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來反思一下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設計了許多小的問題,讓學生明白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進而通過重點句的品讀理解青山不老的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和重點語句的分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朗讀,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基本完成了學習任務。
存在不足:
1、課堂缺少評價,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引導不到位。
2、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指導的不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3、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4、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上完這一堂課,我認識到了略讀課文應該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勢必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 閱讀。可以說:略讀課,就是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說得更少、更精到。為此,今后我會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同時深入研究課本、教參,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爭取上好每一堂課。
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敘述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的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沙漠奇跡般的創造了一塊綠洲的感人故事,由衷的贊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義。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課的教學目標一共有兩個:
1、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能說出老人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能說出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目?
這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經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白了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致,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如:我記得文章有這樣一句話: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黃土和綠樹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黃土提供了綠樹成長所需的養料,而綠樹的根則扎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于流失。這正如老農與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農,而老農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其實人與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
高年級文章幅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找準重點句,引導學生品讀是一種常見教法。如何避免學生在閱讀重點句子時流于表面,避免學生眼中僅有棵樹而忽略整片林呢?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時,引導學生一次次研讀,一層層地推進,也是一種常見策路。這樣的策略能讓文章構成一個整體,讓一個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例如: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學生的回答是:“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難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跡嗎!"學生說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數字的方法,說明了老人創造出了奇跡。可是,我沒有就此罷休,還繼續“窮追猛,問:創造奇跡的是些什么人?那里的環境是怎樣的?學生經過聯系上文,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聯想等方式讀懂吧,明年過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地區植樹造林的不容易,在反復朗讀,中學生對于奇跡的理解就更加豐滿了。他不再只是數字說明的問題,環境惡劣,參與綠化人員的勢單力薄的反襯,更能讓人體會到老人的了不起。從這個教學處理策略讓我明白。
這節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另外一個特點是課堂動靜結合,學生實現了自主學習。
回顧這一節課,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兩個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比較好。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我先把閱讀提示出示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先讓學生理解老人所處的環境,明白老人所處的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辛。再結合學生搜集到的圖片,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要想植樹是非常不容易的。然后學習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通過前后對比,讓學生明白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崇高品質。從而有效地達成了目標一。在達成目標一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明白了,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不老,就永遠不會老,又達成了目標二。
2、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留給學生,為何課本有精讀課,有略讀課,就是讓學生先學會精讀課,知道如何自己去理解,從哪些方面入手,然后將精讀課所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中,結合課文前面所給的提示,逐一進行攻破,給出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小組合作交流的時間,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鍛煉了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課前讓學生先自主進行預習,包括讀課文、查找作者資料、查找文章背景、解決生字詞等。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自主預習,提高他的學習能力。
當然這節課我的不足之處也有不少,我還有一些不好的地方需要再次改進。
第一,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過于單一,由于是公開課,上課時比較緊張,學生回答后,直接就讓他們坐下了,沒有對他們所回答的答案進行具體的評價,以后我會在這個方面進行改進。比如:“你的想象力真豐富”;“你想的真全面”;“你不僅回答正確,還對上一位孩子進行了正確的評價”;“你的普通話真標準”;“你的聲音真好聽”等。這其實不僅僅是老師課堂評價語豐富了,而且孩子們從老師的表揚中找到了自信,越來越敢回答問題,敢去思考問題,學習的能力也能逐步得到提升。
第二,提問面過于集中,我這節課總是叫那些舉手的孩子,而忽略了那些靦腆的、不好意思的孩子,其實如果叫他們的名字,他們站起來也一定會回答的很出色,以后我會多在這方面注意,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爭取在課上把每個想發言的孩子都提問到,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的機會。不僅如此,還從側面要求了每位孩子都要認真聽講,因為老師隨時都可能提問到你,你要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不能跑神,不能注意力不集中。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清理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的。有時候,還要向學生示弱,在我看來,示弱是一種智慧,省了我是事,幫助了他們的提升。今后還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上出一堂更好的課我也會更加努力,力求上好每一節課。
