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
葉瀾教授指出:“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
一、在推敲語序上激活文字
在《給老師的一封信》中有這么一句,“7歲那年,開學的第一天,媽媽牽著我的手,把我送進了學校。第一個迎接我的是您――顧老師。”
這篇文章滿懷深情,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老師的喜愛。我在備課的時候,反復地讀著這句話,慢慢地,那一個破折號的味道就在讀的時候越來越有味了。讀到您的時候,一頓,然后親切地喊出那個親切的名字:顧老師。
上課的時候,對這句話,我讓學生換一種方式說說,學生說出兩種:顧老師是第一個迎接我的。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顧老師。
然后,請大家聯系上文,慢慢地讀,細細地想,有了一個破折號,你讀了什么?那種對老師由衷的敬意,親切就在一個個同學的朗讀體會中被悟出了。是的,我們的平淡的文字需要細細琢磨才有語言的滋味。
二、在一個承接詞中激動思維
《敲開世界冠軍的大門》中有一段插敘,連接的句子是:是的,災難深重的中國,在歷史上蒙受過多少屈辱!這一句中的“是的”一詞,讓人回味良久,這里有無奈,痛心,憤怒,傷心,這一切,怎么讓學生品味,我也同樣采用了比較的方法。先學下文,學生在了解中國受到兩次侮辱之后,出示了一個說話訓練:這樣的侮辱,是對中國人,是對中國的( )!從而比較深刻地理解屈辱一詞,然后告訴同學劉長春不怕艱辛,輾轉二十多天參加比賽的事情,深情地說:如果單單看課文的內容,我們可能會對這個人產生不屑的想法,當我們了解了背后他付出的艱苦努力之后,我們對這們的探索者產生更多的敬重之情,這不是他是錯,是因為當時的祖國――災難深重。了,出示句子:災難深重的中國,在歷史上蒙受過屈辱!然后,加上一個詞:多少。介紹時代背景。再放入句子中讀。最后,加上一個“是的”,你用心地讀一讀,作為了一個中國人,你體會到了什么?
一個簡簡單單的“是的”讓我們對文章有了許多的聯想,這樣的聯想又都是緊緊圍繞文本的價值所在,這樣的抓點,是把語言讀活了。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2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要做好教學引導和服務。現代小學生思維活躍,個性特征明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如果教師墨守成規,課堂教學自然會陷入呆板難以自拔。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手段,從課型創新開始,對課堂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教學程序實施、教學語言運用等方面展開多元設計,努力創設適宜性更高的教學方案,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追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課型創新,體現現代教學思想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創新,特別是課型的創新,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覺,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重要作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自身特點和規律,教師在課型創新時,需要考慮多種制約因素,要對教材學習內容進行深入探討,對學生學習實際情況進行多方面分析,找到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這樣才能順利實現課型創新設計。為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需要更新教學思想,對課型進行大膽創新,為全面激發教學活力做好充分鋪墊。課型創新需要遵循教學原則,要符合學生學習規律,不可陷入盲目窠臼之中。如自主閱讀課,教師需要對相關操作要求進行規范,對學生具體行動提出執行標準,自主學習不是自由活動,需要有一定章法規范約束。在學習《天安門廣場》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然后詢問學生:誰到過北京?誰去過天安門廣場?學生中自然有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教師讓這些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講一講天安門見聞,并展開大討論,看這些見聞和課文講述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去過北京的學生不少,各個小組的講述活動開展得非常熱烈,學生講得起勁,討論也很積極,特別是沒有去過北京的,自然會對照課文找不同。這本來是一節講讀課,需要教師學生展開多元互動,共同探討教材內涵的,讓教師這樣一調整,自然而然成為討論課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二、教法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學方法包含眾多內容,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教學問題設計、教學實踐活動開展、課堂訓練設計、教學評價操作等等,都需要體現教學方法。教無定法,為教法選擇應用給出科學注解,教師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的方法。這是因為教情和學情存在個體差異,別人好用的教法未必適合自己的教學,只有不斷總結課堂教學經驗和教訓,從具體實踐中理論聯系實踐,才能總結提煉出對自己適合度更高的教法。教法創新有眾多切入點,教師要有敏銳觀察力。如多媒體介入語文教學之后,給教師教法改進帶來更多選擇。多媒體聲光電技術,具有強大沖擊力,這也是小學生特別受用的地方。多元信息沖擊,給學生創設別樣教學情境,學生學習興趣被點燃,學習自然進入佳境之中。在學習《九寨溝》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文本,先讓學生閱讀第一、二、三段,然后給出思考問題:九寨溝名稱是怎么由來的?第二段最后一句起到什么樣的作用?九寨溝有哪些神奇的景象?描寫九寨溝時,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你最喜歡哪一處景色描寫,說說喜歡的理由。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由于思考問題難度不大,學生大都能夠順利完成。在最后兩段學習時,教師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思考題,讓教師來回答。學生聽說出題讓教師回答,學習興趣頓時大增,紛紛行動起來,都想給出含金量十足的思考問題。有學生提出:文本中為什么用了好幾個“也許”?這些珍貴動物難道不怕人嗎?老師你去過九寨溝嗎?能不能給我們講講經歷?從這些問題設計中不難看出,學生的求知欲望還是很強烈的。教師只是改變了設題方式,學生學習積極性就被激發出來,這說明教法改革勢在必行。
