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離子》教學反思

時間:2022-06-08 19:07:18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離子》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離子》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離子》教學反思

《離子》教學反思1

  我通過投影打出了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并按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三大類進行歸類總結,在此基礎上再講解離子的形成,并逐一寫出1——20號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電子后的離子符號,然后介紹離子根據帶電荷不同分為陰離子和陽離子,介紹陰陽離子相互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

  課后,我又要求學生記憶常見離子符號,使學生鞏固世界上千千萬萬種物質都是由原子,分子,離子構成的。

  這樣在講解化合價時,我就在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基礎上簡單的介紹了化合價的確定,這樣對成績比較好,知識接受比較快的學生來講,就不用死記硬背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而對那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要求他們記憶常見元素的化合價即可。

  通過實踐,我認為這樣設計確實做到了“既讓優生吃飽,又讓成績差的學生吃好” ,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由此我越發感覺到,課改的任重道遠,他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反思,探討。

《離子》教學反思2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化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學習者不僅對紛繁復雜的化學物質的性質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就必須深入到各種單質、化合物的微觀世界,了解物質的組成和結構,研究構成不同結構物質的微觀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物質結構的基礎,也是構成化學學科的重要理論基礎。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由于這部分內容非常抽象,既摸不著,又看不見,學生更多的只能憑借想象、推理、思考和理解。因此,學生習得知識的難易直接決定了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這就對一線的化學教師提出了不小的考驗:如何讓學生輕松地理解這部分內容呢?我制作了動態的幻燈片,通過形象化的視覺感受,學生非常明了地理解了離子鍵的形成。

  本節課圍繞著兩個核心的問題展開教學:一是離子鍵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間是如何形成化學鍵進而相互作用的?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我精心地設計教學情境,設置了一系列的問題或問題鏈。首先,為了讓學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觀粒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導學生分析NaCl中化學鍵的形成過程,并最終得出離子鍵的概念。為了檢測學生對離子鍵形成過程的理解,隨后設置了一組問題鏈,并將離子鍵的表示方法——電子式的書寫融于問題鏈中。讓學生在具體的宏觀世界感知中體會微觀世界同樣存在著類似的現象,進而引出從電子的得失和轉移的角度理解化學鍵的形成過程。

  作為一個教師,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讓我的課受到學生的歡迎呢?我想可能要獲得學生的認可,我得做好兩件事:一是認真地對待每一節課,負責任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二是我必須常常思考我的教學方法是否陳舊,有沒有更好、更靈活的教學形式?學生學得是否輕松、愉快?

  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我也不愿看到沉悶的課堂氛圍,所以我喜歡在教學中有點變化,比如:一些幽默、詼諧的話語;一些讓學生耳目一新的教學形式等,平時我確實這樣做了,做的還遠遠不夠,但確實體會了這其中的快樂,學生的反映也很好,常常會看到學生愉快的微笑,作為課堂組織者的我因學生快樂而快樂著,這種快樂的情緒可以說是互相影響的。何樂而不為呢?

  本節的離子鍵內容,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本節課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基本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于接受感性認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于離子鍵的概念比較抽象,應用多媒體課件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及概念。在學生深入理解離子鍵的知識后,以及化學反應的本質。

  使學生理解離子鍵的概念,通過離子鍵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力。通過學生對離子鍵的認識與理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通過電子式的書寫,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能力,

  化學鍵的知識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學生不好理解,在整個教學中,主要是采用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的教學方式。從上課情況來看,師生間的交流能夠順利完成,效果明顯比以前的教學感覺要好。課堂上,學生能根據教師對知識的鋪墊,較順利地理解知識點及知識的形成過程,完成問題的分析討論并能在不斷的改進中,完成簡單的電子式的書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積極主動性。

  課下我在想我能不能采取一種,大家都快樂的方式去學習哪?我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學習,讓他們之間去討論,去研究。然后我們在一同去分享學生的結果,不對的我去給改正。是不是學習興趣會更高,我也會很快樂。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能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教師起到一個主導作用哪?

