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國教學反思(通用21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的祖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
字字句句都是情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學習師友送別部分,孩子們都很動情。有一個孩子忍不住說道,作者真有才,把離別場景寫活了。我一想,這樣的細節描寫正是我們班孩子的習作軟肋于是讓他們說說文章好在哪兒?
生1:你總說我們的文章干巴巴的,現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寫人物的動作,緊緊地握住捧過回首望了望等這些寫得很傳神。
生2:作者還描寫的了埃斯內爾送別時說的話,抓住語言來描寫。
生3:作者的語言描寫值得學習,只寫了老師的話,而沒有像我平時作文那樣一問一答,特別羅嗦,像流水帳,現在我知道了語言描寫不一定要一問一答。
生4:作者沒有一問一答,但描寫了肖邦的反應:感動地點了點頭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等,讓我們覺得情意深長。
師:是啊,此時無聲勝有聲啊!為了指導好背誦,也為了體會情感,我說,作者的文字總是包含著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寫了送別的幾個小場景,能讀出其中的情感嗎?
說實話,這幾個小場景,在教學資料上有:告別親人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可是孩子們的概括更讓驚訝:歌別、話別、禮別、目送。我問為什么會想到這樣概括的。一個孩子居然說,你以前教我們學送別詩的時候說的啊!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情在歌中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話別情深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以物寄相思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滿目皆情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突然發現,學生的思維走得比我遠。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2
教讀本文,我注重以下幾點。
1、注重朗讀。學生用心去讀,反復去讀,用心去感受。不僅讓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感情,而且讀時要揣摩詩句意思,體會詩的內在旋律。
2、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聯想思維,領會詩人移注到形象上的主觀情感,體會舒婷的詩在委婉曲折中表達的心聲的特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探究這首詩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體內涵,因為他在某種程度上是解讀這首詩的一把鑰匙,有助于理解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聯系時代背景材料,深刻理解詩歌的內涵,深刻理解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
學完本文之后,多數學生已經熟讀成誦,可以看得出,他們已經被感染,深深地愛上這首詩。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3
我對《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據題質疑。
據題了解是誰要把什么帶回祖國,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
2、帶著問題初讀探疑。
3、深讀課文抓重點詞句。
4、討論解疑,悟情。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肖邦不僅是一個杰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忱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但是在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感受肖邦的愛國深情時,學生由于朗讀不夠多,句子找的不完整,.再加上是一位新手,對課文的把握不夠準確,所以感受不是太深,此次不是教學不是很成功。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4
今天,我上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篇課文,這篇課文以肖邦的愛國之情為線索,依次寫肖邦被迫離開、告別親人、思念祖國、臨終請求四部分。
課始,我指導學生理解課題,都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題就能獲得許多信息,如:誰說的這句話?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這些問題有些學生通過預習已解決,有些則要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來慢慢理解。
首先通過學生默讀,說說文章大致講了什么,了解文章的整體內容。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第一部分被迫離開,重點體會肖邦離開的原因,通過朗讀讀出肖邦的無奈,對“不得不”要重讀。第二部分告別親人,要指導學生理解埃斯內爾送泥土的原因。在教學中我有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如學了老師和同學們在路邊詠唱后,我讓一位學生起來說說老師又做了什么,學生開始讀出了老師說的話,我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學生在我的指導下說出了“講埃斯內爾送給肖邦一只裝滿了祖國泥土的銀杯”,這樣講就很好了。
教完這篇課文,我感覺效果還是不好,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太多,怎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學定教,讓教為學服務,值得我的深思。說真的,如果教一篇課文,讓老師圍繞教師轉,以教師講為主,其實很好上,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被動地接受,自己的閱讀能力其實并沒有多大打發展,對學生是不利的。
如何把教材當成訓練場,對學生進行扎實地閱讀訓練是很必要的。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理解一篇課文,而是通過理解課文讓學生學會如何去理解課文,學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知從何下手。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5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講述的是波蘭被外國占領,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至死不渝的愛。
