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不論是有經驗的或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要上好課,必先學會制定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方案,學會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級的學生完成不同的語文教學設計。這是保證教師順利地、成功地走上講臺、完成教學任務的第一步。小學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對以往的教學進行反思,小結,他的最終目的是使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最優化。所謂最優化,就是教學投入少,而又能達到高效率,使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能達到優良水平。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正如《新課標》所提出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發展什么?學生的發展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發展”和“傳授”是根本不同的,“傳授”主要靠教師的灌輸,學生被動的接受;而“發展”主要靠學生內部的動力作用小學語文教學論文,使自身的素質和個性得到提高。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適當的指導、激勵。小學生的語文素質有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這段話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對小學語文素質的全面概括。語文素質雖然主要指語文能力,但語文能力還與思想、思維、情感、文化知識、學習習慣等品質密切相關。所以說,語文素質也就是做人的素質。通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本身包含了促進兒童發展的諸多因素。語文是個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通過語文學習,兒童不僅能學習語言,還會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及思維能力、豐富情感。所以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期刊網。
二、體現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通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語文教學內容所決定的。小學語文所載負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小學語文素質就是做人的素質。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完成語文教學目的,所選的教材篇篇都蘊含著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課文描寫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課文歌頌了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道德和感人事跡;有的課文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創造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動人故事;有的課文揭露了舊社會兒童悲慘的生活等等。課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會發生變化,會逐步懂得做人應該堅持什么、學習什么、反對什么。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輝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會在學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其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長的巨大動力。只要學生對作品語言有透徹的感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學生也只有感受到語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語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學語文教學歷來重視文道統一,但對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還不是那么明確,通過學語文也學做人,比語文教學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認識的提高,而“做人”的內涵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不僅要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不僅在于“知”,而且要利于“行”。不過這不能立竿見影,而要日久天長地熏陶、積累。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解決問題可以縮短時間,給學生發現機會,發展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學好基礎知識。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還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促使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狀態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教師在教學中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把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去討論、去交流、去探究。如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為數學模型,把學數學和用數學結合起來,學會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思維的靈活性表現在解決問題時能擺脫偏見,不受一定的解題模式的約束,能從問題的個性中探索共性,尋求變異,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開拓。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轉換角度,多方思考;引導學生把問題的條件或結論進行推廣,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用、一題多串、一題多解、一題多畫等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中輕松地掌握語文知識,最終將語文課堂打造成愉快而高效的課堂,讓學生獲得健康的成長。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必然統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夠實現的,更不是把語文課變為思品課就能完成的。必須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貫徹該原理時,必須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統一各項任務。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隨著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那么,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我認為,要想讓教學反思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強化反思意識,明確反思內容,掌握反思方法,養成反思習慣。
一、強化反思意識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于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
二、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應從哪里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為,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為教學理念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兩個方面。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于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什么?”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貫穿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為教學行為,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并通過不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俺們減少缺憾,因此,教師課后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小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法子,如“這堂課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為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為便于掌握和運用,俺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為內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內省反思法
