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時間:2021-11-14 09:54:1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

  《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于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認識角、找角、折角、比角、畫角。針對這幾個環節,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學導入的環節,我從學生認識的三角形,長方形和圓形出發,用一朵云朵把他們遮住一部分,讓學生猜出他們各自是什么圖形并說出理由。從而引發學生思考:你認為角是什么樣子的?學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從而引出課題:角的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時的學習充滿期待。

  其次,在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的環節時,我讓一學生指三角板中的角,學生指出三個點。我趁機在黑板上點一點問“這是角嗎?”“怎樣才能是角?”。讓學生進行猜想教師再進行引導,把學生想象中的角表示出來。設計這環節時,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沒有從物體上找角,抽出角。而是直接通過引導把學生想象中的角展示出來。以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學生對角并不是一無所知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角建立了表象,只是對角的表象模糊,也不知道怎樣準確的描述。在點出一點后,問學生這是角嗎?學生很肯定的回答,這不是角,只是一個點。

  當教師問學生怎樣才能是一個角的時候,學生紛紛指出還有兩條直直的線。當教學到這里時,教師故意畫出兩條不是從頂點出發的直線,問學生這是角嗎?那怎樣才是。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語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學生知道卻無法用數學語言準確的描述,此時我引導學生問:這兩條直線從哪里開始畫?學生頓時反應應該從這個點開始畫兩條直直的線,當我完整出示一個角后,我清晰的聽到了幾個呼氣的聲音,忙著答道這是角。顯然學生對完整出示的角顯得很興奮。在指角的時候,我不單單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更注重請學生指出,兩邊之間形成的大小就是角,用角的弧度表示,讓學生初步感知,弧度的長就是角的大小。以便于高段的數學接軌。

  最后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征的環節時,我創設了折角和比角兩個環節。在學生嘗試折角后,讓學生談談你是怎么折的,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及標出角的符號,讓學生知道角在哪里?初步感知角的大小。當我出示邊比角長的角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都認為邊長的角大,經過一番的引導,讓學生說說哪里是角,從中讓學生明白,不管邊有多長,角的弧度線沒有發生變化。由于在引導的時候,沒有讓學生清楚明白角的大小就看角的叉口。所以在教學時,不管老師怎么引導,還是有部分學生一知半解,而我就直接出示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度無關,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其實在教學到這步時,教師可以把這一環放在一邊,可導入問學生角的大小究竟與什么有關?從而進行教學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學完之后再來研究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師強塞給學生的知識。

  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我把原來的知識傳授設計成了一連串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在教學完本課時后,我覺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們吃透了教材,我們教學設計才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學情,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2

  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于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說一說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學中,我還充分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使學生的眼腦手口協調活動,為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力求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的廣闊天地。我覺得這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

  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積極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去創新。如:設計讓學生動手去創造角,看誰創造角的方法多,有的同學用紙折角、有的同學用鉛筆擺角,有的同學用展開了尺子的活動角,還有的同學用身體做動作創造角……我還設計讓學生自學畫角的方法等。通過這些數學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創設有趣的數學情境

  數學情境的設計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助。我也努力在這方面進行設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時候,插入學生們感興趣的動畫,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有興趣的來學習有關角的知識;在找角時,設計讓學生觀察、尋找教室的角,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真正學會“生活即數學,數學即生活”。

  三、運用多媒體課件,提高課堂效率

  本節課之所以上的高效,我覺得還得益于聲情并茂的課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如果學生從實物中看到角并簡單地說出來,之后就要抽象出角的圖形,肯定會讓學生對角產生片面的認識。而利用教學媒體形象直觀地把每個物體面上的角顯示出來,本身留給學生很深的印象,再通過平移使學生脫離實物來觀察一些開口方向、開口大小、邊的長短各不相同的角,學生在觀察對比中形成對角的全面認識。

