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學反思(通用24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1
1981年4月初,杭州大學《語文戰線》雜志社舉辦過一個小型的“西湖筆會”,與會者有劉國正、章熊、顧黃初、歐陽代娜、陳鐘梁、范守綱、林偉彤、陸鑒三等語文教育界的名流,東道主是《語文戰線》主編張春林君。我也有幸叨陪末座。筆會的主題是探討語文教學的現狀和未來。人數既少,兼以志同道合,筆會的氣氛始終是愉快而融洽的。
當時的西子湖畔,正是早春季節,偶或還有春寒料峭的天氣,但蘇堤上的垂柳已經吐出新芽,碧桃似乎也已小蕾深藏數點紅,孕育著無限生機。這多么像80年代初的語文教壇:改革的春風已經微微吹拂,不少改革的先行者正在進行著多方面的嘗試和探索。人們似乎已經聽到了“語文教學的春天”日漸臨近的腳步聲。但是眼前,畢竟春意還不太濃,要看到一個百花爛漫的“艷陽春”,還需要等待一些時日。西湖筆會在這樣的早春時節,在這樣的西子湖畔召開,確實引起了與會者許多聯想,也平添了幾許談興。
隨著討論的進展,大家的興趣最后集中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上來。為避免空談,又覺得應該作一點實實在在的嘗試。于是決定從與會者里推出一人,借班上一次“嘗試課”。教哪一類課文呢?大家又認為首先要瞄準語文教改的“死角”開火,于是想到了文言文。多少年一貫的“串講”模式,在文言文教學中業已根深蒂固,不可動搖,似乎教文言文就得這樣,舍此別無他途。大家希望“嘗試課”教出一點新意,一改這種窒息學生性靈的`刻板教法。這可是一件不太好干的活兒,由誰來承擔呢?與會者中不乏教學的高手,事實上誰干都行,但張春林君提議:“這件事就交給錢老師,怎樣?”一言既出,大家不便反對,于是在一片“同意”聲中,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
對文言文教學,我本有自己的主見,對普遍流行的“字字落實,句句對譯”的傳統教法,素懷“叛逆”之心,并曾為此作過長期的探索。因此,什么客套話都沒有說,就欣然表示“愿意一試”了。當時定下的試教課文是《愚公移山》。事后春林對我說,當時定下這篇課文,他是有些擔心的,怕我“創新”得太離譜,比如誘導學生去批判愚公“缺乏科學頭腦”,稱贊智叟是“智力型人才”,或提出“移山不如搬家”之類的見解,因為當時正有一些同志在報刊上鼓吹這類時髦的“新”思想。聽課以后他放了心。因為我不僅沒有否定愚公精神,沒有削弱這篇傳統課文固有的教育功能,而且把“文”和“道”交融得那樣自然熨貼。他認為,傳統課文被教出了新意,決定在《語文戰線》發表這兩堂課的全部教學實錄,把它作為這次“西湖筆會”的實績之一,也作為一份向全國語文教育界發出的“改革宣言”。
其實《愚公移山》這樣教,在我,早已不是第一次了。我教所有的文言文,用的都是這種教法。早在1979年下半年,上海市郊區重點中學校長現場會在我任職的嘉定二中召開,全校老師都向校長們開了課,我教的就是《愚公移山》這一課,用的就是這樣的教法。這堂課使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遍語文教師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并終于使我在1980年初評上了特級教師。因此,現在重教這篇課文,自然輕車熟路。不巧的是,當時正患感冒,嗓音嚴重嘶啞,到上課的前一天,幾乎發不出聲,守綱陪我到浙醫大附屬醫院求醫,他讓我冒充杭州大學請來講學的“教授”,才得到了一位已經不看門診的著名醫學教授的親診,而這位教授開出的藥方,又是一種叫什么“散”的名貴中成藥,醫院里沒有,守綱陪我跑了好幾家中藥房,才總算在一家已經打烊的藥店里買到,時間己是下午6點多了。而第二天一早就要上課,真正可用于備課的時間,只有晚飯以后到入睡之前的那一小段空隙。好在我已不需要備課,否則真不知道第二天的嘗試課會上成個什么樣呢。
當時我擔心的倒不是自己怎樣教,而是學生能否適應我這種“不串講”的反傳統教法。因為《愚公移山》是初二的教材,而其時初二的學生已經學過這篇課文,因此只能借一個初一的班級。為這次教學提供班級的學軍中學雖說是重點中學,但畢竟學生是初一的,他們入學以來只讀過少量的文言文,他們能適應我的教法嗎?
那天上課,為了保持常態的教學環境,聽課者除了參加筆會的幾位外,只吸收了少量當地和本校的教師。上課之前,因學生尚未看過課文,我稍作指導后先給20分鐘時間讓學生自讀。后來的事實證明,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的時候,他們釋放的潛在能量,比我們估計的要高得多。
“老愚公多大年紀了?九十歲還是九十不到?”
“參加移山的總共幾個人?”
“愚公妻和智叟講的話差不多,兩人對待移山的態度一樣嗎?”
“愚公到底笨不笨?”
一個個有趣的話題激起了學生“投入”的熱情。
“那個京城氏的七八歲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能讓他去嗎?”當學生一時不能回答、隨即恍然大悟地叫起來“那孩子沒有爸爸!”的時候,他們簡直樂開了懷:想不到一向認為枯燥的文言文,居然可以學得這樣開心!
始終在一旁聽課的劉國正先生后來在一篇文章里回憶說:“記得我在杭州聽夢龍教《愚公移山》的時候,情不自禁地進入了‘角色’,同學生一起時而深思,時而朗笑,忘記了自己是聽課者。其他聽課的老師也有類似的感受。”
這次“嘗試”的結果,雖非完全出乎意料,但畢竟有些喜出望外。因為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借班上課,也是第一次在一個陌生的班級中驗證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對我個人來說,也是一次意義不同尋常的“嘗試”。這次雙重意義的“嘗試”,使我獲得了某種新的啟示,再看西子湖畔的早春風光,似乎悟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東西,卻又一時說不清楚——只覺得我正在思考、探索著的某種教學理念,蘊涵著一股強大伯生命力。什么理念?
