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過河》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馬過河》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1
《小馬過河》是一篇童話。講的是小馬要過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淺。小馬問老牛,老牛認為過得去;小馬問松鼠,松鼠認為過不去。最后在老馬的鼓勵下,小馬大膽去嘗試,終于過了河。故事說明了遇事要“開動腦筋,敢于嘗試”的道理。
這個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馬,還有老馬,老牛伯伯、松鼠。這些“人物”的語氣、語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馬是“媽媽”,說話該用親切的語氣。老牛伯伯是老一輩,朗讀時聲音要粗,語氣穩重。小松鼠從樹上跳下時講的話,語氣要急切。小馬天真、有禮貌,讀時要用適當的語氣表現出來。指導朗讀時,這些都要向學生說清楚。邊展示邊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教師要加強范讀,給學生提供范例。接著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樣訓練朗讀,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故事中蘊含的美。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之后,讓學生記住老馬、小馬、松鼠、老牛的話,并想象當時的情境,進一步領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說話的表情、語氣也不同,然后鼓勵學生加上動作和表情,把課文的對話“表演”出來。這樣做,既能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又能激發閱讀的興趣。
通過這堂課,我感覺到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在課堂上,隨時有可能發生教師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師必須有隨機應變能力。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2
《小馬過河》是一篇童話故事。故事敘述了小馬為幫媽媽把半口袋麥子馱到對岸磨坊去,兩次來到河邊的不同表現及不同結果,說明了遇到問題要開動腦筋,進行分析,勇于實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了創設一個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全面自由地發展,我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究,勇于創新。如:在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想一想課后的思考題:“過河后的小馬從磨坊回來,會對媽媽說些什么?”聽了我的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有的說:“小馬從磨坊磨好面跑回家,媽媽幫小馬把面放下來,小馬低著頭很不開心,媽媽摸摸小馬的頭親切地問:‘孩子,你怎么了?’小馬抬起頭委屈地說:‘媽媽,我太笨了,面對一條小河的問題還要回來問媽媽,這樣既耽誤時間,又費很大的力氣。’媽媽聽了小馬的話后,說:‘孩子,媽媽覺得你今天長大了,很了不起呀!因為你沒有被困難嚇倒,媽媽相信你今后一定是個堅強的孩子。’小馬聽了媽媽的安慰后,覺得很有道理,他又自豪地說:‘媽媽,從今天這件事中,我還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光聽別人說,只有自己親自做過了,才會明白。’媽媽高興地點頭稱贊:‘好孩子,經一塹,長一智,你的收獲可真大呀!’小馬又趕快說:‘媽媽,今后你有什么活,就讓我去做吧,讓我多體會成功的快樂吧!’”這時,我班的另一位同學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緒了,索性站起來說:“老師,再來聽聽我的故事吧。”“小馬馱著磨好的面回到家,一蹦三尺高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回來了,面磨好了。’媽媽稱贊說:‘你真是個能干的好孩子。’小馬這時又忍不住對媽媽說:‘媽媽,今天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親自去試一試,才會找到正確的答案。’老馬親了親自己的孩子,點點頭。”這位同學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著,好像自己就是那匹快樂的小馬。“你的想象力太豐富了,表演得也很不錯。”我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同學們也熱情地鼓起掌來。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思維是最沒有束縛的,是最活躍的,是無止境的。他們的腦子里裝滿了許許多多奇異的幻想,我們應該為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讓他們在創新的王國,自由地翱翔。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3
《小馬過河》是一篇童話故事,運用擬人手法塑造了老馬與小馬等幾個動物的鮮明形象,內容生動有趣,語言活潑,淺顯易懂,告訴我們:別人說的是不是對的,要動腦筋思考,并親自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本課教學主要是通過“設疑激趣——品讀——表演——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感悟到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同時還注意透過教學滲入德育及安全教育,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具體如下:
一、設疑激趣、故事引入。
通過問題引起學習興趣:
⑴小馬為什么要過河?
⑵小馬是怎樣過河的?遇到了什么困難?他先問都問了誰?
