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1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而有目的地進行創設的,我在“加減法的估算”這節課的教學中,進行了多次設計,尤其是在導入環節的設計處理上,收獲較大。
加減法的估算這節課,從課的設計開始,我力求體現課改精神,重視估算,培養估算意識,是《標準》在計算方面強調的內容,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幾個不同的方案,從學生喜歡生活情境入手。第一個方案,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們創設了學校開展環境保護活動,三年級的學生了解到礦泉水瓶可以回收利用,就收集礦泉水瓶,出示了書上的例題,學生發現數學信息、提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解決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接著進入下一個環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感到我的教學組織費勁,課下詢問了幾個學生,發現,接受能力強的孩子學會了,但有部分學生并沒有掌握,問題出現在哪呢?我仔細看了教學設計,回想了課堂的整個過程,是不是問題出現在這——我重視了情景的創設,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情景,但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過于單一,整節課學生都是一種學習方式,孩子會厭倦的。剛開始學生學習積極性還很高,但課進行了20分鐘后,有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已經不集中了。
再者,創設情景,這種情景是孩子喜歡的嗎?在這節課中,對于學生評價也非常的少,評價的適時、到位是非常必要的。想到了這種情況,我改進了教學設計,在另一個班上了這節課,這次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考慮到學生對書上的主題圖形創設的情景不感興趣,課一開始,估數游戲導入,游戲的形式開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被調動了起來,估數游戲也不是單純的做游戲,游戲內容為新課引入做了良好的鋪墊。接下來,以談話的形式詢問學生是怎樣來上學的,學生一聽和自己有關,發言積極性異常高漲,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習的興趣很濃,下面環節看書——收集礦泉水瓶——植樹,幾個不同的形式學生很高興的在學習、活動,對于植樹這一環節,我設計了自選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己選題,解決。這種方式學生是非常喜歡的,但是在課后小結時,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知道有哪些地方運用了估算,學生說不出,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并用于生活中,如果只會做題,不會運用于生活,那么這部分的教學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是和課改倡導的相違背的。這節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都比第一次好,解決問題也比較熟練,問題出現在哪呢?我又一次回憶了教學過程和教學設計,原因是不是出現在這兒——整節課我為學生提供的學習素材有關生活中的就很少。
我嘗試設計了第三種方案,結合情景估算,以植樹活動為主線,設計了相關內容,乘車——植樹——澆水——水果——農民種菜,將活動串成串,給學生自己選擇的權利,引出以拍皮球等一系列生活中有關估算的知識,增加了趣味性,將學生的思維和課堂外的情景聯系起來,充分挖掘了學生想象。同時一節課三種不同的設計,三種不同的效果,一次又一次的改進,可以說,考慮到學生的越來越多了。通過不斷的反思,一次又一次的深切體會了課改的含義,體會到了什么樣的課是讓我滿意、讓學生滿意的課。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2
筆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學生計算的幾種主要方式,從計算結果的角度來看,筆算、口算、心算可歸入精確計算,而估算則可看作是一種近似計算方法。估算是對事物的數量或計算的結果做出粗略的推斷或預測的過程,也是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比較注重學生筆算、口算能力的培養,對估算的要求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又離不開估算,比如:從家到學校估計有2千米,步行上學估計要用15分鐘;帶了10元錢去買菜,估計只能買一斤豬肉和2斤西紅柿,18+23經估算知結果應是40左右……所以《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并能解釋估算的過程”。
我思考這個內容時,是反復考慮要不要講“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講“約等號”;估算如何用算式來表示。因為人教版二上第31頁首次出現估算專項學習內容“加減法的估算”,但近似數的概念、約等號還沒出現,只要求用語言敘述估算的過程。《標準》提出了加強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學段要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在一年級上、下冊教材的相關內容中,已經進行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在這一冊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現估算的教學內容,但還沒有出現約等號。這塊知識講到什么程度,很難把握。只要學生會把題中的數轉化成與之接近的整十數就可以啦,出現個別問題再個別解決。
在進行練習時又碰到了一個難題。P32練習六第一題“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數比80大”這里有兩個指令,先估算,再比較。我先讓學生寫出估算的過程,來鞏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決第二個問題,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結果,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只能讓學生把精確計算的過程也寫出來,來幫助解決第二個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
我想如果在復習這部分知識時,我會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1)創設一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有時只需要知道一個大概,不需要了解準確數時,我們就需要估算。在平時計算時判斷結果是否正確也可以用估算來判斷,如43+18=51對嗎?
