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時間:2021-10-09 19:00:42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

  上完了《最小公倍數》這節課,我的感受很多,收獲也很多。反思其中的幾點閃光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情境的創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課前我就想,如果能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來尋找最小公倍數,深刻了解什么是最小公倍數,以及如何來計算,讓這一切都由學生自主完成,那他們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考慮到這是一節純數學的課,課上全是抽象的數學化的知識,我就想能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于是我創設了學生鋪磚這個情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用列舉的方法找到了最小公倍數。然后以一條數軸為契機,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為情境,通過畫一畫、說一說得出它們從同一點往前跳,跳到第幾格時會第一次相遇,第二次呢?以此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認識。最后,在肯定大家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又創設了我想帶一部分表現好的同學出去參加一項活動,可以分成4人一組,也可以分成6人一組,都正好分完,你知道我最少帶了多少人嗎?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的情緒高漲,思維時刻處于活動的狀態中。

  2、以舊帶新,滲透轉化思想

  課堂中當學生體驗到用找倍數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數比較煩瑣時,適時地引出用短除法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因為在前面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也是用短除來求的,短除法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讓學生在已有基礎上探究,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學習。這節課重點也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把這些乘起來就是最小公倍數了呢?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更加深入的進行探討,但感覺學生掌握的深度還不夠,因此,在學習最小公倍數時,為什么乘最后的商時,還需進一步加強學習。

  3、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在自讀自悟中學習知識

  教學時,我給了學生充足的空間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自感自悟中學習知識。長時間下來,學生才能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的放矢的思考,有序的思考。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中的第三節課。本節課旨在借助圖形語言,在操作活動中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為此,根據本節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個體經驗,本節課做了如下三個層次的設計:

  第一層次:

  “分一分”的活動。通過學生動手分餅活動,讓學生經過觀察、比較與思考,發現整數除以整數與整數除以分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借助圖形語言,初步感知體會“除以一個數”與“乘這個數的倒數”之間的關系。這樣做不僅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更好理解分數除法意義的機會,更主要的是教會學生一種學習的方法,即分數除法的意義可聯系整數除法的意義進行學習。最后,通過啟發性的問話:“觀察這一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激發學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層次:

  “畫一畫”的活動。在第一層次分餅的基礎上分線段,雖然線段圖比圓形圖更抽象,但學生已有分餅的經驗,所以學生根據問題不難列出算式,怎樣求出結果就成為這一操作活動要解決的問題。

  其中(1)(2)小題比較容易,學生從圖上可以看出結果,關鍵是第三小題不容易突破,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主要是讓學生弄清第(2)小題的算理,再將此方法遷移到地(3)小題。

  第三層次:

  “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動。由于學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礎,這部分比較大小的題目,他們不難填出答案。但關鍵是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從而發現題目中蘊含的規律。這一活動是學生對前面問題思考過程的整理,對分數除法意義進一步的理解。

  第四層次:實踐應用活動。是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內化知識的過程。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循環小數是五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個新的知識點,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有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課標》指出:“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自己的知識”。所以本節課我主要通過讓學生觀察計算,想一想,在觀察、比較、討論中獲得循環小數的概念。然后放手讓學生合作探究“兩個小數相除,如果不能的到整數的商,會有哪些情況呢?”得到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的概念。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基礎較差,對于小數計算掌握不是很熟練,因而在教學時可能在進行小數的計算時浪費的時間比較多,根據教學的重點,少一點計算,多一些對小數的觀察,從而理解循環小數、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的概念。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觀察、勤思考,獲得新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求商,使學生感受到循環小數的特點,從而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了解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理解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意義,擴展數的范圍。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敢于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掌握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

  教學難點:循環小數與無限小數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介紹生活中的循環現象,進而看看數學中有沒有這種現象呢?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看課件。

  師:觀察豎式,你發現了什么?(組織學生小組內交流)

  預設:

  1、余數總是“25”。

  2、繼續除下去,永遠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

  師:對你們的發現你有什么問題嗎?