我不知道。既然說不清、道不明,就只能借詩的語言來表達一點朦朧的感覺:
二月東風似女郎,
飛紅點翠寫春光。
料應難染參差柳,
先試新梢幾縷黃。
遙看蘇堤上的早春楊柳,只是淡黃一抹,盡管參差“難染”,但終究會隨著艷陽春的到來而垂下萬條綠絲絳的。
“西湖筆會”以后,黃初以“江南春”的筆名在《語文戰線》發表文章,介紹筆會盛況,文章標題就是《先試新梢幾縷黃》。莫不是我的拙劣的詩句也喚起了黃初同樣的感受?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2
由于我自身知識視野的局限和教學技巧的欠缺,這節課肯定存在不少的缺陷和不足,誠摯地期待著你的批評指正。下面,我將簡單地談談這節課設計的一些想法。
我以為,要讓語文課走出淺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法設法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體驗,引導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底層”,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觸摸文本的靈魂,激活學生的“智慧潛能”,讓他們得到精神的享受。就《愚公移山》這篇文章而言,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深入解讀文本。
一、“文化建構”是深入解讀文本的生命
新課標明確指出:“它(語文)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定性為深入解讀文本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然而,“由于對文化傳統的過度依賴和因襲,我國的語文課程建設較多表現出一種被動地適應現實的'傾向。就語文教材來看,編制者更多地把培養目標定位在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上,而較少創新意識的激發與批判思維的啟迪。”由此帶來的影響是,師生對教材有一種頂禮膜拜的心理,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便是對文本所傳達的文化進行驗證與內化,“這種驗證式的語文課程立起的是‘文化權威’,學生要做的只是認同。如果只是以對文化傳統的積累、繼承與保存為宗旨,那么語文課程將永遠作為一個滯后者的角色而存在,它既不能與時俱進,也不能引領文化的創造與發展。”
因此,深入解讀文本既強調對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更強調對文化的反思與建構。
對《愚公移山》的解讀主要流行以下幾種文化視點:一種主流的觀點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福,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這顯然是源于中國傳統的人生哲學;一種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主要是源于現代心理學的有關理念。以上解讀肯定有它的合理性。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3
《愚公移山》選自于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二課,是我國古代一篇優秀的寓言,主要講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感動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借此表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本單元的目標就是要從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進一步熟悉閱讀古詩文的方法,反復誦讀品味,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同時還要積累常見的詞語和名言警句,這也是古詩文基本要求。
這一課歷來有許多的經典教法,但大都集中在第二課時,也就是對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的評價、看法。而對第一課時,該怎么上好這樣一節課呢?我反復閱讀了本單元的單元目標,發現書上強調學習本單元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大意;還要多讀熟練,積累常見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不斷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仔細分析,這不就是第一課時要完成的目標嗎。但是因為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孩子們可能也聽過了,這一課的字詞難度也并不大,面對這些問題,該怎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呢。經過分析預設,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朗讀、積累、感知大意、初步體會愚公的形象。教學的過程我按三步走:讀準、讀懂、讀深,把朗讀貫穿始終。環節上我預設以學生的朗讀、積累和理解為主。方法上采用比賽讀、比賽找、比賽說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實施環節,我以讓學生講《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方法導入,目的是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果不其然,很多學生知道這個故事,但是說一兩句話就完了,于是由口頭表達引入到了書面文字的表達。朗讀環節,因為這篇課文聽著簡單,但是里面還是有許多重點的容易讀錯的字音,對此,我采用了比賽接龍的方式讓學生說說自己積累了哪些重要的讀音,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就調動起來了。然后又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比賽評比誰讀的準,學生們互評互比,課堂的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通過兩次朗讀,學生很快就把這一課的重要讀音掌握了。在第x個讀懂環節,我采用比賽找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完成,在文中找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字詞,以小組接龍比賽的方式進行,學生們在這種方式的激勵下,認真閱讀、勾畫、圈點、比賽接龍,完成了積累字詞的目標。對于第三個環節,我主要以學生的質疑為主,說說你讀出了哪些信息?這一個環節我并沒有給學生設置固定的思考題,就是想讓學生自主去發現問題,這也是感知文章大意的過程,學生們通過朗讀、積累對大意也基本能理解了。當時我的內心還是很竊喜的,認為預設的目標完成了。這時突然有一位男同學高高地舉起了手,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愚公太傻了”,井然有序的課堂炸開了鍋。其實對于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就是“如何看待愚公的行為”,這也是我第二課時想要完成的目標。距離下課也只有幾分鐘了,怎么辦?如果問他原因,其他學生再討論,顯然時間是不夠的,看著還有點小驕傲的那位提問的學生,我慢慢走在他的跟前說,“老師覺得你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思考者,相信你這節課學到了很多知識,先考你一個吧,愚公多大年齡”?他隨口就答上來了,“九十”,于是我又追問了,九十歲的老人我們應該怎么稱呼?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叫“爺爺”,我繼續追問“文中稱他為什么”,學生回答“愚公”,我趁機問“為什么后面加公字”,借機給學生講了公的稱謂含義,就是舊時對男性的長者或老人的尊稱。這時我看到了他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我追問“那我們該怎么把這個問題換一下呢”,他很快的就說出來了,“愚公的做法不太明智”。此時我終于舒了一口氣,語文是語言文字的課程,所以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用準確、精美、真摯的語言表達意思或情感,感知我們祖國的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的。
我個人認為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對語文老師的要求是很高的,簡單的要上的生動有趣,難的要上的通俗易懂。但不管哪一種課型教師都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的備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課堂就要讓學生展現自己,教師就要組織好課堂,做好引導者;同時要有把握整個課堂的能力,能靈活自如的應對課堂生成的各種問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不斷的學習、反思、改變,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變成智慧的課堂,學生的樂園。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4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體作用應該逐漸隱蔽、逐漸減少,應讓學生的主體凸現出來,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現。假如仍然只是停留在一種“傳授”,一種“灌輸”的狀態,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課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兩課時。上第三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發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學生開玩笑說“愚公違反了‘計劃生育’”,聽了使人哭笑不得。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而應該如一個潔凈的讀者面對一個潔凈的文本一樣,不帶任何偏見,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就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反復朗讀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么為“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著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
教學反思
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
新課程要求教和學都要利用盡可能多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引下主動探索發現新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思維。 這堂課老師講得少,學生讀得多,說得多,想得多,練得多。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能恰到好處的為課堂教學服務,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基本上能領會文章的寓意,認識到愚公精神的偉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學習愚公精神,排除萬難,爭取勝利。課堂氣氛活躍,有激烈的討論交流,也有爭先恐后的發言。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課堂效果比較令我滿意。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5
《愚公移山》是初中文言文名篇,教材改編之前一直都是九年級下冊的內容,教材改編之后把它放在八年級上冊。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出自于《列子》。
這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情節生動,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文中的愚公是一位志向遠大且非常有恒心的耄耋老人,他提出的“移山”的宏偉目標,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讓人望而生畏的。可這一家人卻倔強的尊崇著這個老人的意圖,艱辛的移著山“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這一偉大壯舉,反應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氣魄和堅強毅力。堅持、堅持、最后一定會勝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涌流不息的傳統美德。
學生們在學習時,也是興味盎然的,無不為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遠見的目光所折服。在激烈的課堂討論中,有的同學卻義正言辭的提出“愚公確實很愚昧,思考問題太過僵化,除了移山之外其實他們還可以搬家”。更有同學提出,“在今天,土地是珍貴的資源,是不可以隨便挖掘的。而且挖出來的土石也就成了建筑垃圾也不可以隨便亂倒。”初聽到學生這樣的想法,我還是很驚異的,因為作為一篇寓言,文章的重點在于讓學生體悟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是,寓言可以從多個角度理解,只要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按照合理的邏輯展開思考,不盲目求新求奇,又能聯系實際來談就可以。孩子們有這樣的聲音,正是時代在發展的見證。
