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1
《四時田園雜興》是范成大在辭官歸鄉之后寫的一組組詩,共六十首。課本中的古詩即是選自其中的一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朗讀,熟讀成誦。因此我這節課的設計思想就是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背誦古詩,并配以圖片、視頻等讓學生帶著理解記憶。
首先說一些這節課的優點:
1. 第一個環節,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繪畫作品,讓學生詩畫配對.這個環節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也比較有興趣。只有來自學生中間的東西,學生才更感興趣。興趣是學好的最好的前提。
2.通過觀看視頻了解范成大的資料也是比較成功的。這個環節與說課的時候有所不同。說課的時候我的思想是讓學生看文字,但是改成視頻之后,效果比較好。學生非常喜歡看,而且在得到了視覺享受之后也記住了相關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是實實在在認真看了。而且看過之后的東西記憶會比較深刻。
3.通過觀看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本來這個環節在理解完了詩意之后,我問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天過去了,卻沒有行人經過,那些人都是干嘛了?因為之前觀看了很美麗的鄉村畫面,學生還沒有從那個思維中走出來。所有答的問題都是我不曾想過的,比如學生說那些人都在家里避暑,或是說躲在家里不出來怕踩壞了菜花等等,都是很有想象力的。通過這個環節我不能不承認預設是多么的重要,但是百密畢竟有一疏。要想盡量小的避免預設不全的問題我認識提前試講比較重要。因為這節課我在另外兩個班里試講之后回答也是五花八門,很少有人說對。所有即使這次學生的回答再發散,奇怪我也是有應對的心理的。
4.讓學生動手參與古詩的學生當中。我做了精美的卡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拼圖游戲。這個環節學生比較喜歡,因為避免了以往枯燥的背誦環節。學生在這個環節也有了團結協作與競爭意識。
5.讓學生不同形式的展示古詩。比如歌唱,打節拍等等。學生的表現非常出色。他們很自信,都用自己的獨特方式展示。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成熟的地方:
1.不過第一個環節我在說明要求的時候只說“請同學們連線”但是沒有連完之后再背一背。如果事先說明學生可能會有一小部分不敢舉手。以后在講課中要把問題設計全面,不要有遺漏。而且問題的設計要更有技巧。
2.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欠精準。在拼圖的這個環節沒想到學生小組合作的這么好,他們分工特別明確,動作也很利索,所有很快就把古詩拼好了。我本來想剩下的時間估計夠學生拼完就不錯了,沒想學生能夠有時間展示。正式因為學生拼圖特別迅速,所有我讓學生去展示,但是因為展示的環節又是機動的,所有加上展示之后又顯得時間比較倉促。如果時間再多給幾組來展示,會更好。這樣只能用兩個組來展示,本來是想對于形式好的,可以讓這個組帶領全班來用他們的形式朗讀古詩。
以上幾點是我對這節課一點不成熟的思考,希望這種思考在今后的教學中能一直伴隨著自己前進。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2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生動導入 《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全詩語言古樸,描繪細微,熱情地贊頌了農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前兩句寫鄉村男女耕織,日夜辛勞,表現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兩句生動描寫了農村兒童渴望加入到勞動中的情趣場景,流露出對熱愛勞動的村童的贊揚。
這種鄉村題材的古詩,對于城市的孩子來說,距離是有點遠的。所以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就是拉近學生與古詩描寫的生活場景之間的距離。在導入的部分,通過直觀的圖片,再現鄉村勞動的場面,達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二、夯實基礎 古詩學習最終的教學目標就是積累語言。圍繞著這一個教學目標,我分三步進行,先把古詩讀正確,再讀出古詩的節奏,最后了解詩意。課堂中的時間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朗讀訓練,讀出古詩的味道。學生也在反復的練習中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三、讀寫結合 《四時田園雜興》此首古詩,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多讀后就能夠意會。對古詩表達的情感也可以在多讀,結合意思的理解中水到渠成的理解。如何讓此首古詩的教學內容更為豐富,我挖掘了一個讀寫訓練點:想象小孩學大人種瓜的有趣場面,想象小孩會怎么說,怎么學,把想到的寫下來。此處練筆,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語言運用能力,同時讓此課的教學有了厚度。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3
一、說教材
《四時田園雜興》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二、說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
通過讀體會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以及對教法學法的滲透運用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詞教學應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引領學生走進這民族獨特的文化,從而熱愛古詩。為體現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本節課讓讀始終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古詩詞的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讀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獲的思想的啟迪。
詩歌要細細品讀的是什么?是詩眼,是佳句,是精妙之處。通過品,品出詩的意韻來。第一、二句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寫了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晝和夜說明農民日夜辛勞,各當家是指農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現出自承擔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個的拿手本事。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詩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和學二字使用的簡潔傳神。特別是一個學字,天真、好學、可愛熱愛勞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這些地方我讓學生細細的品,有感情地反復誦讀,不但讓學生領悟它的表層意思,還要領悟它的深層意思,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4
