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三單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
《楊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對于老師該怎樣教和學生該如何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五下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所以,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1、會讀“為設果”、“應聲答曰”等難讀的詞語,會寫“惠”、“禽”等生字。2、讀通句子,理解意思,會有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上,將“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預設為教學難點。
首先,我認為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所以在正式教學前,我先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學生以前在“日積月累”里學過的,有的則是課外積累的,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古文與現代文有什么區別。學生說了難理解,語言比較精煉、簡潔。有了這樣的鋪墊,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其次,我認為應當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把古文讀通、讀順,在讀中體會句子的意思。因此,我按照“讀通——讀懂——讀美”三個環節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同桌對讀,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指名讀,齊讀,回讀等。還要學生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于是我進行范讀,讓他們仔細聽,引出古文朗讀應注意停頓,這樣節奏感才好。在理解文章意思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學習古詩詞中尋找方法,然后依法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力求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達到目標,放手讓孩子自學,又不懂的地方請教同桌或小組同伴。孩子們大多能借助注釋學習,并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文章。
緊接著我抓住“聰惠”一詞進行教學,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我先問學生“讀了課文之后,楊氏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回答了“聰明,隨機應變,能言善辯”等,緊接著,我就讓他們到課文中去找能體現楊氏子聰明的關鍵語句。引出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楊氏子聰惠在:一是會聽——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楊,“楊梅”也“姓”楊,看來楊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嘍!二是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說話練習“如果來的是‘梅先生’‘柳先生’‘黃先生’,楊氏之子又會怎樣回答呢?”將教學推向高潮,使學生對“聰慧”的認識更加深入。
最后,在學生興趣黯然時,拓展《世說新語》中另兩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鼓勵感興趣的孩子去閱讀《世說新語》并且搜集一些精妙的語言。
教完此文,我發現原來教古文也可以這么有意思,自己更喜歡讀古文了。課堂時間的把控比以往準確許多,個別學生的精彩發言為課堂增色添彩。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有些細節的教學沒有到位。比如:布置學生句子意思時,說:“試著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讀懂課文。”走下去之后發現學生又在讀文,猛然醒悟,自己的表達不夠準確,應該說:“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說說每句話的意思。”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2
《打電話》這篇課文是一則相聲,主要諷刺的是那些無話找話、辦事效率低下的人。本來幾秒鐘可以講完的事情——邀請朋友看戲,卻東拉西扯,海闊天空,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說完再見的時候,那里的戲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讀課文,跟前一課劇本相比較,學生都比較感興趣,而且文章淺顯易懂,又有很強的課表演性,于是在簡介了文章體裁等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沒有做太多的講解,而是直接由學生表演的方式,來完成對課文的理解。覺得效果還是可以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而且班主任老師真好有劇本在讓學生們排演。所以我直接讓學生們都參與到課文里。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的文本的理解能力,需要學生發揮創造能力,有利于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
但學生總歸是學生,即便有了對課文的理解,但如何表達還是受到學生本身知識和閱歷的限制,表達起來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目標,于是做適當的示范性朗讀,作為相聲雖然是語言的藝術,但跟詩歌的朗誦、課文的朗讀又是有點區別的,相聲說話更接近于平時的聊天,卻又非常更夸張,是表演,所以還需要有夸張的表情、體態語言來表達。雖然不可能有演員的水平,但至少對學生能有所啟發。之后,學生舉手要求表演的一組非常多。
不足之處是,限于課堂的時間,不可能每個同學都表演,但是相信從其他同學的表演中,他們能吸收借鑒到一點東西。從他們對表演組的評價中能感悟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需要改進的。
第三單元語文園地教學反思
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反問句變成陳述句是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卻只浮于表面,沒有練深練透,所以出現了學生下筆難的情況。在設計上,應該把兩個句子板書在黑板上,標出不同,讓學生一目了然,在把否定疑問的反問句,改成肯定的陳述句,練透之后,再進行肯定反問句變成否定的陳述句,舉一反三,應該有不錯的效果,而我直接將兩個肯定句讓學生改成反問句,卻弄巧成拙了,講解的不夠深刻。最后讀讀記記出現的是課本內容,在辨別擬人句或比喻中,有一些難度,如“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這里有像為什么不是比喻句呢,要點一點擬人句的特點,讓學生加深印象,加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3