⑶小馬過了幾次河?它最后過河了嗎?帶著這四個問題在觀看《小馬過河》故事后,通過快速的閱讀課文、思考,再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
二、創設情境的角色扮演,指導朗讀對話,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從演中悟,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本文對話很精彩,尤其是對話的提示語充分展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和性格特點。文章老馬、小馬、老牛和松鼠4個角色說話語氣符合自己的身份,由于對話內容不同,說話的語氣也富有變化,同時,這4個角色的身形與不同,因此,我根據老馬、小馬、老牛、松鼠的體型,在班上選了身高較高的同學老牛和老馬,一般高的同學扮演小馬,較小個的同學扮演松鼠這4個小動物,還讓一名同學讀旁白部分。
表演時重點指導學生在動物們的對話中領會到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再根據對話的提示語,體會到這些動物們的心理變化和性格特點,讀好語氣,感受到動物們的內心世界,表演時適當的加以動作表演,展現出生動的畫面。
表演后,討論交流:為什么老牛說河水很淺,剛沒過小腿,能過河;小松鼠卻說:河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伙伴呢!不能過河。為什么同樣的一條河,老牛說很淺,松鼠說很深,它倆中是不是有一個在撒謊呢?
經過剛才的角色表演,同學們很快就自己比較出了,扮演老牛的同學長得高,扮演小松鼠的同學長得矮,所以,面對同樣的一條河水,不同高度的小動物就有了兩種不一樣的深淺。所以明白了老牛和小松鼠誰也沒撒謊。對比老牛,小馬的高度較矮一些,對比小松鼠就會較高很多,所以,河水對于小馬來說是不深也不淺。
三、教學中注意做好德育滲透與安全教育。
重點抓住老馬對小馬說的:“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這兩句話,在指導學生感悟文本的同時,還滲透了德育和安全教育,通過設疑:“同學們:為什么老馬不陪小馬一起過河呢?是老馬不愛小馬嗎?”經過剛剛的角色扮演,再加上結合一年級時學的課文《自己去吧》一文,學生很快就答道:“因為,老馬想鍛煉小馬,讓它學會自己做事,能夠自力。”同學們經過討論,體會到:老馬教小馬的話是有前提的,是老馬知道河水是不會對小馬有危險的,所以才讓小馬自己去試一試。從而懂得老馬讓小馬學會獨立做事,也是老馬對小馬的愛。由此引伸到:父母放手是要我們自己學會獨立,這自我獨立的路上雖然沒有父母在身邊,但他們肯定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里,默默的為我們擔優著,所以說在我們自己學會自立的路上是包含著父母親對我們的深情的愛;——另外,根據老馬讓小馬自己去試河水的深淺,還教會學生不論做什么事做要注意安全:懂得并不是什么事都要試一試,凡事都是要在吸取經驗、動腦思考后,做出正確的判斷之后再決定要不要去試一試,不可以盲目去嘗試。
縱觀《小馬過河》一課的教學,我從問題設疑到故事激趣引入,在指導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根據文中4種動物的特點指導學生們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的形式進行教學,再通過親身表演,結合生活實際討論后悟到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別人說的是不是對的,要動腦筋思考,并親自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理解課文時趨向生活化、易于理解;再透過適時滲透的德育與安全教育,培養學生養成動腦思考的習慣,具有正確的情感和自我保護意識,寓教于情于趣,使教學收到不錯的效果,實現了立德樹人的目的。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4
《小馬過河》是一篇經典的童話故事,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巧妙設置懸念,能引發學生的思考。
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在識字環節,我采取了多種識字方法,加拼音讀,去拼音讀,在記憶環節,引導孩子們通過加一加、換一換、找朋友的辦法識記生字,還提醒孩子么可以通過觀察圖片、在生活中留意身邊的生字等辦法識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學習1-3自然段時,我讓孩子們通過理解關鍵詞來體會小馬的心情,如“連蹦帶跳”“為難”,身臨其境地體會小馬心情的變化,并引導孩子們結合自身體驗,想想自己遇到困難了會怎么做,這樣,就從書本中走到了生活中,是一種情感教育。
寫字環節,讓學生觀察個別同學的生字,一起學習,糾正,讓孩子們注意心字底的位置。在課后還需要加強指導。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5
《小馬過河》一課生動有趣,對話很多,是分角色朗讀的好材料。而要真正達到分角色朗讀的目的,需要以讀好每一個人的語言為前提。文中雖然“說”字相同,但“說”的語言與神態卻不同。不同語氣、神態、動作的“說”云集此課 。于是,教學此課,便抓住不同的“說”進行教學設計,強化朗讀訓練。
先是讓學生動筆墨讀書,在文中用曲線劃出各種各樣的“說”,然后分組共同試讀,要求入情入境,仿佛文中的角色乃自己,并以“誰讀得有聲有色,頭飾將戴在誰的頭上,角色將有誰來扮演”為“誘餌”,激發孩子讀的興趣讀的水平。 再以小組形式給人人擔當角色的機會,讓人人過把“讀”癮。此時此刻,課堂的精彩與高潮便水到渠成。
故事說明的道理則由老馬一語道破: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從字里行間,孩子們輕易而舉地悟出了“動腦筋”“去實踐”的道理。等小馬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對岸,它的體驗是: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其中的“為什么”孩子竟也對答如流。
