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1
《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是在學生理解了小數的意義,小數進(退)位加減法后的一個提高。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小數連加和加減混合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整數加減法的運算定律同樣適用于小數的加減法,并能選擇靈活的方法解決小數混合計算的問題,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以前學生就已經接觸了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了,現在再學習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因此在教學本節知識時,我先以復習整數混合運算為鋪墊,讓學生在復習中奠定基礎,同時也無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難度。再以書上圖片資源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新知,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的特性,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自己試著算一算,然后選擇不同算法的算式,讓他們說說理由及算理,讓學生親身體驗算法的多樣化。從中享受參與學習的快樂,品嘗成功后的滿足和喜悅,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張揚和潛能的發揮。
最后師生一起理解并小結解決此類題目的關鍵,就是要弄清運算順序,再認真仔細的計算,在計算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節課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和計算法則都比較簡單,所以教學時沒有花費過多的時間,主要是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和比較,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和自主探索學習方法的能力。關于整數加減法的運算定律適用于小數加減法也是水到渠成,課堂上注重了對學困生作個別指導。
通過練習的情況來看,本節知識點班上絕大多數學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學生計算不夠認真,沒有養成檢查的習慣,出錯率仍然很高。還有待于課后多加練習。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2
這節課是對減法的運算性質進行理解和運用這個性質進行簡便運算,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一方面要讓學生理解減法運算律,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運算律的價值。在上節課加法運算律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感受到簡便運算帶來的好處,本節課中是在此基礎上繼續提升,所以在教學時,要著重體現出學生運用減法的運算性質進行簡便計算的探索過程。
本課是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交流和班內交流兩種形式,讓學生說出自己探索出如何簡便計算的過程,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同時,必要的點撥和提升。可是在課堂反饋時,發現學生會把本節課的內容與上節課的加法結合律混淆,因為這兩種都需要在算式后面打上小括號,減法的運算性質是: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這個數減去兩個減數的和。而加法結合律也是需要把兩個數用括號相加,利用這個孩子的犯錯,我就著重強調了兩個運算符號的不同點,先觀察,再計算,這是我在教學設計時沒有想到的。
從本課整體來說,環節比較清晰,學生們對幫幫忙的導入環節很感興趣,都踴躍的舉手參與,但對小組交流展示環節處理得不夠好,學生的積極性還未充分的調動起來,例如在教學例題:在具體的生活場景買東西,我先請一名同學說出了他的解題思路,學生知道先算出買東西用了的總價格,再用自己的錢減去用了的錢,就是剩下的錢,學生獨立列式再小組交流時,思維就會很局限,基本上都用了同一種方法,而只有個別同學用了連續減去兩個數的方法。不過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獨立列出算式300-(62+38),并且知道應該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加法, 62+38=100,300-100=200。最后我將兩種做法展現出來時,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追問,得出兩種算式他們的答案是相等的,說明可以相互轉化,通過比較大家都喜歡第2種做法,提問為什么可以要計算62+38呢?學生都能統一回答可以湊成100,整百數再加一個數就簡便了。這樣對比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進行簡便計算是運用運算律的結果,同時學生也能體會到運算律的價值所在。
對減法的運算性質學生是理解了,但在練習題中卻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267-54-46=267-(54-46),這種錯誤是比較普遍的,學生對運算符號的處理還是會混淆,所以練習時一定要著重強調。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運用減法的運算性質進行簡便運算,但就是在怎樣運用簡便計算時掌握的不是很好。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于運算律的運用還不夠靈活,尤其是對運算律的逆向運用。所以在下節課中還需要舉一反三。在以后的簡便計算的教學中需要加強簡便意識的培養,學生缺少的是簡便意識,精選題目,體現出簡便的優勢。
總之,通過這節亮相課的展示,讓我有了這些新的體會與收獲,我將用這些成長的點滴一步步的走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師,做一個能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學越學簡單,越學越輕松的老師。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3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于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于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盡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接著,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等等。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后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后指著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么?(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 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2、加法結合律的教學的看法 在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延續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方式,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得出等式;再給出兩組式子,通過計算得到也能用等于號連接;然后學生自己舉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加數位置沒有改變,運算順序改變了,和沒變。這樣的教學顯得順暢,但是新意不夠,學生投入的激情不夠。所以我們還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題材與方法來教學加法結合律。 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于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4
“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正如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中說的:“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是機械的執行預設方案,而是注重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在課堂特定的生態環境中,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師生平等的對話,互相尊重,讓學生的真實想法得以充分的暴露,最大程度的映出學生學習的意愿,擦出思維的火花。
正如我在教學《加法結合律》一課時,不管是多數學生的想法,還是個別學生的“怪論”,我都加以重視,給學生們自主和張揚個性的機會,讓真實的動態生成的課堂演繹著學生們的異常的精彩!