古詩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人文底蘊,教師要把學生引入詩境,自己必須批文入情,和作品對話,和詩人對話,明詩意,悟詩情,入詩境,在課堂上才會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點燃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開放周我與同學年老師進行深入的故詩教學的研究,我看了一些有關古詩教學的理論知識,課堂實錄及《四時田園雜興》的背景資料介紹,來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在與備課組的教師討論后,結合四年級的年段特點,決定以“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為教學重點,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結合這兩點談談我的教學感受。
一借助注釋,引導方法
我覺得,對四年級學生而言,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解詞理句解詩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夠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并能遷移運用。于是,在預設中我想大膽“放” 手讓學生借助注釋,自主質疑,協作解疑,了解古詩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處啟發,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學生在眾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節古詩教學中,由于學生的預習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經批注了詩意,他們毫不費解地照本宣讀,根本沒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曉義。于是學生在自學時已經了解到的詩意,上了課后,還是處于同一種水平,也就沒有真正習得借助注釋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經過備課組教師討論后,決定對這個環節再進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學生預習充分的,就由意到詞回扣,如果學生說起來比較困難的,就解詞理句來點撥。第二步,在學生基本會說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僅僅把意思帶進去說,還缺少什么呢?想想還可以補進什么!讓學生再次練習,加上時間、地點、人物、動作、神態等說得更加具體,說得流暢。然后再來交流評價。這樣一來,層次清晰了,教學就顯得更豐滿,更扎實了,讓學生真正經歷了“解詞一理句一連意”這么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也為之后遷移運用借助注釋的方法,學習《四時田園雜興》之“梅子金黃杏子肥??”作好了鋪墊。
二體味詩境,撥動琴弦
錢正權老師曾說過:“引領學生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地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再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發揮想象。”于是,在預設中,我想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感受田園勞動的繁忙與快樂,感受桑陰下學種瓜孩子的俏皮可愛,從而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可在試教中發現,學生說來說去是插圖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學生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還在于教師
缺少課堂的觀察能力,不會捕捉動態的信息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領悟詩境。討論后,決定把原先分割成幾塊的“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同時,教師予以隨時點撥,如抓住“晝”和“夜”感受農民的勤快,抓住“各當家”,聯想農民是多么繁忙啊!這樣,田園生活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寧靜安詳的生活畫面就呈現出來了。以上提到的兩點也是我們在試教中討論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學中感覺重點一落實的還可以;重點二教師的引領還可以再放一些,學生的那種情感體驗可能會更到位。反觀自己的整節課,覺得還可以適時融入一個“寫”的環節。比如,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著運用這些名句,或者改寫詩的內容等,讓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學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詩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種和諧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課堂也時時充滿著和諧的氣氛,因而我將繼續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5
古詩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人文底蘊,教師要把學生引入詩境,自己必須批文入情,和作品對話,和詩人對話,明詩意,悟詩情,入詩境,在課堂上才會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點燃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
因此,在備課前,我看了一些有關古詩教學的理論知識、課堂實錄及《四時田園雜興》的背景資料介紹,來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在與同級同科教師討論后,結合四年級的年段特點,決定以“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為教學重點,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結合這兩點談談我的教學感受。
一、借助注釋,引導方法
我覺得,對四年級學生而言,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解詞理句解詩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夠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并能遷移運用。于是,在預設中我想大膽“放”手讓學生借助注釋,自主質疑,協作解疑,了解古詩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處啟發,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學生在眾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節古詩教學中,由于學生的預習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經批注了詩意,他們毫不費解地照本宣讀,根本沒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曉義。于是學生在自學時已經了解到的詩意,上了課后,還是處于同一種水平,也就沒有真正習得借助注釋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與其他教師討論后,決定對這個環節再進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學生預習充分的,就由意到詞回扣,如果學生說起來比較困難的,就解詞理句來點撥。第二步,在學生基本會說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僅僅把意思帶進去說,還缺少什么呢?想想還可以補進什么!讓學生再次練習,加上時間、地點、景物、場景等說得更加具體,說得流暢。然后再來交流評價。這樣一來,層次清晰了,教學就顯得更豐滿,更扎實了,讓學生真正經歷了“解詞一理句一連意”這么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也為之后遷移運用借助注釋的方法,學習《四時田園雜興》之“梅子金黃杏子肥……”作好了鋪墊。