如果就以孩子“明白了什么”為目的,心里忽然覺得不甘心。新課程倡導閱讀教學要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加強生活世界與書本世界的溝通,注重生活體驗與實踐活動。我想:道理來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不僅要讓學生懂得道理,更要指導孩子實踐道理。于是,我把問題拋向孩子:在你的生活中,遇到過與小馬類似的事情嗎?你是怎么做的?暫時的沉沒過后,十幾個孩子小手高舉。孩子們舉得例子雖然有點幼稚,甚至牽強附會,但我相信:“死”道理已變成了“活”道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孩子們已不需要“媽媽”的指點了。
《小馬過河》是經典的童話,它包容的東西太多,孩子們從中悟得的也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層面的。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東西,給個性化的閱讀交流的時間,我們才能聽到“花開的聲音”。但是,本節課上學生個性化閱讀交流的時間比較少,學生個性化的看法表達不夠充分,好多學生是在跟著老師和別人的看法走。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6
《小馬過河》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故事講述的是小馬要幫媽媽把半口袋麥子馱到對岸磨坊去,兩次來到河邊的不同表現及不同結果,使學生懂得遇到問題要勤思考,多腦筋,多分析,敢于實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教學中我盡量創設和諧的氛圍,充分利用課件讓學生全面自由地發展,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究,勇于創新。如:在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想一想課后的思考題:“過河后的小馬從磨坊回來,會對媽媽說些什么?”聽了我的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進行小組討論,并積極回答,有的說:“小馬從磨坊磨好面跑回家,媽媽幫小馬把面放下來,小馬低著頭很不開心,媽媽摸摸小馬的頭親切的問:‘孩子,你怎么了?’小馬抬起頭委屈地說:‘媽媽,我太笨了,面對一條小河的問題還要回來問媽媽,這樣既耽誤時間,又費很大的力氣。’媽媽聽了小馬的話后,說:‘孩子,媽媽覺得你今天長大了,很了不起呀!因為你沒有被困難嚇倒,媽媽相信你今后一定是個堅強的孩子。’小馬聽了媽媽的安慰后,覺得很有道理,他又自豪地說:‘媽媽,從今天這件事中,我還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光聽別人說,只有自己親自做過了,才會明白。’老馬高興地點頭稱贊:‘好孩子,經一塹,長一智,你的收獲可真大呀!’小馬又趕快說:‘媽媽,今后你有什么活,就讓我去做吧,讓我多體會成功的快樂吧!’”這時,我班的另一位同學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緒了,索性站起來說:“老師,再來聽聽我的故事吧。”“小馬馱著磨好的面回到家,一蹦三尺高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回來了,面磨好了。’媽媽稱贊說:‘你真是個能干的好孩子。’小馬這時又忍不住對媽媽說:‘媽媽,今天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親自去試一試,才會找到正確的答案。’老馬親了親自己的孩子,點點頭。”這位同學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著,好像自己就是那匹快樂的小馬。“你的想象力太豐富了,表演得也很不錯。”我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同學們也熱情地鼓起掌來。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思維是最沒有束縛的,是最活躍的,是無止境的。他們的腦子里裝滿了許許多多奇異的幻想,但是有了課件,我們可以為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讓他們在創新的王國,自由地翱翔。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7
《小馬過河》是一篇富有吸引力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的是小馬要過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淺。小馬問老牛,老牛認為過得去;小馬問松鼠,松鼠認為過不去。最后在老馬的鼓勵下,小馬大膽去嘗試,終于過了河。故事說明了遇事要“開動腦筋,敢于嘗試”的道理。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緊緊抓住以激發孩子的興趣為主,時時刻刻以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為主軸。
一、以復習導入,整體把握課文。
開火車讀課文重點詞語,再讓學生輕聲齊讀,邊讀邊想象小馬過河的故事情節。試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述課文主要講了個什么故事,引導學生簡單并完整地表達出來,接著再讓學生跟著老師復述課文主要內容。這就不僅回顧了上節課所學,對文本有了整體把握,同時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在引導過程中,發現學生大部分對課文已經很熟悉,但是在復述課文內容時顯得太繁雜,還不能用簡單的語言把整個故事表達清楚,這也是今后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引導的重點。
二、精讀品悟,指導朗讀。
