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

時間:2022-06-26 10:12:4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等學習活動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計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用途。使學生感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比例尺的意義。

  教學難點:

  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板書設計: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比例尺

  教學過程:

  (包括導引新課、依標導學、異步訓練、作業設計等)

  一、生活原型再現

  師:(出示孫楠同學的照片)你們認識他嗎?他是誰?

  生:孫楠。

  師: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這么小,怎么會是他呢?

  生:是縮小了……

  師:如果孫楠的眼睛不縮小,鼻子和嘴巴縮小了,那會怎么樣?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師:那怎樣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縮小。

  師:一起縮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縮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縮小10倍,像他嗎?

  生:不像,要縮小相同的倍數。……

  二、創設情境,以疑激思

  同學們都喜歡足球,踢足球要講究戰術,要研究戰術需要設計足球場的平面圖,下面我們就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設計出足球場的平面圖。

  出示:足球場:長 95米,寬60米。 學生作圖。

  三、 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過學生討論,引出學習要求。

  (1)確定圖上的長和寬的長度;

  (2)畫出足球場的平面圖;

  (3)寫上圖上的長和寬的長度;

  (4)分別寫出圖上長、寬與實際長、寬的比,并化簡。

  根據要求個人作圖,完成后四人小組交流(重點交流你是怎么確定圖上的長和寬的)選擇你們組認為最好的,貼在黑板上。

  2、學生小組學習。

  3、學生匯報設計思路。

  生1:我是把實際的長和寬都縮小1000倍,圖上的長就是9.5厘米,寬就是6厘米,這樣的長方形圖就是足球場的平面圖。……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1) 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 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義。

  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比例尺

  師:1:500的比例尺,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0;

  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0倍;

  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是1:500;

  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5米,

  介紹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讓學生掌握兩種比例尺各自的特點。

  四、加深理解,拓展應用。

  (1)在咱學校校園的平面圖上,用15厘米長的線段表示實際長度60米,你能求出這幅圖的比例尺嗎?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嗎?

  (3)比例尺一般出現在什么地方?(地圖上或平面圖上)

  (4)出示山東省主要城市位置圖。

  師:在這張地圖上,你去過什么地方?

  師:今年暑假老師準備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幫老師算一算煙臺到泰安有多遠嗎?需要什么條件?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 1∶8000000

  生:圖上距離。

  師:給你一把尺子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嘗試解決。

  交流:

  生1:在這幅地圖上,我用尺子量得煙臺到泰安的距離是5.5 厘米,根據比例尺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據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據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8000000,也可以用

  5.5÷1/8000000=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米

  生4:老師,也可以用方程來解。

  解:設煙臺到泰安的距離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師:那老師如果乘坐每小時100千米的汽車,幾小時就能到達?

  生:4.4小時

  師:可是老師以前去過泰安,是需要8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的,這是為什么呢?

  一時,學生都皺起了眉頭陷入了沉思,經過片刻的等待,終于有孩子舉起了手:“老師,我們量出的圖上距離是直線的,而實際的路線不可能是直的,汽車要走許多許多彎路的。”

  忽有一學生喊到:“老師,如果我們通過飛機來計算,那肯定是準確的,因為飛機可是走直線的吧!”……

  五、反思體驗 拓展完善

  1、學生談自己的收獲,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2、你還想知道什么?

  六、作業設計

  自主練習:2、3

  教學后記:

  (包括達標情況、教學得失、改進措施等)

  上完課,我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經歷了實踐與理論的深思與探索,對新課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學習數學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只有在學生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才感到親切,學得主動。通過課前展示學生的照片,學生對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數縮小了這種生活常識有了深刻的體驗,再讓學生來畫足球場的平面圖,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

  (2)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只有體驗過,理解才會深刻。讓學生在畫足球場的交流互動中,體驗探究比例尺的產生過程,理解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同時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對比例尺的意義理解是多方位的,個性化的。有了學生個性化的體驗,才有了后面解決問題的個性化的表達。

  (3)讓學生密切聯系了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與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實際。本節課從讓學生設計足球場平面圖,到讓學生計算老師到泰安的實際距離及需要的時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理念貫穿了整個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2