二、體味詩境,撥動琴弦
錢正權老師曾說過:“引領學生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地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通過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發揮想象。”于是,在預設中,我想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詩的前兩句,我嘗試通過“梅黃杏白”、“麥白菜稀”這些充滿色彩感的詞語,讓學生感受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可在試教中發現,學生說來說去是插圖中的,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學生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還在于教師缺少課堂的觀察能力,不會捕捉動態的信息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領悟詩境。討論后,決定把原先分割成幾塊的“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詩的后兩句中,詩人展現了“晝長人稀”、“蜓飛碟舞”的兩個畫面,以動襯靜,顯得更靜,這樣,一幅寧靜安詳的鄉村生活畫面就呈現出來了。以上提到的兩點也是我們在試教中討論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學中感覺重點一落實的還可以,重點二教師的引領還可以再放一些,學生的那種情感體驗可能會更到位。
反觀自己的整節課,覺得還可以適時融入一個“寫”的環節。比如,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著運用這些名句,或者改寫詩的內容等,讓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學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詩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種和諧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課堂也時時充滿著和諧的氣氛,因而我將繼續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6
今天上午第一節上的是《四十田園雜興》,之前學生已經拿出半節課按照預習提綱的提示進行了預習,師生在課堂上輕松高效地完成了兩首詩的教學,上完后自我感覺較好。這節課學生的收獲是:通過學生匯報,小組,同位交流等形式,在預習的基礎上和老師的補充點撥下進一步了解了作者,弄清了詩意及作者表達的感情,簡單想像到了兩首詩所描繪的畫面,掌握了古詩的學習方法。
學習目標:
1、 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了解作者,詩意,體會作者對田園的喜愛之情。
2、 學生能根據詩意想象畫面,并能說說自己田間勞作的情境,為單元習作初步做好鋪墊。
學習重難點:體會詩意,感悟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反思后認為有些環節的處理存在以下問題:
1、在最后拓展時,點出了“田園之樂”古詩所表達的一這主題后,為進一步調動學生已有經驗,為這一單元主題作文做鋪墊,我問大家:誰能介紹一下自己在田間勞動的經歷?孩子們積極性很高,我指了2名同學說,第一個同學說得是摘草莓的事,時間、地點、過程、感受都說得很好,由于沒有小結進行梳理板書(時間、地點、過程、感受),第二個同學說時條理不太清楚,雖然個別用詞描述不準確的地方老師及時地給予了糾正,但是說得整體水平不夠高。這時還有同學舉手想說,我讓同位小組間進行交流,但這時忽略了說前的指導。
2、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古詩畫面時,學生想象還不夠豐富。比如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對話等描寫和優美詞句的運用上還有所欠缺,在下一節課可以進行古詩想象畫面的小練筆(片段)
3、備課還應再充分些,不要憑借已有經驗。在處理“雜”字的形近字上,我以為有一個字“上面部分與雜相同,下面是木”,其實沒有這個字,但我以為有,還讓學生查字典。有些疏忽,以后保證不再出現這種失誤。
總體來說,我感覺這節古詩教學課預習和展示及老師的點撥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以前擔心預習完了,展示和點撥如何結合使教學環節如行云流水般進行,而不至于那么生硬組合在一起。但是閱讀課上怎么去落實?繼續學習實踐。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7
錢正權老師曾說過:“引領學生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的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再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發揮想象。”于是,在預設中,我想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感受田園勞動的繁忙與快樂,感受桑陰下學種瓜孩子的俏皮可愛,從而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
可在試教中發現,學生說來說去是插圖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學生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還在于教師缺少課堂的觀察能力,不會捕捉動態的信息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領悟詩境。討論后,決定把原先分割成幾塊的“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
同時,教師予以隨時點撥,如抓住“晝”和“夜”感受農民的勤快,抓住“各當家”,聯想農民是多么繁忙啊!這樣,田園生活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寧靜安詳的生活畫面就呈現出來了。以上提到的兩點也是我們在試教中討論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學中感覺重點一落實的還可以;重點二教師的引領還可以再放一些,學生的那種情感體驗可能會更到位。反觀自己的整節課,覺得還可以適時融入一個“寫”的環節。
