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爭吵》教學反思

時間:2022-06-09 17:50:38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爭吵》教學反思 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爭吵》教學反思 ,歡迎閱讀與收藏。

《爭吵》教學反思 15篇

《爭吵》教學反思 1

  《爭吵》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克萊諦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筆記本上,本子被弄臟,字跡也看不清,于是兩人發生爭吵,最后兩人終于和解以及父親對安利柯的教育的事。表現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

  教學本課,我除了采用指導朗讀,感悟人物美好品質的方式外,還重點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和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動。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讓學生把父親的話找出來,讀一讀,再聯系上下文,談自己的理解。我根據學生的發言適當引導,使學生深刻理解父親的話的意思。引導學生討論文中人物的行為,使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寬容、團結友愛。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

  本課教學任務完成了,但我總覺得學生明白的道理應該在實際生活中實踐和運用。我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實踐。“有錯就改”、“和同學相處要團結友愛、互相寬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老師希望大家根據自己近來的表現,說說準備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都在議論紛紛。我趁機請幾個調皮的男生發言。他們不但承認自己的錯誤,還當面向曾經對不起他(她)的同學道歉,對方也有禮貌地說“沒關系”。課堂氣氛十分融洽。我覺得這是意外的收獲也是這節課最大的收獲。

《爭吵》教學反思 2

  《爭吵》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是節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文中的克萊蒂是一個寬容、友善的孩子,用一顆博大的心原諒了安利柯的魯莽和嫉妒。

  這段文章很長,但它描寫的情境卻是那么的常見,所以在教學本文時,我想想通過孩子們深層次地和文本對話,讓他們更高層次地理解課文的深刻涵義。它不單只告訴我們生活中要學會寬容別人,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智慧去處理生活中的矛盾關系。

  如何去優化文本?我翻閱了一些書籍,終于確定抓住《爭吵》中對克萊蒂的微笑進行了兩次描寫來組織教學。第一次是在因弄臟本子而向“我”道歉的時候,第二次是在“我”向他舉起戒尺的時候。其實這兩次笑所蘊涵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教學的環節中,我提出問題:“當克萊蒂向‘我’道歉時,他的微笑蘊涵著什么?”孩子們各抒己見,但有點不著邊際,我引導說,如果你沒弄清,那請你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讀完后告訴我們。孩子讀完第五段呢,就恍然大悟地說:“老師,我明白了克萊蒂的笑中藏的是寬容。”我點點頭。有的說笑中藏著不好意思,有的說笑中藏著對不起……看來孩子們是用心在和克萊蒂交流著,他們成為了克萊蒂的知音呀!

  在這個時候我說:“我們是克萊蒂的知音,可是文中的‘我’呢?他是怎么認為的?”在討論中孩子們達成共識:“我”并不理解克萊蒂,因為自己的妒忌,“我”執拗地認為克萊蒂是一種得意的笑、是向“我”挑釁的笑、是自以為是的笑……“孩子們,正是由于‘我’的誤解,才導致后來——”“ ‘我’對克萊蒂的報復行為。”“才有了——”“爭吵!”“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爭吵發生的現場,好好地感受當時的氣氛,仔細地揣摩當事人的心理變化。”生再次自由讀課文,這一次他們真正走進文本了,瞧他們的一笑一頻已經顯示出來了。……“在‘我’向克萊蒂舉起防衛的戒尺時,他又笑了,這次笑使‘我’真正原諒了他,和他和好如初了。你認為這是怎樣的笑?”孩子們細聲讀課文。通過他們的努力,最終明白了克萊蒂的笑是歉意的笑、是寬容的笑、是如釋重負的笑……

  我故意說了句:“這個克萊蒂他為何會這么從容、這么穩重呀?真是怪了,要是我,我早就發火了,好朋友怎么可以那么不理解我呢?”“因為他不想失去一位好朋友!”劉琳自信地回答道。“對啊!是朋友!” “同學之間不應斤斤計較”,“朋友之間不能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傷友誼”,“我們要寬容別人的缺點。”聽到他們這樣說,我感到真欣慰。“最后讓我們再好讀讀父親的兩次對話,”此時此刻,父親的話已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心中,以及給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都帶來許多益處。

《爭吵》教學反思 3

  《爭吵》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臟而發生爭吵這件事,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

  一、教學中的收獲: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能融會貫通,讀出“我”(安利柯)的斤斤計較、愛面子和報復的心理,同時也能感覺到“我”的后悔和反思,以及想認錯的矛盾心理。而克萊諦留給大家的是寬宏大量,寧愿自己吃點虧,也不想失去好朋友的真誠顯而易見。還有“我”的爸爸講道理、無私、不偏袒自己孩子的高尚品質也讓孩子們敬佩不已。

  特別是孩子們能抓住“字眼”來解讀文本,讀出了很多文字背后的文字,讓我感動。比如:從“急忙縮回”讀出了克萊諦其實并不想讓老師知道這件事情,可能他認為這是一件小事,或者他覺得我們是好朋友,可以自己解決這件事的,所以盡管對安利柯的做法很生氣,但還是不愿意讓老師知道。從“挨”可以看出安利柯覺得時間過得太慢了,因為他心中一直想著:不知道克萊諦會怎么對我?是打我?還是罵我?或者要和我絕交?因為這時候的他其實已經很后悔了,但又不知道克萊諦心中怎么想,時間也就顯得特別慢,一分鐘就好像一個小時似的。從“楞住”讀懂了安利柯沒想到事情竟然會是這樣的結果,因為他根本沒有想過克萊諦會這么容易就原諒他,沒有罵他,更沒有打他,這讓他出乎意料,所以他一下子楞住了。……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孩子們竭盡所能,非常理性地看待了事情的經過,并結合自己的實際說出了許多道理,都表示不能像安利柯那樣斤斤計較,要原諒別人的過錯;假如遇到這樣的事時要像克萊諦那樣寬宏大量,吃點虧又有什么呢,這樣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我認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孩子們都懂得了同學間相處要和睦,不要有報復的心理,要善于原諒別人的過錯,還要學習克萊諦主動與別人和好,等等。但是,這樣的思想有沒有孩子們在行動中真正得到落實呢?