  【設計】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這節課,我很欣賞杭老師設計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當頭,樂在其中。

  本課的設計非常注重趣味性,多處設置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游戲、兒歌等:為理解“關聯”而設置的課前熱身“聽指令做動作”、為新課即興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頭布”游戲、伴隨著“數青蛙”的兒歌進行的數青蛙活動等,使學生樂在其中,很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

  二、從“關聯”切入,有效突破認知難點。

  兩個量要成正比例,必須符合兩個條件:①兩個量是相關聯的量,一個量的變化引起另一個量的變化。②兩個量想對應的比值一定。在這兩個正比例的本質屬性中,認知難點是認識相關聯的量。而本課就是從“關聯”切入的,先設計一個“聽指令做動作”的游戲,讓學生體驗“關聯”,再順水推舟地把這種生活中的“關聯”遷移到數學上。在認識“相關聯的量”時,為學生提供了多個表格素材“已讀頁數與未讀頁數”、“每天讀的頁數與需要天數”等,使學生充分理解與認識了“怎樣的兩個量是相關聯的量”。

  三、提供多種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質自然凸顯。

  在探究發現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頭布”游戲中即興產生的表格、教材例題1的表格等,使學生累積與體驗了大量的“成正比例關系”的內在規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質屬性自然地凸顯

  學生眼前。待到“觀察比較、歸納概念”時,本質屬性則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練習新穎且豐滿。

  本課的練習很新穎,除了肩負鞏固新知的作用外,還承載了很多獨到的內涵,就像作家筆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豐滿。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關系”,讓學生體會到只要留心觀察,正比例關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生活中變量的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學習到現在,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全班的人數一定,滿意與較滿意的人數成正比例嗎?”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學習過程的意識。

  “數學周記”那題,把原來的一個判斷題“人的年齡與體重成正比例。()”轉變成以學生數學周記的形式呈現。既讓學生萌發了尋找生活中正比例關系的欲望,又給我們提供了本課作業的新方向——數學周記。

  “正比例的名言欣賞”,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勵了學生,教育了學生。

  【我的調整】

  我在執教本課時,對杭老師的設計作了某些小小的調整:

  1、“數青蛙活動”置后。

  杭老師的“數青蛙活動”是設置在“認識相關聯的量”的第三部分并貫穿到“歸納概念”環節的。但我認為“數青蛙活動”中形成的“成正比例的量”有太多組了,有點紛繁復雜,不利于放置在認識本質屬性的環節。所以我把數青蛙活動放置在后面的鞏固練習中處理。

  2、觀察表格中,增加一問,使認識更深刻。

  在認識“相關聯的量”中觀察表格一環,除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表中有哪兩個量?這兩個量是怎樣變化的?”之外,我認為還應該在這兩問之后增加這樣一問“從表格中,你能找到一些不變的東西嗎?”,這樣,既可讓學生體會到這些量的變化不是雜亂無章的變化,而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則在變化,又可為學生后續發現“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對應的比值不變埋下伏筆。

  3、課容量較大,適當刪減了一些內容。

  為了節約時間,“數學書的研究”換成了“購買QQ糖的情況表”,名言欣賞從4句縮減成了1句并放在課尾(畢竟是數學課)。

  4、課后作業增加了題為“生活中的正比例”的數學周記一篇。

  【總而言之】

  當然,本課對教師的調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在引導發現、歸納概括環節變數很大,要隨時跟著學生的節拍不斷調整預案、引領生成。

  上這樣的課,很有挑戰性!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3

  比例這部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上進行教學的,屬于概念教學,為以后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對應函數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例是在比的基礎上講解的,組成比例的兩個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識是上學期學的,這么長的時間,學生的知識肯定有了一定的遺忘,所以在教學前,先帶領學生回顧比的知識。什么叫比?關于比我們學過哪些知識?什么是比值?怎樣求比值?等等,喚醒孩子的舊知,既復習了以前的知識,又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問題“觀察——計算——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本節課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造有效學習情境,激發學習主動性。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這節課為學生提供學生喜歡的動畫片《熊出沒》中的主人“光頭強”的五個實際情境圖,讓學生觀察發現,找相似,找比,求比值,組成比例。

  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主動性。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

