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地理教學反思

時間:2023-07-07 02:06:39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學反思(精選22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教學反思(精選22篇)

  地理教學反思 篇1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現在我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創新的教育理論,做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志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近12年,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三、啟發學生“多問”

  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并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并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引導學生“好動”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于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并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地理教學反思 篇2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

  一、什么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的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知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不斷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深入思考,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充實自己,優化課堂教學。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保證必要的時間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并千方百計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地理教學反思有什么意義?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

  我認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

  三、如何進行地理教學反思?

  1、反思教學觀念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每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進行的步驟。

  在講《南水北調》一節的時候,為了讓學生了解資源跨區域調節的原因這個教學點,我在教學設計中利用了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例子:a同學急需一個作業本兒,b同學有富余的暫時不用的作業本兒5個,這個時候我們會怎么做?“借一個!”(學生都會給出這樣的回答)進一步加以引導和總結就能總結出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資源分布不均,與社會經濟發展部吻合。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我們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象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4、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于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

  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地理教學反思 篇3

  古人說:教學相長。教與學怎么樣才能做到“相長”呢?這就要提到教學反思。只有教者在教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發現問題、知道不足,進而彌補不足、解決問題,然后又用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教師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就“教學相長”了。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其實也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我們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

  我認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對教學理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1、地理課學生學什么,教師教什么

  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是要僅僅教給學生知識還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我們是要培養應試型人才還是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有些教師還是“以教材為綱”,唯教材是從,這類教師是在“教”教材;或者還停留在原有的經驗階段,認為地理課應該教給學生系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把新課程標準中已經刪除的繁、難、偏、舊的知識仍然補充到地理課堂中,極大的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課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師很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例如:當上《城市的交通運輸》一課時,我用株洲市區的交通圖代替課本中的香港交通圖來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布局原理。教學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方式不同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一樣。因為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于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又例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一節時,我鼓勵學生“節約資源從我做起”開展“我為節能減排獻計獻策”的活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每個班級產生的垃圾都能分類回收,換來的錢還能用于班級建設;以前每逢生日學生都互送卡片,教師節老師也能收到不少,現在都改成短信問候了;有許多孩子還動員自己的家長提籃子、提布袋去買菜;教室里隨手關燈關水已成為了大多數學生的習慣。

  2、誰是課堂的主人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但是真正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人”的又有幾何呢?有些教師在上課時害怕學生不懂,于是乎講了一遍講兩遍,于是乎有了滿堂灌,學生變成了被動的接受,變成了聽眾,變成了“要我學”。

  反思二: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中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1、對教學目標設計的反思

  首先,目標的設計要明確,細化和具體化,要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例如在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一節,我提出的目標之一是: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目標就包含了對學生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其次,要正確理解新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不可人為的降低或拔高。例如在學習《中國地形復雜多樣》一節時,教學目標應定位在“通過讀地形圖知道我國地形多種多樣這一特征”,并不是要學生掌握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名稱及其特征。如果教師在教學時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地貌特征總結、板書出來,并要求學生掌握,這就是人為的拔高了教學目標,增加了教學難度。

  2、對地理教學設計思路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經常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與自己的預期設計有比較大的差異,課后分析,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過于理想化,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是否針對學生的認識現狀和接受能力以及當時的教學情景,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提高課堂效益。總之,教學環節的設計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一切為了學生的學”而非設計成教師怎樣去教。

  比如學生對理解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有一定的難度,對“夏季陸地受熱升溫快海洋升溫慢,冬季相反”這一句話也只能識記不能理解。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兩個生活情景讓學生去體會。“夏天的中午赤腳走在河邊的沙灘上,你的腳有什么感受?當你走到河水中又有什么感受呢?”“寒冷的冬天赤腳踩在水里與赤腳踩在地上哪個更冷呢?”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能從生活經驗中理解課文的內容了。

  3、對問題設計的反思

  課堂思維訓練也是學生通過自學提高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練習什么?怎樣練習?關鍵是教師能否設計出導向正確、難度適宜的訓練題。例如:在“氣溫的日變化”教學中,本人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氣溫日變化圖”,這樣設問:

  ①一天中太陽輻射最強出現在何時?

  ②什么時候地面溫度達到最高值?

  ③氣溫最高值為什么不出現在太陽輻射最強時和地面輻射最強時?

  從這三個問題中讓學生分析思考,引導認識地面儲存熱量對地面溫度的影響,以及大氣吸熱的特點,這樣學生就能真正理解一日之中的最高氣溫為何不出現在太陽輻射最強時,且還要落后于地面溫度最高時而出現在午后2點左右。這樣環環緊扣,逐層深入的設計把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地面溫度、大氣輻射、大氣溫度四者的關系及熱量的盈虧講得十分透徹,學生極易掌握。實踐證明:導向正確、設計合理的訓練題能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自覺討論,各抒己見,能夠深化對地理問題的認識,給思維最豐富的啟迪。

  同時,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問題一要有價值。提問時要主意,問題設置要有目的,通過提問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必須心中有數;二是問題的本身要有啟發性。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學生以任何方式去處理(指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問題,或者說不加思維就能回答的問題,而是問那些要求學生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有效思維性的問題,它能敦促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我在課堂上提出“長江洪水對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危害最嚴重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國地勢東高西低,我國自然環境會有哪些變化”。這些問題提得有價值,有效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二要有梯度。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這是一條重要的原理,是說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后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如提問“為什么說西亞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學生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一時作答困難,我提的問題是:

  ⑴西亞位于哪兩洋五海三洲之地?

