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跡》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月跡》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跡》教學反思 篇1
《月跡》這篇課文表達的是作家對生活,對美較為深沉的理解和感悟,以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一定要找到學生能夠普遍接受的突破口。我覺得這節課能成功完成,就是選對了突破口。現總結如下: 突破口一:多媒體的有效運用。
在本課的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最大的亮點在于音頻的插入和系列月圖的展示。課堂一開始有一段音頻的播放,設置了“閉起眼睛邊聽邊想”的情境,既營造了浪漫的氛圍,又能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為進一步的學習作好了基礎。接下來系列月圖的展示則更拉近了學生與文本、課堂的距離,用最直觀的手段讓學生感受美并借用前人的詩句表達美。這個步驟的設置既是為課堂中的“尋美”張本,更是“抒美”環節的引子。“抒美”環節中的月圖展示既是對整個課堂的延伸,更是學生美好感受的自然升華。整個課堂在美的情境中開始,在美的感染下結束,這與多媒體手段的有效運用是分不開的。
突破口二:問題的層次性探究。
《月跡》這篇課文表達的情感是深沉內斂的,在教學中不需要讓學生全都理解,學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關鍵是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談出自己的見解,同時能傾聽別人的發言,從中取長補短,豐富自己的思想。為了讓學生迸發出思想的火花,問題的設置就要循序漸進,具有層次性的問題,最能激發學生有效的思維。
例如,在組織學生探討“擁有月亮就是擁有美”這個問題上 ,選擇了六句話作為探討的重點。這六句話可以分為三個層次:AB兩句為第一層次,是淺層次地認識美;CD兩句為第二層次,為較深層次地追尋美;EF兩句為第三層次,是深層次地發現美和創造美。問題層次分明,感悟由淺入深,學生各抒己見,談及各自的理解,不乏妙語神思,令人驚嘆。
另外,在寫的訓練上,也要注重層次性。在“抒月”的環節中,先說“月亮是什么”,再寫對月亮的熱愛,并有老師的范例引路,“抒月”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抓住了突破口,是成功教學的關鍵。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覺得有些地方不盡完美,有待改善。現反思如下:
其一,展示的圖片太多,可能會造成視覺的疲勞。如果在“抒美”的環節中,以相應的視頻來取代沒有動感的圖片,令學生身臨其境地融入美境中,效果也許會更好。這樣,開始用圖片引入,最后用視頻收束,課堂富有變化,學生興趣更濃。
其二,這節課是以學習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的,月亮兄弟組與月亮姐妹組之間的學習大比拼應該既活躍,又能覆蓋到全班同學的思維。但實際操作時,卻因為時間的原因,很多同學都無法將自己的想法盡情表達。在這里如果設置一個課后比賽的項目,例如“精彩批注賽”,把同學們的妙語神思化為語言表達出來,我想同學們的積極性應該是很高的。
另外,《月跡》的語言清新優美,含蓄凝練,富有詩的韻味。教學時,對于這一點要有適當的滲透,好在第二課時中深入地探討本文的語言魅力。
《月跡》教學反思 篇2
《月跡》是蘇教版的初一下學期的一篇課文,學生才離開小學不久,童心未泯,教者不需要過多的引入,讓學生跟隨平娃一起走進八月十五那個夜晚,走進那童話般的世界。學生很快的讀起來,再讀中走進了那孩子們的世界,品咂字詞的味道,欣賞月亮的美好。那一個個疊詞,那一個個兒化音,一個個動詞或形容詞都在品咂和欣賞中變成了一首首童詩。月亮在窗簾格兒、院子里、酒杯里、沙灘上,小河里變換著情調,款款的、玉玉的、銀銀的、顫顫的,月光下的一切是那樣的詩意和美好。
月亮是如此美好,它是我們所要的。奶奶說,你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月亮,是這樣嗎?學生帶著好奇和童心又上路了。他們在酒杯里,在小河里,在眼睛里,最后在每個人的心中找到了月亮。每個人心中的月亮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可以與自己說說悄悄話的月亮,有的是代表著家庭圓滿的月亮,有的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月亮……正像文中所說,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
平娃這時候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一個美妙而深邃的聯想誕生了。只要蓋上月亮這枚印章,那無邊無際的天空就是我們的。稍加點撥,課文意境又拓展開來,生心中美好思想也誕生了——只要我們心中有一輪明月,我們就擁有了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
《月跡》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堂失敗的“五環節”發展性閱讀課,讓同行們見笑了。上完課,靜下心,覺得真有必要對這堂課作一個深刻的自我反省。對這次賽課,態度不端正,未曾引起重視,覺得敷衍過去就算了。就這一點就足以對我這次賽課判刑了。作為班主任,我還常常教育我的學生,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必須端正態度,態度是第一位的。然而這次,我自己卻犯下這個嚴重的錯誤。實屬不該啊!