內省反思法是指教師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根據反思對象及反思載體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具體的方法:
(1)日記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后,通過寫反思日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予以小結、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結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和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還可以是學生的反饋意見和獨特的見解等。
(2)錄像反思法,即通過錄像再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具體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課和錄像——觀看錄像——反思評價——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如此循環反復,能更好地強化教師已有的經驗,改造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群體中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文化與模式,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同事及時交流,與專家共同研討,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與其他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和專家光臨自己的課堂聽課,課后一起研討,請他們指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在聽完其他教師的一堂課以后,針對這堂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為,還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在互助合作中進步,在互補共生中成長。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在教學《春曉》前,我仔細閱讀了教學參考,學習了許多有關低年級古詩教學的文章,并作了充分的教材分析:《春曉》這首古詩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景。
1、通過《春曉》這首古詩的學習,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2、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認識兩個偏旁;了解“矢”的演變過程。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并體會世人對春天的贊美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掌握本課生字詞的基礎上,體會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我想,那我該如何來教學這一課,讓我們一(1)班的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真正能體會詩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從而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呢?倘若我在教學過程僅作單純地分析講解,然后提問,讓學生再回答,說說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接著反復練習背誦。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著,使勁地記著,至于審美情趣的陶冶,詩的意境的體會這樣的文化性就不能體現了。
人本主義教學觀指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 “新課標”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時正努力地用新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那這首古詩的教學,我如何嘗試用新理念來更好地達到教學的完善?我動了一些腦筋。《春曉》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詩。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古詩的特點,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利用課件再現古詩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了解古詩的意思,通過朗讀領悟古詩的意境和韻味。
為此我作如下教學設計:
1、導語揭題、激發興趣
上課前播放兒童歌曲《春天在哪里》
啟發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麗的景色,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播放《春曉》教學課件,讓學生觀看雨后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景,聽配樂朗讀。
教師簡要介紹作者孟浩然。
2、初讀感知
教師在范讀的同時演示課件
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所注的漢語拼音朗讀這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得連貫。畫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指導學生讀出停頓和重音,讀出韻腳。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3、精讀理解
(1)指導學生重點理解“曉”“眠”“覺”“啼”“聞”等詞的意思。
(2)在游戲過程中理解詩意。玩尋找最佳搭檔的游戲。提供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尋找詩句來搭配。
同時告訴學生,古詩語句由于字數的嚴格限制,常常要省略一些詞語,要聯系上下文和題目補充出來。如“夜來風雨聲”一句,聯系詩題,可以知道是“(我忽然想起)(昨天)夜里的風雨聲”的意思。
4、拓展延伸
春天里處處有美景(提供其他描寫春天的古詩),只要同學細心觀察,就會在春天里發現更多更美好的東西。讓我們踏著春天的腳步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更美的景色。
5、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全方位發展,我還布置了如下作業:
給古詩配幅圖畫,把詩中的景色加上自己的想象畫下來,畫好之后同學之間交流,共同分享這美麗的景色。
把古詩變成描寫春天的小短文,讀給同學聽,比比看誰寫的好。
把《春曉》寫成書法作品,在板報中展覽。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觀潮》這篇課文里,描述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資料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研究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播放課件聯系上下文,并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讓學生聽范讀、自由讀,邊讀邊體會,并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所以,我重視“讀”。學生自由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我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我的見解,允許有不一樣意見,并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并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直觀教學優勢,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播放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動的速度。經過朗讀課文,再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更進一步使學生驗證了自我的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學完全文后,我再次讓學生讀自我最喜歡的地方,并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上《觀潮》這課,是我第一次開始在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在上完這課后,我體會到多媒體課件是能夠以它直觀形象的畫面較快地突破重難點,但運用過早時可能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時也應研究“因課施教”。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翠鳥》是九年義務教材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二組的一篇講讀課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主要介紹了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表達了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鳥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鳥活動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告訴我們翠鳥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學中,我緊抓三步:
1、三年級是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除了要繼續進行詞句訓練以外,段的訓練是閱讀訓練的重點。在段的教學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為重點,首先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在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前,引導學生回憶描寫《燕子》的外形特點時,作者的寫作順序,而后放手學生自讀,帶著問題,往往比“空讀”要有實效。以讀導悟,只有學生讀準了,讀會了,才會去思考,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理清寫作的順序,抓住各部分的特點,最后達到感悟升華。
2、抓住學生思維成長規律,促表象思維為理性思維,讀寫結合。學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閱讀方法,但生活閱歷比較淺,所學知識有限,思維特征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課第一自然段對翠鳥外形的描寫雖然栩栩如生,但因學生從未見過翠鳥,所以僅憑文字介紹依然無法使翠鳥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變得鮮活起來。至于習作訓練,學生雖有嘗試的興趣,但因剛開始接觸,缺少方法與經驗,寫作前往往不會觀察,寫作時抓不住主要特點。
針對學生的認知狀況,在教學中憑借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的優勢,逼真地展示翠鳥形象,突出作者的觀察順序和翠鳥各部分的特點,可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思維環境,使學生建立清晰的認知表象。針對教材特點,教學這一段時,教師把著眼點不單放在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上,而是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更學到了習作方法,促進了知識向能力轉化。
3、積累很重要。學生每學完一篇文章,我總會強調他們的詞語積累,比書寫,比正確率,比誰找的和老師找到的最多。以此促進學生詞量的積累。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明白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資料。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持續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資料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此外,朗讀能夠培養學生的表達潛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資料具體、清楚等。朗讀能夠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透過朗讀課文,學生能夠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潛力的提高。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帶給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資料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盼產生,期盼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盼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理解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盼。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盼,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用心主動的進行學習。
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味語言文字,重點感知老支書的感人形象,體會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用生命維持求生的秩序、堅持求生的順序,將人民群眾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產黨員的偉大情懷,讓學生從內心受到感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題目所蘊含的深刻含義:第一層,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橋”;第二層,老漢用自己及親人的生命搭設了鄉親得以逃生的橋──“生命橋”;第三層,老漢用他自身的光輝形象矗立起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無堅不摧的橋──“黨群橋”。
教學過程
一、直接引入,開門見山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橋》。
二、詞語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與人們的恐慌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將大屏幕上的詞語,用直線在文中畫出來。(咆哮、狂奔、獰笑、放肆、勢不可擋)朗讀詞語,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
2.讓我們回到課文,在語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并把自己的體會在句子旁作批注。 大屏幕出示:
(1)“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像潑。像倒。”四個字,幾句話?及其簡短的字句,給你怎樣的感覺?讀出這突從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擋”。“勢不可擋”是什么意思?還從哪里讀出了洪水的來勢兇猛?
(指名多人談體會、朗讀,隨機點評。)
3.想不想看看這可怕的畫面?(播放錄像)如果你置身其中,心里什么感受?這是怎樣的關頭?你能用一個詞形容一下嗎?(相機板書: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們的表現,用線劃出并讀讀相關的句子。洪水中的人們是怎樣的反應,從哪里體會到的?讓我們鉆進語言文字中間,讀出人們的慌亂來。(齊讀出示的句子)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逃生!
引讀。此時,東面西面沒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這意味著這座木橋是──(相機板書:唯一求生)引讀。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人們這樣的狀態,這唯一求生的木橋能不能助人們逃生?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再讀句子)
5.過渡:就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都在驚恐、慌亂地逃生,唯獨誰例外?老漢早已先群眾一步站在了木橋前。
三、品味語言文字,感受老漢光輝的形象與不朽的精神
1.自讀課文第7~13自然段,從老漢的外貌、語言、動作感受老漢是個怎樣的人?劃出感受深刻的字句,并把感受試著寫在句旁。
2.交流:
(1)鎮定的老漢。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里,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a.輕輕地讀,用心體會,一個“盯”字,你讀懂了老漢的心了嗎?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在想什么?(相機板書: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給人怎樣的感覺?(偉岸、高大、穩重)老漢沒有偉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給人山一般的感覺?(板書:鎮定)讀出一個鎮定的老漢!
