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1
現在就學習力、想象力、記憶力等幾個方面對本次考試進行以下分析:
一、試卷評析
1、試題結構
本次考試總分100分,考試時間是50分鐘,共設了九個大題。第一大題是填空題,占分20%,第二大題是計算題,占分20%,第三大題是判斷題,占分5%,第四大題是選擇題,占分10%,第五大題填上“+”、“—”、“×”、“÷”題,占分6%,第六大題是畫圖形,占3%,第七大題是列式計算,占分6%,第八大題是解決問題,占分18%,第九大題是畫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占分6%。
2、試題特點
從試卷卷面情況來看,考查的知識面較廣,類型比較多樣靈活,同時緊扣課本、貼近生活。既考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計算、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顧及了各個層次學生的水平,又有所側重。這份試題尤其注重對基礎知識的檢測,以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總的來講,該份試題比較淺顯,學生對所考的知識點都基本掌握。
二、答卷分析
現將本次檢測的情況就學習力、記憶力、想象力等幾方面簡單分析如下:
1、三種能力類型題分布
(1)屬于記憶力的題目有第一題第1、6小題,第二題1小題。這些題目主要考查學生對口訣及直角、銳角、鈍角概念的相關知識的記憶情況。
(2)屬于想象力的題目有第一題2、3、4、5小題,第二題第2小題,第四大題的3、5小題,第五題,第六題,第七大題的1小題,第八大題的2、3。這些題目都類似課本題目,只換了一些數據,主要考查平均分、用乘法口訣求商、圖形的變換以及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
(3)屬于學習力的題目有第三大題,第四大題1、2、4,第七題2小題,第八大題的1小題,第九大題。主要考查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文字敘述判斷以及對將知識轉化和實際應用。
2、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1)記憶力的題目學生考得比較好,對于口訣以及直角、銳角、鈍角,絕大多數學生已經耳熟能詳,理解并掌握了,所以考這類題目,難不倒他們。但是仍有極少數學生對角的概念記不牢,把銳角和鈍角的概念混淆,因此填空時出現“鈍角比銳角(小)”這樣的錯誤;當然也存在少數學生對口訣還記不住,導致計算出錯,比如63÷9=4。還有個別考試時不夠細心,把“54+6”看成“54÷6”。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各類數學概念的理解及口訣的背誦訓練,利用早讀、課前或上下午返校的時間,讓學生反復熟讀、背誦,而且要讓學生真正領悟其意,會用。
(2)關于想像力方面的,眾觀本次考試,想像力的題目考得還是比較理想,大部分的學生對于課本的只是掌握的比較好,對于類似的題目能很根據已有的知識,很快找到答案。比如平均分、兩步計算、平移與旋轉、解決問題等這一類的題目,書本上已經出現很多類似的題目,學生練得多了,自然就學會了方法。因此在本次考試中,這些題目很多學生很快就能準確不無地寫出答案。但是少數學生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答方法把握的不是很好,因此在填空題第4題和解決問題的題目約有20%的人失分,而且有不少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題目中沒有答語。此外部分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審題能力還有待提高,比如6×5-15、48÷8+34等題目,計算錯的人較多。還有第五大題填上“+”“—”“×”“÷”,錯誤的原因是沒有看清楚數字,粗心導致失分。第六大題畫出將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后的圖形,有8人失分,原因是平移了9格,或者把線條畫出格了。
對于學生存在這樣的失誤,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加強訓練,讓學生理解并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同時要多練,且形式多樣地加強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在計算題的教學中,要使學生透徹地理解算理。還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分析題目,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真讀題、審題好習慣。
(3)學習力的題目在本次考試中占的比例不少,學生該類題目相對前兩類題目來說,考得稍差一些。尤其在判斷題,第2小題“除數是6,被除數是54,商是9”、第5小題將“8+22=3054-30=24寫成一道算式是“54-(8+22)=24”這兩道題有10人判斷錯誤。第七大題的第2小題“33加17再減10,是多少?”有4人把“17”看成“7”。第八大題第1小題看圖列式,有少數人沒有理解圖意。最后第九大題畫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學生都基本掌握畫的方法,但少數學生沒有用尺子或三角板來畫,畫的兩條邊不直,而且還有一個學生畫了兩個直角。
介于這樣的現狀,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知識的遷移,教給學生分析題目的方法,讓他們懂得變通,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進行解題,培養他們的分析、推理、邏輯能力。。平時練習的設計多訓練發散學生的思維。此外加強對后進生的輔導,使全班的學生得到均衡發展。
觀本次檢測,可以看出學生的記憶力還是比較好的,比上個學期有了明顯的提高;想象力也不錯,較上個學期來看是有提高的。試題中跟教材里題型類似的題目很多學生也能做得出來。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2
轉眼間,半學期就過去,這半學期的學習是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互動完成前半段的學習任務的。數與代數方面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混合運算”“運算律”,空間與圖形中認識了“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對稱、平移和旋轉”。下面就對這半學期做個總結:
一、教學情況
在教學數與代數上,由于學生對數的認識有比較好的基礎,所以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時,學生基本能掌握計算的方法。在教學“乘法”時,我我遵循了以下教學原則:
1、復習溝通,建立聯系。在教學新知識前,先簡單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目的在于回憶已學的知識,為遷移做好準備,加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2、突出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學習例題之前,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根據情景提出數學問題,并列出算式,引出例題。
3、通過觀察、探討、交流,掌握新知。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識。
4、鞏固知識、深化練習。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分層次掌握所學的知識,先進行基本練習,使學生掌握兩、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方法,再通過變式練習進一步鞏固深化,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完“乘法”再來學習“混合運算”和“運算律”,基本的計算學生是能過關,但是由于個別學生沒能深入透切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以至于不能靈活運用該運算律來進行簡便計算。
在認識空間與圖形中,我注重的是學生的實際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數學問題的存在,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從而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存在問題
教師:1、在用教材上還需繼續深入挖掘。
2、在教學上,注重教學內容的平衡,使得優生在一堂課中有更大的收獲,還要讓學困生在每堂課中有所學習。
3、課堂上,要抓住學生知識的薄弱點,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學生:1、部分學生不懂得審理,審題能力較差,不理解題意。
2、有的學生思維能力相對比較差,分析判斷能力薄弱。
3、還有的學生因為懶惰而導致了學習基礎差。
三、改進措施
1、注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在實物操作中抽象到圖形的認識。
2、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判斷能力的培養。