  二、行動中的反差:

  就在我們學習《爭吵》的過程中,班中發生了不少同學間的“爭吵”。最先是體育課上小豪和卓因為投籃的問題吵了起來,后來演變到拳打腳踢,一個被踢疼了肚子,一個手被踢腫了。當我在調查整個事情的過程中,兩個孩子各執一詞,最終指向的問題是:“他以前怎樣怎樣?”原來事情并不那么簡單,兩個孩子都“積怨”很深了,相互之間有過很多的摩擦,因此在課上爭得臉紅脖子粗,誰也不讓誰,都指責對方的行為如何的不好,都認為自己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以前怎樣做的。后來,我們就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大家都覺得他們都只看到了別人的錯誤,而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多想想,或者為別人多想想,這樣事情就容易解決了。最后,在大家的分析下,在我的引導下(利用安利柯和克萊諦的故事),讓他們兩個都反思了自己的行為,認為這樣的“得理不饒人”是不對的。而后,他們便重歸于好了。

  接著又發生了越越和輝輝的事件,事情是這樣的:越越還不會玩溜溜球,繩子一甩出去,球就收不上來,輝輝便在一邊笑她,她自尊心受創就推了他一把,他撞到了桌子邊上,腰部撞疼了。于是,他就去拉她的耳朵,最后她就哭了。

  說實在的,看著眼前這兩個孩子(一個哭,一個撅著嘴),我有點氣餒,剛剛課堂上的教育哪去了?于是乎,先讓兩個孩子各自陳述事實,反思自己的行為,但讓我失望的是,他們依然指責對方,認為自己這樣做的原因是他先怎么樣的,責任在他(或她)。沒有辦法,我只能再拿他們當作活生生的事例,讓大家參與討論:有的說輝輝笑是不對的,有的說越越也不對,被笑一下又有什么關系呢,還有的說輝輝你取笑人家已經不對了,怎么還可以去拉她的耳朵呢?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最后堯堯總結性發言,說:“我認為這件事主要還是在于他們兩個只考慮了自己的感受,假如都能為別人著想的話,這么小的事值得越弄越大嗎?把芝麻大點的事變成了西瓜似的。”她的比喻讓大伙兒都笑了。是啊,就是這股不肯吃虧的勁兒使他們倆誰也不讓誰,讓事情愈演愈烈,寬容不見了,針尖對麥芒,得“理”不饒人再次出現,讓人無奈。

  類似的事件還不在少數,為什么我們的教育如此蒼白?我們的孩子怎么了,為什么這樣的自我中心呢?

  三、寫話中的真實:

  結合《爭吵》的學習,作業中安排了一次小練筆,要求學生寫寫自己與同學之間發生的一件事,我便要求孩子們回憶這一段時間以來與同學發生過的事情,并寫下來,著重強調了“真實”,寫出真實的事件,真實的做法,以及自己真實的心里想法等。

  昨天晚上,我花了三個多小時閱讀了孩子們的48篇作文,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真實的事件,真實的感受,真實的讓我有種莫名的悸動,突然間覺得班級中似乎涌動著一股“暗流”,一股我不曾注意到的“暗流”,它靜靜地流淌著,無聲無息,卻是那樣的動人心魄。

  1、悄悄存在的“規則”

  “三八線”在我讀書的年代存在過,也曾經看到過一些不太和睦的同桌為了占的位置多少而用筆(或刀)在桌面上劃(刻)下一條線,并制定下規則,一旦犯規就受到怎樣的懲罰等。在這次的作文中又讓我重溫了這條“三八線”,有六個孩子寫到了這方面的事,寫出了與同桌之間的矛盾,如何為了“越界”問題而爭吵等。甚至有一個孩子還寫到有一次在課堂上,因為同桌的手臂越過了“三八線”,他為了提醒她而沒有聽老師講課,當老師提問的時候就回答不上來了。這真讓我無話可說了,難道一張桌子必須分得這樣清楚嗎?難道“越界”的問題比聽講還重要嗎?

  2、相處中的小“摩擦”

  班級是個大家庭,大家生活在集體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的事情發生,這應該說是很正常的事,但我們的孩子可不這么認為。像韻韻把琛的新球鞋踩臟了,盡管韻韻馬上向他道歉,但琛就是不依不饒的,非得要她幫他擦干凈為止。還有杰杰扯掉芷心的紐扣,讓兩個人都記憶深刻,這次不約而同地寫了。而穎穎和小宇卻因為一次無意中的失誤,引發了一場劃線風波,兩人都用筆在對方的作業紙上劃線,互不相讓,最終一個人還被劃破了手背。體育課中,佳佳和子晴因插隊的問題吵了起來,兩人都拒“理”力爭……一樁樁,一件件,其實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孩子們就是不能諒解,把不小心也理解為故意,甚至還有的有著強烈的報復心理,比如小宇寫他因越越在課堂上隨便拿了他的橡皮來用(沒有經他的同意就自己拿了),下課時,他就乘她出去的時候把她的鉛筆盒翻得亂七八糟,還把里面的鉛筆弄斷,以此來報復她。

  3、以自我為中心的做事法則

  也許是獨生子女的緣故吧,很多孩子做事只考慮自己,貪圖方便,往往用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還順手。像博彥說婷婷經常在課上拿他的橡皮來使用,沒有說明原因,也沒有說明理由,就這樣想當然地拿了、用了,也從不說聲“謝謝”,就像用自己的一樣,這讓他覺得很郁悶。芷心自己體育課不帶籃球,經常不經過慧慧的同意就拿她的籃球來玩,有時甚至把球扔到草叢里,這樣的行為又說明了什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晗晗做的事就更離奇了,她把撿到的一塊橡皮送給了別人,讓失主著急,而拿到橡皮的那個同學還蒙受了“不白之冤”,真是讓我哭笑不得啊。

  4、同學關系的微妙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三年級的孩子還很小,他們都很天真可愛,心無城府,但從這次的作文來看,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看法了,不能再把他們只當作孩子來看了。舟舟寫到了與雙雙、子晴的關系,她寫道:“我和子晴玩,雙雙就會不高興。我和雙雙玩,子晴就會不高興。我和她們倆都是好朋友,可她們倆卻不是好朋友,所以,只要我和其中的一個玩,另一個就一定會不高興,這讓我很為難。最后只能兩個都不玩,我找另外的同學玩……假如大家都是朋友,那多好啊!”另外雙雙自己在文章中也寫到了與同學的相處,讓她左右為難。小小年紀就開始苦惱人際交往,這不是太累了嗎?我真為這些小不點擔憂啊。

  5、為人處事缺乏信用度

  講信用也是我們經常說到的,但孩子們的信用度明顯不足。比如遙遙有一本好看的書,恒恒想借來看,聲明是第二天歸還的,遙遙想著反正明天會還我就借給他吧,但他卻沒有準時歸還,而是一拖再拖,讓遙遙的心都涼了,最后還是花了一點心思才要回來的,甚至還驚動了他的父母。再比如希希連續三次向我說“我錯了”,但結果呢,他什么都沒有改,依然我行我素,這樣的懺悔有什么用呢?叫我如何再來信任他呢?

