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中訪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
秉承著這一目的與宗旨,我進行了《山中訪友》的授課。重點是通過課文隨堂講解,教授孩子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并運用到今后的寫作當中,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以下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
一、教師評價、激勵語言到位,學生參與程度高。
在觀看研修視頻中,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評價語言的重要性,因此,此次授課我特別關注到了這一點。我抓住每一個可以鼓勵、表揚孩子的機會對其進行點評:寫字姿勢、課文朗讀、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以及準確性方面。我真的發現,與以往的課堂不一樣了,孩子們都愛舉手發言,積極性特別高。
二、課堂環環相扣,自然順暢。
一節優秀的課堂背后必定是教師精心的設計,作為一節樹標課,我想盡我最大的努力做好。因此,不僅僅是教師要備教材,同時教師還要備學生。于是,我盡可能地設想到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吃透課本,吃透學生,才能將課堂了如指掌,進行得自然順暢。
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我們要以學生為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本節課中,我以第一個比喻句、第一個擬人句為例,進行教學,之后讓學生模仿著來分析句子中的修辭手法。起初可能很難,但是慢慢會發現孩子的模仿能力、發現能力都很厲害,課堂一下子就活了。
四、教學與寫作相結合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本節課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在教授孩子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同時運用小練筆、課后作業讓孩子復習修辭手法的使用,對今后寫作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有優點,同樣也有不足之處:
一、教學形式單一,缺少合作、交流學習
由于課程設計的原因,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缺乏小組、同桌之間的交流、討論,大部分時間是老師與學生個人的對話。這樣給孩子交流的時間少,思想的碰撞少,得出來的觀點就比較單一。所以在今后的課堂上,我會注意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孩子,讓他們學會自主、交流、合作,進行探究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二、教師語言感染性不夠強烈,學生體會自然美有待提升。
《山中訪友》這篇文章比喻、擬人的修辭運用得相當準確、恰當,語言優美,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在授課過程中,我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呼喚山泉哥哥、溪流弟弟、白云姐姐等等,但是,在語調上還有待改進、提高。
我一直堅信,優秀的老師帶給學生的課堂必定是美的享受,因此,我會更加努力的!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2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反思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我是個很幸運的語文教師,在自己語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放棄生物從事語文教學。在10次教學評估中,全部獲得的一類課。這個成功,有幸運,但決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訪友》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獲。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二、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
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于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三、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松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四、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范,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五、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
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系,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熏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并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3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文學作品教學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基于這點,《山中訪友》一文的教學目標定為:尊重文本,突出欣賞,強調語言品味,重視聯想和想象,注重閱讀的過程和方法。從整個課堂情況來看,本課的這些教學目標基本能一一落實。
綜觀全課,有兩點還是比較滿意的:
1、精心設計流程,鋪設對話梯度:
本堂課中,把教學流程設計為:先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與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語言為支點,以誦讀為抓手,發揮聯想和想象進行仿寫,進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實現學生與文本、教師、作者等的多重對話。其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個性美讀、模仿寫作這三個環節上。在這里,品味語言就是發現、咀嚼語言之妙,個性美讀就是感悟、欣賞語言之美,模仿寫作就是觸摸、習得語言之本,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誦讀的基礎之上。如果說品味語言只是“明于心”的話,那么個性美讀就是“明于口”,而模仿寫作就是“明于手”,這樣的教學流程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得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由模糊到清晰,從鑒賞到創造,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對話教學模式應有的效果。另外,隨著這三個教學環節的逐步展開,課堂對話的寬度和深度也隨之擴大。學生由著重于生本對話(品味語言)轉到著重于立足文本的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與作者的對話(個性美讀),最后開始與大自然、與自我對話(模仿寫作),整個課堂教學就這樣呈階梯式對話進行,將對話進行到底,將對話逐步深入。
2、巧用音樂背景,創設對話情境:
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能喚醒人的藝術感覺。”自古以來,文學與音樂就有著難解之緣,優美的音樂流入語文課堂,在營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像教學《山中訪友》這樣的美文,就巧妙地選用了三段優美的音樂,確實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上課之前,播放了第一段音樂,這段鳥兒歡叫的音樂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形成了閱讀期待。而學生的閱讀期待越強烈,與文本的沖撞就越激烈,在與文本對話中的收益也就越豐富。在品味了文章優美的語言之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個性美讀,放了第二段音樂,音樂與朗讀的有機結合,既愉悅了師生的身心,又讓語文課在審美中進行,得到了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寫作時播放的第三段音樂,仿佛把學生帶到了一個美妙的大自然中,較好地拓寬了對話的空間,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觸動了學生的情思,筆下的仿寫作品也越來越精彩。
總的來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要想使這個過程精彩紛呈、師生教學相長,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是極為重要的。雖然本課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但教學像《山中訪友》這樣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美麗的景色、表達美好的情感的散文,采用這種多讀、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對話的教學模式實在可以收到異曲同工之效。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4