比如,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著運用這些名句,或者改寫詩的內容等,讓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學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詩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種和諧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課堂也時時充滿著和諧的氣氛,因而我將繼續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8
1、視范讀,作好示范:
要讀好一首詩并不容易,因為讀詩與讀文有一定的區別,古詩不但要讀的正確,還要讀出節奏、感情,讀出詩的韻味來。可以說,詩不是讀的而是吟的。如何去吟,老師一定要作好示范。開頭初讀時要示范,讓學生聽聽詩是怎么讀的,有沒有讀錯字,節奏應該怎樣處理。中間更應該聲情并茂的范讀,讀出農人的勤勞,本事;讀出作者對農人的欽佩贊美;讀出兒童的天真可愛。讓學生模仿,學會讀詩。
2、細細品讀,體味詩情:
詩歌要細細品讀的是什么?是詩眼,是佳句,是精妙之處。通過品,品出詩的意韻來。第一、二句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寫了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晝和夜說明農民日夜辛勞,各當家是指農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現出自承擔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個的拿手本事。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詩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和學二字使用的簡潔傳神。特別是一個學字,天真、好學、可愛熱愛勞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這些地方我讓學生細細的品,有感情地反復誦讀,不但讓學生領悟它的表層意思,還要領悟它的深層意思,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3、讀中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沒有想像,就沒有詩的意境。如何想像?第一、二句圍繞耘田績麻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在夏忙中還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農民的艱辛。而第三、四句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體會兒童的天真。通過想象詩的意蘊豐富起來。
4、讀中拓展,提高學生的對古詩詞文的修養: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少年兒童只有通過大量的經典誦讀,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因而學習詩詞不能只僅僅局限于課文,要一篇帶多篇。由一篇田園詩帶出多篇的田園詩來,由一位田園詩人帶出多個田園詩人來。在學習完《四時田園雜興》之后,我要求學生再來學習另一首田園詩《夏時田園雜興》。在自學的基礎上大概說說詩的意思,爭取背下來,接著讓學生背誦自己熟知的田園詩,再鼓勵學生多收集田園詩來誦讀。目的是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9
古詩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人文底蘊,教師要把學生引入詩境,自己必須批文入情,和作品對話,和詩人對話,明詩意,悟詩情,入詩境,在課堂上才會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點燃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一、復習導入
1、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鄉村四月》,誰愿意來背誦一下?背誦得真好,那詩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畫面,向我們展現了充滿著鄉村氣息的田園生活。今天我們將走進另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田園世界,去感受那濃濃的鄉土味!(板書)
2、釋題:
請同學們來齊讀課題。(“興”在這里讀四聲,在文中,它指:興致;“雜興”就是各種興致;“四時”是什么意思?在這兒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個題目的意思連起來就是詩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了很多的感想。)
3、了解作者:
⑴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你對范成大有多少了解?
⑵教師補充作者資料:
播放“范成大的.簡介”資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他是一個關心國事、勤于政務、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詩,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四時田園雜興》是范成大晚年田園組詩的代表作品。《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一)學生按助學提示初讀詩文
出示活動一:
1、自由讀文,讀準加點字的字音,試著讀通整首詩。
2、結合注釋或查工具書,弄清詞語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個小記號。
3、組內讀給同伴聽,互相正音。
(二)檢測讀文情況
1、誰愿意一個人大聲地來讀讀這首詩?指生讀詩文,相機糾正發音。
檢測:晝夜 耘田 績麻
2、你在剛才的學習活動中,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⑴ 晝:白天。
⑵ 耘:除草。
⑶ 耘田:在田里除草。
⑷ 績麻:把麻搓成線。
⑸ 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⑹ 未解:不懂。
⑺ 供:參加。
⑻ 耕織:耕田織布。
⑼ 傍:靠近。
⑽ 桑陰:桑樹下。
3、再讀詩文,感悟讀詩文的節奏。
4、同學們在小組內練一練。
5、全體女同學試著讀一遍,男同學再來讀。
(三)讀中感悟詩文大意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師配樂范讀,想象畫面,一起走進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
2、說說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畫面?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引導回答上面問題,并小結板書:
村莊
兒女───耘田織布
童孫───學種瓜
三、學習詩文,探究詩意
師:在這鄉村美景中,你最喜歡誰?(相機學習1、2句或者3、4句)
(一)學習“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1、找出反義詞:晝和夜分別指什么?圍繞耘田績麻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還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
2、指導古今異義詞:兒女、當家。
3、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
4、結合想象誦讀(讀出忙碌,讀出詩的節奏)
師:你還喜歡誰?
(二)學習“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
2、小孩兒為什么要學種瓜呀?大人和小孩在說什么呢?除了種瓜還能做什么力所能及的勞動呢?