閱讀是表達交流的基礎,而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式。在本課的朗讀教學活動中,我注意以情感推進朗讀活動。抓住小馬、老牛、松鼠、老馬的語言,例如抓住表現松鼠形象的“大叫”“認真”來進一步感悟松鼠發自內心的焦急、擔憂,抓住小馬的“低下頭”,說話吞吞吐吐,理解小馬明白了老馬的話后的難為情。通過理解關鍵詞,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理解課文主要人物的心理,通過分角色朗讀,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加強知道學生的朗讀,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注意以激勵性評價推進朗讀活動、師生賽讀,情景表演這些活動的設計,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豐滿,達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深深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引導思索,突破難點
老馬說的話是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老牛和松鼠的話錯沒錯?小馬試驗的結果為什么和它們說的都不一樣,是河水在發生變化嗎?2.如果是一條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過這條河,問問你,你該怎樣回答它們?經過討論學生明確,老牛和松鼠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但忽視了小馬的實際情況而下結論,它們說法不一,是因為它們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個問題讓學生明確,處理問題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去判斷,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經驗主義的錯誤。
四、拓展延伸,交流體悟。
引導學生思考,學了課文后小馬、老馬、老牛、松鼠,最喜歡誰。學生獨特的思維正是其學習個性化的體現。保護學生獨特的思維,培養個性化學習,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孩子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是不同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也不相同,這就意味著面對相同的問題情境,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間。但是教到此處,我發現孩子們普遍喜歡小馬和老馬,對松鼠和老牛則反應淡漠。雖說對于人物形象的的品讀,仁者見仁,不可能做到平均用力,且松鼠和老牛形象也非本課重點,但松鼠和老牛的形象竟未能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說明此課語言文字挖掘尚有欠缺,若能抓住表現松鼠形象的“大叫”“認真”來進一步感悟松鼠發自內心的焦急、擔憂,及以事實說話的認真勁兒,松鼠的形象應該會逐步豐滿起來。
以上是教完這篇課文后,自己的一點小小反思。當然以后的路還很長,這節課給予我的收獲還是較多的,我將吸取好的方面,繼續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對于還不好的地方,繼續學習,繼續反思。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8
《小馬過河》一課生動有趣,對話很多,是分角色朗讀的好材料。而要真正達到分角色朗讀的目的,需要以讀好每一個人的語言為前提。文中雖然“說”字相同,但“說”的語言與神態卻不同。不同語氣、神態、動作的“說”云集此課,如“連蹦帶跳地說”“高興地說”“認真地說”“嘆了口氣說”“難為情地說”“低下了頭說”“親切地說”;還有那些“說”的“親戚”,如“大叫”“問道”“吃驚地問”;更有六處單一個“說”字,至于語氣和神態,自己心領神會便是。于是,教學此課,便抓住不同的“說”進行教學設計,強化朗讀訓練。
先是讓學生動筆墨讀書,在文中用曲線劃出各種各樣的“說”,然后分組共同試讀,要求入情入境,仿佛文中的角色乃自己,并以“誰讀得有聲有色,頭飾將戴在誰的頭上,角色將有誰來扮演”為“誘餌”,激發孩子讀的興趣讀的水平。學生讀得投入,又如“做游戲”般輕松,各種聲音此起彼伏,朗朗的讀書聲不絕于耳。生讀,師讀,生生互讀,師生互讀等多種讀的形式讓孩子們“讀書多遍也不厭倦”。等由“讀的量變”到“讀的質變”后,敲定分角色朗讀的人選,示范過后,再以小組形式給人人擔當角色的機會,讓人人過把“讀”癮。此時此刻,課堂的精彩與高潮便水到渠成。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9
《小馬過河》文章篇幅長,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課文情節美、事物美、構圖美,我希望利用課文自身的美去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情境,在生動活潑的教學中扎扎實實地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個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馬,還有老馬,老牛伯伯、松鼠。這些“人物”的語氣、語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馬是“媽媽”,說話該用親切的語氣。老牛伯伯是老一輩,朗讀時聲音要粗,語氣穩重。小松鼠從樹上跳下時講的話,語氣要急切。小馬天真、有禮貌,讀時要用適當的語氣表現出來。在指導朗讀時,我先示范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接著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角色朗讀。這樣訓練朗讀,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故事中蘊含的美。
