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天堂》教學反思(通用21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鳥的天堂》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1
一、抓住特點 研讀體會
探究性學習是現代語文教育的一種新的方式,它要求學生在閱讀中研究,在研究中閱讀,促成對課文內容的深層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掌握的程度有深淺,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了選擇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策略,充分發揮小小組學習討論的作用,讓學生合作討論,合作研究,合作表達,讓每一位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進行訓練,體現了學生不同的革新能力,蘊涵著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火花,盡可能使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
教師一導入課文,就組織學生觀看錄象,引導學生發現尋找“鳥的天堂”的特點。整體感知,激發興趣。再引導學生研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說說“你是怎樣從這句話中體會出鳥多的特點的?”由于每一句話都能讓人感受到“鳥多”的特點,學生可以不按句子的排列順序交流,學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淺談對語句的理解。這樣的安排,自由度大,能兼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自主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教師不時地加以指導,便有“水到渠成”之感。而有感情地朗讀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不言傳”但能“意會”的效果,初步完成學習的淺層目標。
二、疑讀突破 深入體會
古希臘教育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驚訝和問題開始。”日國沒有問題情景就不會有思維。因此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學習中去發現問題,從而產生思維的動機。這堂課最明顯的,就是在學習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過程中貫穿著質疑探疑這種學習方式,在學生理解“鳥的天堂”特點的基礎上,讀中生疑,以疑帶讀,以讀求疑的方式突破學習的淺層目標,進入理解文章的高層次,在質疑探疑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賞。
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研讀學習的內容,詢問“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特別是還沒有學到的句子”,引導學生質疑,教師有導向地把學生的思維焦點集中到描寫畫眉的這句話上。在質疑探疑過程中,著重引導學生在該句上下功夫。因此學生在對句詞標點進行質疑并由同學幫助釋疑后,有一些學生針對畫眉的句子提出問題:寫一只畫眉和鳥多的特點有無矛盾?為什么會興奮地唱著?等。這句話是對鳥的細節描寫,是特寫鏡頭。學生很有可能一下子難以把握,教師適當作鋪墊,既降低了難度,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見聞和聯想的關系。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讓學生進行比較朗讀,體會不同處。通過點撥引導,學生發現原句比改句要好,原句既有見聞,又有聯想。在此基礎上,再以“聯想內容寫出了什么”和“寫一只畫眉用意何在?”兩個穿插性問題引導學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得到激活,體會到“一只畫眉能以小見大,折射出所有的鳥生活快樂,就象生活在天堂”。然后通過朗讀,鞏固這種情感體會。
最后一段內容采用開放式學習,進一步啟發學生進行質疑,學生通過朗讀,特別針對結尾的重點句,提出了不同層次的問題,教師及時啟發學生聯系上文知識釋疑。由于學生對全文已有足夠的理解,因此,此時釋疑水到渠成,既做到了少講多學,又可趁機查漏補缺。用質疑探疑的方式學習文章的尾段,一方面能訓練探究式的學習方法;第二,通過質疑解決了課后練習中的問題,變“問學生”為“學生問”,教學的角色身份發生了轉變;此時尤百川歸海,師生雙方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三、分層訓練 鞏固體會
按照語文思維培育學的理論觀點,語文學科要不斷加強形象直覺思維的培養,豐富表象,加強回想、聯想和想象的訓練,
促成情感的生成。想像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理解感悟的同時,更要引導學生透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大膽進行運用多形式想象,把語言文字、篇章結構所表現的意義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教材聯想到實際,發揮學生自主想象的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了切實加強這個單元“分辨見聞和聯想”目標的訓練,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兩次想像學習,成為整個教學設計中最有創新性的環節。
第一次是再造想像。文中,我們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時,只寫了見聞。因此教師設計了引導學生欣賞鳥鳴音樂啟發學生想象“鳥在唱著贊美的歌,快樂的歌,幸福的歌”這樣的環節。教師引導學生伴著音樂,結合對課文的理解想像畫眉唱歌的“歌詞大意”,學生進入了情境,學生的發言富有創造性和童心、愛心,在想像訓練中讓學生充分感受了大自然的和諧美。
第二次是創造想像。教師設計了補充想像的練習,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梯度式、分層次練習。學生通過大膽想像,書面練習,在感受美的過程中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強化了單元教學目標的訓練,還啟發了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四、實踐反思
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很大,關鍵看教師如何去調動和挖掘,如何引導和評價。
從高要求角度看,學生自主的廣度還有欠缺。面向全體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檢測標準,教師在充分發揮小組討論活動功能的同時,突出中間,兼顧兩頭,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的方式還應多樣一些,供學生自主選擇,也要注意讓學生動靜結合,給學生提供靜下來思考的機會。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2
《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寫了巴金先生兩次去鳥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