  2.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把角各部分的名稱分別寫在對應的位置上,這是傳統教學常用的手段。學生只需機械地記憶,教學重點并沒有被突出。

  教學媒體所具有的動畫演示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變色顯示,學生把角各部分的名稱牢牢記住;根據動畫的運動軌跡,學生在潛意識里保存了畫角的步驟,為以后正式學習畫角鋪路搭橋。

  對于邊不等、角度相同的兩個角,學生會認為邊較長的角大,傳統教學手段解決這個問題費時又費力。利用動畫先形象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到邊不變的情況下,開口越大角越大。接著,利用平移一個角,使學生又體會到邊長不等的情況下,仍舊通過開口大小判斷角的大小。這樣,利用視覺特效,學生不僅體會到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而且還學會了用重疊法比較角的大小,教學難點因此被突破。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3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內容。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范的數學語言來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作為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作為低段數學教研組的第一堂教研課,多少感覺有些壓力。上完課之后,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由“角”字帶給你的想法到情景圖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歸納交流。各環節過渡比較自然,而且自我感覺流暢。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并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通過思考能說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于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后來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后通過巧妙剪角游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在做活動角過程中,我拋給學生的問題是:“你發現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說不到點上。后來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么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征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著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4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第三冊的教學內容,主要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初步的認識角。這節課也曾聽過一些公開課,有過各種各樣的處理方法,但大體的也主要是認識角的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畫角、比較角的大小這三塊內容。那么怎樣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讓學生掌握這個內容,建立正確的空間觀念呢?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建立角的概念。

  學生對于角究竟有多少認識呢?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曾經有過觀察物體的學習體驗,學生覺得在長方體、正方體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說對于角的認識他們是比較模糊的,只是直覺中感覺角應該是尖尖的,另外學生也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這些平面圖形中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覺得角的認識首先應該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出發,并在這節課當中發展他的認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學導入的環節,運用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兒童化的語言“認認老朋友”引導學生把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逐個地呈現出來,而后又從學生以及認識的三角形出發,把三角形的一條邊去掉形成一個新的圖形,這個圖形就是角。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來接受角的形象。這樣的教學處理我覺得是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的,另外正確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學生對角的概念的形成。角雖然出現了,但并不代表學生就已經認識了。在這個基礎上,我又設計了一個了解學生基礎的環節“關于角,你聽到過或者知道些什么?”,學生究竟有怎樣的基礎呢?這個基礎對于后續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開展教學,也就是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只有切合學生實際的才是對學生有意義的。

  二、依存學生體驗,發展學生認知。

  數學教學一向來都是以知識和技能為重要目標的,直至到了新的課程標準出臺才有了“經歷、體驗”這樣的詞語。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自我的體驗,因為文科更需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來理解文章的意蘊,那么在理科中又為什么要提到這個字眼呢。我覺得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哪一種教育,其心理機制是一樣的,什么東西都必須是來自學生內心的,無論是知識的重點還是難點,無論是他們容易出錯的地方,只有學生自己體會到了這個點的重要性,學生才能真正的重視起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問題。體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在畫角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回顧自己剛才創造角的時候是怎樣畫的?因為有了剛才畫角的過程,學生紛紛敘說自己的畫角的步驟,這個步驟有比較成功的、簡便的,也有比較繁雜的,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說,先畫一條邊,再畫一條邊,然后再將兩條邊延長到相交點,這個方法就有很多同學認為過于復雜,都比較喜歡先畫點再畫邊的方法。因為學生對于畫角都有了切身的體驗,所以能夠認同比較好的畫法,所以,我覺得建立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正確的認識是很有好處的。體驗帶來的是一種學習的革命,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進入體驗的概念,要不斷豐富學生的體驗。

  這節課,我覺得在比較角的大小的處理上還不夠好,學生折角后比較角的大小,這個比的過程還太短,給學生提供的素材太過于開放,沒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學生觀察、比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還不夠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5