首先談談“搬家”。搬家省力、省時,而且見效快。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這樣一條捷徑吧。那么,愚公為什么不選擇這一點呢?這大概就是中國人的”鄉土情結“吧。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后,躊躇滿志,回到故鄉沛縣,宴請父老故舊及鄉中子弟,在”酒酣“之時親子擊筑,高唱“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風歌》凸顯了漢高祖劉邦君臨天下、“舍我其誰”的霸氣,同時,他也向沛縣父老鄉親吐露“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的故土情結。另外還有家喻戶曉的余光中的《鄉愁》無不體現出中國人的故土情結。因而可以體會愚公的心境了。再者,愚公一位有遠見的智者,面對險峻的`太行、王屋二山,他更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為子孫后代造福,這同樣也體現了我們祖先改造自然的氣魄和堅強毅力。但學生的理解和愚公的做法并不沖突:移山是一種毅力,而搬家是一種智慧。因而此時可以教育學生遇事要學會選擇,從各方面各個角度考慮問題。
其次談談土地問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已使農村的耕地面積越來越少,而且以前最不缺的“土”,現在需要買。家里需要填個坑,都要到別處買土。農村要求統一規劃,各種垃圾不能隨意傾倒。這些都是目前學生能夠看到的問題。學生能談到說明他已經意識到發展和變化的問題,借此機會鼓勵學生要勤奮學習,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我一直覺得,在夯實了語文基礎后,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與教師思想火花碰撞的一個過程,也是彼此互相溝通認可的一個過程。很高興這節課能做到這點,希望以后繼續努力,繼續學習,爭取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6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發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么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著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為什么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說他比較自私,有的說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后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里,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7
《愚公移山》是篇傳統的老課文,故事情節簡單,大概的內容學生早知,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本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來設計這節公開課。
采用提問教學法。教這篇課文時,我提出了幾個問題。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等,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重視學生的讀。讀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在對人物進行分析時,我主要分析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從感情,語氣,稱謂等各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兩者的不同。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分角色來朗讀,學生興趣較高。然后用課本劇的形式表演課文,借以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總體來說,這堂課基本上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課前預習效果較好,大部分都很積極主動,課堂上能踴躍發言,學習興趣濃厚。由于聽到下課鈴聲,匆忙之間把“神話”寫成了“神化”,拓展的內容沒有時間進行,對于欠缺的地方,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步改進。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8
這是一篇寓言,但是教學中沒能引導學生明確寓言的特點及作用。總覺得九年級的孩子已經知道,所以在教學內容設計時只是蜻蜓點水,這里就沒有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教師有想當然的因素,這是值得反思的。另外在分析“愚公愚嗎”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學生能很好的去用文中的句子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氣氛也比較活躍,可是為了趕時間,我還是會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孩子們,就導致學生交流討論的不夠深入。這是一篇文言文,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多朗讀。課上,雖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讀,但是從讀的時間來看,還是不足的。
從上課的總體來看,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新知,上課積極主動,踴躍發言,我就認為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當然教學中存在的這些缺點,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去改進的。
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我校的“三精”活力課堂是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抓實教師主導地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這節課我主要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引下主動探索發現新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思維。這堂課老師講得少,學生讀得多,說得多,想得多,練得多。這也體現了我校的“三精”中精講、精學和精練。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基本上能領會文章的寓意,認識到愚公精神的偉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學習愚公精神,排除萬難,爭取勝利。課堂氣氛活躍,有激烈的討論交流,也有爭先恐后的發言。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課堂效果比較令我滿意。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9
本周,我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我對《愚公移山》進行了第二課時的教學。
在第一課時我針對古文的重點字詞進行了翻譯,學生大體上能夠知曉故事的內容。于是,在此基礎上,我以翻譯重點句子進行導入。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掌握的較好。但是,對整個句子的翻譯我忽視了個別重點字詞的翻譯,沒有很好的點到,成為一個遺憾點。
從而在復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朗讀文本回答問題,擬出這則故事的提綱,為學生復述故事作準備。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基礎較差,自己沒有很大的把握,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模式。可是,在整堂課下來,我覺得幾個問題的解答和故事的復述過于簡單,沒有很好的照顧到優秀生的教學上。另外,《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復述在此有點重復的味道。
在整體感知文本后,我對愚公、智叟和遺男等幾個人物進行了分析。從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對比和襯托,進而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這一環節基本上較為完整。但是,課后,我琢磨著,學生對對比和襯托這兩種手法是否都已掌握,畢竟對比和襯托中的反面襯托有相似之處。在對比和襯托上我處理的不是很好。
最后是進行了教學的擴展。我引用了一個英國人與一個加拿大人對愚公的評價,以求用現代人的觀念去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情,來探討愚公究竟“愚還是不愚”?但是,我這一探討做的不夠到位。沒有很好的將文章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下去。就急忙解讀了“聰明的中國人,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瘋狂的愚老人,津津樂道?”而忽視了文本的創新,回到了老課題上——愚公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整堂課,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學目標: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理解神話結尾及文中細節刻畫的作用,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學習愚公的精神。但是,這堂課似乎少了一些新意,仿佛一杯白開水,解渴但不夠美味。而且,在教學中,我覺得自己一直存在這樣的一個困惑:有些環節猶如“蜻蜓點水”,缺乏“精雕細琢”,重形式而無實際效果。這是我今后教學中急需改變和改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磨礪自己,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10
一、素顏課堂,樸素無華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特別渴望自己的語文課能上得很美。因此每遇公開課、評比課,總
喜歡將大量時間花在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尋找課外資料上,總想以其巨大的容量、豐富的表現形式、更直觀的感受而獲得較好的課堂效果。可結果經常是“華而不實”。聽了《愚公移山》一課,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
如此大的場面,樸實得沒有一頁課外資料,沒有一張幻燈片,沒有一絲旁逸斜出,只有語文。稱其為“素顏”課堂,一點也不為過。
與愚公年紀相仿的錢夢龍老師從自身年齡導入課堂,進入文本。一切都是那么樸實、自然。可細細想來,“猜猜我今年幾歲?和愚公差不多”,看似淺淺的一問,實則精巧至極。學生的思維之花由此綻放。當學生知道眼前這個鶴發童顏、精神矍鑠的“老語公”與課本中的“老愚公”都是“年且九十”時,內心沸騰著,敬佩著。這一問拉開了課堂教學的精彩序幕,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舒緩了學生的緊張情緒;這一問也自然地引出了文中的“且”字,領著學生開始進入文本,喚起學生對文本、文字的敬畏之情。記得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任玲老師曾說過:“我必須用自己的課堂讓學生有敬畏之心——敬畏文字,敬畏語文。”
錢夢龍老師看似尋常卻匠心獨具的導入走進了“孩子們”,走近了文字。“愚公要移的是哪兩座山?”“大嗎?”“是方的嗎?”“參加移山的有多少人?”在錢老不疾不徐、層層深入地追問下,學生走進了文字。
這十分鐘的課堂里,教師“導”得樸素,“引”得樸素,學生卻是那么輕松、開心。語文課的美盡在那一導、一引、一品、一笑中了。
二、素練課堂,訓練有素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錢夢龍老師在《教
師的價值》一書中也提出“學生要學會閱讀,學會寫作,就要靠實實在在的閱讀訓練。”錢老還對“訓練”作了這樣的解釋:從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關系看,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這是毫無疑義的;但學生又是不成熟的學習者,還離不開教師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于是形成了教學中教師“導”、學生“學”這樣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訓練”。
縱觀《愚公移山》一課,三位老師始終以“訓練”為主線。錢夢龍老師讓學生找愚公年齡時,學生找到了“年且九十”,但理解卻是“九十”。這可見在課堂伊始,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性不高,或者說他們沒有細讀文本的習慣,但在錢夢龍老師有序的引導與訓練中漸入佳境。
肖培東老師的“續課”,重心落在對愚公妻子和河曲智叟的語言描寫的反復揣摩、品味中,肖老師領著學生穿梭于文字中,鉆到文本的語言深處,也鉆到愚公妻子與智叟的內心深處,細致體會兩人的不同態度,更鉆入了學生的思想深處,讓學生體會到原來文言文閱讀還可以這么有意思。只要學生力所能及,答案就決不“拋給”,這讓我想起了孫紹振先生曾說:“在語文課堂上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老師“輕攏慢捻抹復挑”般的引導,使課堂的生成顯得那么自然,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理念浸潤在每一處教學細節中。“讀”是肖老師續課中又一個主要的語文訓練活動。無論是個別讀或者齊讀,讀一共出現了十余次。正是在這樣的反復品讀與揣摩中,學生一步步走向課文深處。
張志公先生曾說:“所謂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帶著學生在文章中進進出出走它幾個來回。”如果說肖培東老師帶著學生走向了文本深處,是“進”。那么黃厚江老師則是引著學生先“進”后“出”,在樸素的語文訓練中走向了語文深處。用一個“曾”字串起了愚公妻子、智叟以及愚公本人面對“移山”一事的態度,學生在文本中漫溯。而在討論作者的寫作意圖時已經包含了“出”。黃老師讓學生討論:“若干年之后,三人又遇愚公會說些什么?”這一語文訓練活動引著學生跳出文本,卻又要立足本文進行深入思考。在黃老師的循循善誘中,學生撐一支語言的'長蒿,向語文更深處漫溯。
三位老師的教學緊扣文本語言,不旁逸斜出。這種以語言為核心的教學活動才是真正的語文活動。教學方法簡簡單單,教學活動實實在在,可見三位教師駕馭文本、駕馭課堂的深厚功力!