  ⑵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哪兩海聯系了哪兩大洋?

  ⑶土耳其海峽連接了哪兩海?

  這樣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鋪路搭橋,層層推進的遞進方式,不僅非常容易的解決問題,而且使學生思維向知識縱深發展。

  4、對練習設計的反思

  地理是實踐性和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三維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反饋最主要來源于練習,練習也是一種再學習的過程。通過練習,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反思教師給學生的地理作業是否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是否對學生終身能力發展有幫助。因此作業反饋要注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訓練和培養,正如古語所說“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

  例如在學習《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節時,學生特別是城市的學生對農業沒有什么概念,對因地制宜也是一知半解。我就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有一個公司要在株洲投資一些農業項目,擬開發的項目有:黑山羊養殖基地、優質水稻基地、鮮花栽培基地。現有醴陵泗汾鎮、天元區馬家河鄉、荷塘區明照鄉欲引進上述項目,請查閱資料,從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該公司的項目應該如何布局?這道題結合株洲地區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分析株洲各地的地形、氣候特點以及傳統產業的優勢的基礎上來確定農業產業的布局。由于與生活聯系較緊密,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

  三、反思課堂成功之處,積累課堂“亮點”

  有教育家說過“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撼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我們總能發現不足,找到改進的地方,但是每一堂課也許都有它的精彩之處,這就是課堂的“亮點”。好的方法,好的問題,好的習題,精彩的教學片段等等,這些都是教師的財富,我們應該把它們收集起來,“積腋成裘”。久而久之,我們將收獲到一個沉甸甸的碩果。這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將十分有利。

  總之,教學反思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它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做一個有心人,做一個勇于剖析自己的人,做一個精益求精的人。

  地理教學反思 篇4

  在本校舉行的第二屆教學節中,我選擇《黃河的治理》一節作為教學內容,通過自己上課和各位聽課教師的點撥與評析,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處和不足,通過這次聽評課,給我留下了許多反思之處。

  成功之處:

  1.注重了學生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改精神。

  如:在學習黃河的自然概況時利用了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列出要討論的題目,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再相互說明所找的內容,記住重點知識,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讀圖能力,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增強了小組之間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也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中對學生自學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再如,黃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環境問題,出示圖片后,讓學生讀圖描繪,最后得出問題,教師及時的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了知識的拓展和綜合,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體現開放式的地理教學。

  在引導學生分析黃河中游地區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的人為原因時插入歷史知識:古代比較強盛的朝代建都長安(今西安),古代的絲綢之路就從長安出發,到達歐洲,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在黃河的根治中,斷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節課難點中的難點,要求學生結合當今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辦法,并布置學生結合我們當地的河流去探究學習,體現了開放式的地理教學。

  3.突出人文教育,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在根治黃河上,讓學生獻計獻策,并對學生及時地進行思想教育,從現在起,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學好本領,為治理黃河和建設我們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還有,我們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們附近的河流更好的`為我們服務等等。這些問題中,既滲透著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又培養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不足之處:

  1.只注重了應考,而對教材的重點——黃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學無論從占用的時間上,還是處理黃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夠充分。

  2.有些問題自己提問和引導的不到位,又沒有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出現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冷場現象。,《黃河的治理》教后反思

  地理教學反思 篇5

  大家知道,只有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提高。一學年又將過去了,我又認真研讀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重新回顧這一學年,我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要形式,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擺在我面前現實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些情況,自己有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陸漂移假說時,先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季風氣候的形成時,我先讓學生回子顧一下自己身邊的風向變化的規律,再進行教學,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且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探究地理問題。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范圍及其邊界,然后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充分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材料收集和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合作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多變的天氣》教學時,我利用“活動”中提供的天氣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城市天氣,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還鍛煉了學生讀圖、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主要山脈分布可用此方法:東西走向有三橫,北天陰,中昆秦。湘桂粵贛夾南嶺。東北一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峰,長白武夷中間橫,臺灣山脈東分布。喜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訣簡潔而明了,方便記憶,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并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系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為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教育,給予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四、不足之處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角色的分工應細化,特別是組內的弱者應真正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有所提高,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學生。

  (2)師生的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設計的路上引,問題的設計不宜太大,應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剖析。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地理教學反思 篇6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于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求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

  今年我執教高三年級,反思以往教學上的不足,改進教學方法,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尤顯得緊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后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在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師的主體能力,沒有很好地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高三年級學時的緊迫使得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師教知識,一堂課下來,覺得很滿,彈性時間不長,學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重難點的不明確使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框架混亂。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并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藍本內容逐漸地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藍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系,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由于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后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沒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題論題,同樣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對策: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了解題目要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后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地理教學反思 篇7