  預設:

  (1)、為什么余數總是重復出現25?

  (2)、為什么繼續除下去會永遠除不完?

  (3)、為什么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

  師:由于商的小數部分總也除不完,并且依次不斷、重復出現數字“3”,所以我們通常把它寫作“5.33…”。

  師:你對這種寫法有什么疑問嗎?

  預設: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

  2、探索規律

  (1)、師:剛才我們通過計算、觀察、思考、交流得出商的小數部分依次不斷、重復出現“3”那是不是只有這一道題的商具有這樣的循環現象呢?這種循環現象有沒有什么規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

  出示:28÷18 78.6÷11

  3、讓學生發表看法:

  4、請同學們判斷下面哪些是循環小數?

  (1)0.2929 (5)3.212121

  (2)1.5353··· (6)3.333···

  (3)3.141592··· (7)4.061061

  (4)8.4666··· (8)0.475475···

  師:對這道題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5、介紹簡便記法

  如5.333…還可以寫作5.3,7.14545還可以寫作7.145,請學生把前面判斷題中的循環小數用簡便記法寫一寫。(請學生板演),同座互相檢查,大家交流訂正,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質疑。

  6、理解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意義。

  師:想一想,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的商會有哪些情況?

  學生在小組內計算、討論、匯報。

  預設: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商可能是有限小數,可能是無限小數。

  師:你對回答有什么疑問嗎?

  預設:什么叫有限小數?什么叫無限小數?

  適時引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

  師:我們現在學習的小數范圍比以前有擴大了,有增加了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就是一種無限小數。

  三、鞏固應用,分層測試:

  【基本練習】

  1、寫一寫:你能根據下列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寫出它們的一般寫法嗎?

  2、對對碰:連線。

  【綜合練習】

  1、求一求下面循環小數的近似數(保留三位小數位數)。

  1.29090…≈ 0.0183≈

  0.4444 … ≈ 7.275 ≈

  2、比較小數的大小

  3、把下面三個數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拓展練習】

  循環小數1.360360…小數部分第50位上是數字幾?

  四、分層評價,反思提升:

  五、課堂小結: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惑?

  六、布置作業:P30第3、4、5、6題。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4

  教材分析

  《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圓柱的側面積和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例2是求圓柱的表面積。先說明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在給出圓柱表面積的展開圖,讓學生了解圓柱表面積的組成部分,求表面積。例3是讓學生運用求圓柱表面積的方法求出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的用料,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讓學生了解進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動手能力不是很強,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較少。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運用公式計算出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和掌握求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勵自主探索

  在導入新課時,老師用孩子們喜歡喝飲料的愛好創建生活情景:“同學們愛喝飲料嗎?”“愛喝。”“給你一個飲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有的問題以后在研究,今天我們來解決用料問題。假如你是一個小小設計師,要設計一個飲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鐵皮?”

  (二)創設探究空間,主動發現新知

  1、 認識圓柱的表面

  師:我們先來做一個“飲料罐”(出示模型)薄紙殼當鐵皮,你們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個圓筒,要剪兩個圓粘合在圓筒的兩邊就行了。

  師:用什么形狀的紙來做卷筒呢? (有的學生動手剪開模型)

  生:我知道了,圓筒是用長方形紙卷成的

  師:各小組試試看,這位同學說的對嗎?

  (其他小組也剪開模型,有的得到了長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邊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師:還有別的可能嗎?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話,就不是這種圓柱形的飲料罐了。

  (評析:學生能拆開紙盒看個究竟,說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學生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完成了對圓柱各部分組成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2、 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師:我們先研究把圓筒剪開展平是一個長方形的情況。“求這個飲料罐要用鐵皮多少?”這一事件從數學角度看,是個怎樣得數學問題?