當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之后,讓學生記住老馬、小馬、松鼠、老牛的話,并想象當時的情境,進一步領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說話的表情、語氣也不同,然后鼓勵學生加上動作和表情,把課文的對話“表演”出來。這樣做,既能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又能激發閱讀的興趣。
老馬說的話是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同樣一條河,老牛水水很淺,松鼠說水很深。他們誰說得對?為什么?2.如果是一頭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過這條河,問問你,你該怎樣回答它們?在整個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間。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然后全班進行交流。從而使學生知道了老牛和松鼠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忽視了小馬的實際情況而下結論,它們說法不一,是因為它們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個問題讓學生明確,處理問題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去判斷,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經驗主義的錯誤。
總之,《小馬過河》是經典的童話,它包容的東西太多,孩子們從中悟得的也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層面的。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東西,只有給個性化的閱讀交流的時間,我們才能聽到“花開的聲音”。但是,我總感覺本節課上學生個性化閱讀交流的時間比較少,每個學生個性化的看法表達不夠充分。以后教學中,還要在激發學生創新思維上多下功夫。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10
《小馬過河》是一篇童話。講的是小馬要過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淺。小馬問老牛,老牛認為過得去;小馬問松鼠,松鼠認為過不去。最后在老馬的鼓勵下,小馬大膽去嘗試,終于過了河。故事說明了遇事要“開動腦筋,敢于嘗試”的道理。在學這篇課文時,我安排了五關:生字關、朗讀關、辨析關、夸獎關、聯系實際關。第一次在自己班里上的時候挺順的,我就挺為自己的教學設計得意。后來由于要開課,我就拿著這個教案到二(1)班去上。
上到辨析關時,我出示了老牛、松鼠、小馬的圖片在黑板上,讓學生討論老牛、松鼠的話說的對不對。我沒想到全班都說對,這樣一來,我的計劃全打亂了。忙亂之中,我只能自己說出結果:他們的話對自己來說是對的,對別人來說是不對的。課后,我靜下心來,發現我安排的五關中,這一關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而我為了趕時間,匆匆過去,這實在是一堂失敗的課。其實,當時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后的答案是老牛和松鼠說的話是對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學生就會想到老牛和松鼠的話對別人來說是不對的。雖然只是一個環節,可是這個環節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思考、理解的過程。
通過這堂課,我感覺到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在課堂上,隨時有可能發生教師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師必須有隨機應變能力。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11
《小馬過河》是小學語文第三冊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馬馱麥子去磨坊,路上要過一條河,老牛說水很淺,可以過,松鼠說水很深,他的伙伴剛被淹死。在質疑的環節中,學生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小馬過的是同一條河,為什么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而松鼠卻說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小伙伴他們倆是不是都說錯了,課文最后為什么說河水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一個說“水很淺”,一個說“水很深”,這不僅是擺在小馬面前的一對矛盾,同時也是擺在學生面前的一對矛盾。以往在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時,我采用了演示、比較等方法進行分析講解,但因受到時間、教具等方面條件的限制,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學生仍是一知半解。這回當我再上到這篇課文,再講到這一問題時,我換了一種方式進行教學,卻意外地收到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本文共有三幅生動、美麗的圖畫,而第三幅圖老牛、小馬和松鼠都在其中,于是我請學生拿出彩筆,按老牛說的那樣——“水剛沒小腿”,把“水”畫至老牛的小腿,然后再順勢再把“水”延伸,讓小馬也站在“水”中如圖所示。學生剛畫完,立即大叫起來:“老師,松鼠太小了,被水淹掉了”瞧,一目了然,不用老師多說,學生自己就明白了。
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這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加強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12