文章運用先整體后部分的方法描寫大榕樹,突出它的靜態之美;用以靜襯動、動中寓靜的方法,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百鳥歡鬧的場景。夸美紐斯說:“美的事物總是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欣賞和感受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1.充分運用學校高端的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一體機,把大榕樹的靜態之美和動態之美直觀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讓孩子們如身臨其境。
2.羅丹有一句經典而耐人尋味的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練就一雙發現美的慧眼,及時捕捉文眼、亮點,讓學生欣賞和感受美。如《鳥的天堂》中有這樣一句話:“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教學時,我讓學生找一找用得特別傳神的詞語。有的認為“堆”字用得好 ,寫出了大榕樹枝葉繁茂的樣子;有的認為“明亮”用得好,說明大榕樹的葉子色彩鮮明,有光澤;有的認為“顫動”用得妙,寫出了大榕樹旺盛的生命力。學生通過賞析,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語言的優美性。
3.形式多樣的“讀”的訓練,貫穿教師的組織、引導和指點,促使學生能興致盎然地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例如,當學生朗讀“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時,我對學生進行了這樣的朗讀指導:為了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讀大榕樹茂盛的句子時,語調要稍高,語速稍快,讀出跳躍的感覺,邊讀邊想象一片片葉子綠得發亮,在眼前閃爍的景象;讀最后一句“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時,要帶著深情的語氣,充分流露出作者對南國的樹的無比贊美之情。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3
教學中我以訓練學生語感為主,小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過讓學生反復誦讀,獲得課文內容,初步認識后,借助電教手段播放了“鳥的天堂”錄像,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評議環境中,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隨后讓學生看著早上沒有鳥的這一棵大榕樹,啟發學生想想說說,“百鳥歡鬧”是一幅怎樣的情景。
當再讀到“百鳥歡鬧”這一段時,學生已學沉浸在預期中,仿佛身臨其境,而讓學生說說一只鳥的特寫景頭時,也能說得有聲有色,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4
我在本校東三樓多媒體教室進行了《鳥的天堂》第二課的創新實踐獻優課教學。教學過后,感觸頗深,現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次難忘的實踐課做一總結。
1.態度——精心備課
經過與同課頭的老師共同商議,我確實以1933年巴金先生寫的《鳥的天堂》一文作為這次實踐課的窗口,因為這篇文章不僅語言優美、生動,在表達上很有特點,再加之能喚起人們與自然友好相處,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我精心地研讀課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難點重點,心中有了大概的思路,然后下筆寫第一次初步的教案,一次成形的教案,各個環節已呈現出來。然后又進行二次修訂與充實,對于各環節之間的過渡句及內容上的取舍進行分析請教。而后又進行了第三次與第四次的再修改,直到每一句話都爛熟于心,直到每一個詞義都融會貫通,每一條思路都符合該課的教學,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利于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如在教學這句話: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上。我初備課時,只設計出讓學生體會“臥”一字的含義,經過思考,進行橫向聯系,又從教學老師處得到啟示,最后覺得為了表現榕樹大應以教學為參照,與操場的實際面積對比,因為學生沒有去過這個地方,對于南園生的榕樹只是通過媒介了解,而不知其到底有多大,所以與他們非常熟悉的操場進行對比,就能使這一概念更具體化。課下通過與學生及聽課老師的交流,果然如備課所思,聽課者都感知了榕樹占地面積大的程度。
2.風格——學法指導
本次實踐是在讓各位老師上出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特點。我認為教知識重要,但教給學生方法更重要。所以,平時我就非常重視良好學習方法的滲透,比如低年級時認字的方法,中年級時寫話的方法等。本次教學,我重點想教給學生賞析句子、段落的方法,朗讀句子——體會句意——理解詞義——賞讀句子。使學生從初步的感知,到進一步的掌握,再到更深一步的分析詞語,在此基礎上的賞析朗讀,一步一步,深入淺出,循序漸進,達到學會知識,掌握方法的目的,既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
3.創新——大膽取舍
本次我所展示出來的是《鳥的天堂》的第二課時,所以在進行兩大部分(榕樹大、鳥兒多)的教學時,我大膽取舍,對于文章的7、8自然段以及12、13自然段出示在大屏幕上悉心分析,突出重點,巧破難點,使得內容頗多,密度頗大的這節課給人以思路清晰,印象深刻的難忘。而其它部分由于簡單并在第一課時了解過,故舍之。
4.雖然在本次備課
,謹循新課標精神,但是老教法留下的影響使我在教學“鳥多”這一知識點是時,沒有運用總結出的學習方法進行實踐,而是采用了保守的方法,這樣既沒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沒有節省下來時間,故影響了后來課時的進度。我應該大膽要求學生運用上面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這一部分,發散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靈動起來,自主地學習,并合作學習,自然地進行知識的遷移。
5.“點睛”——音與像的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開課時的音樂“百鳥朝鳳”把學生帶入文中的情境之中,緊緊地抓住了學習者的心。結尾的實景錄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使學生在感嘆景美的同時,又一次體會了文章之美。但由于技術水平有限,錄像沒有進行有機的切換,出現了一些稍晚一步的情況。
6.收獲——多實踐再創新
通過這次活動,我覺得自己應更多地實踐,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及課改能力,以及操縱多媒體的能力。更應以一個全新的思路對待教學,不能止步不前,更不能固循守舊。這次活動,我有了沉甸甸的收獲,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嚴肅地給自己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5
為期一月的課堂教學比武結束了。告別了“鳥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戀,而我心里更多的卻是遺憾。“遺憾是殘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對學生說,人生中總是免不了遺憾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遺憾中辨析得失,將遺憾減少到最少。的確,當我一次次反思著這堂課,回味著這份遺憾時,卻覺得,不只是遺憾了!