首先,對文本沒有進行深入地研讀,以致教學目標的設定產生偏差。正如王洲老師說的學生的學習目標,我們教師不應設置太多,一節課只需要設置一個學習目標。對這一觀點,我非常贊同,平時的教學中我都嚴格把握。然而這篇《月跡》,我卻沒有對文本深入挖掘,設置了兩個學習目標。并且第一個目標“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現在想想才發現這對初二學生來講顯得太大,所謂“形散”是指散文的運筆如風、不拘成法,尤貴清淡自然,平易近人。“神聚”是指中心明確,緊湊集中。這對我們的學生來講可能難度就增大了,自然也就難以真正地理解。而且就這篇《月跡》來說,將此定為目標的確是偏離了文章的重心。
其次,“探究展示案”中問題2(勾畫出文中體現月亮好的句子,并思考:這些句子說明月亮代表著什么?流露出孩子們什么樣的情感?給我們的啟示是?)的設置欠妥。這一問題是根據學習目標二設定的,也就是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解答,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流露的情感,以及對當代中學生的啟示。現在想想才發現,要達到這一目的,應該緊緊抓住文章的重心,即孩子們“尋月”這個線索,怎么尋,在誰的引導下尋,在哪里尋到的,為什么要去尋,以及在尋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心理變化是怎樣的。然后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究分析,并指導學生學習從文章中尋找勾畫關鍵詞句,相信通過集合小組各成員的智慧,教學效果肯定是明顯的,而且還能實現合作探究,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引導者的身份。
最后,經過仔細地斟酌、思量以及我對課文的反復研讀,感覺到這篇文章實屬一篇美文,而這種美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美呢?結合自己這次教學的失敗和對課文的反思,認識到美文就應該美讀。而今天這堂課,我卻完完全全地拋開了“讀”,沒有讓學生在“美讀”中去理解、領會、感受文章流露的情感和它內在的“美”。這也違背了我們語文課需要大聲、有感情地朗誦這一學科特征。就《月跡》來說,倘若我能將“讀”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即“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看月”、“水中賞月”、“沙灘議月”這五部分中的任意兩個環節,我相信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必定是水到渠成、心領神會。
此次教學雖然不理想,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從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學經驗,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陷,別人都說,認清自己的弱點很難,我現在看到了,真的很好。我也會努力地面對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糾正以往,踏踏實實地對待教學、搞好“五環節發展性閱讀課題”,讓自己在語文教學上得到真正地鍛煉和提升。
《月跡》教學反思 篇4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而備好課,就要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就會讓課上的生動有趣。在參加了臺東六路小學的教研會后,對四個“意圖”研讀文本的途徑又有新的認識,作為一個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研究,作者的意圖,編者的意圖,教者的意圖,作為教者必須很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從學生出發,讓課既生動有弄較好的培養學生的能力。
本周教學《月跡》我的感觸非常的深,這是一篇非常美的散文,可是我在教授第一課時的時候,讓我非常的傷心,一篇這么優美的文章,卻讓我的學生讀得支離破碎,更談不上去喜歡她了。于是我就考慮編者的意圖,他們是讓學生提高文學修養,在讀中領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讀中讓學生明白,只要我們有了美好的情感,就會去發現美好的生活。于是這一節課,我就帶領學生讀課文由分自然段讀,到小組合作讀,默讀,一邊讀一邊找出描寫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讀的方法都用上了。一節課下來,孩子們終于把課文讀通了,可是情感的表達還是不夠。怎么辦呢?