  學生觀察、思考、議。

  生A:它是圓柱體:兩端是同樣的兩個圓,當中是長方形鐵皮卷成的圓柱。

  生B:求飲料罐鐵皮用料面積就是求:

  圓面積X2+ 長方形面積

  生C:必須知道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長和寬才能求面積。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積。

  師:我們讓這位同學談談他的想法。

  生D: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相等,長方形的寬與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就可求出長方形的長,也可求出圓的面積。

  師隨著板書:長方形 = 長 × 寬

  ↓ ↓ ↓

  圓柱的側面積 = 底面周長 × 高

  (三)自主總結規律 驗證領悟新知

  讓學生就順利地導出了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 S = 2 r h

  師:如果圓住展開是平行四邊形,是否也適用呢?

  學生動手操作,動筆驗證,得出了同樣適用的結論。

  (四)解決生活問題 深化所學新知

  師:大家談得很好,現在小組合作,計算出“飲料罐”的鐵皮面積。

  生匯報。

  師:通過計算,你有哪些收獲?

  生E:我知道了,圓柱的則面積等于地面周長乘以高,圓柱的表面積等于則面積加上底面積和的兩倍。

  生F:在得數保留時,我覺得應該用進一法取值,因為用料問題應比實際多一些,因為有損耗,所以要用進一法。

  板書設計

  長方形 = 長 × 寬

  ↓ ↓ ↓

  圓柱的側面積 = 底面周長 × 高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5

  《倍數和因數》這一章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由于這一單元概念較多,學生要掌握的知識較多,所以掌握起來較難。我上的這節復習課分以下四部分。

  1、先從自然數入手,由自然數的概念讓學生總結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又根據生活實際試著讓學生把自然數分成奇數和偶數。點名說出什么數是奇數,什么數是偶數,是根據什么分的,這樣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2、由偶數都是2的倍數,復習2的倍數的特征,5的倍數的特征,3的倍數的特征。學生邊復習老師邊板書,由于大家共同協作,很快找出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然后總結同時能被2、3整除的數就是6的倍數,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意義。讓學生隨便說一個算式,說明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學生列舉乘法或除法算式,準確表達倍數與因數的關系,加深了學生對倍數與因數相互依存關系的理解和認識。

  3、隨便給出一個數找出它的所有因數,得出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身。根據因數的個數把自然數分成質數、合數和1。復習什么是質數,什么是合數。最小的質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20以內的質數。為什么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這是根據什么分類的呢?任意給出一個數判斷是質數還是合數,若是合數讓學生分解質因數。先說分解質因數的方法,然后點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指出錯誤。

  4、帶領學生一起做練習,讓學生邊做邊說思路。這節課比較好的地方是條理清晰、內容全面;練習的設計不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

  不足之處是我缺乏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以后需多努力。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6

  《組合圖形的面積》是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認識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這是面積知識的提升和發展。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景,激發學習情感。

  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課一開始我就從談論生活中的各種組合入手,進而出示七巧板拼圖讓學生觀察得出這些圖形都是一些組合圖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為下一步探究組合圖形做好鋪墊。

  2、注重方法的指導與總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組合圖形,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每個圖形均可分為相應的幾個部分。學生在解答中也將產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解題方法的指導,在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學習過程中,始終堅持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情境,啟發學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價值的分割方法,讓學生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培養發散思維,體驗成功的愉悅

  3、問題來源于學生,回歸于學生

  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放手讓他們拼圖,畫圖,分割圖,并自行解決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拼一拼、畫一畫,分一分的活動中,初步形成“組合”的概念,從而對“組合圖形”的意義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4、順應生成,張揚個性。在備課時,只考慮到“割”和“補”,沒想到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應用了“移補”的方法(是預料之外的)雖然是因為數據的偶然性,但這種想法很奇特,方法用起來比較簡便,予以鼓勵。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7

  本月,學校重點抓老師們的課堂教學,實施方法是行政聽各位老師的"推門課"。雖然讓我們任課教師著實緊張了一把,但是這樣也是讓我們老師教學進步最快的方法。

  3月28日,賀書記聽了我五年級《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本節課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內容比較簡單,重點在于學生對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以及對正方體表面積在生活中的運用。在這一節課中,重難點把握比較好,學生表現還不錯,但是學生還不夠活潑,主要是我準備不是很充分,對教材的處理不夠到位,習題的設計缺少層次感,對學生能力鍛煉還不夠,沒有能把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