  《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但通過前測學生對于角這個圖形只有3個學生知道,有3個學生認為是直角,所以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擺一擺、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玩一玩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操作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過擺學過的圖形讓學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學生敘述找到的角時,由于自己沒有規范的引導學生怎么來表述找到的角,學生在指角的時候有點云里霧里,指的都是一個點。

  然后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小組合作找角的特征,通過練習判斷角讓學生鞏固對角特征的認識。

  在畫角環節中,我先提醒學生畫角用到的工具,還有是要畫清哪些東西,其實沒必要,只不過自己不放心,可以放開讓學生同桌交流畫角的方法后自主畫角,在電腦演示畫角的正規方法后,可以讓學生去畫和第一個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圖是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指兩邊張開的大小而不是學生印象中的哪個角面大,角就大。然后再讓學生理解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這個知識點,自己在教材處理上超過了教材本身的難點,所以在設計中自己只要點到數學上角的大小指什么就可以,沒必要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這個空出來的時間可以通過練習讓學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從正方形上剪下一個角,讓學生去選擇會是哪個角,在找的過程中學生體會角的大小。還可以安排學生創造角,讓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去感知角。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6

  “角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我們已經講完了,學生對于什么是角、直教、銳角、和鈍角都能正確的進行判斷,可是通過測試發現學生對于“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這一難點卻不理解,很多學生不能正確判斷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小。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課上通過讓學生“找角”、“折角”、“摸角”、“辨角”、“畫角”、“玩角”等操作活動給學生建立了豐富的角的表象,為什么學生還不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呢?現在回想教學過程,我認為根源在于教學角的組成時,沒有深入挖掘這部分知識的內容,只是從表面上讓學生理解了角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樣的圖形是角。()教材中沒有出現角的符號,我也沒有給學生補充這一知識,因此學生沒有弄清角的大小到底是指哪里。

  在今后教學“角的認識”這部分知識時,我認為除了讓學生充分感知角的形狀,能正確辨認直角、銳角、鈍角外,還要讓學生認識角的符號。讓學生知道兩條邊張開的地方,用弧線表示出來,就是指這個角的大小。畫一條小弧線這樣就使學生對角的大小的認識由抽象化為具體,由表及里內化了知識,自然也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明確了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我們在教學時,要認真鉆研教材,抓住教學的重難點,集體研討、商量找出突破難點的方法,這樣才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高效,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圓的周長教學反思揠苗助長教學反思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7

  本節課內容是小學數學第三冊38-39頁的內容。這是一節幾何初步知識課程,要求學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本節課我共分5部分來進行,第一部分是:情境導入,找找角。第二部分是:動手操作,畫畫角。第三部分:自主探究,創造角。第四部分:游戲活動,比比較。第五部分:聰明思考,動動腦。通過這5個環節來完成本節教學內容。

  這節課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教學對象是低段學生,他們好奇心強,同時又非常好動。于是我首先通過“猜圖形”游戲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角。通過觀察主題圖,讓學生們找角,提問個別回答,對于學生爭先恐后的舉手、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這時我讓同桌相互說,讓學生對角形成初步的認識,課堂氣氛也更活躍了。但不足的是:由于平時我的語言不夠簡練,生怕這個毛病影響這節課,于是在上課時,我時刻提醒自己盡量少說,結果在這一環節,學生找完了角,同桌相互說完之后,我只是草率的出示了課件,缺乏了總結,這是一大失誤。接下來我又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剪刀上、飲料的吸管上……找角,把這些角描出來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又讓學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來正確的摸出所找到的角。通過摸角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來總結摸角的感覺,此時我加以點撥,自然地引出:“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頂點,“直直的”地方叫角的邊。課件出示角,讓學生指出頂點和邊,通過觀察、思考得出: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另外接下來的第二部分“動手操作,畫畫角”我認為學生掌握得很好,通過觀察課件畫角,讓學生說畫角的過程,最后通過編兒歌,加深印象,牢固的掌握了畫角的步驟。在第三部分創造折角時,我做的不到位,對學生放手不夠,給學生活動的時間較短。

