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1
不知不覺在潘莊中學的倒數第三周課也已接近尾聲,經過精心備課,認真講課,及時注意學生的反饋,這一周我對我的學生、對我的課堂、對我的教學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首先自己教的是普班的學生,雖然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是最好的,但是我們不能以一條水平線來要求,來衡量所有的學生。在這兩周的講課與聽課后,我不得不承認普班的學生,他們的基礎確實相對差一些,對他們的要求只能是及格萬歲,當然也有學習好的`同學,我要做的就是讓高分繼續保持,讓低分的同學爭取及格。
其次,是自己的課堂。由于自己是個實習生,而且打扮的也不成熟。所以在學生們面前沒有威嚴,上課時學生們較隨意,上課紀律較差。所以我的課堂,首先要抓的是紀律,其次才是學習。
最后,也是重中之重,是我的課堂。這周學校組織了特聘名師聽課,我的指導老師張老師、地理組的沈老師、王老師還有另外一個實習生去聽了我的課。課后張老師、王老師給了我很多指導性意見。張老師強調:
①我講的速度太快,有點兒趕的意思。
②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自己講出來的,講知識點的時候,要讓同學多記一下;講題的時候,應該多提問下學生,讓他們說選哪個哪兒錯了;把睡覺的人叫醒,讓他們回答問題,如果自己老在那講,學生會感覺沒他什么事,也就難免睡覺了。
③講得多會感覺沒重點,咱們知識點在黑板上羅列就是1、2、3、4幾點,多的`不要寫。
④有講錯的知識點,千島寒流經過的是斯堪的納維亞島而不是朝鮮半島,以后模棱兩可的盡量不要講,要多聽課,多學習。
⑤需要講清楚的要講透徹,例如緯度地帶分異是隨緯度變化方向變化的,而不是緯度方向。王老師也給了很多意見:首先她贊同張老師的說法并強調講題的時候沒必要每個題都講,簡單的題一遍過,難的題重點講。普班的學生還是讓他們多記記。
為期一學期的頂崗實習要結束了,我很舍不得這里的老師和學生們,雖然有的孩子還很不懂事,雖然他們還是每天嘰嘰喳喳,永遠不知道高考的迫在眉睫,雖然他們還是忍不住上課說話、走思,想一些青春期萌動的事情,但是他們是我可愛的學生,他們是我永遠美好的回憶。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2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系,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暗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3
時光飛逝,轉眼間踏上教師工作崗位已經半年了。這一個學期,我擔任的是八年級7個班的教學工作。“萬事開頭難”在工作的初期,我確實感到了很大的困難。那時候,對于除了兩個月的實習之外,毫無工作經驗的我,面對新接手的工作,面對那一雙雙明亮烏黑的眼睛,我的內心是緊張并激動的。在這半年里,有經驗,有教訓,有挫折,也有喜悅。回顧本學期的地理教學工作,使我在教學中得到很大的收益。以下,本人談及一下本學期地理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心得:
一、初二地理學科教學目的要求學習地理主要是掌握學科知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懂得自學地理的方法,教會學生閱讀地圖,并熟悉它們,為學生今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打下基礎。初中地理第三冊主要講述了中國的疆域與人口、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區域差異等。
二、學生情況分析本學期八年級共有學生300多個,由于學生大多來自邊遠山區,信息閉塞,知識面狹窄,對外界了解甚少,給學生學習地理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從期中考試統測來看,平均分和及格分都很差,教學成績仍不夠理想,還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課件園的具體措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針對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認真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新老師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不熟悉教材,不了解重、難點,也不知道應該怎樣上課。對此,我的心里十分著急,生怕因為課上得不好而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對這門課的興趣。所以,在教學方面,我認真負責,一絲不茍,虛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首先是做好備課工作,新的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更加貼近生活,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講課時加入生活元素。對此我仔細閱讀地理教學參考,通過認真閱讀研究和經常上網了解相關的學科信息,還關注每天的新聞時事等,通過這樣可以說經常可以在課堂上加入一些新鮮元素。當然還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我通過課堂觀察、課后了解和測驗了解他們的.原有基礎,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考慮教法,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和安排活動,既備教材,也備學生。
再者,在課堂上我選擇傳統與自由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問題式教學也是我的一個心得體會,把主要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給出,然后采取組內合作和組間競賽來分析解決問題,最后評出優勝組,此法頗受學生歡迎。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歸納出“看書、聽講、用圖、動手、動腦”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學習”圖向學生介紹地理學習的形式。針對初二學生的特點,要求應簡明具體而又切實可行。并經常督促檢查,養成學生很好的'學習習慣。
還有,適量適時的練習、作業和測驗也是必要的。課后通過對學生的作業、測驗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在每次測驗中總結學生的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加以強調訂正。讓學生改正后告訴我為什么,確保他們真正懂,使知識真正得到理解鞏固。最后,為了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課件園,對學生分層次進行適當的培優扶差。對于中等生,主要是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啟發他們的思維。對后進生,要進行思想補差和知識補差,二者不可偏廢。堅持對差生進行分類補差,采取集體和個引輔導的方式,逐人逐科落實。