聽了鄧愛靜老師的《巨人的花園》一課后,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講授《山中訪友》一課時的情形,覺得自己在語文工具性方面的教學做得實在不夠。
“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在感受語言文字情感的基礎上滲透進“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說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著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一連用了四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為第三人稱敘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么呢?”聽鄧老師講課時,指導學生朗讀時,鄧老師沒有停留在學生的語氣的指導上,她還指導學生:“巨人在說這話時,會有怎樣的心情?會有什么神態、動作?”指導學生朗讀這樣細致、到位,天長日久,學生的朗讀水平怎么會不提高?想想自己當時講到此處,如果我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能就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就體現得明顯、到位,語文的工具性將得到體現了。
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說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后,我可以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說……鳥兒呼喚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說……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明明是作者看著每一棵樹,作者卻說……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給忘了。如果當時上課時,我能體現這一環節,相信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可惜當時上課時,我只顧得讓學生感悟作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情了,忽略了對表達方式的學習。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里的一切融為一體后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說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里話都說出來了,情到深處才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說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那么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對象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贊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如果真是這樣,語文課不真的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了嗎?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5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所選篇目都是描寫大自然的。色彩斑斕的大自然,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悅。這些作品不但描繪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蘊涵著作者真摯而濃烈的情感。學習這些文章,使學生從中既能得到語文的滋養,又能得到美的陶冶,從而激發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李漢榮的《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這篇文章描寫景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
并且作者抒發感情也很特別,將山中的景物當成朋友來寫,將進山看景比作進山看朋友,因此,顯得真摯自然。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品位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習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作者詩意的繪景。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并作適當的摘錄。
二、學生分析:
五年級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觸,多停留在較感性膚淺的層面上,特別是如何通過文字來表達景物的美及領略景物描寫中所蘊涵的感情方面,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蘊情的寫法,是教師教學中應注重的。
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我將采用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然后反饋練習的學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完成課后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三、教學目標:
積極貫徹語文新課程標準理念,力求在課堂上實現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溝通和交流,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湛藍、清澈、唱和、玄奧、德高望重、津津樂道”等詞語;
(2)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
(1)鑒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象美;
(2)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3)初步培養學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3、德育目標: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四、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品位賞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難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大膽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學程序:
1、速讀全文,標示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思考下列兩個問題。教師隨機進行朗讀指導;
①作者到山中尋訪的友人是怎樣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嗎? ②邊讀邊勾畫出描寫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積累下來
3、問題研討:
(一)你覺得學習本文還有哪些問題不曾弄懂?(字詞句的含義,篇章結構、寫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過程:
(1)確定四人小組,自選組長,由組長組織交流,所提問題能互答則互答。
(2)每組推薦一個問題,寫在紙片上,交給老師。
(3)教師把問題稍作歸納,引導學生自答,教師補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學會了-------------”為話題,寫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內容、結構、語言、寫作手法、修辭等)過程:
(1)引導學生細細品位欣賞,并寫在研讀隨寫卡上;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儀上展示)
4、教師作為平等一員發表自己的看法。
5、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后練習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6、創新練習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學生借鑒課文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點。從某一景物的角度出發,重點突出景物的心聲,最好能點出環境保護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在這一環節中,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七、布置作業:
繼續完成問題研討(二),要求學生把自己學習本文的收獲記錄下來,進行“反省”訓練,提高學生的反省認知水平,以達到自我認識、自我調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強調“四自”,即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6