【得意】
我以為,在課前我已做了充分的的預設,我甚至有點得意。因為,我在教案上不僅將每個環節的時間調控精確到分秒,還將學生可能生成的東西也羅列了下來。比如說,談話導入環節中:“聽了我的敘述,你們有什么問題嗎?”這個問題拋出后,我預設了學生有這么幾個回答:那么大的地方怎么會只有一棵樹呢?那個島在哪兒呢?那個地方叫什么名字?然后針對每個問題,我將采取不同的出示課題的方式。很幸運,預設和生成是吻合的。
再比如,備課過程中,我自己對大榕樹的“枝上又生根”很不理解,通過查找資料我了解到了是榕樹的生理功能──氣生根在起作用時,覺得很不可思議,于是,我把這些資料整理成一個補充知識,設計了一個“你知道嗎”教學環節,做在了課件上,打算在學習這個句子時由學生質疑得出。學生在課堂上果然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很順理成章地將小知識呈現出來,解決了疑問。
【意外】
到這里為止,課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機的廣告語──一切盡在掌握。但是,“課堂是動態的藝術,是極具現場性的,是一個即時性的舞臺”。說得真的一點沒錯,在要求學生說說初讀課文后對課文的印象時,一個學生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諧。
之前,我預設了好多的答案:“美”,“神奇”,“充滿活力”或是“人間仙境”,但都不如那份“和諧”來得更為貼切。可是,當時的我只是以一句:“說得真好”就搪塞過去了,因為我的腦子來不及對這個詞作出反應。來不及反應那就不不反應了!這是我的一貫伎倆。
其實,那真是一個絕妙的詞語,在我的第二課時中,作為補救,我和學生圍繞“和諧”,挖掘出了榕樹之所以旺盛的秘密:因為榕樹的根和土是和諧的,小島的水和樹是和諧的;我們挖掘出了鳥之所以快樂的原因:因為人與鳥是和諧的,鳥與樹是和諧的。
這么多的和諧才是使得那個小島成為了“鳥的天堂”,而如果我們期待更多的“人間天堂”,就要努力去營造和諧,這不也正是現在這個社會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嗎?這份意外的收獲讓我和學生對這“人間樂園,鳥的天堂”,更添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遺憾】
可是當時,我們都錯過了。
對于我,我錯過了一次精彩的生成,錯過了一個可能出現的課堂亮點;對于那位學生,她錯過了一次展示自己的良機,錯過了對自己獨特感悟的肯定,錯過了被所有同學贊賞甚至崇拜的可能;而對所有的學生來說,更是錯過了一次對文本魅力的深刻感受,錯過了對和諧課堂的親身經歷。其實,在課堂上的一瞬間,我是想對這個詞進行追問的,但是,學生可能做出的回答卻讓我忐忑不安。
因為在我的預設中,現在還只是初讀課文,我的顧慮是:萬一她把我想講的和盤托出那我這堂課可怎么上?還有,我知道我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本來就很多,我的教學進度本來就很緊,這些都不容許我對這個生成進行再追問、再生成。你看在這短暫的一個念頭中,就有八個“我”字。看來,遺憾并不是偶然!
【思索】
這次遺憾,讓我看到了自己作為教師,在教學機智上的缺憾。面對預設外的生成,我缺少隨機應變的能力,這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教學才能和素養。當然這一素養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蹴的,需要我從各方面去努力。而更重要的是,我看清了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并不如自己一向認為的那樣民主平等。在學生的'生成和預設的教案之間,我選擇了后者。看來,我還是無法從課堂的主宰者這個高高的
階梯上走下來,無法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有人這么闡述如今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確,隨著新課程背景下教學開放性的增強,學生在課堂上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勢必大大增多,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時刻關注著學生不斷變化的學習需要,去尊重他們的即興創造,珍視他們的獨特生成,并能把這些作為推進課堂進程的重要資源,來靈活調整教學重難點。
“平等中的首席者”不僅僅是一句“你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能詮釋的;“平等中的首席者”應該成為教師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師要用它來衡量自己的課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學生自主”和“教師主導”之間的平衡。
當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成為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后,課程才可能是動態的、發展的,教學才會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尾聲】
如果說,課堂是個藝術的舞臺,那學生就是這舞臺上的舞者。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舞臺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在最佳的狀態下盡情發揮。如果我們能夠在課堂上敢于直面發生于瞬間的鮮活學情,順應學生的需求,巧妙地轉化為一種難能可貴的教學契機,那么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將是一片更為廣闊的舞臺空間,而我們也就能走出生成的遺憾,去演繹無限的精彩。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6
從整個的課堂效果來看,這樣的教學設計比較的死板,這也是造成學生不能積極參與的最主要的原因。首先,在感受榕樹之大的時候,用的時間稍微多了一些,在課堂上,我對時間的感應能力也降低了,這是幾年前從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這導致最后一個環節,理解雙引號的用法沒有處理而留做了課后思考。感受榕樹之大,“從課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寫出了榕樹之大?”我想應該給學生留兩三分鐘的時間,讓他們在書上找一找,并做簡單地批注,然后再做交流,可能更會節省時間,也能使學生真正進入文本。
另外一個反思,就是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的技巧。無論是什么樣的文章,讓孩子們眼前有物,把孩子帶到現場都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這節課首先在我眼中就沒有大榕樹,沒有眾鳥的歡騰,沒有美,沒有情,當然也沒有引導學生真正地進入情境,真實的課堂出現一些問題很正常,這堂課很不錯,可是沒找到感覺的課,怎能算是成功呢?學生沒有真正用心地參與,沒有碰撞的火化怎能算是不錯呢?
課堂上無痕的引導,教師深厚的基本功……我努力,我追尋。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老課文,對于我來說很熟悉。但是,我從來沒有這么認認真真地備過課。因為認真,我對課文的了解更深了。
1、學生的預習較好。如:生字的認識、詞語的朗讀、找多音字,對不懂的詞語的理解等等吧,預習很到位。
2、很多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當中來。今天上課,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景象,尤其是,我問道:“作者幾次去了鳥的天堂?”很多同學爭先恐后地舉手,我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原來,講課很多時候需要適合學生的方法、方式,尤其是需要鼓勵性的方法。
但,也存在較多的問題。
1、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完整,語言組織能力較弱。簡單的問題打得還算可以,但回答較長的問題時候,就不知道怎么去回答。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有些句段的理解談自己的感受時,會語無倫次。所以這方面,我得練練。
2、在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性體現不夠好。本來學校提倡學生自主性學習,但課堂上,還是老師的說為主,這樣以來,很多學生會吃“現成飯”,從而“撐破肚子”,學會了懶惰,有了頭腦生銹的景象。
總之,我的課堂上有了學生的“足跡”了,我會慢慢地滲透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質量!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8
在《鳥的天堂》這堂課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學的個性投入。這是學生用心參與、合作學習的一堂語文課。
首先,我透過引導談話,讓學生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說說“天堂”是什么樣貌的。聽到這個話題,學生們顯得很興奮,都舉起了小手。學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完美”、“天堂是幸福的”……
等學生稍平靜了一些,我說:“我想小鳥在天堂里必須也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吧!”同時我板書了課題《鳥的天堂》。讓學生讀了課題之后,我進一步引導:“讀了這個課題,你想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稍做思索,又紛紛舉手,爭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問題:“鳥的天堂”指什么?“鳥的天堂”是什么樣貌的?“鳥的天堂”在哪里?“鳥的天堂”里有什么?鳥在鳥的天堂里過很快樂嗎?“鳥的天堂”是怎樣構成的?……
在解答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完成自我能解答的問題。有些學生透過課前預習,能回答說:“鳥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樹”、“鳥的天堂在廣東省新會縣環城鄉天馬村前的天馬河中”、“有許多鳥在鳥的天堂里過著辛福快樂的生活”……有些問題學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問題學生回答不夠全面。對此,我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稍加整理,然后讓學生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在文中找出有關語句,經過小組合作討論,全面、合理地解答問題。