  1、記成功之舉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一些基本原理的'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2、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有難免有疏漏和失誤之處,對他們進行回顧、梳理,并對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成為以后再教時的教訓。

  3、記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思維的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出發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發,若不及時利用教學反思去捕捉,便會因事過境遷而煙消云散,而后悔不已。

  4、記學生見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鼓勵,同時也可以拓寬教師的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5、記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這節課有何收獲,有哪些失誤,方法上有何改進,只要及時記錄,及時總結,就能在再教時有些創新,久而久之,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教學反思《地理教學反思記什么》一文

  地理教學反思 篇8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師生交往、師生合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應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助手,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我制作了相應的多媒體課件,通過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資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地理教學融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在教學前,師生雙方都要做好下列課前準備:

  教師:

  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圖、收集有關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圖片資料;

  ②、提供以下資料供學生閱讀:

  A、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進出口產品示意圖;

  B、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國出口商品總額的百分比示意圖;

  C、可可對加納經濟的重要性示意圖;

  D、乍得首都恩賈梅納年內各月氣溫與降水量示意圖;

  E、熱帶草原地區的自然災害示意圖。

  學生:

  ①、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做好課前預習,從廣播、電視、網絡和報刊、書籍等媒體中收集有關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種、經濟、人口、糧食與環境方面的圖文資料。

  ②、課前將全班學生分成三大組,每大組再以6人左右分成學習小組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我在課前,利用音樂《AfrikaWassa》進行情境導入,帶有非洲傳統特色的旋律使學生們興趣大增。然后,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的教學氛圍,不僅有利于實現學生自主化學習,而且能夠激發個人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2、明確目標,自主學習

  在上述情境下,配合著非洲鼓聲,學生根據展示的圖片,可以發現圖中隱藏的一些地理信息,再分析探討出與本課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一些學習內容。如:

  ①、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上的位置、范圍、地形特點;

  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景觀、氣候類型;

  ③、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種、文化、風俗習慣等;

  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狀況及成因,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等。

  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由老師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從圖中分析出來。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目的明確,思維指向集中,求知欲望強。學生事先將與問題有關的大量資料進行了了解,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有關撒哈拉以南非洲文化方面的資料等。學生通過分小組討論進行自主學習,對課前獲取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教師可在不影響學生學習的情況下,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適當的提示,引導學生如何學習或糾正學生學習的錯誤。

  3、合作學習:交流、探討、共享

  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讓學生分三個大組交流、探討下列問題,然后請派代表上臺講述,讓同學共享成果。

  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環境(位置、地形、氣候等)、人種與文化;

  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點及形成原因;

  ③、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解決的措施。<

  地理教學反思 篇9

  一、培養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只有熱衷于某項事業,才會主動地去追求做到最好,所以我們講應該努力培養對學科的興趣。至于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我想可以從這些事情上著手:搜集與課本知識相關的趣聞趣事,播放相關優秀紀錄片,組織野外實地學習等等,總之,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的方式都能吸引到他們。

  二、掌握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后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

  三、勤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了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它具有感官刺激強、信息容納量大、表述簡明扼要等優點。借助地圖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運用示意圖,及有關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在復習中要記的概念、原理、規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還較相似,這就給記憶帶來了麻煩。若能借助于示意圖,很多時候十分簡單的一幅示意圖就會把有關概念、原理的本質反映的淋漓盡致、印象深刻、難以忘記。

  四、地理復習的一般過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概念,然后了解地理事物的發生和發展,最后進行合理的分析、判斷和歸納,實現本學科之間的知識有機聯系以及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可以將這一過程概括為五個字:憶,記,翻,做,究。

  (1)憶:就是對已學過的課本內容過電影,也就是重新回憶一遍,憶的內容主要是教材知識網絡,可以對已掌握的內容了然于胸。

  (2)記:是對一些主干知識、重點和難點的知識進行背誦和記憶,首先要對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實進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這些地理事實是構建一個完整知識網絡的節點,是基礎,很重要的準備。有了這些地理事實還不夠,還必須了解地理事實的發生和發展規律,以及地理事實之間的聯系。

  (3)翻:就是翻看平時做過的習題、考試題。平時做過的題目要保存好、整理成冊,以供復習階段使用。在復習課本同時,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題目,回憶一下當時做題時的情景,溫習一下題目訓練和考查的教材基礎知識。

  (4)做:是選擇少部分以前做過的題目。盡可能少做、精做題目。可以選擇以前做過的有代表性的.題目或者以前做錯的題目,主要目的是溫習做題的思路和方法彌補以前做題中存在的不足。

  (5)究:是細究錯題。主要是找一下錯在何處,是知識記憶還是知識理解有欠缺,是審題不準還是思路有偏差?通過細究以前的錯題,可以明了自己以前在做題中的薄弱之處,以使備考訓練更有針對性。當然地理復習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就是對時事和社會現象的關注,。注意閱讀一些報刊,關注一些相關新聞事件,有意識地收集一些與地理有關的資料,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地理教學反思 篇10

  這一節課是第一單元的第二節課,主要是為了教會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方法。第一課主要讓學生知道地理學習的方法,重點掌握學會看地圖。方向的講授是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在這節課的新課中,我基本上能完成教學任務,但還有以下地方做的不好:

  1.板書問題。板書是微型的教案,這兩節課下來,我發現自己在板書這一塊做得很不夠,在實踐中經常忽略。板書不夠整齊美觀,顯得有點亂。經師父提醒,以后板書時應該做到:主板書放一邊,副板書放另一邊。

  2.在方向的判讀講解得不夠細不夠透,一定要強調讀地圖的時候先判斷是一版地圖還是有指向標的地圖。要給學生強調一般地圖的.判斷方向時,要面對地圖,才能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

  3.在板書的時候,要注意標明。在總結時可采用幻燈片總結歸納,這節課的新課板書有點亂,以后可借助幻燈片總結。

  4.要盡快熟悉電子白板的使用。

  這節課由于備課較匆忙,在板書和講課思路方面有點混亂。以后,上課一定要熟悉課件。這節課在11班基本可以講完教學內容,在10、12班重點講解了方向的判斷,并讓學生不斷練習,因此關于野外判定方向則沒有講解。野外判定方向可以在以后的總結課中略提一下,或者讓學生課后閱讀。

  地理教學反思 篇11

  學生最好的老師。劉麗靜老師在“森林資源”一課中以好大一棵樹的歌曲導入,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親切感受和情緒體驗,激發起他們對森林資源內在聯系的認知興趣,發展了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學習的認知情境和氛圍,恰當地組織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自然地獲得知識和技能并促進智能和心理機能的發展。劉老師在本節課講解到位,屏幕的景觀吸引學生探索森林資源的奧妙,使學生主動進入學習情境,在教師指導下找出教材的`重點。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拓展了教材內容。

  通過本節課的觀摩,了解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學中學生如何成為真正的主體,怎樣實現主體的參與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僅取決于把舞臺讓給學生,還在與教師如何成功地引導和組織教學。教學設計是否合理,還在于是否激發了學生興趣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研究中學會研究,在創造中學會創造。同時,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發現引向深入。

  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關系,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彼此分享思考,見解和知識,實現教學相長的過程。學生大腦并不是空蕩蕩的容器,而是一口蘊藏著豐富水源的深井,所以我們要相信學生,把機會交給學生,跟學生一起走進新課程。

  地理教學反思 篇12

  新教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知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新教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學反思,應包括一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的條件下形成的,教師沒有自我實踐和反思的意識。知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沿襲已有的即成的東西,按部就班,因循守舊,沒有創新,沒有發展,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系統學習,積極的對自身的教育觀念進行反思,在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來指導教學實踐。

  地理新課程標準不僅對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學習方面的培養,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培養現在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課程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學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的效果與預期效果有較大反差,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實踐的反思,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踐應用中產生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實踐應用中產生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發展并逐步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學習。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重難點的處理、學習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視為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適時的監控,然后在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的不斷提高。

  我們知道,新課標所倡導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法。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實踐,學生在了解社會,體驗人生,積累經驗,從而獲得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還能培養學生探究性、開放性的思維方式。

  4.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重要認證的反思自己的言行,如是否從權威的教轉向師生平等的交流與對話,是否有優良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情感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例如,在“全球變暖”一節的教學中,有一位學生提出:“我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變暖并不可怕,因為原始大氣中充斥著二氧化碳,可是照樣誕生力生命,并演化出了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這個觀點與教材內容正好相反,我當時不假思索地就對他的這種觀點進行了否定。但是在課后反思中,我深感這樣做會扼殺學生積極搜靠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于是,在第二節課上我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了自我批評,并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肯定各種有道理的觀點,允許各種思想的火花在課堂中閃耀、碰撞,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

  5.總結

  眾所周知,過去為例鞏固“雙基”,我們的教學往往追求對學生內容的“標準化”理解和“課本式”“教參式”表達,強調解決問題的常規思維、邏輯思維、唯一答案,對學生的質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壓制、回避甚至簡單否定的做法。這種大量進行的反復式的“操練”,讓學生學會的只是“復制”知識。而新課標強調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并能給于及時、適當的匡正。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是來源于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練習,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式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是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要側重與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

  多一點教學反思,就多一些科學研究。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讓我們攜起手來,更新觀念,用于創新,共同迎接未來知識經濟的挑戰;以崇尚科學的精神,積極投身于地理教學改革的大潮中趣,為培養21世紀的創新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地理教學反思 篇13

  七年級上冊引領學生走入地理世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地理知識(地球、地圖、陸地與海洋、天氣和氣候、居民與聚落等)與地理技能(讀圖、表和分析和繪制相關地理圖表),本學期以上冊為鋪墊,進行分區地理學習,以實現學生地理知識的升華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對社會、環境的正確態度和價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學期,我打算由原來的以教授法為主,逐步轉變為以討論為主。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能夠做到活學活用地理。