  由于而由于時間限制,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討論時間,有些結論就由教師直接給出,也有的地方缺少總結性的內容或沒有及時總結到位。

  通過觀摩別人的公開課,分析別人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來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為,是教學反思的一條重要途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該通過與同事、同行交流,對教學設計的依據、基本教學過程、富有創意的素材或問題等進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新課改的路程還很漫長,唯有經過實踐、積累、反思、總結,我們才能在新課改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

《離子》教學反思3

  本課題包括核外電子的排布和離子的形成兩部分內容,該課題內容較為抽象,離子的形成是本課題的核心,是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是初步了解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和了解離子的形成,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想象、猜想、探索證明、歸納核外電子的排布,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的興趣和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向往。

  這節課我是從復習舊知識,創設問題情境開始的。朗讀學生作品──科普小論文《漫游原子世界》,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自然引出了這節課的內容:“原子核的體積僅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相對來說,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間,電子就在這個空間里作高速的運動。那么核外電子是怎樣運動的?”這樣,把學習的起點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經驗上,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產生探究的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引入新課。

  “核外電子是怎樣運動的?”學生根本不可能看得到,一下子也難以想象,在教學中我在黑板上給同學畫了簡單的圖示,來加深他們對核外電子運動特點的理解。“既然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那么我們怎樣表示呢?”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并強調是“用原子結構示意圖來表示”。新教材介紹《原子構成》以后就介紹了《離子》。學生剛剛接觸原子的構成,不太適應微觀概念,所以在教學中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以后,就改進了書上的知識點,課本上介紹離子之前先介紹了《核外電子排布》但內容比較少,為了學生在學習離子時更易理解,我預先在小黑板上畫出了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設計了四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問題一:你從圖中發現最外層電子數有什么規律?問題二: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的最外層電子數有什么規律?問題三:稀有氣體元素為什么又叫惰性氣體元素?這與它們的結構是否有關?問題四:你認為元素的化學性質與什么有關?各小組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這促使學生在與他人的比較和鑒別中改進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完成表格;這樣處理能化難為易,變枯燥為樂趣,變結論性知識為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饒有趣味地,自由地進行科學研究,

  使生硬的化學概念變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這一環節進行得較順利。可惜我沒有強調非穩定結構和穩定結構有何區別,使學生對為什么分子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這一問題難過渡。

  接下來便進入這節課的重點內容——離子的形成。我先給學生提供了兩方面的信息: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鈉和氯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然后提出問題:Na的最外層電子是多少?是失去電子,還是得到電子容易使最外層電子填滿呢?Cl呢?學生在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理解的基礎上,熱情高漲地參與方案設計,基本上都能設計出氯原子和鈉原子的最外層電子轉移到對方,從而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這兩個方案。學生提出的兩種方案,哪一種更可行呢?此時,我請三位學生上臺表演氯化鈉的形成。一個學生扮演鈉原子,一個學生扮演氯原子,一個學生扮演電子。“氯原子”把“鈉原子”身邊最外層的那個“電子”搶走了,“鈉原子”因失去一個電子而變成Na+,“氯原子”因得一個電子而變成Cl-?,由于靜電作用而結合成化合物NaCl。學生的表演贏得了陣陣贊許的笑聲。看完表演,我再以圖示的形式,邊板書邊分析氯化鈉的形成,學生更易明白了。

  對于“氯化鈉的形成”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和學生都相當滿意。學生表演,生動活潑,活化教材,達到較理想的學習效果。學生感覺新奇而激動,課堂教學喚發出勃勃生機。利用圖示和課件把鈉原子和氯原子發生電子轉移形成氯化鈉的過程簡明呈現,幫助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

  學生知道了以上的內容,我再介紹離子(概念、分類、寫法)就簡單多了。至于“離子和原子有何不同?它們之間有何聯系?鈉離子和鈉原子是否屬于同種元素?”這些問題,我讓學生討論后回答,自己課下制成表格的形式。