三、學法創新,尊重學生學習規律
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這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要求,也是現代課堂教學的普遍共識。教師在學法指導時,需要有創新意識。小學生學習能力基礎有差異,學習環境和學習悟性都有個性特征,但很多學生并不自知,在學法選擇借鑒時,往往會一味模仿,導致效果不佳。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學法總結好習慣,對學習經驗進行優化升華,形成嶄新學法應用,這對大幅度提升學習效率有重要意義。如合作學習,這是現代課堂教學最常見的學法應用,有些教師受限于模仿意識,在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時,只會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這無疑是固化了合作學習方法。小組討論的確是一種學習方法,但合作學習并非等同于小組討論。其實,小組檢查、小組辯論、小組互助、小組操練、小組競賽、小組演繹等等,都屬于合作學習范疇,教師需要對合作學習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嶄新的合作學習意識,實現學習品質升級自然成為可能。在學習《一路花香》時,教師讓學生朗讀文本,并提出具體要求:文中有兩個人物,一個挑水工,一個是破水桶。要讀出破水桶的歉疚感、自卑感,要讀出挑水工的滿足感、欣慰感。注意語氣要符合人物身份,語速要放緩一些。教師找了幾個學生來朗讀,但都不能達成基本要求。教師讓這幾個學生帶上水桶去打水,給班級里的盆花澆水,然后再來朗讀課文。學生情感豐富了很多,教師給出肯定和表揚。也許并沒有這樣神奇,學生親自操作澆水就能讀好課文,但教師讓學生參與實踐獲得了一定感知,無疑會給學習帶來更多促生動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引入更多活力因素,教師要對課型、教法、學法和教學語言進行創新設計,激發學生求知欲,并通過多種學習手段,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創新是課堂教學亙古不變的法則,創新能夠激發教師潛力,創新能夠培養學生學力,創新能夠給課堂教學注入不竭動力。從不同角度進行創新活動,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意識和思想。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3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說,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么,學生就發展什么。”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反思二:新課程需要什么教學語言
1、教師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范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臟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么“丑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里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夸、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六忌煩語。個別教師說話講課總是啰嗦重復,嘮嘮叨叨;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2、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語言?
對學生所聽:
1 、孩子們對這些問題這么感興趣,真讓我高興。
2、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否合適。
3、不知我說清了沒有,說明白了沒有。
4、“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說的一段話。
對學生所言:
1 、雖然你說的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很佩服你的勇氣。
2、你說得還不完全,請哪一位幫幫他,再補充。
對學生所讀:
1 、“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讀書時應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們今天達到了這個要求。
2、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3、默讀,要講究速度。現在我請大家在十分鐘內看完這段文字,并請思考……
對學生所問:
1 、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是個善于動腦筋的孩子。
2、有一個問題,是我要請教大家的,誰能幫我解決。
對學生所寫:
1 、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本很整潔,書寫也端正。我為你們高興。
2、用自己的筆寫自己心里的話,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班×同學做得比較好,他的作文雖然也有缺點,卻給人一種真誠的感受。
3、“沒有老底子,就沒有新文章”,有積累才能夠表達。我們有些同學作文中的詞語是豐富的,看得出他們課外有較大的閱讀量。
4、××同學從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的本領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觀察,作為原始材料積累起來,他的寫作材料總是那么新鮮、獨到。
三、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干,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著在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了。
四、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1、自主的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松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以下是課堂實錄的片段:師:通過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大榕樹是那么生機昂然,鳥兒是那么生機勃勃,如果請同學們再這兩者之間選擇其一的話,你會選擇“樹”還是“鳥”?