(2)讓學生學會估數,因為在估算中,估數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確在二年級上冊的教學中,應選用整十數相加減的方法來估算。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3
青島版教材的最大特點是把知識融于一個個有趣的情境串中,使學生在情境串中解決問題。本課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勤勞的小蜜蜂整裝待發采花粉的情境,引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情境圖,通過學生講故事——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把知識學習與解決問題融合在同一過程中,形成了以解決問題為線索的知識鏈,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在教學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筆算的算理和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筆算方法時,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給學生創設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同時,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先讓學生獨立解答自己喜歡的問題,再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4
新人教版三年級的教材中,在萬以內加減法中穿插了估算的應用,讓學生對計算又有了新的認識。
教材安排了兩個問題:“收銀員收多少錢?”和“爸爸要帶多少錢?”這就考查學生對估算與精算的理解與應用。這個也讓我想起吳正憲老師的《估算》,在課尾處,她設計了一個問題:“我們大約帶50元錢,那我們就付50元錢嗎?”產生分歧后明確:付多少錢要準確算,這與我們生活是緊密聯系的,而新教材正式建立與這樣的生活經驗之上,對估算進行了改編,讓學生結合題意,在方法上進行取舍。
基于這樣的教材背景,我在課堂上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①5元②18元③54元④128元
(1)買②和④,要帶多少錢?要付多少錢?
(2)滿100元送購物袋,你打算買那幾樣?
(3)滿150元送布娃娃,你打算買哪兩樣?
(4)如果滿200元才送布娃娃,你又會選擇哪兩樣?
追問:增加⑤號,它最小是幾元?
【意圖】
第一題只是起到鞏固精算和估算的作用;第二題滲透了“精打細算”的生活經驗,對于這種“滿多少送東西”的問題,獨辟蹊徑,選擇最優解;第三題是對估算的合理利用;第四題增加了區間問題,讓⑤號最小,那我選擇的另一件商品應該是最貴的,然后讓兩件總價格等于200。
【反思】
課堂上我讓學生角色扮演,一個當買家,一個當收銀員,其余學生提供策略。學生積極性很強,尤其是第(2)題,當大部分學生在兩件商品間徘徊時,有幾個同學說只用買④號就行,于是立即評價學生:“你真會精打細算!”而第(4)題對于⑤號的估價,學生反應也非常快,理由充足。通過這幾題的訓練,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學習數學并不是毫無用處,而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學會精打細算,做生活的小能手!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5
馬上就要教學100以內加減法估算這個內容了,因為去年也擔任二年級數學,這堂課時還真是遇到了一些尷尬,所以對這堂課的教學還是記憶猶新。為了更有效地教學,現在就作一些反思。
估算是數學學習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數感有重要意義,在數學計算的檢驗中很有用,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三冊的教材出現的是100以內的加減法估算,也是第一次出現估算這個內容。
課堂基本教學環節是這樣的:
(一)通過生活中的數讓學生題解體會認識近似數。
(二)引導學生聯系在商店買東西的情景理解其估算意義,讓學生根據買商品的情景進行加減法估算,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三)通過應用,使學生感受到我們所學習的加減法估算在現實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個環節沒有出現什么問題。
第二個環節是最關鍵的,問題就出在這里。引入的情景是教科書中購買物品,提出問題:老師有100元錢,準備買下列生活用品,你能估計一下夠嗎?(三件物品)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想法。
學生所用的時間也不是很多,讓我尷尬的是很多學生就是算出了精確的得數來匯報說明是不是夠了,我急了,你還有更好的方法嗎?學生可沒有領會我的意圖不過把計算的順序換了一下而已。我只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了:你能不能用上近似數來估計一下呢?總算有學生開竅了,說出了估算的方法,誰知說了幾個后卻又有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估算還是計算更好,這樣才能真正知道100元夠不夠。我一楞,這也真是學生真實的想法啊。我就引導他:那你認為估算有什么好處呢?學生有的說:大約是多少元可以知道。有的說:算起來比較快。
雖然是引導出來了,但是我發現還有很多的學生還是沒有真正領會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去的應用也是上得如梗在喉,學生總是不太自覺地能去運用估算解決問題,好象都是老師或題目叫他們去估算。
仔細思考失敗的原因,還在于沒有充分考慮學生和教材的情況。1、估算的作用在大的數量時優勢比較明顯,相對于一百以內的數,學生口算都能很快得出來,所以也難體會到它的好處,相反還會認為估算有不精確的缺點。2、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現實中還真的很少接觸到估算,所以在理解估算的意義上就出現了問題。變成了為估算而估算。