人們依賴老漢,他是人們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說──(再讀)
你還從哪里感受到人們對老漢求生的期盼?“人們停住腳,望著老漢。”一個“望”字,你從人們的眼神里讀出了什么?人們像往常一樣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們擁戴的老漢。 c“.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連用三個感嘆號,你體會到了什么?(情況危急,必須有序:“排成一隊”,“黨員排在后邊!”)讀出指揮者的鎮定與果斷。
(2)忘我的老漢。
a.透過老漢的鎮定,你讀懂老漢這個人了嗎?“一百多號人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此情此景,你讀出什么了?人們紛紛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漢堅守在橋邊指揮。這是一個怎樣的老漢?(相機板書:忘我)這是一個置個人生死于不顧,一心想著他人的老漢啊!(讀句子)
b.過渡:我們繼續用心靈感受這位老黨員。讀課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3)無私的老漢。
“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詞刺痛了你的眼睛?為什么?(揪、吼道、豹子)
b.透過這些詞語,你讀懂老漢的心情了嗎?讀出老漢此時的焦急、惱火。
c.他為什么這樣惱火?他急什么?火什么?(此時,洪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了,情勢十萬火急,誰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漢心中,群眾的生命高于一切!)(板書:先別人后親人)誰能走進老漢心里,讀出他焦急、惱火背后的一顆愛民之心?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
a.這句你讀懂什么了?容不得多想,老漢一瞬間閃過腦海最強烈的念頭是──
b.朗讀:容不得多想,請你用讀把小伙子推上木橋──容不得多想,請你再加點力氣去推──容不得多想,請大家竭盡全力去推──(加上老漢的表情、語言,再讀。)
c.這一“推”、一“吼”,你讀懂了這又是怎樣的一個老漢?(相機板書:先親人后自己)
3.回歸整體,再讀感悟。
(1)讓我們把“父親”“兒子”這兩個充滿親情的字眼帶到文中去,再回顧一下木橋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結(指板書):老漢是村支書,他愛村民;老漢是父親,他愛兒子。但生死攸關之際,他無私地選擇了大家。他是個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們的哀思與崇敬,理解“生命橋”
1.過渡:為了村里一百多號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兒子,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樂起)
2.此時,全村一百多號人卻在安全的彼岸。同學再讀一讀課題,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橋”到底是什么?(板書:生命橋)
3.小結:老漢用生命維持著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堅持著求生的順序!請你再次投入地讀一讀課文第7~23自然段,讀出老漢鎮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無私的形象(指板書)。
五、感悟老漢精神實質,理解“黨群橋”
1.品讀。
師配樂朗誦。“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她來祭
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
2.文章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
3.比較:哪一句好?為什么?
(1)放慢了語言的節奏,更增強了悲劇的氛圍。
(2)兩個人啊!老太太同時失去了最親的兩個人。犧牲自己容易,犧牲兒子可是心頭剜肉啊!這樣的老漢,這樣的黨員,留給人們的僅僅是悲痛嗎?更多的是什么?
4.是啊,這不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壯歌!讀出悲壯來!
5.情感升騰,精神永存。
(1)小練筆。
a.祭奠的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來了,整個村莊都嗚咽了。老支書的墓前,齊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絕的鄉親們會說些什么?請你身臨其境地想一想,寫下鄉親們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樂起)
(2)揭示“橋”的第三層含義。
老支書就是矗立在我們心中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的優秀代表,這樣的黨員才真正是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無堅不摧的橋。(相機板書:黨群橋)
6.再讀課題,升華情感。
讓我們再次飽含深情地讀一讀課題(生讀課題)。讓我們永遠記住,在危難時刻,那一座座給人們帶去生命和希望的橋;永遠記住老支書(指板書)──這樣的人,老支書這樣的黨員。(音樂起)
《橋》教學反思
《橋》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語言簡練生動,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應該說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所以題目“橋”有著深刻的含義。也是教學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橋》是本組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不同于《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人》是通過典型事例來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橋》則是通過人物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來體會思想感情的,領悟表達方法的。
在教學時,我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漢突然沖上前去,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老漢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通過“沖、揪、兇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舍己為人。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么,學生也都能說了。對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在學習到最后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么呢?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從學生的實際感受出發,讀說寫結合,學生才會感到易于動筆,只有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才樂于表達。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一年級上學期有一半時間都在學拼音。但平時主要是拼讀,關乎拼音的種種規律,對于有許多初入小學的學生來說,是搞不清楚的。在復習課上我就少了拼讀,而是把拼音規律作為重點。下面是我復習拼音的一些步驟:
一、區分聲母、韻母。重唱聲母歌、韻母歌來分清聲母、韻母,這不難。難點在于區分單韻母、復韻母、前后鼻韻母。er不是復韻母,是特殊韻母,而且它不和聲母在一起的。前后鼻就主要看n或ng。
二、見到ü、üe,ün要注意。它們只和聲母jqxy l做朋友,它們和jqxy做朋友時,要去點,但和nl做朋友時,就不要去點。
三、標調。一定要死記標調歌。最常考的就是給i u和ui 標調,一定要標后面。還有OU,在標在O頭上。
四、結合生字詞,復習拼音。這種方法一舉三得,既復習了拼音,又復習了生字,還復習了組詞。形式可以是游戲和出一張看拼音寫詞語的卷子。
五、結合歷年的考試卷,一定要說說抄寫音節的注意事項:
一、看聲母,分清b-d、p-q和n-l,
二、看韻母,分清ei-ie、iu-ui和ei-en,
三、看聲調,符號對、位置對,輕聲字不加號,