  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兩種形式的練習:首先是判斷。其次是組比例。最后通過小組討論比與比例的聯系與區別,并揭示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它們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較為簡潔的數學概念,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

  三、拓展學生思路,培養自主探究意識。課題中通過“你能舉出兩個相等的比,使它們組成比例嗎?”的提問,鼓勵學生打開思路,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從不同角度去尋找,以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學生通過遷移比較,小組合作交流,多方驗證,大家的思維從先前的不知所問到最后的豁然開朗,個個實實在在地當了一名小小的“數學家”,經歷了這個愉快的學習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在這節課中,也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到位,對比例的認識還欠缺生活中的事例,學生動腦方面還不夠。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4

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和必需的數學,就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是生動的、有趣的,而不是單調的、枯燥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自信心。

  正比例意義的教學,研究的是數量關系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如何使這個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又形象,本課進行了設計。

  課始,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導入,讓數學從生活中來。通過教師的舉例,說明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的許多事物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如天氣和穿衣、秋風和落葉以及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益等。進而讓學生自己舉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生活和學習中確實有許多事物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個量發生變化,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從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關聯的量而且它們之間具有更強的規律性,這樣即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又有效地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最后,聯系生活結束全課,讓數學到生

  中去。在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后,讓學生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教學中用教師口述,學生隨機口答的方式,把學生帶入特定的生活情景,有效解決問題。先要求同學們有序的走出教室,每次出去兩名同學,從而建立出去的人數和次數成正比例關系的條件。這樣即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又使課堂教學形成最后的高潮。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5

  教材分析

  數學課標要求“在實際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要達到這個要求,需要以比的知識為基礎。例1和例2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比的意義,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聯系生活,建構比的知識。本單元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分階段認識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學習了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

  本單元可以使學生豐富對現實生活中數量關系的認識,主動探索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自我完善認知結構,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為以后學習比例及其他有關方面知識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并掌握了分數的意義和分數的除法的基礎上來安排教學的。這樣學生在學習本單元的新知識時,就有了一個聯系、對比、切入的知識點,也能夠比較輕松的學習并掌握本單元的知識,從而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分數與分數意義的基礎上,教學比的基礎知識,發展學生對除法和分數的認識,讓學生自主地溝通知識間的聯系,為以后教學比例打好基礎。

  全班學生58人,是這學期重新分班組成的,從原來成績看,優秀生少,中下學生多,不及格的學生集中在20分以下,成績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還不適應現任的老師。教學效果只能從學生的課堂練習、作業上進行分析,比較有效的手段是面改作業和輔導。本節課學生認知上的障礙是比的后項為什么不能為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的意義和各部分的名稱,學會比的讀寫方法,會求比值。使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的過程,理解和認識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

  2、理解比的意義,知道比是兩個數之間的一種關系。

  能力目標:

  能聯系實際應用比的意義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情感目標:

  使學生在觀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掌握比的讀、寫方法 ,會求比值。

  教學難點:理解比與分數、比與除法之間的關系。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6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這一局部內容是在教學過比和比例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理解正比例的意義,關系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系,同學理解并掌握了這種數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運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我在教學中注重以下幾點:

  一、從觀察中考慮

  小同學學習數學是一個考慮的過程,“可以說,沒有考慮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考慮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我出示書本例1的表格后,引導同學進行觀察,并考慮:表格中的兩種量怎樣變化的?兩種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你發現了什么?從而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全體同學在觀察中考慮、在考慮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著“以同學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同學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后,讓同學采取同桌兩人互相說說的方式自學“試一試”,在小組里進行合作討論,做到:同學自身能學的自身學,自身能做的自身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盡管同學觀察、歸納的程度不一,但確實符合同學的認知

  三、在生活中運用

  歸納總結出了正比例的意義后,我布置了讓同學說說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關系,并判斷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養同學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7

  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和必需的數學,就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是生動的、有趣的,而不是單調的、枯燥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自信心。

  正比例意義的教學,研究的是數量關系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如何使這個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又形象,本課進行了設計。