在得知了教學內容后,我花了較多的時間在課件和教學設計上,然后將我的設計直接搬上了講臺,但因為對教案的不熟練,必須不斷地思考下一環節的內容,在課堂上我的自信不夠,激情不夠,對學生的關注程度不夠,留下了一些遺憾。回顧整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我從以下四個角度進行了反思。
一、準:準確制定教學目標
確定教學目標必須緊扣課程標準,因此我首先確定了兩方面的教學目標,即red,blue,green,yellow,purple五個單詞的掌握和let’sdo部分的說唱,與此同時,我也看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校學生在二年級時已經接觸過顏色的單詞,好的同學已經會說這幾個新詞。因此我在教學目標中增加了“whatcolorisit?”“It’s….”兩個句型,讓孩子們熟悉這個句型,好的同學甚至掌握這個句型,以減輕了四年級的教學負擔,也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層層遞進,幫助孩子們達到最近發展區。同時,詞不離句,即時加入句型教學,也給孩子們創造了學以致用的機會,新授的單詞馬上可以得到運用,鞏固新知。
二、巧:巧妙設計教學過程
本課五個單詞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呈現,在復習學習用品中引出新詞“green”,在魔術中引出“red”,在“火眼金睛”游戲中引出“blue”,運用調色盤引出“purple”,運用奧運五環引出“yellow”,形式多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保持持久的課堂注意力。并且在最后插入了奧運五環顏色的小知識,進一步豐富了教學內容。在let’sdo的學唱中,我也是在前面單詞教學中就滲透了“Showmeyourredcrayon.”先讓孩子們來做一做,然后后來說唱的時候孩子們就很快跟上了。句型教學我也是步步深入,由“red”到“It’sred.”到“whatcolorisit?”,再到一問一答,但是這里“whatcolorisit?”的句型我呈現過快,操練過短,導致后來有些同學不會說,有些同學color這個單詞讀不準,如果我能把單詞color單獨拿出來教學,并且將句子逐詞帶讀,那么課堂效果還要好很多。
三、真:創設真實生活情境
沒有創設真實情境讓孩子們來活學活用是我本課最大的遺憾,在操練句型“whatcolorisit?It’s….”時,孩子們手邊就有蠟筆,而我沒有用起來,同桌對話時,很多同學就不知道談論什么了,到講臺上來表演對話的同學也在黑板上亂指了,走上走下也比較費時,如果當時我能即時利用起孩子們身邊的物品,如蠟筆、學習用品、衣服等,可以讓孩子們在座位上,在生活情景中運用句型,從而實現語言自然與完整的輸出,讓學生在“完整的情境”中學習“完整的語言”。
四、放: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
三B班是一個很活躍的班級,但這堂課,因為我自身的放不開,使全班同學都感染了一絲緊張的氣氛。這點是我作為一名老師所欠缺的,而且必須克服的,老師如果表現出輕松快樂,應對自如,那么孩子們也被老師所感染,當大家都沉浸在積極、寬松、自由、快樂的學習環境中,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生成性資源出現,這是十分寶貴的。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還需要不斷地鍛煉自己,上課時盡量放開自己,帶動孩子們積極參與,在關注自己的教學流程的同時,也時刻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情況。
教育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我必須時時念好以上“四字”真經,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琢磨、經常反思,然后在反思中實踐,從而去追尋高效的英語課堂。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4
《陽光》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斕的圖象,它讓孩子明白了這一切都是陽光的功勞,讓孩子充分感受到陽光的美好與寶貴。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在初讀課文后我引導學生:陽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帶來了生字寶寶,你能自己認認他們嗎?讓學生自由地讀生字,學習生字,然后各自交流:你學會了哪個生字?讓學生自主地說說自己學會的生字,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很愿意地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如:記記字形,讀讀字音,組組詞語等等,這個學生說,那個學生可以補充,我只是在邊上提醒一下,有困難了引導一下,這樣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以讀代講,充分朗讀
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第二段比較長,因此我把重點放在這一段上,在學習的時候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因此我將這一段的內容用粉筆板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看圖讀,接著我又引導學生給課文中一些重點詞語加上動作,如:“更高了。”學生用雙手慢慢上升直到伸直為止,這樣邊做動作邊朗讀便于學生記憶。由于這篇課文要背誦,而這一段又很長,學生記憶有點難度,經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但能記住課文的內容,而且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做做動作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把學生的個性讀充分展現出來。
三、拓展延伸,語言感悟
實驗教材給老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這篇課文有很多地方值得進行拓展延伸,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在學習“田里的禾苗,因為有了陽光,更綠了。山上的小樹,因為有了陽光,更高了。”這兩句的時候,我引導說一說:“花園里的花朵,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然后又讓學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動物,說說:“ ,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這樣的設計從扶到放,逐步提高難度,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說話,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也讓學生理解了陽光與世間萬物之間的關系。這些內容上的拓展立足文本,開發了課程資源,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而且對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都是很好的訓練,同時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5