  最不成功的是第四個環節,我應該先出示活動角,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把這個角變大呢?”或者問:“怎樣才能把這個叫變小呢?”通過活動、觀察、使學生體會到:

  (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有變,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口”的大小有關。然后再出示:紅角和藍角的爭吵,這樣以來學生就能很快的判斷出誰大?誰小?從而也不會在這兒浪費時間。

  總之這節課,存在很多的問題,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如:課前多創設一些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8

  成功之處:

  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角是一個較為抽象的圖形,與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見到的角不盡相同。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從而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標號角以及畫角。為此,我將整節課分為三個環節:

  一是通過指一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

  二是通過找一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

  三是通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學會給角進行標號以及畫角。

  在認識角時,先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通過兩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邊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后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后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從而介紹角各部分的名稱,接著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于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畫角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回顧剛才見到的角都是怎樣畫的?因為有了剛才畫角的過程,學生紛紛敘說自己的畫角的步驟,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較喜歡先畫點再畫邊的方法。因為學生對于畫角都有了切身的體驗,所以能夠認同比較好的畫法,所以,我覺得建立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正確的認識是很有好處的。

  不足之處:

  例如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后,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于零碎。在動手實踐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夠明確,使得某些同學不知道該干什么,標號角的時候,里面不應該加角的符號,應該多加強調。

  還有在帶學生指讀、強調頂點和邊的感覺這些地方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后來拖堂,其實直接可以通過做題讓孩子們自己說出來,只是語言會不太規范,但是這時候我再進行總結就不會顯得這么啰嗦。

  另外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比如在處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時候有些倉促,應該在練習之后再回過頭來看,就比較容易了。還有學完之后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時候,應該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個大家都能看見的角?這樣就不會顯得特別亂。標號角的時候,讓學生說一說誰知道怎么標號?沒有人說,這時候應該讓大家打開書自己先看看再說,落實每一步環節,不要著急。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9

  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宗旨,讓學生觀察、猜測、思考、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創造自己的數學——生活中的數學。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精心設計每一環節,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用興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

  在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

  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積極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去創新。如:設計讓學生動手比賽折角,看哪一組折角的方法多,還設計讓學生自學畫角的方法等。通過這些數學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 注重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做數學”中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在本課中從始到終學生都處于主體地位,知識的獲得和學習方法的形成是在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形成的。從一開始讓學生找角----指角----做角----畫角等,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了自己去探究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發現并認識角,進一步體會到角的本質特征。

  但是在課堂上,還應該提高效率,掌握好時間,讓同學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同時,應該把知識簡單化,讓同學們更好理解和掌握。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0

  在《認識角》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創設《交警叔叔維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導出生活中的角,用實物(紅領巾、三角板、紙扇、時鐘等)的演示,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摸,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討論,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活動一:認識角。

  師: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你們見過角嗎?

  生1:我戴紅領巾時,發現紅領巾有角。

  生2:我們用三角板時,看見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紙扇時,看見它有角。

  生4:時鐘上的分針與時針經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門窗上也有角。

  緊接著,我就創設交警維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課的街景圖)讓學生在圖中找角,讓學生說一說看到的角。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橫道,路邊建筑,標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勢等都活動二:感受角。

  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用紙折角,然后觸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標上邊和頂點,同時討論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并聯系實際說說你在生活中還發現哪些物體有角?要求學生親自動手畫角,說說畫角的步驟,還出示一些我課前準備好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角?哪個不是角?