3、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天真、勤勞、不怕苦、好學、可愛、愛勞動)。
4、品后指導誦讀,
四、總結提升,當堂達標
1、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想象,如果現在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說:這事怎樣的田園生活?你怎么形容?(和諧恬靜)
2、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朗讀中自然成誦。
五、拓展延伸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1、《四時田圓雜興》還有60首,田園詩人還有很多,孟浩然、王維、陶淵明……(課件)
2、再學習一首(課件)田園詩篇
夏時田園雜興
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儂家漱口香。
借與門前盤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
3、背誦自己熟知的田園詩。
六、總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更是其中的燦爛奇葩,同學們在課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園詩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同學們可以成為象范成大、李白一樣的大詩人。老師期待著你們的大作。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
反思:我覺得,對四年級學生而言,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解詞理句解詩意外,還要能夠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并能遷移運用。在預設中我想大膽“放”手讓學生借助注釋,自主質疑,協作解疑,了解古詩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處啟發,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學生在眾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10
4月30日在“草廟學區高年級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中,我上了一節詩歌教學公開課,教學內容是四年級下冊第六組課文中《古詩三首》其一《四時田園雜興》。教學設計理念是引導學生通過自讀,結合注釋、想象自主弄懂詩意;通過教師適當點撥,學生發揮想象,積極感悟了解詩情;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利用自主、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索;用同類型的詩歌進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詩歌的方法,增加學生的詩詞積累,激發學生學習田園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感情。下面就結合教學中較有效兩個環節,談談這次詩歌教學的體會。
自主探索詩句的意思。在初讀感知全詩后,我安排學生結合注釋自主探索詩意。四年級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學理解能力,但在詩歌學習中,面對一首新詩,往往不知道怎樣去下手。教學中我先和學生交流:在遇到一首新的古詩你是怎樣學的?通過交流明確:只有先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才能更好地讀、悟古詩。進而我知道學生學法:先借助詩句下面的注釋,來讀懂重點字詞的意思,把這些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每行詩句的含義,再把每行詩句的意思連起來,用上自己的話說出來就是整首詩的意思。然后組織學生先自學、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指名說說讀懂了哪句,期間適當對一些字詞的釋義加以指導和強調,點撥言語表達上的順暢。每一行詩句意思清楚后,再讓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說出來。通過這樣的“解詞—理句—連意”的過程,學生基本上理解了詩句的大概意思,對詩歌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把握,并且學會了這種自主探究詩意的方法。
讀悟結合,互相促進。在體味詩境,感受詩情這一環節中,前兩行“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我先讓學生邊度邊想象畫面,想象這兩行詩句寫了什么內容,除了詩中寫的,你還能想象到什么?結合“晝夜”等詞引導學生去感受、想象,再組織學生談感受,充分交流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去讀這兩行,通過有感情朗讀,讀出詩味,讀出感悟。后兩行“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是結合插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再結合“學種瓜”這個動作,邊談感受邊讀。讀后說,說后讀。在整個體味詩境、感悟詩情的環節中,始終把學生的“讀”和“悟”結合起來,使學生既悟詩情,又通過讀入詩境。以讀促悟,又以悟促讀。通過一遍遍,不同形式的有感情讀誦,學生越讀越好,對詩歌的理解也越加深入。
這首詩的教學中,我把情感最終定位在“快樂”。我意圖使學生能在詩中讀出快樂,并能把快樂讀進詩中。我更希望我的課堂也能時時充滿快樂,為此我將不懈去努力、追求。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11
古詩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人文底蘊,教師要把同學引入詩境,自身必需批文入情,和作品對話,和詩人對話,明詩意,悟詩情,入詩境,在課堂上才會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點燃同學的情感,激發同學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開放周我與同學年老師進行深入的故詩教學的研究,我看了一些有關古詩教學的理論知識,課堂實錄和《四時田園雜興》的背景資料介紹,來彌補自身的先天缺乏。在與備課組的教師討論后,結合四年級的年段特點,決定以“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身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理解詩句,引導同學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為教學重點,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結合這兩點談談我的教學感受。
一、借助注釋,引導方法
