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1
DNA分子的結構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對DNA結構的構建過程和DNA分子結構的特點有了一定了解,但對于細節知識的認識不夠深刻,例如,DNA的兩條鏈為什么“反向平行”?“構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脫氧核糖為何交替連接”?“堿基互補配對時為什么必須A—T,G—C配對”?另外,學生對于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發地領悟,僅僅停留在幾句寬泛的贊譽、空而不實的學習口號中。新課標理念認為:“高中生物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學科學素養”。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目標,我通過查閱資料、與同行切磋等,對本節內容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開始以發生在身邊的案例引入,打破神秘,拉近抽象的DNA與學生的距離。課堂上以學生親自動手體驗模型建構的科學研究方法,動手操作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生物學素養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教學以“基本單位—單鏈—平面雙鏈—立體空間結構”逐步深入。模型在本節課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學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以DNA模型為依托,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知識間以問題串銜接,環環相扣,學生能跟隨教師的思路,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在課堂中既動手又動腦,全方位調動感觀,使抽象知識形象化,提高課堂知識理解效率。
在活動過程中,注意捕捉細節,如學生拼接時(碳)原子的位置接錯、違反空間學現象等,現場發現、現場展示、共同討論、及時糾正。在討論中擦出火花,在理論和實踐的思維碰撞中獲得知識,得到結論。
互動的教學模式比較生動形象,學生也很感興趣,但要注意:課堂調控引導能力對教師是一大考驗。課堂最后對學生進行了知識的梳理和課后知識鞏固,我覺得這是相當重要的,否則很容易造成課堂氣氛雖活躍,但課后知識沒掌握牢固的情況。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2
1。優點和成功之處
(1)引入恰當有效,便于開展課題的復習,也有效地創設了學習情境。聯系當前“全國打拐”的熱點問題,以及汶川地震中遇難者身份的鑒定問題,順利導入課題的復習,更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關鍵是興趣,這樣學生便易于接受本節課較為枯燥和抽象的復習,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進行STS教育。
。2)注重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通過本節課的復習,學生對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有了基本的認識并以此解釋“核酸保健品”、“抗病毒藥物研究”、“DNA指紋技術”等相關的問題。
(3)探究可以滲透到知識生成的環節中,創新思維、發現問題的能力是理科教學的最終目標。在知識梳理過程中注重引入當前研究熱點,并在問題探究和探討中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利用學案和啟發性提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同時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問題意識的培養,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
2。問題和不足
。1)學生的思維活動還不充分,師生討論、生生辯論的氛圍沒有形成。由于時間緊迫,在“核酸保健品”、“抗病毒藥物研究”、“DNA指紋技術”等環節的教學中,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分析,有的學生來不及發表自己的觀點,師生討論,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學生與學生互相辯論的氛圍沒有形成,這是本節課最大的遺憾。
。2)在“親子鑒定”和“不同物種親緣關系判定”的問題中,利用了DNA的哪些特點和DNA分子的哪些部分,這一內容沒有來得及展開。
高三的復習時間非常有限,如何設計一輪復習的模式和方案,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去說、去暴露知識中的漏洞,教師如何做到敢于不說或少說,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本節課的知識容量并不是很大,可擴展的內容卻很多,這些內容該不該都給學生加上,我們在高三的課堂上是以能力培養為主,還是解題訓練為主,也讓我頗為苦惱。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DNA分子的結構說課稿11-04
DNA的結構和復制說課稿01-11
大班結構游戲教案及教學反思《熱鬧的馬路》09-22
DNA組成元素10-11
背影教學教案結構分析11-05
化石吟結構教學設計09-04
《草原》的教學反思04-08
旋轉的教學反思04-06
課堂的教學反思03-15
化學的教學反思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