  課后,聽了賀書記的一番點評,我頓時覺得頭腦很清晰,對以后怎么教學立體圖形這樣的內容有了一個清楚的輪廓。在教學中,首先應該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誘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并且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能憑借自己的直覺和實際情況,提出各種想法,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學生也會因此對學習感興趣,整個課堂上就不會枯燥乏味。

  然后要給學生搭建探究的舞臺,挖掘思考潛力,學生的活動是自由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而且還能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再次,學習數學一定要充分聯系生活實際,本身,學習數學就是為生活服務的,在練習中,多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學生會覺得很熟悉,并且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作用,再一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課堂教學是教學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老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磨練,才能不斷進步。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8

  五年級上冊的內容包含小數乘除法、位置、可能性、簡易方程、多邊形的面積以及植樹問題。總復習的內容在編排上,遵循《標準(20xx)》規定的內容領域和教學順序,把分散的學習內容適當歸并,整體呈現,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便于在復習中進行整理和比較,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成功之處:

  1.注重知識的整合,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在小數乘除法的復習中,既要把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進行比較,又要把整數乘法和整數除法進行比較,從而溝通新舊之間的聯系,既有橫向之間的聯系,也有縱向之間的聯系,這樣能夠使學生所學知識更加系統,更加完整。另外還要連帶復習小數加減法計算,特別是數位不相同的小數加減法,學生特別容易出錯,因此在復習中要予以重視。

  2.突出重點、難點和弱點,查缺補漏。在總復習中,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解決日常容易出錯的問題、理解混淆的問題。如小數乘除法的計算中要著重復習小數乘小數中積的小數不足需要補0的問題、小數除法中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以及商中間有0的除法;復習簡易方程時主要復雜方程的解法以及未知數是減數和除數的特殊方程的解法等;復習多邊形的面積時注重計算公式的理解記憶,特別是逆向思考的求三角形的底或高,梯形的上底、下底或高的方法等。

  不足之處:

  由于時間緊,課時不足,導致復習不全面,出現變式問題部分學生不知如何解決。

  再教設計:

  針對每學期時間緊任務重的特點,在教學中可以把每單元考試所占用的時間放到周末,讓學生在家完成,節約出時間以備彌補期末復習時間的不足,復習倉促,導致學生考試成績的情況。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9

  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探索并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二是應用等式的性質解只含有加法和減法運算的簡便方程。解方程是學生剛接觸的新鮮知識,學生在知識經驗的儲備上明顯不足,因此數學中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引領學生經歷將現實、具體的問題加以數學化,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分析和比較,由具體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質,并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質應是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關鍵。

  一、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

  課開始,老師出示天平并在兩邊各放一個50克的砝碼,“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兩邊的關系嗎?”學生寫出50=50;老師在天平的一邊增加一個20克砝碼,“這時的關系怎么表示?”學生寫出50+20>50,“這時天平的兩邊不相等,怎樣才能讓天平兩邊相等?”學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邊增加同樣重量的砝碼;“你有什么發現嗎?”“自己寫幾個等式看一看。”通過具體的操作為學生探究問題,尋找結論提供了真實的情境,輔以啟發性、引領性的問題,讓學生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在問題的解決中發現并獲得知識。

  二、讓學生在發現中操作

  引入了等式的性質,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應用這一性質去解方程,第一次學生解方程,學生心理上難免會有些準備不足,為了幫助學生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顯示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發現“在方程的兩邊都減去100,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通過這樣有步驟的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0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這句話中包括兩個條件,一個是”含有求知數”一個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數”與“等式”是方程意義的兩個重要的內涵。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就要圍繞著這兩處條件,設計教學。