我覺得,對五年級同學而言,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解詞理句解詩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夠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并能遷移運用。于是,在預設中我想大膽“放”手讓同學借助注釋,自主質疑,協作解疑,了解古詩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處啟發,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同學在眾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前一節古詩教學中,由于同學的預習做得非常充沛,都已經批注了詩意,他們毫不費解地照本宣讀,根本沒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曉義。于是同學在自學時已經了解到的詩意,上了課后,還是處于同一種水平,也就沒有真正習得借助注釋學習古詩的方法。在經過備課組教師討論后,決定對這個環節再進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假如同學預習充沛的,就由意到詞回扣,假如同學說起來比較困難的,就解詞理句來點撥。第二步,在同學基本會說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同學:僅僅把意思帶進去說,還缺少什么呢?想想還可以補進什么!讓同學再次練習,加上時間、地點、人物、動作、神態等說得更加具體,說得流暢。然后再來交流評價。這樣一來,層次清晰了,教學就顯得更豐滿,更扎實了,讓同學真正經歷了“解詞一理句一連意”這么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也為之后遷移運用借助注釋的方法,學習《四時田園雜興》之“梅子金黃杏子肥……”作好了鋪墊。
二、體味詩境,撥動琴弦
錢正權老師曾說過:“引領同學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地信息意義,而是讓同學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再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發揮想象。”于是,在預設中,我想引導同學通過想象,空虛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感受田園勞動的繁忙與快樂,感受桑陰下學種瓜小朋友的俏皮可愛,從而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可在試教中發現,同學說來說去是插圖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身的情感融入,自然,同學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還在于教師缺少課堂的觀察能力,不會捕獲動態的信息引導同學去品味語言,領悟詩境。討論后,決定把原先分割成幾塊的“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同時,教師予以隨時點撥,如抓住“晝”和“夜”感受農民的勤快,抓住“各當家”,聯想農民是多么繁忙啊!這樣,田園生活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寧靜安寧的生活畫面就出現出來了。以上提到的兩點也是我們在試教中討論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學中感覺重點一落實的還可以;重點二教師的引領還可以再放一些,同學的那種情感體驗可能會更到位。反觀自身的整節課,覺得還可以適時融入一個“寫”的環節。比方,創設情境,讓同學嘗試著運用這些名句,或者改寫詩的內容等,讓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同學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詩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種和諧的生活,我希望自身的課堂也時時充溢著和諧的氣氛,因而我將繼續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12
看到田園詩,首先想到的就是陶淵明,一直很喜歡他那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詩中作者自得其樂的隱居生活和那種悠然、恬靜、消雅的心情溢于言表,令人神往。范成大是繼陶淵明之后最出色的田園詩人之一,他的田園詩發揚了陶淵明恬淡素雅,淳厚自然的風格,以反映農家生活為主。退居石湖以后,他寫成的《四時田園雜興》以清新的筆調描繪農村的美景,歌頌農民的勞動生活,揭露封建剝削制度。共60首,分“春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
教材選的其中的兩首。第一首詩表現了農民辛勤勞動的情景。第二首描寫的是初夏農村的自然景色。兩首詩描繪出生動的鄉村風光,田園意趣的圖畫洋溢著鄉土氣息,充滿著和平與寧靜,自然質樸,清新恬適。
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作者及詩題,然后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品讀、感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梳理詩中的重點詞句,抓住文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詩的詩意。通過自學、小組交流、全班反饋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在此基礎上,想象詩歌的意境,體悟作者表達的情感。中間穿插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把自己想象到的詩中畫面畫出來,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想象空間,激發他們的想象思維。再把自己畫的詩境在小組里講一講,小組再推選優秀作品在全班展示,很自然的幫助學生把詩句轉化為具體的形象。
最后又為學生補充了《四時田園雜興》中的另四首,讓學生自己分析、感悟。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13
一、激情導入
1、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詩詞是語言的精華。因而學習詩歌,要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人的感情,達到與詩人心靈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會更好地領悟詩歌。今天,咱們來學習一首詩,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2、介紹作者
⑴ 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
⑵ 介紹作者:播放視頻資料范成大的簡介。
3、釋題:
四時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一、激情導入
興趣是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生認知興趣,使學習成為自身迫切需要,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前提。語文教學中我就利用情感導語,使教學主體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語言學習。我的導入語是著樣設計的(同學們略)
通過這樣的導語激起學生對詩歌詩人濃濃的興趣,也知道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后才引出對新課文的學習。
接著我就問: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你讀過他寫的詩嗎?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范成大嗎?(讓學生自由說,可根據以前知道的或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然后播放范成大的簡介資料。
這樣做一是要檢查學生的課前資料的收集情況,二是要使學生知道范成大是一位了不起的田園詩人,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的興趣。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1、指導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⑴ 請說說詩應該怎樣讀?
⑵ 明確詩歌的朗讀方法:朗讀詩歌,要求正確、流利、讀出詩的節奏。
⑶ 聽范讀
⑷ 個人自由朗讀。
⑸ 指名試讀,評議。
2、讀了這首詩,你能簡要的說說詩歌寫什么情景嗎?