《山中訪友》這么一篇富有想像力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拜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課的描寫真美,我被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深深的感動,在作者的眼里,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正因為作者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體味廣闊的大自然,才會產生那樣的感情吧!教學本課,我從以下幾個詞中作了重點突破,效果感覺不錯。
1、“撞”出 “好心情”。
出示第一自然段:“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早晨,好清爽!”請同學們小聲地讀兩遍,讀后說說哪個字首先跳入你的眼簾?這個字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撞”字。感受到一份驚喜、一份意外)。指名說,指名讀,感受作者的好心情。
2、體會“德高望重”
第三自然段重點體會作者對古橋的贊美和敬佩。我主要抓住“德高望重”這個詞,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古橋的德高望重?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體會:①“站了幾百年”,讓他們體會到具有像老橋這樣默默奉獻的人才稱得上“德高望重”。②“多少”這詞可以看出老橋為人們做了很多好事,進一步讓學生想象一下他都做了哪些好事。這樣為大家服務的人才稱得上“德高望重”。③“弓著腰”、“俯身”,讓學生想象,悠悠歲月,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老橋依然如故,只有老橋這樣堅韌不拔地弓著腰、俯著身為人類服務著,像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德高望重”……經過多次指導朗讀,學生發自內心的贊美老橋,讀出對老橋的敬佩之情。從中也感受正是老橋默默無聞為大家服務的好品質,讓作者一擁有份好心情。
3、“知己”
第四自然段我主要抓住“知己”這個詞來展開教學,學生會從“呼喚”、“交換眼神”、“望”這些詞中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和鳥兒、露珠、樹木之間確實是知己了,然后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在讀中學生又一次感受作者和朋友間心心相通、心心相印等,為下文的感悟做好了鋪墊。
自然的美讓作者擁有了一份好心情,對課文的充分理解也是我們的課堂有了好氛圍。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講完課文,我布置了一篇寫景的文章,讓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展開想象寫出自己的感受。有點遺憾的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沒能充分調動,有點拘謹,仿寫的訓練還沒有做到位。但我想,只要敢于寫,勤于寫,用心寫,一定會有所進步的,在以后的教學中會多練習寫作,走進學生發現學生的寫作層次,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逐步提高。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7
聽了鄧愛靜老師的《巨人的花園》一課后,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講授《山中訪友》一課時的情形,覺得自己在語文工具性方面的教學做得實在不夠。
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在感受語言文字情感的基礎上滲透進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說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著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一連用了四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為第三人稱敘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么呢?聽鄧老師講課時,指導學生朗讀時,鄧老師沒有停留在學生的語氣的指導上,她還指導學生:巨人在說這話時,會有怎樣的心情?會有什么神態、動作?指導學生朗讀這樣細致、到位,天長日久,學生的朗讀水平怎么會不提高?想想自己當時講到此處,如果我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能就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就體現得明顯、到位,語文的工具性將得到體現了。
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說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后,我可以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說鳥兒呼喚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說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明明是作者看著每一棵樹,作者卻說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給忘了。如果當時上課時,我能體現這一環節,相信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可惜當時上課時,我只顧得讓學生感悟作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情了,忽略了對表達方式的學習。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里的一切融為一體后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說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里話都說出來了,情到深處才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說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那么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對象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贊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如果真是這樣,語文課不真的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了嗎?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8
因為是高年級的閱讀課,所以,“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成了設計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而是在感受語言文字情感的基礎上滲透進“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說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著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用了4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為第三人稱敘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
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了 “鳥兒、露珠、樹” 對作者的知心話后,我可以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說……鳥兒呼喚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說……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著每一棵樹,作者卻說……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
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給忘了,現在補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這一設計。)如果能體現這一環節,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里的一切融為一體后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說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里話都說出來了,情到深處才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說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
那么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對象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贊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誠如是,語文課不真的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了嗎?