問題是學生自我提出來的,學生解答問題的欲望十分強烈。于是,學生帶著問題開始閱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學生讀得十分認真,十分投入。有些學生獨自閱讀、獨立思考,有些同學閱讀課文再討論交流,合作學習。只見學生一陣是讀書,一陣是用筆在書上點點畫畫,找出了有關詞句,一陣又是默默思考;有的學生在書上相互指點,有的在滔滔不絕地陳述著自已的觀點,有的在補充他人的敘述,也有的在爭論著……
時光一分分地過去了,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思考、討論問題、到組織語言,解答問題,每一個環節都做得那么認真,那么投入。
最后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在老師或同學們的補充幫忙下圓滿地解答了每一個問題。就這樣,透過學生的問、讀、想、說,基本上理清了文章的主脈,把握了本課學習的主要資料。
這堂語文課,學生學得如此投入。之后,透過對這堂課學習過強的反思,我對語文課的學習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德國教育學家福祿貝爾說過:“兒童有著強大的驅動力,教師的任務是管理和引導學生,把他們的驅動力用于值得從事的活動中。因此,教師應當為他們自身活動創造環境”。
首先,教師要善于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談話,激發學生的這種強大的驅動力,培養學生學習情感。“天堂”這個話題,是快樂的話題,是完美的話題,這也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從說“天堂”開始,學生就對本課的學習產生的興趣,就有了用心投入、主動學習的潛在意識。因此學生在讀課題《鳥的天堂》時思維就活了起來,隨后才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問題。本來學生對自我設計的問題總有著濃厚的解答問題的愿望,也就是學生把透過閱讀解答自我提出的問題當成是值得從事的活動,比起教師提問讓學生解答來學生更愿投入自我強大的驅動力。這正是本課學生能用心投入學習活動、主動探索的主要原因。
當然,學生有了參與活動、探究學習的興趣,教師還要重視學法指導和潛力的培養,要適時地引導學生能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資料,并能用自我的語言較全面,合理地描述問題的結果,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潛力。
學生陳述自我的見解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描述予以肯定,幫忙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技巧地幫忙學生把自我的見解描述得更具體,更有理有據,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理解潛力和表達潛力。如,指導學生說出透過“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應接不暇”等詞語說明大榕樹里的鳥很多,透過“有的……有的……有的……”說明鳥在那里生活得很快樂。也就是說鳥的天堂里有許多鳥,它們過的很快樂,很幸福。這也是把大榕樹說成是鳥的天堂的主要理由。說到為什么大榕樹會成為鳥的天堂時,學生不但說出了大榕樹成為鳥的天堂的原因,也能結合本地實際,說出了“我們也要保護環境,讓我們家鄉有更多的鳥的天堂。”多么完美的愿望啊!
這堂語文課,從問到讀、從讀到想、從想到說,無不顯現出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看到一張張求知的小臉,教師又怎能打斷學生的學習活動呢?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審視教學,要對學生的一切發展負責。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作為學生學習自身活動的良好發展環境,在課堂上重情感教育,重習慣培養,重學法指導,重思維訓練,堅持這樣做,就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們一生的發展。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9
1.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從而明確鳥的天堂的特點。同時,我通過引導學生們感受作者兩次到鳥的天堂的情感變化,突出鳥的天堂的獨特的美,從中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贊美。
2.在教學過程中,我在基礎知識方面讓學生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這樣能提高學生的自學水平。同時,我通過“初步感知、深入分析”的方法,讓學生層層深入地了解文章,從而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對這篇文章課后拓展的部分不太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加深、加寬對文章的《鳥的天堂》一直是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歡的一篇課文,巴金先生以優美的語言,記敘了他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也為我們展示了一棵百年大樹獨木成林的景象,教學中如何能讓學生感受到這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呢? 我首先抓住“不可計數”這個重點詞,先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它的含義,再用課件幫助學生認識榕樹,通過課前自學,讓學生交流關于榕樹的自然知識,認識氣根從主觀上感受榕樹枝干的“不可計數”。又抓住“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的“臥”,“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的“堆”等,進行換詞練習,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自己保存了一段視頻,展現的就是這棵500年大樹的全貌,還有各種鳥兒嬉鬧、棲息的鏡頭,直觀地體現了“鳥的天堂”這一壯觀景象。為下文體會“這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提供感性認識,也為本課難點的突破提供了幫助。
通過影視圖文對照,學生無不感嘆這偉大的自然奇觀,帶著真實感受朗讀課文,潤物無聲,水到渠成。拓展,拓寬學生的眼界。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10
一、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寫景的記敘文。課文按時間順序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表達了作者贊美“鳥的天堂”,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課文先寫作者和朋友劃船出去游玩,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看到的景象。接著重點寫榕樹的大和茂盛,按由遠及近的觀察順序寫,表達了作者對榕樹的贊美之情。這一部分屬于靜態描寫。
課文然后寫作者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看到的眾鳥紛飛的熱鬧情景,表達了作者的喜悅興奮之情。這一部分以動態描寫為主。
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相結合是本課表達上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景物的方法,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學反思:
1、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景物的方法,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為了達成這個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步驟:
(1)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敘述順序。
(2)弄清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4)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句子,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清晰的教學思路為學生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線索,學生學起來既輕松,又不覺得枯燥,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并且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可見教師的講授思路對于學生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影響。
2、第一課時以讀帶講,讀中感悟:這么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掘、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通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為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同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讀書的課堂。通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扎實的,因為本文本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3、第二課時多媒體起到輔助效果:《鳥的天堂》一課寫得極有畫面感,因此,這一節課中所運用的多媒體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學生感悟到了榕樹的美后,讓他們觀看榕樹的畫面;學生感悟到了鳥的熱鬧場面后,再播放畫面,這些都對學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