于是我從雜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寫作者賈x凹童年事的文章,于是我在第二課時的授課前讀給同學們聽了,因為作者有一把“夢想的凳子”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使自己的文章發表在了日報上,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在老師的帶動下,學生帶著美好的情感來讀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確很好。
《月跡》教學反思 篇5
這篇文章的一個特點就是兒童化的視角、幼兒的語言,對于初一的同學來說,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為初一的學生已經不是幼兒了,不會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尋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內容好像比較的亂,(其實并不亂,因為文本沒有趣味,學生不好好研讀)所以如何激發學生對于文本的閱讀興趣,如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這篇課文,值得研究。
一、 通過聽讀紀云梅的朗讀來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紀云梅的配樂朗讀聲情并茂,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學們的心,往往是朗讀已經結束了,孩子們還沉浸在美好的藝術境界里。可惜紀老師的朗誦的篇目網上比較少。
二、 接下來,引導學生梳理文本內容。注意不是講授而是引導,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比較好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文本。我設置了這樣的一個問題:
這張表格的好處是,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完成表格,就對文本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一開始我只是想讓學生理清三條線索:事件線,心理線,想象線。在四班上課時,我發現我的設計是有問題的,我沒有注意橫向的對應,比如說,“嫉妒”這個心理應該是在第一個階段,而不是第二個階段。另外第一個階段,也不像教參上說的,只是“盼月”,還有“望月”這個重要內容。這樣我經過修正以后,又有了第二幅的表格:
個人覺得這幅表格對文本的理解就準確多了。為什么采用畫圖表的方法呢?畫圖表的方法本身就比較的直觀,能夠條分縷析地理清課文內容,體會到作者的匠心。
三、 這篇文章看似簡單幼稚其實蘊含深刻的道理。
教學參考書上有句話說,“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這句話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實上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應該改成:由自私逐漸成長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這里有個過程的問題。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線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議月。當孩子們被一輪銀光燦燦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產生了獨占明月的想法,甚至為了這一想法而爭執起來,但是經過我們的追尋,奶奶的引導,我們明白了“月亮竟是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一個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個“好”字,那么這篇文章的意蘊就是,我們不能獨占世間的“好”,我們應該拋棄自私自利的念頭,共同擁有這個“好”。
四、 關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個重點。奶奶是故事的一個引導者和推動著。奶奶身
上或許還寄托著作者的很多理想。
對人物形象的概括,我們還得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不能采用貼標簽的方法,否則欲速則不達。
要求學生首先找出敘寫奶奶的有關語句,然后通過這些言行舉止,來評價人物,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評價人物的正確方法。可能一開始學生不能準確的概括人物,但是思路是正確的。
《月跡》教學反思 篇6
1、自讀自悟,理清脈絡。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應該借用已有的能力來感受和體會。自讀環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默讀課文,思考:月亮的足跡都出現在哪里?用列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學生通過交流達成共識,盼月、尋月、議月的線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2、潛心閱讀,品詞析句。
在理清層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默讀全文,從字里行間去找尋覺得好玩有趣的地方,體會作者細膩的感受和動人的描述在小組內交流。隨著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融為了一體。孩子們在思維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此環節主要聚焦兩點:第一是讓學生借助語言去體會在尋月過程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為情感的激發作好鋪墊;第二是抓住兩句寓意深遠的話——“月亮是個好”和“天空上的印章”。通過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著的意思,并指導讀好,讀出作者的心境!
3、創設情境,培養語感。
文章中出現了兩次對話,在引導理解的基礎上我創設了分角色朗讀的環節,意在有聲有色的朗讀聲中將學生的思維與作者的思維再次產生共鳴,真正有效地落實朗讀訓練。
成功之處:
1.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把握。在品讀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通過理解重點詞語所蘊含的感情讓學生來理解整個句子的內容,從而達到對整個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學中,我還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初讀課文這個環節,我讓學生通過借助工具書或者向別人請教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詞,從而達到對基礎知識的把握。
《月跡》教學反思 篇7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以學生自學為主,課前我要求學生預習課文,收集有關描寫月亮的詩文及優美的語句,這對理解課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課上我引導學生讀懂閱讀提示,在此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并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月亮的美好,初步達成了本課語言學習的目標,突破了教學難點。
本文的語言充滿了童趣,大聲朗讀更容易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我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用怎樣的情感、語調來朗讀,并做好評價,通過朗讀激發他們的表現欲,培養他們朗讀的語感,在梳理感情變化環節,我扣住文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在探尋月跡的過程中體會美感,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從尋月亮的故事情節轉移到作者暗含的情感上來,讓學生在詞句之間反復誦讀、品味,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及豐富的想象,將自主閱讀與合作探究結合在一起,使課堂動靜結合。整個過程將學生擺在主體地位,我只是充當探究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最后通過小組討論、匯報的方式,梳理表格總,總結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月跡》教學反思 篇8
《月跡》是一篇散文,內容充滿童真童趣,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希望通過一堂課能達到以下教學效果:
一、疏通課文,讓學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題線索。
