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教學反思(通用17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所見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所見教學反思 篇1
《所見》是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這也是本學期孩子們第二次接觸到古詩,之前在第4課時,我們也學習過兩首古詩。
所以,我以復習導入新課:“小朋友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兩首古詩,你們還記得嗎?”孩子們的記憶力都很好,背得都很流利。“小朋友們可真棒!那你們還記得這兩首古詩是描述什么時候的景象嗎?”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春天。”“這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看看又是描述什么時候的景象。”
學習古詩,最難的就是理解詩意。我想對我們成年人而言,這也是有些難度的,給你一首古詩,沒有任何的注釋,相信也很少會有人能完全明白詩的意思。一年級的孩子以直觀形象的思維為主,因而在理解詩意上就需要利用一些形象的圖片。
根據孩子們的心理特點,我先引導孩子們觀察課文59頁的這張插圖,并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是單一的,語言表達也很瑣碎,且不完整。比如他們說不出“我看到了一個小孩騎在黃牛背上”或是“我看到樹上有一只知了”。但是他們會說:“我在圖上看到了一頭黃牛”,“我看到了一棵大樹”,“我看到了很多的小草”,“我看到了一個小孩子”這樣的回答。針對孩子們的回答,當時我也沒及時點評,之前我總覺得孩子們才是一年級的孩子,此刻加強語言訓練似乎還為時過早。但此刻看來以后在這方面自我也要注意下。
孩子們表達完自我的所見后,于是我便順勢引出詩歌的題目:“小朋友們,你們明白嗎?有一位詩人他叫袁枚,他把小朋友看到的景象都寫成了一首詩,這就是我們這天要學的詩歌《所見》。”此刻想想,其實自我這樣引領很不對,在那里,我把“見”字僅僅理解為“看見”,而我們學了整首詩歌之后,會發現詩人除了看見“牧童騎黃牛”外,他還聽見了“歌聲振林樾”,他還聽見了蟬鳴。所以,題目《所見》中“見”的含義除了“看見”外,還有“聽見”的意思。顯然自我剛才的引領是不對的,自我只是粗淺地把“見”理解為“看見”。我想如果在學完古詩后,自我在追問:“孩子們,學到這,你覺得詩歌的題目‘所見’中的‘見’還只是‘看見’的意思嗎?”相信孩子們會說,除了看見,還有聽見的意思。這樣孩子們對這個“見”字就不會產生誤解了。
古人在寫詩時經常斟酌該用哪個字,所以有了“推敲”的那段佳話,一字之差,可能意思就相差甚遠。對我們語文老師而言,在解讀文本上,也需再三斟酌,一字錯解,就會造成對整個文本理解的偏差!
所見教學反思 篇2
《所見》這首詩非常的富有情趣,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著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離學生很遠,當然的情境也難能把握,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
一、感性接觸,走近牧童。
上課伊始通過一首《馬蘭謠》感受牧童的自由快樂。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于牧童腦中的念頭,讓學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蟬,體會那種妙趣……
二、誦讀感悟,品味牧童。
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理解通過查字典、同桌交流等方法自學古詩。再通過反復朗讀,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為詩人。達到了物我一體,為更好地學文打基礎。
學習一首古詩時要從朗讀、背誦、領會詩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以此拓展開,學習更多的古代詩詞。在這節課中我重點加強了誦讀的指導即詩歌的節奏和“平長仄短”的規律。
三、拓展閱讀,理解牧童。
在課堂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展示給學生其他描寫牧童的詩歌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雷震的《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呂巖的《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等等。學生在自讀了這些古詩后自然加深了對牧童的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理解與感悟。
所見教學反思 篇3
在備《所見》一課時,我在最后設計了“續編故事”這一環節。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后,我決定在上課伊始就創設一個講故事的氛圍,讓學生覺得學古詩是很搞笑的事。首先,我說:“同學們,老師明白你們十分愛聽故事,所以這天這節課上,我們就來講故事、聽故事,大家喜歡嗎?”學生齊答:“喜歡!”