《小馬過河》是一篇富有吸引力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的是小馬要過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淺。小馬問老牛,老牛認為過得去;小馬問松鼠,松鼠認為過不去。最后在老馬的鼓勵下,小馬大膽去嘗試,終于過了河。故事說明了遇事要“開動腦筋,敢于嘗試”的道理。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緊緊抓住以激發孩子的興趣為主,時時刻刻以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為主軸。經過教授本課我有如下反思:
一、形式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于探索的原動力。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掛圖、錄音導讀、圖片展示、情景片段表演等多種方式,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得整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參與度高。但是在教具使用中,發現有些前期準備不到位,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方面。
二、雙基訓練導入,逐層推進。
在揭示學習目標后,我進行了雙基訓練,小黑板出示本課生詞,指名領讀,并且針對二年級學生拼音還比較薄弱的特點,讓學生養成了用手指畫聲調的好習慣。但是,整個訓練過程時間稍短,訓練效果不夠明顯,處理得較像第一課時,以后應該改進訓練方法。
三、精讀品悟,指導朗讀。
閱讀是表達交流的基礎,而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式。在本課的朗讀教學活動中,我注意以情感推進朗讀活動。抓住小馬、老牛、松鼠、老馬的語言,例如抓住表現松鼠形象的“大叫” “認真”來進一步感悟松鼠發自內心的焦急、擔憂,抓住小馬的“低下頭”,說話吞吞吐吐。通過理解關鍵詞,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理解課文主要人物的心理,通過分角色朗讀,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加強知道學生的朗讀,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注意以激勵性評價推進朗讀活動、師生賽讀,情景表演這些活動的設計,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豐滿,達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深深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在這方面配合度很高,甚至超出我課前預期,相信這次課后,學生的朗讀能力會大大提高。
四、拓展延伸,交流體悟。
引導學生思考:你生活中有沒有像小馬一樣遇到過難題呢?你又是怎么解決的呢?以問題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學生回答十分積極踴躍。但是,由于對整體時間把握不到位,展示交流的時間較少,本來準備好的更充分的拓展延伸沒有全部展示,這是我今后需要改進之一。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13
《小馬過河》一課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童話故事。故事說明的道理則由老馬一語道破: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從字里行間,孩子們輕易而舉地悟出了“動腦筋”“去實踐”的道理。等小馬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對岸,它的體驗是: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其中的“為什么”孩子竟也對答如流。
如果就以孩子“明白了什么”為目的,心里忽然覺得不甘心。新課程倡導閱讀教學要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加強生活世界與書本世界的溝通,注重生活體驗與實踐活動。我想:道理來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不僅要讓學生懂得道理,更要指導孩子實踐道理。于是,我把問題拋向孩子:在你的生活中,遇到過與小馬類似的事情嗎?你是怎么做的?暫時的沉沒過后,十幾個孩子小手高舉。
“我背《論語》的時候,有一個字不認識,去問爸爸、媽媽,爸爸讀一個音,媽媽讀一個音,我不知道誰說的對,就想:還是去查查字典吧。結果證實了媽媽讀得對。”
“爸爸給我買了一輛四驅車,讓我自己插起來。樓上跟我一起玩的哥哥說很好插,而表弟說很難插。到底是好插還是難插,我決定親自試試,沒想到我一會兒就插好了。”
“我與姐姐、弟弟去公園玩,在游樂場過獨木橋時,弟弟說會掉下去,很危險,而姐姐說大膽走,不會有危險。雖然我很緊張,但我還是很快地跑了過去。第二次再走,我就不害怕了。”
……
孩子們舉得例子雖然有點幼稚,甚至牽強附會,但我相信:“死”道理已變成了“活”道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孩子們已不需要“媽媽”的指點了。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小馬過河》教學反思三
課快要結束的時候,我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童話中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東西還不止這些呢!再讀讀故事,有沒有自己讀書所得而又希望與大家共享的呢?”一石激起層層浪,孩子們又去讀書思考了。不長時間的寧靜之后,一只只小手舉了起來。
“小馬很愿意幫媽媽做事,熱愛勞動。”
“從小馬對牛伯伯說的話,我看出小馬很有禮貌。”
“雖然松鼠對小馬說得不對,但它是為了小馬好,它很善良,有一顆愛心。”
……
“老師,我想提個問題?”