總的說來,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能夠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因為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內化的,而從課后提問和課后習題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學生真正學到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不是被硬塞進去的。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11
課文《鳥的天堂》描寫的是一棵棲息著無數鳥的大榕樹,巴金寫自己兩次去鳥的天堂的不同感受和經歷,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想象“鳥的天堂”的畫面,體會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的不同感受。難點是體會描寫大榕樹特點的句子。
在體會作者兩次去大榕樹的不同感受時,我提出問題:為什么有的鳥的天堂加了引號,有的卻沒有加?在學生充分朗讀的情況下,引導學生質疑問題,并讓他們進行小組的討論,引導學生通過結合上下文來分析兩個鳥的天堂所帶給作者的不同感受,接著找出文中的相關句子進行對比教學,前后對比作者到達大榕樹的感受,也了解到鳥的天堂有雙引號與否的區別。而在體會作者看見鳥兒后的歡樂心情,我則結合對鳥兒的描寫的分析來取得突破。文中兩個“到處”寫出了鳥兒不可計數,后面一句“大的,小的……”則寫出鳥的數量多,種類多。13自然段中則寫出了鳥兒的活潑,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動作描寫來突出鳥兒可愛活躍的形象,而襯托作者的心情。
《鳥的天堂》向學生展現的是大自然的美,沒得語言需要反復的品讀,美的情感需要用心地體會。朗讀是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有效途徑,因此,我讓學生多讀文本,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12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巴金先生《鳥的天堂》這么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完美,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我所知,訴自我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透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為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一樣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讀書的課堂。透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扎實的,因為本文本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著重在閱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走進文本背景與主題。“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完美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于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敘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齊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述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群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就應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學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為什么呢?不是學生閱讀潛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不僅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蘊含著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贊美之情。再如“朋友說那里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在讀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贊美,因此,在讀文章時,必須要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2《鳥的天堂》是我國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一篇蘊含著豐富人文內涵的文章,不但文筆優美,而且包含哲理:只要人類尊重自然,大自然就會給人類以豐厚的回報。
成功之處:
本文抓住了“點面結合描寫景物的方法”“點面結合的描寫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運用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寫群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群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寫了一只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寫。那么,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呢?如:寫柳樹,首先對柳樹在四季的變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覺。春天的柳樹“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的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可以說,是對柳樹總體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寫,這樣的例子學生已掌握了不少“美麗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家鄉的小河……”
不足之處:
1、小組間交流、配合不夠。小組交流時,對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運用語言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老師對學生的作品指導、評價力度不夠。
2、朗讀既是理解課文的基本手段,又是獲得語感及審美情趣的方法,如果能結合網絡提供的畫面多一些配樂朗讀,就可以促進學生產生用聲音再創情景的更大欲求,從而對語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改進措施: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于注重這種模式,而在必須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讀,以及對某些重點句子的體會。對于文章作為游記的寫作順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來,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其他務必的教學程序,否則就會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屬于課堂調控方面的潛力,也是需要加強的地方。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13
相同的文本,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學內容的取舍有變化。這是我在執教了《鳥的天堂》之后的感悟。
因為接手新班,集體中的成員來自五年級各個班級,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不會讀書,有的不善思考,有的根本沒有接觸過批注式閱讀法。面對這樣復雜的現實情況,我必須放慢腳步,帶著孩子欣賞沿途的風景,在進行略讀課文《鳥的天堂》的學習時,關注學情,有的放矢展開教學。
我首先檢查了學生對《鳥的天堂》的預習情況,有了欣喜的發現。學生在引領下,已經有了文本寫作的意識,他們開始關注表達,關注作者如何有序地書寫。在預習時,他們找到了表現時間順序的詞句,對文本的段落進行劃分。知道了讀書要從整體入手,關注內容,有了對文本脈絡梳理的小嘗試。在品詞析句時,學會關注修辭的精妙與疊詞的運用,寫下讀書發現。但是對于文本細微處的發掘,問題意識仍有待培養。
有了對學生學情的把握,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一步發現語言美。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一同甄別。大家在討論中發現了有些問題本身很淺顯。如“為什么起初是靜寂的,后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為什么我們要繼續拍掌?”這樣的問題一讀就懂,沒有探究的價值。“為什么第一天經過鳥的天堂沒有看到一只鳥,而第二天看到了很多鳥?為什么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為什么說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相比之下,這些問題更有利于對文本的深入學習。提問題要提像這樣值得探討、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
怎樣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呢?我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首先要沉下心讀書,找到自己的疑惑處。不能流于表面,為提問題而提問題。其次要學會確立的重點句段,從中尋找問題點。最后,要做一個有心人,善于發現文中有價值的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敏銳的捕捉能力,發現文中的精妙處。在學習“大榕樹”時,我鼓勵孩子們學會從看似平常的字眼中尋找精彩。圍繞“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中“臥”字欣賞,抓住“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堆”字品味,對“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中“叫、飛、撲”展開想象。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而我努力依據學情,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在問題意識的浸潤中,伴隨著思考前行,在讀、悟、思中掌握學習語文的金鑰匙。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14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情景創設,協作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發展聯想思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結構的主動構建者,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簡單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是怎樣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