和學生一起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深信學生們和我一樣,也一定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動。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從三個角度來進行,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課在講課時我也是圍繞這三個方面來進行的。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是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更是愛國情懷的極至的表現,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上課時,我首先抓住標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引導學生讀課文思考:肖邦的這句話是他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呢?初步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然后話鋒一轉: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國家?為什么當初要選擇離開呢?請找出具體的語句加以說明。這樣,學生就通過讀,體會到了肖邦
不得不離開祖國的無奈,通過從課內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沖擊力。
因此,我又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當《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走進了肖邦的內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用音樂作為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如果能進一步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思,效果會更好。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6
上完《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一課,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預設與生成。每一堂課,教師都有許多預設,但課堂中呈現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斷生成的,教師的提問基于學生的思維現狀而發;學生的思考不是線性的,而是發散的,學生的結論不是現成的,而是生成的。在教《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一詩前作了一些預設,有了一些預設之外的生成。
一是關于朦朧詩。我的預設是:“這些詩在當時被稱為‘朦朧詩’,你覺得朦朧嗎?我想在聰慧的我們讀來應該一點也不朦朧。所以說我們聰慧嘛,瞧,咱高一11班的同學!”因為學生對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是非常熟悉的,雖然對北島的“網”比較陌生,但我從他們的眼睛里看出了驚訝(好象在說:這首詩就一個字?)。可是這個問題生成的答案卻是異口同聲地:朦朧!(嘖,想表揚一下的機會都沒有!)我想怎么又朦朧了?剛才不是理解的好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張網,有形的,無形的,有親情的網,有仇恨的網,有互助的網,有破壞的網,有善良的網,有罪惡的網,密密麻麻,互相交織,愿我們高一11班也織成一張和諧的、有凝聚力的網。然后我提示了這里的象征和隱喻的手法。他們又似有所悟。
二是不帶感情的朗讀。我的預設是:請四位同學每人朗讀一小節。但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只是朗讀,不帶感情。當我說“開始吧”的時候,輪到第一個女生先問道:老師,是帶感情還是不帶感情啊?我說:“不帶。”她懷疑自己聽錯了,再一次疑惑地問道:是帶嗎?我說:“不帶。”怪了!老師從來都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是啊,我也常常這樣要求學生,可是結果他們只是讀,甚至沒有做到“朗”,更別說有感情了。現在反其道而行之,卻又不相信了。于是我說,是不是讀著讀著就激動起來了啊,可見讀詩是需要感情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列夫-托爾斯泰說:“詩是人們心里燃燒起來的火焰,這團火焰燃燒著,發出光, 發出熱。”你看這光,這熱,肯定要照亮我們的吧,溫暖我們的吧。
三是讓老師朗讀。預設:“既然朗讀是要帶感情的,那么同學們喜歡聽聽咱班哪位同學的朗讀?”一陣沉默,竟然不像原先在自己班里上的那么熱熱鬧鬧,推薦一女生,然后又推薦一男生,然后就PK吧。于是一陣陣的鼓掌,老師點評,也挺精彩。然后我又問了句,就有同學說:老師。既然說老師了,就讀吧。從前一天中午到上課,時間不多,讀是讀過好幾遍了,可是總覺得這不是自己的強項,先前聽說應老師在朗讀這首詩時可是“語出就震住了全班”。猶豫了,不過有時偶爾在班上朗讀一篇,學生也鼓掌了(當是鼓勵自己的)。前一天在辦公室里吼幾句,遇上一位同事,說不錯嘛(也當是鼓勵自己了)。于是清了清嗓子,讀了,讀時還是比較用心的。但是投入與結果是不一定成比例的。沒有太多的準備,沒有足夠的功底,顯然不夠到位,比如語速快了些,停頓時間不夠長,比如“祖國啊”一句,感情還不到位,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7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十一冊《灰椋鳥》第一課時
[教學背景]
由于本地灰椋鳥很少,因此學生對灰椋鳥認識不夠。而且本課上得有點匆忙,學生沒有預習就開始上了,導致學生在課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
[現象白描]
音樂《一個真實的故事》導入,介紹徐秀娟(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個學生的阿姨,充分運用學生資源,讓她介紹徐秀娟的事跡,學生聽得很投入。)然后學生自學并交流自學感受:
師:同學們,在讀完本文后,你有什么疑問嗎?
……
正當學生大談自己的不解之處時,突然一個學生說:
老師,我覺得文中有一處寫得是矛盾的。
師:哦?
生:課文前面說“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后面卻說“看,這幾只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我覺得這兩句話是前后矛盾的:前面說灰椋鳥是灰灰的,而后面卻說灰椋鳥是金紅色的。
(這時讓我想起了去年教這一課時的情景:
學生也提出了相類似的問題,可是我當時因為自己心中沒數,竟當場楞在那,并且一時間還和學生有同感呢!還表揚了學生敢于質疑教材,挑戰教材,還說:教材有點時候是會出現錯誤的!課后還饒有趣味地和同事談起這件事,結果同事卻反對我的看法,她說:你自己再讀讀課文哦!這半句意味深長的話讓我低下了頭,又重新認真讀起了文章,結果……哎!真如同事所說,我的理解是錯誤的。這件事讓我深思了許久,它讓我了解了自己教學的薄弱,更讓我懂得了要想使學生得“魚”,必須自己先取得“漁”的方法,才能授之以漁而得魚也!