“好啊,什么問題?”
“如果水真的很深,小馬一試,結果掉進河里淹死了怎么辦?”
“老馬知道水不深,不會淹死,才叫小馬去試的。”“如果水很深,老馬不知道,她叫小馬去試試,小馬不就淹死了嗎?”
我想起了剛從網上看到的一個假設:天剛下過一場大雨,河水上漲了很多,小馬又要過河,它該怎么辦呢?
是該動動腦筋了。課讓學生帶著問號結束了。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小馬過河》教學反思四
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這個過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們無法預見。就以《小馬過河》這一課為例,我來談談自己在教學這一課時,如何圍繞著這一核心理念的。
一、適量的講。
用“四兩撥千斤”和“牽一發面動全身”來說明講的適量也許是最適合不過了,在課堂上當講而講,講則必精。在《小馬過河》一文中,我抓住“評”字,引導學生評價小馬的優缺點。接著,要求學生精讀課文,根據自己的感悟說說從哪些字、詞、句中可以體會小馬的優缺點。
二、適度的講。
所謂“適度”的“度”,就是從學生的認知度出發。教師的講應該讓學生能夠接受,應該依據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水平,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態度。例如《小馬過河》一文的教學中,學生朗讀媽媽對小馬說的話出現困難時,我花了相當一部分的時間講,通過講喚起學生已有的體驗,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引導學生步步深入,身臨其境。
三、適時的講。
課堂中教師的講應該具有一定的時機,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小馬過河》,在談到小馬的優點時,有學生說小馬很“厲害”其實學生已經意識到了小馬的“勇敢”,只是苦于一時沒有確切的詞語形容,這時候我便抓住小馬的話引導“剛才這位同學說小馬‘厲害’,那么小馬究竟厲害在哪里呢?我們一起讀讀小馬的話,體會一下小馬的語氣,就會明白了。”這一番“講”,使學生的思維找到了“支點”,他們通過朗讀馬上體會到了小馬的“厲害”在于它的“勇敢”,在于它的“敢干嘗試”。
《小馬過河》這篇課文中,小馬雖然勇敢,但是沒有媽媽的正確、耐心的鼓勵是過不了河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多講少講并沒有界限,關鍵在于“意”,而不在于“形”。小馬一定要自己過河,媽媽也可以盡情地說。文本并非僅是一種物化的客觀存在,而是一種理性化了的生命體,只在當閱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14
教學內容
小馬過河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讀9個生字,積累新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
1、認讀9個生字,積累新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掛圖、小黑板
教 學 過 程
一、談話導入。
師:小馬為什么要過河?過河時會遇到什么困難?結果怎樣?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小馬過河》。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讀文
1、自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再讀課文,畫出生字,標出自然段序號。讀準生字的字音,把課文讀正確。(自讀自悟中體會課文內容。)
3、同桌互讀,互相糾正字音。
4、分角色朗讀。
5、自由匯報讀懂的內容。
6、師歸納。
識字
1、師:(出示生字)組詞并講認字方法。
2、注意個別字的讀音。
3、自由認讀后測讀看誰記得又快又準。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讀讀這篇課文。
2、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請大家準備一下,誰愿意把課文讀給大家聽。(請同學讀課文)
教學內容
小馬過河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認真分析理解課文。
2、在朗讀中理解深刻道理。領會聽與做的關系,學會實踐。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認真分析理解課文。
2、懂得道理。
教學難點
懂得遇事不能光聽別人說要自己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勇于實踐,在實踐中找答案。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 學 過 程
一、比一比,看誰認得快,讀得準。
1、出示生字測讀。
2、出示句子測讀。
二、自主實踐,互動感知。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解的詞語。
2、再讀課文,找出不理解的問題。
同樣一條河,為什么牛伯伯說的與小松鼠說的不一樣?
