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通用8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 篇1
對照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反思:
1、目標把握不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能根據長方體的特征,探究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所以教學時我可以通過剝桔子皮讓學生理解了表面積概念后直接讓學生說說”你認為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然后讓學生摸一摸長方體的6個面積,充分理解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6個面的總面積。進而直接設疑: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可以為后面研究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騰出大量時間,也避免了課堂練習時間不夠的問題。
2、在觀察長方體展開圖,找展開圖中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時,處理不夠好。應該讓學生拿自己的長方體對比著展開圖來找,這樣學生做起來會容易些。
3、合作探究中,讓學生計算上、下每個面的面積時,學生們好多都沒看清題意,都計算了兩個面的面積。如果在做題之前提醒,可能這樣的錯誤就會避免。由于這里處理不當導致后面沒有練習時間。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以及聽了各位老師的點評,我覺得在以后的備課當中,首先要抓準教學目標,以教學目標為中心設計學案和教案,F在的備課資料有好多,我們要看哪一個能更好的實現我們的目標,做出適當的刪減,達到了教學目
標就是好課。像《長方體的表面積》這一課,我之前也翻閱了好多教案,看了教學視頻,但他們都是以展開圖引入,所以我在備課時總覺得別人都有的我是刪去就不合適了,所以教學時也生搬硬套的用了。但是在實際教學時我班學生在這里耗時過長,其實我當時完全可以在前一節課教學展開圖和長方體長、寬、高的關系,這節課只以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能根據長方體的特征,探究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為目標展開教學就可以了。
《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教學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掌握了平面面積計算的一個擴展到,表面積的計算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所以教學時首先保證學生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教學這節內容時,我先是利用學生會計算長方形的面積來要求學生獨立的計算出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在初步掌握怎計算長方體6個面的基礎上,強調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并要求學試找出相應的計算公式,開始做練習、保證長方體表面積的正確計算。
在確保學生會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后我們用盒子展開,讓學自己觀察、更進一步的加深表面積的印象,讓學生有意思的感受到面的數量影表面積,隨之練習擴展。
對于本節課,我認為我準備是比較充分,但在學教學時,舊知識復習過多,學生練習長方體表面積的時間過少,導致教學重點不夠突出,另一方面在盒子展開的地方又多花了一點時間,那么在知識的擴展這樣的練習上就沒有得體現出來就下課了,最后
課前我讓學生帶來了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以備用。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于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課中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解剖”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出6個面。通過比較分析深刻地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各個面積之和就是這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長方體6個面之間的關系,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多種算法的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于學生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
出示多個實例,為學生創造了比較具體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能學以致用,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中,得到了多元的數學知識,完成本課的學習,這樣學生掌握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個性。
本節課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優秀學生在課堂上仍是主角,學困生由于動手能力差,大部分時間只能充當觀眾與聽眾,從課堂練習可以看出他們對所學的知識不太理解,課堂如果讓他們充分動手操作與表達就會更好,今后在教學中要力求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 篇3
本學期第3周周四下午第2節,我在五(4)班上了一節匯報課,內容是《長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
教學時,我通過復習、導新,課件生動演示讓學生得出: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點出長方體的上、下、前、后、左、右6個面,接著讓學生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長方體的6個面可以分為幾組?每組有幾個面?
2、各組的長和寬分別是長方體相對應的長、寬、高的哪個長度?
3、你能總結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嗎?