悔之晚矣!!!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學習運用。
教學準備:
①課前布置預習本課字詞,熟讀課文。②制作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導語:同學們,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
2、揭題:今天,我們首先跟著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請同學們一起讀課題。
(學生可根據課題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語言流暢、完整即可)
師:讓我們帶著豐富的想象,跟隨李漢榮先生走進山林,去拜訪作者“山中眾朋友”。
二、自主學習
學路建議:
1、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圈出你認為優美的詞語并多讀幾遍,看誰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了解大概內容。
2、讀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
三、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詞的讀法,匯報好詞,集體品讀。
2、學路建議;
自讀課文1、2自然段,感受作者出門的心情。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3、“與微風撞了個滿懷”
“不坐車,不邀游伴,也不帶什么禮物,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一路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
(1)兩個“滿懷”的意思相同嗎?平時還可以說什么東西是滿懷的?
(2)帶著輕松愉快、滿懷的好心情朗讀這句話。
4、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出門訪友。請同學們在自由地、放聲地讀讀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訪問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這些朋友的?(交流討論)
四、精講點撥。
1、“與微風撞了個滿懷”的寫法及韻味。
2、隨機指導學生朗讀。
五、鞏固拓展
繼續讀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自主學習
學路建議:
請同學們再一次跟隨著作者去探訪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認真讀讀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寫在句子的旁邊。先自學,再到小組內交流。
三、合作探究
1、第三自然段
(1)出示課件:古橋。想一想作者面對這樣一座古橋的石橋他聯想到了什么?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形象地寫出石橋的古老滄桑,暗示了古橋發揮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對于古橋的一片深情。)
(2)讀讀句子,請想像一下,這座古橋在幾百年的歷程之中,它馱過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經發生過了哪些事?
(3)談談你對“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這句話的理解。
(4)指名朗讀,讀出作者對古橋的贊美和敬佩之情。
2、第六自然段
(1)作者看到落花與落葉聯想到了什么?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讀。
3、第七自然段
(1)雨大嗎?下雨時的情景什么樣子?用一個或幾個詞語來概括一下。
(2)如何理解“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3)齊讀一遍。
4、最后一段,首尾呼應。
5、帶著“好心情”,有感情地讀全文。
四、精講點撥
老師隨機指導。
五、鞏固拓展
1、課文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
2、自己選擇三個自然段背誦下來。
板書設計
1 山中訪友
古橋 鳥兒 露珠 樹
山泉 溪流 瀑布 懸崖
落花 落葉 石頭 雷雨
熱愛大自然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0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看篆體字“友”,從古文字入手,讓學生體會朋友之間需要什么?進而讓學生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的豐富極了。
我的教學設計的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
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于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范,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松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贊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分頁標題#e#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1
本學期我擔任六(2)班的語文教學,并兼任班主任工作。回眸半學期的語文教學,真是浮想聯翩,歷歷在目,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親一輪課程改革強勁的東風,催生了本冊教材所具有的代表性,邏輯性,完整性。它體現了"以人為本,教書育人"的原則。現將本學期第一單元《山中訪友》的教學做個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為了讓學生走入文本,課前我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如課文說作者:帶著滿懷的好情緒"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好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到山中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第三段時,讀者便才恍然大悟,原先作者要訪的是石橋,樹木,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后長出樹粒,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我想象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熱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的世界"。
我設計的練習充分體現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問題:
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哪些"朋友"
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示想像,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第一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述的景點,理清思路;第二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關于第一問要引導學生透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石橋,樹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關于第二問的回答,參見"教學參考"有關的資料。
總之,教學有喜有憂,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但也有不足之處,我將繼續加強學習,豐富自我,把握新的教學理念,讓自我所教的學科更上一層樓!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2
《山中訪友》是本學期的第一篇課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趣。我在老教材中未有過接觸,所以鉆研教材、結合學情頗費了工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我自己覺得在這一點上有些可取之處:
1、課前收集資料,創設學習情境
因為剛開學,學生的時間比較充裕,我就布置他們查閱了一些有關大自然的圖片資料,還讓有條件的學生將圖片打印出來,貼在四周,為學生營造出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情境。
2、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上課伊始,我出示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板書課題《山中訪友》,隨即提問:“看到課題,你有什么疑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趕緊道出了心中的疑團。所以,當我叫他們自由閱讀課文,解開謎團時,他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3、拓展想象空間,領悟作者感受