  活動三:探索角的大小與邊的關系。

  師:出示兩個一樣大的角,只不過是這兩個角的邊長度不一樣。(一個角的兩邊短,另一個角的兩面邊長)請學生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

  生1:我覺得角1大。

  生2:我覺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們的說法,我覺得兩個角一樣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說法,我也覺得兩個角一樣大。

  我說:請同學們不用爭了,還是大家動動手吧!自己制作一個活動角,然后看看活動角的邊張開,角發生了什么變化?邊合攏,角又有什么變化?角的大小和角的兩邊的長短有什么關系?

  學生們忙起來了。不一會兒,許多學生就把手舉得高高的。

  生1:兩條邊張開,角變大。

  生2:兩條邊合攏,角變小。

  生3:兩條邊張得越大,角就變得越大。

  生4:兩條邊合得越緊,角就變得越小。

  生5:教師,我用的是同一個活動角,這個活動角的兩邊長短不變,角卻會隨著兩邊張開度的大小而改變。我斷定:角的大小只與兩邊張的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這時,班上的學生都不約而同地點點頭表示同意生5的說法。

  數學課上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是必要的,這不僅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又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1

  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于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剪一剪等教學形式,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學中,我還充分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課件中形象生動的情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為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我覺得這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課題引入。

  課始,利用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叮當和大雄,他們的對話:什么是角?由此向學生呈現一幅校園情境圖,校園中老爺爺手中的剪刀、老師手中的三角板、足球門架,操場的四角、鐘表等等,讓學生有直觀上的認識,然后繼續觀察吸管、水管籠頭,剪刀,從中抽象出角,并讓學生說說什么是角?然后老師在告訴學生準確的定義,這樣做把角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中,同時也為探索新知作準備。

  2、加強操作活動。

  通過折、剪、畫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建立具體感性認識,從而輕松理解并掌握各種特征,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在做角這個環節中給學生準備了許多學具:圓片、不規則的紙片,一根毛線、兩個紙條和一枚圖釘。讓學生任選一樣或幾樣來創造角。這一環節給了學生充分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3、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上。

  本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這個知識點很抽象,很難講解清楚。在這一難點的突破上我是這樣做的:取了教學上用的圓規,邊活動兩條邊邊說角有大有小。也就是先確定角的大小的概念,讓生明確什么是角兩條邊叉開的.大小,然后讓角一點點的變大,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觀察,角發生了什么變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接著讓角一點點的變小,讓學生觀察,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這個操作過程形象、直觀,取得較好的效果。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2

  在教過《角的初步認識》后,幾乎大多老師都有同感:教學角的大小是這節課最不容易突破的難點。其原因,可能與之抽象化有關吧。因而,每位老師在教學角的大小時,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演繹的更加形象、直觀,以便于低年級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時期,人的思想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在突破這一難點上我幾經思考,終于找到了一種既省時又簡便,實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為止)。下面我用對比的方式,談一下自己的切身體會:

  記得最初教學這一難點,當時極為推廣采用小蜜蜂課件來幫助學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識:電腦會同時出現兩個一樣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個角的兩條邊非常的短,當學生一口認定兩角一大一小時,電腦便會形象演示兩角通過移動重合,讓學生感受兩角是一樣大的。這看似非常形象的電化教學方式,在今天看來,未免有些強加于學生了,因為這還是兩個抽象的角,始終會有一部分學生疑惑為什么兩邊長的角會和兩邊短的角一樣大呢,所以很難向學生說服: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而后,教學這一難點,由于當時教育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鉆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倆分別用一個圖釘和兩個硬紙條做個角,由于我事先在紙條上做了手腳,所以他們做出來的角,一個的角的兩邊很短,一個角的兩邊很長,當我要求他們想辦法使兩角一樣大,大多同桌倆都能將之重合,但仍會有部分學生堅持說這重合的倆角不等,原因兩邊長的角大,這時我會剪掉長出的那段邊,學生則說這回倆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撥動這對既重合兩邊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個,使之兩邊張開的角度變大,趁機問學生倆角一樣大嗎,學生馬上說不一樣大了,因為張口變大了,我便反問說可這倆角的邊一樣長啊,學生說可張開的口變大了啊,我說這回你們可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了吧。因該說這種直觀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說服力,但對于小部分后進生而言,仍顯的比較復雜,很難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數學,我驚喜的有了新的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這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有沒有關系”學生很容易發生爭執,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上的一段實例:師:其實,在大家的身上也藏著角呢!誰發現了?生:兩條腿叉開來是一個角。師:下面咱們就做個游戲,看誰的反映靈敏?師:把你的角變大。(學生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大)師:你的兩腿變長了嗎?生:沒有。師:把你的角變小,再變小。(學生把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小,再變小。)師:你的腿變短了嗎?學生哈笑:沒有啊,老師!師:游戲好玩嗎?剛才,你的角一會變大,一會變小,那你的腿沒有變長或變短?全體學生哄笑:沒有。師:那你們說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還有關系嗎?生異口同聲:沒有!師:對了, “角的大小只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這樣,通過從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說服力的角,輕輕松松的很容易解決了這個教學多年的老大難。從而也啟發了我,生活中的數學到處都有,只是我們的眼睛缺少發現。今后,我會利用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盡可能的挖掘、開發生活中的數學,讓生活更好的為數學服務,讓數學更好的應用于生活!

  對于“角的初步認識”這一部分的知識,新課標中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角,直觀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設計時,我沒有過多的加深知識難度,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關角的初步知識。

  1、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角的表象。

  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很多的角,但對于數學意義上的角,還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⑴找一找,先從主題圖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圍的角;

  ⑵折一折,讓學生參與體驗創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體驗角的特征;

  ⑷說一說,將角的知識還原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進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

  ⑹畫一畫,對角的認識的提升,能力的培養。

  在找——折——摸——說——做——畫幾個步驟中,學生調動了生活經驗,充分的運用感知覺,饒有趣味的自我建構了角的概念。

  2、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

  我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積極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去創新。如:在讓學生自己制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情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這里學生做的時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知道發現并創造出來。我在這時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說出他說的角是指哪個,問就這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并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積極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通過這些數學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3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內容,由于需要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首先設計教案如下:

  以“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與“結合生活情景能辨認角。”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重點是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將初步學會用尺畫角設計為教學難點。同時準備好白板課件,教具、學具等。將教學過程設計如下:首先開門見山,揭示課題,用白板出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同時板書課題。接著情景導入,實踐探究。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認識角。通過出示實物圖,提問觀察這幾幅圖,你能找到角嗎?由學生觀察圖,并且交流信息。接著教師用線標出角。隱去實物,再讓學生仔細觀察,請學生說一說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并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在教學時發現這一環節對白板的操作運用不足。用自己的身體擺出角。設計的第二個環節是活動角。請學生用學具制作出一個角。教師展示將角的兩條邊張開大和小的兩個角。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在這一個環節中對學具的運用不足。設計的第三個環節是畫角。教師示范畫角,并說明:先畫一個頂點,再從這個頂點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了一個角。學生練習畫角。課后覺得可以讓學生先畫。

  接下來是鞏固練習,拓展延伸部分。銜接回顧環節。通過兒童歌謠回憶所學知識。最后找一找,和同桌說一說你周圍哪些地方有角?由于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到最后一步時明顯時間還有很多,還需改進。

  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本節課我注意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匯報交流,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認識角;在討論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在不同觀點、創造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有所欠缺:在教學時,教師講解稍多,學生的主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教學任務,害怕學生弄不懂,理解不了,導致我在課堂上學生在動手操作,而我在旁邊不停地講。今后,我盡量做到放手去鍛煉學生,相信學生,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4