二、讓學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寫作風格,能品味出語言中蘊含著的童真與童趣。
三、讓學生能意識到文中“奶奶”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領學生去領悟生活中的美好。
為此我在教學時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利用課件這一直觀教學,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通過各種“月”的展示,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的情境,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并由此從側面將文章的主題線索展示給學生。
二、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品味語言中蘊含著的童真與童趣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寫作風格。
三、適當的給與學生自讀的時間,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共同探究,在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希望學生能自主地,發自內心地熱愛與向往美好的生活。
《月跡》教學反思 篇9
《月跡》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它通過靈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過“盼月——尋月——議月”,讓“我們”從一開始的什么都“不滿足”,到最后都“滿足”了,并進而理解了“月跡”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個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課教學中,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獲:
1、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將教學重點放在品讀、賞析文章,理解文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達的主旨。我在教學時以學生領讀,其他同學分角色合作朗讀的方式,在音樂聲的伴奏下,學生仿佛走進了作者的中秋“尋”月之旅,首先在朗讀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學重點段落是“尋月”,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怎么尋——誰引導去尋——尋到了什么”的脈絡進行,教學效果明顯。
在學習文章的主要段落“尋月”過程的詞語的精彩使用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尋月”過程中的一個片段進行賞析。我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里去,聽取他們的交流,并和他們一起從文章中找關鍵詞句。這個環節我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生們在組內統一意見后,向全班同學發表見解,其他組又對這個組的答案進行補充和修正,實現了合作助學。
2、本課我著重解決的重難點有兩個:一是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在尋月過程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二是要理解兩句寓意深遠的話:“月亮是個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學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諸如“失望”、“爭執”、“滿足”等這些心理變化的詞語,在同學間的相互補充中,答案漸趨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們按在天空中的印章”這句話,學生在這里沒有馬上反應過來,在確認沒有理解的情況下,我組織學生又一次朗讀這句話,試圖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悟含義。
我適時的向學生提問:你們自己有印章嗎?
生:有的。我有的時候會在廢紙上蓋上自己的章。
師:我們見過的書畫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個章,這意味著什么呢?
生:這幅書畫作品是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師: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著這件物品屬于你。讓我們在一次朗讀這句話,再次談談你們對這句話的理解。(生讀)
生:我們擁有整個天空,我們是天空的主人……
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本課的教學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各環節教學時間的安排,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但還是在賞析環節中略顯倉促了些。同時,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練習也沒有來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沒有完全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是學,用是用,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這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逐步努力去改進。
《月跡》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以學生自學為主,課前我要求學生預習課文,收集有關描寫月亮的詩文及優美的語句,這對理解課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課上我引導學生讀懂閱讀提示,在此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并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月亮的美好,初步達成了本課語言學習的目標,突破了教學難點。
本文的語言充滿了童趣,大聲朗讀更容易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我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用怎樣的情感、語調來朗讀,并做好評價,通過朗讀激發他們的表現欲,培養他們朗讀的語感,在梳理感情變化環節,我扣住文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在探尋月跡的過程中體會美感,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從尋月亮的故事情節轉移到作者暗含的情感上來,讓學生在詞句之間反復誦讀、品味,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及豐富的想象,將自主閱讀與合作探究結合在一起,使課堂動靜結合。整個過程將學生擺在主體地位,我只是充當探究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最后通過小組討論、匯報的方式,梳理表格總,總結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月跡》教學反思 篇11
一、關于教材的分析和處理。
《月跡》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都是有關童年趣事的,而《月跡》更是一篇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當我確定上這一課時,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歡這篇文章,有一種恬淡,干凈以至純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顆純潔無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些隱晦朦朧,文章又挺長,如何在一堂課短短40分鐘的'時間內把這種美傳達給學生,讓他們(她)也能感受到呢?想講的東西很多,頭緒也很多,不妨化散為整,化繁為簡,切成幾個大塊來講,重點抓住一兩個問題,關鍵是讓學生學有所獲。于是,在這個想法基礎上,我抓了三個突破口:
(一)借助線索,感知內容。借助散文清晰的線索,設計問題,讓學生感知文章的事件,了解童心的變化,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化難為易,刪繁就簡,既讓學生很快能感知文章內容,又為課堂后面解決品讀這個重難點突破節省了時間。