  課始,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導入,讓數學從生活中來。通過教師的舉例,說明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的許多事物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如天氣和穿衣、秋風和落葉以及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益等。進而讓學生自己舉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生活和學習中確實有許多事物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個量發生變化,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從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關聯的量而且它們之間具有更強的規律性,這樣即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又有效地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最后,聯系生活結束全課,讓數學到生活中去。在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后,讓學生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深切地體會

  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教學中用教師口述,學生隨機口答的方式,把學生帶入特定的生活情景,有效解決問題。先要求同學們有序的走出教室,每次出去兩名同學,從而建立出去的人數和次數成正比例關系的條件。這樣即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又使課堂教學形成最后的高潮。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8

  教學內容:

  數學六年級下冊第48頁“練一練”和練習十一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上的比例尺,會把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進行轉化。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培養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結合具體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圖,引發學生思考。再通過比的有關知識介紹比例尺的意義,利用具體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建構比例尺這一概念,為強化對比例尺的認識,設計中,通過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較,以及系列學生自主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設置情境,比較引入

  演示:出示兩張大小不同的中國地圖。

  學生觀察

  師: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學生回答。(可能出現:形狀沒變、大小變了。)

  師:想知道地圖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板書課題: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認識新知

  1、出示例6。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嘗試寫出兩個數量的比。

  師:題中要我們寫幾個比?這兩個比分別是哪兩個數量的比? 什么是圖上距離?

  什么是實際距離?

  2、 認識探索寫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比的方法。

  師: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不同,怎樣寫出它們的比? 學生交流,明確方法:

  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成相同單位,寫出比后再化簡。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寫出的比,強調要把寫出的比化簡。)

  3、比例尺的意義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師:像剛才寫出的兩個比,都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我們把圖書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題中草坪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師:怎樣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再全班交流。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4、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實際意義。

  師:我們知道這幅圖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寫成1/1000。你是怎樣理解這幅圖的比例尺的?

  學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圖上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1000厘米的距離,也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1000,還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0倍。

  指出: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是1的最簡單整數比。像1:1000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數值比例尺。

  5、認識線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還可以用下面這樣的形式來表示。

  0 102030米 師介紹線段比例尺。

  問: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線段比例尺。

  四、獨立練習,鞏固提高

  1、做“練一練”第1題。

  獨立相互說,指名說。先說說每幅圖中比例尺的實際意義。

  2、做“練一練”第2題。

  學生各自測量、計算,再交流思考過程。

  3、練習十一第1題。

  學生獨立解答,鞏固比例尺計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五、總結評價,生活延伸

  1、你學會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會用到比例尺?

  板書設計:

  比例尺的認識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1:1000

  0 102030米

  《認識比例尺》教學反思

  認識比例尺是在學習比和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

  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兩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國地圖,讓學生仔細觀察:“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學例6時,以“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問引起學生猜想、議論。為后面學習計算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打下知識準備。最后歸納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學數值比例尺后,又引導學生學習了線段比例尺,讓學生小組討論,認識到兩者之間的區別和練習,對比例尺的知識有更深的認識,為后面的有關比例尺計算的實際問題做了很好的鋪墊。

  探究比例尺的實際應用時,時間比較緊張,學生雖基本完成了這個問題,但來不及反饋,導致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還不夠扎實。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盡量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9

  比例是在比的基礎上講解的,組成比例的兩個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識是上學期學的,這么長的時間,學生的知識肯定有了一定的遺忘,所以在教學前,先帶領學生回顧比的知識。什么叫比?關于比我們學過哪些知識?什么是比值?怎樣求比值?等等,喚醒孩子的舊知,既復習了以前的知識,又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很幫助.

  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主動性。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

  三、拓展學生思路,培養自主探究意識。課題中通過“你能舉出兩個相等的比,使它們組成比例嗎?”的提問.