3、關注學困生,采用多種方法的幫扶,給予更多的關心,做到課堂上多提問,課下多關心,對他們的作業爭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們進一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全班教學質量的提高。
4、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改進教法,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吸取經驗教訓,根據這次反思情況,制定各種有效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同時,虛心向其他教師請教,學習經驗,爭取下半學期能夠有所提高。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3
在教學比例尺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學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個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于學生不知道如何區分,什么時候該怎么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其實在這一塊知識上,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系,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學生的課堂和課后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其實并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樣的畫葫蘆罷了。
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今天又對比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于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進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及怎么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于第二個問題,倍比關系的理解,實際還是對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0000倍,圖上的1厘米實際是5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學生出現問題之后,針對學生的情況,及時地給學生適當的進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學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4
不知不覺,一學年又要過去了,我對前階段的教學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教學模式,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如下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 自我提問
在教學中,應經常進行自我提問,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于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后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我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我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后,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么等。
三、行動落實
如合作學習,小組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后,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并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后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四、教師間需互相學習
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并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么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就象我校開展各科教師互相聽課,人人參與,人人參評,這就給我們教師進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的平臺。
五、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后,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么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后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5
期末考試快到了,每學期的這個時候,總是最緊張的時候,也是學生最浮躁的時候。所有的功課都結束了,課本學完了,作業也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時間都要“老調重彈”。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既不能讓學生感到枯燥,又不能讓學生產生浮躁。這是我認為最主要的問題。我認為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是課堂效率的重要保證,它直接影響到一堂課的教學質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連他們也不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去,那老師再努力講解也無濟于事。那要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呢?我想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改進教學方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
(2)教師應注意上課時的音量。
(3)應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
每一節復習課都精心設計,精心安排,使學生每次復習都有所得,每節課都有新收獲。學生在平時測試中出錯的地方就是他們不明白的地方,也是老師要重點輔導的地方。因此,在復習時我將學生課后問題、作業本及檢測題中有代表性的錯誤找出來,分析出錯原因,從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防止期末出現類似錯誤。使每個學生在容易出錯的地方引起重視。
總之,復習是對以前學過的內容進行再學習的過程,對于學期末的總復習,其主要作用是:通過復習把以前學過內容的漏洞和缺欠補上,使知識更加完整;通過復習使所學內容融會貫通,才能使知識系統化,對問題的理解才會更深刻。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6
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在學校領導的指導支持下,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即將結束,通過本學期的辛勤耕耘,我所帶的初三三班的學生圓滿的完成了數學課的教學任務。下面就本人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堅持學生為主體。
在課堂上,堅持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老師只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去學習,并在解決一個一個問題中掌握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深入細致的備好每一節課。
在備課中,我認真研究教材,力求準確把握難重點,難點。并注重參閱各種雜志,制定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形式。注意弱化難點強調重點。我把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都分成基礎目標(交待單元內容的基礎知識)和提高性目標(熟練地掌握數學運算技巧,提高數學能力等),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并制作各種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后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后記,并認真按搜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從而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每一節的學習任務,使每一節課都學有所得。
