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時間:2023-03-30 09:59:03 芷欣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

  《比例尺》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難點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這一課我在教學時,首先立足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題:“今天早上老師從家到學校上班用了15分鐘,可是有一只螞蟻卻只用5分鐘就從莆田爬到福州,這是為什么?”,這里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著,引導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自學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樣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學生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最后提問:學習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么用處?使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地了解。

  這一節課,通過這一系列的設計,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探究,對本課的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進行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進一步得到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2

  《比例尺》的教學是北師大版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比例很重要一節課。這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比例尺,包括數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會這兩者之間的互化,會利用有關條件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圖上距離或者實際距離。這一部分知識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課堂容量較大,如何在四十分鐘輕松完成這些任務呢?

  首先,由身邊問題引入比例尺。為了在開頭吸引孩子們,我提出問題:“我們的教室長9米、寬6米,你能設計出教室平面圖的長寬各畫多少嗎?”這樣的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幾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讓學生大膽發言,然后思考問題:你是怎么想的?這樣的教學孩子們對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數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結合教材特點,引用淘氣和笑笑繪制的學校周邊平面圖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同一幅圖不同的距離必須按一定的比來畫,否則不合理,這個比就是比例尺。這一情景的.出現,強調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學生有了更為強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理解討論,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這個比不是尺子,而是一個比,要求當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時才可比。

  然后,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計算笑笑繪制的平面圖的比例尺,然后告訴距學校實際距離的某活動中心的位置,讓學生畫出這一地點。那么學生就必須算出圖上距離來。這時學生算法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x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來解答。解答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展示比較,講清道理。

  最后,在提問中適度延伸。由于本節課容量過大,學生的積極參與也用去一些時間,所以對放大比例尺,我沒有時間去講解。所以,我巧設問題:我們往往需要將實際距離縮小,但是有時候對一些精密零件,我們需要放大,想一想,這樣的比例尺會是怎么樣的呢?這樣的問題拋出后,讓學生課后思考。

  總之,如何將數學這一相對來說比較枯燥的學科“有情有趣”,我們就要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挖掘教學素材,結合教材。這樣,學生才會樂于學習,只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3

  通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解決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通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有了以上的鋪墊教學,在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就簡單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系,然后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系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

  本節課的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占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4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義,這樣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學生身邊挖掘素材,誘導學生發現問題:

  比如:在引入階段,讓學生試著畫一畫我們熟悉的教室,并且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的畫法,把教室的8米畫成了8厘米,6米畫成了6厘米,另一種是8米畫成了4厘米,6米畫成了3厘米。然后進行了對比,說出了圖形的大小變了,但是形狀沒變,無論怎么畫,我們的教室還是原來的樣子,在匯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

  從上可知,學生有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只要挖掘知識的生活原型和適當創設探究內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們探尋真知的強烈欲望。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5

  《比例尺》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情境再現,建立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我將導入情境設置在學校的范圍內,通過讓學生表演談話情境,引出問題:“你能把學校的操場畫進本子嗎?”利用這樣的導入,很快拉近了本課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在講授知識的時候,教師又以臥式的建筑圖引出了計算練習,有一次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在動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過讓學生設計制作校園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如何確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計算數據,如何作圖等。在匯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課堂充滿了探索的氣息。

  3、適當點撥,大膽放手。

  新課標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如何充當號者一角色呢?我認為,教師既然是引導者,教學中的講解和點撥是必需的`,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參與者,講解和點撥又應是適時適度的。在將本課概念講授清楚以后,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務,而教師的大膽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匯報的過程中,教師再進行一些適當地點撥,即實現了教學目標,又使教師的教學過程變得輕松自如。

  4、對于學生的理解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評價。

  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數學學習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既要尊重學生的數學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學生的數學思維成果。

  在教學中,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多種求法,我就循著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我和學生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說明,學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樣的解法,但要注意書里的規范與完整。

  總之,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就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6

  《比例尺》一課是比例的應用第一課時,以比、比例為知識基礎。本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會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在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三大板塊:

  一、設疑: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兩張中國地圖上(出示兩張中國地圖),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么呢?有什么奧密嗎?