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想創設必要的有效的情景很重要。前面所用的情景,給學生提供3個數據學生是比較快得可以計算出來,所以不能突出估算的作用。所以想到了這樣一個情境:國慶節快到了,姑姑想送小東100元左右的禮物,下面的東西都是小東喜歡的,請我們小組合作幫姑姑設計出購物的方案。看看你們能設計出多少種。(出示六七種標上號碼的商品以及價格,有單件接近100元的,有兩件接近100元的,有三件接近100元的)
我的想法是:學生在較多信息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必然要用到估算,比如他看到單價是42元的商品,再選擇的必然要想到60元左右的商品,或者說看到另一個78元的商品必然馬上意識到不可能,這種思維的過程不管學生自己有沒有意識到,他都是應用了估算,這樣我想應該是順勢而成了吧。
不過還沒有實踐,不知會不會有改觀。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6
估算是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基本技能、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較好載體。二年級教材中估算內容的編入,體現了新的課改理念,也給我們教師提供了新的研究內容。我在設計本節課時注重了生活情景的創設,努力體現數學學科特色。總的來說,本節課教學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我在出示課題、引入問題、展開討論、進行猜想等環節上,都創設了不同的、具體的生活情景,有猜健身房器材的價格,有買運動會用品款的估算等。這些情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于校園文化底蘊,顯得自然貼切,使學生輕松自然地進入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究,去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爭著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體現估算學法的多樣化、個性化。
我在教學中發掘和鼓勵估算方法的多樣化,估算形式的個性化。如:分別估算排球、跳繩、羽毛球拍價格;三種物品價格先加起來再估算;用口算估算;用心算估算;用筆算估算等等。充分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學法理解數學、運用數學。
三、發展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我在實施運動會前買體育用品、統計參賽人數、安排啦啦隊員,運動會后就餐、劃船這些教學環節時,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分析比較、合理估算,從而細雨潤物般地逐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逐步發展學生愛思考、善表達,積極參與、樂于探究的能力。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7
一、聯系生活,讓學生充分感知估算的作用。
舉一些和生活有關的估算例子,啟發學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會用估算,切入學生的生活經驗。
讓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驗應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成功和快樂。
二、估算要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不要求整齊劃一。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
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進行估算。
這樣教學既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總之,估算必須聯系生活,讓學生感受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產生估算的需要,沒有需要,教學估算意義無法體現。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8
(一)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重視估算教學
在上“加法估算”這節課前,我查閱了不少資料,估算對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也著十分廣泛的應用。二年級學生雖有近似意識,能把一個兩位數,三位數估成跟它近似的整百,整十數,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對100以內的加減法進行簡單的估算,但還未形成估算意識,養成估算習慣,不理解估算的多種策略和方法。所以我大膽的挖掘、開發教材資源,設計了一節典型的“加法估算課”,整個設計流程科學,結構安排合理,學習思維靈活,積極性高,興趣濃。
(二)結合具體情境,培養估算意識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始終把握住“估算來自于生活”這一認知目標,設計了“笑笑和媽媽一起到超市購物”,“小鬼當家”等情景,將估算教學置于解決問題的大背景下,讓學生分析問題,選擇合適的策略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自覺地把計算和實際問題情境聯系起來,理解為什么要計算,什么時候要用到估算,從而感受估算的意義,培養估算意識。
(三)鼓勵估算方法多樣化,重視交流、解釋估算過程
由于學生對于相關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思維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會多種多樣。在課堂上,我積極鼓勵學生估算方法多樣化,讓學生充分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行比較和優化。
