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
一、導入部分
上課伊始,我先說了個牛頓的故事:牛頓因為看見蘋果落地,進行思考,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偉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訴學生要注意觀察、思考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問題,并從中探索出一些規律。然后說,隨著氣候漸漸轉涼,學校將組織同學們進行冬季鍛煉——跳繩和踢毽。請大家翻開課本,看看從圖上可以獲得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反思:自我感覺這樣的導入效果不錯,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能馬上提出一些問題。為后面的探究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探究規律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的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無窮無盡,在這里肯定有著某種規律,大家想知道嗎?(想)好,大家以4人小組為單位,研究這些等式里蘊藏的規律,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但要說明表示的理由。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也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逗號+句號=句號+逗號;a+b=b+a,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后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律。然后指著板書指出:我們剛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換律。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反思: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這節課我強調學生的發言要大聲的說:我們小組的發現是……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覺良好,不過,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客觀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設計還不夠。
1、在學生得出了加法交換律時,沒有讓學生總結一下研究問題的方法,而是直接讓他們去研究加法結合律。
2、對“關注每一位學生”這個問題,沒有做到。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2
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基于以上理念本節課的教學我注意從教材出發,理解教材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調整了教材的知識結構,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發揮出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本節課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已有經驗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滿足的學習需求,強化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我本著“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教學思想,試圖建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舉出例子——總結歸納”的基本教學模式,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活動,學生在建模的教學活動中找到了數學學習的方法,使傳統的“指導接收式”轉變為“自主探究式”,充分體現課程改革的教學思想。 縱觀本節課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問題的產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的欲望。
課堂上我從口算A、B兩組競賽題入手,讓學生練習計算,比速度,讓學生馬上意識到算B組題的速度明顯比A組題快,先聲奪人,讓孩子感受到簡便算法的優越,接著教師引導:為什么B組題算得快,這其中蘊含哪些數學知識呢?這一問題馬上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習問題的產生將學生自然帶入到學習狀態中,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創設發散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學新知前我讓學生對課題“加法的運算定律”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很自然地想到: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運算規律,再由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題,讓學生自由地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多數是用加法解決的問題,不僅培養了學生發散性的思維,還能讓學生提出的問題直奔主題,老師的引導做到了有放有收,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學法的指導體現了知識建模的過程。
數學課標指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滲透建模的思想。本節課我注重“授之魚”,更注重“授之以漁”。先是和學生一起學習了加法的結合律,總結出了四步學習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舉出例子----總結歸納。建立這樣的模型后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方法展開自學活動。本節課的教學并不是僅僅讓學生掌握加法的運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整節課對學生有“扶”又“放”,在教會孩子知識的同時,也教會了孩子的學習方法。這四步學習法對后續一些運算定律的學習,一些規律的推理和驗證都用重要的意義。
四、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如果按教材的編排程序去學習是體現了知識的學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但我覺得學生自學加法結合律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的引導才能學懂、學透,而加法交換律學生很容易通過老師的“自學提示”展開學習,所以我大膽地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先領學生學習加法結合律,而加法交換律我放手讓學生根據“四步學習法導學單”進行自學,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好。課堂上做到了以學定教,立足于學生的學,立足于學生的終生學習和可持續性發展。
不足的是,在使用導學單進行導學中,對學生的學情了解不透,導致導學單中某些問題的設置起點偏高,拖延了教學時間,最后的練習量過大,這點是在我精心準備教案設計和課件的同時,留下的最大遺憾。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3
教學“加法交換律”這一塊內容時我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整個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質疑、猜想、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在教學“加法交換律”這部分內容中,我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么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并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同時可遷移到“乘法”中來,獲得“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4
今天完成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由于借班上課,上完后感覺自己前半節課發揮得不如后半節課,不過學生對交換律的理解和應用以及對交換律對減法、和加減混合的應用掌握的還是不錯的。這節課,我從學生以學知識入手,引導學生發現加法交換律,理解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進而提出除了幫助我們驗算外還有什么強大的功能!接下來利用加法交換律使計算簡便,進而發現還可以使減法簡便,加減混合簡便!使交換律得以推廣!
聽完課后,趙老師沒來得及喝水就結合這節課進行了評析。
趙老師首先肯定了我的素質,作為骨干教師課堂扎實,教學思路清晰!