  二、學習探索中國地圖。請學生量出每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并求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為什么這幾個比是一樣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圖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一定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

  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計算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拓展題:上海到北京的距離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圖上的距離是4厘米,廣州到北京的距離是5880千米,在這幅地圖上的距離是多少千米?這題可以依據比例尺一定寫出比例計算。

  一節課下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特別是在處理一個生成環節的時候,學生討論得尤為激勵:在第三環節計算圖上距離時,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圖上繪制兩個城市的`距離,與剛才這幅1:41880000的地圖上比較,有什么不同?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短一些,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長一些,這時教師適當地點撥:數據比較大,你能否舉一個例子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于是,學生講出了1:10和1:100兩個比例尺,一個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10厘米,一個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實際距離越長在圖上畫的就越小。

  本節課欠缺之處:

  1、教師扶得比較多,學生的活動沒有充分展開。

  2、課時劃分應該更細化,本節課應更側重于認識比例尺,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上,課堂時間的分配應該更優化。

  3、學習探究環節應該考慮得更為細致,同一道探究題可以給同桌兩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造成矛盾沖突,更為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4、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拓展題,教師逐一將這幾種方法進行評價,而沒有很好地將這幾種方法聯系起來,應該在評價反饋的過程中找到這幾種方法之間的相通之處,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本課時的內容,在基礎之上加強拓展提升.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7

  《比例尺》這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比例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對于比例尺的認識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本節課主要通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結合學生的認知實踐,讓學生逐步突破重、難點知識,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類型,會求比例尺并進行不同比例尺之間的轉化,同時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本節課通過1M的長度在紙上畫不下這個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系引出比例尺,讓學生經歷了比例尺的產生過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本節課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義,會求比例尺。

  當然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兩種形式,這一點兩者的關系講解的不透徹。

  2.在計算比例尺的時候,帶單位化簡比這里學生不夠熟練,影響教學進程,這里可以安排復習一下舊知,可能教學效果比較好。

  3.上課的語言語調要有起伏,還有肢體語言要更加的豐富。這樣能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4.板書書寫太急促,字不夠端正,整體還可以更美觀。

  在今后的教學中,希望能一步步改進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8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反思整個學習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預習前置。前一天晚上,我給了學生充足的預習時間,學生的預習為展示環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預習是展示之本,展示是學習之魂。

  2、導入簡潔。為學生學習新課內容騰出了一定的時間。

  3、展示充分。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上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獲得新的知識,學生在自主預習和合作探究以后,把比例尺的內容展示的淋漓盡致,有些小組的展示內容甚至出乎我的意料,著實讓我有點兒始料不及。

  3、效果明顯。學生的學習效果從達標測試可知,95%的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良好,目標達成情況很好,可以說,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收到了明顯的學習效果。

  誠然,這節課中也存在許多瑕疵,主要表現在:

  1、參與展示的人數相對較少,沒有達到人人參與的目標。

  2、展示的孩子追求盡善盡美,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影響了練習的總量,直接造成了不能按時下課的不良后果。

  3、學習內容有點兒多,學生的學習顯得緊緊張張,忙忙碌碌,似乎學習過程不是特別輕松愉快。

  課改正在全力推進,我一定努力做得更好!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9

  課始,課件出示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讓學生觀看并思考:為什么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卻能畫在這張小小的地圖之上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畫在圖上的。然后引入:對,是按一定的比例畫在圖上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比例尺。

  這一個環節,簡約,將學生直接引入了學習狀態。

  接著出示例題,通過讓學生寫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點明這個比就是今天要學的比例尺,這樣的教學引導讓學生用已有的數學知識“縮小幾倍,比的意義”為紐帶,進行正遷移。

  在教學中,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不同求法,如圖上距離5厘米,實際距離50米,有學生將5厘米化成0.05米(常規的做法是將50米化成5000厘米),我就循著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我和學生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說明,學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樣的解法,但要注意書里的規范與完整。