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3
今天在組里講了《青山不老》的公開課,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環節的:
1、檢測
2、讀文
3、讀中品悟,體會老人植樹造林、保護環境、造福子孫的精神
4、回顧總結,指向寫作
a、對比
晉西北原來環境的惡劣和現在的清秀做比較
人老、人少、相繼離世與創造的奇跡做比較
b、題目
“青山不老”課題與結尾照應
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
我的設計意圖很簡單,就是通過反復的讀,讓學生在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去自己理解課文,體會人物的形象,感悟人物的品質。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去進行適當的,寫作知識和技巧的點撥。
我的設計目的也很簡單。一是讓同學們能在課堂上多讀課文,品悟、積累語言。二是想磨練自己在課堂上引導、指導同學們反復讀書的技巧,真正做到課堂書聲朗朗,有所學、有所獲。三是想用自己課堂上學生們反復多讀的形式,針對大多課堂,老師一言堂,學生只聽不讀,或很少讀的現象,給予警示和批判。課堂時間很寶貴,我們一定要抓,并且只抓一點,那就是“讀”。讀是基石,讀要貫穿整個過程,讀透了才能拓展,才能指向寫作。
我引導讀的形式。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小組讀,最好的讀,推薦讀(優、差)、齊讀,讀準字音,讀準確(不加、漏字)、讀出韻味、讀出文字的美、讀出節奏的美,讀出體會到的感情……
我引導讀書的層次。一讀準字音。這一步看似簡單,讀準確實不易。有很多多音字,必須放到句中,或必須查資料,老師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指導好學生,才能有備無患。讀準字音是基礎的基礎,最好采用男女生比賽,老師范讀的形式。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巧妙地引導學生多練多讀幾遍。二是讀流利。在讀準字音的同時,大部分同學已經能讀流利了。剩下讀不流利的,大多是語感差,不會停頓、斷句的同學。這里老師要耐心指導,一句一字地教,可范讀,帶讀,讓讀書好的同學教讀等。三是讀出感情。在讀出感情之前,最好先讓同學們總結、聯想一下:這一段或這幾句話,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哪一個詞?讓抽象的感情具體化,有所指。然后,再帶著這種體會,感情朗讀。往往到這時,學生們都能繪聲繪色,娓娓道來。
評課時,老師們給的幾點建議也很好:
“使牛馬倒行……”這一處,讀得太多,浪費了時間,理解時講得太多,浪費了時間。
這說明兩個問題,一課堂上讀書確實夠多。二個別地方講的還是過多,還要少講,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有效的讀書上。
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本文通過講述一位老人多年來堅持在深山種樹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了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本文脈絡清晰,重點突出,是一篇很好的略讀課文。
一、教學效果
本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整個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2、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以及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3、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巧設鋪墊,注重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
二、成功之處
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最大的成功之處是重視了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三、不足之處
雖然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學永遠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課中,我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四、改進措施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為我提供了這篇課文學習的流程:默讀—思考—交流。
根據提示,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請學生輕聲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二是默讀自悟階段。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匯報交流階段。我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學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我追問:“為什么說這是個奇跡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造的”的交流。這個問題的交流側重于抓住重點詞句“常”“肆虐”“盤踞”“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又通過“就剩一人”“離世”“過世”“81歲”“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來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導學生理解“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入的體會,我出了一道算術提讓學生計算。一畝=667平方米,3700畝=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們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么就有41131間教室那么大,如果我們的學校有70間教室那么大的平面,那么就有588間學校那么大。學生通過計算,發出了驚嘆,我問:這是個奇跡嗎?學生異口同聲:“真是個奇跡啊!”他們還在回味。第四階段是引導點撥階段。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處理的地方。我為這個點設計了幾個臺階:先請學生說說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讀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礎;理解“另一種東西”,通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
這堂課我比較滿意是因為學生學得比較輕松,而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細想教學過程,我認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學習重點,有略也有精。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略讀如果只任學生自己去著手,而不給他們一點指導,很容易使學生在觀念上發生誤會,以為略讀只是‘粗略’的閱讀,甚至于是‘忽略’的閱讀……”因此略讀也需要精讀,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
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6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寫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綠意濃濃,山的綠意盎然,山野的録樹成蔭描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后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去創造奇跡的,從而去理解老農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我先讓學生收集關于晉西北的相關資料,了解綠色作物在那里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又讓學生圍繞老農創造了什么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義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就是為了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而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圏圈畫畫,注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他們交流的時,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己想對老農說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贊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環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記老農所創造的奇跡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知道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帯給學生,但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蕩!