(二)品味誦讀,感悟童趣。由于文章長,又不容易處理,我就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讓他們找自己最喜歡的“月亮”進行品味并有感情誦讀,這樣就更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同時采用小組合作、班上交流的方法,互相補充,既符合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理念,又容易活躍課堂氣氛。努力讓學生發現文章的美,用讀來突出表現文章的月光美、語言美、童趣美。
(三)仿寫句子,創造美感。“語文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感受了文章的月色美、童心美、語言美后,我放手讓學生進行想象寫作練習,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美、感悟美,并能把美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關于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運用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豐富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發想象,從而在頭腦中設立一個抽象的學習環境,往往脫離實際。而在多媒體課件中,由于可以利用聲音、圖像等直觀有效的手段,從而能從視覺、聽覺等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很快有效地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中去。本節課我利用課件播放歌曲《望月》,配以月夜畫面,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
2、運用多媒體課件設置問題,化難為易,有效地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多媒體課件友好的交互環境,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思維特點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法,運用多媒體課件來設置問題,設置學習的能力階梯,為課堂快捷有效地解決學習重點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節課在解決處理感知課文內容時,我借助文章晰的線索,利用課件設置了一些問題,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三、關于師生的課堂行為
本節課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倡導學生在自學、自悟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在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其實學生的發言比我還精彩!如賞析句子這一環節,學生賞析的很到位,讓我感動,又有點敬佩呢!終于明白什么叫“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當然,在本節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語言環節部分,小組活動部分不夠充分,形式也較為單一;課堂教學顧及的面還不夠廣,學生的課堂達標率還有待提高等等。
以上是我對《月跡》一課的一些反思與總結。其實,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但我能從這些教學經歷中汲取一些經驗教訓,幫助我成長,讓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戰,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月跡》教學反思 篇12
《月跡》是一篇充滿童趣的優美散文。這篇課文的作者是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本文記敘了一家的幾個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尋月亮的過程,表現了孩童奇特敏銳的想象以及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課文以“月跡”為題,既是月亮的運行足跡,也是孩童心理變化之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孩子們尋美的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感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借助現代的教學手段——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節課一開始我播放了一段音頻,在播放音頻之前,我告訴孩子們閉起眼睛邊聽邊想音頻中描繪的情境是什么。這樣既營造了浪漫的氛圍,又能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為進一步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二、以問題為引領,層層深入地進行探究
例如,在組織學生探討“擁有月亮就是擁有美”這個問題上,我選擇了六句話作為探討的重點.這六句話可以分為三個層次:A、B兩句為第一層次,是淺層次地認識美;C、D兩句為第二層次,為較深層次地追尋美;E、F兩句為第三層次,是深層次地發現美和創造美.問題層次分明,感悟由淺入深,學生各抒己見,談及各自的理解,不乏妙語神思,令人驚嘆。
我們在教學每一篇課文的時候,不可能讓學生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全部的東西,只能夠有所側重地來進行教學。這就需要我們以教師用書為依據,以課程標準為準繩,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大膽取舍,給孩子們留下自己認為最有用的東西。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日后加強改進的.比如,
①在展示圖片的時候沒有進行精心的挑選,過多的畫面展示讓孩子們產生視覺疲勞,這是一大敗筆。在以后的教學中對于這一環節一定要慎之又慎。
②在分組討論的時候,對孩子們在小組討論中出現的個別問題沒有進行應急預案,以至于差點影響到了全班交流這一環節的正常進行。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加強教師的巡視,提前做好預案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防止類似的情況再次出現。
《月跡》教學反思 篇13
《月跡》是賈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很有韻味,真實與虛幻相結合,有一種恬淡,干凈以至純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顆純潔無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些隱晦朦朧,文章又挺長,對于七年級的孩子來說,明顯有點晦澀難懂,教學設計不好,文章就會被講得支離破碎。搞得教師學生都很累,也達不到教學目的。教學前,我們組的幾位老師認真研究,決定從兩方面來講,一是品味語言。二是抓住關鍵字句和關鍵段落進行賞析,進而探討文章的主旨。
1、品味語言。《月跡》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語言很簡單但很多地方都很值得咀嚼玩味。但是文章很長,如果讀完課文后,請學生從頭到尾一處一處找美的語言,第一時間不允許,第二容易雜亂。我根據文章的線索,也就是尋找月跡的歷程“鏡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鏡中、院中、杯中、水中),每組負責一個地方的月色,大家共同討論,有感情地朗讀,抓住關鍵字詞,用心品味。
2、抓住關鍵字句段落進行賞析、研讀,進而一步步推向文章的主旨,如組織學生聯系上下文討論:“月亮是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嗎?”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你們再去找吧。”“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月亮是我們要的。”“月亮是個好。”“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印在天上的印章嗎?”等句子,鼓勵學生揣摩分析,各抒己見,談各自對這些句子的理解。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發現都源于美好的情感。只要有一顆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擁有美麗的月亮,而且能擁有整個美好的世界。這樣體會文章的主旨自然水到渠成。
【《月跡》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月跡》教學反思06-15
月跡的教學反思06-12
《月跡》教學反思06-15
《月跡》教學反思11-04
《月跡》教學反思范本06-13
《月跡》教學反思13篇11-04
《月跡》教學反思13篇11-04
《月跡》教學反思(通用10篇)02-17
《月跡》教學設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