當學生們已經掌握了加法結合律并能運用定律解決問題了,我開始讓學生們看書質疑。這時,一名學生說:“老師,我覺得書上用字母表示的加法結合律:(a+b)+c=a+(b+c)等號左邊(a+b)+c可以寫成a+b+c,本來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號的。”這一席話馬上引起了全班的贊同:“對呀,自左到右算a+b就行了!”教了這些年學時時提醒學生記住定律的字母表達式,還從來沒有一個學生對書上的運算定律的字母表達式提出異議的。新課改賦予了學生們更多挑戰權威的勇氣,給予學生們更多創造、思考的靈氣。那么我一定要更加關注課堂的這種動態的形成,讓學生占有主體學習地位,讓我的課堂更富有生命的活力。所以我已經學會了靈活機智的調整自己的教學過程,把問題再拋給學生,盡量放手讓學生們自己提出問題、共同探討、再解決問題,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你們覺得該怎樣表示加法結合律呢?”我趕緊反問到。生:“a+b+c=a+(b+c)還可以a+b+c=a+(b+c)=b+(a+c)。”我不禁佩服這個學生的精彩發言了。“這樣一來,算式中還運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換律!”同學異口同聲。“怎樣用文字表述呢?”“三個數相加,把其中任意兩個數先相加,再加第三個數,和不變。”說的多好啊,不是象書上說的“前兩個”,也不是“后兩個”,而是不管先加哪兩個都行。“我還覺得不止三個數,更多也可以,幾個數相加,先把先把其中一些數相加,再和剩下的數相加,和不變。”“很好!大家很有發現的眼睛和思考的頭腦。”我趕緊給學生們以鼓勵,讓他們沉浸在充滿成就感的快樂之中……
是啊,當我們把教學看作是師生雙方共同探討新知、課程內容持續生成的時候,一節課究竟是怎樣的過程,已經不是我們教師能夠在備課方案的預先設計中能夠把握在手了。它需要教師在課程預先設計的基礎上,循著學生思維的起伏、情感的波瀾隨時地調整教學環節,動態地生成學習內容,展示課堂教學真實性的精彩。隨后,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分配的學習中,學生們都學會了安自己的意愿和思考總結自己的定律。象除了書上的(a+b)×c=a×c+b×c,還總結出(a-b)×c=a×c-b×c和a×c+b×c+c=(a+b+1)×c、a×c-b×c-c=(a-b-1)×c等等。由此看來,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學生們的想法,放飛思維的翅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自己的學習經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那么我們將會欣賞到學生們演繹的繽紛精彩!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5
“四則運算”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四則運算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內容占小學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計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對四則運算順序的理解
通過學習學生基本能記住掌握四則運算的基本順序,即先括號內,后括號外,先乘除后加減,單一加減或單一乘除要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學生雖說能記住,但在實際的練習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或者說是誤解應值得教師注意。(1)對“先”字的理解,我發現在很多學生的練習中出現誤解現象,他們認為先算的就應該寫在前面,如計算12+(13—4)—6就會這樣些=9+12—6把先算的括號寫在前面,還如12+5×6—15就會這樣寫=30+12—15,打亂運算的順序。(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減”時誤認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減法,如計算12÷3×2寫成=12÷6=2,計算12—3+6就寫成=12—9=3。而實際所謂先乘除后加減是指乘除哪種運算法則在前九先算哪種,加減也是。
以上兩點對“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現的誤解現象值得教師注意糾正指導。
2、很多學生在解答如“326與290的差去乘18與24的和,積是多少?”一類的問題時,對“與”、“和”兩個字的含義理解出現誤解,特別是“和”的含義。在學生的練習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出現錯誤,不理解其意思導致出現錯誤。“和”在題目中是表示連接兩個數字的關系的連詞使用還是表示運算法則中的加法來使用,老師一定要給學生將清,引導學生區別,正確的理解含義并寫出正確的四則余混合算式。
3、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算式說出來。(如x除以a減b的差。)這也為學生對文字題的理解打下了基礎。
4、遇到學生錯誤的典型例題時,進行錯誤的辨析,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在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6
學生對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較好,可運用這兩個定律對一步加法和乘法進行驗算。基本能夠靈活運用。
然而對于加法、乘法結合律則運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則更為糟糕。細想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學生現在只是能夠認識,弄明白這三個運算定律,還不明白這幾個運算定律的作用和意義。(除了少部分思維敏捷的學生之外)第二,學生能正確的分析算式,并正確的運用運算定律,對學生的已有基礎提出了不少的考驗,如42X25,運用運算定律計算這個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為20和5,這樣即使運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這主要是因為學生還沒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這個重要的因素造成的。這里簡單的描述為數學“數感”吧,還有125和8得1000一樣。第三,有的學生甚至運用運算定律折騰了一番又回到了原來的算式。
綜上所述,解決辦法只能是多講多練,不斷的培養學生的數感,在不斷的重復練習過程中,體會應該如何運用運算定律。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7
非常巧合四年級上學期我所上教研課的內容也是《混合運算》,感覺這兩節課在編排上有許多的類似之處:從生活情景入手理解混合運算的順序、試一試、改錯中體會混合運算的注意點、對比練習中明白運算符號不一樣引起運算順序的不一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混合運算的價值等等。明顯感覺四下的混合運算雖然計算的步數比較多,但是學生有遞等式書寫格式和兩步計算的經驗,新課學習非常輕松。 教學中我從復習兩步計算的混合運算入手,讓學生說出熟悉的兩步混合運算的順序,為教學三步計算的混合運算掃清知識障礙。然后直接出示一道三步的混合運算,讓學生觀察與原先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樣,該怎樣算?這一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新學習的三步計算的混合運算與兩步計算有著內在的聯系,可以把三步運算轉化為兩步運算;直覺意識到三步計算的混合運算與兩步計算的混合運算都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不含括號)。