在講課過程中應著重調動起學生對于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著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內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嗎?”“見到你真高興,謝謝你又來看我們了。”------老朋友見面后的親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在講授作者把自己與樹相融的那一部分時,我來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作者然后談感受。聽完后,一位學生滿臉興奮的告訴我:“老師,我感覺我就是一棵樹,我的腳正在向地下張,我的手臂上好像長出了許多枝葉,我都頭發似乎也要豎起來了------真的,我真的感覺到了!”看著他們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應該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4、有感情朗讀背誦,升華感情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積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熟讀成誦,方能積累語言。我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逐步深入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美。比如:在講授第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分角色、分小組反復朗讀、表演,體會作者與“朋友”之間的親切與深厚的感情,學生的興致很高,體會也很深。就這樣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同時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凈化了心靈。
美中不足的是,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未完成。還有,這次學習活動如果不在課堂上,而是真正帶著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讓學生目睹到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象的翅膀,與大自然促膝長談,我想,這次學習活動會更好,學生對美的品味會更深刻。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3
“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為此,我在開篇的時候設置了這樣的環節。“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幾位朋友?”以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內容以及結構。接著是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思考“你覺得作者與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體會到了?”。以這個問題帶動學生感受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學生在默讀、匯報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運用了許多優美的修辭句子。在指導學生進行情感朗讀的同時,一并讓學生體會當中的表達方法特點。在第一課時里,我就讓這兩個問題作為主線問題,讓學生在充分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感受文中表達方法的特點。
在第二課時中,重點在于作者是怎么展開想象與聯想表達情感的,以及體會句子的美妙之處。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說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后,我本來可以引導學生:“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說……鳥兒呼喚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說……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明明是作者看著每一棵樹,作者卻說……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當時我能體現這一環節,相信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可惜當時上課時,我就直接將想象這種表達方法跟他們講了,而側重點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時還會到林子里去和朋友們做什么?”或許是缺乏前期對表達方法的深刻理解,導致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維展不開。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時體會表達方法,然后再學以致用,在體會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拓展思維訓練。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4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本文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后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云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5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 走進山林,探訪善終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題《山中訪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筑情境這一獨特、詳明的表現手法之凝聚,是這篇作品中不可忽視的文眼。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后的思考練習題,鏈接起導讀文本的線索:
(1) 揭題后,我讓學生猜測作者去山中訪友的對象是誰呢?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2)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通過初讀課文,學生明白了拜訪的朋友原來是老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云、云雀、落花、落葉等,概括地說,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 課文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然后讓學生細致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
片段一:
師:下面,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大家一起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生齊讀)
師:一進山門,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對他訴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學生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說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師:有道理。誰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師:那你們從哪兒體會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人馬渡過對岸,給大家帶來方便。
生:他在澗水上已經站了幾百年了,說明他為大家服務的時間很長很長,從這兒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師:說得好。隨著時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舊,默默地站在這澗水上,為大家服務。難怪作者一見到他,就由衷地贊美他,對他說:“老橋,你如……”(生齊讀)
師: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作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4) 在教學快結束時,我問學生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學生紛紛回憶到:春游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鳥和樹枝隨風擺動,我們覺得他們的心情和我們一樣高興,小鳥在快樂地唱歌,樹枝好象也在歡樂地舞蹈。我通過激發學生回憶類似的體驗,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總之,在教學時,我更多地考慮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收獲,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主線理解全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6-17
《山中訪友》的教學反思06-10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6-18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1-24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2-23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5-08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精選11-02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1-03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1-05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