(一) 提供正確的感知形象,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
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端,沒有正確的感知,就不能獲得任何知識。語文教材內容異常豐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小學生的感知水平不高,限于生活經歷和知識積累,有些教材內容很難正確感知。利用現代多媒體就能縮短學生的認識和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如《鳥的天堂》一課,學生沒有親臨過鳥的天堂,對大榕樹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認識,了解不多,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那么,依據多媒體能夠通過聲,光,色,形,把遠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變實這一點,我在教學中設計多媒體超文本的教學軟件,向學生展示大榕樹的實景,從而拉近學生與鳥的天堂的空間距離。
(二)多媒體為學生提供陶冶情感的教材。
情感是兒童學習的動力。現在媒體在具有智力功能負載的同時還具有審美功能的負載 。課文中的事物形象是有語言文字構成的,怎樣變文字形象為活生生的,訴諸于情感的實體形象,去產生激發人,愉悅人的審美效果呢?現代多媒體提供了形聲同步的立體教材。所以,我經常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渲染氣氛。如:在《鳥的天堂》一課,開始我播放了一段悅耳動聽的鳥叫聲,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傾聽,用心去感受。那么,利用音樂的語言,使課文語言的形象激活了生活中原來積累的相關的表象,并融合在一起。這群鳥雀躍,嬉戲玩鬧的場面就促使學生情不自禁的產生想親眼看到畫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增。影視的形象更能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它能再現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紛繁世界,使語言內容變抽象為具體、生動,使文字教學信息傳遞由靜態變為動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欲望。因此我在《鳥的天堂》一文的設計中,結合教材重點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發展水平,有目的的恰當適時的運用電教媒體,將學生帶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如:為了讓學生感受榕樹的枝繁葉茂,播放了榕樹的實景錄相,伴著優美動聽的鋼琴曲,并配上老師優美動聽的語言描述,讓學生在活動的畫面中,在感情充沛的語言描述中,十分自然地進入路綠色極濃、情境宜人的境界,親身體驗大榕樹那充滿生機的靜態美。此外,在教學作者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我又播放了一段錄相,這段錄相很生動,在一棵茂盛極具生命力的大樹榕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鳥們白天自由翱翔,盤旋飛舞,交互更替,唱歌嬉戲,場面頗為壯觀,真有“鳥喧林愈靜”的感覺。讓學生感受到了群鳥雀躍的動態美。學生邊看邊發出贊嘆,從而,在感官上獲得了美的享受。活了原本凝固的語言,而主體意識就在其間逐步形成,逐步深化。由此還例如我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我用錄相再現了五壯士英勇跳崖的感人情景,學生看著聽著,眼里噙著淚花。接著我用問:“什么地方使你受到感動呢?”問題一提出,各個學生爭先恐后的發言。就這樣,五壯士那英勇豪邁不怕犧牲的精神,五壯士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悲壯之美在學生心中樹起一座不朽的豐碑。因此,形象的畫面,動態的世界,兒童暢游其中,飛向藍天,潛入大海,越過崇山峻嶺。心靈在體驗,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對話,有了發字內心的感嘆,充分激看來,形象的畫面,動態的世界,兒童神游其內,飛向藍天,潛入大海,越過崇山峻嶺,趟過歷史長河,心靈在體驗,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對話,有了會心的微笑,感動的淚水,由衷的贊嘆,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語言,而主體意識就在這其中逐步形成,逐步深化。
(三 )多媒體的利用要取長補短,因課制宜
現代媒體與教學的整合,改變了課堂的教學模式,用音畫交融,聲請并茂的手段以知激學,以情激學,寓教于樂,打破了機械分割,平面運動,岸上游泳的松散結構,注意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造能力,更重視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但現代媒體的開發和利用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對媒體特征認真分析,努力發揮媒體的特長。如:是用來創設情景,展示事實,還是來顯示過程,推導原理,擴大知識面等。其次,是要精心組合多媒體,盡可能取長補短,相互補充,交融成一個新的整體,為構建的課堂結構服務。
(四)巧妙結合,突破難點
課堂教學引進了現代化的認知工具,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語言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教學的過程要重視信息的反饋和調控,以利于組織嚴緊的結構,優化教學過程,強化學生成功的體驗。例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有一個句子“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讓學生獲得感知的信息,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說一說體會,當發現學生理解不夠準確時,我又及時做了調控——出示了一段錄相,錄相清楚的再現了那榕樹翠綠的葉子在陽光的照耀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一陣微風的吹拂下,那鮮亮翠綠的葉子一動一動的,仿佛在長呀長。看到這,學生茅塞頓開。例如我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學生對中部鑿井法,兩頭鑿進法和人字形線路缺乏感性認識,于是我把它制作成動畫,課上播放,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效果很好。
(五)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雖然在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它畢竟是在探索階段,要充分發揮其作用,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師板書。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征的 黑板在某些方面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取代的。首先是黑板及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方便增刪。另外板書有提綱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一目了然。
(2) 使用多媒體教學是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多媒體本來是一種教學工具,教師不能只當解說員,而應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樣的操作,使多媒體發揮最佳教學功能。同時要從人與多媒體、教學內容與多媒體的關系入手,探求多媒體在教學運作中的基本教學規律和要求,是多媒體在教師的駕馭下有的放矢地發揮作用。
(3) 此外教師還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學會電腦操作,并能自如的運用電腦軟件,更應潛心探索多媒體教學的思路和方法,不斷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綜合素質。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15
《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記述了作者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表現了大榕樹的龐大茂盛,以及鳥的天堂的名不虛傳,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中這種生命現象的熱愛和贊美。這篇課文是本單元組的第一篇課文,而本單元組的訓練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因此在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在學生明確了大榕樹和眾鳥的特點把握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第二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帶著“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的特點的,哪些句子寫得好,為什么好”的問題,細細品讀課文,體會寫法的。