請你作出決定。
(生選擇XX)
師:選擇“樹”學請齊讀7 、 8自然段)
師:選鳥的同學請齊讀第12 、 13自然段。
(生齊讀)
師:其實你們不知不覺的已經進行了第一次較量。覺得過癮嗎?待會兒要進行第2回合的較量,看看大榕樹和鳥兒誰更有魅力,喜歡“樹”和“鳥“的界限要分明一點:”鳥“往那邊去,”樹“朝這邊來。
(交換位置集中)
師:現在請“樹“和”鳥“仔細品味一下描寫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詞語,分別寫到黑板上。
(生朗讀,交流后,爭先恐后的上臺寫詞語)
師:現在“樹“和”鳥兒們“把寫自己特點的詞都寫在黑板上了。你們有沒有發現,這里面有些詞不太合適,不合適的要修改,重復的要刪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臺修改)
師:剛才我們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認為合適的詞語寫上去,現在我們能不能把這些詞語組織起來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一下自己?
(生準備,小組討論交流)
師:請“樹”先來,可以嗎?
生:大榕樹枝葉繁茂,顏色明亮,有數不清的枝椏,沒有大榕樹,小鳥不能生存。
師:如果這樣介紹可能會更好一點:“我們枝葉……。”(師把“我們”念成重音,暗示學生角色變化)。
生:我是一棵南國的大榕樹,我有數不清的枝椏,枝葉是那樣的繁茂。我顏色明亮,每一片樹葉都在閃耀,好象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我生命力特強,沒有我,我們可愛的朋友——小鳥就不能生存。
師:鳥兒們。你們上來吧!
兩女生:(甲)我聰明伶俐,(乙)我活潑可愛。(合)我們羽毛美麗。沒有我們可愛的小鳥,榕樹就沒有這么旺盛的生命力。
兩男生:我們是南國的小鳥,我們的羽毛色澤明亮,我們的歌聲婉轉動聽,我們聰明伶俐,我們活潑可愛,沒有我們的身影,大家就不會去看榕樹。
師:我聽出來了,大家去看大榕樹,是沖著他們去的。(面向“樹“組同學)你們同意嗎?
眾“樹“:不同意;
兩女生:我們是南國之樹—————榕樹,我們枝葉繁茂,能讓鳥兒筑窩棲息;我們枝葉繁茂,能為鳥兒擋風遮雨。我們是鳥兒生存的基礎,如果沒有我們大榕樹,小鳥就不能生存,我們就是鳥的天堂。
師:多有詩意的表述!榕樹就是充滿詩意地生活在這個空間里。老師想請教一下,你們是怎樣想的?
生:剛才鳥兒說,沒有他們可愛的身影,人們就不會去看我們,您也說人們去看我們是沖著“鳥“去的,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本生也是很美麗的,是充滿藝術感的。
換位整合
師:請你們考慮一下,在這篇文章中樹和鳥是什么關系?
生;我認為樹和鳥應該和睦相處,就像花和綠葉一樣,有了綠葉陪村,花才顯得更美。
生:我贊成剛才著位同學的話。我認為榕樹和鳥是朋友關系,而且關系非常密切。
生:大榕樹是鳥兒生存的基礎,鳥兒在大榕樹上棲息為大榕樹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認為鳥和榕樹是相互依賴的。
師:你不但善于傾聽,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認為鳥和樹是形影不離的,就一定會有鳥窩,一定有鳥兒,如果沒有鳥兒的話,樹就沒有生命力。
生:樹和鳥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沒有鳥,樹很快就會衰老;如果沒有大榕樹,鳥兒也唱不出動聽的歌。
師:可以說樹因鳥而年輕,鳥因樹而可愛!