  《角的初步認識》主要教學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體現數學教學內容“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首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找身邊的角,使學生對角有初步鷹爪感知,形成初步的印象。然后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模型,在感知模型后再次回到生活,尋找周圍的角。讓學生貼近生活學習數學,使抽象的數學圖形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有親切感,易于接受的事物,使學生能自覺地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思考、解決周圍的問題。在教學直角時,我多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參與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來體驗認識直角,并讓學生發現我們可以通過三角板畫出直角。

  在學生動手畫角的時候,要及時給予學生肯定,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數學教學一向來都是以知識和技能為重要目標的,直至到了新的課程標準出臺才有了“經歷、體驗”這樣的詞語。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自我的體驗,因為文科更需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來理解文章的意蘊,那么在理科中又為什么要提到這個字眼呢。我覺得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哪一種教育,其心理機制是一樣的,什么東西都必須是來自學生內心的,無論是知識的重點還是難點,無論是他們容易出錯的地方,只有學生自己體會到了這個點的重要性,學生才能真正的重視起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問題。

  體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在畫角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回顧自己剛才創造角的時候是怎樣畫的?因為有了剛才畫角的過程,學生紛紛敘說自己的畫角的步驟,這個步驟有比較成功的、簡便的,也有比較繁雜的,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說,先畫一條邊,再畫一條邊,然后再將兩條邊延長到相交點,這個方法就有很多同學認為過于復雜,都比較喜歡先畫點再畫邊的方法。因為學生對于畫角都有了切身的體驗,所以能夠認同比較好的畫法,所以,我覺得建立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正確的認識是很有好處的。

  體驗帶來的是一種學習的革命,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進入體驗的概念,要不斷豐富學生的體驗。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于幾何類的知識很抽象,他們思維轉不過來,雖然課堂上回答得很好,但從作業、練習方面來看,學生掌握不是很好,因此,課后,我向同組的老師請教,在幾何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很抽象。

  課后我覺得在比較角的大小的處理上還不夠好,學生折角后比較角的大小,這個比的過程還太短,給學生提供的素材太過于開放,沒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學生觀察、比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還不夠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5

  我在教學“角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了一個活動角,并帶到課堂上玩一玩,然后組內交流,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們興高采烈地“玩”起來,不一會兒,個個爭先恐后地要求發言:

  生1:我們發現角可以自由地變大變小(用角演示)

  生2: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不知道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交流時,他們發現了用重合法驗證:兩個角大小一樣,初步感知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關系,只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生3:我組發現下面的圖有3個角。

  反思:

  ⒈動手實踐也是教師角色轉變的體現。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只有給學生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的動手實踐才能實現。假如我不讓學生動手實踐(玩活動角),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精彩的片斷。這正是教師角色的徹底轉變,才為學生動手實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充分展示自己的潛能,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也遠遠超出了教師所預想的深度和廣度,真正展示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潛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新理念。

  ⒉動手實踐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發展為本。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是重要的方式之一。課堂實踐證明,只要學生能夠動手實踐,實踐中有了自己的體驗,學生創造潛能就會得到巨大的激發。從這節課中,我讓學生玩一玩活動角(動手實踐),并生成疑問(兩個角誰大誰小),促使學生交流,實現了生生互動,在自由、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轉變了學習方式,收獲了“”有3個角的新知識,而這一切又恰恰是學生在充分動手實踐(玩活動角)的基礎上才實現的。

  ⒊動手實踐體現了“三維目標”的落實。

  新課程要求我們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統一落實。從這一節中證明:學生動手實踐,能很好地實現“三維目標”的統一落實。學生在動手實踐(操作活動角)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與技能”(角的認識與動手能力),同時也經歷了探求角的大小比較與什么有關的過程(過程),并在過程中學會了“重合法”(方法),當然,學生在玩活動角的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高昂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情感),真正實現了“三維目標”的落實。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案12-17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課件05-08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6篇12-25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13篇11-11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13篇11-11

數學角的分類教學反思12-26

《10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1-17

數學10的認識教學反思08-10

三年級數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3-17

分數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精選11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