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起來
在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學過程不在被看作是一種純粹的給予和接受的靜態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
現行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互動”從狹義上來講,指在一定社會背景和具體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在教學中,互動存在著師生間的互動和生生間的互動之分。筆者認為,在互動教學模式中,更要突出學生的“動”。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起來呢?
一、改變教師角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我們要想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地“動”起來,教師的角色必須發生轉變,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觀察時,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
二、創設情景,鼓勵質疑
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視發現提出問題的。費爾巴哈說:“新知識從懷疑中產生。”我國宋代的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學貴善疑”。李政道博士說:“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提問,否則將來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而傳統的教學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改變這種狀況,要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善于思考的能力,不妨把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轉變為教師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動”起來。如:我在講“石油給阿拉伯人的生活帶來的變化”時,讓學生先閱讀教材內容,然后讓學生充當“小老師”提出問題,再由其他學生幫助解決問題、尋找答案。這樣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同時他們的問題意識也覺醒了,有的同學提出:“石油給阿拉伯人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也有的同學提出了:“西亞國家是石油帶來財富的,如果有朝一曰石油開采完了,他們將如何生存和發展呢?”等等,這些問題引發了學生開放的思索,許多學生大膽設想,暢所欲言,將整節課推向了高潮。
三、引導互教互學,學會協作求知
未來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概括與吸收他人的意見等。因此,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群體合作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群體合作精神呢?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在講“不同地形的影響”時,如果讓學生獨自解決好這一問題顯然是比較困難的,因此需要小組共同討論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生分成5個小組,分別代表生活在五類地形區的居民,結合課本中的介紹,并利用曰常生活的積累,討論不同地形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農業生產、交通等方面的影響。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行動”起來,我在小組學習的要求上補充了一條:進行全班性的反饋時,可以分別答題,也可以同學之間互相補充回答,看哪一組回答最好、表現最積極。學生在組長帶領下,更加主動地學習,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卻有條不紊,因為在互學時,每一個學生都行動起來了,為了小組獲得成功和鼓勵,他們互相補充,以求答案完整、具體,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培養了他們的協作求知精神。
四、挖掘學生的特長,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初中學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區別于他人,自己擁有的特長。的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或擅長歌唱,或擅長繪畫,或擅長表演,或思維敏捷……教師若能根據學習的內容挖掘學生的特長,讓他們在課堂表現自己,學生就會通過參與,體驗到參與教學的快樂、成功的快樂,不僅能讓學生“動”起來,還能讓他們一展自己的才能,從中學到知識。如:在講《國家和地區》時,我讓學生通過繪畫、舞蹈、唱歌、小品等不同形式來介紹一個國家和地區。在小組匯報時,學生的能力大大出于我的意料。有的同學介紹丹麥時,講了安徒生的童話故事;有的同學介紹印度時,表演了印度舞蹈;在介紹英國時,有的同學還唱了剛學的英文歌曲;一些同學上網下載了一些國家的景觀圖;還有的同學在黑板上畫了一些國家的國旗……這樣不僅充分利用了每一個同學的特長,讓每一個同學都有表現自己和參與教學的機會,而且也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取了知識,使每一個同學都能在課堂教學中“動”起來。
五、調動學生,培養學生的活動意識
如果說,現代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體驗性。那么,這里的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性和意識,它要求學習不僅要用自己大腦進行思考,而且還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說、用手做等。這就要求教師善于調動學生,讓學生整個“身心”動起來,讓他們在活動中解讀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這時的教師應是一名組織者、管理者。
1.在動手中求知
如“緯線和經線”教學時,我就讓學生在乒乓球或排球等上面定出北極和南極,畫出經線和緯線,分辨出東、西和南、北半球等;學生這樣一“動”,對經線和緯線這一抽象知識,就理解得深刻透徹,教學效率非常高。
2.辯論中求知
如,在教“傍水而居”時,我出了這樣一個題目:“水對水鄉人們的生活有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哪一方面是主要的”?讓學生進行一次小型的辯論,結果班級中馬上分成兩派,一派說正面影響是主要的,有理有據;另一派說負面影響是主要的,針鋒相對。通過辯論學生把他們的想法說了出來,“動”了起來,也逐漸了解了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3.讓學生上講臺
眾所周知,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很好地掌握教學內容。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學生。學生在教其他學生的時候往往學得最好,教其他學生可以使記憶的鞏固率提高3倍。因此,教師要主動為學生創造各種各樣的“教”的機會,如讓學生面對全班學生講演、教班級里的其他學生等。這樣,學生興趣極高,課堂氣氛活躍,大部分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使整堂課都“活”了起來。
可見,如果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相信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真正“動”起來。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起來】相關文章:
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樂學”11-26
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11-26
讓信息技術課堂“動”起來11-23
2017中考作文指導:如何讓材料新起來01-21
讓課堂教學活起來11-26
如何讓肌膚白起來02-17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論文03-02
風吹草動如何造句08-23
靜中思動成語解釋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