同時趙老師提出這節課可以從經驗拓展的角度,讓學生從更多的生活實例入手,從道理上理解“交換”,如8+74+2、想:原來有8本作業,先拿來74本又拿來2本,我們可以這樣,先拿來2本,又拿來74本,都表示現在有的,因此8+74+2和8+2+74是相等的。再如:35—17+5,可以這樣想公交車原來有35人,下去17人,上來了5人,可以這樣想有35人,上來了5人,又下去了17人。這樣的結果都表示現在有的因此人數是一樣的。結果是相等的。
“理”上的理解更容易讓學生從根上明白算理。我在教學時,用計算的方法驗證下的工夫多了一些,學生舉例少了點,這樣總感覺形式上稍多了點,另外“驗證”更多的是驗證這種方法可以,但不能在道理上理解,趙老師提出可以看看馬剛老師的課例。也鼓勵我們多去看看名師的課例。
從第一次聽課得到王宏主任的指導,指出“蘋果”的貫穿,課堂練習的量,今天得到趙老師的指導,自己感覺收獲很多,發現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從備課到上課,用了兩天的時間,昨晚還熬夜制作課件到11點多,雖然累,但自己有了收獲,此時感覺一切累都值得!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5
《加法交換律》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P17:例1的內容。運算定律是本冊書中的重點,也為以后的簡便運算打下基礎。
本節教學我利用學生的舉例、觀察、發現、歸納,總結出加法交換律,環節設計合理,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情境導入環節,我利用播放成語故事《朝三暮四》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讓學生從故事中找信息,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學生解決問題。從故事中得到3+4=7(個)和4+3=7(個)這兩個算式。接著我說:“對,兩種吃法不同,結果猴子每天吃到的栗子的總數量是同樣多的。”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內容,加法交換律。
在探究規律環節,我利用李叔叔騎車旅行的情景圖。讓學生從情景圖中找信息,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學生解決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40+56=96(千米)或 56+40=96(千米)然后讓學生說出這兩個算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回答,相同點是每組算式中有兩個加數,而且兩個加數相同,左右兩邊的加數的和相等。不同點是兩個加數交換了位置。然后問:“這兩個算式的和相等,這兩個算式之間有什么關系?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學生從中回答,每組算式中有兩個加數,而且兩個加數相同,只是交換了位置,而得到40+56=56+40這個等式。我接著問:“你能照樣子再舉幾個例子嗎?”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從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規律?請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來,學生回答: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如果用字母a、b表示兩個加數,則可以寫成:a+b=b+a我問:“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嗎”然后學生回答特別多,像甲數+乙數=乙數+甲數,▲+=+▲等等特別多。雖然有的式子不夠完美,但充分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交換律。
在鞏固練習環節,我設計了多種多樣的練習題,先是基礎練習,還有拔高練習,層層深入,學生學得也興趣盎然。
總結本節課,整節課環節緊湊,利用多媒體課件也節省了大量時間,有充分的時間練習。由于本節課內容不多,也很簡單,學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學生發言積極,所以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也完成了學習任務。
但是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1、在鞏固環節,我出示了三道加法算式,但是有的學生利用減法驗算,這樣是不符合要求的。這時我應該讓學生說出為什么不行,不應該老師解釋,2、最后填表,由于時間關系我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問題解決的不太理想。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6
得:(1)通過模仿舉例,滲透等量代換的數學方法。
學生根據模仿,學會了根據結果相等,將兩個算式寫成恒等的方法,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新知識,其實也就是在經歷等量代換的過程。而這一數學方法對接下來要學習其它各種運算定律,及運用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列方程解應用題等都十分重要。
(2) 通過對大量數學事實的對比,發現其中的規律,學習不完全歸納發。
學生在獨立舉例后,在全班范圍內交流發現的規律,得出結論:不管兩個加數的位置怎么交換,它們的和都不會改變。師引導:同學們所舉的所有例子都能寫出這樣的結論,可見我們的四則運算中有一個規律,誰能把這個規律準確地概括一下?……從個別到一般,把對特例的發現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和性質,這就是小學階段的“不完全歸納法”,讓學生經歷這一歸納過程,體驗結論的科學性。
失: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對處理“用字母表示定律”這一環節有些不足。在學生例舉字母表示定律后總結出用a+b=b+a公式來表示定律后,沒有進一步拓展,如問:三個數可以怎樣表示呢?這個規律還適用嗎?這樣環節設計,會讓學生對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更為熟悉,從而培養數學思想,更能強化目標。
在今后的數學中,注意強化本節課的重難點,并針對重難點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與拓展,尤其對稍差的學生更應該重復強化,盡量讓每一個孩子都學會。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時間把握的正好,學生掌握的程度也還可以,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不足之處:課堂上,我的狀態不太佳,學生也不是很活躍,基本上都是幾個人在回答問題。平時班上的課堂氣氛挺活躍的,但是這節課不知是怎么回事,連學習很好的孩子上黑板上演板都錯了,可能是孩子們有些膽怯吧。還有就是自己評價語言太單一了,以后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爭取讓自己的課堂更生動完美。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8
加法交換律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親身經歷“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總結規律”這一探究過程,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
1、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節課以成語故事“朝三暮四”為切入點,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這樣設計,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思考,發現規律,為舉例驗證埋下伏筆。
2、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同時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通過猜想、驗證、類比、歸納,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學生應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9