三、素情課堂,懷真抱素
在三位知名特級教師的課上,教師、學生、文本,接洽巧妙,不著痕跡,各具風格,渾然天成。不僅如此,學生敢想、敢說、敢問,在語言文字的王國里自由地探索,在民主平等的氛圍里快樂地發現,固有的靈性得以顯現,潛在的悟性得以喚醒,課堂里洋溢著生命的激情。激情背后是三代語文人對文字的癡迷與摯愛,對經典的癡迷與摯愛,對語文教育事業的癡迷與摯愛。他們用深厚的底蘊,滋養著學生的精神世界,這就是一個語文教師擁有的美好情懷。情懷,體現在一個個教學細節中,錢夢龍老師自比愚公,親切和藹;肖培東老師以讀促思,靈動和諧;黃厚江老師注重體驗,輕松幽默。他們領著學生滴水穿石讀《愚公移山》,深挖細品思經典,讓年輕的生命領略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秘訣。好的語文課堂,正是帶著這樣一份情懷,用熱情去感染熱情,用趣味去提升趣味,用智慧去開啟智慧。
一堂《愚公移山》,讓我們感受了一個個真實而又鮮活、可愛而又可敬的長者,領略了一代代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者、探索者的教學風采。他們用純真樸實而又特色鮮明的課堂在詮釋他們的語文教育理想與情懷。
如此樸素,卻又絢爛至極!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11
《愚公移山》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其中愚公的精神影響了新中國一代代人的成長。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愚公的精神會受到人們的質疑。在初中學生心中,率先樹立一個正確的愚公的人物形象,是課堂的重中之重。在教學策略上,我致力于以下四點:
一、突出核心問題,帶動整體思路
在最早的設計稿中,我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比如“愚公為什么要移山?”、“他要把山移到哪里?”、“愚公遇到了哪些阻礙?”等等,大大小小的問題多達十幾個,而且均以組的形式展示在課件中。因此第一次試講猶如一場知識問答賽,而整個課堂都是在一問一答中緩慢推進,缺乏整體感。帶教導師建議我將這些問題簡化,盡可能用一個主要問題串聯起其他的小問題,盡可能使目標指向更加明確。在導師的啟發下,我將本節課的核心問題確定為“愚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圍繞這個問題,可以去分析“平險有什么困難”,可以分析“智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兩個問題的解答均可以過渡到愚公的人物形象分析上,同時也可以引出“對比”和“襯托”這兩種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于是,課堂的整體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許多,問題之間的聯系性也得到了加強。
二、強調朗讀過程,調動學生情緒
朗誦是我的專長,在日常的課程中,我常常示范朗讀,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朗誦的前提是理解文章,進一步則是情緒的感染。在認識“愚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后,我要求學生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這一步驟需要學生情緒的感染,因此在課堂中我格外強調閱讀的過程。第一遍讀是齊讀,為的是曉知內容;第二遍讀是自讀,為的是品味思想內涵;第三遍讀是誦讀,為的是激發學生的情緒,同時檢測學生的理解程度。于是,我特意設計了三段需要重點誦讀的內容,從而使學生深刻地體悟:平險過程中的困難險阻、智叟的目光短淺和愚公的堅定信念。從這幾個閱讀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斷的深化,學生們的閱讀積極性也得到了逐步加強。
三、抓住原文詞句,堅持文本出發
在一些課例中,教師往往引導學生去討論“愚公愚不愚”的問題,有的甚至會引導學生討論愚公該不該搬家的問題。這樣的引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但卻犯了脫離文本的錯誤。這是用一種極其現代的功利性的思維去解讀古文,必然不能深刻理解原文宣揚的精神品質。我覺得,學習文言文,必須要先沉潛進文本之中,拋開現代人的慣常的思維觀念,回歸“文本的語詞世界”。在具體分析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從文章的具體語句中尋找結論的依據,同時我會對這些語句中的一些詞語進行追問,并通過細節之處引導學生把握內容、理清思路。如關于智叟人物形象的推測,我就是從語言描寫入手,從具體的語境入手,用句式和語氣揣摩人物的心里和性格。
四、追求導入創新,敢從標題入手
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比較自豪的一處在于導入的設計。在導入中,我請同學們對標題“愚公移山”點上標點,表達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的想法。有同學點上感嘆號,表示對這一舉動的驚嘆,有同學點上問號,表示對這一舉動的質疑。而這個導入是課程結語的一個鋪墊,在課程結束時,我依然讓學生給這個標題點上標點,以表達他們學完課文后的想法。有的同學在“愚”上點上雙引號,認為愚公并不愚;有的依然點上感嘆號,表達對他精神品質的贊揚。這一設計前后呼應,先是以學生的情感判斷為導引,引導走向一個更貼近文本的愚公形象。本課結束前,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的時刻,再次給予學生表達看法的機會。
在課后的交流和評課中,我也體悟到本課的不足。在本課開始前,我曾用了3分鐘時間檢測學生預習的成果,比如通假字、特殊句式、重要的實詞。設計的目的在于將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強調,以便課文內容的分析。然而今天的文言文教學需要教師將文言字詞的學習進行分類處理,比如需要煉字煉句、具體分析的要帶進文章深入解析,對生僻的.難詞難句的學習可以直接讓學生參閱注釋進行記憶。因此,我將所有注釋均呈現在課前預習中,僅通過課前的幾分鐘進行強調,是難以引導所有學生進行有效而全面記憶的,而對于部分預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文言文字詞的學習可能會因此而滯后。對此,在未來的教學中,我要尤為注意,對文言字詞要分類解決,加強有效性。此外在本次課程的最后我設計了一道作業題,是要求學生思考:如果沒有天帝神仙的幫助,愚公是否可以完成移山這一壯舉?當初預設的答案是“依然可以”,因為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在體悟了愚公精神后,必然對愚公敬佩有加,也必然對他的事業抱有堅定的必勝決心。可是,同學認為他不能,理由是“等愚公的后人進入現代社會,那現代社會會產生惰性,所以不會”,由此看來,該學生依然沒有體會到文言文學習之初的一個特征,那就是盡量拋開現代的話語語境和現代的思維觀念,去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內涵。這種現象的出現值得我多加反思。
從備課到上課,從上課到反思,我思考了很多,也感悟了不少。尤其在導師的啟發和幫助下,我深刻地領略到,設計核心問題的重要性。核心問題能夠有力地牽動整篇文章的感知和理解,凝聚學生的閱讀注意,理清學生的思路。同時我也識到,文言文的教學必須要重視“朗讀”這一步驟,而且要多多地讀、甚至“狠狠”地讀,讀出文意、讀出感情、讀出味道,因為只有“讀”才能使學生暫時忘卻現代話語語境,暫時離開純現代的思維方式,從而真正地沉浸在文本之中,體悟文中人物的精神和智慧。雖然考評課上完了,我長舒一口氣,但正因為上完了,我依然體味到了新的壓力,因為在課堂內外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值得我去推敲、去反思、去糾正的,我要以更為充沛的精力和堅定的決心投入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去,不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修養,引導學生去感知一個原汁原味的語文課。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12
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覺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充實自己,多閱讀有關的書籍和雜志,多了解自己學科的新動向、新理念、新觀點,并適當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這樣我們的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太陽底下最神圣的事業。我將為之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而不愧這一稱號。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13
《愚公移山》是蘇教版9年級下的一篇文言文。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1.體會文章通過精彩的語言描寫展現鮮明的人物形象的特色。2.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并結合學校課改設計了“回看導入”、“精講精練”、“直擊中考”三個部分。
“回看導入”部分,我設計學生閱讀一段關于《列子》的評論性文章。并要求學生從材料中搜集有效的信息,歸納《列子》這本書在寫作藝術上的寫作特點。這個設計,有意考察了學生歸納要點的能力(此為中考的一個考點)。并且由學生總結出“結構完整、描寫精彩生動,形象鮮明、含義深刻”后,順利的回看上課,并引出本課學習的內容“學習本文精彩生動的描寫,體會鮮明的人物形象。理解寓言深刻的含義。”
“精講精練”部分。我主要設計了一個活動:請同學們找出自己覺得精彩的正面描寫愚公、其妻、智叟的詞句,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抓住關鍵字詞、修辭手法、句式等,圈點批注。)這一部分,學生配合得非常好,因為是公開課,學生們課前認真做了預習,課上平時不太舉手發言的學生,也積極表現自己。學生們從開始積極思考,圈點批注。到積極回答問題,補充他人的不足。到自己做出了總結歸納:1、運用修辭手法(夸張、頂真、反問),語言描寫也能生動鮮明的展現人物形象。2、因為遣詞造句(用詞、稱呼、句式)的不同能很好展現了不同的`心理和情感。并歸納出了三個主要人物的形象。整個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學生參與范圍廣,并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但其間也有不足之處:由于我仍然存在緊張心理,不能很好的在學生答題時及時把握他們的閃光點,而一味將他們引入預先設計的窠臼,整個課堂活躍卻有失靈動。于此同時,為了追求板書的工整,我有意將“精彩的描寫”和“鮮明的形象”分開歸納。而這兩者,本應是和諧統一的,此處是一敗筆。最后在理解了愚公形象后,總結寓意。這部分其實可以在上課時完成,更加統一。