3、圍繞問題討論做試驗。
4、講講讀懂的內容并朗讀全文。
5、讀了課文,大家認識了什么道理:
6、齊讀小馬媽媽的話。
7、為什么小馬趟過去時發現河水沒有牛伯伯說的那么淺,也沒有松鼠說的那樣深?(因為馬比牛矮,比松鼠高。)
8、思考:小馬從磨坊回來后會對媽媽說什么?
三、拓展。
思考:在我們身邊有類似小馬過河的事情嗎?
四、課外作業
把故事講給媽媽聽。
板書設計
牛伯伯淺《小馬過河》
小馬過河 小松鼠 深 動腦筋,試一試媽媽試
教學反思
分角色反復朗讀,可以很快使學生進入情境,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初次嘗試讓學生簡述故事大意,只有個別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大致能說,多數還是在講述細節內容,不過相信堅持下去,能說的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多。
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故事里蘊含的道理,而是讓他們先各抒己見,然后再統一認識,這樣既重視了孩子們的能動性,對學生思維的訓練也很有好處。
在解決課后問題時,(小馬從磨坊回來后會對媽媽說什么?)我讓學生直接對我說,把我當成老馬,我做出相應的肯定,那一刻我們彼此感覺特別親切,眼淚竟在眼圈里打轉。有個學生竟說:“老師,你的孩子可真多啊!”
學生很喜歡結合實際的拓展部分,當他們說不到點子上時,我隨機舉了個例子,(羅冰儀要買桔子,愛吃酸的劉金波說那桔子一點也不酸,愛吃甜的李靜怡說酸死了,你應該怎么辦呢?我說得聲情并茂,孩子們聽得趣味盎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感覺走入文本,在走出文本,進而走入生活,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15
《小馬過河》一課生動有趣,有許多對話,是分角色朗讀的好材料。而要真正達到分角色朗讀的目的,需要以讀好每一個人的語言為前提。文中雖然“說”字相同,但 “說”的語氣、神態、動作卻不同,如“連蹦帶跳地說”、“高興地說”、“認真地說”、“嘆了口氣說”、“難為情地說”、“低下了頭說”、“親切地說”;還有“大叫”、“問道”、“吃驚地問”;更有六個單一的“說”字。于是,教學此課時,我便抓住不同的“說”進行教學設計,強化朗讀訓練。
“不動筆墨不讀書”。首先,我讓學生邊讀邊用曲線在文中劃出各種各樣的“說”,然后分組共同試讀,要求入情入境,仿佛文中的角色乃自己,并以“誰讀得有聲有色,頭飾將戴在誰的頭上,角色將有誰來扮演”為“誘餌”,激發孩子讀的興趣。學生讀得投入,各種聲音此起彼伏,朗朗的讀書聲不絕于耳。生讀,師讀,生生互讀,師生互讀等多種讀的形式讓孩子們“讀書多遍不厭倦”。等由“讀的量變”到“讀的質變”后,敲定分角色朗讀的人選,示范過后,再以小組形式給人人擔當角色的機會,讓人人過把“讀”癮。“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此時此刻,課堂的精彩與高潮便水到渠成。
《小馬過河》是經典的童話,它包容的東西太多,孩子們從中悟得的也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層面的。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東西,只有給個性化的閱讀交流的時間,我們才能聽到“花開的聲音”。但是,我總感覺本節課上學生個性化閱讀交流的時間比較少,每個學生個性化的看法表達不夠充分。以后教學中,還要在激發學生創新思維上多下功夫。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10-27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11-04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07-29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范文05-26
《小馬過河》課程教學反思11-02
小馬過河優秀教學反思11-06
《小馬過河》優秀教學反思03-11
《小馬過河》教學反思(15篇)11-23
《小馬過河》的教學反思范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