  另外還有個別孩子寫到了因自己忘帶書,向別人借(兩人合看一本),但沒能成功。同學中還有小團體的存在,在某一事件中有孩子為了朋友“兩肋插刀”,還咬傷了人。諸如此類的文章雖然是真實地再現,但讓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竟然有那么多的事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原來在快樂的背后還有著這么多的不快樂。

  在這次習作中只有四個孩子寫到了朋友之間的相互幫助,寫出了友誼的美好:陽陽寫自己在出黑板報時不小心摔下來,苗苗的幫助讓他難忘;苗苗寫因自己跑得太急撞了阿成,便主動向他道歉,而阿成也很容易地原諒了她,兩人成為好朋友;李想想起了自己在接力賽時摔傷,堯堯和阿成帶她去老師那處理傷口的事,很溫馨;小豪主動借記號筆給祺祺,自己感覺非常快樂。四十八分之四,這樣的比例是否太少了?

  四、我的反思和迷茫:

  學以致用,這是我們經常教育學生的話。但從這一次的教學和寫話來看,我的教育是失敗的,我們的孩子還不能把課堂上學來的知識(或道理)運用到生活中去,盡管他們說起道理來也是頭頭是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卻少之又少。不能吃虧、拒理力爭、自我中心讓孩子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只考慮自己的得失和感受,事件也就有了不斷升級的趨勢。如何才能改變孩子們的處事法則呢?我想僅僅批評教育是行不通的,還需要一定的疏導措施,但是,我又該怎么疏?怎么導呢?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把書本上學來的道理應用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去呢?我又該如何控制這股涌動著的“暗流”呢?怎樣才能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交友的快樂呢?

《爭吵》教學反思 4

  《爭吵》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第15課,這是一篇重點課文。《爭吵》敘述了克萊諦和“我”之間因為作業本不小心被弄臟了而引起爭吵,最終,在克萊蒂的主動認錯下,圓滿解決了矛盾的故事。本文主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知錯能改的良好品質。課后感覺還是有幾處亮點,所以寫了這篇《爭吵》的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爭吵》這篇文章時,我側重引導學生認真體會“我”跟克萊蒂發生爭吵之后的心理變化。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反復朗讀,用心體會,這種方法使學生感到事情真實具體,就像發生在自己身上,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我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解決這個矛盾。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認識到,如果自己在與朋友之間有矛盾時,只有多想想朋友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

  最后要求學生齊聲朗讀父親說的話,并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

  課后反思:上完《爭吵》后,自我感覺這節課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學生也比較積極參與。但在一些問題的引導上還做得不夠明確,三年級學生有點莫名其妙,不知從何答起。另外感覺自己的臨時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對于一些不在意料當中的回答有些手足無措。

《爭吵》教學反思 5

  語文,是最接近學生心靈的學科,語文教師,是與學生的思想有最直接交流的教師。因此,語文教師自身的思想素養,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生精神世界的構建。

  語文教師的基本工諸如書寫、朗讀、表達等固然很重要,但在所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而且對學生一生影響最大的,是語文教師的“思想”,因此,合格的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爭吵》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課文圍繞克萊諦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筆記本上,本子被弄臟,字跡也看不清,于是兩人發生爭吵,最后解決矛盾的事,表現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教學本課,我除了采用指導朗讀,感悟人物美好品質的方式,還重點就兩人主動提出解決矛盾的根本原因引導學生進行了討論。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

  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歸納到:生活中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當沖突發生時我們應當怎么做?《爭吵》告訴了我們什么?這一總結來自對孩子們答案的歸納與提升。學生都說:“同學之間不應斤斤計較”,“朋友之間不能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傷友誼”,“我們要寬容別人的缺點”這些感悟聽起來很動聽,但這些都不是出自內心的,是缺少情感注入的語言,可以說不是對課文的真悟,而是生活中聽來的語言搬用,事實上一到現實中,說這些話的孩子沒有幾個不斤斤計較的,沒有幾個能寬容別人的,如果僅停留在孩子們的這種認識則教學就是膚淺的。

  課文《爭吵》剛講完,班內就發生了爭吵。張俊杰和前排的胡凡就爭吵起來,張俊杰站起來委屈地說:“林老師,胡凡又打我。”只見他臉上被指甲抓出的幾道血痕,我氣極了。“到講臺上來。”

  我把胡凡叫到講臺上,還未開口,他就直視著張俊杰爭辯道:“你也打了我的。”“你和同學一起欺負我!”“我脖子也被你抓破了。”看著兩個孩子你一言我一語伸著脖子互不相讓的樣子,我平靜地對他倆說:“咱們剛學完了《爭吵》,你倆就爭吵起來了,很及時嗎。同學哈哈大笑起來。課堂上咱們認真地討論過,遇到發生雙方爭吵時,應該怎樣做呢?”“想對方的可愛。如果是自己錯了,就主動向對方道歉。”胡凡對答如流。“那你是怎么做的?”我進一步和顏悅色地問,“誰先動手誰就應該向人家主動道歉。”“我錯了,老師。”胡凡立刻醒悟過來,接著把頭轉向張俊杰,真誠地說,“對不起!”“沒關系。”兩個孩子臉上馬上沒有了怒容。

  教育是對現實的負責也是為將來而準備,《爭吵》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如果不遇到類似事情,即使同學們課堂上朗讀的再好,理解課文再透徹,也可能隨著下課鈴聲的敲響孩子學習暫告結束。然而,正是班內的突發事件,激發了我的靈感。因此,依據新課標與實踐結合進行有機教學,應該是我們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爭吵》教學反思 6

  上《月光曲》第三課時時,原文有這樣一段話: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了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我問學生:“貝多芬回答盲姑娘的問題了嗎?”