“直擊中考”部分,我選擇了20xx年的兩道中考題作為課堂練習:
1本文語言簡潔,但又不失生動,請以“始齔,跳往助之”為例作簡要分析。
2比較文中愚公之妻與智叟對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的句子,說說有什么不同之處。在學生完成的期間,我走下課堂個別指導,并請學生起來回答。讓其他學生總結他們回答的得分與失分。最后一同總結答題思路。切實切中中考。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14
《課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個有創造性的教師應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因此在本課的設計上,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學策略,力求在實踐中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鍛煉學生的語言和表達,為學生對文本的個性體驗創造平臺。
設計理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的確定:朗讀全文,重點朗讀妻子、智叟和愚公的對話。同時抓住文中關鍵詞語,用文中的詞語教會學生理解詞語,用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通過詞語的理解對文章進行分析。貫穿整節課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學好寓言故事。因為現在課標都在引領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教給孩子什么,讓孩子學會什么,當拿到這節課時我在想怎樣把這節課詮釋得更好,首先我把“方法的指導”作為第一要點,在課上要讓孩子學會學習寓言的方法,但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有些地方做得不是太好。
但值得自豪的是:
1、詞語教學策略的方法指導:抓重點字,重點詞語的教學,引領學生學習,還是有一定的效果。例如:通過詞語想象畫面,通過想象畫面方式來理解詞語,再通過抓住關鍵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通過關鍵詞語分析理解課文,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這個方法在我多年的課堂實踐中還是有一定的收獲。
2、寓言學習方法的指導:寓言的學習是一條主線,在方法的總結和運用上孩子們有了初步的認識,我想在今后的學習中孩子們會很受益的,真正達到了授之予漁。
3、個性化朗讀教學策略指導:閱讀是個性化行為。也是學生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所以,要放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閱讀,在閱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概括,提煉,綜合表達能力。本節課我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抓住重點詞語,重點句子,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讀出妻子的善良,擔憂,智叟對困難的畏懼以及對愚公的嘲笑,諷刺,愚公不畏艱難,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再完美的玉也有瑕疵在設計個性化朗讀時是想讓學生通過文字表達情感,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盡管讀出了不同人物性格的不同語氣,但讀得并不太理想,雖然自己做了范讀,但范讀后效果不明顯,主要是自己平時積淀的不夠,對學生掌握的也不是很好,在指導上也不是很細致,雖然范讀后學生有所進步但進步不大。在朗讀指導上還是很欠缺,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努力的方向。
總之,本節課在備課時做到了用心和細心,但在課堂呈現的時候由于個人的某種原因所展現的并不理想,希望各位同仁給予我更大的幫助,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再進一步。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15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篇幅短小,作為自讀課文,學生通過自學基本上掌握這則語言的主要內容。12月15日,我在初三(3)班開了一節《愚公移山》的公開課,現結合本課的教學實踐作如下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傳統的老課文,故事情節簡單,大概的內容學生早知,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這次主要是結合我的小課題研究: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方法來設計這節公開課。在準備上這篇課文之前,腦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對學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1、營造良好的氣氛。在學習之前,我播放江濤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導入課文的學習中。幾乎所有的同學能夠馬上進入狀態,部分學生學生還慢慢伴唱。我覺得這一點能很好第激發學生學習這則寓言的興趣。
2、采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授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很好的預習,主要是針對文言字詞,梳理文章內容,嘗試進行翻譯。學生先結合文下注解獨立學習,把不懂的問題做上記號,然后小組討論,若還有疑難問題,則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來,共同分析理解。我覺得這比單純的老師串講要好一些,可以調動學習的欲望。
3、采用提問教學法。教這篇課文時,我提出了幾個問題。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么?有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他們的勞動艱苦嗎?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文章既對重點字詞做了強調,也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16
(1)辯論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過程當中我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質疑、爭辯……。我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從現在和將來去思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2)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教師并沒有否認學生的看法,只要學生不反黨,不違法,不違反人性,追求真、善、美,他的回答,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以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了生生、師生等交互網式的評價,還可以在評價空間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3)辯論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立見解,張揚個性,不唯師、不唯高。辯論會中,學生支持哪方面觀點都行。我們先不管學生的觀點對不對、論據是否充分。單就他們那種多角度、立體地、獨立地思考問題的方式,不迷信權威、不迷信老師的'敢于挑戰的精神,就足以讓我們欣慰了。
(4)辯論,不僅給學生各抒己見表現自我的機會,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生要想有力地反駁對方,必須要認真聽取對方的觀點和證明其觀點的論據。更需要迅速分析思考,迅速地找出對方的疏漏之處即“抓小辮子”才結合自己的資料加以反駁。這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要比我們平時一問一答更加立竿見影。辯論會上學生那鏗鏘有力、咄咄逼人的辯詞頻頻出現。有的學生甚至能一連說出十來個反問句,大有不把對方問得啞口無言不罷休之感。而每每此時這些同學總能得到來自雙方辯手的掌聲,這對他們又是極大的鼓勵。他們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認同,互相接納,培養了合作精神。
“辯論式教學”是具有現代意識的一種探索未知的教學方式,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種教學藝術,如何使這門藝術更精湛,臻于完美,還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究,去實踐……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17
本學段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是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十三課,本單元以“堅持不懈”為主題,本單元選入了《愚公移山》是一篇神話故事也是寓言故事,通過對這篇課文的閱讀,可以讓小學生受到堅持不懈,不達目的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感染。
這篇課文共14個自然段,從四部分進行表達:
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寫兩座大山擋住了村里人的出路。這是移山的原因。第二部分是二—六段,寫的是愚公召集家人商議移山大計。這是移山的準備。第五-六段有一段愚公和妻子商議大計的對話,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好對話,體現出妻子的細微心理,她在大家都情緒高漲時提醒大家冷靜思考,同時也要體現出愚公雄心不改,移山不變。適合以此為故事情境進行朗讀訓練和語言訓練。第三部分是第七—十三段,寫愚公率領家人緊張的移山。這是移山的過程。這部分里有智叟的嘲笑和愚公堅定移山的對話,適合朗讀訓練。最后一部分寫的是移山成功。