對于語文課而言,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節課,我是側重于語文的工具性。我希望達到:授之以漁,學以致用的效果。本節課的設計思路:
1、以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所學的課本為基礎,拓展課外的閱讀量,達到知識的靈活運用。
2、梳理學習說明文的思路:明確說明對象---抓住特征----理清順序----分析說明方法---品悟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3、讓學生感知說明文按內容和按語言的分類。目的再于讓學生了解圍繞說明對象用不同語言去描述說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能力遷移準備的三個文本。藥品說明書,中國石拱橋,水的語言
總結出不同類型的說明文側重點的不同。
5、結合自己的小練筆與三個文本進行對比,檢驗自己明對象、抓特征、品語言的運用效果。
6、總結出,說明文的語言需要準確,但也可以根據說明的內容在準備的基礎上,再加入生動活潑的語言來把對象說明白的目的。
現在反觀這節課,發現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本節帶著遺憾結束,由于我對時間的把握沒有到位,整節的容量較大,學生顯得消化不量,這主要是我在備課的時侯,沒有深入了解學情,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估測不夠精確。同時議題不夠明確,顯得沒有主次。課堂的調控不夠機智,從而也看出我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還有待加強。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6
1、本節課的引入開始采用的是噴香水,讓學生聞到香味,從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氣中的擴散。在第一次授課過程中,由于學生在物理上已經學過分子運動,很快就提出聞到香味是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沒有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對此進行了一些改進:用兩個實驗“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與熱水的對比”來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起學生思考,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點進行鋪墊。
2、由于品紅有毒,把“品紅在水中的擴散”改為高錳酸鉀分別在冷水和熱水中的擴散,增強了對比性,學生更加清楚溫度對分子運動速率的影響。
3、當講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每人每分鐘數100個,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時,開始講課只是敘述給學生聽,雖然學生都為之驚嘆,但是沒有親身體會。在接下來的班級授課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講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個水分子”之后,先給一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在心里默數,然后問他們在一分鐘的時間里數了多少個數字,再告訴他們“如果10億人來數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這樣,學生對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4、“活動與探究”部分,開始時采用課本上的組織形式,先做實驗1(即先將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讓學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為紅色之后,再做實驗2(大燒杯罩兩個分別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燒杯)。由于產生了思維定勢,學生一致回答酚酞變紅是因為氨水的成分進入了酚酞溶液(因為學生在物理課中已經學過分子的有關性質),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斷地運動”的結論。學生思維不夠活躍。對此,在接下來的班級授課時,將實驗的順序作了調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實驗2,并介紹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讓學生看到同樣罩在大燒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濃氨水,漸漸地酚酞溶液變成了紅色,而氨水的顏色卻沒有變化。這時,學生的思維就非常活躍,他們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酚酞溶液在空氣中靜置久了就會與空氣中的某些成分反應,變成紅色”、“酚酞試劑在水中會與水分子反應,變成紅色”、“玻璃燒杯中的某種物質使酚酞變紅色”、“氨水中的氨分子進入了酚酞溶液,發生了變化”,甚至還有的同學真的以為我在玩魔術!就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然后就由他們討論該如何驗證種種猜測。結果,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很快就提出了實驗方案:(1)單獨放一杯酚酞溶液在實驗臺上,驗證空氣是否可以使之變紅色;(2)用大燒杯罩一個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驗證大燒杯壁上是否有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色的物質;(3)用大燒杯分別罩一個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和一個盛有蒸餾水的小燒杯,驗證水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色;(4)在一杯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中滴幾滴氨水,驗證氨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色。(該方法適合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
由于在驗證大燒杯壁是否有使酚酞溶液變紅色的物質時必須用實驗2的大燒杯,這里不足之處在于:(1)大燒杯內充滿了氨分子,難以說明實驗前燒杯內壁沒有使酚酞溶液變紅色的物質,(2)拿開大燒杯后,使濃氨水露置空氣中,污染環境。故采取了方法二的探究順序(見教學個案展示),同樣也能達到活躍思維的效果,而且能讓一些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得到一些啟示,便于以后的進一步探究。