《離子》教學反思4

  10月31日,會考復習至《離子反應》,由于復習課的枯燥,故創設了一個“諸葛亮智破啞泉”股市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在復習中,注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的學習生成和發展。《離子反應》的課堂復習教學,通過采用“設疑回憶—競賽—反思—歸納—運用—釋疑”的教學程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學習上的主動性,學習新知的創造性,并以期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實踐,本設計基本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通過舊知建立新知,多數學生接納了書寫離子方程式應遵循的原則以及離子共存問題的判斷,明確了正確書寫離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驟。在嘗試書寫離子方程式的環節中,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取得了實效,學生對書寫離子方程式的學習表現出較好的學習興趣。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還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1、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有欠帳。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掌握”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可能不太現實,在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的方法的探索上有一個循序漸進,邊練習邊發現,邊發現邊積累的過程,因而需要學生在不斷練習中加深體會逐漸熟練。

  2、在教學過程中,要提供給學生更多反思和自我評價的機會,來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嘗試書寫次氯酸鈣在空氣在變質的離子方程式”這一環節中,這個離子方程式書寫難度并不大,因而教師留給學生反思和自我評價的機會不多,這樣對那些離子方程式書寫較慢和離子方程式書寫不正確的同學會在師生共同交流中容易被忽視,他們也往往會因為末對自已的書寫結果進行反思而影響對離子方程式正確書寫方法的感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用好以評價促發展是關健,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進行板演|,發言等方式來展示自已的成果,通過自評,互評,教師評來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如學生書寫的2Na+2H2O=2Na++2OH-+H2↑

  的結果的板演就可以使學生充分反映出學生學習情況,從而提高全體學生學習效率。

  3、注重學生心理需求,營造積極興奮的學習氛圍不夠。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有一種期待心理,希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改變教學方式,用豐富多彩的方式來展現不同的問題,若不適應學生這一心理,課堂就會平淡而缺乏生氣。因而,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激情,在應用練習等環節上,可以創設更富有鼓動性和競爭性的情景,如竟賽,過關斬將等方式,這樣課堂就會出現勃勃生機。

  4、媒體使用與板書銜接問題。幻燈片的使用給學生帶來豐富的信息量,使學生學習更方便和主動。但幻燈片代替板書會削弱板書的作用,因而,在媒體上顯示的內容應該是板書所無法表達的,這樣就會給學生以良好的感官刺激以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當媒體所顯示的內容和板書的內容各具特色時二者就會相映生輝。

《離子》教學反思5

  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看不見摸不著,無法用實驗說明,比較抽象。但是這部分是初中化學中培養學生形成基本化學素養的核心環節,而且本課中談到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元素周期表”排列的規律、“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化學性質的聯系”,“離子是如何形成的”都是中考中必考的內容,一節好的新授課對中考復習的幫助巨大。

  雖然對于“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解釋,書本上沒有做任何解釋,但考慮到學段銜接的問題,我想介紹一下核外電子根據能量的不同分層排布。電子有能量,電子層有能級,這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考慮到之前抽象的概念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就想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如一個人的身體素質好,他能跑很長的路,若身體素質不好,只能跑較短的距離。同樣電子的能量高,通常在離核遠的區域運動,能量低的通常在離核近的區域運動,且這個運動區域就像我們的跑道一樣,但不像行星一樣有固定的軌道。

  在備課過程中,我把本課的主要類容安排為對元素周期表的探究,分為3個學生活動展開:(1)畫一些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2)找單個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3)找出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元素的位置,分析結構對性質的影響,為下節課講離子的形成做鋪墊。在黑本上寫出鈉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然后引著學生講解各符號和數字的含義,讓幾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原子結構示意圖,且分三組。

  第一組寫出Li、 Mg 、Al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讓學生分析原子結構示意圖,尤其是最外層的電子數。追問這三種元素屬于哪一類元素?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少于4,跟數學上的4舍5如一樣,在形成化合物的過程中這些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層上的電子。失去最外層上的電子后計算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如Li原子核內的質子帶正電荷總數即(+3),核外電子帶負電荷總數即(-2)→離子所帶的電荷數為(+3)+(-2)=+1得知Li原子失去最外層上的電子后帶了一個單位的正電荷,同樣其他的金屬原子失去最外層上的電子后都帶了正電荷,失幾個電子帶幾個單位的正電荷。