(四)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質量,形成自我監控的學習品質
把估算和精算有機結合,促進精算的正確率。讓學生在精算前運用估算對結果進行預測,計算后要求學生運用估算對結果進行驗證。這樣學生在運用估算時體會到估算的數學價值,相信估算是有用的,如果長時間堅持在計算前估算,學生肯定會償到估算的“甜頭”,就會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的意識。
(五)估算是一節很難上的內容,靈活度強,學生思維開闊,從本節課的學生表現也可以看出,學生的表現不是太好把握,教師點撥、總結不到位。
1、例題的數字給得較多,較難,讓學生算起來不太容易,不利于學生體會估算的意義和方法。
2、在設計的“二次反思,提升認識”,你對剛才自己的估算結果做一點評價和思考嗎?你比較欣賞哪種估算方法?我點撥和總結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場。沒能讓學生在對自己估算方法的自我剖析中,發現各種方法的優勢和不足,在體驗中把方法優化。
3、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等細節性的問題?講的不夠明晰,清楚。
總之,通過這節估算課教學,給自己、給學生,都很多的收獲、很大的啟發,是個大膽的嘗試,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多重視估算教學,以提高學生估算能力,培養數學涵養。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9
萬以內數加減法估算反思:
新課標比較注重估算能力的培養,尤其應從小學的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回顧整節課,有以下幾點疑惑:
1、估算算式的格式不知道怎么寫,書中沒有介紹“≈”,是讓學生直接寫“190+220=410”,還是寫“192+219大約等于190+220=410”這種半文字半算式的格式?
2、本課的教學與例3、例4是同一個教學情境,既然是500個瓶子送一次,那么前兩周的520個,就還有20個多出來剩下的,本課這20瓶卻又忽略不計了?我們兩個班都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對于學生這樣的疑問該怎么處理?
3、估算是會估算了,但學生純粹是為估算而估算,寫明是讓你估算的,有些學生是先算出準確答案,再給準確數找個近似數就算是估算了,多數學生會用估算的方法去算,但如果不是估算而是普通的計算題,卻沒有一個學生會用估算去檢驗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10
《加減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在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加減法的估算”這節內容,這是小學生估算學習的開始。
筆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學生計算的幾種主要方式,從計算結果的角度來看,筆算、口算、心算可歸入精確計算,而估算則可看作是一種近似計算方法。估算是對事物的數量或計算的結果做出粗略的推斷或預測的過程,也是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比較注重學生筆算、口算能力的培養,對估算的要求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又離不開估算,比如:從家到市場估計有1千米,步行上學估計要用15分鐘;帶了20元錢去買菜,估計只能買一斤豬肉和2斤白菜19+32經估算知結果應是50左右……所以《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并能解釋估算的過程”。
我思考這個內容時,是反復考慮要不要講“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講“約等號”;估算如何用算式來表示。因為人教版二上首次出現估算專項學習內容“加減法的估算”,但近似數的'概念、約等號還沒出現,只要求用語言敘述估算的過程。《標準》提出了加強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學段要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在一年級上、下冊教材的相關內容中,已經進行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在這一冊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現估算的教學內容,但還沒有出現約等號。這塊知識講到什么程度,很難把握。后來我反復學習了教參,又請教了幾位老師,老師們說在考試中會涉及估算并且要寫過程,所以我教給學生書寫格式和“約等于號”的寫法,“四舍五入”法沒有講,因為只要學生會把題中的數轉化成與之接近的整十數就可以啦,出現個別問題再個別解決。
在進行練習時又碰到了一個難題。練習六第一題“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數比80大”這里有兩個指令,先估算,再比較。我是這樣處理的:我先讓學生寫出估算的過程,來鞏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決第二個問題,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結果,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只能讓學生把精確計算的過程也寫出來,來幫助解決第二個問題。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11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前提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新課標》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對培養學生]估算意識、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價值。