教材中新課的學習研究就是從商店購物這一學生熟悉的場景開始的。中國象棋每副12元、圍棋每副15元,李老師買2副中國象棋和3副圍棋一共用了多少錢?教材中只給了一個問題,多數學生列出12×2+15×3后能夠結合情境理解計算的順序,但是這時候引導學生總結計算的順序感覺特別地單薄,所以我又增添了兩道混合運算:12÷2-15÷3、12×2+15÷3這兩道算式,并給學生提供了多條信息:中國象棋每副12元、圍棋每副15元、中國象棋一共12元、圍棋一共15元、買2副中國象棋3副圍棋。讓學生根據算式選擇合適的信息,看看能夠解決什么問題。學生能夠很快說出每道算式先算什么,但是通過討論才比較勉強地說出了算式的含義。一方面感覺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強,另一方面覺得這樣的設計是不是徒增了學習的困難,如果沒有豐富的素材該怎樣引導學生來總結運算的順序?
從學生的練習情況來看,沒有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先乘除后加減的順序基本都掌握。想想做做的第一題有4小題,學生出現的典型錯誤是第4小題,當三步計算轉化為兩步計算后出現了“減在前、加在后”的情況,學生習慣于加減的口頭表達順序,計算時不由自主地就先算加后算減了。課中我沒有完成書中的改錯題而是結合學生此處的錯誤進行了重點評講。
這一環節我還引導學生做了一個梳理,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按什么步驟來解答:一、看(觀察算式中有哪些運算)二、畫(把先算的一步畫出來)三、寫。不能讓學生的觀察流于形式,一定得讓他們經歷這樣一個畫的過程,久而久之學生才能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家庭作業中發現學生的錯誤比較多,計算的順序不存在問題,多數是一步計算或口算不過關,與眾多的計算教學一樣的,需要在提高計算的正確率上下功夫。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8
一、著力引導學生自主探尋、整理數學知識
首先出示六道不同運算順序的計算題,讓學生口答正確的運算順序,即每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讓學生充分回憶運算順序的相關知識,體會運算順序的不同。在學生充分回憶運算順序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自主分類,在小組中充分交流,從而整理出三類不同類型計算題的的運算順序,達到整理復習的目的。接下來我在學生歸類的基礎上進行運算順序的提煉,“同級運算,從左到右”;“兩級運算,先算高級”;“含有括號的運算,括號優先”,來強化學生的認知。
然后在復習、強化運算順序的基礎上,再出示幾種與剛才六道不相同的計算題,檢測學生運算順序使用的正確與否。
接著以最后一題為切入點,引出運算律這一概念,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運算律與運算性質的復習中來。讓學生在小組中回憶并整理學過的各種運算律,并舉例說明,注重概念定律與實際的結合。
最后趁熱打鐵,加以引導:“其實減法和除法也有一些運算順序,能讓計算變得簡便,回憶一下,相互交流一下。”進一步豐富學生運算規律的知識,促進學生對運算規律的認識。
二、注意練習的層次性和形式的多樣性
在充分復習運算順序和運算律的基礎上,我還開展了三組有效的練習:
第一組:填空。
第二組:判斷。選取學生常出現的錯誤,讓學生進行判斷改錯,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相關運算律及運算性質的認知。
第三組:簡便計算。這里進行強調:在計算中要仔細觀察,有些不使用運算律和運算性質也可以簡便計算; 有些題目無法一眼看出能否簡便,但在計算過程中可以簡便計算,更深一層的挖掘運算律及運算性質,體會實際運用中有時可以用平時積累的經驗來簡便計算,有時在計算過程中使用簡便計算,強調靈活運用的重要性。
存在的問題:
1、由于間隔時間較長,大部分學生已經把運算律的內容忘記,導致不能靈活運用,從而達到簡便運算的目的;
2、部分學生甚至不能掌握運算順序,即:先算乘除,再算加減,有括號的先算括號里邊的;
3、在計算過程中,仍然存在以前的問題,如:小數與分數的加減,整數、小數、分數的乘除運算。
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我認識到:只有使他們真正理解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和運算律,在計算過程中做到膽大心細,而要做到這些,任重而道遠,必須找到一些典型例題,加強這方面的練習強度。相信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在四則混合運算中游刃有余。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9
四則運算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四則運算的知識和技能是聾啞學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掌握四則運算順序,能夠正確地進行混合運算,不僅僅豐富了計算知識,提高了計算潛力,為進一步學習其它運算做好準備,同時也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潛力。
運算順序學生以前接觸過,簡單的脫式計算也涉及到,但運算順序仍然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雖然講解例題時學生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但在作業時,有的孩子寫完算式之后就開始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甚至遇到不夠減的時候還把被減數和減數顛倒位置。這說明了看似簡單的運算并不是只要記住運算順序就能計算。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在于:
1、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使解題的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促進學生掌握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在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光和空間,放心地讓學生去想、去做。讓學生有進行深入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使每個人的思維潛力都得到發展。當然,由于知識經驗的不足,有些學生會得出錯誤的答案,但這些“錯誤答案”閃爍著學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學生們最樸實的思想、經驗最真實的暴露,是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反映出學生建構知識時的障礙。我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做完后互相講解,找出錯誤加以改正。應對錯誤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獲得新的啟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識體系。