  第二組寫出O、 P、 Cl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讓學生分析原子結構示意圖,尤其是最外層上的電子數。追問這三種元素屬于哪一類元素?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上的電子數一般大于4,跟前面一樣,在形成化合物的過程中這些原子容易得到電子最后形成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得到電子后計算,如O原子核內的質子帶正電荷總數即(+8),和核外電子帶負電荷總數即(-10)→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8)+(-10)= -2 。得知O原子得到電子后帶了兩個單位的負電荷,同樣其他的非金屬原子得到電子后都帶了負電荷,得幾個電子帶幾個單位的`負電荷。思考討論:前面我們講過的原子不帶電,現在原子失去或得到電子后帶了電,那么帶電的原子還是原子嗎?從此提出離子的概念。

  第三組寫出He、 Ne、Ar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讓學生分析原子結構示意圖,尤其是最外層上的電子數。追問這三種元素屬于哪一類元素?最后師生共同總結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上的電子數等于8(氦為2個),即不易失去電子又不易得到電子,它們已經是穩定結構。鞏固: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從此可知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元素原子的最外層上的電子數關系很密切。在備課中重點突破放在對“元素性質和最外層電子數之間關系”的探討,

  這樣在講解離子這一部分的內容后班里的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離子的概念以及清楚地區分原子和離子,整個講授過程中以鞏固前面的相關知識的同時,教師引著學生分析,思考討論來推出新的概念(離子)的教學方法為主,降低學生理解新的概念的難度。為此今后在學生已有的知識上引著學生推出新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離子》教學反思6

  教學反思:

  1.課本上介紹離子之前先介紹了《核外電子排布》,這為后面講離子的形成作好了鋪墊,但在上課過程中,我前半節課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描繪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導致尋找規律時時間不夠,草草就結束。以后要吸取教訓,組織好課堂,把握好上課的節奏。

  2.為了學生在學習離子時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并按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三大類進行歸類總結,第二節課在此基礎上講解離子的形成,并逐一寫出1—20號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電子后的離子符號,然后介紹離子根據帶電荷不同分為陰離子和陽離子,介紹陰陽離子相互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但在上課過程中我的講述放不開,多數重要的規律給學生提示太多,不利于鍛煉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3.在第三單元時候,我已經要求學生將化合價表記住,且要求每節課課前都由科代表帶讀。這樣在講解化合價時,我就在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基礎上簡單地介紹了化合價的定義,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教學建議:

  1.建議分成兩課時。

  2.第一課時:

  原子結構示意圖各部分的具體含義、練習繪畫部分原子(如:金屬元素原子—鈉、鎂、鋁;非金屬元素原子 —氮、硫、氯;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氦、氖、氬)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并從中找出規律。

  3.第二課時:

  具體講述離子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練習兩種離子的形成過程,并讓學生代表板書到黑板,接著從中得出規律。

  4.到這節書,應該讓學生學會區分開原子、分子、元素、離子符號,所以應該針對這一內容設計大量的練習。

  5.此處只要求學生對核外電子分層排布有一個初步觀念就可以了,就是知道原子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至于怎樣分層的、怎么樣排布是不要求的。至于原子結構示意圖,僅僅作為原子結構的一種表達手段,教學上不作要求,習題上也不要求會畫。

  6.到課題3離子為止,教科書已初步揭示了物質構成的奧秘。教學過程中可利用教科書中“物質及其構成粒子之間的關系”圖來對原子、元素、離子、物質等相關的概念進行歸納和整理,可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圖、表等來小結,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離子》教學反思7

  學生剛剛接觸原子的構成,不太適應微觀概念,所以在教學中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以后,就改進了書上的知識點,先通過復習原子的結構來讓學生自然過度到核外電子排布的思考上。再介紹《核外電子排布》,書上介紹核外電子排布內容比較少,為了學生在學習離子時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并按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三大類進行歸類總結。讓學生討論總結出了,最外層電子數與化學性質的關系。這對學生下個節課學習離子打下一個基礎。

  對整體基礎較好的班級,可把離子的形成過程和離子化合物的形成討論完,一氣呵成。

《離子》教學反思8

  備課中的教材分析:

  1.初中已對電離、電離方程式不作要求,而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的概念教材也沒有介紹,對其溶解過程學生是未知的,因此在教學中就不能一帶而過。

  2.對過程學習不能忽視,教材中在實驗的引導下,配合新知識又給出3幅NaCl晶體溶解圖,形象直觀地表達了新知識的含義,為學生自主或討論學習提供很好的資源,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其作用。

  3.要不要增加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概念的教學。若講,對第二課時學習離子方程式書寫有幫助,但講,學生接受起來有困難,對理解本節知識有難度,且這部分知識在選修4中能學習到,鑒于此,本節教學不增加強、弱電解質概念。對離子方程式書寫決定給出常用弱酸、弱堿,讓學生現有個印象,便于高二展開學習。

  4.適當采用多媒體和學科的整合,降低教學難度。

  教學后的反思:

  1.學生對電解質、非電解質辨別和其導電性的辨別不夠準確,在新課引入時,從復習物質分類法引入,目的在于讓學生加深酸、堿、鹽都屬于化合物的認識,為學習電解質概念鋪墊。在教學中,感覺這樣教學能使知識前后銜接,取得較好效果。物質導電性的判斷仍然是學生的弱點,關鍵是學生對導電的條件尚屬機械記憶階段,用概念去解決問題還需一個過程。

  2.學生對難溶的電解質理解有困難,這不要是學生對電離的條件理解不深刻,在今后的教學中,制作熔融條件下電離的課件,以加深學生的認識。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的同時,而且更主要的是能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離子》教學反思9

  《離子反應》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對于教學要求中的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的概念進行教學。我認為概念是化學學習中一種應用標準,當遇到概念時如何對概念進行分析,怎樣準確的理解概念并學會如何應用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需要掌握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這節課的重點有兩個,一個是對強弱電解質的理解,還有一個是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難點為強電解質的拆分問題。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本課從電離方程式作為切入點,使學生對物質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借助溶液中離子的微觀圖過渡到溶液中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從而理解離子反應進行的本質。通過分析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入手,介紹了以“寫—拆—刪—查”四步走的方式來分析解說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同時將哪些物質要拆,哪些物質不用拆的問題對學生做了歸納,使他們的知識點有一個小結。最后采用實際離子方程式講述了離子方程式正確與否的判斷方法,并對有關的問題做了總結。

  本課教學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上進行教學設計。但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我將一個要拆的概念使用了不恰當的話語說成了“完全電離的強電解質”是要拆的,應該為“可溶性的強電解質”是要拆的,課后已經向學生做了更正。雖然課堂上已經把教學計劃完成,但課中好像留給學生繼續發展的空間不夠充分,可互動的項目可有所增加,與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聯系不夠緊密,這些問題有待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改善。多思考如何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立足學生的主題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離子》教學反思10

  新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離子》編排的順序與過去有所不同,新教材介紹《原子構成》以后就介紹了《離子》。學生剛剛接觸原子的構成,不太適應微觀概念,所以在教學中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以后,就改進了書上的知識點,課本上介紹離子之前先介紹了《核外電子排布》但內容比較少,為了學生在學習離子時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并按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三大類進行歸類總結,在此基礎上講解離子的形成,并逐一寫出1——20號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電子后的離子符號,然后介紹離子根據帶電荷不同分為陰離子和陽離子,介紹陰陽離子相互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

  課后,我又要求學生記憶常見離子符號,使學生鞏固世界上千千萬萬種物質都是由原子,分子,離子構成的。

  這樣在講解化合價時,我就在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基礎上簡單的介紹了化合價的確定,這樣對成績比較好,知識接受比較快的學生來講,就不用死記硬背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而對那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要求他們記憶常見元素的化合價即可。

  通過實踐,我認為這樣設計確實做到了“既讓優生吃飽,又讓成績差的學生吃好” ,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由此我越發感覺到,課改的任重道遠,他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反思,探討。

  上述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不太成熟的做法,寫出來希望同行們給予點評。

  