四、注意每個字母在格中的位置。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陽光》是人教版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說說課前做的踩影子游戲,進而讓學生明白我們可以這么開心的做游戲,都是因為有了陽光,那么有了陽光,我們還會有什么開心的事情,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這樣的設疑導入激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意識。在初讀課文后我又引導學生:陽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帶來了生字寶寶,你能自己認認他們嗎?讓學生自由地讀生字,學習生字,然后各自交流:你學會了哪個生字?讓學生自主地說說自己學會的生字,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很愿意地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如:記記字形,讀讀字音,組組詞語等等,學生互相補充,我在邊上提醒、引導,既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以讀代講,充分朗讀
朗讀是語文閱讀課中最重要的訓練內容,要避免枯燥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句子的感情。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陽光》這篇課文的教材特點,我在教學時做了這樣的安排: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先聽老師讀,學生認真聽,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了解,接著讓學生自己讀,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要讀準字音,最后讓學生拿起筆邊圈生字邊讀,爭取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順課文。這樣有層次地進行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第二段比較長,因此我把重點放在這一段上,我先讓學生看圖讀,接著我又引導學生給課文中一些重點詞語加上動作,如:“更高了。”學生用雙手慢慢上升直到伸直為止,這樣邊做動作邊朗讀便于學生記憶。由于這篇課文要背誦,而這一段又很長,學生記憶有點難度,經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但能記住課文的內容,而且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做做動作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把學生的個性讀充分展現出來。三、拓展延伸,語言感悟 這篇課文有很多地方值得進行拓展延伸,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如:在學習第一段 “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這句話時我進行拓展,讓學生也來說說:“陽光像金子,灑遍( )。”學習“田里的禾苗,因為有了陽光,更綠了。山上的小樹,因為有了陽光,更高了。”這兩句的時候,我引導說一說:“花園里的花朵,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然后又讓學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動物,說說:“ ( ),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這樣的設計從扶到放,逐步提高難度,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說話,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這節課下來,整體來說效果還是好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識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導寫字過程中時間有些緊張,在理解重點詞時,引導得不夠到位,以至學生沒法領會,回答不到點子上,最后忍不住自己講出來了。以后,我會吸取教訓,不斷完善,讓自己的教學能夠更上一層樓。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學在《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的引導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正在向“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協作者、組織者的新型教學關系轉變。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走向語文教學的前臺。
在教學《找駱駝》一課時,我注重學生的讀。
在教學第一小段時,請學生輕聲讀,并想一想你能從中讀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要問大家?讀后交流。
生1:我讀懂了商人丟了駱駝。
生2:我讀懂了它心里很著急。
師: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生2:找了好多地方看出來的。
生3:還可以從著急、趕上去問可以看出來。
師:你們看得真仔細,那誰能讀出商人的著急呢?(指名讀,自己讀,齊讀)
而在教學第2——9自然段時,分角色朗讀,有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指名讀等。
更有趣的是教學第十自然段時,學生學用不緊不慢的語氣讀老人話時,學生的那副少年老成的樣子,真是讓人佩服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模仿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已過大半,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這一段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獲和問題。在反復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獲。
我嘗試借鑒了幾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系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語文教學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夸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著一個新領域的開辟”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你會怎么做?讓學生聯系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后,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里,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如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己是怎樣學習歌曲、舞蹈和當時的心情。在美術課中寫一寫自己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己畫的感受。
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和他們一起茁壯成長。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如手:首先,語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學前,我在黑板上抄寫了很多名人寫得有關錢塘潮的名詩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杜甫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李白的《橫江詞》、孟浩然的《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澤東的《七絕·觀潮》等。在孩子們各種方式的讀后,我說:“你們必須明白這些詩句是描述什么的。”他們點了頭,我讓他們說出來。隨機板出——錢塘江潮。生活在海邊,對潮漲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讀貫穿,想象感悟。讀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角!