之后,我出示教學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后編故事。我是這樣啟發的:“同學們,這是一幅畫,這幅畫畫了一個故事,你們能講講嗎?請仔細看這幅畫,把這幅畫所畫的故事講出來。這是大家的強項,相信大家必須能講好的,我就等著聽故事啦!”于是學生開始自我練習講。幾分鐘后,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我請了兩個人來講。這兩個人既把畫面上的情景全講了出來,而且還十分流利,這是我沒有料到的,也許是我的啟發起了作用。在表揚了一番后,學生想講的興致更濃了。緊之后,我引出了作者和詩題,我是這樣說的:“清代有一位詩人叫‘袁枚’,他來到鄉間,正好看到了這一幕,就用詩把它記錄了下來,題目叫《所見》。”我就介紹了詩人,開始學詩。由于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就放手讓學生兩人小組自學,效果很好,學生對詩句理解得很到位。
最后,我讓學生續編故事:“這個搞笑的故事我們透過看圖和讀詩已經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還沒有講完,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呢?你能發揮合理的想象,編下去嗎?”學生開始輕輕地說,漸漸地聲音大起來了,我明白學生已經進入了情景。不一會兒,有學生躍躍欲試了。我等幾乎沒有聲音后請了五個學生講,有的說蟬被牛的叫聲驚跑了;有的說牧童很聰明,回家拿工具把蟬捉住了;有的說牧童很性急,徒手去捉蟬,結果嚇跑了蟬;有的說蟬被牧童捉住后又放了。說得頭頭是道,條理清楚。我不禁感嘆:學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師去激發、培養。我還追問學生:“那你期望看到什么結果呢?為什么?”大部分學生都說蟬逃走了,因為他們不想看到蟬被人捉住后的可憐樣,期望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多么好的理由啊!我想:這教書又育人的目的就應到達了。
所見教學反思 篇4
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先是寫游客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學這首詩時,更加注重了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讀,如:教師范讀,小組、男女賽讀,以游戲形式激發朗讀、誦讀等等,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悟情。在學生充分誦讀中“心入于境,情會于物”,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在教學中,注重把握詩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引導其展開想象,讓學生投身其中,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在教學第一、二行詩時,我讓學生想想: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請班上的外地孩子談談:當你們當離開家鄉來這里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這時,學生那根思鄉的弦被觸動了,通過自身的感受,從中理解了“動客情”,體會了詩人的真實情感。
從這首詩的教學中,我感受到孩子們的語言積累還需加強,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重視這方面的培養。
所見教學反思 篇5
本組課文以秋天為專題,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點,將秋天的特色描寫出來。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積累,體會秋天的風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組教學的一個重點。
《古詩兩首》是精讀課文,收錄了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抒發了詩人在秋天里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這一課安排兩課時,一個課時學習一首古詩。《夜書所見》的教學目標如下:
1、 自學生字詞,會認讀。
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 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我班學生大多是外來工子弟,他們來自天南地北,在家鄉應該生活著很多親人,而教學本課的時候,正值中秋佳節之后。為了使同學們更好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在課前,我首先引導孩子們說說在家鄉的親人,以及在中秋節時爸爸和媽媽是如何與家鄉的親人相互祝福的;再朗誦耳熟能詳的《靜夜思》;然后引入新課學習:“同學們,八百多年前,也有一位詩人獨自站在蕭蕭秋風里,思念著家鄉的親人,寫下了千古偉誦的詩句呢!”