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7
今天,是我進行的二遍試講,結合昨天自己的問題和前輩們給予的指導,我深刻的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經過昨夜不停地斟酌問題,改教案,看實錄。終于順利地完成了今天的試講。
雖然昨天的問題已經改正,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不能針對學生的回答而評價。說實話,我品還是真的很少對學生的回答給出一些藝術性的評價,甚至我害怕學生的回答與我的設想不一樣,更害怕學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畢竟我們是兩個年齡段的人。無論我在備課是設想的在周全,上課的時候還是有漏洞。
接下來,師傅蔡老師將他平時上課的一些語言表達教授與我,并且告訴我,接下來的聽課重點放在老教師對學生的評語上。接下來的一節課,我也著重聽師傅對他們班學生回答針對性的指導。不得不說,師傅總能輕而易舉,教招拆招的講學生的回答引導回自己的想法上。她的這節課其實并沒有他多的語言,真正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有問有答,在合作中將課文學會。真正授之以漁。我想自己想要達到這個水平,還需要十幾年的沉淀。
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8
今天是我青山不老,這一課的,第1次是講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主要是圍繞這三個問題。一、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二、老人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創造了這個奇跡?三、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
對于高年級段的孩子,他們是以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而閱讀課文也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本節課我讓學生合作交流的基礎上來進行自我學習,抓住關鍵句來體會,可是我發現本節課我給給予學生的指導太多,學生回答的太差,以至于問題又多又瑣碎。這樣學生雖然得到了知識,但是卻不能學以致用,不能將學習的方法和策略運用到其他的課文當中去。
六年級的孩子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應該放手,下一節課我準備讓學生以提問題為主,以小組為基礎來讓學生回答學生的問題,如果真的遇到不能解答的問題,我再給予指導,這樣就真正的把課堂歸還給了學生。
現在的素質教育,學生是主體,老師是引導的,必須來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這樣在小組合作情況下才能讓他從多方面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9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說:“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讀到這里,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為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子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造的奇跡。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里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里有了些感悟。接著,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么情況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干旱、霜凍、沙塵暴”后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創造這片奇跡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后我讓孩子們拿起手里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無動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竊竊私語。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老師訴說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只有山間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后裝上幾個冷飯團,背著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著背,在山路蹣跚著向前,這里的樹苗需要補種,那里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著遠山,老人才背著鋤頭慢慢下山。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里就上床睡覺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掛念著山里的樹苗。”
說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10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以“我”進村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聚焦大山深處的普通人,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以下感受。
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和閱讀策略單元學過的學習方法,帶著目的去閱讀,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青山不老”的含義是什么?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通過找句子、想畫面、談體會,讓學生深深的感受到一個八旬老人創造的奇跡,令人敬佩。
注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同時上,抓住關鍵詞句,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主要內容,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在學習“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下創造的奇跡”時,先讓學生找找課文中描寫小環境的語段,充分發揮想象。老人用他的堅毅抵住了環境的惡劣,他所處的“小環境”如此艱苦。面對五位同伴相繼離去、結發妻子的突然離世,他沒有被壓倒,女兒三番四次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沒有動搖,想象一下他可能還會遇到哪些困難……有孩子說“他可能會在上山或下山的路上突然遇到沙塵暴”,“他獨自一人住的三間房可能突遇狂風被掀走房頂”,“他年齡大了,又太勞累,在植樹的時候還有可能突然暈倒”……進一步的讓學生理解老人創造奇跡的不易和老人精神品格可貴。
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自己卻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上花費時間較多,而且切入不自然,沒有必要。
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1篇)11
今天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了《青山不老》這篇課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于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么情況下創造了奇跡”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學習。
聯系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系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系自己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里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里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系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么。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系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