因此從那以后,我每教一篇文章,必先把文章讀三遍,盡量把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考慮好,以備不時之需。特別是教這篇課文前,我更是細心又細心地讀了又讀,以免再出現同樣的貽誤學生的場面。)
此時同學們紛紛舉手,因為我對此問題心中有數,而且知道這問題并不難解決,只是這為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不熟導致產生這樣的疑問的,因此我并沒有馬上讓其他學生幫她解決這一問題,而是對她說:你真善于思考!而且敢于把自己的見解發表出來!可是如果你在把課文多讀幾遍,相信你自己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的。楊老師相信你的實力哦!
第二天上課,這位學生自己站起來說:
老師,昨天哪個問題我已經解決了
師:哦?你怎么解決的呀?
生:昨天回家我先讀了一遍課文,可是我還是不懂,我又讀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讀到第五遍,我才弄懂了。
師;真會學習!(師帶頭鼓掌,學生也鼓掌)說來聽聽。
生:課文前面說得灰椋鳥灰灰的,是它的羽毛顏色。而后面說它是金紅色的,是因為那時是:夕陽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是晚霞把灰椋鳥映紅了,所以變成了金紅色的。
后續說到這兒我們都感覺很不錯了,可是我們的學生并不滿足,此時竟然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
我覺得作者說灰椋鳥金紅色的,還帶有自己的情感因素的。前面因為作者對灰椋鳥認識不深,認為它沒什么好看的,所以說它是灰灰的,沒什么好看。而后面作者看到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內心里已經非常喜愛灰椋鳥了,他感覺灰椋鳥很美麗,所以把自己的喜愛之請就溢于言表,就說“灰椋鳥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
[教學反思]:
1、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善于從文中找出問題,并敢于表達心中的疑問,這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這位學生在讀課文時發現了文章的矛盾之處,沒有隱藏自己的想法,而是勇敢地提出來,或許這是每個同學心中相同的疑問,這樣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疑問,也因此更深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更為老師日后更好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2、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準確。當學生有不解時,教師應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的作用。第一次我就沒有很好地體現這一點,因此讓學生跟著我錯誤地理解了課文,假如我不在去深究一下,可能就此影響學生的一生。而第二次正是有了萬全的準備,才讓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更讓學生學到了怎樣去解決問題。
3、言為心聲,文章也是作者個性的載體。學生在學習每篇文章時,也理應做個性化的解讀。而教師則應加倍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對作者的情感、態度、觀點作反問,而后潛心探索,獲得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在學生對教材自己的看法時,教師應該及時鼓勵,年假如像我第一次那樣,在不知道對錯的情況下就隨意對學生大肆表揚的話,或許就造就了學生的隨意。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8
上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第二課時。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對于第二自然段“師生送別”這一場面處理得比較成功。
1、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用一句話來說說主要寫了什么?而后,讓學生再讀課文,說說文中的哪些場景最讓你感動?(小組交流匯報)
2、在交流 “詠唱送別曲”時,我引導學生運用角色體驗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別人群中的一員,你會對肖邦說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遠在他鄉,___________。”的句式。
3、自始至終,肖邦始終沒說一句話。他真的無話可說嗎?假如你就是此時的肖邦,你想說些什么呢?請把心里想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通過交流,通過聯系上下文,通過自己的感悟,通過聯想等手段與方法,感受肖邦的不舍與愛國。
而這堂課的主要不足在于:我的教學語言還需更精練些;有些問題沒有多大價值,還不如把時間節省下來,用于感情朗讀。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9
今天,我與學生學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一課,是第一課時。在課中,我覺得有三處處理得比較好。
其一是學生字“肖”時,我讓學生交流了“肖”的另一個讀音,并組詞。學生知道另一個讀音讀“xiào”,也會組詞“惟妙惟肖”。我就告訴學生在讀“xiào”時,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像,一個指相片、圖像,比如“肖像”。馬上,有學生提出異議,認為不讀“xiào xiàng”應該讀“xiāo xiàng”。我沒有立即下定論,而讓他們去查字典。結果一查,發現字典上果然是讀“xiào xiàng”。于是,我說,老師也一直以為是讀“xiāo xiàng”。老師在課前也去學了生字,在查字典時,發現這個詞讀錯了,就糾正了過來。我想,通過查了字典,你們也應該記住這個詞的讀音了吧。以后我們讀詞,可不能想當然,要勤查工具書。