當然,在工作上我還是存在某些不足。譬如,課堂上不能及時地關注到每個學生,讓每個人都真正參與到課堂當中;因為教的`班級多,不能把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都落實到位等等。今后我將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4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面對新教材,我感到壓力很大,未接觸新教材的一直認為“中國地理”內容比較簡單,沒有什么不易理解和把握的地方。但當我真正看到教材,才知道變化有多大。內容增加了,形式靈活了。對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提高了。怎么才能適應新課程,更好地運用新教材,更好地教好學生呢?我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與新課改有關的理論知識,為自己的教學工作打下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地理新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思想:即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與技能。在教學中一定要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徹底轉變觀念,以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二、認真研究新教材。我們所用的地理教材靈活性強,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不是系統的知識集合,而是靈活的需要教師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工具。與傳統教材有明顯區別。對于比較陌生的教材編排,更應認真鉆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學中利用好教材。
三、組織好、引導好學生。學生是學習上的主體。新課改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應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我校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探討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于地理教學也有著重要意義,也與新教材中的眾多活動、閱讀思考等內容相吻合。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要努力學習以適應這種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繼續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績。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5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劉麗靜老師在“森林資源”一課中以好大一棵樹的歌曲導入,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親切感受和情緒體驗,激發起他們對森林資源內在聯系的認知興趣,發展了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學習的認知情境和氛圍,恰當地組織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自然地獲得知識和技能并促進智能和心理機能的發展。劉老師在本節課講解到位,屏幕的.景觀吸引學生探索森林資源的奧妙,使學生主動進入學習情境,在教師指導下找出教材的重點。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拓展了教材內容。
通過本節課的觀摩,了解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學中學生如何成為真正的主體,怎樣實現主體的參與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僅取決于把舞臺讓給學生,還在與教師如何成功地引導和組織教學。教學設計是否合理,還在于是否激發了學生興趣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研究中學會研究,在創造中學會創造。同時,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發現引向深入。
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關系,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彼此分享思考,見解和知識,實現教學相長的過程。學生大腦并不是空蕩蕩的容器,而是一口蘊藏著豐富水源的深井,所以我們要相信學生,把機會交給學生,跟學生一起走進新課程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6
大家知道,只有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提高。一學年又將過去了,我又認真研讀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重新回顧這一學年,我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要形式,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擺在我面前現實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些情況,自己有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陸漂移假說時,先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季風氣候的形成時,我先讓學生回子顧一下自己身邊的風向變化的規律,再進行教學,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且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探究地理問題。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范圍及其邊界,然后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充分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材料收集和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合作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多變的天氣》教學時,我利用“活動”中提供的天氣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城市天氣,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還鍛煉了學生讀圖、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主要山脈分布可用此方法:東西走向有三橫,北天陰,中昆秦。湘桂粵贛夾南嶺。東北一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峰,長白武夷中間橫,臺灣山脈東分布。喜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訣簡潔而明了,方便記憶,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并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