三、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上課時注重學生主動性的發揮,發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保證每一節課的質量。在課堂內,我常常是以上節課學生作業為依據,逐個找出每一個學生的最低起點,以此結合這節課內容安排教學。講課中努力做到深入淺出,讓差生跟上。有時根據問題的深淺,選擇適當的學生提問、板演等。特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基礎的、簡單的問題,讓差生優先回答,使差生有機會表現自己,有機會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學習熱情和信心。
有時還要根據全班學生聽講時的表情、神態,適時微調講課的頻率、聲音、提問、重復。比如,上課時有個別學生有時走神,我就馬上給其簡單提問或板演,或提高聲音,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發現一些學生眉頭緊皺時,就把關鍵的地方重復講講等等。在課堂上合理分配講課和練習、思考時間,避免講得過多,包辦過多,學生練習時間少,思考機會少。
四、認真及時批改作業,有目的的對學生進行輔導。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其實是說教育的至高境界是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者,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受教育者學會自己學習,自學成才。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證,可見好習慣養成性教育的重要性。我注重狠抓習慣教育,反復抓,抓反復,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準備,課后復習鞏固,獨立完成作業,按時上交作業,當日事當日畢的好習慣。同時,對學生的作業認真批改,并分析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及時評講,使學生能及時糾正自己作業中的錯誤。本人也根據反映出的情況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對于差生,則采取因材施教的辦法,布置一些基礎性、簡單的課后小練習題或者給以分散難度的習題、作業,并加強輔導。
五、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在課堂上講解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注意精講精練,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六、注重教育理論的學習,做到學有所用。
一年來,通過開公開課,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并注意把一些先進的理論應用于課堂教學,受到各位老師及領導的好評。
總之,通過不懈地努力,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以上是我這學期的.工作總結,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及老師指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再接再厲,克服不足,揚長避短,爭取更好的成績。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7
期中考試結束了,我覺得本次期中考試的成績不是很理想,特別是優秀率,及格率不盡人意。對于本次考試有必要進行反思。
本次試卷試卷上反應出學生的應變和基礎能力還是比較差,基礎題的失分較以前稍有進步,基礎運算題較以前做的比較不理想,但是稍有難度題目的題目出錯率還是較高。由此可見學生雖然在平時做的比較多,教師講的也比較多,但學生掌握的情況不理想,沒有充分理解題目的意思,只是泛泛求解,有些題目盡管在考試之前講過但還是失分較高的,暴露出了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弱點。
1、平時教學中,特別是對基礎差的學生缺乏跟蹤輔導。在平時的教學中急于求成,沒有給全體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2、對某些差生要求不太嚴格,只求按時完成作業,沒有進行高要求,造成優秀率和及格率下降。
3、做題浮躁,不能靜下心來認真讀題,積極思考。一遇見換湯不換藥的題型就亂做,不思考。遇到靈活性較強的題,則更是束手無策,變通或舉一反三的能力不夠。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計劃從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
(一)要求學生做到
1、聽課專注,眼隨老師、腦想問題,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多思多發表自己的觀點。對學生學習上有一定目標,因人而定,讓他們有一種不服輸的勁。
2、勤能補拙,哪方面弱,就去找來專攻這類題,一般情況均是理解能力跟不上的孩子會反復出現這種情況。不能一點則通,只有多講多做,在做中去逐漸領悟。
(二)我在教學中做到:
1、在平時上課的時候要狠抓基礎知識,多做多練,切實掌握基礎知識。
2、關注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學習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3加強小組長及小組長的管理,督促組員完成練習,讓學生當老師――學生給學生講題,消除學生學習數學時對老師的恐懼感,逐漸提高成績。讓大部分學生有信心學好數學。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之中,要多下功夫,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更要多從學生方面考慮問題,對知識的傳授也要循序漸進,遇到問題要多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的成績在原有基礎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8
周四,聽了兩節公開課,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師和學生們學習互動的激情。作為從教多年的的教師,他們上課時仍然神采奕奕,充滿激情,這一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同時也讓我感到慚愧。回想自己上課,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我時常感到疲憊,有時甚至無精打采,這種狀態確實對教學不利,對提高學生的成績不利,以后一定要向她學習,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同事跳幀好心態,抓緊時間搞好復習工作。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9
本周在學校的教學要求下,我重新調整了數學教學的課堂學習模式,學生從自己到小組,有一定的提高,特別是整體的班級合作學習的意識及狀態。
另外,本周,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又聽取郭永田老師的公開課。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通過聽課,我充分感受到,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堂上的引導、組織,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態,是一節課,能否成功的關鍵。一個班級的學習氛圍也成為在這個班級能否上好公開課的關鍵。所以,下一步我的工作重心就是最大程度的調整班級工作策略,使學生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氛圍。,將數學教學的合作探究,共同進步應用到每節課堂里,讓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中。相信這樣一定能更好的達到學校教學的改革目標。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10
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教后反思