  對于比例尺的意義,著力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中說一說、辨一辯。

  感悟:只要遵循學生學習認知規律,正視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掌握知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就會顯著提高。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認識后教學的。學生認識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兩種形式——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在此基礎上學習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材提供了條件充分,結構封閉,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應用題,如果直接出示應用題讓學生計算圖距與實距,僅從知識與技能層面考慮,這并不難,但這樣的教學形式呆板,內容乏味,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比例尺應用的價值。這與新課程的理念是相悖的,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比例尺的價值。設計了“看地圖”與“畫地圖”兩個數學活動。這樣的設計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優勢:

  1、尊重生活現實,利用生活資源

  地圖是學生生活常見的,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測量,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

  2、改變呈現方式,培養數學能力

  在教學中沒有直接呈現問題所需的'條件,而是學生根據問題主動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把生活問題合理轉化為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對于學生的終生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1

  個人認為比例尺教學是第十二冊教材中與實際生活比較貼近的一部分知識了。非常的有趣,且有意義。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較簡單的。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線段比例尺的。直接用一厘米來表示實際距離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這樣的表示方法是比較多的。直接用比來表示,數字比較大,實際用時還是需要單位名稱的轉化。不怎么方便。

  今天教學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教材上都要求學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來做,這樣的方法雖然比較好思考。但是,我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時候,他們很少有人用這樣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

  第一、學生不愿意列方程,因為列方程要解設,麻煩。

  第二、用算術方法更簡單、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系,然后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系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 例尺。這種方法教材上沒有,可是到為后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礎。

  另外說一句,我始終沒弄懂,為什么有的應用題非要用正反比例的關系來解呢!思考起來一點都不簡單!望高人給我指點指點呀。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2

  《比例尺》這部分內容重點是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以及能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孩子們的熱情似乎也挺高,反應也不錯。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也進行了板書,以及必要的練習。自以為這節課的內容也沒有什么較大的難度,學生應該都能夠接受。可反映到作業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應該是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有變成實際距離比圖上距離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幾個是創新的,可似乎這幾種創新寫法不是那么正確。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邊,我問他們:“我在板書的時候,你們仔細看了嗎?”都齊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連寫法都亂七八糟的。”孩子們個個無語,一個個冤枉的樣子。

  后來我冷靜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吧。

  一、對比例尺的接觸較少,縮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過,如地圖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較少見。因此,會有一個錯誤想法,較小的數是圖上距離,繼而就出現了實際距離比圖上距離的.情況。

  二、為了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我在課堂上會比較注意口頭交流,認為懂了可以不寫,但實際上說跟寫還真的是兩回事,會說不一定會寫。如果我們把圖上距離1厘米等于實際距離20千米的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會說20千米等于2000000厘米,因此寫成數值比例尺是1:2000000。這樣,學生在寫的時候會覺得怎么寫好呢?盡管有板書,但那也是走馬觀花,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看來以后在課堂上必要的寫還真不能省。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3

  《比例尺》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先從“腦筋急轉彎:一只蝸牛從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鐘,這是為什么呢?”這一有趣的猜謎入手,激發學生興趣,然后讓學生動手實踐請在紙上畫一條5厘米、10厘米、10米長的線段,引起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習過的知識——圖形的縮放畫出來,從而導入笑笑家的平面圖,進入新課的教學。

  在體驗新知,系統理解新知部分,通過房屋平面圖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構,引導學生在合作討論的氛圍中逐步發現、認識、了解“比例尺”的意義和方法。這樣的教學預設引導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把數學還原于生活,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親切,體會到數學知識能切切實實地解決生活問題,這樣才能提升數學的內在魅力。然后我通過:①求笑笑臥室實際的長是多少米?寬是多少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⑵笑笑家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③在父母臥室南墻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戶,在平面圖上標出來,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獲得了新知識的豐富意義,同時也完善了原有的認知結構。

  在評課時,我校所有聽課的.數學老師及青陽另外3所小學的六年級數學老師給我提出很的建議與意見,特別是在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多種求法,教師應循著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應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進一步明白了數學教學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教師教學中要信任學生,大膽地引導學生探究。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4