5、分子間隔演示實驗中,開始采用了酒精和水混合,從二者混合之后與混合之前的體積比較來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學生只是接受了這一個知識點,但是沒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認識。為了增強直觀性,便于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課堂上先用等體積的沙子(鹽),和等體積的綠豆(紅豆)混合,發現混合物的體積小于原體積的兩倍,學生可以很清楚地看見綠豆(紅豆)空隙中的沙子(鹽)。這時再來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實驗,由宏觀的現象聯想到微觀世界中微小的粒子間也存在著間隙,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性質。
6、“水的電解”變化過程,采用了彩色磁吸分別代表氧原子和氫原子,然后在黑板上演示變化的微觀過程,學生很快就可以總結出化學反應的實質。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7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于閱讀和理解。
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整篇課文中,我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學生為主,所以大多學生對我所提的問題都能解決。這節課我主要圍繞著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
孩子們學完了《想別人沒想到的》,紛紛表示明白了學習、生活中要多動腦筋,勤于思考,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而我講完了《想別人沒想到的》,則更加明白教學中更要有所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8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著重記述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注定了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有是一個大的挑戰,對老師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為了能讓學生從整體部分來感受草原的魅力,我們設計了一條主線——美,這其中與包括了草原的景美和情美。景美的教學在前面一課時就已經讓學生有了深入的學習,所以本課的重點在草原上的人情美。其實這篇課文的層次結構很分明,從歡迎遠客、主客相見、熱情招待和聯歡畫別四個方面來分別謝寫了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為此,我們設計了以下環節:
一、感受景美,熏陶感染
上課伊始,便從課文和畫面入手以各種景美作為切入點,喚醒孩子們對草原的感情,同時也是為了訓練孩子們朗讀的技巧。
二、圍繞情美,分層展開
在設計上,我特意讓孩子們從從歡迎遠客、主客相見、熱情招待和聯歡畫別四個方面來體會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這一點的設計是為了打開孩子們的思路,進入草原那樣一個和漢族風俗習慣完全不一樣的地方,給與孩子們足夠多的時間和信任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體會,因為有些感受是老師無法替代和言傳的!
三、抓住重點詞,讀出意境美
在2—5自然段的過度上,重點讓學生通過讀和思來感受大草原上的'風光和人情美,讓學生沉浸在這種意境中。讓學生畫出相關語句,抓住重點詞句,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迎客”、“相見”、“款待”“聯歡”的盛況,從而體會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課文的結尾“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是點題之句,我原意是讓學生讀后體會其中的含義及表達的感情,進一步體會到讓作者留戀往返、不忍離去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9
一、本單元的知識結構主要分為兩大方塊:
一塊是信息窗上的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特點,使學生認識對稱現象、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二塊是通過抽象逐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后要求學生畫出長方形的對稱軸。
二、本單元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使學生感知對稱現象,認識對稱軸和軸對稱圖形,學會用操作的方法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能利用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畫出另一半。
三、教學本單元采用的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出的信息圖形,通過觀察讓學生去發現這些圖形的左右兩邊的形狀都是一樣的這一現象,進而上升到“像這樣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直線是對稱軸”這一抽象概念。
2、借助學生已有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去感知對稱現象,加深對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認識和理解。
3、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我采用了借雞下蛋的教學方法,既使學生掌握鞏固了已有知識,也把已有知識展現得淋漓盡致。如在教學“你能畫出長方形的對稱軸嗎?”時,不是局限在只畫一條對稱軸上,在此基礎上又緊隨而來的是“正方形有幾條對稱軸?”“圓呢?”又如教學對稱軸時,把畫完對稱軸的圖形的一半擦掉,提問:“你能畫出另一半嗎?”等等。
四、本單元的教學效果:
本單元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教學過程則奉行循序漸進的原則,努力借助學生已有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去感知、理解、掌握。加深本單元所學知識,由于教法得當,學生樂學,整個教學過程是螺旋形上升趨勢,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基本上完成了本單元的教學任務。所不足的是有的學生在利用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畫另一半時,點找得不準確。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0
今天,我在組內出了一堂公開課《八年級歷史第三單元復習課》,以下是主要教學過程:
一、試題評析部分
(一)、選擇題部分:
1、學生閱讀試卷進行自我分析。
2、提出較難題的題號,以便師生共同分析討論。
(二)、組合列舉部分:由班級后三分之一學生完成。(為避免錯字,學生到前面板書)
(三)、材料解析題部分:
1、小組討論
(學生四人小組繼續活動,完成材料解析題的討論,討論內容主要為近代化到現代化探索感悟等)教師巡視。
2、小組匯報:四人小組中一人匯報,其余同學可作必要補充。
教師指導答題方法。(題號15、17)
(四)、綜合探究題部分:師生共同完成。
二、分析歸總部分
學生歸納全卷知識點并與教材相結合。
三、布置作業