  《亞洲》是本學期的第一節課,因此這課很重要。從這課開始,就要逐漸教會學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從哪些方面入手。《亞洲》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部分,而其實在以后學習其它地區或國家時也是從這兩方面入手。因此從《亞洲》開始,就要教會學生學習地區與國家時要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入手。同時,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什么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他們可能沒什么概念。所以本節課我還著重區分了自然環境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等,人文環境包括人口,文化,經濟等。那么在這節課里,主要是我按照這些方面引導學生邊看圖,邊找出答案,并且反復強調以后的學習中要按照這些方面分析。《亞洲》這部分一共用了3課時,一課時用來講自然環境,我會給學生們強調學習一個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么一般是從圖上獲得一個地區的位置。讓學生們養成看地圖的習慣。這樣也便于學生更加形象的記憶,而不是死記硬背。學習地形同樣是看圖,主要是看分層設色地形圖,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們看地形圖的步驟,讓他們逐漸學會自己看地形圖。接下來是氣候,其實氣候是和地理位置有關的'。因此我在本課開始就從位置的角度讓同學們思考亞洲的氣候,而不是毫無思路的死記硬背。二課時講人文環境,人文環境其實是和自然環境緊密聯系的,因此我對照自然環境來講人文環境,從而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也從這些角度分析某個地區的人文環境的特點。三課時主要是總結以及舉例鞏固,讓“自己學會分析地理信息”這個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學生頭腦中。這樣的上課方式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取得較好效果。

  本課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對于初一學生來說,分析能力可能還比較欠缺,我沒能很好的掌握好這個度,在以后的課里我會逐步改進。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還有采用討論的方式上課,課堂紀律還比較難掌控,在今后的課里都會逐步改進。

  通過上面對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知識的講解學習,希望可以很好的幫助同學們對地理知識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

  地理教學反思 篇14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師生交往、師生合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應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助手,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經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二、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范圍及其邊界,然后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行政區劃和簡稱,利用歌訣記憶,學生學起來就很容易了。

  (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并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

  (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系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

  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就能充分地發展自我,不斷的成長。以上是我的一些認識,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地理教學反思 篇15

  在5月份的地理教學中,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保證必要的時間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并千方百計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執教初一,二年級,反思以往教學上的不足,改進教學方法,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尤顯的緊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后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并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緊扣地理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地理學科的特色,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

  人無完人,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地理教學反思 篇16

  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多月了,我又參照地理課程標準重新回顧了這段時間的地理教學。這段時間的地理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創設了一些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地理課的開展緊扣“學議導練”模式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就如何提高教師在課堂中的“講”的有效性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課堂上能發揮地理學科的聯系生活特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地理課堂。初中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地理知識十分的多。如“太陽為什么東升西落啊”、“為何冬季白天時間短”、“濰坊夏季為什么吹東南風”等等,我們能夠適時引用,能夠很大程度上增進他們對于某些地理知識的理解。比如學到溫帶季風氣候的時候,學生不明白東南季風與西北季風的區別,適時引用生活中他們對夏季風和冬季風的感受,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地理教師在講的過程中,應該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能夠關注差異,善待錯誤

  講究教學的實效性,不能不提到數學課堂中兩個非常有價值的要素:學生間的差異和學生的錯誤。

  我們常常把某些學生看成是“差學生”,對他們的要求就是在課堂上不搗亂就好。其實有些時候,適時的將一些簡單的問題交給“差學生”去解答,再給以一些鼓勵性的語言,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提高,起碼會將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認真的鞏固。正視學生之間的差別,注重整體,提升能力才是我們作為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教師要善待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的“錯誤”。有些錯誤是有共性的,學生也許會因這些錯誤而增進對知識的了解和認識。比如學習歐洲氣候,在問到歐洲氣候海洋性明顯的原因時,七班姜永琪回答時將北大西洋暖流劃分到了“海陸因素”,其他同學補充時能夠指出錯誤但解釋不了原因。碰到這這種出了初中教學范圍的問題,作為地理教師就要合理把握形象解釋。如果就此放過,會讓學生對這一環節的知識點留下猜疑。不利于整體知識的掌控。

  三、重視整理,形成網絡

  地理新教材非常注意根據知識結構的特點進行編排,但是,教材是以靜態的序列呈現的,不可能充分滿足知識學習的結構化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的.授課必須根據知識的理解,對教材進行加工,形成一個流暢的知識網絡。比如,第七章第三節西亞部分。教材上給出了四個板塊,牽扯到了位置范圍、資源、產業和宗教這幾個方面,相互之間過渡困難。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利用西亞地區的戰爭頻發這一現象,讓學生查找原因,將西亞的知識進行統籌,構成一個整體網絡。學生的學習激情明顯高了很多。

  總之,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教師如何有效地講才能讓學生更高效地學才是教學的生命。我們教師只有踏踏實實立足于平日的教學,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學習后實踐,在實踐后反思,在反思后改進,在改進后再學習。如此地潛心鉆研與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地理教學反思 篇17

  近兩個星期以來,我校組織了一次以教研組和備課組為單位的聽評課活動,包科領導親自帶領。我們初一地理備課組由楊校長親自帶領,四位教師對課堂進行了展示。現反思如下:

  1、好的方面

  總的來說,四位教師講課細致,條例清楚,思路清晰,簡明準確,能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拓展延伸;講練結合,知識點落實到位;注重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有師生互動;板書精心設計,圖文并茂,教學效果較好。