其二是在讓學生交流“逝”的字義時。一位學生說,“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說:“是用于表示對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對這句話,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于是,我說:“通常我們會說xx人死了,xx動物死了。而如果是我們敬仰的人死了,我們會說逝世。那么死,還有哪些說法,分別用于什么人?”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犧牲,用于英雄與烈士。”“駕崩,用于皇帝。”“圓寂,用于寺廟里的法師。”……我說:“同學們,你們看,對于死,有這么多詞來說。可見,我們祖國的語言是多么豐富呀。我們平時要多注意積累與辨別,用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其三是在學第2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提問題。一位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他的同學不離開波蘭,而肖邦卻要離開呢?”問題提出后,我問其他學生:“誰能回答這個問題?”沒有人舉手。于是,我肯定這位學生提了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由于臨近下課,我就把問題存著,讓學生課后好好去研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在下一節課上,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3、4自然段,了解肖邦在國外所做的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很有音樂才華,他的工作就是創作與演出音樂。他的音樂給波蘭人民以信心與力量,他是用音樂在救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國內,一定會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離開波蘭。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0
課文記敘了十五歲的宋慶齡到美國留學時,在一次討論歷史方面問題的班會上,以自己對祖國的真摯情感有力地駁斥一位美國學生關于“……那些所謂的文明古國,特別是亞洲的中國,都被歷史淘汰了……”的謬論,表達了宋慶齡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了信心。課文故事內容具體、感人,語言優美、生動,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在感受語言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在教《我不能忘記祖國》這篇課文時,在分析體會完課文的內容之后,我又留了一些時間讓學生美美地把課文讀一讀,特別是重點指導朗讀宋慶齡說的兩段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還特意安排了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體驗整個學習的過程。并給了他們這樣一個問題:“說說你認為宋慶齡是個怎么樣的人?從課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待學生讀完課文后,他們紛紛舉起了小手。只聽他們有的說:我認為宋慶齡是個熱愛祖國的人。從他說的那兩段話中可以看出來;有的說宋慶齡是個熱愛學習,勤于思考的學生。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來;還有的說:宋慶齡是個知書達禮,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由于教學節奏較快,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二是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還不夠。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1
當代著名詩人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一深情的愛國之歌,感情極為充沛,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怎樣教學這首詩歌?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朗誦上。同時吸取上一節課的教訓,把教師的講變為學生的學,充分發揮民主作用,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并且賦予課堂教學的決策權。
為了做好朗誦示范,我在備課時反復朗誦了這首詩,作了充分的準備,感情的表達,朗誦技巧的處理,等等都想到了。在我的住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朗誦,以達到自己滿意。當我在課堂上深情地朗這首詩時,贏得學生的一陣喝彩,為上好課、導學生朗誦好這首詩起到作用。
其實,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就朗讀,朗讀特別是高質量的朗誦是一個理解、創新的過程。只要朗讀好了,一篇課文的內容也就理解了。因此,朗讀對語文能力的培養,對語文素養的提高,對祖國語言的感情熏陶都至關重要。我們的語文課堂始終應該把朗讀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節課,只要把課文讀好,其它什么也不做,就是一節好課。這是從韓軍老師的語文課堂得到的啟發。在這節課上,我充分發揮了民主作用。讓學生決定怎樣學習。
九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有了自己的好惡標準,有了自己的選擇權力的愿望。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愿望,尊重的前提是理解和信任。在現實中,我們大部分教師不理解或者不信任學生,因此導致不尊重學生的行為常常發生。
在知識接收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學生某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已經超過了老師。反過來說,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因此,教師摒棄高高在上的架子,放下身子和學生一起學習,做學生中的一員,做一個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服務者。這種開放的心態不但不有損教師的形象,反而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成精彩的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這節課上,我一開始就和學生商量怎樣學習這篇課文,有學生說,老師您講我們聽算了。這種意見立即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反對。有學生說,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讓一些學生上臺講解。這種意見比較受歡迎。也有同學提出質疑:這樣學習固然好,但是費時間,一節課肯定學習不完這篇課文。怎樣辦?最終我們采取了折衷的方案:老師多引導,學生多思考,個別學生發言回答問題。
整節課,在采取某種方法之前都和學生商量,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主人公責任感,學習起來特別認真。這其實是我向魏書生老師學習的結果。魏老師的課上得輕松自在,學生樂學,教師輕松,效果顯著。多和學生商量是上好課的法寶。當課堂教學沉悶時,當教師教學力不從心時,當學生厭學時,當學習效率不高時,不妨多和學生商量商量,一定會有峰回路轉的感覺。
我和學生一起定下了本節課的三個任務:一是朗誦;二是討論幾個問題:
1 怎樣理解詩中的“我”?