  這下教室里開鍋了,“沒有。”“回答了。”“沒有。”“回答了。”“沒有。”“回答了。”……

  爭吵聲此起彼伏,竟吵得臉都紅了。學生最后等著我給他們做評判。

  我不慌不忙地答到:“既可以說他沒有回答,也可以說他回答了。”

  學生一聽我這答案,都不解。我接著不緊不慢的解釋道:“說他沒有回答,是因為他沒有用言語回答;說他回答了,是因為……”

  學生接答:“我明白了,是在用琴聲作答。”

  師:“說得好,這就像我們前面學的課文里的誰和誰?”

  生:“俞伯牙和鐘子期。”

  師生共同回顧俞伯牙和鐘子期心心相映的句子。

  師:“為什么貝多芬先生不用言語回答而用琴聲作答呢?”

  生:“因為盲姑娘是她的知音。”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呢?”

  生:“因為盲姑娘不認得他,卻能根據他彈的曲子判斷出他就是貝多芬,所以是知音。”

  師:“是啊,貝多芬可不是遇上知音了嘛,所以,他還需要用語言回答嗎?”

  生:“用不著了,知音能相互了解,彼此知道對方心里在想什么。”

  師:“所以他用不著再回答了,因為答案已經在盲姑娘心里了,于是他就說”……

  生接讀:“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到此,爭吵結束了,學生的思想也統一了,更好的是,學生們充分地理解了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有感于遇到了一位懂得他琴聲的知音.說來,我還真感謝這次意外的爭吵。

《爭吵》教學反思 7

  【教學目標】

  1、會認13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石匠、墨水、故意、誠心誠意、承認、緣故、憤怒、獨自、戒尺、既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我”的心理變化。

  3、體會父親說的話的含義,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寬容,并學著處理同學間發生的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聯系課文內容體會最后一段中父親說的話的含義。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背景簡介

  “看到同學們今天個個精神飽滿,老師很高興。于是就很想帶你們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飛機起飛了。一下子就到了目的地。誒,仔細看,這是哪里啊?這個國家的形狀看上去很特別,象只……。”(靴子)

  “其實這只靴子就是令人向往的意大利了。旅行開始了。……這么特別的地方就誕生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家──德…亞米契斯。亞米契斯迫切想與你們這群可愛的中國孩子分享他和《愛的教育》這本書的故事。……其實,我們今天要學的這個故事“爭吵”就是節選自這本書。”

  書課題:爭吵

  1、指讀課題,正音“吵”是翹舌音,“爭”翹舌音、后鼻音。

  2、質疑:

  (誰和誰爭吵,為什么爭吵,怎樣爭吵,爭吵后各有什么表現,爭吵這件事使我們明白了什么)

  二、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不要丟字、添字。把課文讀通讀順。

  三、學習生字、詞語

  “故事大意我們已經了解,可要想更深入了解這兩位意大利朋友,我們就要先學習生字詞。”

  “誰愿意當小老師帶大家讀一讀。你的手舉得真高,了不起,老師請你來。”

  “女老師帶得真好,老師還想請位男同學當當男老師。”

  “哪組最自信,愿意開火車來讀讀。”(去拼音)

  全班齊讀兩遍。

  “誰能說出‘嫉妒’的反義詞是什么?”(寬容)“高尚、誠心誠意。”

  出示本課生字。

  “寫這些字時,你認為哪個字需要注意哪里?能給它組詞嗎?”

  師范寫難寫易錯字。

  練一練:

  “將自己認為難寫、容易寫錯的字每個在抄寫本上練一遍。”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通過讀書,自己學習了生字、了解了“誰和誰爭吵”和“為什么爭吵”兩個問題,下節課我們繼續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閱讀分析第一段

  自由讀或默讀,邊讀邊想:

  1、這一段是講“我”和克萊蒂“爭吵”經過的,究竟誰對誰不對?為什么?

  (從爭吵的情形看,克萊蒂沒有錯,是“我”不對。因為克萊蒂不是故意弄臟“我”的筆記本的。“我”做得不對,不應該為了報復故意弄臟了克萊蒂的本子。)

  2、“我”開始說,吵架“不是因為他得了獎牌,我嫉妒他。”到底他倆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萊蒂得了獎呢?如果有,從哪里看出來的?

  (是一種嫉妒。從“他的笑讓我很不高興”看出“我”認為克萊蒂的笑是笑話“我”沒得上什么獎,因而心想“得了獎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報復克萊蒂,所以說,事情起始就是因為“我”嫉妒克萊蒂得獎引起的。)

  3、各自輕讀,要求根據人物的情緒讀出語氣:

  ⑴ 第一自然段介紹故事的發生,用交代的語氣讀,注意句號后的停頓。最后一句“我火了,罵了他一句。”表現我的情緒,讀時要加重語氣。

  ⑵ 下面“我”心想的一句話,仍然怒氣未消,要表現出“我”內心的不高興。報復:用敵對的行動回答對方。但又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心里想的;聲調不能高,可以通過加重語氣來表達。

  ⑶ 在第一段中,有兩處寫了克萊諦的話,我們怎么來讀呢?讀人物的話應該注意前面的提示語。大家在下面試著讀讀克萊諦的兩句話,讀出不同的情緒,不同的語氣。

  (學生各自練習。指名讀。齊讀。)

  4、練習分角色朗讀。

  二、閱讀分析第三段

  克萊諦急忙縮回手去,說:“我在外邊等著你!” 我們可能會為他們擔心,是不是會打起來。事實怎樣呢?

  1、先自由讀或默讀第三段,寫“我”和克萊蒂重歸于好。邊讀邊想,再議論:“終于挨到了放學”,“終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換成“等”可以不可以?

  (“終于”是經過等待之后出現的情況。“挨”是困難地度過某一段時間。說明“我”心里有事,總想著吵架的事,還擔心克萊蒂找自己算賬,上課的時間難以度過,經過等待之后才下了課放了學。說明“我”覺得時間過得太慢了,“我”一心想著下課后怎樣應付克萊蒂)

  2、“我獨自在街上走著”,從“獨自”這個詞推測,平時放學回家一定不是“獨自”,是怎樣走的呢?

  (可能跟克萊蒂同行)

  3、今天跟克萊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責任在“我”。可是克萊蒂是怎樣表現的呢?當“我”聽見克萊蒂從后面跟上來的時候,先是“手里拿著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舉起尺子”。舉起尺子是為了什么?