  (1)xx老師授課時首先由一個簡單的生活實例導入新課,引出降水的定義。其次給出自學提綱,學生開始預習課本內容。課堂教學安排得當合理,注重了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注重了讓學生多說多想多練習,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教學理念。

  (2)xx老師的地理課堂一開始學生就能進入緊張的復習課之中,教學中有講有練,講練結合,效果好。在講的過程中,教師注重了引導讓學生按步驟多方面分析地理事物、現象和規律。每出現一個地理事物、現象和規律,都要注意引導、教會學生從哪些方面入手,如何全面的分析,教會學生學習,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先進教學思想。這也是針對了中考學生分析地理現象、地理事物、地理規律時容易丟三落四,缺少了某些方面,少了一些得分點,丟失了一些應該得到而沒有得到的分數。

  (3)xx老師的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用新課改理念,由學生來組織課堂教學,學生展示教學重點、難點,效果較好,值得繼續在課堂教學中實踐、和改進。

  (4)xx老師在授課時能夠展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以導學案為基礎,強調學生預習,注重地理知識之間的遷移和聯系,如講氣溫的分布時,順便復習了等高線地形圖,引出了等溫線圖,在練的方面,教師認真選擇了與學生實際較為切近的`習題,由易到難,由淺到深,有梯度的安排訓練題,這樣設計習題,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教學效果較好。

  2、需要改進的方面

  (1)在課堂教學中有些老師沒有展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2)個別教師舉例說明地理事物,多個舉例中,與學生生活距離遙遠,學生理解上難度較大。

  (3)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教師管理不嚴,學生有私下小聲說話現象。

  (4)部分課堂教學中講練結合緊密程度、融合程度不高,課堂效率有點低。

  3、教學建議

  (1)地理課堂教學中盡量做到講練結合,邊講邊練,講一點,練一點,鞏固一點,再講新的內容;也可以講完再練,注意合理安排。

  講時注意多讓學生分析舉例,讓學生多動腦、多說,注意引領指導讓學生明晰應該從哪些方面分析說明地理事物、現象和規律,即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地理,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練習要有針對性。初中除了課本及填充圖冊上練習之外,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學生實際,隨堂增加一些綜合性相對較強的習題,激發學生對地理興趣,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學生地理素養。地理課堂舉例切近學生,從當地學生熟悉的周邊環境入手,舉學生生活學習中例子,以便學生理解,提高教學實效性。

  (2)課堂上對學生嚴格要求,嚴厲制止學生上課私下小聲說笑,不可聽之任之,用良好紀律保證教學有效高效。

  (3)作為地理教師應告誡自己:不是教完了教材,不是做完了練習,就等于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標。地理教學中,教師最好能靈活妥善處理教材非常重要。備課、講課要依托課標,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結合其他版本教材和自己豐富地理專業知識,對現有教材進行有效整合和必要補充,課堂中要對教學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以期提高學生地理素養。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提升了很多,相信以后的課堂在不斷反思的基礎上會更加完善。

  地理教學反思 篇18

  初中地理要求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志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地圖是地理課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工具。地理試題真可謂“無圖不成題”。學習地理,一定要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通過分析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最終得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三、啟發學生“多問”

  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并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并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引導學生“好動”

  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于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并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地理教學反思 篇19

  經過半個學期的教學,有得有失,感觸頗多,但始終不斷地在反思著,以期待自己的工作能有所進步。高三學生的學習生活是以“學習為中心,思想為先導,身心為基礎”的過程。因此,作為高三教師都應該緊緊圍繞如何教學,如何端正學生思想,如何抓學生的身心健康三個方面進行教育教學。地理教學也不例外,本人就高三地理教學中如何教學和如何端正學生的思想兩方面作幾點思考。

  一、分析學情與考情,把握教學起點,教會學生學習

  教師的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主學習,加強獲取知識、拓寬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適應高考。

  1.認真分析學情

  在教學中,我們都要認真分析研究所教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學。從生源看,我們的學生并不是最優秀的,學生大多數基礎差、學習態度不夠端正。面對這樣的生源,我們的教學就只有降低難度,放慢速度,穩扎穩打,打牢基礎。

  2.認真研究考情

  所謂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題命題的思路和走向。老師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教學、訓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時才能“命中目標”。

  (1)體驗高考實戰題,把握復習方向

  每年高三復習的第一節課,我都把當年的高考題發給學生,并引領學生一起分析試題的類型,以及各題是從課本上哪章演變來、考哪些知識點。這樣做了以后,學生才會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面對高考。

  (2)吃透《考試說明》

  首先要讀懂《考試說明》。《考試說明》的內容包括:考試性質、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題型示例、考試的知識范圍。作為教師一定要認真閱讀《考試說明》的每個部分,從整體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據《考試說明》明確當年高考的知識范圍。《考試說明》對當年要考察的`知識范圍有明確的規定,而每年的知識范圍較前一年都有所修訂,所以,作為老師要留心《考試說明》對知識范圍的修訂,尤其是修訂過的知識范圍往往是當年考試率較高是部分,教師對此要心中有數。明確了高考的知識范圍才能夠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在復習中也才不會產生遺漏現象。

  再次要正確認識題型示例。這幾年高考題型有三大類,即“單項選擇題、雙項選擇題和綜合題”。高考題中三種題型,變化不是很大的。因此,需要教師根據《考試說明》的題型示例和歷年的題型來引導學生掌握題型。掌握題型后學生可以通過題型來了解題目的形式,有助于備考和應考。我們只要能夠合理地將題型與所學知識和能力要求相結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對考試要求的認識。

  3.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使教學真正回歸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具體體現,是高三地理課教學的要求。如果高三還不會自己學習,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敗的。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呢?