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以讀為主,讓學生把心放進具體的語境中,邊想像畫面邊體會情感,抓住關鍵的字詞,讀出感受,讀出滋味,然后是師生評價,評價后結合體會再讀再悟,使讀的層次逐步提高,在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言語、情感的能力也隨之提高。
另外,在本課的學習中,還注意了讀與寫的結合,在領悟作者抓住榕樹特點進行靜態描寫的方法后,進行了遷移訓練,學習作者的寫法,口頭描述自己喜歡的一種花草樹木。在領悟作者動態描寫群鳥歡騰的熱鬧場景后,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述可見同學們的活動——這些訓練隊直到孩子的寫作能起到較明顯的作用。
本課的拓展練習,雖然之設計了一項,但這次拋磚引玉,卻體現了多元化的原則:學生可以從環保的角度談認識,也可用上本節積累的語言,也可學習本課的表達方式,因此呈現的果應是開放的,多元化的。
但是,理想和現實永遠是有差距的,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1、 再以讀促悟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參差不齊,所以,感情朗讀的水平也參差不齊。
2 、由于這節課的目標是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所以在體會方法的實際操作中,工具性的分量有點重了。
3 、拓展練習的開放性較大,所以學生寫出來的東西面面俱到,層面很淺,倒不如專門落實積累或學習表達一個方面更扎實。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16
為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上完《鳥的天堂》一課后,我對此次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
(一)在教學目標上,注意簡化頭緒,集中目標,確定課文的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
1.析題,引疑;
2.初讀感知全文內容,理清思路。
第二課時:
1.從中心句入手,引導質疑問題;
2.細讀課文,認識大榕樹奇特、美麗的特點,體會大榕樹上眾鳥紛飛的壯觀情景,認識靜態與動態描寫的方法;
3.精讀課文,釋疑,體會感情。在第二課時教學之初,我們還設計讓教師揭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并指名學生復述,強化目標意識。
(二)在教學結構上,注意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設計了“引疑—質疑—析疑—解疑”的教學思路
在速讀全文后,有意識地抓住文章結尾段的中心句,引導學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騙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一句中為什么前一個“鳥的天堂”要用引號力爭起到從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著,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插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加以解決,使析疑、解疑的過程成為語言文字訓練和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
(三)在教學方法上,形式多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1、把質疑問難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上課之初,引導學生質疑,在析疑、解疑過程中,仍不忘讓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帶著問題學,針對問題學,同時掌握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語言文字訓練及朗讀訓練中,讓學生讀、思、勾畫,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如詞語訓練中,用解釋、比較、聯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導讀,有默讀、齊讀、自由讀、有感情地朗讀等形式,并注意啟發學生讀的欲望,提高學生讀的能力。
3、除了啟發學生質疑問難以外,還啟發學生哪些地方讀懂了你是怎樣讀懂的幫助學生溫故知新,樹立學習信心,總結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來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課前做足準備工作,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的理解課文
要運用多種手段,擺脫死板文字說明,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再及時引導他們主動地去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全面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培養他們科學的認識方法。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17
今天我給同學們上了《鳥的天堂》這篇課文,在課前我做了很多的準備,因為是首次執教四年級,課文的篇幅也在不斷的加長,所以無形之中有著教學上的困難。
課文分為四部分進行講解。第一部分講述了觀看“鳥的天堂”的時間,地點以及環境;第二部分講了第一次經過時看到的景象及大榕樹的茂盛;第三部分講了第二次經過此處時百鳥齊飛的景象;第四部分則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當把課文分為幾大部分之后,教學目標就更加清晰了。首先感受課文作者巴金先生的遣詞造句之美,其次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這種自然之美,它那極具富有生命力的力量之美。
在上課過程中,我遇到的難題就是孩子的拖音,在這個反反復復強調、示范,但他們卻一再犯的問題之上,我想我要做的還有很多,希望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奶聲奶氣的音調可以改變,能夠更加的規范、整齊、有力。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18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的確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佳作。而這篇文章的重點是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表現了大榕樹的龐大、茂盛,以及鳥的天堂的熱鬧景象.所以在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感悟作者這兩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一、初步設想
這篇文章層次清楚,學生理解起來也非常容易,所以我采用與
學生交流以的方式開始。首先介紹一下作者巴金,然后讓學生自由讀文,談一談你對鳥的天堂的印象。教師介紹鳥的天堂的資料。第二步讓學生再閱讀課文說一說鳥的天堂的特點,總結出樹很大、很茂盛,鳥多等特點。第三步讓學生再讀課文,畫出表現這些特點的句子或詞語。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感情去讀,讀出他的特點。第四步總結作者的寫作方法,了解這樣寫的好處。
二、課堂成功之處
1、重視朗讀訓練這是本課一個較成功之處,主要采用自主朗讀,談感悟的方法。同時《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我抓住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的閱讀,從“分”到“合”,讓學生充分感受“樹”和“鳥”互相依存的融洽關系,感悟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整體和諧性,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華,進一步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段落,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說鳥的天堂給自己的感受.在領悟作者兩次所看到的景觀時,又讓學生閱讀其中的重點段談感受.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讀,促感悟。這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的好課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讀”。當學生領悟到了景觀的美之后,再讓他們感情朗讀,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對照畫面讀等多種形式,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美的感悟.
2、《鳥的天堂》一課寫得極有畫面感,因此,這一節課中所運用的多媒體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學生感悟到了榕樹的美后,讓他們觀看榕樹的畫面;學生感悟到了鳥的熱鬧場面后,再播放畫面,這些都對學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特別是最后的情景朗讀讓學生對整個鳥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準確的感悟.
3、同時,在教學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導學生去想象.“為什么這個地方會成為鳥的天堂”,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聯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這一問題的探討也讓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處
《鳥的天堂》一文也是學習寫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點,對葉子的細膩描寫、動態描寫、靜態描寫等等,我的課堂上缺乏了對領會表達方面的指導,同時有些方面領悟的不夠全面,沒有讓學生深入領會榕樹的遠觀的美,沒有重視好學生對作者表達方法的領悟,最后一句話由于時間原因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去領悟它的標點符號的不同用意.