《離子》教學反思11

  《離子反應》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有些人認為概念是個知識點,在教學中重點是把這個知識點打開,挖定義、挖定義里面的細節,不過我覺得在新課標下我們更應該思考為什么要教這個概念、學生為什么要學這個概念。概念原理內容是一種概括性熟悉、是一種揭示本質的熟悉,它是科學知識體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內容,建立這個概念的學科價值是什么?學生學習這個概念的價值是什么?總之,我覺得概念的教學真的需要反復的去論證和思考概念的價值、概念學習的價值、概念教學的價值是什么這個問題。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第一個重點就是讓學生熟悉什么是離子反應,為什么要學習離子反應。所以我以學生原有的化學反應的基礎為出發點,將課本后面探究離子反應發生條件的三個實驗提到最前面,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形象感知后,再從微觀離子角度分析溶液中離子的變化以及變化原因,即反應的本質,從而得出電解質溶液反應的共同特征——電離出的離子之間的反應。這樣學生在大腦中對離子反應便會有一個初步的熟悉,同時形成離子反應揭示反應本質的印象。反應的本質用漢字表示看起來比較麻煩,怎樣表示看起來更形象呢?這樣就引出了第二個重點——離子方程式。對于反應物在水中易溶易電離的,我希望學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狀態及微粒間的定量關系——尋找能夠反應的離子——寫出離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電荷守恒”這種書寫方法,所以以三個探究實驗為例,讓學生對照表格直接用離子符號表示反應的本質,即書寫離子方程式。并且這種方法也便于學生理解離子共存的問題。但是對于反應物中有難溶難電離物的反應,用前面那種方法就不太好分析,所以我以碳酸鈣與鹽酸的反應為例,介紹了“寫—拆—刪—查”這種方法。這種方法對于離子方程式正誤判定這種題型就比較好應用。當然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選擇。下面就通過一組酸堿中和反應,既是練習書寫離子方程式,同時也是對離子方程式的意義或者說為什么要學習離子方程式的歸納總結。最后通過三道高考常見習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離子方程式正誤判定、離子共存問題對學生進行一個達標檢測。課后思考題就是聯系實際,關于離子反應在污水檢測、醫療環保方面的應用。

  本來我是預備將哪些物質拆哪些物質不拆作為一個難點讓學生討論,不過在上課的過程中沒有講,結果做練習時發現學生對微溶物的處理不清楚,所以放在講解練習的時候,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在引入的時候我用了一個銅離子與堿反應的故事設疑,不過忘了以解決這個問題來結束。課后思考我留了一個污水中離子檢驗的題目,下課后有很多學生問我這個題目,可見學生對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很感愛好的,所以以后的教學中要留意多聯系實際。在上課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如何引發學生的愛好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離子》教學反思12

  《離子反應》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有些人認為概念是個知識點,在教學中重點是把這個知識點打開,挖定義、挖定義里面的細節,不過我覺得在新課標下我們更應該思考為什么要教這個概念、學生為什么要學這個概念。概念原理內容是一種概括性認識、是一種揭示本質的認識,它是科學知識體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內容,建立這個概念的學科價值是什么?學生學習這個概念的價值是什么?總之,我覺得概念的教學真的需要反復的去論證和思考概念的價值、概念學習的價值、概念教學的價值是什么這個問題。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第一個重點就是讓學生認識什么是離子反應,為什么要學習離子反應。所以我以學生原有的化學反應的基礎為出發點,將課本后面探究離子反應發生條件的三個實驗提到最前面,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形象感知后,再從微觀離子角度分析溶液中離子的變化以及變化原因,即反應的本質,從而得出電解質溶液反應的共同特征——電離出的離子之間的反應。這樣學生在大腦中對離子反應便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形成離子反應揭示反應本質的印象。反應的本質用漢字表示看起來比較麻煩,怎樣表示看起來更形象呢?這樣就引出了第二個重點——離子方程式。對于反應物在水中易溶易電離的,我希望學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狀態及微粒間的定量關系——尋找能夠反應的離子——寫出離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電荷守恒”這種書寫方法,所以以三個探究實驗為例,讓學生對照表格直接用離子符號表示反應的本質,即書寫離子方程式。并且這種方法也便于學生理解離子共存的問題。但是對于反應物中有難溶難電離物的反應,用前面那種方法就不太好分析,所以我以碳酸鈣與鹽酸的反應為例,介紹了“寫—拆—刪—查”這種方法。這種方法對于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這種題型就比較好應用。當然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選擇。下面就通過一組酸堿中和反應,既是練習書寫離子方程式,同時也是對離子方程式的意義或者說為什么要學習離子方程式的歸納總結。最后通過三道高考常見習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離子共存問題對學生進行一個達標檢測。課后思考題就是聯系實際,關于離子反應在污水檢測、醫療環保方面的應用。