  首先是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高考復習的內容多,時間緊,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時間觀念,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制定計劃時,老師應該先把自己的總體計劃先告訴學生,讓學生的計劃和老師的計劃協調起來。

  在整個復習計劃中,必修部分是重點,因為高考許多題都是以初中知識為載體,用高中的知識點來回答,必修課本是把初中知識加寬、加深。

  其次是引導學生認真按照備考的基本環節進行。“預習、聽講、復習、作業、考試、總結”是學習和備考的六個基本環節。盡管這六個環節是老掉牙的東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學生還不多,而且,無論哪種方法,它肯定要回到這些老掉牙的東西上。但是,在高三講這六個基本環節的時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來講,這樣才能夠被學生所接受。

  二、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整好學生的心態

  老師的教學要能夠被學生接受,還要注意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整好學生的心態。魏書生說:“在我的生活中,教書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強才是第一位的。”可見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發學生的上進心,首先還要先激發教師自己的上進心。學生的許多思想是從教師這里接受的,是老師的思想傳給了學生

  最后,我想談談要用研究的心態去來對待高三教學。教書是辛苦的,高三教學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竅門,工作起來才會相對輕松,學生的成績也才會不斷提高。

  為了使工作變得更加輕松,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我除了堅持不斷地學習和總結外,平時只要一有什么新的想法我都要立即用筆記下,作為資料。等有時間和有精力時,再把他們進行分類整理,然后再根據需要進行復制、粘貼,再加些連接詞語,這樣某方面的心得就出來了。

  當然同時本人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本人在教學中應用大量的案例,但有些案例并不典型,應盡量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例子,要貼近生活,地理教學更是如此。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處處可見,學習地理知識,運用地理知識,用此來解決生產和社會生活中地理問題,才是學習的關鍵所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興趣,體現地理教學的價值。

  2、教材中一些簡單易學的知識,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可以加以引導。因此,我認為要相信學生,相信自己,該放手時就放手。

  3、課后學習沒有跟上,當然這也是與地理學科的現狀有關,只能在課堂上做好文章。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只要一直堅持以這種研究者的心態去對待自己的教育教學,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相信在新課程改革思想指導下,自己的教育教學肯定會不斷提高。

  地理教學反思 篇20

  新的課程改革不僅在教學內容上給高中地理教學以較大的觸動,認為教學不只是讓學生得到學科教學內容,體驗課程,感悟課程,即教師和學生在共同體驗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更是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給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地理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已成為新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征,以問題情境為基礎的數學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索欲望。教師應從學生的心智狀態出發,抓住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時可能產生的疑難,或是學生原有的認識與新授知識沖突,或由于知識和能力的不足,產生障礙,從而設計問題情境,在學生與問題之間構建一座橋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啟發學生提問。例如,在必修人文地理部分,如果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顯然是很枯燥的。因此,在課堂上也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在分析實例時學習、鞏固理論知識,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比如在講完《城市與城市化》這一章以后,就讓學生運用本章知識來對自己家鄉所在的地級市進行分析,這樣既能使理論聯系實際,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又能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增長學生的見識。而在必修自然地理部分,創設情境同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完《地球的運動》這一節以后,讓學生寫一篇科幻文章,主題是“假如黃赤交角突然變得很大或很小,我們會怎樣”,學生就必須充分思考黃赤交角對地球和人類的意義了,這樣學生對黃赤交角的理解就會非常深刻。

  二、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進行課堂提問設計

  (一)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設計提問

  這種提問的設計,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認真研究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大量收集學生在日常活動中可能接觸到的社會、經濟、科學和生活中的各種信息,結合某節課教學目的的要求,設計出為課堂教學服務,且能使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識提高到理性知識的提問。這種提問的設計,由于是借助學生已知的知識范疇來完成知識的遷移,所以它能直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獨立思考、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中關于“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內容,我是這樣設計提問的:我們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內六區,面積由十多年前的161km2擴展到目前的330km2,人口也隨之迅猛增長,這會給我們這座城市帶來哪些問題呢?試從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狀況、住房狀況和就業等方面進行分析。在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后,教師及時總結,突出強調前三個方面。這樣,既完成了“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的學習內容,又為下一個內容――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提問埋下伏筆。

  (二)循序漸進,設計遞進式提問

  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地理現象的形成是一個較復雜的過程,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這類知識,教師可將復雜知識進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難度,提出一些事實上并不存在的假設,讓學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這些假設,還事實真面目后再進行提問。這種提問既適用于自然地理知識,又適用于人文地理知識和人地關系較復雜、難度較大知識的學習。它能在相對降低學習難度的條件下,使學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系,同時也為學生將來立足于社會,獨立學習和研究奠定了基礎。例如:高一《地理》,內容是對較復雜的地理現象的研究,我設計了以下提問,較輕松地解決了這一知識難點和重點。

  (1)假設地球不自轉,表面是一個物質均一的球面(即沒有陸地和海洋之分),那么,全球性大氣環流怎樣運動呢?