接著播放課文錄音,讓孩子們感受古詩的節奏和韻味;再把時間交給孩子們自由朗讀,自學生字詞,并引導他們在朗讀的基礎上借助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之后是匯報交流,讓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理解,說說詩句的意思,我再相機糾正孩子們理解有誤的地方,特別是最后的兩句詩“江上秋風動客情,夜深籬落一燈明。”給人的畫面感強,所以我著重引導了孩子們一邊想像那種景象,一邊誦讀詩句。
最后,根據兒童表演欲望強的特點,讓孩子們比賽演一演詩人,看誰演得像。
通過聽、讀、想、演,使得古詩在孩子們的眼前和腦中一再重現,所以一節課下來,相當一部分的孩子已能熟讀能誦了。
這一節課較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
關于書寫生字,則安排在第二課時集中指導書寫。
所見教學反思 篇6
這首詩非常的富有情趣,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著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隔學生遠,當然的情境也難能把握,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我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 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
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快樂的小牧童》的笛聲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于牧童腦中的念頭,讓學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蟬,體會那種妙趣……于是,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第二,通過反復朗讀,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真正達到了物我一體,為更好地學文打基礎。
針對低年級的課堂教學,本課教學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在前幾組的教學中已積累了很多學習生字的方法,針對本課生字少的情況,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來教認字方法,也可以在學習古詩時糾正個別發音強化認字,了解詩意的過程中學會組詞,學會詞語的靈活運用,積累語言。
2、 古詩教學學生畢竟見得少,所以學習一首古詩時要從朗讀、背誦、領會詩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以此拓展開,學習更多的古代詩詞。
所見教學反思 篇7
本詩生動有趣,詩情畫意。前兩句刻畫了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放聲高唱,自在神氣。我想每一個小孩,特別是現在的城市孩子,都很想體驗一下這樣的生活。后兩句牧童為了捕捉鳴蟬,屏住呼吸,異常專注。一個天真浪漫,充滿童真童趣的孩子躍然紙上。本首詩的情趣盎然,詩中的意境也很值得品味和向往。這也是本課希望學生們能夠體會到的,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
但是,意境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的學生在學習時,只關注詩文本面的字詞句意,將其說得非常直白,就像一杯白開水一般,失去了詩原有的美;()有的學生能對詩中的情景有一定的感悟,但是怎么講自己的感受清晰的表現出來,讓其他人也能感受到,卻是個大問題。就連上課的自己,也往往會有這種感覺,詞語再豐富,修辭再生動,說出來的話也往往和心中所想相去甚遠。再加之學生的理解本就沒有老師那么全面和深刻,因此他們能體會到的必定是更少了。
朦朦朧朧的確是一種美,但只有真正走進朦朧的世界,才能去感受和體會。怎樣用一種清晰而簡單的方式將學生帶進來?這堂課沒有做好,或者更準確的說是自己也不清楚應該怎么樣去做。
所見教學反思 篇8
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先是寫詩人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猜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憂郁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因此本節課我堅持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讀中悟情,以讀促思,將“讀”貫穿到整節課堂中去。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朗讀感受,在讀的基礎上,通過圖文結合、啟發想象、讀背詩文等,大大增強了課堂上的學習樂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和積極性。
品詞方面,我就如何抓住文中的重點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我想法設法重現古詩中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將上下文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想象,使學生能夠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詩人的苦悶之情。這一環節不僅讓學生感悟出了詩的內涵,更學會了閱讀。
同時,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古詩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根據已有知識進行提問,由于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過程進行得也較為順利。一節課下來后,我覺得這樣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體會詩意和感悟詩情上我還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反思自己教學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有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學生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學生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的方法。
總之,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鉆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每個環節,巧妙地提問和引導學生學習,才能教學好每一堂課。
所見教學反思 篇9
我們知道:朗讀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一種基本方法。對于教授一首古詩來說,朗讀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因而,在教授《所見》這首古詩時,我特別注重運用朗讀的方式來達成教學目標。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開始,我讓學生自由讀詩歌兩遍,圈出生字或難讀的字,自己再多讀一讀;接著讓他們同桌合作讀,他們中一個讀一個聽,同時相互正音。接下來我就要檢查他們讀的情況——指名讀與開火車讀了,同時我補充提示詩歌的節奏以及詩句中容易讀錯的字,這些字基本上就是本課的生字,因而就利用隨文識字的方式把生字解決了。
我示范著讀完古詩之后,又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我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讀懂課文,并鼓勵他們不斷探索。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采取齊讀、分組讀、男女生賽讀等形式讓學生反復地朗讀詩歌,因為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學生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他們通過反復朗讀,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經過一節課的學習,他們中大部分能夠背誦出這一首古詩了。
