描紅、仿寫、評議。
【教學反思】
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是閱讀的基礎,是寫作的基礎。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低年級的識字、韻文教學也是首先研究教材,把握重難點。然后圍繞識字的重點確定教法、學法。在比中學,學中比,體現了本課的特點,又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語文課堂應是情趣和夢幻的棲息地,這學期我自己也感覺課堂上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忽視了兒童的情感需要。課后,我強烈地感覺讓課堂充滿情趣,不僅是低年級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語文教學、識字教學本身內在的要求。語文生來就是為著放飛兒童的夢想而存在的,每一個漢字都可以激發孩子無窮的想象,一個個漢字連綴起來那就是一片放飛的天空。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識字二比一比的教學反思07-08
《識字二·比一比》的教學反思06-16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反思08-23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反思08-23
《識字二 比一比》教學反思范例06-18
《識字二 比一比》課程教學反思11-07
識字比一比教學反思08-23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片斷及反思08-23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設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