學生個人整理卷中錯題,并改在錯題本上(如有疑問可繼續與教師、同學交流)。
課后教研組教師提出了寶貴意見尤其是孟主任,以下是我的教學反思:
1.選擇題部分,學生查找錯誤原因,進行自我分析并探討共性問題,效果較好。組合列舉部分:為避免錯字,學生到前面板書,并由班級后三分之一學生完成,關注了學困生。
2采取小組合作方式,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強,體現了合作意識。
學生基礎知識把握較好。
3初三畢業班小組互助時間分配上把控問題,還需多思,四十五分鐘,時間有限。如何提高復習效率?進行怎樣的復習學生能力才能提高?面對開卷考試,學生的記憶知識還要不要?這一切都需要去摸索、去分析、去嘗試。
4、在教學手段上,要注重學生參與。因為是復習,所以學生應該能將學過的知識回憶出來,老師只要呈現、引導。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5、在教學步驟上,分析材料是本堂課的難點,教師不僅讓學生知道答案是什么,而且還要知道為什么這樣答?答題思路和技巧是什么?如何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嘗試運用所學知識,這些都是教學中攻克的主要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本單元的復習流程調整如下:
1、課前考查知識點。采取方式:競賽、口答等。
2、出示學習目標,老師指出本單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基礎訓練:通過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再進行小組合作答疑,鞏固考點知識。通過老師點撥,自己解決疑問,并用考點知識完成相關練習題目。
4、學法指導和激發信心。
5、提高訓練:針對中考,做一些難度稍大的練習,加深對考點的理解。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1
剛入學的孩子需要有趣味性的學習方式,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學反思。讓一年級的孩子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情境。我組織孩子們先觀察教學情境圖再動手操作擺一擺。讓孩子說一說書上的那副圖里有幾只小鹿、幾只小象、幾只小鳥、幾個小朋友等,再讓孩子在自己的桌子上動手擺擺學具。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得到需要的數學知識。在寫數這個環節,我對每一個孩子的書寫進行把關,親自指導書寫,以致于有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我是這樣想的:孩子們正在低年級起步階段,書寫習慣的培養是重中之重。孩子們在一開始能夠養成一個良好的書寫習慣對于一生都是受益的。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2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注意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資源,在課堂中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氛圍,而且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緊密結合起來,調動了學習熱情,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通過一單元的教學,現反思如下: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之間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小組的學習交流,學生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體驗了成功。
2、自主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質疑,更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培養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思維能力。它不僅讓孩子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而且激發起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
3、注重情境創設
一年級學生課堂常規較差,好動、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小朋友們喜歡小動物,創設"給小動物做小裁判"的情境,讓學生始終情緒盎然,有聲有色地投入學習中去。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促使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與現實環境的統一,使學生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實現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的充分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上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創設出理想的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力,使教學不斷發展和提高。
4、練讀課文體會語氣
重點指導疑問句的讀法。我采用反復練讀,目的是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在讀中體會感情,在讀中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方式。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由于指導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
5、“抱”“牽”“放”
新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傳統的語文課程是把學生的視野框定在教科書和課堂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豐富的語文生活隔離開來,遠離了學生的生活需要,而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樣的課程應該是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和成長需要為依托和歸宿,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
在這堂課上,我一直在試圖把學生引入我事先設計好的路徑中去,這也恰恰扼殺了孩子的個性發展,遏制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課后反思,我是不是應該讓學生多動腦:思考課文中六種動物的尾巴特點是什么?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還可以隨便挑兩到三種動物的尾巴進行“長短、粗細、直彎、寬窄”等各種角度的比較,甚至還可以制造懸念,如將猴子、小狗、兔子進行尾巴長短的比較,從面引出“誰長誰短、誰寬誰扁”等都是相對的,要看比較的對象,這是不是辨證思維啟蒙的最佳機會?