課后題的設計對教學內容的確定很有指導性:1題“默讀課文,說一說愚公移山遇到哪里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的呈現是指引總結課文內容。2題的呈現文言文中一段愚公回答智叟的話,初步讓學生了解現代文和文言文表達上的不同。3題的呈現提示我們要通過一定的策略讓學生對這樣的語言樣式進行學習,內化和再創造。詞語小車里,“直插云霄癡心妄想”是需要重點理解的新詞,也是帶有生字的新詞,提醒我們在學生隨文積累時要引導他們不盲目,不應付,側重選擇課文重點詞,新近掌握詞,才能做到課課有所得。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能初步感受作品中優秀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并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但對于大多數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來說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教學中要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多種多樣的教學呈現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在課上教師適合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在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受到限制,思維不夠深入時,教師可采用多媒體白板輔助教學,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彌補學生認知的差距。
今天就我這節課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反思。
一、目標確定合理
本學段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我確立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1.初步概括課文內容。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系上下文理解“直插云霄”“風燭殘年”“癡心妄想”等詞語的意思,讀好人物對話,感悟愚公精神。
3.讀中積累詞語,背誦愚公對智叟說的話。
4.拓展續寫,學習語言的表達樣式。
二、教學環節上力求清晰、簡約
1.在教材的處理上,首先整體把握文本的內容,點撥學生掌握這種抓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的方法總結課文內容。然后抓文章的重點-----對話。把妻子和愚公、智叟和愚公的對話作為本課教學主題部分的主線。在讀中,將品詞析句,訓練朗讀和體會情感有機融合在一起。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了三個詞語,并且方法各有不同。“直插云霄”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想象感知,“風燭殘年”“癡心妄想”指導學生練習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理解。
2.朗讀的訓練體現在指導朗讀兩段對話中。分段讀、默讀、師生合作讀、古今文段對比讀、配樂讀等。注重朗讀與品悟的有效結合,在讀中體會愚公妻子與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的不同,妻子是關心的語氣,而智叟的語氣是嘲諷的。在學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后,適時地利用電子白板,圈畫出提示語、關鍵詞、標點、反問句等指導學生練習朗讀學生讀出了情感,在熟讀中很自然的達成了背誦目標。
三、讀寫結合,學會表達
在學完課文后,我設計了一個想象寫話訓練,想象道路暢通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學生在反復讀中,掌握了對話的語言樣式,學生寫得比較好,不僅意思表達清楚,而且愚公的品質也有體現,學生從讀學寫,做到了讀與寫得有機結合。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18
今天學習《愚公移山》第一課時, 對于“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有什么作用?,第五組同學講解為:說明愚公移山得到眾人的擁護與支持,并與下文的智叟形成對比,增強諷刺效果。此時,班長陳洪凡提出異議,說:“這不能說明移山得到眾人的擁護。”一石擊起千層浪,有的同學露出鄙夷的神色,有的同學不知所措,有的同學開始議論,我突然也感到詫異,因為自己做學生時老師就這樣講的,而且教了幾年,一直都理解為 “說明愚公移山得到眾人的擁護與支持 。”因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學參考書》九年級下冊(P311頁)就是這樣解釋的:“京城氏之子幫助移山,也具有深長的含義。既表明愚公的事業受到眾人的擁護,連兒童也欣然參與,也是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強烈的對比,加強了諷刺的藝術效果。”此時我連忙追問:“為什么呢?”陳洪凡同學解釋到:“這個村里不可能只有一個小孩子,為什么沒有大人來參加移山,這恰恰說明愚公移山沒有得到眾人的擁護。”這時,卓盛同學補充說:“始齔,跳往助之”說明小孩很貪玩,因為好玩是小孩子的天性。這時,大家茅塞頓開,這時下課的鈴聲也響了。今天這節課是本學期開始到現在,我最有收獲和成就感的一課,也是再一次讓自己深刻審視語文教學的一課。
“始齔,跳往助之”說明愚公移山沒有得到眾人的擁護。假設大家都能理解愚公的做法,紛紛參加移山,那么就不能突顯出愚公的高大形象和偉大的愚公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種不怕困難,敢于斗爭,堅持奮斗的精神。正是常人不敢做不敢想,而作為一個年且九十的愚公不僅想了還做了,才顯得愚公的偉大。這不也是對世人的諷刺嗎?也正因為大家都不擁護,說明當時世風中缺乏一種斗天斗地的英雄主義精神,才有人塑造了一個 “愚公”的英雄形象,尤如吳承恩在《西游記》中塑造的孫悟空形象。這也使這篇寓言故事有了它的時代意義。其實,下文的智叟只不過是眾多不擁護愚公移山反而嘲諷愚公人員中的一個。
其實,愚公移山不僅僅沒有得到眾人的擁護與支持,甚至連他的家人都不支持。我對《教參》(P311頁)中“當他提出移山,并向全家描繪‘平險’后天險變通途的美好 圖景時,立即得到全家 的支持和擁護。‘雜然相許’,使人想到一家人我爭先恐后,紛紛表態的生動情景。”提出不同看法。首先,對“雜然相許”本身產生了疑惑。因為這是移山,在古代那種生產力還很落后的情況下,是人想都不敢想的,就是在當下也不過是開山鉆洞。其次,“雜然”書下解釋為“紛紛的樣子”,說明人很多,《教參》本課的“疑難排解2”中寫到“北山愚公的家庭人囗多,發表意見的人也多,因此用‘雜然’是很形象的`。”即然人很多,那么為什么下文卻寫“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家里人議事的時侯人很多,做事的時侯卻只有三個人,為什么呢?我想:大家心理其實并不真心實意地想移山,可能只是因為迫于家里最高權威者愚公的命令和對愚公孝心與關心才囗答應的。所以說愚公移山時,不是眾人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去移山,移山的情景不是熱火朝天,相反應該是寂廖無人似的凄慘情景。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白發蒼蒼的老漢、幾個蓬頭垢面的漢子、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在高成仞的大山腳下倒騰。所以課文最后“帝感其誠”。正因為明之不可為而為之,才顯得愚公氣魄過人,面對無比艱巨的任務毫無懼色,而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才顯得愚公勇氣可佳,信念執著,心智成熟,也才能感動天帝,值得后人傳頌與繼承。
縱上所述,我又產生如下思考:
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有是與非兩種選擇,其實在是與非之間還絕大多數未知數。就像愚公與智叟,這中間還有很多人,可能有一部分人也像智叟一樣,只是智叟站出來當面指責的愚公,可能還有一部分人只是站在一旁把這作為茶余飯后的笑談,還有的人內心同情支持愚公,但是行動上怕受了個罪怕被人嘲諷。世上的智叟多愚公少。
《愚公移山》是一篇精典課文。為什么自己做學生時沒有發現,做老師后備課沒有發現,以前教過的學生沒有提出異議呢?首先是對教參權威的盲目崇拜,缺乏批判性思維。其次,自己對文本的解讀缺少一種獨立性。第三,傳統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思維開發缺少一種自由民主的氛圍,沒有讓每一位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想法。第四,以前學生或其他學生沒有深入地結合生活現實來思考問題。只是依賴資料書,人云亦云罷了。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19
我們知道,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力求把教師的主體作用減少或隱蔽,而把學生的主體凸現,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感悟,去探究、創新。
而《愚公移山》是一篇傳統的老課文,故事情節簡單,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對學生有吸引力,并在教學中體現新課標的理念,是我設計本節課的重點,作為這節課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反思如下:
一、創造良好氛圍,表演激發興趣。
首先讓學生聆聽一段《高山流水》的音樂漸入佳境,然后再用二個讓老師感動的耄耋老人當代愚公——袁隆平和古代愚公——北山愚公快速使學生進入狀態。然后用小課本劇愚公決策——移山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聽說讀寫貫穿,設計提問到位。
圍繞“移山”這件事的困難以及解決的方法聽說讀寫貫穿,提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文章部分重點字詞和句子做了強調。在對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分析時,從感情,語氣等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兩者的不同。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模仿其口吻來朗讀,學生興趣較高。
三、學海五步闖關,小組合作探究。
利用學海五步闖關法環環相扣,達到條理清晰。在授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很好的預習,主要是梳理文章內容,字詞句的準確翻譯。學生先讀課主結合文下注解獨立學習,把不懂的問題做上記號,然后小組討論,如此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學海顯威——你最有才環節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和綜合素養。