學生早已積累了有關位置知識的感性經驗,能通過一些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本節課是這個單元的第一課,喜歡并學好這節課知識十分重要。在學生對定向運動有了了解之后,再進行例1的教學就非常輕松了。在解決確定物體的位置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當出現學生在描述物體位置時只根據方向或距離其中一個條件時,我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怎樣說才能更準確呢?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發現、探索,進行實際操作,才能掌握這方面知識。我認為為學生創設實際活動的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認識方向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關鍵時期,此時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而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又是那樣的抽象。因此,在教學時,我創設了大量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掌握所學知識。例如:例1的教學,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在的位置說一說自己面對的是哪個方向?(因為我們的教室是東、西向的,學生背面剛好是東面。又剛好是早上,學生很容易聯系生活經驗想起自己后面是“東”。)“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我還來不及介紹,孩子們已不由自主地想起兒歌“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此時的我已無需多言……隨后組織孩子們改變面對的方向,確定其余方向。整堂課學生是在的活動中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例5的教學,我組織學生“當導游”,讓學生在“導游”的角色中學會看有八個方向的路線圖,能夠根據路線圖向自己的“游客”描述行走的路線。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習,學生興趣盎然,學習效果極佳。
以上,就是我對第一單元教學的反思,總體來說,就是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對教材教參的鉆研,實物教具的準備等等方向。
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本單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1、是在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2、它為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處罰,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主要內容有:口算除法、筆算除法。在教學中發現兩個教學安排上的特點:1、本單元的例題與習題,真實、自然的體現了除法產生于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中。2、教材邏輯地設計了一個個拾級而上的臺階,使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很經驗、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獲取所學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
二、、運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探究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順序為線索,以達到自主理解算理為核心。如:教學“42÷2”時,引導學生運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進行計算,并借助這兩種方法自行探究筆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計算含義,從而掌握新的知識,“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這個單元的例7。在此之前,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較熟悉了。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采用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自己學習計算方法,通過交流、討論明白當除到被除數的某一位上不夠商1就商0。同時在用豎式書寫時,這個過程可以省略。力圖繼續滲透可以利用舊知學新知的遷移能力,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
2、勤于思考,有效學習。
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的本質特點,是數學學習的本質特征。在教學中我注重將思考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操作、觀察、敘述、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敘述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領悟。教師在適當的時間僅僅在關鍵處給予點撥:說說,“5”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6減4余2,這個2表示什么?接下去該怎么計算?”“比較這兩個算式,有什么區別與聯系?”……..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習的效率。
3、合理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體會數學在生活中作用。
課標實驗教材的特點盡量使所學的數學知識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很有用,但有些數學知識點并不河南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個生活的情境。教材中創設的情境是一個蔬菜批發市場,學生對蔬菜批發市場的情境并不是很熟悉,但對自己喜歡吃的蔬菜非常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設計一個問題:“這些蔬菜你都喜歡嗎?”使學生較快地進入本節課的主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自然引入新課。
第三單元《統計》
三年級下冊的“統計”這一單元里,安排的“簡單的數據分析”這一小節,除了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的統計知識(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教學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斷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這樣一個素材作載體,把數據分析與解決問題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再一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更好的理解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讓學生認識統計圖的另外一種形式橫向統計圖,并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預測,培養學生利用統計方法推測和預見未來的意識。在新課開始之前,我一直在想,應該找到一個學生們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課前小研究,于是,我選擇了同學們每天要做的“吃早餐”作為調查對象,一來,讓學生親身體驗調查收集數據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和孩子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相信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必然有所想所思,這樣,孩子們在讀了圖表后,也能進行相關的決策。
我覺得我后面設計的判斷用那種統計圖表示學生所喜歡的體育項目這道題,在此處,顯得有點多余,還好,學生在說的時候,都持有不同的意見,也聽到了不同的同學不同的聲音。在小動物比賽跑這道題上,學生們在回答時,對于圖上提供的數據,能想到很多,這也算是學生對數據進行的一種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吧。孩子們閃現了很多知識的靈光:如鴕鳥比較有耐力,善與長跑,獵豹動作迅猛,但是耐力不強,不太善與長跑,善與短跑......
縱觀全課,我覺得條例還算是比較清晰,也能看到孩子們在課堂上的所思所想,但是,學生過于沉穩,氣氛不夠活躍,教學設計,也不夠嚴密,比如對教材的解讀和把握還不夠完美,以后還需在活躍課堂氣氛方面多下功夫。
第四單元:《年、月、日》
年、月、日這一單元是在學習了時、分、秒的基礎上。本課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認識大月、小月和二月,掌握平年、閏年。年、月、日的相關知識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的,所以,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中挖掘可以為學習所用的素材供應學生學習,并讓學生在實際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的過程中去理解、內化知識。