3、教學時,我注重學生表述能力的培養,聾啞學生由于語言障礙,不愿說話,在敘述解題思路時,不能用恰當的語言表述,我引導學生來描述解題思路,說清道理在計算。可能開始時學生不習慣,但要逐步培養這種表述方法,以后就不會再成為難關了。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
1、在設計教案時沒有把整節課聯系起來,過渡比較生硬。
2、學生發言不用心。
3、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4、對學生的預設不夠,缺乏靈活的應變潛力。
改善措施:
1、在教學中創設一個情境,把復習和新授自然地聯系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使用激勵性語言,和多種途徑讓全體學生發言。
3、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設,做好靈活處理的準備。
4、把握好各環節的時間,每節課后做好反思,不斷改善教學方法,積累教學經驗。
5、和其他教師多學習,逐步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
6、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幫忙養成自覺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同時提高計算效率。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10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引導我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很好地應用數學知識。 我在教學乘法的運算定律這部分知識時,作了以下一些調整:
按照教參中的教學進程安排,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需要分兩課時完成。我認為將兩課時可以合并為一課時。首先,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與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相似,由兩條加法定律猜想到兩條乘法定律,難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兩條乘法定律一起學,一方面有利于比較區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實際應用,事實上在計算應用中,這兩條定律通常是結合在一起應用的。但是教學后發現,學生在應用時情況較好,但對兩條定律的區分不夠明確。
于是,在接下來的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運算教學時,我出示了大量的習題,分組沖關奪紅旗比賽,讓學生通過計算從中去發現問題,并從數學角度去探討問題,然后再通過舉例驗證,讓學生直觀感知乘法中的一些變化規律——任意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因數位置不變,改變計算順序,積也不變。
這樣,學生參與非常積極,在驗證的過程中學生把乘法中的這種變化規律,心領神會。由此,學生在進行簡算過程中,得心應手,不但學得愉快,而且用得靈活,效果較好。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我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推理等途徑引導學生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異同系,自主發現并驗證、歸納這兩個運算律,初步感受運算規律作用,有意識地讓學生應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
一、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運算,得出課題,讓學生由課題思考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這樣設計使教學活動的探究性更濃一些,同時也為接下來的學習留下了創新的空間 。
二、新授環節,我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讓學生結合相關信息,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學生都能準確提出問題,這為接下來探索規律奠定了基礎。在這個環節,我進行了創新處理,讓學生開放思維,盡情提出問題,并將本節課探究活動必要的三個問題同步呈現出來,同步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同步通過口算揭示等式,為下面的探究運算律做好有效的鋪墊,促進后面探究活動更加緊湊流暢。在首次探索運算律,學生還不懂得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環節探索加法交換律的設計中,加強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按照“猜想——驗證——總結”的模式深入探究規律,為今后探索數學規律,起到方法上的導向作用
三、在自主探索加法結合律這一環節,我在初步引導學生觀察等式特點之后,放手讓學生在合作組中自主探索第二個規律,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探索規律,學以致用。
四、最后,我讓學生說一說上完這節課的心里感受。學生對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兩個定律,也會運用,效果還可以。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12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于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于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盡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接著,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等等。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后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后指著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么?(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
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2、對加法結合律的教學看法