生:如果說大榕樹是一幅美麗的畫,那么有了小鳥,這畫才更完美。
生:我覺得要是把大榕樹比做一個人的軀體話,那么鳥兒就是這個人的靈魂。
師:樹和鳥都真心地感謝你,你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同學們。樹和鳥密不可分,還留著這條線干嗎?(師將黑板上劃分樹和鳥的線擦去)我們應該互相欣賞。
師:有了這個認識,“樹“讀寫鳥的部分,感覺可能會更好;同樣,”鳥“讀寫”樹的部分,也會更有新意。
(“樹”齊讀寫鳥的自然段,“鳥”讀寫樹的自然段)
師: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鳥兒的確非常活潑可愛,歌聲也那么清脆動聽。我認為有了鳥兒,大樹才會更有情趣。
生:我認為大榕樹枝葉繁茂,給我們鳥兒帶來了生存的空間。大榕樹養育著我們呵護著我們,我們應該感謝大榕樹。
生:我認為這些鳥兒的確是羽毛美麗,歌生動聽,活潑可愛,聰明伶俐。我想,如果它們是在為榕樹塑造靈魂的話,塑造的應該是活潑的天真浪漫的孩子靈魂。
生:讀了這段話,我仿佛來到一棵十分美麗、茂盛的大榕樹下面。聽鳥兒歡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生:鳥兒可愛,大榕樹美麗。宛如一幅漂亮的風景畫。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看看,讓這幅美景永遠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這個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歡寫景的文章,一開始沒在意這棵大榕樹,現在覺得這大榕樹就是我們鳥兒真正的家園,我們不能沒有大榕樹!
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而剛才,你們已經識得廬山真面目了,真不錯!互相欣賞本生就是一種和諧的美!!
2、有趣的作業形式
五花八門的教學內容和名目繁多的作業任務也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為了解決自己熱衷的問題,學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到社會上做調查、寫出報告等等。由于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問題的答案教師并不做統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面向生活的教學內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國語文教學的內容多向社會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選文以“時文”為主,報紙、雜志及各種單行本都可以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料,甚至路標、圖表、時間表、新聞欄目等也被選入教材中來。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了解生活、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成為語文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準則。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4
本堂課較好地落實了語文教學理論。采用了對話閱讀,師生互動。采用的方式體現了尊重學生個性,如:“你最難忘的是哪個細節?”“你體會最深的細節?”“請你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問題討論。”“他的回答你滿意嗎?”因為把學生擺在第一位,如:“斯科特關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關心他的夫人呢?”“愛情!”“那對祖國、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愛。忠誠。”本課我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我的歸納總結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學生的理解基礎上的。在設計上有較大開放性,提供給了學生自我學習的空間和機會,提供了平等協作的氛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導方式做得較好。在討論“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學生一連提出了六個問題,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問題我在備課時沒有預設到。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常常能迸發思想的火花,這種火花也正是我們所極力追求的。
不足:該課時所教內容較多,沒很好的對課文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探討,甚至有個別學生對課文還比較生疏,這也許是我的預習工作沒做好的緣故,學生自主質疑時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導致還有學生想提問而沒有機會,我也因此喪失了和更多學生交流的機會。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5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教育改革也是緊跟步伐,可是教育還是落后與時代的發展。農村教育更是如此,教師知識陳舊,教育硬件落后,根本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呢?如何向課堂要質量呢?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們每一位教師的心中。經過當地教育局組織的專家培訓,使我受益匪淺。在專家型教師的講解中,我懂得了怎樣上好一堂語文課,怎樣才能將自己的課教得輕松愉快、生動有趣且教學效果好。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只要經過反復揣摩、精心準備以及多方借鑒,上好一堂語文課并不是什么難事,可要想上好一個學年中的每一堂語文課卻不容易了。對于有著十幾年教學經驗的教師,由于其本身的學歷、經歷、經驗、領略事物的側重點的不同,對每一篇所要教給學生的課文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這樣的教師可能對某一篇,甚至好些篇課文理解透徹,卻不一定對所有的課文都理解透徹。如此,這些教師本身就吃不透的課文又怎能指望可以準確、透徹地講授給學生聽呢?而且,農村小學教學設備落后,基本沒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有的學校甚至連最常用的教學用具,如幻燈、錄音機、掛圖等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教授課文時又怎能達到使學生最容易接受的程度呢?這就需要我們多動腦筋了,從而才能使我們可以利用僅有的一點自制教具、簡陋的教室、破舊的桌椅,讓視野狹窄的鄉村小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取得更佳的學習效果。通過學習專家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新的理念和教法,我認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注重學生參與,把學生參與和教師在課堂上的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就需要將個體學習、小組學習和全班學習等學習方式進行優化組合,使學生參與課堂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個體學習應是學生課堂參與的基本形式。