出示后我馬上組織同學們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匯報討論結果,從而歸納出:可以分為3組,每組2個面,上下面一組,左右面一組,前后面一組,上下面的面積=長x高x2,左右面的面積=寬x高x2,前后面的面積=長x寬x2,長方體的表面積=長x高x2+寬x高x2+長x寬x2,之后再著重通過實物演示強化學生記住長x高、長x寬、寬x高各是長方體的哪個面。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后,教師就舉出一些長方體實物,給出長、寬、高,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本節課的優點:我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獲得了新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意識。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總結出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運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在課后我也發現了許多不足之處:在遇到解決實際問題時,有些同學學到的知識不會靈活運用,不能舉一反三,導致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 篇4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教材第二單元長方體(一)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它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的難點在于,學生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棱剪開(紙盒粘接處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后是哪個面。為了便于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后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后”、“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然后,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系長方體的特征回答。這里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么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鉆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對于今天提出的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種方法。對于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記憶和書寫。
實踐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才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后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 篇5
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困難,只要把六個面的面積相加就行。然而在實際應用中,特別是遇到特殊情況,比如魚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風管道等,有很多學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計算,或是應該怎樣計算?教材中計算表面積時是讓學生先想象出展開圖,再根據展開圖各個圖形的面積來選擇計算出所求面積。
面對以往學生在學習時出現的較高的錯誤率,我在教學時便采用了讓學生“鉆”進長方體里求表面積的方法。
我首先讓學生環顧四周,把我們的教室看做一個長方體,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個長方體的世界里,而后我讓學生分別指出這個長方體----教室的的頂點、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各叫什么?屋頂的面怎么求?前后的面怎么求?在競賽的氛圍中同學們都能很快地說出每個面的面積的求法。接著我要求學生換方向,與原來方向成90度,接著提問:“現在前面的面積怎么求?左面呢?上面呢?”從而使學生明白,長方體擺放的位置不同,求每個面的面積所用的條件也有所不同,要根據具體的長方體擺放的位置,來決定求每個面的面積應該用哪些條件。經過這樣訓練,學生不但能理解每個面的長與寬和原來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關系,而且還能根據我所給出的數據說出每個面的面積,再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在遇到計算特殊物體的表面積,如魚缸、通風管、游泳池等,我啟發學生先鉆進“盒子”里,再想象應該計算哪些面的面積,哪些面的面積不用算,這大大地提高了解答的正確率。
一般的教學是讓學生想象展開圖再進行計算,由于這個圖是虛擬的,對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求比較高。而“鉆”進長方體,長方體的各個面就圍繞在學生的四周,使學生感覺實在,從而利用直觀的看就知道了哪個面不求,還可以用手比劃一下,想清楚這個面的長與寬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積。這樣的做法,對于空間觀念比較弱的學困生來說,多了一根思維的“拐棍”。因此,在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實際問題時,我經?梢钥吹接行┩瑢W不時的抬起頭或轉過頭看墻壁,有的還用手指偷偷比劃著。我知道,他們此時,正“鉆”進長方體里。
當然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沒有強調計算必須在單位統一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造成一道練習題的錯誤率很高。這也是從一個側面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國土面積教學反思多邊形面積教學反思。
《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 篇6
1、要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時間和空間
一個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如問題:“用8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憑借想象表示出一個表面積最大的長方體、一個表面積最小的長方體”展現在學生面前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常常我們教師為了急于獲得知識的結果,用簡單的方式,或似是引導實為灌輸的方法,讓學生沿著教師設計的“問題”通道到達知識的彼岸,用犧牲學生的思維強度來獲取所謂的教學效率。想,如果這個問題不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而是教師給于“啟發”、“點撥”,學生知道了:“噢!原來是這樣!边談得上學生的思維得到了什么發展嗎?學生思維的發展,就是在想的過程中,就是在從“想不出”到“想出來”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越是對遇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學生的思維活動越是積極,一旦問題解決,他們的思維也就得到了一種令人驚喜的發展。當然,每一節課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能不能把盡可能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學習?再說,今天給學生留有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那么,在今后學生就會有更大的收獲和發展。欲速則不達,我們現在的教育不就是常常為了急于求成,造成留給學生要記憶的東西不少,學會思維的東西卻不多這一大遺憾嗎?
2、學生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
當我把問題:“用8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憑借想象表示出一個表面積最大的長方體、一個表面積最小的長方體”展現在學生面前時,發現并不如我所預料的學生無法解決。有的學生說出了:長8厘米、寬1厘米、高1厘米,長4厘米、寬2厘米、高1厘米,長2厘米、寬2厘米、高2厘米,還有的學生畫出草圖。讓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確實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只要我們為學生創設出一個能展現他們才能的時間和空間,隱藏在學生頭腦中的潛力就會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噴涌而出。
《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 篇7
上個星期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效果還不錯。
開始上課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復習了一下,什么是長方體,長方體有哪些特點?