在備課方面,我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數學課程標準(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幾乎天天接觸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需要關注的是,不同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積累是有差異的。而且,學生關于年、月、日的知識應該也是非系統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錯誤的理解,但是都為他們學習年、月、日打下了基礎。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時,我首先安排給學生送禮物(年歷),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讓同學們交流自己了解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進一步學習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尊重學生的獨立思想。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秘的感覺;誰缺乏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圣的顫栗中如癡如醉的能力。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本節課,我首先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事實材料(不同年份的年歷卡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去發現知識;讓學生通過交流與合作,產生思維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識,接著,我安排讓學生創作記憶大小月的方法,像數學家一樣發現了用拳頭記憶的方法,他們經歷了再創造的過程。我還安排了小游戲,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記憶大小月的信心。
三、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在教學中就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現實生活的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大膽地打開門窗,讓現實生活的“燦爛陽光”照亮我們的數學課堂,讓數學學習活動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更加貼近生活,使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數學是從生活中走來,在生活中發展,為生活而服務的,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生活現象,去解決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
在最后我安排了一些實際生活中,與年月日有關的練習題,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數學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推到自主學習的舞臺上,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喜愛、不愿下課的課堂,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
思
第五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
這部分的學習內容是在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因此在計算體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課的教學目標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和體驗上要達到以下幾點:
1、在實際情景里理解并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比較正確熟練地計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讓學生與他人交流,享受獨立思考后發表自己見解的快樂,獲得成功的體驗。
3、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樹立應用數學意識。
4、讓學生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課的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關鍵:在于學生能掌握好乘的順序以及兩個積的數位。
新課程基本理念,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計算的教學,首先要把計算內容都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報紙(送信)、估座位、購書等。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探討計算方法。然后,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有意義的、聯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體會計算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且,對于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是十分有利的。于是我根據學生特點,在導入部分主要借鑒了孫老師的做法:我在課堂開始就從學校購新書入手,再現了學生熟悉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把計算設置在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之中,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使學生愿意去主動探索知識。
由于這是一堂計算課,因此非常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練習,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并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有目的性的練習就是要教師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要悉心鉆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的練習意義,確保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練習的優化。同時作業也要注意層次性,教師在編排練習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搞“一刀切”和“齊步走”。避免差生吃不好,優生吃不飽。努力做到編排練習深淺適宜,分量適當,搭配合理,使學生在自己臨近的思維發展區得到充分發展。
第六單元《面積》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該單元的第一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們周長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習和探索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重要基礎。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結合具體實例,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在教學中,我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出面積的含義,知道物體的面積有大小,并會運用不同的方法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
在整堂課中,我的課件做的比較多,因為我認為,三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師說的再多,也無濟于事,但他們的形象思維還是挺不錯的,所以讓學生在觀察老師演示課件的過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積,學生雖然說的不是太準確,但我知道,他們已經理解其中的含義了。