  本來我是準備將哪些物質拆哪些物質不拆作為一個難點讓學生討論,不過在上課的過程中沒有講,結果做練習時發現學生對微溶物的處理不清楚,所以放在講解練習的時候,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在引入的時候我用了一個銅離子與堿反應的故事設疑,不過忘了以解決這個問題來結束。課后思考我留了一個污水中離子檢驗的題目,下課后有很多學生問我這個題目,可見學生對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很感興趣的,所以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多聯系實際。在上課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如何引發學生的興趣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離子》教學反思13

  在這一課時的教學課堂中,大部分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而且在我用多媒體展示溶液中離子的微觀圖像時,好多同學很快就能明白離子在溶液中發生反應的本質,這很好地幫助了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在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這一知識點中,由于學生的化學用語這一關掌握的不是很好,這給他們的書寫帶來了很多的困難,但在我耐心的引導和鼓勵下,同學們學習熱情很高,他們之間也互相交流,且積極大膽地回答問題,可見這群可愛的孩兒們在學習中是充滿樂趣并取得成就的。最后15分鐘我給同學們布置了4道關于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的課堂練習題,在他們的練習中我發現了一些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緊接著我著重分析與強調這些錯點,幫助學生糾正與提高。

  上完這節課,讓我深刻領悟到教師在備課這一環節中一定要備學生,學生的已有知識、學生理解這節課內容的能力,然后要備教法,采用什么樣的教法能夠讓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等等。

《離子》教學反思14

  200X年新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離子》編排的順序與過去有所不同,新教材介紹《原子構成》以后就介紹了《離子》。學生剛剛接觸原子的構成,不太適應微觀概念,所以在教學中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以后,就改進了書上的知識點,課本上介紹離子之前先介紹了《核外電子排布》但內容比較少,為了學生在學習離子時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并按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三大類進行歸類總結,在此基礎上講解離子的形成,并逐一寫出1——20號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電子后的離子符號,然后介紹離子根據帶電荷不同分為陰離子和陽離子,介紹陰陽離子相互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

  課后,我又要求學生記憶常見離子符號,使學生鞏固世界上千千萬萬種物質都是由原子,分子,離子構成的。

  這樣在講解化合價時,我就在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基礎上簡單的介紹了化合價的確定,這樣對成績比較好,知識接受比較快的學生來講,就不用死記硬背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而對那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要求他們記憶常見元素的化合價即可。

  通過實踐,我認為這樣設計確實做到了“既讓優生吃飽,又讓成績差的學生吃好”,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由此我越發感覺到,課改的任重道遠,他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反思,探討。

《離子》教學反思15

  《離子》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四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中課題1,本課題包括核外電子的排布和離子的形成兩部分內容,該課題內容較為抽象,離子的形成是本課題的核心,是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是初步了解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和了解離子的形成,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想象、猜想、探索證明、歸納核外電子的排布,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的興趣和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向往。

  這節課我是從復習舊知識,創設問題情境開始的。我向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幾種?它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因為這是上節課的內容,學生們興奮地齊聲回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我肯定了學生的回答,緊跟著提出了以下的問題:“質子、中子、電子它們分別帶不帶電?”這次我請學生個別回答。學生在剛才那股興奮勁的支持下,搶著舉手回答。我請其中一名同學回答,并且進一步問他“原子帶電嗎?為什么?”該生稍加思索,然后準確回答:“原子不帶電,因為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和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相等。”在此基礎上,我稍作點拔,自然引出了這節課的內容:“原子核的體積僅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相對來說,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間,電子就在這個空間里作高速的運動。那么核外電子是怎樣運動的?”這樣,把學習的起點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經驗上,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產生探究的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引入新課。