2“我”與祖國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3詩人抒發了對祖國怎樣的感情?這種感情通過哪些事物來表現的?三是補寫詩句(課后的“研討與練習”三)。這幾個任務都完成得比較順利,尤其是朗誦環節做得好。第三個任務沒有完成,因為時間不夠用。我打算讓學生思考后到黑板上自由寫,但是下課鈴聲響起來了,只好放在自習課上再完成任務。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2
蘇教版語文十一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一、閱讀
讀出肖邦對祖國的愛,讀出對沙皇的恨,讀出與親人的難舍,讀出肖邦臨行前對波蘭的留戀。(找出語言、動作、情感的描述)
二、體驗
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節最感人?
1、“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著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完成小訓練: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
針對第一個環節設計:同學說:“即使你遠在他鄉,”
學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遠在他鄉,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我們‘天涯若比鄰’”
(我插話:“這位同學還是個中國通。”)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能把我們忘記。”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刻。”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
第二個環節設計: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說:“”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答案有:祖國,我會回來的!
我帶著悲憤而去,我會帶著驕傲而歸的。
祖國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沙皇,這里不會永遠屬于你!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祖國,我會用我的方式來愛你的!
(當時在此又引開了一個話題:肖邦以什么方式來愛國?簡單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如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戰士的浴血奮戰,工人農民的辛勤勞作,教師為祖國培育人才等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原因。)
……
三、對話
在充分體驗了當時的情與境之后,我讓學生就“特殊禮物”所含的象征意義進行了討論,同樣答案也是多重的,(這是祖國、這是你的根、這是生你養你的土地、這是波蘭人民、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長江之歌》的影響]、這是你藝術創作的動力……
通過這樣幾個環節,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
反思:
“你告訴我,我可能會忘記,你給我看,我可能會記不住;你讓我參與,我可能會明白和發現。”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教材與學生之間的中介橋梁。一堂課能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學生透過特定的文學符號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蘊,進入教材規定的情景,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師這個中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我們只有將學習的主體地位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生動活潑地在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讀書,去感悟,去思考,去創造,去表現,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會獲得切實的提高,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3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寫的是波蘭遭到外國列強的瓜分,音樂家肖邦被迫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學生們同我一樣,也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感動。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揭題質疑
上課伊始,我首先抓住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題目中的“我”是誰? “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讓學生初步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然后話鋒一轉: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國家?為什么當初要選擇離開呢?
2、帶著問題初讀探疑
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肖邦 “不得不”離開祖國的無奈,通過從課內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督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
3、深讀課文,抓重點句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
4、討論解疑、悟情
我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當《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走進了肖邦的內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用音樂作為武器、拼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肖邦不僅是一個杰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情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4
說實話,這節課我很早就相當熟悉了,它描寫了宋慶齡在讀中學時,針對一位美國學生提出的中國“被歷史淘汰了”的言論所做的辯駁,表達了宋慶齡愛國的情懷。
正因為自己太熟悉了,所以覺得很簡單,就沒有提前準備,就這樣一直推到了上個星期天,當我真正深入了解這篇課文時,才發現并不向我想象的那么簡單。這篇課文的出彩之處就是宋慶齡說的那兩段話,怎樣才能把這兩段話講解清楚并做到層次分明,讓聽課的老師一聽就能明白呢?當時很困惑也很慌亂,怎么寫也不滿意,直到周一中午,思路才出來,但是成稿之后才發現教案設計的很亂,知識過于瑣碎。所以我認為我這節課上的不好原因有以下幾點:
1、準備時間不充分,修改不到位,沒有和有經驗的老師在一起交流;
2、沒有深入了解文本,只體現了一個表面;