  一、創設情境,在實際天平的操作中等到等式,并在實際操作中得到方程。

  為了加深學生對等式的理解和掌握,采用教科書的設計意圖和設計,用天平的平衡找到兩邊物體質量相等,從而得到等式。為了讓我們的設計更貼近我們的生活,直接用我們的粉筆列道具,來稱粉筆的重量的過程中得到不等式和等式,含有求知數的等式(方程)。一步一步,讓學生從淺到深,一點一點掌握知識,得到要掌握的知識點。從而學會判斷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二、通過比較和斷定,從而加深對方程的理解。

  斷定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要從兩個條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數”二是“等式”,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從而學生互相問,這個為什么不是,哪個為什么不是。含有求知數:5Y不是方程,因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為沒有求知數。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數。

  X+Y=Z也是方程,因為含有求知數,并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為含有求知數,并且是等式。

  三、在觀察天平平衡列式過程中建立方程的概念,不僅要了解方程的外在特點,更要理解方程的意義。

  從判斷等式方程到借助現實的相等情境寫出方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學生在把實際問題的等量關系用符號化抽象成方程時,不僅感受了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也體會了方程的本質特征,從而鞏固了方程的概念。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1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

  一、創設情境教學,請會折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

  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杯、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2、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后,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折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杯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后,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折后折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2

  我在教學分數與小數的互化這一課時的內容,特別是哪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內容時,我用了不同的方法在兩個班進行了教學,出乎意料的是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課下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是教材不可能完全適應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層次的學生與教師的特點和需要。因此,教學時,可以按照學生與教師的自身特點,以及由此而確定的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適當調整。如我將例題中沒有明顯特征的分數換為分子相同的六個分數,然后設問:分子相同的分數,有的能轉化成有限小數,有的不能轉化成有限小數,這跟什么有關系呢?處與學生最近發展的設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調整思維角度,觀察分母,討論后將分母分解質因數,進而發現規律已是必然。教材數據的改變,為學生的思維鋪設了階梯,架起了橋梁,避免了探究斷層,做到既不是一味地循循善誘,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精心設計教學目標重難點突出本課有兩個教學目標:理解分數轉化成小數的方法;認識能否轉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做到兩者兼顧,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分數化小數的一般方法,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接受。因此,教學時,花了較少的力氣,全部由學生自己思考總結,點到為止。而認識能否轉化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完全沒有知識經驗的抽象概念,無論是探究還是掌握都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側重與它,而且板書設計的重點也在于此。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3

  今天講的是《小數除以整數》。復習舊知以后,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情景:同學們,我們都知道鍛煉身體很重要。王鵬同學也很注意鍛煉身體。他計劃4周跑22.4千米。

  他平均每周應跑多少千米?學生很快列出式子:22.44.在上周的教研中,有經驗的老教師說,這是一節新課的開始,學生沒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應該直接教給他們方法。我覺得這個式子不太難,就讓學生嘗試著自己試做。我提問了幾個程度不太好的,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全都做對了。我一看連潛能生都會做了,我再啰嗦一遍有什么意思呢?我就問學生:對于這道題,大家還有什么疑問嗎?班上的王國豪站起來說:老師,為什么余下來的24沒有點小數點?我一聽,這個問題正好問到點子上了,就把問題拋給學生: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家祺說:老師,可以把22.4當成整數來算,所以不用點小數點。

  還有其他意見嗎?我問。

  我覺得24指的是24個十分之一,所以不用點小數點。班長高夢甜說。

  我們作為成年人,有時太低估孩子們的能力了。聽聽,他們的回答多精彩!

  接下來,我徹底拋開課件,獨自發揮了:同學們,你們真棒,今天的內容,老師不講你們都會了。能再幫老師解決一道難題嗎?學生一聽能幫老師解決難題,頓時來勁了:能!接著我例2口述出來:

  王鵬爺爺計劃16天跑28千米。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這道題有一定的難度,最后在我的點撥下,學生解答出來了。

  全課講完后,我對本節課進行了簡單的檢測。整體效果不錯。本節課學生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也超額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課堂不在于老師表演的多么出色,學生的出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只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學生才會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4