(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系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為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教育,給予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四、不足之處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角色的分工應細化,特別是組內的弱者應真正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有所提高,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學生。
(2)師生的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設計的路上引,問題的設計不宜太大,應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剖析。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7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高中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高,通過生物循環這一案例,讓同學們自主分析前四章所學的大氣循環、水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來深刻認識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探究活動幫助同學們掌握地理環境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符合本節課的課標要求: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及舉例說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本節課整體上來說內容比較多,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在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這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內容從知識結構上來看,各部分比較松懈,因此,我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包括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讓同學們把握整節課的重點就是“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具有整體性”。
一、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
1.利用同學們熟知的蝴蝶效應導入新課,來對學生進行引導。運用圖片及設問,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與本節課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貼合不足,最后沒有總結,將蝴蝶效應與所學原理相結合。
2.將教材知識點與案例有機整合,給學生清晰的思路,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化成一個個小問題,通過提供黃土高原的背景資料,讓學生自己自主找出答案,方便學生的理解,但對案例的探究分析時間過短,引導不足,直接給出答案,不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材處理沒有考慮學生實際,忽略了高一學生實際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特點。跳過講解生物循環,學生對大氣循環、水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也只是簡單復習,沒有知識的遷移運用,不能更好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4.由于聽課對象不同,對本節課的設計講解較為簡單,邏輯不連貫,對于真正高中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大,學生參與度低,講課效率低。
5.PPT制作簡單,內容不夠豐富美觀,講課聲音不太洪亮,語速過快,與學生互動太少,只顧自己講解,沒有亮點,板書過于簡單,不夠系統綜合。
二、今后的教學改進:
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生活化。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問題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重適時評價。
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學法指導,表現如下:
1、導入新課時通過復習前一節課的內容,使學生掌握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告訴學生學習中應注意知識之間的'聯系,方可融會貫通。
2、通過讀教材圖3-3和3-4,引導學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學生掌握了讀圖分析問題的方法。
3、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學生掌握了合作學習、主動探究、積極思考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
4、通過分析案例,得出“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環境的變化”的結論,使學生掌握歸納總結問題的方法。
5、通過自主學習“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學生掌握從教材在提取有用知識的方法等等。文 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1、導入時,首先展示中國的行政區劃圖,讓學生首先了解中國的地理方位,然后展示圖片,讓學生把圖片放在相應的位置。并說出這樣放圖片的原因,導入新課。
2、充分利用課本插圖進行讀圖訓練。教材中圖表豐富,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資料獲取知識,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如:山地垂直帶的情況可參考課本插圖,注意珠穆朗瑪峰隨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現的垂直自然帶,啟發學生思考產生變化的原因。
3、密切聯系生活實際以及初中所學的自然帶知識。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引導學生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掌握由赤道向兩極以及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分析產生地域分化的.主導原因。通過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探究、分析,讓學生體會學習地理就是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體演示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規律,從沿海到內陸的變化規律,以及各個地區代表性的動植物。演示山脈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讓學生能更直觀的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注重了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并積極地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時間上前松后緊,以至于在后面各組舉出地理環境差異的“非帶性”實例時我沒有給出足夠的評價。