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積極性很高,運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圖形的面積,簡便而又準確。
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孩子們在第二冊認識人民幣一單元中已經見過了表示價格的一位小數,再加上孩子們平時逛超市的購物經驗,所以孩子們對小數尤其是表示價格的小數并不陌生,因此我把這節課的重點落在小數的讀法及表示長度的小數的意義的教學上。
課前對于如何教學表示長度的小數含義這一還節頗有困惑,其實這部分知識并無什么探究的價值,用分數表示是在第五冊已經學過的知識,不是本課的重點,不需要孩子們去探討,那么是否就直截了當地用課件來幫助講解算了呢?我不知道要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專家說這就直接說好了,學生探討不出來,而且也說明不了什么,要是一定去探討,那也可能是一種形式了。
聽課老師給我的寶貴意見主要是:
1.在課堂上如何的安排有效練習,課前要吃透教材。
2.有老師提出來比如2.6元,我說2表示(2)元,6表示6角,如能完整的說出元角分就更好了。對于新教材來說,沒有太多的教學經驗,好多地方都沒有作好,也許就像許老師說的,小學數學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一定要把小學階段的的書看一下,這樣你才能了解它大體上的內容,以后要好好充電啊!
第八單元《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作為教研組的研討課,也曾用心地進行了構思設計。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學校剛剛結束的乒乓球比賽引入,課始較好地起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而且學生也能很快地從信息中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進入數學的學習討論。課中重視學生不同解決問題思路的分析,在分析過程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討,大多數學生能完整地述至少一種的思路。
但自己認為這節課從整體的設計看,總覺得有點虎頭蛇尾,前后情境連貫不夠,而且題型設計比較單一,不利學生分析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只有別人的指出,才能讓自己更明白自己的不足,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
第九單元《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內容,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材例1編排的意圖是借助學生熟悉的題材,通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這與實際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總人數不相符合,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滲透并初步體會集合的有關思想。由于集合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里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后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因此,本節課設計時我立足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方法中選擇最優方案,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集合思想。
“重疊問題”以前是屬于數學興趣課的內容,所以學生對它的掌握程度允許有差異性,即學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現在是放在數學教材里,那么如何準確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學要求,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
在設計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使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去解決重疊問題,使學生不是在模式上會做,而是在理解上會做。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經歷建模的過程,沒有很好的直觀依托,強塞給學生的東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樓閣了。
不足之處:在第二個環節探討計算方法時,學生在算法時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總人數,而不是兩部分相加再減去重疊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讀教材,發現對于教材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的,拋棄了題目中的數學信息,更多地強調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這個問題。在今后把握教材時,應該理解好主次的關系,更準確、到位地把握。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11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教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能力,全新的教學行為。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對教師進行各層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培訓,以期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我們能夠真正肩負起實施新課程的重任。
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我完善,以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而在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但教師的個人反思活動屬于個體反思,由于受到自身素質、觀察視角、知識與經驗、專業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反思內容及程度均較低。為此,在教師個人反思的基礎上,引入“集體反思”非常必要。“個人智慧不過是草間露珠,集體智慧才是長河流水”。“集體反思”能夠有效彌補教師個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它能夠集思廣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啟迪,共同提高。只有把個人反思融入到“集體反思”中,個體反思才有更廣泛的價值,個體從“集體反思”中獲得更多的收獲。
同時,“集體反思”能夠在教師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培訓和自我完善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使集體培訓與個人成長有效整合,共同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12
《三角形的分類》是小學四年級下冊內容,是學生在對三角形有了初步認識之后進行的教學活動。我認為分類是一種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的劃分和組合的過程,三角形的分類在于給學生一種數學模型,為學生今后更好地應用三角形,進一步認識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識基礎。
所以,我把整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能夠按三角形的內角不同對三角形進行分類,掌握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特征,正確識別一個三角形。
2、認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掌握它們的特征。
3、通過觀察、比較、小組交流和合作討論探索新知,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和數學交流及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能力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是會按角和邊的特征給三角形分類。教學難點是區別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
在設計整個教學環節過程,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通過質疑培養探索精神
(1)在觀察所給的三角形,提出疑問:我們應該怎樣給這些三角形分類比較好呢?