  (防御克萊蒂打來。因為父親說過,自己錯了,別人打你時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萊蒂是怎樣做的呢?再讀以下4個自然段(10~13)。

  議一議,克萊蒂見到了“我”,表現了一種什么風格?

  (克萊蒂表現了一種寬容、友好的風格。也說明他的確是個“好人”)

  課文是通過描寫人物(克萊蒂)的神態、動作、語言和語氣等,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風格的。)

  “我”對克萊蒂的出人意料的寬容和友愛態度做出什么反映?

  (連連說:“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興興”地分手了。這兩個“再也不了”和“高高興興”反映了“我”被克萊蒂的寬容和友愛及重歸于好的態度深深感動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誼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因此,十分激動,高興得不得了)

  5、分角色朗讀第三段。

  三、默讀第二段,邊讀邊議,再解答

  這一段主要寫了“我”后悔跟克萊蒂吵架。著重描寫了“我”想向克萊蒂承認錯誤,又覺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也冷靜地反思了一番。過去兩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腦海里再現。正像開頭說的“我覺得很不安,氣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該那樣做。”

  1、“覺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安”,是怕克萊蒂放學后找我算賬,再報復一下,因為他總提出在外邊等我。“后悔”的是,過去種種事實證明,克萊蒂是個好人,他的確不是故意弄臟我的筆記本,而是因為我嫉妒他得了獎報復了他,才吵架的。)

  2、“克萊蒂是個好人”,從過去的種種事實證明他好的表現有哪些?

  (“好”的表現有:幫父母親干活,服侍生病的母親,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們全家誠心誠意的歡迎,特別是父親那么喜歡他等等。)

  3、“我”既然想到了克萊蒂是個“好人”,又很可愛,也“知錯認錯”,心里也暗暗說“去向他認錯吧”,可是“請原諒我”這幾個字怎么也說不出來,為什么?

  (沒有勇氣,覺得太丟臉)

  4、倆人吵架快結束的時候,克萊蒂再次提出“我在外邊等著你!”,“我”也回答說“我也等著你!”克萊蒂和“我”都說在外邊等著對方,兩個人的說法一樣,意思一樣嗎?再議一議:

  (說法一樣,意思不一樣:克萊蒂說“在外邊等你”,是想向“我”解釋,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說的“在外邊等你”誤解了對方的意思,以為對方要報復,要打他。只要防御,決不還手就可以了)。

  5、“從他的眼睛里表示出來的不是憤怒,而是悲哀。”克萊蒂應該不應該“憤怒”?

  (應該。吵架的事,他有理)

  為什么不是“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來平時他們很要好,加上克萊蒂是個“好人”,很能體諒、寬容別人,所以把憤怒壓下去了。只是表示了“悲哀”,這“悲哀”是流露出一種出人意料的情緒。對“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報復,很不理解。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6、自由讀,再指名讀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現出來,特別是表示后悔和自責的話要讀出應有的語氣來:

  可以知道克萊諦心里怎么想?

  (為爭吵難受,爭吵多么不好,要是沒發生爭吵有多好)

  我們朗讀時“不是憤怒”,輕讀;應強調“而是悲哀”。

  7、下面兩人的對話怎么讀,一個是后悔,一個悲哀。那“我在外邊等著你!”“我也等著你!”語氣要顯得無力,和第四自然段的“我在外邊等你!”感情不同了,語氣也變了。

  8、把父親對“我”說過的話再讀一讀:“要是你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覺得父親的話對嗎?你和小伙伴相處是這樣做的嗎?

  四、學習第四段

  1、“不料”是什么意思?

  2、父親把臉一沉說的話,該怎么讀?

  3、指名讀父親的話。

  4、齊讀父親的話。你覺得父親的話講得對嗎?

  (突出:“既然……就應該……更不應該)

  5、輕聲齊讀全段。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在文中再找出有關父親對我說過一些話的句子好好體會一下。共三處。

  “我又記起父親應該知錯認錯的話來。”

  可我心里卻在想著父親對我說過的話:“要是你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六、小結讀后感受

  讀了課文,懂得人與人之間,眼下就是同學之間,應該怎樣相處?克萊蒂最突出的品質是什么?你有沒有犯過“安利柯”(就是課文中的“我”)那樣的錯誤?有,怎樣解決的?沒有,今后怎樣和別人交往才是正確的?以上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出感受。

  七、小練筆

  【板書設計】

  爭 吵

  1、誰和誰爭吵

  “我”安利柯 克萊諦

  2、為什么爭吵?(1~4小節)

  3、爭吵過程

  4、爭吵結果──他倆和好

  父親的話

  【反思】

  決定上《爭吵》這一課時,很茫然。這是外國作家的作品,寫的是意大利學生之間的爭吵的故事。一開始很怕咱們中國孩子思想認識上與外國孩子存在差異,在理解主人公安利柯的心理變化過程有點困難。而且,這中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中外文化差異。將教材反復研究,終于定位在“爭吵是發生在兩個小學生之間的故事,跟學生實際生活比較接近“這一點上。

  想象總是美好的,現實比較殘酷!

  最大的紕漏在于兩節課時內容安排不太合理。第一課時太“清閑”,而第二課時就相對太“忙碌”了點。

  第一課時的導入部分有點拖沓。介紹意大利和作家那塊更適合用于課外拓展。導入可以采用簡潔、明朗式。如:“童年的生活豐富多彩,……在一起共同學習生活的同學難免有磕磕碰碰。而今天我們來看看《爭吵》這個意義深刻的小故事。”

  生字教學一塊基本順暢,較好地結合了漢字的音、形、義來教學。學生落實地較扎實。其實,三年級學生已具備自學能力,故生字詞教學可才用“隨文教學”的方式。這樣教,學生比較不容易疲倦。直接在文章句中學習生字詞,學習效率更高,可以與朗讀結合。

  第二課時,我想講的太多,以至于學習重點不突出。更要命的一點是,兩節課的一個通病,讓學生讀得不夠多。該課的朗讀十分重要,重點之一就是要讀出兩位主人公的不同性格,這對于理解課文是十分有幫助的。