  比例尺是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一個知識點。首先,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引導學生明白按照實際尺寸繪制平面圖是不可能的,初步產生縮小放大的需要,引入了學生對新知學習的渴望,進而,讓學生初步了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有縮小和放大兩方面的應用,進而,引入了學習比例尺的必要性,導入新課的學習。

  接著,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自己說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我直接給出了比例尺的相關定義,進而,結合例題引出數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義的理解。

  然后,引出線段比例尺的學習,緊接著,進行了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學,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后項是1的比。

  然后,介紹放大比例尺,同時跟縮小比例尺進行對比, 最后,作了相應的練習,對新知進行了鞏固與內化,加深了學生對比例尺的掌握。

  通過今天的教學,我覺得,這節課學生學的還是比較輕松的:無論從學生學習新知的狀態,還是參與程度,都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東西的總結環節,學生學的很主動,而且,比例尺的轉化和有關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理解比例尺的定義是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學中對于重點的把握還是可以的,只是在這節課中還有一點遺憾,就是感覺到對于教材的拓展方面還有一些欠缺,所以在這方面還需努力,而且對于一些后進生來說,知識點多,理解起來比較慢,掌握起來還有些難度。所以,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強調有關注意事項,不斷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用比例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學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個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于學生不知道如何區分,什么時候該怎么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還可以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系,直接計算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學生的課堂和課后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其實并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樣畫葫蘆罷了。

  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課后我又對比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于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進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及怎么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于第二個問題,倍比關系的理解,實際還是對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2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200000倍,圖上的1厘米實際是2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學生出現問題之后,針對學生的情況,及時地給學生適當的進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6

  聯系實際,整合學科。在比例尺的教學中,我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整合相關學科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上深刻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數學與各學科的關系。例如:我從畫圖引入,讓學生試著畫一畫教室地面的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并且提供給學生一個學習資料,讓學生自己親自感受到畫圖的標準,在匯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我還利用學生手中已有的社會圖冊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地圖上的`比例尺,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也可以用分數形式來表示,同時還明白地圖中有時還用線段比例尺來表示,通過線段比例尺與數值比例尺的互化,體會兩種比值各自的優勢。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剛才設計的教室平面圖標上比例尺,激發了學生學習比例尺的興趣。

  動手操作,主動學習。課上,我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動手操作,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認識了比例尺后,我讓學生測量圖冊中倫敦到柏林的圖上距離,找到圖上的比例尺,運用所學知識試著求出實際距離。將書上的例題進行變式,使學習不再枯燥。

  環環緊扣,節節相連。學生求出倫敦到柏林的實際距離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我為后面教學埋下的伏筆。我讓學生翻倒圖冊的第一頁進行觀察,學生們很快發現這幅世界地圖上沒有標出比例尺。我問學生:“難道這幅圖是隨便畫出來的嗎?你有辦法得到它的比例尺嗎?”學生在討論中受到啟發:“剛才求出倫敦到柏林的實際距離,現在再測量出它們之間的圖上距離不就可以知道這幅圖的比例尺了嗎。”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再次高漲。這節課的結束使學生感到意猶未盡,探索新知的欲望更加強烈。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17

  在教學用比例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學很容易混雜

  第一個容易混雜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于同學不知道如何區分,什么時候該怎么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還可以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系,直接計算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同學懂得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同學的課堂和課后情況來觀,很多同學其實并沒有從根本上懂得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樣畫葫蘆罷了

  根據同學的`這一情況,課后我又對照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于同學沒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干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和怎么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于第二個問題,倍比關系的懂得,實際還是對于比例尺的懂得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2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200000倍,圖上的1厘米實際是2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同學出現問題之后,針對同學的情況,和時地給同學適當的入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同學的懂得,協助同學更好的掌握

【比例尺的意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比例尺》教學反思08-16

比例尺教學反思01-04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07-01

《比例尺》教學反思09-10

比例尺教學反思07-02

《比例尺》教學反思03-28

《比例尺》教學反思10-16

比例尺教學反思12-17

《比例尺的意義及應用》教學設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