3、小聲自讀,邊想邊畫:
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引導回答上面問題,并小結板書:
村莊兒女──耘田織布
童孫────學種瓜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這一步是讓學生讀通、讀順、讀通。學生喜歡古詩,因為它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的學生上學前就能背誦很多古詩,但背起來往往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在古詩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古詩,是古詩教學的重點。而讀準字音,讀出基本的節奏是前提。所以我一進入古詩的學習就是讓學生讀(包括自由讀、聽讀、指名讀,模仿讀、評議讀等),聽讀非常重要,尤其是一開始學習古詩,讓學生聽聽詩是怎么讀的,有自己沒有讀錯字,節奏應該怎樣處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利用用多媒體教學,屏幕上出現的詩全標上拼音,便于學生拼讀,糾正讀錯的字音,又播放錄制好的由專業人員朗讀的古詩朗讀錄音,讓學生聽讀。由于專業人員能夠很好地把握古詩所表達的情感,用標準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聲調,準確、傳神地傳達出古詩的感情基調。所以學生非常愿意模仿。
接著我讓學生小聲自讀,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邊想邊畫: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從整體入手,粗淺的知道詩大概講了什么。原來是寫了(略) 三、學習詩文,探究詩意
1、自由讀文,借助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⑴ 晝:白天。⑵ 耘:除草。⑶ 耘田:在田里除草。⑷ 績麻:把麻搓成線。⑸ 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⑹ 未解:不懂。⑺ 供:參加。⑻ 耕織:耕田織布。⑼ 傍:靠近。⑽ 桑陰:桑樹下。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名試著概述全詩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5、質疑: 三、學習詩文,探究詩意
傳統的古詩教學中,唯恐學生不能理解詩意,于是反復解說,還讓學生背誦詩意,這樣的結果只會使學生害怕、討厭古詩,更不用說體味詩的美感了。而我的學習詩文探究詩意讓學生充分自學。首先是借助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利用課件檢查學生對詞的理解。如
最后試著讓學生簡單概述全詩大意,學生領悟它的表層意思,為下面的品讀作好鋪墊。
四、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1、賞析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⑴ 詩歌一、二句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
⑵ 想象:晝和夜分別指什么?圍繞耘田績麻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還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
⑶ 結合想象誦讀(讀出敬重之情,讀出詩的節奏)
反復讀:自由讀、指讀、評讀、教師讀、學生再讀、做著動作豎著大拇指來讀、齊讀。
2、賞析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天真、勤勞、好學、可愛、愛勞動)。
品后指導誦讀,帶著作者對那些兒童的喜愛之情來讀。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自己的喜愛之情一遍一遍地讀,一次比一次讀得好。
這兩句詩。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1、放聲自由讀詩,想象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2、指名讀。
3、老師配樂吟讀。
4、學生入情入境的齊讀,朗讀中自然成頌。
六、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四、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這是節課的重點,那是對詩歌深層意思的領悟,語言感情色彩的體會,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體會。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應抓住精要之處,指導細細品讀,體味詩情,品出詩的意韻來。我是怎樣抓的呢?
第一、二句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寫了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抓詩眼,晝和夜說明農民日夜辛勞,各當家是指農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現出自承擔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各的拿手本事。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圍繞耘田績麻啟發學生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在夏忙中還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接著讓學生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農民的忙碌和艱辛。最后是指導有情的讀,讀出敬重之情,讀出農人的勤勞,讀出作者對農人的欽佩贊美本事,我讓學生反復的讀:自由讀、指讀、評讀、教師讀、學生再讀、做著動作豎著大拇指來讀、齊讀,要求學身學生要聲情并茂。讀好晝、夜、各當家晝夜讀重音,各當家要上揚。
而第三、四句詩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和學二字使用的簡潔傳神。特別是一個學字,天真、好學、可愛熱愛勞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利用媒體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你從這幅圖話里看到什么啦?(大人在忙著干活,小孩在種瓜),然后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大人和小孩在說些什么呢?大人說:爸爸媽媽忙著了,去、去、去玩去吧。小孩噘起嘴說:不,我也能干活于是就學起大人種起瓜來。那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天真、好學、可愛、愛勞動,不怕苦不怕累)。最能體現不怕累的是那個詞呀?是也,字,大人能干的他也能干最能體現好學的是哪個詞啊?學。詩眼就這樣被品出來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也出來了。接著也是反復誦讀,要求學生讀出也、學的感情色彩來,(老師范讀一次)帶著作者對那些兒童的喜愛之情來讀。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自己的喜愛之情一遍一遍地讀,一次比一次讀得好。
七、知識的延伸
1、說明《四時田圓雜興》還有60首,田園詩人還有很多,孟浩然、王維、陶淵明(課件)
2、再學習一首(課件)田園詩篇
在古代也有許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歡親近大自然,喜歡田園生活,如陶淵明、楊萬里等。老師這里再提供兩首詩人們在田園生活中寫下的詩讓大家欣賞學習:要求大家借助老師提供的注釋自學古詩,說說詩的意思,并嘗試背下來。
夏時田園雜興
黃塵行客汗如漿,
少住儂家漱口香。
借與門前盤石坐,
柳陰亭午正風涼。
3、背誦自己熟知的田園詩。 六、知識的延伸