3、在語文課上,功夫下的不夠深,缺乏新的教學理念,缺少學習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上課的前后過程,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彌補缺點,讓自己有所進步!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5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全新的綜合課程,課程實施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的祖國多遼闊》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教師不僅要努力更新教育觀念,而且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只有將品德教育與知識學習相融合,將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知識、技能等方面的課程目標相結合,我們的教學才會更加輕松有效。《我的祖國多遼闊》主要以祖國的山和水為主線,整合了祖國的疆域、領土面積、行政區劃等教學內容,融合了熱愛祖國的教育,較好地體現了課程的綜合性。
為讓學生較好的了解祖國的相關信息,有效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教學本課前,我指導學生通過網上搜索、查閱課外書、詢問家長等多種途徑,調查祖國到底有多大,了解本地區和其他國家的面積,并將其與祖國面積作比較。讓學生真切感受祖國的幅員遼闊奠定了良好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課上,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了豐富多彩、富有啟發性的課堂學習活動,采用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講故事、聽音樂、看錄像、模擬體驗、交流討論等。讓孩子們了解我國的海陸疆域,充分感受我國的幅員遼闊,為祖國感到自豪。體會中國地圖,知道圖例、比例尺的含義,嘗試根據比例尺計算兩地的實際距離。通過地圖和生活實例初步了解我國的行政區劃,知道省級行政單位在祖國版圖上的大體位置。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我努力創設多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包括有趣的游戲、直觀的課件演示、愉悅的模擬體驗以及資料閱讀等,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力圖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將活動過程最優化。
當講到我們祖國的面積時,我結合課件解說:同學們,現在,咱們放眼世界,到世界地圖上看一看我們的祖國吧。(課件出示世界地圖)知道全世界有多少個國家和地區嗎?課前,老師也請大家去調查了其他國家的面積。把它們和我國面積進行比較之后,你有什么發現?學生回答:我知道日本的面積是377800平方千米,我國的面積相當于25個日本。我國的面積相當于40個英國、17個法國韓國的面積只有9.9萬平方公里,我國面積是它的97倍……是呀,全世界22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中國陸地面積的只有俄羅斯和加拿大。是的,我國的領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此時,我出示世界地圖,在比較國家面積之后,我引導學生將目光從國內投向國外時,他們驚言地發現:祖國的面積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當他們從課件中看到韓國地圖“飛”入中國政區圖中進行對比時,他們不禁發出了驚呼。而當他們從世界地圖上看到祖國的面積如此之大,強烈的自豪感更是油然而生,溢于言表。……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到我國的幅員遼闊,為祖國感到自豪,從而整體實現了多重教育要求,恰當地把握了課程的核心價值。本課教學也讓我進一步認識到:上好綜合課,需要教師構建多元的知識結構。在綜合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深入學習新課程理念,為了準確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我們必須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進教學行為,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在實現自我專業發展的同時,尋找實施綜合課程的最有效策略。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6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講述了波蘭被外國占領,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是愛國情懷的極至的表現。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沖擊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這一段落,我要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熟讀、領悟、背誦。
第一步,初讀感知。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第二步,引導品讀。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都深深地表達著一個期望:無論你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國啊。
第三步,誦讀背誦。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感受肖邦內心情感的變化,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濃濃的同學之情,深深的師生之情,反復誦讀,背誦。
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背誦。既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語言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功能,同時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語言文字的積累。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7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一首朦朧詩,也是一首深情的愛國詩歌。詩人舒婷將個體的我熔鑄在祖國的大形象中,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全詩四節,共有四個意象群,涌動著擺脫貧困、掙脫束縛、走向新生的激情。詩歌先抑后揚,呈現出一種由舒緩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語言節奏,讀來使人蕩氣回腸。怎樣教學這首詩歌?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朗誦上。因為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使“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斷積淀與升華,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因此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品后讀,讀品結合。教學設計上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朗讀。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用心去讀,反復去讀,用心去感受。以讀帶品、以讀促品是本課的所采用的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個人讀、自由讀、集體讀等不同方式的朗讀,促使學生抓住詩中形象,理解詩歌感情,領悟詩歌內涵。比如開頭教師誦讀讓學生初步進入詩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后讓學生與文本親密的接觸是為了讓學生感知文本和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過朗讀想象畫面,讓學生在仔細玩味詩歌語言的同時感知詩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過程中靈活讓學生個獨,齊讀,分句讀等,并且落實誦讀技巧,推動學生理解文本。