所見教學反思 篇10
袁枚詩作的《所見》描寫了一個鄉間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樂地邊唱歌邊放牛,突然間見到了一只蟬,想把它抓住,所以閉上嘴巴,跳下牛背這一動靜結合的有趣的畫面。
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古詩中,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喜歡的: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時的情景,是那樣自在神氣!捉蟬時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我教學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么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我主要實施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
第一、反復朗讀,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事實上,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讀,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讓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完全融入到詩境中。
第二、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
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我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音樂聲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小牧童的想法。
但在詩的教學中,我發現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正確地朗讀古詩都沒有多大的問題。但在想象古詩的意境的時候,學生就不太流暢了。我讓學生在理解了古詩的意思后,讓學生閉眼伴著老師的范讀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然后讓學生來述說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可是發言的學生們寥寥無幾,即使發言了也是語言平淡,沒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詩意重復一遍。我很茫然,為什么學生們的想象力是如此貧乏,語言的表達是這樣的枯寡。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
所見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的這節師徒結對課,通過幾位老師細致的點評,我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我們通常說古詩難教,實則不難,只是自己沒有找對方法和技巧。南宋詩人葉紹翁這首《夜書所見》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這節課本來我的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反復朗誦,感受詩歌意境和體會作者思鄉之情,可實際呈現出來的課堂重點卻是理解詩歌的句意。教學的目標出現了偏差,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對學生的認知和感受能力估計過高
剛接手三年級,我還不是完全的能夠了解學生的學情,所以在講解的過程中,提到的一些關鍵詞句,學生不理解,如“倒裝句”、“自古逢秋悲寂寥”,這些是我上課之前沒有預料到的,所以,在講解詩歌句意的時候有些困難。在給學生講解“促織”一詞時,我講了有關蟋蟀的故事,我不知道學生有沒有聽清楚,因為我講故事的語速有點快,這一點也是值得以后改進的。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會出現“意外”。我播放的蟋蟀的叫聲,同學們有的居然說是蟬叫,我當時就覺得很突然,所以沒有處理好這個細節,只是馬上糾正過來。現在回想,其實當時我可以這樣回應:同學們,你們知道蟬的叫聲和蟋蟀的叫聲有什么區別嗎?再次播放蟋蟀叫聲,很快學生就能聽出來,蟋蟀叫聲是短促的,而蟬的叫聲是連續的。
二、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太少
雖然我在課堂上強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并沒有做到這一點,課堂老師講的多,學生讀的少,所以在學生對詩歌不熟悉的基礎上直接進行句意理解,就難上加難了。朗讀的方式有很多,齊讀、泛讀、領讀、誦讀等等,形式多樣,其實多讀并不難,關鍵是要如何通過讀,讓學生體會詩歌感情。今天我就嘗試了用配樂朗讀,效果雖稱不上完美,但起碼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氛圍。讀還要講求循序漸進,反觀這節課,重新安排教學流程,可以以讀貫穿始終。先是回憶誦讀學過的詩歌《所見》,引出詩歌題目;輕讀題目《夜書所見》,讀出夜的靜悄悄;初讀詩歌,掃清文字障礙;再讀詩歌,讀的通順流暢;三度詩歌,讀出節奏和韻律;男女生比賽讀;小組合作互相讀;指名個別朗讀,老師再作指點;老師示范朗讀,學生仿讀;配樂朗讀,力求能誦讀;句句細讀,理解句意;句句品讀,感悟詩情;整體誦讀,注意節奏有緩慢到明快的變化,是隨著作者的心情而變;拓展閱讀,補充積累;課外導讀,搜集有關思想的詩句。
所見教學反思 篇12
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古詩中,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喜歡的: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時的情景,是那樣自在神氣!捉蟬時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我教學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幾個方式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
一、反復朗讀。我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事實上,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讀,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在朗讀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朗讀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朗讀中,讓孩子們把自己當成了牧童,融入到詩歌意境中。
二、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城市的孩子,少有機會接觸大自然,難以體會到鄉村生活的情趣。他們沒有親身體驗過捉小昆蟲的過程,無法快速進入情境。我借助畫面和視頻,配上音樂,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音樂聲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小牧童的想法。
三、課后,我還布置了這樣的作業:牧童后來捉到蟬了嗎?請你續寫故事。以此進一步促進學生思考,鞏固對詩歌的理解。
所見教學反思 篇13
這是一首充滿了童趣的古詩。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古詩還是初步接觸。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應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所見》這首詩包含的教學內容比較多,認識“所、牧”等6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牧童“意欲捕鳴蟬”的情趣,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那么,怎樣把這么多的學習內容融于一節課中,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呢?