語文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后,我就讓孩子們去閱讀文本,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述異常感興趣,因為它那么直觀,那么生動。讓他們讀后,就讓他們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可是能結合詞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在很多的讀、說,體味、想象后,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說:“站在觀潮臺,應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說什么?”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后(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說的就是感受、感嘆、神往……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美具有規范的本事,但它既不是任意的,更不是強制的,而是順其自然天成的。這種規范,是自然與社會向統一的自由造型。正是自由這個目的把人性、美和教育三者聯系起來。教育和美有著共同的沖動,那就是把自由賦予人,在這個目的面前,它們又互為手段。在教育的王國里,也像在美的王國一樣,遵循著“經過自由給予自由”的基本法則。
本課中,在欣賞錢塘潮之美上,教師給聽眾最大的印象即在于此——他不是經過強制的手段,經過外力把美灌輸給學生,而是經過品讀、感性的材料(錄像),點撥、引導,把學生關于潮水、關于壯觀的審美經驗挖掘出來,自我感受和欣賞錢塘潮之美,并對文本進行“二度創作”。
教育是美的實踐外化,美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性趨向于引導人走向自由、完整、全面的發展(這正是我們此刻的學生所最欠缺的,也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該課文是審美教育的典型材料,該教師也充分發揮了自我的審美素養,經過讀、聽、看,在課堂上很好地營造了審美的氛圍。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掌聲》這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小女孩小英經過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應對生活”。課文經過小英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后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
《掌聲》這堂課我主要用比較的教學方式:如原先的小英和之后的小英比較,第一次掌聲和第二次掌聲比較,由淺入深,從而使學生理解“掌聲”的意義,從而理解課文資料,受到思想教育。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兒童的情感容易激發,也容易變化,所以,在生情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把情感的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從情到理是認識上的升華。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著教學資料和教學實際的需要,給學生進行場景的描摹,或情境再現,或傳遞情思,或渲染氣氛,力爭讓學生如臨其境,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學生的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對文本主旨的理解。教學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會說……”、“如果你是小英,你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說……”等問題引導學生進入主角,使教材描述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我的主觀感受,融入情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在主角參與、主角轉換中不但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課文資料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升華了思想認識。
教學中更存在許多遺憾,讓學生經過朗讀品讀感悟到小英的前后變化,從自卑、憂郁、膽小到開朗、自信、勇敢,在朗讀指導上,品讀上做得不夠到位,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也不不夠及時與機智。作為低年級的學段,識字寫字教學時間不夠充分,受限于文本教學任務的完成,對于識字寫字教學的力度還不夠,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學生書寫的指導并有效的落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干干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后感,觀后感、周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并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并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并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期末教學反思12-28
小學語文《風》教學反思06-22
小學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2-28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12-28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2-28
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2-22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2-17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2-15
《觀潮》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18
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反思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