四、把握愚公精神,鼓勵創新觀點。
寓言故事淺顯易懂,情節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對愚公的移山壯舉早有爭論,最反對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認為愚公移山是一件極為愚蠢的行為。在授課時,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是愚公愚嗎?二是新時代的我們還要不要愚公精神。請給身邊的愚公寫一則50字左右的頒獎詞,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觀點。
自感不太滿意之處:
一、語文教學離不開讀,雖然設計了聽說讀寫貫穿課堂教學,但朗讀還不夠。愚公反駁智叟的那一段很有氣勢的話,雖然讓學生用課本劇表演,但如果前面能讓學生多多誦讀,可以給后面學生的表演奠定基礎,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更好地理解愚公的堅持不懈精神。
二、課堂教學時間把握不夠精確,導致學生“你最有才”展示環節的時間不太充分,有個別還想展示的學生沒有得到展示的機會。
總之,這節課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課堂氣氛活躍,討論交流激烈,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效果尚且令人滿意。“路漫漫其修遠兮”今后的我一定會更加努力,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20
新課程要我們凸現學生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作引導的作用,應此在課堂教學中我試著讓學生他們自己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現。
《愚公移山》一文我用一個個課時引領學生完成字詞句的積累與課文整體的理解把握后,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發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認為愚公他不但要浪費他自己的一生,還要禍害他的子孫后代”。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
我深明新課標提出的尊重學生看法,并不等同盲目同意學生的看法,鼓勵學生的個性見解也不等同于認可學生偏激的或錯誤的`解讀作者的創作本意。雖然這兩個問題在性質而言是一樣的,都是對文章的錯誤解讀,都是對作者創作意圖的忽略。可怎么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直接說作者的創作意圖是贊揚精神而不是搬山這種做法嗎?可學生肯定會表面認同而心里不以為然的。
我躊躇了一會才決定用現實出現的現象去糾正學生的淺顯觀點。對“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的定論,我問同學“愚公移山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學生很快說:“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我接著問:“那舉家搬出大山定居,解決了這個問題了嗎?”學生很肯定地說:“解決了。”我說:“山通了?”此時學生顯得群情激昂了,說:“老師,我們不討論山通否,我們討論是否不用‘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了,愚公不用最簡單明了的方法解決問題,而用看上去根本不能實現的搬山方法,那難道不是愚蠢?”我笑了,這些家伙挺有辯才的。我只好說:“我不能直接反駁你們的觀點,不過老師想問你們搬山真不能實現嗎?”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學生倒是團結一致,他們議論紛紛并積極從課文去找論據,一會他們就派出一個代表闡述他們的依據:“首先,他們勞動力嚴重不足,‘子孫荷擔者’僅‘三人’;其次,路途太個遙遠‘寒暑易節’才‘始一返焉’這些微薄的力量怎么能夠搬‘高萬仞,方七百里’的黃屋與太行山呀!”好家伙,表面是論據充足。我笑著說:“愚公是打算在他這代完成搬山嗎?”學生郁郁地說:“不是,但數代去做一件事,太愚蠢。”我乘機問:“那你們也認為,經過數代人的努力是可以完成的了?你們只是認為要幾代人才能完成的太不值得了,對嗎?”學生滿不在乎地說:“那又怎樣?”我說:“那大家知道,清朝政府在進兵中原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嗎?你們知道我們追求的平等、自由又是幾代人的努力才取得的嗎?你們知道火箭升空前我們有多少代的科學家為此獻身嗎?那按大家的說法,這些事業我們就不用去做了,那我們人類會有今天嗎?”學生聽了,不再言語,許久才恍然大悟的樣子說:“是啊,我們不能因為一時完成不了而放棄呀。”語文代表楊雨綸說:“老師,我懂了,有些人的堅持在我們這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來是很傻的,可他們傻得可敬,傻得讓我們自慚形遂。我們或許可以不以為然,但我們絕沒有資格嘲笑他們。”一陣掌聲響起。有個女生還說:“怪不得‘天帝感其誠。’這種精神確實可畏可敬。看來天帝就是天帝,老人家一聽就知那樣的人是不可戰勝的。可憐我等凡人,要老師指點才能醍醐灌頂呀?看來與神仙就是神仙呀!”全班哄堂大笑。至此,學生對愚公移山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終于誠心誠意地表示敬佩。
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我們要做好引導者,不能因為學生是主體就放任自由,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否脫離文本,一味認同,這樣并不利于學生的發展,那老師就成擺設了,一切任學生那還要老師要學校何用呢?可老師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解讀決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要徇徇善導,最好找學生熟知的事作為切入點,這樣更容易讓學生了悟。
只是這樣對我們教師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教師要有平和的心態,當學生的解讀與我們的期待有差距時,萬萬不能急躁,更不能埋怨打擊學生,這時其實正是體現我們教師機智、知識、實現教師價值的機會。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21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體作用應該逐漸隱蔽、逐漸減少,應讓同學的主體凸現出來,讓他們自身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現。假如仍舊只是停留在一種“傳授”,一種“灌輸”的狀態,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課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兩課時。上第三課時時,我想讓同學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身對愚公“移山”的創造的感想。
當時,同學發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同學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同學開玩笑說“愚公違反了‘計劃生育’”,聽了使人哭笑不得。這充沛說明同學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而應該如一個潔凈的讀者面對一個潔凈的文本一樣,不帶任何偏見,要讓同學讀解出自身個性化的理解,這就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為了把同學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同學反復朗讀寓言的最后一局部,然后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么為“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同學再帶著問題“回爐”全文,進行考慮。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22
《愚公移山》是一則經典的寓言故事,大概的內容學生早就知曉,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這次教學想要在傳統教學中突出重圍,就要有新的教學模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符合新課標教學理念,本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新穎的教學設計入手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1、充分做好課前準備階段。我先咨詢有經驗的語文老師,多方聽取他們本課的教學思路,自己在私下又搜集多方面資料,最后教學目標設定在把握故事情節和多角度感悟愚公精神。
2、追求導入創新。我沒有以歌曲導入,而是另辟蹊徑,引用董卿《朗讀者》遇見名言引入,直入課題,引發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采用提問教學法。教這篇課文時,我先提出了上節課遺留問題:愚公移山的“移”字能否換成“搬”字?來檢查課下作業。而后為了教給大家概括故事情節的“題目擴充法”,我提出了怎樣的.愚公移山?年且九十的愚公移了什么樣的山?年且九十的愚公怎樣移"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太行王屋二山?移山的結果怎么樣?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文章既對重點字詞做了強調,也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想象移山的主觀困難時,我讓學生結合兩種想象出來的情景,假如你是愚公會怎么勸兒子或孫子?我讓一部分同學充當愚公勸說兒子,剩下的充當愚公勸說孫子,然后小組討論合作完成口語交際問題,因為設計問題的新穎,小組討論激情澎湃,小組展示時,甚至達到了聲情并茂。我覺得這比個人思考更能調動學習的欲望。
5、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創造朗讀機會。我主要從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兩個人物入手,從感情,語氣,稱謂等各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兩者的不同。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模仿其口吻來朗讀,學生興趣較高。