我把這節課分成了四大塊:生字教學,朗讀教學,詩意感悟,拓展學習。但這四大塊并不是獨立成塊的,而是互相融匯,只不過有時是突出了生字的認讀,有時是突出了朗讀的感悟,有時突出了對詩意的理解,有時又注重了拓展學習。
當然,古詩教學重點在于朗讀。整節課中“讀”應當占較大的比重,更應該體現出讀的層次性,讀的有所收獲。首先讓學生初讀,要求大聲朗讀,讀準讀通。糾正字音后,讀正確。第二步聽老師配樂范讀,讓學生初步感悟,粗知詩意。第三步自由朗讀,指導劃出節奏及韻律,讀出語感。第四步的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畫面,讀出夏天的有趣,讀出牧童的天真可愛。讀的方式也可多樣化,如齊讀,指名讀,配樂讀等,適當讓學生互相點評,學生將讀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詩意,是我的最大啟發。這首詩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鳴蟬”的情趣,我認為可以扣住“歌聲振林樾”的“振”字進行理解,為什么牧童歌聲響亮?(因為牧童高興、活潑可愛。)那為什么又“忽然閉口立”呢?(因為牧童要捉知了,怕驚嚇了知了。)一幅天真可愛的牧童捕蟬圖就展示在了學生眼前。
古詩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課前導入中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創設了學古詩的意境;在學完《所見》后,又展示了課外的一首描寫小孩童趣的古詩讓學生讀一讀,加深感悟童趣;課外又讓學生回家收集有關描寫童趣的古詩,學習積累古詩。這樣就不是為了教古詩而學古詩,舉一反三,充分體現了大語文觀。
所見教學反思 篇14
三年級的孩子,已經不滿足一二年級時對古詩簡單的識記。怎樣讓孩子們在識記的過程中去初步體會詩句中蘊含的情感是教學古詩的難點。《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的作品。詩人客居他鄉,在江邊被微冷的秋風吹拂,看見秋葉飄落,感到孤獨寂寥。由看到遠處籬笆旁的燈火,料想到有小孩在捉蟋蟀,心里又泛起一絲親切,一絲溫暖。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首先讓孩子們理解詩題。然后介紹詩人。借詩人的看聽想三個方面去理解詩句。
孩子們在說詩人看到的景物時,容易把“兒童挑促織”也理解進去。于是,我讓孩子們說“知”的意思是什么。孩子們認為是“知道”,再問孩子們“究竟是看到了什么”,才“知道”是有孩子在挑促織的?孩子們說,是看到了“籬落一燈明”,才知道的。這里,就理解了“知”不是直接看到,而是“料想”到的。
上課時這一環節很快就過去了,在課堂上孩子們還是順著我的意思,說出了“知”是“料想”,可是下來以后的作業中,還是反映出了一部分孩子沒有理解到這個字的意思。
在理解字詞,理順詩句意思后,我讓孩子們逐句品讀古詩。借由一幅幅圖畫去領略詩句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可能前面已經理解了詩句意思,再次品讀詩句顯得有些重復,所以孩子們有些坐不住。所以我想,是否可以把品讀詩句,體會情感與前面一個環節相結合。這樣可能會顯得更緊湊。
比如“知有兒童挑促織”這一句,引導孩子們理解是“料想到有孩子在挑促織”后,可以直接問“為什么詩人會這樣想呢?”“可能他小時候也去捉過蛐蛐,覺得很快樂呀!”“誰能來快樂地讀一讀呢?”