  這節課有沒有什么好的地方讓自己回味一下呢?老師說:“小泡泡里的問題解決得不錯。”這是一點點安慰,也是本人對未來的憧憬啊。

《爭吵》教學反思 8

  今天我講述了《標點符號的爭吵》,教材的出現是一首節奏明快的兒童詩。極富想像的語言將各種標點符號擬人化,充分體現了兒童的趣味性。詩中描述了標點符號間的爭執與對話,使兒童了解各種標點符號的用法,同時也受到教育;不要只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應該團結起來,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在分析課文的時候,我主要采用先教——扶——放的方法。先以感嘆號為例,讓學生通過朗讀找出感嘆號的用法及他的樣子。然后學生通過老師的幫助學習問號,最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其他的標點符號。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同時,讓學生自己說感受。如有的學生說“團結起來力量大”“他們就像我們的五個手指,誰也離不開誰”“眾人拾柴火焰高”

《爭吵》教學反思 9

  《爭吵》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是節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文中的克萊蒂是一個寬容、友善的孩子,用一顆博大的心原諒了安利柯的魯莽和嫉妒。在教學本文時,我想想通過孩子們深層次地和文本對話,讓他們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變化以及行動的變化,讓他們更高層次地理解課文的深刻涵義,它不單只告訴我們生活中要學會寬容別人,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智慧去處理生活中的'矛盾關系。文中的克萊蒂就是這樣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時刻閃爍著理性的光輝,那種理性更加是智慧的光芒所照耀出來的。

  文章中對爭吵雙方的心理都做了很多的描寫,通過自己不斷地朗讀課文,我發現《爭吵》中對克萊蒂的微笑進行了兩次描寫。第一次是在因弄臟本子而向“我”道歉的時候,第二次是在“我”向他舉起戒尺的時候。其實這兩次笑所蘊涵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教學的環節中,我提出問題:“當克萊蒂向‘我’道歉時,他的微笑蘊涵著什么?”孩子們各抒己見,我引導說,如果你沒弄清,那請你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讀完后告訴我們,孩子讀完第五段呢,就恍然大悟地說:“老師,我明白了克萊蒂的笑中藏的是寬容。”我點點頭。有的說笑中藏著不好意思,有的說笑中藏著對不起……看來孩子們是用心在和克萊蒂交流著,他們成為了克萊蒂的知音呀!

  在這個時候我說:“我們是克萊蒂的知音,可是文中的‘我’呢?他是怎么認為的?”在討論中孩子們達成共識:“我”并不理解克萊蒂,因為自己的妒忌,“我”執拗地認為克萊蒂是一種得意的笑、是向“我”挑釁的笑、是自以為是的笑……

  “孩子們,正是由于‘我’的誤解,才導致后來——”

  “‘我’對克萊蒂的報復行為。”

  “才激化了——”

  “矛盾”

  “才有了——”

  “爭吵!”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爭吵發生的現場,好好地感受當時的氣氛,仔細地揣摩當事人的心理變化。”

  生再次自由讀課文,這一次他們真正走進文本了,瞧他們的一笑一頻已經顯示出來了。

  ……

  “在‘我’向克萊蒂舉起防衛的戒尺時,他又笑了,這次笑使‘我’真正原諒了他,和他和好如初了。你認為這是怎樣的笑?”

  孩子們細聲讀課文。通過他們的努力,最終明白了克萊蒂的笑是歉意的笑、是寬容的笑、是如釋重負的笑……

  我故意說了句:“這個克萊蒂他為何會這么從容、這么穩重呀?真是怪了,要是我,我早就發火了,好朋友怎么可以那么不理解我呢?”

  孩子們也沉思了起來,從他們的眼中我知道,這個問題是有點難度的。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說著.“同學之間不應斤斤計較”,“朋友之間不能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傷友誼”,“我們要寬容別人的缺點”

  課文《爭吵》剛講完,在上課間操時,班內就發生了爭吵。小A和前排的小B就爭吵起來,諶雄絎委屈地說:“老師,譚昊晟打我。”只見他捂著肚子,我氣極了。“到講臺上來。”

  我把小A叫到講臺上,還未開口,小B就直視著小A爭辯道:“你也打了我的。”“我只是踏步時手不小心碰了你。”看著兩個孩子你一言我一語伸著脖子互不相讓的樣子,我平靜地對他倆說:“咱們剛學完了《爭吵》,你倆就爭吵起來了,很及時嘛。同學哈哈大笑起來。課堂上咱們認真地討論過,遇到雙方爭吵時,應該怎樣做呢?”“想對方的可愛。如果是自己錯了,就主動向對方道歉。”他們對答如流。“那你是怎么做的?”我進一步和顏悅色地問,“誰先動手誰就應該向人家主動道歉。”“我錯了,老師。”他們立刻醒悟過來,接著把頭轉向小A,真誠地說,“對不起!”“沒關系。”兩個孩子臉上馬上沒有了怒容。

  教育是對現實的負責也是為將來而準備,如果不遇到類似事情,即使同學們課堂上朗讀的再好,理解課文再透徹,也可能隨著下課鈴聲的敲響孩子學習暫告結束。然而,正是班內的突發事件,激發了我的靈感。因此,依據新課標與實踐結合進行有機教學,應該是我們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爭吵》教學反思 10

  《爭吵》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臟而發生爭吵,最后解決矛盾的事,表現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文章描寫的是童年時常見的故事,內容淺顯易懂,孩子們也容易引起共鳴。因此,我在教學時并沒有去糾纏故事情節,而是抓住了幾個關鍵的句子引導學生去剖析“我”和克來諦的內心世界。兩個關鍵的句子都是表現作者的心理和狀態的,“終于挨到了放學。”“我愣住了。”自我感覺在教學“挨”時比較成功。我先請學生朗讀,從讀中感悟出此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再層層剝繭,平時不覺得時間漫長,今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再給“挨”字換詞。第一個學生換了一個“等”,學生馬上有不同意見,認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現在的心情,有同學馬上想到了“熬”這個字。在請學生舉例說說自己平時覺得時間難挨的情況。學生也能從不同的情況出舉例,有的說被關在門外等媽媽下班,挨了批評不好受……。最后走進我的內心,進行朗讀訓練。 “我愣住了。”是我面對克萊諦的變現所作出的反應。對于克萊諦的表現我主要抓住第十段展開教學。讓學生從克萊諦的動作、神態、語言中去體會他對朋友的寬容和友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也很棒,很會說。

  父親教育我的話,我在教學時這樣處理:先解決今天是怎么教育我的,主要告訴我什么;再聯系全文,平時又是怎么教育我的,對于父親的教育,哪些我已經做到了,哪些我沒有做到。自我感覺整堂課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學生的發言面比較廣。但對于一些問題的引導上指向不夠明確,學生無從答起。其次在教學本課時,我覺得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也是重點。于是,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找出描寫爭吵后“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反復朗讀,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因為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最后讓學生齊讀父親的話,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教學效果水到渠成。

《爭吵》教學反思 11

  《爭吵》是一篇閱讀課文,文中圍繞克萊諦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筆記本上,本子被弄臟了,于是兩人發生爭吵,最后解決矛盾的事,表現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采取課題質疑的辦法,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以下問題:

  1、誰和誰爭吵?