四、幾點反思:
1、備課必須要深挖教材,越細越好,上課時心里越有數。
2、課堂上要滲透對寫作方法的指導,為寫作課打好基礎。
3、重視引導學生對表達方法的領悟。
4、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重點語句中的重點詞語去感情朗讀。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19
《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表現了大榕樹的龐大、茂盛,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的名不虛傳,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中這種生命現象的熱愛和贊美。
這篇文章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章。教學時,教師可抓住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的閱讀,感受“樹”和“鳥”互相依存的融洽關系,感悟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整體和諧性,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華,進一步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段落,談感悟:
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說喜歡榕樹還是鳥兒,并陳述自己喜歡的原因。
2、抓句子,談感悟:
在學生暢談喜歡段落的基礎上,先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反復閱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去尋找美。再組織學生討論,來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讀,促感悟:
這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的好課文。在教學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段落,自已朗讀,自己感受是否讀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后在小組中讀,推薦讀等。
朗讀既是理解課文的基本手段,又是獲得語感及審美情趣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談感悟,有利于學生獲得豐富的欣賞角度,有利于學生展開自己個性化的見解,促進學生主動、生動、個性地學習和語感的發展。特別是結合多媒體課件提供的畫面配樂朗讀,可以促進學生產生用聲音再創情景的欲望,從而對語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20
《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課文描寫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美麗:景象榕枝繁葉茂,眾鳥歡樂歌唱。作者以樸實優美的語言、鮮明的動靜對比手法,贊頌了這自然景觀,生動地描繪了這株大榕樹是“鳥的天堂”,從而贊嘆了我國南方水鄉自然環境之美。
一、走進“鳥的天堂”——感受枝繁葉茂
1、通過情境感知
在教學本課時,為了把學生帶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我通過形象的語言描述和多媒體錄像,設置了以下幾處情境:
情境1:多媒體出示大榕樹上百鳥鳴,群鳥飛的錄像,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了“我”來到大榕樹下的情境;
情境2,伴隨著音樂的錄音,播放大榕樹的錄像片斷,使學生進入“我”欣賞大榕樹的情境中;
情境3,伴隨著音樂的錄音,播放大榕樹上群鳥紛飛的錄像,使學生進入“我”欣賞鳥兒的情境中。
2、自由交流感知
當學生閱讀得差不多了,我就請學生在全班交流:課文的哪些地方寫出了大榕樹的枝繁葉茂?通過感情朗讀來體會。
有個同學說我喜歡第一次看到的鳥的天堂。他說:“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樹,這棵大榕樹充滿了生機”。他很有感情地讀了第8自然段最后兩句話:“似乎每一片綠葉都是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樹”。聽到他讀,似乎眼前就是那綠得逼人眼睛的綠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讓人覺得綠葉綠得鮮亮,綠得讓人興奮!有個同學說:“我喜歡第一次看到的鳥的天堂,因為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么大的榕樹,也沒有看到過樹干上長出這么多的根來的大樹,這讓我實在太驚奇了!”她主動地朗讀了第7自然段,并談了自己的看法,抓住重點段來讀也很不錯。有個喜歡第一次看到的鳥的天堂的同學說:“我從小就喜歡綠色,大榕樹是綠顏色的,所以我喜歡”。他朗讀了第8自然段的重點句:“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點縫隙”。他接著說:“這兒的‘堆’和‘簇’,表現了榕樹的茂盛,更表現出了榕樹的綠。”課文編排的意圖就是要學生能夠知道作者是怎樣來表現榕樹的特點的。而這個同學們通過談自己的喜好,更好地領悟了教材。
二、透過文字——感受語言魅力
語言大師巴金的文章,流暢自然,樸實生動,富有熱情。《鳥的天堂》一文更是如此,語言上準確生動,樸素優美,簡潔灑脫,富有節奏感。
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里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涌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準確地刻畫出來。“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為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第二次去看榕樹,寫群鳥嬉戲,“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極言場面之廣大。從聽覺寫“聲”,從視覺寫“影”,寫影比寫鳥本身更能體現當時的熱鬧紛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充分寫出形態的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三、走近鳥兒——感受人鳥共生
美麗的大榕樹,自由棲息的鳥兒,它們彼此相伴相融,構成了一道絢麗的風景。學生不禁要問:為什么這株大榕樹會成為“鳥的天堂”呢?教學中,抓住學生關心的這一話題,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討論,可以達到一舉多得:深刻理解課文;感受人鳥共生;保護自然生態。承接了學生的質疑,引出了對話的話題,師生彼此之間交互對話,感受了當地農民愛鳥、護鳥的和諧共生。同時要求學生去保護益鳥。
四、理解文本——感悟表達方法
任何文章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一篇好文章,不僅在思想內容方面給我們以啟示而且在表達形式方面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將大榕樹的靜態美和群鳥紛飛的動態美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一動一靜,相互映襯。我在教學時就抓住了這一點,在總結課文階段,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及課文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由總體到個體,將作者行文中的表達方法內化為自己的習作素養。學生學習的目的最終是要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我們要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進行訓練,做到了講練結合。
五、走進文本體現校園文化
茂密的巨大的榕樹,周圍的河流、農田,農民不許捉鳥。既有鳥的食物來源和良好的棲息地,也有保護鳥而不是吃鳥的人,于是形成了一個良好的人、鳥、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理解了這些文本中的內涵,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自然會更深刻。
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習課文為契機,對學生進行愛鳥、護鳥、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保護鳥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做到人、鳥、自然和諧共處。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21
巴金筆下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采用動靜結合、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鳥的天堂,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
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改變了以往“牽著走”的方式,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因為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從課后提問和課后習題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學生真正學到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不是被硬塞進去的
在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帶起整篇課文的學習:作者和他朋友幾次去了“鳥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景象?為什么兩次所見所聞不一樣?學生通過默讀,通過思考,通過討論和交流,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以上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帶領學生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脈絡層次,初步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整體感知過程中,我還穿插對意義段的教學。
“點面結合”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也采用了這種方法:作者在描寫群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群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寫了一只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寫。我帶領學生一起概括出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景物的總體進行描寫,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進行細致刻畫。語文教學要做到一課一得。我為學生準備了一幅花園照片,要求學生運用這種方法描寫春天的花園。班上的大多數學生掌握了方法。
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的課堂。這篇課文的教學,學生的讀顯得有點欠缺,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進行不同形式的讀。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01-07
《鳥的天堂》的教學及反思06-24
《鳥的天堂》教學的反思07-04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06-14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02-20
《鳥的天堂》的教學與反思06-26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05-07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2-04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06-13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