6、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
新的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它五彩斑斕,生機勃勃,因此,我們還應當從關注生命的高度,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而非靜止的、僵化的觀念來看待課堂教學。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3
我這節課的設計是遵循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在教學過程中讓活動貫穿整個英語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從課堂“小天地”走向社會的“大天地”,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和主動實踐。
注重合作學習,將課堂的知識與生活中的小知識相互結合。
我在上課前就把全班學生分開了4小組,先讓他們在自己小組里說說家里的成員有哪些,接著讓他們分別說說家人上個周末分別做了些什么,在小組里展開交流,然后讓一個學生上講臺講,其他學生聽,并有任務要完成:回答我的問題,我就這一個學生所說的情況,對全班學生進行提問,這樣一來,既讓全班學生集中精神,也可以當作是一個聽力的練習,真是一舉兩得。
學生充分自由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分享別人的成果。
幾個學生分別講完后,我讓全班學生寫一寫自己家人上個周末的活動,以小作文的形式完成,寫完后,四人小組互相交流,并互相修改,把最好的作文評出來后,在全班展示。
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很好,學生都很喜歡,因為他們在課堂上完全是主人,他們可以很自由地交流,很自由地學習。我最深刻的體會是:課本上面的任何內容都是可以不斷地轉化的,一篇閱讀小短文,我可以把它換成是聽力的練習,只要學生能認真聽的話,肯定有所收獲;另外,我還可以把它變成小作文的改寫,這樣,真是“一舉三得”,學習同一篇文章,但可以有三種不同的學法,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4
“7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習了2-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樣安排有助于學生利用遷移規律學習新知。
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
1、讓學生經歷編寫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知道7的乘法口訣是怎樣得來的,體驗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
2、使學生熟記7的乘法口訣,會用口訣計算乘法;
3、以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為基礎,通過編寫口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類推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推導7的乘法口訣;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用7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
在課題的引入上,我選取了學生喜歡的童話題材,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引出課題;然后,通過通過七個小矮人頭上七個與7有關的數,讓學生會說一個7是7兩個7是14,三個7是21,四個7是28……初步理解7的口訣的意義;由于學生已經學過了1-6的懲罰口訣,已經知道了口訣的特點,如小數在前,大數在后,還有積的一些規律。所以我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放手讓學生自己編制口訣,然后指名反饋,在檢驗口訣時滲透兩個乘法算式,引導學生觀察口訣,理解口訣的意思和作用,亮出教學重點;最后,我設計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練習來鞏固知識,練習的趣味性較強,形式也比較豐富,希望能借此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以及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反思本課的教學,從整個流程來看,還勉強算順暢,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大多數學生能背出7的乘法口訣。教師的評價語言也比較自然,到位。課件設計得比較漂亮,學習得較高。但我知道,這只是教學的最基本要求,僅此而已還遠遠不夠。通過與各位老師的交流、溝通,從細節處分析,我發現了其中的諸多不和諧之處:
首先,7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學習了1-6的乘法口決基礎上進行的。而我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口訣缺少與1-6的口訣的聯系和意義的闡述,只為背口訣而記口訣,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比如說:在課的導入部分,我直接出示“7、14、21……”等十分抽象的數字,讓學生初步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和學生的年齡特征不符,學生不易接受。
第二,沒有利用好課堂上的新的生成。如:在引入課,我的預設是讓學生說“6個7是42”,而有一位學生卻說“六七四十二”,我對其視之不理,沒有很好的加以利用。在這里,我應該及時的引導學生去說說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再比如:當我問學生這些數(7、14、21、35、42……)跟什么有關時,有位學生回答:跟乘法算式有關。我卻不高興地回答:你看到乘法算式了嗎?顯然,我的評價顯得太武斷了,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心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避免武斷的評價學生,多多鼓勵學生,教師的評價也要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同時提倡學生互評。