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百以內數的加、減法口算、筆算基礎上教學的。在以前學習的相關內容中,已經進行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在這一冊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現估算,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的要求,在本學段要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綜合以上教學思想,結合本節課知識點,首先我讓學生體會“估數”,做“下列各數最接近哪個整十數”的練習,使學生體會到“估數”的樂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估算”作鋪墊;接下來,為了讓學生更直接地學習估算,感受與精算的不同,我設計了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練習,意在讓學生感受到整十數比較好計算。以上練習為解決后面的問題打下較好基礎。其次,在教學新知時,我結合具體情境,由“幫媽媽估計買三樣物品帶100元錢夠不夠”引入,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好的掌握知識。
這節課,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我發現學生還是沒有真正領會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來的練習也做得如梗在喉,學生總是不能自覺地運用估算解決問題,只是一味地按照老師的要求或題目去估算,仔細思考可能有如下原因:
1、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直接口算得數更加直接、方便,學生已經習慣于精確計算,因此他們沒有體會到估算的好處,不容易產生估算的需要。
2、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接觸到估算,所以在理解估算的意義上出現了問題,變成了為了估算而估算。因此,在后面的教學中我舉出大量需要估算的例子,體現估算的優越性,尤其是數字越大,越能體現估算的好處。在解決應用題時,讓學生圈出“大約”這兩個字,目的是讓學生區分估算和精算的區別。
總之,估算是以熟練、準確的口算為基礎的,估算的教學并不是單一的計算技能的訓練,它可以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因此,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尤為重要,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我們教學的始終。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12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四冊課本39頁40頁例題,試一試,想想做做1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估計的現實應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學會用 表示估算的結果。
2、使學生體會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增強估算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使學生初步體會估算在實際生活的應用價值。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進行當小營業員活動。請問大家,想不想當小營業員呀?
生:想。[課前測評 想想做做第1題]
師:想當小營業員必須經過測試,合格者才能入選。請看測試題,說出卡片上的數各接近哪個整百數?(出示卡片,生口答)
問:503接近幾百? 答:503接近500。
207接近幾百? 207接近200
師:同學們真棒,歡迎大家成為小營業員。
二、新授:
1、 出示例題:(課件展示書上商品圖)
師: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超市展銷的商品。
生:一部電話機206元,一輛自行車604元,一臺取暖器292元,一臺電風扇195元。
師:你們的口才真好。咱們來聽聽顧客的問題吧。
(課件出示字幕:估計一下,買一臺電話機和一臺取暖器大約需要幾百元?)
師:求這個問題,你會列式嗎?
(生答,師板書 206+292)
師:這道題需要我們求出準確的錢數嗎?為什么?
(生:不需要,因為問大約需要幾百元。)
師:大約需要幾百元,就是讓我們求出整百數。四人小組討論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指名口答,師板書: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
2 、引出課題
師:剛才大家求出買一臺電話機和一臺取暖器大約需要500元。就用到了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加法估算。
(板書課題)
3、 認識約等號
師:加法估算在生活中購買物品時經常用到。簡便的寫法是這樣的(師板書)這個像波浪線的符號是約等號,讀作約等于。請同學們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師一起寫約等號。指尖像在爬山一樣,先上坡再下坡又上坡。在你的桌面上練習寫幾個。我們來齊讀算式。 206+292500(元)
4 、小結:師指算式問:500元是怎樣得來的?算式中為什么不寫=而寫?
我們在進行估算時,一般先把某個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百數進行計算,所得到的結果是一個大約的數,因此不能用=,而要用表示。
三、教學試一試(課件展示)
第一問
師:第一位顧客對大家的表現很滿意,請看下一位顧客的問題,買一臺電話機和一輛自行車大約需要幾百元?
生小組討論,反饋 206+604800(元)
第二問
師:接著看她又提出了什么問題,媽媽帶800元內買回這兩樣物品嗎?
生討論,交流 206+604=810(元)
第三問
師:繼續看她還有什么問題,800元錢能買回哪些物品?