  2、為什么爭吵?

  3、怎樣爭吵?

  4、爭吵后怎樣了?然后學生自主讀書,并通過交流、討論,了解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同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父親的話主要說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認錯誤,“第一個伸過手去”,請求對方原諒;要是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錯了,別人沒有打你,你不應該“舉起尺子”防御。

  最后為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組織課堂討論。如,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喜歡他什么?使學生在對人物行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有的學生能比較全面地評價別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點(愛面子)和缺點(報復同學),又能看到“我”的長處(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能改正錯誤)。總之,學生只要能結合課文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在交流時鼓勵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語句作為自己的理由支撐。接著讓他們談談《爭吵》中的兩個小伙伴是怎樣的朋友,生活中你的朋友又是怎樣的朋友?你最想交的朋友又是怎樣的呢?通過一系列的討論讓同學們懂得真正的朋友要真誠相待,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在教學過程中感覺有點吃力,可能是因為本課相對前面的課文較長,而且人物對話也很多,要理清思路,才能清楚地告訴學生。

《爭吵》教學反思 12

  《爭吵》這篇課文通過講述“我”和克萊諦因本子被弄臟而發生爭吵,重點描述“我”的心理變化,旨在讓學生懂得在相處中要互相寬容、團結有愛。

  這一課我講了三個課時,只有第二課時令我滿意。開始上課前,我跟同學們做了一個游戲,激起了他們的上課情緒,在這節課,我能放得開的跟學生一起學習,感覺很好,即使中間有地方處理的不好,有些地方浪費了時間。

  綜合這三個課時,我的不足有以下幾點:

  ①上課前漏掉了讓學生自由朗讀的環節,以至指名讀時,效果不是很好。

  ②對課件和教案不熟悉,造成了脫節的現象。

  ③對生字詞的準備上不夠充分,沒有想到當大家都不會時,我該怎么幫助他們。

  ④講課調理有問題。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沒有針對性。

  ⑤在講到需要著重體會的句子時,處理不當,沒有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去讀、去體會。

  ⑥最重要的一點:我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自己的體態和語言過于死板。

  以上的不足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努力做到對課件和教案完全熟悉,積攢自己的語言,在調動學生積極性上多下功夫。繼續努力!

《爭吵》教學反思 13

  《爭吵》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臟而發生爭吵,最后解決矛盾的事,表現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

  《爭吵》一文圍繞“我”和克萊蒂之間因為本子被弄臟而發生爭吵這件事情,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

  一是主要抓住我的表現的兩個句子:“終于挨到了放學。我愣住了。”展開教學。自我感覺在教學“挨”時比較成功。我先請學生朗讀,從讀中感悟出此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在層層剝繭,平時不覺得時間漫長,今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給“挨”字換詞。第一個學生換了一個“等”,學生馬上有不同意見,認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現在的心情,有同學馬上想到了“熬”這個字。在請學生舉例說說自己平時覺得時間難挨的情況。學生也能從不同的情況出舉例,有的說被關在門外等媽媽下班,挨了批評不好受……。最后走進我的內心,朗讀訓練。

  二是讓學生找出描寫爭吵后“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反復朗讀,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因為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最后讓學生齊讀父親的話,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主要抓住我的表現的兩個句子:“終于挨到了放學。我愣住了。”展開教學。自我感覺在教學“挨”時比較成功。我先請學生朗讀,從讀中感悟出此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在層層剝繭,平時不覺得時間漫長,今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給“挨”字換詞。第一個學生換了一個“等”,學生馬上有不同意見,認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現在的心情,有同學馬上想到了“熬”這個字。在請學生舉例說說自己平時覺得時間難挨的情況。學生也能從不同的情況出舉例,有的說被關在門外等媽媽下班,挨了批評不好受……。最后走進我的內心,朗讀訓練。

  對于克萊諦的表現我主要抓住第十段展開教學。讓學生從克萊諦的動作、神態、語言中去體會他對朋友的寬容和友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也很棒,很會說。

  本課教學任務完成了,但我總覺得學生明白的道理應該在實際生活中實踐和運用。我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實踐。“有錯就改”、“和同學相處要團結友愛、互相寬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老師希望大家根據自己近來的表現,說說準備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都在議論紛紛。我趁機請幾個調皮的男生發言。他們不但承認自己的錯誤,還當面向曾經對不起他(她)的同學道歉,對方也有禮貌地說“沒關系”。課堂氣氛十分融洽。我覺得這是意外的收獲也是這節課最大的收獲。

《爭吵》教學反思 14

  《爭吵》是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這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蒂之間因本子被弄臟而發生爭吵這件事,重點講“我”的心里變化,以及“我”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學時特別重視對課文文本的研讀,抓住語言文字材料,通過讓學生讀、思、議等讀書活動,讓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所帶來的美,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采取課題質疑的辦法,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以下問題:

  1、誰和誰爭吵?為什么爭吵?怎樣爭吵?爭吵后怎樣了?(借此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

  2、當克萊諦弄臟我的本子之后,我為什么報復他,弄臟他的本子?(此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引發爭吵的根本原因)

  3、爭吵后各有什么表現?(以此來處理本文的重點問題,體會人物的內心)

  4、通過父親的話體會父親對我的教誨。

  探究第一個問題時,我采取了課題質疑的辦法,以檢查預習的形式來完成,并借學生的回答板書:原因心理變化結果教誨,使學生們可以根據板書對課文的脈絡一目了然,并以此來總結全文的主要內容,收到較好的效果。

  探究第二個問題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有關語句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學生談到“我本來會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讓我很不高興”,有的學生抓住“‘哼,得了獎,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報復他。”談了自己的體會,我又通過適當的引導,學生們體會出了爭吵的真正原因是:“我”嫉妒克萊諦得了獎。