  (2)實際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它會使全球性大氣環流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3)實際地球表面有海陸之分,它又影響大氣環流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課堂提問設計得當是優化教學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自身的情感滲透,使提問在學生心靈中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促進提問目的的實現,從而獲得理想的效果。

  三、開展課堂討論,提供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

  目前,課堂討論依然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課堂活動方式,因為課堂討論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新課標的教學建議中,經常有討論這種活動的出現,這就說明新課標是很強調學生參與討論活動的。但是課堂討論并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如在學習必修自然地理部分時,由于知識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因此,討論往往不能達到效果,還會浪費課堂時間。但相反,在學習必修人文地理部分時,由于知識側重于人地關系,而學生長期親身經歷這些人地關系,所以用討論的形式能夠集思廣益,把課堂知識擴展出去。比如在講“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部分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說一下自己所感受到的城市化帶來的環境變化,這樣就不至于使課堂太過沉悶,而且又能給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通過課堂討論,教師就能把探究性學習下放到學生身上,讓學生學會提取和運用知識,從而落實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

  總之,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時,應根據地理教學內容、教學對象、課型等的不同,選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中操作,既注重整體化又兼顧個體化的教學模式,保證每一個學生在諸多方面,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可持續發展。

  地理教學反思 篇21

  面對課程改革的新形勢、新課程改革已經開始實施,在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課程的設置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對地理學科來說,必須變革“知識本位”下的地方式的地理課程,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的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是時代賦予我們中學地理教育的使命,下面就《五帶的劃分》一課,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與反思。

  《五帶的劃分》一課,屬于《地球的運動》的一部分,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內容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的`實際內容。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課外的伸拓,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是這節課取得成功的關鍵。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資料,教師在課堂上給了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同時,教師巧妙地把這些資源引入新課教學中,珠聯璧合,事半功倍。學生的默契配合和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的態度是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得以落實的重要保障。無論是學生的動手實驗操作還是疑難題的討論,他們積極思考、敢于創新、踴躍發言使課程目標的實現水到渠成。學生通過實驗觀察,結合地圖內容,對地理信息進行分析、提取、歸納,不僅能力得到提高,辯證思維的意識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加強。

  第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活動充分貫徹整個課堂始終,教室不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是學生成長的空間、平臺。活動形式多樣化,有小組合作學習,有學生上臺畫圖,有個體的展現,有團隊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充分彰顯學生的能力。歸根到底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中師生新的關系,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單向傳輸者,而是引導者、組織者、評價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對于每個學生的發言都能予以簡要點評,而且點評得比較到位。

  第三,注重展教師的教學個性。教師上課要形成自己個人風格,凸顯自己的教學風采,結合課堂內容努力體現自己的教學個性。不僅是使學生,并且使全體聽課教師都感受到這一點,整個課堂我是快樂的,快樂感染了我們,也充分感染了學生。

  第四,教學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本課教學我就充分利用了這一點。結合自己的體驗說出四季的感受。這樣不僅是學生學得有興趣,而且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獲取有用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只有用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武裝自己的頭腦,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教育教學效能,在教學中才能靈活的駕馭課堂,不斷創新,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

  地理教學反思 篇22

  通過國培遠程學習,我認為老師要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的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地理教學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理念下的教學反思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教學觀念反思

  老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例如,以學習“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發展的意義”的相關內容時,我以礦產資源為例,一方面我用相關的例證向學生說明礦產資源的分布、數量、質量和組合狀況對是影響工業布局的重要條件,一些工業基地往往是建在礦產資源的附近。但有些工業基地附近并無礦產資源,但卻是著名的工業區,原因是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的發達的海運擺脫了礦產資源 的地域限制。如上海寶鋼。通過上述辯證的分析,一方面學生明確了自然環境可以影響人類社會牟發展。另一方面明確了這種作用不起決定性作用。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反思時,地理教學效果與預期的效果相差很大,課后仔細分析一下,原因 在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因而也就難于使教學設計發揮預期的目標。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反差,不斷探索教學目標、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

  三、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的是“探究式學習”,這樣能提供更多的學習渠道,了解知識的發生的'過程。推動學生關心現實,了解人生,體驗現實,并積累一定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

  四、對自身教學行為進行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的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平等的師生對話與交往;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情感,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

  五、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課堂上不公要觀察學生的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情感的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這樣常會發現在課堂上教學的內容和習題,在考試中學生往往還會有許多困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給學生學習和方法比教會知識更為重要。

【地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地理教學反思 地理教學反思優秀06-27

地理的教學反思08-13

地理教學反思06-14

地理的教學反思04-03

地理教學反思10-25

地理的教學反思02-19

地理教學反思與教學心得12-01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2-04

地理教學反思優秀09-26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