師:想一想,800元買回商品的總錢數必須怎么樣?四人小組討論,組長記錄,發言。 (師巡視,全班交流)
師選擇自行車,風扇。板書:604+195800(元)
師:一臺電話機和一輛自行車大約是800元,一輛自行車和一臺風扇也大約是800元,為什么帶800元錢不能買回前兩樣物品,而能買回后兩樣物品?
師:通過剛才的討論,你發現了什么?
生:估計的結果有時比實際結果多,有時比實際結果少。
師:在今天當小營業員的活動中,大家積極動腦,解決問題。老師為你們的表現喝彩,你們也表揚一下自己吧!
四 、鞏固練習 想想做做
第2題 師:咦,這群小蝴蝶來干什么?原來它們給同學們出了一道題,誰愿意回答?(根據學生回答,點擊蝴蝶,使其飛到相應的花上)
第3題 師:小蝴蝶給咱們出的這道題,就是把某個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百數的練習題。根據這個知識,咱們來試著解決下面的習題。請同學們打開書40頁,把估算結果填在書上。(集體訂正)
第4題 師:我們已會估算兩個加數的和,那你會做下面的題嗎?
(指名口答,說出理由)
第5題 師:老師要求你們獨立完成下面的題,能不能做到。請同學們做40頁地5題。(集體訂正,同桌互說想法)
第6題 師:看到同學們的突出表現,茄子老師給咱們出了一道題,大家敢不敢做?(小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第7題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種買法。下面,我們來看白菜老師給大家出的這一道最有趣的題。(指名口答,說出理由)
五、 師總結:今天,我們學了加法估算知識.利用這個知識,我們來做爸爸、媽媽購物小幫手,好嗎?誰來說說怎樣估計幾樣商品的總價錢?
板書設計 加法估算
206元接近200元 大約需要幾百元?
292元接近300元 206+292500(元)
200+300=500(元) 讀作:約等于
教學反思:
《數學科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已有生活經驗上,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選取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創設了當小營業員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在學習加法估算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該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感到學有所用,學生在做數學中親身經歷數學化的過程,較好地掌握了本課內容。
但是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我覺得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應該在活動中自主探索,發現。而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在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知識和方法。這節課上,我覺得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太少,雖然教師在教學中注意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但是,本課容量較大,某些環節沒有發掘學生內驅力,導致學生來不及細想。要真正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扎實,學得愉快,首先還需教師從觀念上轉變過來,多引導,少包辦。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13
二年級是初次接觸估算問題,因此對于所學內容我進行了精心設計。但近似數的概念、約等號還沒出現,只要求用語言敘述估算的過程。
本節課,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的學會估算,感受它與精算的不同,復習時我特意設計了整十數的加減口算,意在讓他們感受到整十數比較好算。同時還設計了猜猜“最接近的整十數”,用意在于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估算的基本策略,知道如何估。學習估算的現實意義對于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只有聯系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才能讓學生有所體會。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產生估算的需要,沒有需要,教學估算意義無法體現。因此,教學中我以老師去書店購書為內容,導入學習情境,先猜老師買的一本大約30元的書,準確價格有可能是多少等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估算的現實意義。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學生應“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解決媽媽帶100元給我買了一雙鞋,錢夠嗎?如果夠,大約還剩多少元?”這個問題時,孩子們很快發現老師不出的題少了鞋的價格,無法判斷錢夠還是不夠。當我讓孩子們自己補上價格再判斷、估算時,孩子們的熱情非常的高,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讓我很驚訝。教學中我強調的是估算意識的培養,不強求方法的固定性,學生的估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結果也會各不相同,即使估算的結果相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對于不同的估算方法,我都積極的給予肯定,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體現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這節課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在后面的練習“最接近哪個整十數”中放手得不夠,還可以讓學生互相出題,估一估生活中的數。在體現估算的作用時,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當我問到:你認為估算有什么好處時,學生雖然說出了:“算起來比較快,應用方便。”但是我發現還有很多的學生還是沒有真正領會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去的應用也是不太自覺地能去運用估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估算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自覺地在我們的教學當中,鼓勵學生自己發現有關估算的方法,很好地去培養學生的這種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才能很好地去發展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
【《加減法估算》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教學反思10-16
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數學優秀教學反思12-28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07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教學課件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