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引領學生從品析詩歌的意象入手來感知詩人情感的變化,從而梳理出詩人的情感脈絡。
體會情感美的兩個方面:
一是情感由深沉悲痛到激昂熱烈的變化美;
二是對祖國生死相依、榮辱與共的赤誠美。所以在分析情感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的就體會到了意象的新穎與準確。
三、充分激發學生的聯想想象思維。
領會詩人移注在形象上的主觀情感,體會舒婷的詩在委婉曲折中表達心聲的特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探究這首詩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體內涵,從而理解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
四、課堂環節的設計合理。
整堂課我設計為聆聽詩意、品讀詩意、感受詩意、延展詩意四個環節,各環節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聯系緊密。但是,在教學活動中,我始終覺得在以下方面做得還不夠好:
1、環節設計過多,各個環節的衍接過渡上顯得有些粗糙,過渡不夠自然。由于各環節過于緊湊,有些環節流于膚淺,由于太注重讀的指導,致使課堂計劃的意象指導沒能更充分的落實,課堂調控能力還需加強。
2、學生自己站起來展示的勇氣不夠,缺少那種爭先恐后、躍躍欲試的感覺。當然這也說明我個人的調動力度和對學生激勵力度還沒要達到我預想的效果,缺少形式多樣調動。
總而言之,我這堂課的整體設計是想以讀促教,以讀促學,但效果與預想還稍有差距,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這也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詩歌教學的難度,我將會在詩歌的教學上繼續摸索、探究,尋求更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我詩歌教學的質量。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8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一首朦朧詩,也是一首深情的愛國詩歌。詩人舒婷將個體的我熔鑄在祖國的大形象中,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全詩四節,共有四個意象群,涌動著擺脫貧困、掙脫束縛、走向新生的激情。詩歌先抑后揚,呈現出一種由舒緩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語言節奏,讀來使人蕩氣回腸。為此,在教讀本文的時候,我嘗試使用了以 預教(任務)驅動課的教學模式為主,其他四種教學模式為輔的教學設計。并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朗讀。學生用心去讀,反復去讀,用心去感受。教師有效地范讀引導,方法點撥。不僅讓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感情,而且讀時要揣摩詩句意思,體會詩的內在旋律,進入情境。
二、充分激發學生的聯想想象思維,領會詩人移注在形象上的主觀情感,體會舒婷的詩在委婉曲折中表達心聲的特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探究這首詩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體內涵,從而理解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
三、這節課最大的成功就是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在讀、在品、在悟、在提高。不僅把握了朗讀的技巧,提高了朗讀水平和能力,而且大部分學生都能當堂成誦。
四、課后作業有效進行了拓展,學生的續寫和仿寫更是出乎意料的成功。真可謂綜合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真正的感受到:教師的示范引導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入情入境的學習,才會收獲多多,才會真正的高效。我感到,在這堂課中,教師真正是學生的合作伙伴,教師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的知識的殿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撥學習的方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傳授者。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解決疑難,自悟反思,領悟方法,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課堂是民主的,和諧的。教師是學生合作學習中的首席。但缺點不足也是在所難免,由于太注重讀的指導,致使課堂計劃的意象指導及仿寫訓練沒能更充分的落實,課堂調控能力還需加強。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9
1、注意陶冶愛國情感和培養審美情趣,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了空洞得說教。
2、教學應重視教與學的雙邊性,鼓勵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之間對話、是與生對話,真正實現師生的互動。惟其如此,師生思想互相砥礪,方能擦出智慧的火花。
3、“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本詩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真正實現語文課閱讀本位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來解讀本文。自主實現“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20
詩歌與音樂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古代的詩是合樂而歌的,語言具有和諧上口。鏗鏘悅耳的音樂美。《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首詩先抑后揚,體現出一種由舒緩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語言節奏,很適合誦讀。所以在教學中,我就把誦讀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誦讀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誦讀中細心體會作者對祖國深摯的感情,把握詩歌的情感歷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今天我組內開課,上的是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我個人很喜歡這首詩歌,雖然本詩載道的意味很濃,但詩中運用了豐富而鮮見的意象,新奇、準確;語言鏗鏘有力,流暢而奔放;既有女性詩人特有的深情細膩,又具有女性詩人少有的大氣磅礴,讀完之后一股豪氣、愛國之氣在心中激蕩難平。