在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延續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方式,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得出等式;再給出兩組式子,通過計算得到也能用等于號連接;然后學生自己舉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加數位置沒有改變,運算順序改變了,和沒變。這樣的教學顯得順暢,但是新意不夠,學生投入的激情不夠。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含有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體會括號的作用。關于四則混合運算的計算,在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前我先引導學生復習了加減混合運算、乘除混合運算、乘加、乘減、除加、除減兩步的混合運算讓學生回憶沒有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為突出括號的作用提供對比材料。接著出示:96÷12+4×2沒有括號的三步四則混合運算,讓學生嘗試解答。再通過一式多變的形式,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有小括號、中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括號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原以為只要學生掌握運算順序就可以進行計算了,但從課堂情況看,不容樂觀,學生在四則混合運算中主要出現以下問題:
(1)書寫格式不對,先算的部分移了下來,還沒有算的部分丟了不要;還有等號和題目對齊。
(2)知道運算順序,但還是把先算的結果寫在前面,不算的部分移在后面;
(3)小括號里有兩步計算,還沒有算完小括號里的第二步就把小括號去了。
(4)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在先算小括號時,把中括號也同時去掉了。
(5)不算的部分往下移時移不全。
(6)抄錯數字、運算符號的時有出現。
以上的錯誤需要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和長期的計算習慣訓練。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14
教學《四則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學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讓學生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學生達到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練習中忘記運算順序的情況常會出現。單純的機械訓練,學生只會覺得數學枯燥無趣,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本單元第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嘗試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創造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和小括號的意義。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自主的,學生的選擇是開放的,學生的表述也是多樣的。
反思本單元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2.給予學生發展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思考的主動權。
3.計算教學因解決問題而精彩,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
例1、例2是在學生已會計算的基礎上總結概括運算的順序,運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問題情景,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再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進一步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讓學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效果好,但作業中,發現有同學沒有仔細讀題,發生不該有的錯誤,還有的計算錯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絕大部分的同學能從例題中理解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減,然后運用正確的運算順序計算。但個別孩子運算順序弄不清,格式有錯誤,需個別輔導。
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運算順序,總結運算順序,學生探索出了多樣化的解決策略,并能在運用中創新,教學效果不錯。出現的問題:個別學生弄不清運算順序,需個別輔導,個別學生第一步算好后忘了把剩下的部分按原來的位置照抄下來,有的同學計算正確率不高,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對癥下藥。
關于0的運算,加、減、乘學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夠掌握,但除法中0的運算,還是有困難,特別是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學生不太容易理解,應該多舉例,加深印象。
應用題中季度的理解學生還有一定難度,應該重點講解,同時復習好平均分的意義。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15
成功之處:
1、通過一家三口去“冰雪天地”游玩要買門票的情境圖引入,當課件播放出這個圖片的時候,學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學生特別喜歡,積極的投入到了這節課中,認真的思考起老師提出的問題。
2、在本節課的練習中設計了一個“找朋友”的小游戲,其實就是平時學生所做的連線題,我設計成了幾個小帽子,讓學生分別戴在頭上,來找和自己的計算順序相同的。通過這個游戲,我發現學生參與度廣了,平時不喜歡舉手的學生,小手也舉得高高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也使枯燥的課堂變的活躍起來了,也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復習和鞏固。
3、注重對學生自學和合作能力的培養,本節課中對應用的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自己來提出,自己來分析的,這樣讓學生親自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不足之處:
1、在復習的時候用的時間比較多,使得后面的課程比較倉促;
2、練習設計的不過多樣化,使得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就比較多。
總之來說,本節課基本上學生對于新知識能有一個很好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把本節課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慢慢改正。
【四年級數學《運算》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的運算》教學反思09-17
分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5篇12-26
分數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5篇12-26
《混合運算解決問題》教學反思范文05-14
數學教學反思10-28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12-23
《用數學》教學反思11-09
數學的教學反思12-27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