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我采用了情境導入—探究新知—反饋練習三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環節利用課本上李叔叔騎車旅行的情景導入,得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探究新知環節,讓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發現算式結果相同,用等號連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讓學生仿照舉例,最后引導學生得出規律;反饋練習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本節課的教學非常順利,輕松完成教學任務。但我覺得本節課的知識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合并成一節課講解呢,在以后教學本節課時我準備在“交換律”這節課進行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先教學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然后教學乘法交換律交換律和結合律,而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信息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后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我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后采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先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然后是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應用,接著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并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發現并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0
1、通過模仿舉例,滲透等量代換的數學方法。
學生根據模仿,學會了根據結果相等,將兩個算式寫成恒等的方法,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新知識,其實也就是在經歷等量代換的過程。而這一數學方法對接下來要學習其它各種運算定律,及運用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列方程解應用題等都十分重要。
2、通過對大量數學事實的對比,發現其中的規律,學習不完全歸納發。
學生在獨立舉例后,在全班范圍內交流發現的規律,得出結論:不管兩個加數的位置怎么交換,它們的和都不會改變。師引導:同學們所舉的所有例子都能寫出這樣的結論,可見我們的四則運算中有一個規律,誰能把這個規律準確地概括一下?……從個別到一般,把對特例的發現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和性質,這就是小學階段的“不完全歸納法”,讓學生經歷這一歸納過程,體驗結論的科學性。
3、不足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對處理“用字母表示定律”這一環節有些不足。在學生例舉字母表示定律后總結出用a+b=b+a公式來表示定律后,沒有進一步拓展,如問:三個數可以怎樣表示呢?這個規律還適用嗎?這樣環節設計,會讓學生對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更為熟悉,從而培養數學思想,更能強化目標。
在今后的數學中,注意強化本節課的重難點,并針對重難點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與拓展,尤其對稍差的學生更應該重復強化,盡量讓每一個孩子都學會。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1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運算體系中的普遍規律。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這一規律,以便為今后的應用服務。我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抽象建模,大膽猜測, 操作驗證,合作總結這四個環節,讓學生能夠理解加法運算定律的含義,并從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本課我把湊整簡算的思想貫穿始終,讓學生從學習中體驗選擇簡便的方法是學習的最好途徑。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理解與運用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抽象的極好時機。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孩子們大膽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縱觀本課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復習引用中,鞏固學生的思維基礎。
通過一組口算練習,讓學生明確能夠湊整十或整百數的兩個數加起來比較簡便,這個為后面學習結合律打下基礎。
2、大膽猜想,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課的過程中,我通過提問、設疑,讓學生觀察—猜測—舉例—驗證四個環節,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得出結論。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時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和發展。
3、多層次的鞏固練習,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
習題設計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本節課在習題設計中,一共設計了四個環節:①基本練習(填空)②變式練習(判斷)③鞏固練習(計算)④發展提高等。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本課所學內容。
在教學中也存在以下不足:
1加法結合律學習在教學中所占比率應加大,學生在學習中還有疑慮,沒有學透。
2、整堂課在時間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緊,在加法交換律上時間過長,練習的時間相應較短,顯得后面在練習中有些倉促。
3、教師的語言過于成人化,不適于中年級學生的年齡。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2
在數學中,研究數的運算,在給出運算的定義之后,最主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研究該運算的性質。在運算的各種性質中,最基本的幾條性質,通常稱為“運算定律”。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條運算定律在數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譽為“數學大廈的基石”。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到了反映這五條運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別是對于加法、乘法的交換性和結合性,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
成功之處:
1、整合教材內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在以往教學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編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學加法運算定律的教學,再進行乘法運算定律的教學,最后對比加法、乘法運算定律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雖然感覺教學有條不紊,但是總感覺缺失點什么,總感覺有這樣一雙手在禁錮自己的思想。如何讓教學更能適應新形勢下課改教學的要求,以學生為本,順應學生認識發展需求,減輕學生背誦記憶的難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學中,我大膽改變了教材的編排程序,改變為加法、乘法交換律放在一課時進行教學,加法、乘法結合律也是如此。通過教學,有利于學生感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非常輕松的認識了加法、乘法交換律,記憶非常深刻牢固。
2、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學中,由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引發學生猜想,通過舉例驗證得出: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的結論,然后又再次引發學生從結論進行猜想,讓學生不僅知道從個別特例中形成猜想,并舉例驗證,是一種獲取結論的方法。但有時,從已有的結論中通過適當變換、聯想,同樣可以形成新的猜想,進而形成新的結論,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獲取結論的方法。通過結論引發猜想,學生很自然列舉了例子進行證明,從而得出在乘法中,兩個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的結論。結論的得出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實感悟到了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處:
習題的處理欠妥當。練習五1題只是要求學生將計算結果填入表中,沒有讓學生說說表中數的規律:可以以加號所對的那條對角線為對稱軸,對應位置上的兩數相等。這樣在計算中可以利用這個規律,算出對角線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再教設計:
1、注重習題的備課,減少低效教學流程。