  《分數乘法(一)》是分數乘法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是結合具體情境,學生在具體操作活動中,探索并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同時,探索并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能進行正確計算,進而能解決簡單的分數乘整數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教學伊始,我直接出示“1個蘋果圖占整張紙的1/5,3個這樣的圖形就占整張紙的幾分之幾?”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并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有的學生會通過具體圖形語言來數一數;有的學生會直接用算式來計算。在黑板上,呈現所有學生的方法,并引導學生找出之間的聯系。緊接著,讓學生回憶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來學習分數乘法意義,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在探索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時,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來說明計算結果。接著,學生在結合問題、圖形進一步體會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這是一節計算課,看似很簡單。可是,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并不理想。學生的計算過程雖能正確地寫出來,但是在結果上會出現沒約分化簡。這可能跟自己,在幫助學生理解那兩種約分方法所存在的問題。在對比兩種約分方法,我是先讓學生試著說一說,兩種約分方法的不同之處,學生也能說出來。我也做了一個小結:一種是在結果上約分;另一種是在過程上約分。但是,我卻忘了讓學生體會在過程上約分的優越性與簡便性。所以,從學生第一次交上來的作業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是在結果上約分,這樣就導致部分學生沒約到最簡、或沒約分。仔細地想,自己常常鼓勵學生方法多樣性,卻忽視優化方法。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5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折紙涂色活動為主線,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的時間和觀察交流,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問題。探索并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并能夠正確計算,還要能運用分數乘分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我還重視將操作過程、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結合,相輔相成,鼓勵學生討論如何折紙表示3/41/4及其結果,這樣不僅解釋了符號語言的意義,也直觀形象地展示了3/41/4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折紙過程中,充分體會到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感受計算分數乘分數時為什么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在分數乘法(二)中我結合教材和課程標準的需求,首先向孩子們提出并應用了數形結合的方法。例如在引入中: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一次,用斜線涂出它的 1/2,然后對其再對折第二次,用紅色涂出斜線部分的1/2,請你說一說紅色部分占整張紙的幾分之幾。從學生的反饋來看,能夠直觀得從圖中看出網格部分所占幾分之幾,但是學生很難列出乘法算式。(14的比較多)。說明學生不能夠充分理解兩次做為單位1的量。兩次折紙中有兩個單位1,比如第一次的1份占整個圖形的1/2,此時的單位1是1,但是網格部分卻占斜線部分的1/2,此時的單位1是1/2,也就是說網格部分對于整個長方形來說是1/4,這其間隱含著兩個不同的單位1。在此說明,學生對于分數的意義掌握還不牢固。又例如在驗證分數乘法法則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折紙的方式來理解。

  其次,本課我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里關注了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同時也關注了學生解題策略的自主選擇,關注了合作意識的培養。在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分子位1分數相乘)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后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折紙、化小數、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但是對于折紙的驗證方法,有個別學生還是很難理解,允許他們用小數的方法來驗證,但這種方法只適用與能夠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因此在出現不能轉化為有限小數的分數相乘時,這些學生就只能聽同學發言,沒有自己的思考過程了。所以,如何面對學生的差異,促使學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還是課堂教學中值得探索的一個問題。

  把握好教材是基礎,處理好生成與預設是關鍵,這是我上完了這節課后最大的收獲。

  不足之處:

  1、由于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在學生涂一涂理解分數乘法算理時,出現了三種不同的圖示方法,而我只認同自己頭腦中預設的那種,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方法是多樣性的,學習結果的呈現也是多樣性的,開放性的。

  2、教學中,過分依賴于課前的預設,丟失課堂中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錯過了挖掘課堂中學生的內因動態的生成,沒有創造條件促使內因向提高數學素養的方向轉化。

  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多學習教育理論知識,強化學科知識,深刻領會教材,用好教材,處理好教材,把握好生成與預設的關系,提高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2-28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0-09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12-23

小學數學課件《對稱》教學反思02-22

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5篇01-06

《圖形與測量》數學課后教學反思范文12-28

數學課后教學反思簡短范文5篇12-28

《數學課程標準》教學反思范文12-23

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6

數學課件制作與應用的反思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