6、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不同于平時我們對課題的直接板書,我這次通過讓學生設計板書課題,使學生從設計理念上初步把握愚公精神。特別是想象移山主觀困難環節,孩子們的想象力更是發揮到極致。
7、最后讓學生欣賞毛主席在七大會議上的演講視頻,使學生深入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內涵,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引入小練筆《移走我心中的大山》,使學生真正感悟愚公移山的精神品質。
通過教學,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沒能夠讓學生親自到黑板上板書自己的課題設計。
2、沒能讓學生總結學習這則寓言的感受。
3、最后的小練筆由于時間關系,沒能課堂上完成。
總體來說,本節課完成了教學的重難點,學生的學習興濃厚。對于不足的地方,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優化。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23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傳說故事之一,講述了一個老百姓愚公為了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加美好,毅然決定移山的故事。愚公覺得山太高太陡,擋住了他們家的出路,不僅不便于出行,而且難以耕種。于是,他便一人帶著鋤頭、鏟子,用盡全力,一鋤一鏟地將山上的泥土挖掉,往低處一點一滴地傾倒著。
山太高,愚公顯然無法完成移山的任務。但他堅持不懈,每天都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堅信只要努力,即使不是自己完成的,后輩也會繼承一直努力下去。最后,上天被他的堅持和毅力所感動,派出神仙來幫助他完成了移山的任務。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堅持、毅力和不懈奮斗的力量。
在教學中,愚公移山也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好的教學素材和啟示。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要珍惜機會,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并且要堅信只要有堅定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實現自己的夢想。同時,教師也需要動態引導學生,指導學生學會堅持,學會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另外,在教學中,我們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只有通過創新,我們才能不斷地突破自己的'局限,開辟新的道路,實現更大的夢想。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我們可以告訴學生,只有敢于接受挑戰,敢于創新,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實、更加穩健。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在面對自然、面對生活時的堅韌和毅力,同時也啟示我們要珍惜機會,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且要堅信只要有堅定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實現自己的夢想。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24
九年級的最后一篇文言文了,我希望給學生一個圓滿的結局。讓優等生有學習文言文的后續能力,讓中等生愛上文言文,讓后進生不討厭文言文。
以往教學文言文我都習慣先疏通文意,再分析文章內容。翻譯時學生先自己翻譯,老師投影上顯出重點字詞,學生做筆記,再抽學生逐句翻譯。這個班是我這學期新接的班級,他們習慣了老師投影重點詞語,他們記筆記。甚至有時如果你的重點詞語少了,他們還不習慣,我佩服之前的老師培養他們記筆記的習慣很好,但我又覺得滿篇的重點詞語,還有重點嗎?如果是長文章就一邊翻譯一邊理解內容,逐段進行,可那樣文章又缺乏了整體感,顯得支離破碎。記得上《陳涉世家》一個周,自己都快吐了,何況學生,他們多煩,還指望他們喜歡文言文?總之,文言文在翻譯上費時多,可一旦考試,學生在詞語解釋,句子翻譯方面仍然問題多多。文言文一直是不能言說的傷。我一直糾結,一直思考是否有個新路子。
聽了君姐的講座《一路修行講語文》,看了君姐《青春課堂》、《王君講語文》等,君姐多次提到《狼》一課的教學頗受錢夢龍老先生《愚公移山》的影響,于是拜讀了君姐《狼》的教學實錄,又搜索到錢老先生的《愚公移山》的教學實錄,于是有了一些啟發,有了一些嘗試。
第一課時我讓學生自由朗讀、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分人物角色讀,熟讀了以后,讓學生自己結合課下注釋先翻譯,翻譯時做批注勾畫,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接著又讓學生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疑惑。在巡視過程中也有學生不時問我問題,我也會引導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比如有一個小組有個學生問到:“面山而居”的“而”字怎么理解,于是我引導他先理解這句話的大意,他明白“而”字不翻譯,那么是什么用法了?我進一步引導他“面山”表明了愚公居住的`?生答:“地方。”“我知道了,表修飾。”這時我分明看到學生興奮的表情。當學生們小組交流完了后,我讓學生把自己還有拿不準的疑惑在全班提問,生生互答,或生問師答,最后我又問學生。通過多重對話掌握詞意、句意。我感覺這樣比抽學生一句句翻譯更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幫助他們記憶。
第二課時,我以聽寫和口答的形式強調兩三個重點詞語,我抽了兩個平時懶惰的學生黑板上聽寫“始齔”,其余學生在下面寫。其中有個學生沒寫對,我就讓他下去抄寫五遍,交給組長檢查。又抽查了“箕畚”、“厝”的意思,翻譯“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再次強化學生對字詞句的掌握。接著從標題入手分析文章內容,并將詞句理解融入其中。我設計了幾個問題:(1)愚公年齡如何?(2)移的是什么山?(3)移山到哪里?(4)大家伙支持嗎?(5)哪些人參與移山?(6)移山的周期怎樣?(7)有人反對嗎?(8)移山的結果。
我是這樣操作的,先問學生愚公的年齡,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有說“年且九十”,有說“將近九十”,我又追問了一句“且”是什么意思?抽生答:“將近”。那么短短的四個字寫出了“愚公?”“年齡大,力氣小,能力不足。”接著問學生移的什么山?“太行、王屋二山”“山是怎樣的”“方七百里,高萬仞”師問:“方是什么意思”生答“面積,方圓”,“萬仞”“很高”,“保留,不用換算為現代單位更符合原文的表達效果”生說“夸張”,師問“這兩句寫出了山?”生答“又高又大”,師問:“有什么意味”,生答:“困難艱巨”。這樣將詞句意和文章內容緊密結合了,學生不會覺得那么枯燥。
這只是該堂課的一個小點。我認為這堂課的亮點在于品析愚公妻和智叟這兩個人物上。依次學習了上面提到的前六個問題后,我問學生有人反對移山嗎?生答“有”,師問“誰”。有人答“愚公妻”(這樣的答的學生只是按照課文順序,沒有動腦筋),有人答“智叟”。我讓學生從文中找依據證明自己的理解。很多學生找到“獻疑”、“笑而止之”,是誰反對就不言而喻了。接著我讓學生找到愚公妻和智叟話自由朗讀,體會兩人語言的異同;抽學生翻譯句子,進一步加強語句的理解。再讓學生分析這兩個人物說話的語氣,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態度;學生對人物形象有把握了,再讓女同學讀愚公妻的話,男同學讀智叟的話,又單獨抽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無論讀者還是聽者都能體會到愚公妻的關切擔憂,智叟的嘲笑譏諷。在朗朗的書聲中,結束了這堂課。
下課后,有同學到辦公室來問我:“老師,明天還要分角色朗讀課文嗎?”我說:“你想讀?”,生點了點頭。我說:“好啊!”要知道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他們都習慣全班齊讀,自由朗讀就是鴉雀無聲,如果是個別朗讀,嘴里都說著別人的名字。看到學生們這樣的表現,我的內心是喜悅的。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一堂好的課是讓學生課前有期待,課中有享受,課后有回味。”
第三課時,我又從檢查詞句入手。“貴陽”這個地名的來歷,讓學生鞏固“陽”、“陰”的意思。轉入到內容分析。愚公妻和智叟話很相似,可我們卻從中讀出了兩人不同的態度,我們要善于抓語言的變化。再引導分析“跳往助之”的“跳”這一細節的效果。小孩與愚公對比,那么小孩這一形象對于愚公這一形象起什么作用?重點放在愚公與智叟的比較上。方法類似分析愚公妻和智叟,抽學生朗讀翻譯愚公說的話、智叟說的話,順理成章體會到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兩個人物形象自然理出來了。故事的寓意也領會了。再探究神話的結尾,拓展“現代科技高速發展,不用人力,甚至也可以采用搬家的方法了,還需不需要發揚愚公精神?”學生談得積極踴躍,還意猶未竟,有學生說:“這篇文章學完了?”
這篇文章之所以學完后學生還有回味,我想主要成功之處在于將文章內容和詞句翻譯自然結合,朗讀到位。特別是兩組語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自己領會。本文教學原計劃兩課時完成的,結果用了三課時是不是費時太多了?假如第一課時答疑解惑時間安排緊湊些,第二課時著重品讀愚公妻與智叟的語言、愚公與智叟的對話,這樣是否課堂嚴謹、重點更突出。但是看著學生課堂上積極踴躍的樣子,我實在不忍心打斷他們的興致。
課堂總是遺憾的,但我愿追求即使是不完美的創新,也不要固步自封。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05-01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04-04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08-18
《愚公移山》課后教學反思06-01
《愚公移山》課后教學反思09-12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通用04-27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精選18篇)11-28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精選9篇)03-08
語文教學反思-----《愚公移山》07-21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5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