  在這節課中,也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到位,對比例的認識還欠缺生活中的事例,學生動腦方面還不夠。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10

  前幾天,以鼓樓杭老師《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設計為藍本,加上自己的理解與調整,我上了《認識成正比例的量》這課。上完之后,我和我的學生感覺都很棒。在此,感謝杭老師精彩的預案,并希望她能“佳作”頻頻,多給我們提供借鑒的機會。同時,感謝ME網羅了這么多的教學精英,為大家提供了交流學習的機會。

  【她的設計】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這節課,我很欣賞杭老師設計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當頭,樂在其中。

  本課的設計非常注重趣味性,多處設置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游戲、兒歌等:為理解“關聯”而設置的課前熱身“聽指令做動作”、為新課即興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頭布”游戲、伴隨著“數青蛙”的兒歌進行的數青蛙活動等,使學生樂在其中,很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

  二、從“關聯”切入,有效突破認知難點。

  兩個量要成正比例,必須符合兩個條件:①兩個量是相關聯的量,一個量的變化引起另一個量的變化。②兩個量想對應的比值一定。在這兩個正比例的本質屬性中,認知難點是認識相關聯的量。而本課就是從“關聯”切入的,先設計一個“聽指令做動作”的游戲,讓學生體驗“關聯”,再順水推舟地把這種生活中的“關聯”遷移到數學上。在認識“相關聯的量”時,為學生提供了多個表格素材“已讀頁數與未讀頁數”、“每天讀的頁數與需要天數”等,使學生充分理解與認識了“怎樣的兩個量是相關聯的量”。

  三、提供多種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質自然凸顯。

  在探究發現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頭布”游戲中即興產生的表格、教材例題1的表格等,使學生累積與體驗了大量的“成正比例關系”的內在規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質屬性自然地凸顯在學生眼前

  待到“觀察比較、歸納概念”時,本質屬性則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練習新穎且豐滿。

  本課的練習很新穎,除了肩負鞏固新知的作用外,還承載了很多獨到的內涵,就像作家筆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豐滿。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關系”,讓學生體會到只要留心觀察,正比例關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生活中變量的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學習到現在,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全班的人數一定,滿意與較滿意的人數成正比例嗎?”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學習過程的意識。

  “數學周記”那題,把原來的一個判斷題“人的年齡與體重成正比例。()”轉變成以學生數學周記的形式呈現。既讓學生萌發了尋找生活中正比例關系的欲望,又給我們提供了本課作業的新方向——數學周記。

  “正比例的名言欣賞”,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勵了學生,教育了學生。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11

  比例這節課內容,教材安排了兩個課時,一是概念課,一是比例基本性質課。在這兩節課的教學中,我卻把它們整合成一節課,先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想一想本節教材向我們傳遞了什么信息。有的同學通過自學,發現本節內容,教材編者是向我們傳遞兩個信息,一是比例的概念,也就是告訴我們什么是比例。另一個信息就是告訴我們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教材沒有用文字表達比例基本性質,而是通過一個比例式,讓學生自己用數學語言總結比例基本性質。即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相等。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同時我們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質來解決比例問題,如比例方程等。

  本節課我在放手讓學生自學的同時,還引導學生思考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基本性質,以增進學生對比例基本性質有更深的理解。通過教學,發現學生很快掌握了比例與比之間的聯系,還讓學生明白比例的基本性質與比的基本性質有什么區別。結果學生在運用比例基本性質時,都能達到理解與掌握的程度。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12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會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并會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并要在學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義的基礎上進行變通,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義,這樣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認真鉆研教材的編寫意圖,從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1、課前設計:這部分知識因為小學生在生活中少接觸,學生普遍都感覺比較枯燥,也比較抽象,所以針對以上情況我設計了如下一個教學結構圖,在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還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創設情境——學生質疑——認識比例尺—--研究比例尺——鞏固與應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回顧與總結——布置研究性作業。

  2、挖掘學生身邊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引入新課階段,我先讓學生試著畫幾條線段:5厘米、1分米、10米,畫到10米時,發現不能把它的原長畫在紙上,學生在畫線段時提出疑惑,出示地圖以此引入新課,這樣完全激起他們探尋真知的強烈欲望。

  3、在引導學生理解比例尺階段,出示我國的地圖,讓學生說說這個比例尺的意義,這時,由于學生剛才已經對比例尺的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很快地從不同的角度說出這幅地圖的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義。這樣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義,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加強對比,引導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區別和聯系。

  4、在引導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區別和聯系階段,我先讓學生認識這兩種比例尺,讓學生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然后提問:你能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嗎?試試看。通過對比,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是用數字比的形式表示出來,沒有單位名稱;而線段比例尺是用線段表示的,并帶有單位名稱。這樣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不同和它們的聯系,加深了學生對比例尺知識的認識,從而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