  探究第三個問題時,我充分的采取了讀思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從課文有關段落中畫出描寫“我”和克萊諦表現的句子,并想一想這些句子表現出了人物怎樣的內心。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們比較容易的從相應的句子中體會出了“我”的不安與后悔,后悔自己罵了克萊諦,覺得不應該做對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萊諦承認錯誤,又覺得太丟人;心里暗暗說向他認錯,可嘴里又說不出請他原諒。教學時,我聯系上下文讓學生體會“我”吵架后的心情。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讓學生再讀中體會,學生們又感受到了我的“知錯、愛面子”。

  對朗讀的指導,也是這部分的一個設計重點,如,“要是我沒有罵他,……!”讀出后悔的語氣;“我又記起父親……這幾個字怎么也說不出來”這一部分,讀出矛盾的心理。通過對有關語句的朗讀又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看看克萊蒂的表現:“不時用眼睛瞟我,從他的眼里表示出來的不是憤怒,而是悲哀。”結合對瞟這個詞語的理解,想想克萊蒂這時在想什么?他說“我在外面等著你”時心里會想什么?(一定是想著要怎樣和我重歸于好)“我”說“我也等著你”時,又會想什么呢?(只想到防御)文中以泡泡的形式提示:他們都說在外面等著對方,倆人想的一樣嗎?教學時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兩個主人公的不同表現,體會出這兩句話的含義完全不同,兩個人的心態也不同。學生對這個問題有了充分的認識后,才能把自己的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父親的話散見于課文之中,共三處。可以讓學生把這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再聯系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把“我”的行為與父親的話對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沒有做到。允許學生自由談體會,父親的話主要說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認錯誤,“第一個伸過手去”,請求對方原諒;要是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錯了,別人沒有打你,你不應該“舉起尺子”防御。

  在充分的體會了父親對我的教誨之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文中的兩位主人公,你喜歡哪一位,并說出你的理由,最好是能在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證明你的觀點?引導學生加深對人物的了解。果然,大部分孩子都說喜歡克萊諦,喜歡他寬容、大度、主動認錯,也找出了文中相應的句子,就在學生的回答慢慢沉寂之時,有一位同學說:“我喜歡安利柯。”并說出了他的優點:雖然愛面子,但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借此,引導孩子們要對一個人有全面的認識,不能只看缺點,不看優點。而對于本篇課文對孩子們情感的引導,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從中學到了哪些處理生活中沖突的方法。所以,我又提出:假如你在生活中再遇到矛盾,你會如何去處理?學生們都談出了自己的看法,從中也看出了孩子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友愛、寬容。

  對重點詞句的教學,自我感覺在教學:“終于挨到了放學。”“挨”時比較成功。我先請學生朗讀,從讀中感悟出此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在層層剝繭,平時不覺得時間漫長,今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再給“挨”字換詞。可不可以換成“等”,學生馬上有不同意見,認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現在的心情,有同學馬上想到了“熬”這個字。在請學生舉例說說自己平時覺得時間難挨的情況。學生也能從不同的情況舉例,有的說被關在門外等媽媽下班是在挨,挨了批評不好受……最后走進我的內心。

  可是剛學完這課班上就有同學告訴我:“老師,扣分了。”原來,丁美玉發作業本不小心扔到了地上,廖道銘就動手打人。我很生氣,本想狠狠地批評他們。想到剛學完《爭吵》這篇課文就吵,于是我因勢利導說:“剛學完爭吵這篇課文,文中的同學怎么做的?“主動向同學道歉。”丁美玉說。“那你們呢?”“對不起,廖道銘,我不該把你的本子扔地上。”“你不是故意的,是我錯了,我以后再也不吵架了。”

  接下去的語文課,我讓孩子們結合實際,寫一件你以前與同學發生爭吵的事情,仔細回想一下當時是怎樣處理的?學了這篇課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啟示?以后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么辦?”同學們聽了,有的低頭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筆和紙,認真地寫了起來……因為課文寫的就是同學之間發生的事,語言樸實真切非常切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

  學以致用,將語文教學與具體實踐結合,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如果不遇到類似事情,即使同學們課堂上朗讀的再好,理解課文再透徹,也可能隨著下課鈴聲的敲響孩子學習暫告結束。然而,正是班內的突發事件,激發了我的靈感。因此,依據新課標與實踐結合進行有機教學,應該是我們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本堂課的教學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所提問題的明確性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進。學生的發言面比較廣,但對于一些問題,學生回答得不夠準確之后,評價的導向性不夠,這樣再找同學起來回答,還是不夠準確,這時我又想要引導學生自主去探究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簡單的告訴他們,殊不知時間就這樣流走了。由此反應出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自己的教學語言還要豐富,尤其是對課堂學生回答的評價語要及時有效,這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途徑;另一方面,督促孩子們認真預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應該常抓不懈。

《爭吵》教學反思 15

  一是內容安排還是比較合適的。這篇文章的事情經過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顯得復雜了些,人物描寫更是精彩紛呈,若在一節課內把所有的事和人都扯清楚的話,那只能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了。因此在第一課時我就讓學生先把按事情發展順序把“事”理清楚,然后研讀文中的兩個次要人物:父親、克萊諦。這第二課時就主要研讀描寫主人公安利柯的段落,從中體會人物性格,并進行簡單的小練筆:寫試卷發下來后的心理。

  二是對文本的解讀不夠,只認識到了文本的原生閱讀價值,而沒有認識到文本在課堂上的教學價值。因而,在教學設計中僅限于讀到位、讀出味,在讀中體驗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而沒有讓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經歷進行口頭模仿練習。比如,在學第3段時,就可以讓學生聯系曾經跟別人有過的不愉快的經歷模仿說話:“我本來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是在學習第5段時,完全可以讓學生接著仿說:“我覺得__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要是我沒有__________,沒有__________該有多好!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真想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模仿中初步習得心理描寫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寫一篇完整的和別人的一次不愉快的經歷就應該是比較容易的了。

  可惜,我竟沒有想到這些!究其原因,潛意識還習慣停留在理解的層次,還沒有讓運用的語文學習目標在腦袋中扎根。愿今后,在設計時,深思、深思、再深思!一切以語用為目標!

【《爭吵》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爭吵》教學反思01-07

《爭吵》教學反思08-19

爭吵教學反思02-12

《爭吵》教學反思10-18

爭吵教學反思05-21

《爭吵》教學反思06-09

《爭吵》的教學反思06-09

《爭吵》教學反思06-09

爭吵教學反思06-09

《爭吵》教學反思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