讀中拓展,提高學生的對古詩詞文的修養。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少年兒童只有通過大量的經典誦讀,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因而學習詩詞不能只僅僅局限于課文,要一篇帶多篇。由一篇田園詩帶出多篇的田園詩來,由一位田園詩人帶出多個田園詩人來。在學習完《四時田園雜興》之后,我要求學生再來學習另一首田園詩《夏時田園雜興》。我借助媒體加以展示。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大概說說詩的意思,說說詩中的兒童是一個怎樣的兒童。并爭取背下來,接著讓學生背誦自己熟知的田園詩,再鼓勵學生多收集田園詩來誦讀。目的是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八、總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更是其中的燦爛奇葩,同學們在課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園詩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同學們可以成為象范成大、李白一樣的大詩人。老師期待著你們的大作。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 八、總結
這一節課除了要學好《四時田園雜興》本身外,另一個教學目標是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最后的總結是這樣的(略)這既是對全詩的總結,也是對同學的期盼和鼓勵。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14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古詩中第二首描寫的是初夏農村的自然景象。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按照以下程序進行學習:初讀 —— 畫出不懂的詞句;再讀 —— 參考學習資料進行理解;品讀 —— 與同學深入探討重點詞句,品味詩意;誦讀 ——邊讀邊想象詩中意境。在學生理解詩所表達的內容后,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將詩的意境用自己喜歡的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10 分鐘后,一個學生質疑:這首詩到底描寫的是哪個季節?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爭執不休。有的說: “ 從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梅子金黃’和 ‘杏子肥 ’ 中可看出描寫的是夏天的季節。 ” 有的說: “ 從第二句中的 ‘菜花’和圖上畫的 ‘綠油油的田野’可以看出是春天。 ” 我沒有急于給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們情緒高漲。他們通過查字典并結合詩的內容最后一致認為描寫的是夏天這個季節的景色。
因此,在教學中我認為應該多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討論問題,從而去解決問題。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學會晝、耘、績三個生字,掌握1個多音字。
2、理解詩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意。背誦古詩。
3、感受田園勞動生活,體會村民勞作的辛苦。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晝、耘、績三個生字,掌教握1個多音字。“雜興”一詞的理解。
2、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和情趣。
教師準備:教具準備:常規、掛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1、讓學生齊讀古詩《鄉村四月》。
2、這首詩描寫了農村什么景象?<學生講述>
設計意圖:《鄉村四月》與《四時田園雜興》這兩首詩都是描寫古代農村景象。學習方法相似,有利學習本課。
二、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范成大的詩《四時田園雜興》,這首詩也是描寫農村風光的。
2、板書:四時田園雜興
3、學生自由讀題。
4、師釋題義:“四時田園雜興”:四時,是指春夏秋冬。田園,這里泛指農村。興,指興趣,引申為即興創作。雜興,指隨興寫來。“四時田園雜興”的意思是指:從一年四季的田園風光引發的各種即興作品。
三、介紹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以前我們曾學過他寫的詩,你還記得嗎?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范成大嗎?
2、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今江蘇吳縣)人,南宋詩人。請同學們看資料對作者更深的了解。
設計意圖:讀者只有對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對話,和詩人對話,明詩意,悟詩情。
四、朗誦詩,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讓學生聽清每個字的讀音,整體感知誦讀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讀法及“興”字讀第四聲。
3、請看掛圖,哪些詩句描寫了畫面。
4、指名朗讀、分組讀、互相學習欣賞。
5、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試著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懂詩句。
6、全班交流:學生根據自己的農村生活經歷及自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講講詩意思。<教師要用鼓勵贊美的話給學生肯定,并隨機點撥>
設計意圖:以自讀、自悟為主,培養學古詩的能力。
五、品評朗讀,感悟詩情、詩境。
1、學生閉上自己的雙眼,教師朗誦詩,讓學生想象詩中意境。
2、學生自由誦詩,邊讀邊想象詩歌中所描寫的畫面。
3、逐句品評,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描寫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間除草,夜里還忙于織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寫出了勞動人民晝夜不停勞作的辛苦,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同情。第二句描寫了村里兒童不懂得除草和織布。但他們也在茂盛的桑樹陰下學著種瓜。寫出了兒童的天真童趣,同時看出了當時兒童生活的單調。也看出了農村安靜,祥和,具有濃弄的鄉土氣息。
設計意圖:感受田園詩歌的美。
六、拓展視野。
1、想一想,說一說,我們生活在農村的父母或爺爺奶奶,他們每天在干什么活?辛苦嗎?你們在家玩什么?能幫大人干什么?
2、背誦默寫這首詩。
設計意圖:古代村民與現代村民相比,有什么異同。
教學反思:根據本課的特點及學生生活的實際,借鑒《鄉村四月》學習方法。學生以自讀、自悟,自學。展開想象。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這首詩。學生容易理解內容,詩意。生活在農村的學生詩中的意境也易想象。
【《田園四時雜興》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2篇12-16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15篇12-18
四時田園雜興說課稿12-16
四時田園雜興說課稿11-03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教學反思01-23
《四時田園雜興》閱讀答案08-22
四時田園雜興擴寫11-02
《四時田園雜興》古詩絕句賞析06-25
《四時田園雜興》《望岳》教學設計方案07-30
四時田園雜興擴寫3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