  5、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占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來不及反饋,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一節課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作為一位數學老師,要不斷地探索出適合學生的有效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駕馭課堂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還要自我加壓,不斷磨練,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13

  《認識比例尺》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內容,這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比例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對于比例尺的認識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本節課主要通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結合學生的認知實踐,讓學生逐步突破重、難點知識,,即知道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類型,會求比例尺并進行不同比例尺之間的轉化,同時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系,從表面上看學生似乎已經知道比例尺,事實上并非如此,因此,如何運用新的理念,如何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有更多自我體驗和感悟時間,是我所思考的,而且學生在生活中見的比例尺多是前項為1的比例尺,所以,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認識放大比例尺也是我教學的重點。

  在教學中,主要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線,以解決問題為依托,通過觀察、思考、歸納、對比等方法,讓學生充分認識比例尺的意義,掌握求比例尺的的方法,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鞏固新知,解決重難點,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1。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新課導入“說大不算大,小小地方放得下;說小不算小,五湖四海裝得了。”和“以一當十”成語填空,引出今天要學的內容—比例尺,不僅很好的引出新課,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出示生活中不同的比例尺有縮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線段比例尺,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尺,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整節課始終把數學和生活

  聯系在一起,這樣讓學生更好的感受數學的力量,激發學生的興趣。 2。以學生為本,不斷設疑、解疑,在探究中認識比例尺本節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親身經比例尺的形成過程,利用觀察、思考、比較的方法設疑、解疑,通過觀察知道中國地圖的形狀相同、大小不同,通過在紙上表示長1m的線段,然后小組討論交流,解決了比例尺的概念,讓學生認識到有的比例尺前項為1,通過講練結合,讓學生認識了放大比例尺。本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比例尺,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深深的認識到:

  第一、課堂教學,不應把學生當作“收音機”,只接收信息。而應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氛圍。提供“舞臺”,讓學生親身去體會、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這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真諦”。第

  二、學生方面注重學生從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自我構建新知識,在體驗中掌握學習方法。

  第三、抓住要點、強調重點、突破難點。由于在本節課中要認識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區別放大比例尺和縮小比例尺,知識點多,容量大。因此在引入數值比例尺時重點抓住比例尺的意義讓學生說,介紹線段比例尺、強調千米和厘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等等,注重了細節的強調及學生易出錯問題的強調,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第三、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各類地圖的出示快捷、直觀,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14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和螺絲釘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在學生認識了比例尺后,我讓學生通過查找地圖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比例尺:線段比例尺,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能力。接著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抓住1:6000000、1:150000000、60:1。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縮小功能,讓學生打開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本節課在教學時,也有一些處理不夠恰當的地方:首先,沒有能夠充分利用我所設計的導入情景,學生們對越來越小的中國地圖的平面圖很感興趣。在這里,我應該組織學生深入討論,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從而初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在出示幾幅圖片后還應該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實際的物體縮小或擴大一定的倍數畫成平面圖的例子,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第二,在讓學生總結比例尺的意義時,過于匆忙,應該讓學生們通過觀察、比較,逐步總結出比例尺的意義,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第三,對比例尺的放大講得不夠透徹。第四,學生的參與熱情不夠高。這主要是比例尺的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也沒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情緒。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15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這一部分內容是在教學過比和比例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理解正比例的意義,關系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系,學生理解并掌握了這種數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運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我在教學中注重以下幾點:

  一、從觀察中思考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我出示書本例1的表格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并思考:表格中的兩種量怎樣變化的?兩種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你發現了什么?從而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全體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后,讓學生采取同桌兩人互相說說的方式自學“試一試”,在小組里進行合作討論,做到:學生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盡管學生觀察、歸納的程度不一,但確實符合學生的認知

  三、在生活中運用

  歸納總結出了正比例的意義后,我安排了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關系,并判斷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12-03

認識比例的教學反思11-23

《比例尺的認識》教學反思03-29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學反思11-24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學反思11-23

比例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05-14

《比例》教學反思03-26

比例的教學反思05-23

比例尺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