然后,讓學生理解表面積,我班的學生基礎比較差,所以,我用最簡單的方法說:表面積其實就是表面的面積。然后,讓學生觸摸這些面。讓學生形成了表面積的表象。然后,我告訴學生說:“表面積其實就是所有面的面積的和。那么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幾個面的面積的和?”學生回答說:“六個面?”然后,我讓學生分別求出來上、下、前、后、左、右這六個面的面積。然后,學生通過學習得出:上下面=長×寬×2,前后面=長×高×2,左右面=寬×高×2。這時,學生雖然得出了結論,但是這個公式太長,很多同學記不住。于是,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在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分別寫出長寬高,再次引導學生說長方體表面積的公式,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并且記得很牢固。
通過這件事,我們明白,一是要讓學生學得好,學得勞,就要把知識盡量的簡單化、有趣化、直觀化,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興趣學,有信心學。二是不要把我們想當然的事情,強加給學生,我們會的,就認為學生也會,我們認為簡單的,學生也認為簡單。我們要盡量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把教材的內容,簡單、直觀、形象的教給學生。而不是,直搬教材,生搬硬套,學生就學不好,學不牢,記不住。
《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 篇8
老師們在討論《長方體的表面積》一節時,常常會有幾點疑惑:一是前節剛上過《展開與折疊》,這節有什么必要再把長方體再展開?二是教材為什么要安排“估算”?三是教材中的正方體圖形有什么必要同時給出三個棱長的數據?對這幾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本節為什么要把長方體再展開?
立體圖形的表面積,求的是面積。既是面積,就是平面幾何的研究對象,因此,從邏輯上說,教材在這里必須要把立體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才能用面積的概念去給表面積下定義。在平面幾何里,所討論問題的前提都是“在同一平面上”,因此,要再次展開。
三維立體空間與二維平面空間的圖形的相互轉換,是空間想象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技術的限制,對于立體圖形,目前我們在教材里呈現給學生的只能是“三維示意圖”(實際上是二維圖形)。因此,學生的三維空間想象能力常常具體地體現為“讓‘三維示意圖’立起來”。而學過立體幾何的人都知道,未來學生解決立體幾何問題時,最重要的意識與能力就是“轉化”,即把三維問題轉化為二維。本節對立體圖形與平面展開圖形的對應關系的討論,意在加強面與體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轉化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二、為什么要安排“估算”?
教材在“估一估,算一算”的小標題下,提出:“做上面的紙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紙板?先估一估,再精確計算!
我認為,這首先是一個實際應用問題,是做紙盒時必然要遇到、要解決的問題。既然從生活中提出了做紙盒,就理所當然地要服從生活邏輯。
其次,這里說的是“至少”,也就是,估算時應當“往大里去”。因此,可以是用最大面的面積乘以6,也可以是把整個展開圖看成一個大的長方形的局部。這樣處理,就不會跟后面精確計算的過程重復,也就不會顯得多余。
更重要的是,估算技能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技能,估算意識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意識,重視估算,是新課標、新課程對傳統數學教學的最顯著、最重要的改進之一。本節的引例又確有估算的實際需要,因此,教材在本節安排估算是很有道理的。
三、正方體圖形為什么要給出三棱長?
本節的課題是《長方體表面積》,而非過去教材的《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在教材的正文中實際上只討論了長方體的表面積,而對正方體表面積只是在“試一試”中作為長方體表面積的一個應用給出。在“試一試”里給出的條件是“棱長為0.8米的正方體”,而在緊接著的“練一練”中,給出的正方體圖形則標明了三維的數據。
我認為,這段教材的意圖是:讓學生由“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套用長方體表面積的算法來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師在教學中,不應當把“正方體的表面積等于棱長平方乘以6”處理為學生的“已知”,而必須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也就是,要把“棱長為0.8米的正方體”轉化為“長、寬、高都是0.8米的長方體”,然后,套用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再簡化為“棱長平方乘以6”。否則,在數學邏輯上就是不嚴密的。
【《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范文02-07
面積公式推導的優秀教學反思01-17
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09-30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7-13
《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08-15
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11-03
《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反思12-02
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反思01-01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反思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