2、板書較少,沒有把重點表達出來。
這些我都會在以后的教學中及時改進,揚長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學中的困惑: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基礎,思維層次較高,而實際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生活經驗缺乏及思維習慣不良等而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該教學方法本身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探究、討論時間,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較為費時。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10
如何積極發揮新課標的作用,并主動推進教學改革,這是當前地理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經常、及時、深刻的進行教學反思是有助于教學水平提高的捷徑。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1.學生的角色發生改變
(1)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本課設計注重學生將知識外化,側重于所學知識的應用。如讓學生假扮旅游者,走走祖國的大江南北,體驗祖國的大好河山,在景觀上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由此明白地域差異表現在一個區域和其他區域之間有差異性,還表現在一個區域內部各要素特征的差異。把書本的理論知識外化,實現教育向學生生活的世界回歸,充分體現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2)加強學生探究性的學習。與傳統教學相比,新課標中更重視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我的這堂課中我更加重視學生的自己總結和探究性的.學習,如:在講述每一個不同的地域分異時完全可以給學生圖片或案例,讓學生在圖片中或在案例中總結出規律,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練習自主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聽老師講,讓他們在問題解決中學習不僅重視結果如何,而且把結果和過程統一起來,在解決問題中不斷獲得新的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達到學習的目的。
2.教師的角色發生轉變
新課標呼喚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地理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本節課在設計上體現了師生間的民主與平等,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多項信息的交互傳遞,教師不在是以高高在上的權威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而是與學生共同探討形成結論,同時伴隨著各種觀點的碰撞、爭論及整合,得出合理性的認識和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教學體會
“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這節課的教學,在我所教的班,我大膽的嘗試了把自己作為一個引導者的形象出現在我的課堂上,在教學中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構筑開放的地理課堂,放開手腳讓學生去做,給學生以自由發展的空間。而且這種方法讓我重新審視了學生的能力,要相信學生,不要總牽著學生走,更不要怕學生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也有不足,這種教學所需時間較長,如果教師調控不到位,學生的反應很難歸一到教學目標上,是知識點落實不到位,而且,課堂教學的預定任務可能完不成。
總之,采用這樣開放式的教學方法,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效果最佳,讓學生真正做到從生活中學習地理,從而讓他們對學習地理更加感興趣。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11
我是這樣安排這節課的:
1、教學基本思路:
(1)本課的教學可以看作是對前面學習內容的歸納、總結并加以系統化。因而要充分利用舊知,利用積累的生活經驗,進行區域對比,使學生建立“區域是有差異的”的觀念。然后再從學生談到的例子,以及教師根據需要補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區域空間尺度的概念,并與學生一起對它們進行歸納和總結。
(2)這節課的重點是地域分異規律。為了充分理解這一重點,為重點知識的.學習找好案例,我首先引導學生學習陸地自然帶的知識,這里盡量用較少的時間,所以學習中采用自主學習加教師點撥法。學習之后,再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重點部分,效果很好。
(3)教學中要貫徹這樣一個觀點: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辨證統一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教材插圖“熱帶雨林景觀”與“亞寒帶針葉林景觀”,一方面讓學生直觀地感到地域分異的存在;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同一自然帶內自然環境又具有整體性,表現在景觀上具有一致性。對這兩幅圖片的分析,可以啟發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來進行。例如設計諸如“各自然帶帶內氣候怎樣?植被如何?動物如何?”等問題。(學生回答:在熱帶雨林帶中,終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復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于奔走和長跑的動物,卻給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濕熱的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場所。典型動物有猩猩、河馬和各種鳥類等。)
2、對于“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的教學,采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進行。
一組學生研究“緯度地帶性分異”;一組學生研究“干濕度地帶分異”;還有一組學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異”。每一組都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有什么樣的分布規律?主導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夠的事實材料支持你的觀點(鼓勵自己通過各種渠道去挖掘)。
(3)我們可以怎樣利用地域分異規律?