  “核外電子是怎樣運動的?”學生根本不可能看得到,一下子也難以想象,此時如果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相當好了,但是學校的條件有限,所以在教學中我在黑板上給同學畫了簡單的圖示,來加深他們對核外電子運動特點的理解。“既然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那么我們怎樣表示呢?”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并強調是“用原子結構示意圖來表示”。新教材介紹《原子構成》以后就介紹了《離子》。學生剛剛接觸原子的構成,不太適應微觀概念,所以在教學中我發現了這個問題以后,就改進了書上的知識點,課本上介紹離子之前先介紹了《核外電子排布》但內容比較少,為了學生在學習離子時更易理解,我預先在小黑板上畫出了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設計了四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問題一:你從圖中發現最外層電子數有什么規律?問題二: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的最外層電子數有什么規律?問題三:稀有氣體元素為什么又叫惰性氣體元素?這與它們的結構是否有關?問題四:你認為元素的化學性質與什么有關?各小組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這促使學生在與他人的比較和鑒別中改進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完成表格;這樣處理能化難為易,變枯燥為樂趣,變結論性知識為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饒有趣味地,自由地進行科學研究,使生硬的化學概念變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這一環節進行得較順利。可惜我沒有強調非穩定結構和穩定結構有何區別,使學生對為什么分子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這一問題難過渡。

  接下來便進入這節課的重點內容——離子的形成。

  我先給學生提供了兩方面的信息: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鈉和氯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然后提出問題:Na的最外層電子是多少?是失去電子,還是得到電子容易使最外層電子填滿呢?Cl呢?學生在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理解的基礎上,熱情高漲地參與方案設計,基本上都能設計出氯原子和鈉原子的最外層電子轉移到對方,從而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這兩個方案。學生提出的兩種方案,哪一種更可行呢?此

  時,我請三位學生上臺表演氯化鈉的形成。一個學生扮演鈉原子,一個學生扮演氯原子,一個學生扮演電子。“氯原子”把“鈉原子”身邊最外層的那個“電子”搶走了,“鈉原子”因失去一個電子而變成Na+,“氯原子”因得一個電子而變成Cl-?,由于靜電作用而結合成化合物NaCl。學生的表演贏得了陣陣贊許的笑聲。看完表演,我再以圖示的形式,邊板書邊分析氯化鈉的形成,學生更易明白了。

  對于“氯化鈉的形成”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和學生都相當滿意。學生表演,生動活潑,活化教材,達到較理想的學習效果。學生感覺新奇而激動,課堂教學喚發出勃勃生機。利用圖示和課件把鈉原子和氯原子發生電子轉移形成氯化鈉的過程簡明呈現,幫助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

  學生知道了以上的內容,我再介紹離子(概念、分類、寫法)就簡單多了。至于“離子和原子有何不同?它們之間有何聯系?鈉離子和鈉原子是否屬于同種元素?”這些問題,我讓學生討論后回答,自己課下制成表格的形式。

  最后,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小結本課題學了哪些知識點,但由于下課鈴聲響了,沒有小結,有點遺憾。

  回想整節課,如果能利用多媒體適時地播放課件(課本圖4-9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核外電子的運動演示”,和“鈉與氯氣反應形成氯化鈉,這樣效果會更好些,因為在幫助學生領略和體驗微觀世界,提高想象力,使微觀抽象的離子的形成變為直觀的同時,也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解決教學中的難點,提高教學效率。今后我也要抓緊時間去學習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體教學,來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

【《離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離子》教學反思06-08

《離子》的教學反思10-14

離子教學反思范文05-13

《離子》化學教學反思06-18

《離子》教學反思范文01-28

《離子》化學教學反思03-25

離子的教學反思04-21

《離子反應》教學反思10-10

離子反應教學反思11-21

《離子》的教學反思范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