第三:練習時要多問“為什么”,關心后進生。在會回鄉偶書這首詩中,在學生直接說出口訣的得數后,可接著問:你想到的師哪一句口訣:表示什么意思呢?4表示什么?7又表示什么?把學生剛剛所學的知識用起來。而我當時在教的時候,在學生回答“28”之后,就過去了,沒有深入的去利用、研究它,沒有把教學資源很好的利用好。
第四:記口訣太機械化。在記口訣中,教師提問:哪一句口訣比較難記?怎么去記住它?學生說:可以多讀幾遍,多背幾遍,多寫等等。都是一些機械化記口訣的方法,而沒有說到如何運用口訣之間的規律去記口訣。這是,我卻沒有引導學生,反而跟著學生走了。我應該把學生引導到技術層面上去記口訣。運用口訣之間的規律去記。同時,在找口訣規律的時候,我僅僅是為了找規律而找規律,沒有把找出來的規律用起來,沒有引導學生說說這些規律有什么用,也沒告訴學生運用找到的規律來學習口訣。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5
這個單元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畫卷,它們均是作家奇思妙想的產物。四位作家展開想象的翅膀帶領讀者飛翔,從人間到天上,從事物到人物,從現實到未來,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幅五彩繽紛,瑰麗神奇,如夢如幻,抑或光怪陸離的畫卷,令人賞心悅目,神思飛揚,忍俊不禁,嘆為觀止。教學本單元重視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啟發引導學生初步認識“聯想”“想象”和“夸張”的作用;欣賞課文中生動的描寫和故事情節,增強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閱讀和寫作中讓思想自由地飛翔。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細地品味,或扮演角色體驗,體會其生動優美的語言,進入其奇妙深邃的意境,認識其鮮明獨特的意象,感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解讀其含蓄深刻的思想。要注意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激發其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追求幸福、追求光明的熱情,培養其善良正直樂于奉獻、頑強執著、誠實勇敢的品格,使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怎樣實現以上單元教學目標呢?
一、引導朗讀、感知、品味,激發想象力,增長語文知識。本單元課文文質兼美,朗讀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尤其具有重要意義。人事物景宜在朗讀中感知,優美的語言宜在朗讀中體會,思想意義宜在朗讀中解讀,語文知識可在朗讀中掌握,良好的語感可在朗讀中增強,整體把握、獨特體驗等語文能力可在朗讀中提高。在感知、體會、解讀中,想象力可以得到調動和激發。朗讀采取教師范讀,教師帶讀、師生分讀、學生朗讀、自由選讀等多種形式。尊重學生個性,滿足學生不同需求。在意象的感悟和思想內容的理解方面尤其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二、演示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提升想象力,看到想象力的發展空間。精心設計好多媒體可件,并安排好演示的最佳時間。在“引入”的環節就演示課件,在激趣上也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這樣往往會局限甚至代替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的想象在意境、意象、構圖、色彩等方面,難以跳出課件已展現的“框框”。在學生朗讀、感知、品味、想象的基礎上演示多媒體課件,則可以使學生看到自己想象力的發展空間,產生發展需求,提升想象力。還要讓學生明白牢記:不管聯想和想象的翅膀怎樣高飛遠翔,始終只有一個目的—表達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愿望。
三、指導分角色朗讀或表演課本劇,運用想象力,培養良好情操和良好品格。要讓學生在朗讀中認識感悟理解,還要讓學生學會把自己的認識感悟理解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用抑揚頓挫、高底緩急、感情色彩鮮明的聲音,充滿想象力和創造性朗讀,去因營造意境,渲染氣氛,演繹故事,塑造形象。要感動他人要先感動自己,這就要求朗讀者除了認識感悟理解,還要產生真情實感,并移情入文,移情入事,移情入人,移情入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漸提高的過程,初一學生不可能一不到位。教師必須重視這個過程。因為,這個過程,正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培養和形成學生美好情操與良好品格的過程。對未擔任角色的同學來說,這個過程,則是一個學習觀摩、培養興趣、找到差距、被感動、被教育和提高欣賞評價能力的過程。
四、本單元課文與初一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有較大的距離,有些語句有較大的理解難度。如《蔚藍的王國》中的“........周圍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飄動的風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傾訴著愛情,傾訴著無比幸福的愛情!”啟發引導,化難為易,讓學生理解其含義。如果“跳”過去,則會影響對課文的完整理解;如果由教師直接“講”出來,則弱化了思維訓練,也取消了學生閱讀“過程”的美感體驗。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語文單元復習教學反思08-17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學反思心得12-29
小學第三單元寫作課件05-07
英語第三單元過關測試08-16
《分數除法》單元教學反思(通用5篇)12-25
第三單元的三基綜合教學目標形成性測試07-19
小學語文第三單元復習匯總09-02
第三單元測試:相處有方07-19
高一第三單元英語作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