在實際教學中,越是重要的問題,教師就越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學習,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基礎、習慣、水平、方式、速度去讀讀、想想、說說、圈圈點點、畫畫寫寫。比如,在《生日禮物》的推薦欣賞與評價活動中,教師可先提出學習的要求,然后讓學生自主交流,之后再進行推薦。在欣賞后進行評價時,教師應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使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活動。而且,實現有效的互動與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究性、趣味性以及能夠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和討論性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例如,在教學《懂事》時,教師可以設計情節表演,讓學生分角色扮演人物,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理解文本的內容。在學生表演之后,教師應及時進行評價,給予學生有效的反饋,而不是簡單判斷好與壞,簡單地予以更正。此外,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相互交流,進行相互評價,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而要想做到這些,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沒有負擔地進行學習。
二、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行之有效的情感調動,使教師、學生、教材協調、融洽起來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這就說明學生只有和教師關系融洽才能積極主動學習。由此可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前提。而且,無數的教育實踐證明,師生關系越融洽和諧,教學效果就越好,農村學生也不例外。因此,我們注重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應是課堂情感的主導,讓學生入情入境,強化感受,并指導學生品詞析句,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使學生帶著熾熱的感情有聲有色地朗讀和背誦課文,一步步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這樣,學生既能具體形象地感悟語言文字的意義,又能深刻體會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舉而數得,何樂而不為呢?例如,在《三顧茅廬》的教學流程中,教師應抓住“誠心誠意”這個關鍵詞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的具體內容,反復指導學生用心去朗讀,讓學生理解是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自由談論,自由講述,自由提問,自由發表意見。教師的這些啟發、引導,使學生把握了教學的大方向,把握了教學的核心目標。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點撥、啟發,有目的地預設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核心內容,有目的地把學生引向目的地,讓學生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要想做到這點,教師需要運用教學機智,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更重要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朗讀、自由提問,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思維得到拓展。
三、教學過程中穿插語文活動課,時刻緊盯“興趣”二字,著眼于以“興趣”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復習字詞》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摘蘋果”“猜字謎”“讀兒歌”等教學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假如,教師在每節課中都能根據不同的重點,精心設置,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氣氛,就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比如,在教學課文《和時間賽跑》時,教師可先針對爸爸的話像謎語,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利用這些課堂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討論交流,從而在熱烈的氣氛中突破學習中的難點。只有關注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抓住學生提出的疑問,并以此來引導學生去閱讀、去討論、與文本溝通,就能使學生興趣盎然。這樣可讓學生在愉悅中了解到時光如流水的道理,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在激發興趣同時,教師要因勢利導,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解決。這些問題應讓學生把課內知識與課外活動聯結起來,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實現教學目標。由此可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是激發學習興趣的契機。總之,教無定法,只要教師肯鉆研,肯嘗試,就一定能總結出更多令語文課“堂堂精彩”的好方法,在農村這塊廣袤的教育大地上開出豐碩的果實,讓農村小學的語文課教學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6
[反思]
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由于學生興趣愛好不同,思維情感活動各異,知識經驗深淺不一,我們應當允許學生對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說明;對同一事物的觀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對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現。只有這樣,語文學習的過程才能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
傳統的教學過于強調統一,要求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評價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視了學生的差異,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這樣必將限制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長期以來,我們強調同一的教學目標,規定同樣的教學模式,指導學生用同一種學習方式,最后得出同一的結論(教參上的說明、教案上的設計作為所謂的標準答案),不容許有任何的偏差和背離,不能有任何的疑惑和反思。在這種教學制度中,怎會真正學好語文?怎會有個性的發展?