(2)在學生找到了很多的發現時,我們現在需要把這些發現進行分類,怎么分比較好?為什么要這樣分?
(3)當學生分好類時,老師再次質疑,師問:我們給這些分類起個名字,好嗎?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全權交給學生。
通過一系列的“質疑”,讓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我把學生看成是具有能動性的創造與學習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尊重了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對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所選擇的方法和途徑,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認為學生的方案設計與教師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錯誤的,不要把學生在嘗試中的失敗看得一無是處而全盤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學生完全照搬教師,一味地模仿教師,結果只能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達不到探究學習的目的。
二、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強化操作嘗試,注重學生的親身感悟,讓學生在操作和嘗試中,增強對知識的感悟,也是本節課的一個特點。
這堂課中緊緊抓住“給三角形分類”這樣一個有價值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交流,探究分類的方法。學生分類的方法有許多,每個小組都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在這時并不急于評價,而是充分讓學生交流,學生在操作、體驗、感悟中建構了新的知識系統。如:按角的不同將三角形分類、命名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按邊的不同,明確什么叫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這樣的設計,改變了以往知識的呈現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重點突出。
三、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沒有個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耗能而低效。在這一節課中,充分注意到這一點,每次合作前都提醒學生先自己想一想,試一試,再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合作學習的優勢,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有助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13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著求知欲和表現欲。在“以學論教”的今天,結合一些具體案例,從學生的變化看課改,別有洞天。
一、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節課中,不同的學生依據不同的生活背景進行活動,自己抽象出圖形,制作出紙質的立體圖形。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立體圖形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二、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說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說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學生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正如我們所說的,“代數式在生活中”。
三、創新設計讓學生體現積極向上
在學生上網查詢,精心設計、指導下,成功地進行了“我是小小設計師”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是以七年級數學上冊的作業為課題內容設計的一節課,以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設計一幅圖,并說明你想表現什么。事先由老師將課題內容布置給學生。由兩位學生作為這節課的主持人,其他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并說明自己的創意。最后,老師作為特約指導,對學生的幾何圖形圖案設計及創意、發言等進行總結,學生再自己進行小結、反思。整節課學生體驗了圖形來自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現代數學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同時這也是跨學科綜合學習的一種嘗試。
四、合作探究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愉悅
“統計圖的選擇”教學設計和教學中,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調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業、各學科中應用的各種統計圖,調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的有關數據,必須通過實際調查收集數據,保證數據來源的準確。學生或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或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調查采訪或查閱資料,經歷搜集數據的過程,搜集的統計圖豐富多彩,內容涉及各行各業。學生從中能體會統計圖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培養善于觀察生活、樂于探索研究的學習品質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軟體自我探索
在教學《七巧板》中,教師事先讓學生上網查詢課件,讓學生去拼七巧板,改變了過去單純由教師講,學生死記的教學方式。兩個班學生興奮投入了學生。
綜合來看,新課程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教材的內容編排看
新教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輕能力重知識的要求,出現了許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內容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步子,一會兒幾何知識,一會兒代數知識,好比一臺機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學生的面前,作為教師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組裝機器。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通過半個多學期的教學實踐探究,使我清楚地認識到,必須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機械模仿教師的解題過程,死記硬背,這種方法已在教臺站不著腳。同時,新教材還有獨特的一面,那就是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考慮:七年級的學生還很喜歡色彩鮮艷的圖片,所以教材編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游戲中的數學,學學玩玩,玩玩學學的24點計算,火柴棒、排方桌等生活中的數學,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了,變的學生好容易理解了,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 從教學的方面看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和信息資源的采集者,好比“機器零件”供應商,要從講臺上的“獨奏者”轉變到后臺的“伴奏者”。教師必須要認真地鉆研教材,找準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關系。尋找相關數學資源、圖片、實物模型,創造和平共處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體會現實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決心。