這節課的特點是空間分布的知識點較多,所以,教學中要注意將這些內容落實在圖上。由于“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反映的內容比較詳細,使得一些大規律反而不容易看出來,因此,教師可以將這幅圖適當簡化,這樣對學生理解和記憶都有好處。
這節課的另一個特點是涉及許多的自然帶的名稱,這些名稱之間又是比較容易混淆的,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總結自然帶名稱的命名規律(熱量帶名稱+植被名稱),還可以將最易混淆的兩個自然帶名稱放在一起讓學生區別等。當然,這些自然帶名稱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在他理解之后就會自然記住了。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12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如人類在沙漠地區引水灌溉,改變水這個要素,就會使其它因素以及整個地理環境發生變化,形成沙漠中的綠洲。
又如,在赤道兩側,一般是熱帶雨林地區,但在赤道兩側的安第斯山脈和東非高原,由于地形這個要素發生了變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個地理環境也發生變化。安第斯山脈地理環境呈垂直分布,而東非高原則屬熱帶草原景觀。另外,地理環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原因和結果經常交換位置。如赤道兩側低平地區,由于全年高溫多雨,因而生長茂密的熱帶雨林,地面發育著磚紅壤,森林內生活著多種動物,在這里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是原因,茂密的熱帶雨林等是結果。但在某些熱帶雨林地區,由于人為的濫伐,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反過來也會影響氣候、土壤、動物等,使整個地理環境發生變化,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顯然,在這里植被的變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變化卻成了結果。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如北美洲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位于北半球的西風帶,歐洲位于亞歐大陸的西側,北美洲位于兩大洋之間,但歐洲氣候海洋性顯著,而北美洲卻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區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濕西風深入內地,使太平洋的影響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帶,而對東部廣大地區的影響則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對歐洲氣候的影響相比。由于氣候不同,導致兩洲地理環境差異顯著,這說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區對整個北美地理環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地理環境不同:東部圭亞那高原及奧里諾科平原為熱帶草原地區,同緯度西側為熱帶雨林區;東部亞馬孫平原為熱帶雨林區,同緯度西側為熱帶草原及熱帶荒漠區;南緯40°以南,西側為溫帶森林區,東側巴塔哥尼亞高原則為溫帶半荒漠及荒漠區。顯然,安第斯山脈對南美東、西部地理環境的分異起著重要作用。即安第斯山脈這部分影響了它東西兩側的部分。再如,在地質史上存在冰期和間冰期,冰期時,大量地表水以冰層的形式被固結在陸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陸架露出海面,結果使陸地面積擴大,輪廓發生變化,陸上動植物分布也發生變化。同時,海平面下降還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下蝕作用加強,河谷下切更深,陸地地形分割劇烈;間冰期,固結在大陸上的冰層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并淹沒了大陸架,陸地面積縮校同時,海平面上升,提高了陸地河流的'侵蝕基準面,河流下切力減弱,陸地地形分割也不厲害。
以上表明大陸部分冰川的伸展與退縮,影響范圍擴及全球。在這里,顯然冰川的擴大與收縮是原因,其影響是結果,但另一方面,冰川的伸縮又是許多原因造成的。這里,同樣也可以看出地理環境各要素及各部分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原因和結果是可以互換位置的。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于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以上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內部聯系密切、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其中部分要素的變化,影響著整體,反之,整體也制約著部分要素的發展變化。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篇13
一、學情反思:
對于學習第二節知識,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相關知識不足。學生對全球定位系統(GPS)非常感興趣,但是對這一全新的地理信息獲取技術的認識是陌生的。不僅與初中地理中沒有涉及相關知識有關,而且與前面已學的地理知識存在一定的跨越性。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學方法處理得不當,會讓一部分興趣不高的學生因難而退,失去學習的興趣。
2、從能力上看,本節的學習,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和收集、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但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接觸全球定位系統知識十分有限。再加上受現實教學條件的限制,在實際的學習中,需要學生發揮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和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的能力。體現在對“閱讀”理解,“活動”的實施以及對GPS各應用領域情況掌握等方面。
鑒于以上的學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情景,收集大量學生感興趣的資料和圖片,加強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由于GPS的技術含量高,教師可依據課程標準有選擇地引導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難點。
3、困難和生成性問題預估
(1)學生在參與本課學習活動過程中的困難應該主要集中在地理空間想象力和地理信息收集、分析、加工的能力訓練。
(2)學生的生成性問題可能會出現在對全球定位系統組成中的空間星座以及各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反思
在必修3的學習中區域的信息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從各種各樣區域圖中獲取,切忌老師把結論端給學生,新的案例學生要能分析才是學生要達到的發展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要力求多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在講授3S技術時,我們向學生展示家鄉不同時期的遙感圖片,讓學生體會到家鄉城市的變化,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在Googleearth上找到家鄉、找到學校,找到相關的信息,上傳手中的資料,通過這些生活化的有用的知識的獲取讓學生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理解地理學習對生活的有用性,有了發展的動力,形成能夠進行知識的遷移的大智慧。課堂教學的效果,著眼點并不僅僅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新的課程給有創新意識、用心的老師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03-12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評課稿04-09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7-30
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04-09
《敬畏自然》教學反思01-06
《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02-23
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