上一次公開課,需要準備的東西太多。我常常是無從落腳,不知道課文的重點應該放在那個地方,又應該從哪里突破。在查閱相關資料,也借鑒眾多老師們的方案后,設計了這一堂課。只覺得自己水平確實有限,所欠缺的太多。對課文的理解,教學重點、方向的把握,環節的設計,課堂的語言等都有待提高。所幸大家能夠包容我,如能指點一二,不甚感激。
所見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的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張開想象,想像當時的情景,讓學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于牧童腦中的念頭,讓學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蟬,體會那種妙趣,體會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指導學生誦讀詩文,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帶領學生通過吟誦來完成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讓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
不足的是課堂不夠活躍,學生不是很積極的去學習古詩的方法,而是忙著記老師的講解。
所見教學反思 篇16
不知為何,古詩總是上不好,也參考了很多教案,按照教案來教,課效果就是不理想。
細細想來,是因為自己教得太細了,總覺得什么都要教給學生,抓不住重點,如此“細嚼”,課堂拖沓不說,學生也學得無趣。
譬如《所見》一詩。學生先讀了幾遍,我讓學生讀一二句,看看哪里不懂。學生提出為什么歌聲振林樾?我便問林樾是什么意思。其實想想,這種較為生僻的詞沒必要問學生,師直接說是樹林效果更好些。
我又問學生為什么用了“振”呢?哪些時候聲音是振動的?有學生說山上,我解釋說那是回聲,不是振動,這下課堂就冷場了。我只好自己說,比如放鞭炮,工廠里機器聲,打雷的聲音都是振動的,振動表示聲音很響。觀察學生的反應,對于這個“振”字,孩子們還是一知半解。
課后想想,對于一年級孩子來說,古詩也不一定要字字懂,關鍵是理解了意思后那種詩情畫意能帶出來就行。譬如“振“字,學生的經驗不充足,也確實不好講,那就干脆不要讓學生講了,老師一語帶過:“振動”表示聲音很響,詩中用“振”字便說明牧童的歌聲很響,把整個山林都振動起來了。講解完了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牧童歌聲的響亮,在朗讀中去理解,這樣的處理我想反而更好些。
還有“意欲”一詞,我問是什么意思?這又是一個難解釋的詞,學生回答不上來,不如讓學生觀察插圖,理解牧童想要干什么,再用詩句表達出來,這樣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真覺得,一年級教古詩不需要細嚼,有時需要囫圇,把握大致的意思后通過反復朗讀去理解。如此“細嚼”“振”、“意欲”等詞,只會嚼得無味,嚼進去的也未見得就被吸收。
所見教學反思 篇17
《所見》是清代詩人袁枚的作品。詩人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牧童行歌捕蟬圖:一個鄉間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樂地邊唱歌邊放牛,突然間見到了一只蟬,想把它抓住,所以閉上嘴巴,跳下牛背。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意境,是詩歌的核心。教學古詩,應該運用多種形式,如形象生動的語言、鮮明逼真的畫面、優美和諧的音樂……通過這些手段,讓學生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境,使自己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果學生只是抓住了詩歌的主要內容,最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東西,算不上讀懂了詩歌,更算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教學本首詩的時候,我在播放《小牧牛》的笛聲后,再有聲有色地描述:在一條林間小路上,樹木枝繁葉茂,遮住了似火的驕陽,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野花飄來醉人的香味。咦,哪兒有歌聲傳來?聲音越來越響,清脆悅耳,震蕩在林間。
噢,原來是放牛的小孩兒,正自由自在地騎在牛背上,搖頭晃腦、眉飛色舞……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正朝自己走來。忽然,他緊緊地閉住了嘴巴,原來他發現了一位歌手正在和他較量呢……學生通過想象,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后來,學生在吟誦中,完全融入到詩境中,覺得自己就是這一位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小牧童了。
【所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所見的教學反思11-28
《所見》的教學反思10-25
《所見》教學反思04-06
所見的詩歌教學反思02-24
所見小池教學反思03-15
《所見》教學反思范文05-02
所見教學反思02-08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09-18
所見教學反思05-04
關于所見的教學反思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