感謝新課改能將這位文革后新生代詩人的代表詩作吸納進語文課本。但是怎樣在語文課上教好這首詩,怎么通過一兩個主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悟讀這首詩,怎樣讓學生有層次地朗讀詩歌,從而讀出詩的美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悟,讀出對詩歌的喜愛,成了我近日腦中不停思索又找不到突破口的問題。
昨天去鼓樓進修學校聽了鼓樓區三位語文教師對余映潮老師的教學技巧做的全方位的解讀,很受啟發。晚上回家后,我靜下心來再次備課。
我先明確了備課的總體思路,即先確定教學內容,再琢磨授課技巧。
我分四步實施:第一步,讀透詩歌,先把從網上和教參上把能找到的關于舒婷及本詩的介紹、賞析及解讀文章看一遍,在心中先打上厚實的底。
第二步,研讀詩歌,篩選出詩的美點。我打算引領學生探究的美點有:情感美、意象美、結構美、音韻美。
第三步,設計兩個主問題引導學生讀出這四個美點。我覺得情感美學生是最容易分析出的,而本詩是通過一個個意象來為情感的表達鋪路架橋的,所以意象美也很容易分析得出,其次是結構美和音韻美,這兩點有共同點,都是著眼于語言,都是抓住每節詩的固定句式分析,這兩個固定句式分別是每個詩節開頭的“我是(你)……”和結尾處的“——祖國啊”。我的第一個主問題是“每節詩末的“祖國啊”在朗讀的處理上是否一樣?為什么”,由這個問題領著學生分析出四個詩節詩人情感的變化,從而理出情感脈絡,體會情感美的兩個方面,一是情感由低回嘆息到激昂熱烈的變化美;二是對祖國生死相依、榮辱與共的赤誠美。在分析情感的過程中,學生自然體會到了意象的新穎、準確。我的第二個主問題是“本詩的抒情主題是“我”,抒情客體是祖國,詩中用一個反復出現的句式將兩者緊密結合了起來,請問是什么句式”,學生立刻就找出了“我是(你)……”的句式,我讓學生讀這些句子,試著用“從這個句式中我讀了——”來說一句話,可以從內容、情感、修辭、結構、音韻等方面來說。經過這個環節,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詩人與祖國血肉相連的關系,感受到了詩人對祖國的憂患意識與使命感,加深了對情感美的理解。而且他們能夠說出這個句式使詩歌的結構單一中體現著變化,簡約中蘊含著豐富;使詩歌的音韻朗朗上口,回環跌宕。從而感悟到了詩歌的結構美和音韻美。
第四步,進行微觀的構想,如課堂時間不夠和多余兩種情況下作何種調整,如個別意象上學生可能會出現的誤讀,如朗讀中應重點指導的詩節,如各層次朗誦的時機與要求,如朗讀配樂的選擇等等。
備課至此,整堂課的脈絡已經了然于胸。我知道,心里打了這樣的底色,我的課堂可以信由學生發揮,靈動而個性地生成;我的課堂可以放得開又收得攏,在宏觀和微觀世界暢游。當然,課堂設計肯定有欠缺,課堂生成肯定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這,也將是我永遠追求不盡的前路。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21
“愛祖國”是小學德育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讓學生從《我的祖國》中感受祖國的壯麗與美好;再讓學生通過了解電影《上甘嶺》的創作背景,來體驗這種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雖然這是一首欣賞歌曲,但我希望通過這首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贊美和歌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我的祖國》采用抒情和歌頌相結合的筆調,富于創造性,表達了志愿軍戰士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和樂觀主義精神。歌曲前一部分是以抒情為主的女高音獨唱,波涌而來的思鄉之情洋溢在甜美的歌聲中,仿佛讓人看到祖國江河帆影漂移,田野稻浪飄香的旖泥景色。后一部分是女高音領唱的混聲合唱,與前一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唱出了“這是美麗的祖國”的主題,激情澎湃,氣勢磅礴,具有副歌的性質。著名歌唱家郭蘭英出色的演唱,增添了歌曲的藝術感染力,使它在全國廣為流傳。
歌曲創作的背景--電影《上甘嶺》劇情介紹: 1952年秋,朝鮮戰爭進入最后的關鍵階段。為了奪取抗美援朝的最后勝利,志愿軍某部八連忍饑挨餓,堅守上甘嶺24天,終于迎來了大反攻的全面勝利。上甘嶺戰役非常慘烈,美國侵略者竟在板門店談判休會期間,在僅4平方公里的陣地上,調動六萬多兵力,向上甘嶺發射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艦載炮彈,最多的天達30萬發。在三八線附近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企圖奪取上甘嶺陣地,進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獲得他們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堅守上甘嶺陣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與敵人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二十多次的瘋狂進攻。此后,他們又根據上級指示,退入坑道堅守陣地,拖住敵人,使之無法前進一步。在坑道里,他們遇到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不僅與外界的聯系被敵人切斷,而且缺水缺糧,生存艱難。但為了祖國、為了朝鮮人民,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從而贏得了時間,使中朝軍隊取得了大進攻的勝利,并使整個朝鮮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美國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來談判,無可奈何地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朝鮮人民得到了和平。英雄的志愿軍戰士拋灑熱血、犧牲生命,幫助朝鮮人民打退了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火力的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者。影片的節奏處理頗具匠心,既有緊張激烈的戰斗場景,又有舒緩深沉的抒情段落,二者妥貼地交織在一起,引人入勝。環境氣氛和物件細節的創造性運用,也增添了影片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本片插曲《我的祖國》在渲染氣氮、表現主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流傳甚廣。
老師認為作詞者喬羽的生平事跡很有必要讓學生學習、了解和掌握,進而從中得到啟發。歌曲創作的背景--電影《上甘嶺》劇情介紹,也非常有必要讓學生熟識和記住,從而加深對歌曲的感性認識,繼而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學生們聽后驚喜交集,認為老師居然能翻版歌詞,歌聲甜美地唱給他們聽,老師真了不起,老師真棒!學生心中敬佩老師,可以說是五體投地,達到了較好的音樂教學效果。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11-23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02-05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范文07-03
《祖國在我心間》教學反思06-27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反思06-28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精選5篇)05-31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精選4篇)01-24
《我的祖國有多大》的教學反思07-07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