新教材的優點很多,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有一些困惑: 在教學中,教師注重采用小組合作交流,共同學習,但在此過程中,好的學生能積極討論、發言、學到了很多知識,發展了他們的能力,但對于哪些調皮學生來說,討論簡直是一種放松。什么都沒有學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兩極分化日趨嚴重,作為新教師十分頭疼,如何解決呢?還有待探索和研究。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14
這次期中考試題共分六大塊:填空、判斷、選擇、、操作、計算、解決問題。題型全面、系統,概括性強,難易適宜,題量也適宜,聯系卷面和學生實際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發揮正常,考出了實際水平,但也從中暴露了學生存在的問題。下面我就把這次的考試成績情況做一簡單的分析。
一、學生做題時主要存在的問題:
1、填空題:
(1)第3小題:在1-10各數中,質數有(),在11-20各數中,合數有()。學生失分嚴重,沒有認真審題,把范圍搞錯了,漏選或多選。
(2)第9小題:把3千克蘋果平均分成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千克,每人得到全部蘋果的。部分學生仍然不理解分率和具體的數量,把二者混為一團。
2、選擇題:
(1)第1小題:因為27÷9=3,所以27是倍數,9是因數。學生仍然錯誤地認為倍數和因數是孤立存在的。沒有真正理解倍數和因數的相互關系。
(2)第2小題把一個長方形木框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不變。正確率很低,學生誤認為周長沒變面積也沒變,沒有深入思考。
(3)第4小題:把長方形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學生不仔細讀題,只是粗略一看,認為是對的,沒注意應該是平均分。
(4)第7題:真分數都小于1,假分數都大于1。學生誤認為假分數都大于1而忽略了等于1的情況。
(5)第9題:一個非零自然數至少有兩個因數。學生把1忘記了。
3、選擇題
第1、3題錯得多,學生思考問題具有片面性,不能靈活運用奇偶性解決問題。
4、計算題:
(1)約分不徹底,最后的結果不是最簡分數;
(2)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和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的書寫格式混為一團。
5、解決問題
第1、2、5題失分較多,第1題學生把每小段最長多少分米(求最大公因數)和一共可以剪成幾段混淆了,學生錯誤的認為兩個問題都是求最大公因數。第5題這筐梨至少有多少個(求最小公倍數),學生形成了一種錯誤的思維定勢,認為兩個數的乘積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卻忽略了這兩個數不是互質關系。第2題學生不能巧妙地利用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等高這個特點去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只能死套公式,卻不能靈活運用。
二、今后應采取的措施:
1、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認真專心傾聽,弄懂數學概念,靈活運用數學公式;我始終認為課堂上學習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還要在高效課堂教學上下功。
2、加強計算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認真細心做題好習慣;無論是什么樣的題型都離不開計算,數學課上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是非常主要的,所以計算還是培養的一個重點。
3、平時注重培養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真正審題的能力;
4、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加強學生的估算能力的培養。
總之,這次數學期中測試,總體效果還比較理想,雖然沒有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但有些學生是明顯有進步的。通過這次考試也發現了有些學生的缺點(心浮氣躁、學習習慣差),還需取長補短,繼續努力,真正使學生學得更扎實點,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提高學生的各種數學能力和自學能力。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15
看一看(一)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觀察過程,認識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通過觀察,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根據圖形推測、拼搭的方式,引導學生簡化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本課教學注重發揮教具的作用,讓學生自己操作觀察,取得直觀的感性認識,通過動手操作使數學知識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數學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將數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對抽象知識獲得了相當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后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
小學一年級學生,特別對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課運用很多的玩具促進他們學習,讓他們在自己喜歡的的玩具中學習數學,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觀察的過程中體驗到觀察多樣性。同時,這節課抓住教材的難點讓學生思考,培養初步的推理能力。
不足點:在較難懂的空間概念中,雖然我在教學中多次為學生創設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在發現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有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創新意識,但是感覺這節還是要多讓學生自己動腦想、動手做,在實踐中找出認識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結果,使問題得到解決。使學生的思維在這種帶有開放性的活動中被激活,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豐富了對數學學習的體驗學生自己動腦想、動手做,在實踐中更能找出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有著哪些常用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
【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反思10-28
《用數學》教學反思11-09
數學的教學反思12-27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09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12-24
數學教學反思周記11-22
數學教學反思15篇12-23
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2-28
高三教學數學反思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