2、注重對加法、乘法交換律的證明過程,可以通過集合圖和點子圖,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為《運算律》的第一課時,而在這一單元之前,學生經過了三年多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并對這些已經有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如在10以內的加法中,學生看著一個圖可以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在萬以內的加法中,通過驗算方法的教學,學生已經知道調換加數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結果不變。本節課通過一些實例進一步來引導學生進行概括總結。
在教學中,我首先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根據社會實踐中的信息自由地提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問題意識,也符合新課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學中通過對兩個算式的觀察比較,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感知加法交換律,組織學生寫出類似的等式,幫助學生積累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表象,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學生能較快的體會出這兩種運算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和概括性,發展學生的符號感。通過幾個層次的練習,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到有趣的數學學習中,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充分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又鞏固了全課的內容,為以后教學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作好鋪墊。
通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評價不夠及時。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學生寫出“6+2=2+6,1+9=9+1…”時,沒有很好的解讀學生的心理。這位學生之所以寫出一位數的算式,是因為他覺得寫一位數加一位數的等式非常簡單,方便計算。但是作為不完全歸納法,他寫出的算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代表性。此時如果追問學生,“是不是只有一位數加一位數才有這樣的規律?” ,“那你對這位同學寫得有什么建議呢?”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培養他們思維的嚴謹性。
二、沒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換律和加法運算律本質特性。這樣導致了學生在后面的練習中不能進行準確的辨析。可以增加加法交換律和加法交換律的對比環節,對比得出加法交換律的本質特征:加數沒有變,結果沒有變,運算符號也沒有變,但是加數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過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客觀的,很多是由于本人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設計還不夠。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4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質疑、猜想、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么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并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新課標里曾指出,教學時應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分別安排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并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
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發現并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后采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5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讓我們教師要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根據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結合本班學生善于動腦,樂于推理,勤于總結的特點,將教材例1和例2合并成一節課展開學習活動。縱觀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問題的產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的欲望。
課堂上我從口算A、B兩組競賽題入手,讓學生練習計算,比速度,讓學生馬上意識到算B組題的速度明顯比A組題快,先聲奪人,讓孩子感受到簡便算法的優越,接著教師引導:為什么B組題算得快,這其中蘊含哪些數學知識呢?這一問題馬上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習問題的產生將學生自然帶入到學習狀態中來,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創設發散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學新知前我讓學生對課題“加法的運算定律”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很自然地想到: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運算規律,再由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題,讓學生自由地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多數是用加法解決的問題,不僅培養了學生發散性的思維,還能讓學生提出的問題直奔主題,老師的引導做到了有放有收,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學法的指導體現了知識建模的過程。
數學課標指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發展學生模型思想。本節課我注重“授之魚”,更注重“授之以漁”。先是和學生一起學習了加法的結合律,總結出了四步學習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舉出例子----總結歸納。建立這樣的模型后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方法展開自學活動。本節課的教學并不是僅僅讓學生掌握加法的運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整節課對學生有“扶”又“放”,在教會孩子知識的同時,也教會了孩子的學習方法。這四步學習法對后續一些運算定律的學習,一些規律的推理和驗證都用重要的意義。
四、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如果按教材的編排程序去學習是體現了知識的學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但我覺得學生自學加法結合律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的引導才能學懂、學透,而加法交換律學生很容易通過老師的“自學提示”展開學習,所以我大膽地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先領學生學習加法結合律,而加法交換律我放手讓學生根據“四步學習法導學單”進行自學,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好。課堂上做到了以學定教,立足于學生的學,立足于學生的終生學習和可持續性發展。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2-26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04-05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05-14
加法交換律的教學反思10-14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06-10
《加法交換律》數學教學反思07-14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2-26
加法交換律說教學反思05-13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