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當然,學生的個性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對于體驗中的局限性,我們不要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復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著說一句錯誤的話”。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于: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7
小學語文教材課后編排的“讀一讀,寫一寫”的環節,目的是加強學生對字、詞等基礎知識的鞏固和儲備力度。但很多教師沒有注意到,“讀一讀,寫一寫”列出來的字詞不僅是課文中的生字、難字,還有常見的表現力強的優美詞語。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要貫穿三維目標,注重聽說讀寫相結合,進行立體化教學,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自由自在地寫
在理解“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的基礎上,教師從中挑選出三五個詞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創造性地寫一段話。寫時可讓學生隨意安排詞語的順序,只要通順、流暢就行。完成這樣的訓練后,我們還要給學生創設一個特定的語境,規定用挑選的三五個詞去表述這個語境;最后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運用詞語,盡可能寫得長一些。比如《珍珠鳥》一課,共有10個詞語:愈發、陪伴、索性、生怕、神氣十足、撥開、淘氣、扭動、信賴、不由自主。教學時,要求以“陪伴”開頭,以“不由自主”結尾編寫一個故事,中間插入的詞語越多越好。當然,挑選詞語也有講究,初始可以挑選一些意義相關、含義相近的詞語,這樣便于連成一段話,慢慢地可以逐漸過度,最終將根本沒有什么邏輯聯系的詞語,讓學生發揮想象,達到培養學生縝密思維、豐富想象、組織語言能力的目的。
從以下擷取的例子可以表明:連詞組句的拓展性寫作訓練不但是重要和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深受學生歡迎。
今天,媽媽送我一件禮物――小百靈。一見到它,我就被它那副機靈、淘氣的樣子吸引住了。吃午飯的時候,我把鳥籠打開,想給它喂食,可它對我這個小主人卻不怎么歡迎,生怕我傷害它似的,一跳躲得老遠老遠。我只好把鳥食放進食槽里,輕輕地關上了籠門。到了第六天,它不那么怕我了,它不但不躲開,還用信任的眼神望著我。于是,我干脆把籠門敞開,讓它在房間里飛飛,活動活動。有一次,也許是太渴了,它索性“咕咚咕咚”喝起我的蘋果汁,還扭動著小屁股回頭望望我,像是在跳它的新舞蹈。到了第十天,小百靈飛出鳥籠,落在我的書桌上,眨巴著眼睛不住地瞅著我的一舉一動,好像對我說:“累了吧,歇歇吧!陪伴我去看看藍天白云,好嗎?”從它神氣十足的樣子可以看出,小百靈已經完全信賴我了。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筆,捧著它來到陽臺上陪它一起看風景。
二、飽含情感地讀
字詞立體化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是讀,學生對自己連詞組句的拓展性文章進行飽含情感的朗讀。這樣,學生通過查工具書讀準生字的音,很輕松地達到“讀一讀”中讀準字音,感受漢字的音韻美、節奏美的要求。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學生懷著成功的體驗朗讀自己創作的短文,定能聲情并茂,深切領略到文字的音樂美、含蓄美和形象美。朗讀是一種眼、口、耳、腦并用的綜合性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到篇章,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從視覺擴大到聽覺,從而擴大了大腦皮層的刺激渠道,促使“讀者”深入領會詞語的含義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所以,我們說,朗讀以理解詞語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詞語的感悟品味,感受詞語帶來的情感體驗,它們相輔相成,有機結合。
三、暢所欲言地議
字詞立體化教學最后一個環節是學生自由發言交流,即對其他同學所朗讀的短文進行評議。可以評議朗讀的內容。也可以評議朗讀的技巧等等。這是課堂氣氛最活躍的時刻。臺下學生凝神傾聽臺上學生飽含情感的朗讀,他們積極思考、躍躍欲試。頓時,“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各種情感與智慧的火花碰撞、進發。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都能暢所欲言展現自己的觀點與情感態度。請看學生對《珍珠鳥》“讀一讀,寫一寫”中對閆榕同學創作的短文的朗讀評議。
生1:作者運用擬人手法,通過“白貓追尋小喜鵲”的場面描寫,實際上是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小動物鬧春圖”。
生2:我不理解“小喜鵲也許是為了感恩而信賴這棵大樹的吧”一句,“感恩”和“信賴”是什么關系?
師:“感恩”是什么意思?大家結合語境想想。
生1:“感恩”是指對別人的好意心懷謝意。
生2:是啊,大家想一想,如果小喜鵲不是及時遇到這棵大樹而被白貓捉住了,那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我認為“感恩”和“信賴”是因果關系。
生3:寫小喜鵲報喜用“喳喳”,很傳神;寫白貓掃興而歸用“喵喵”,也很傳神。但是方海嘯同學沒有讀出這兩處象聲詞的不同意味和語調。
師: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請你讀讀看。
(學生朗讀,意味和語調表達恰到好處)
師:是的,我們朗讀時要注意根據語句表達的意思。運用不同的語調讀出別樣的情感來,以達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的功效。
在字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別人的朗讀進行討論、評議,這不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且也是師與生、生與生的學習交流的過程,是口語交際訓練最常見的形式和良好的機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重視“評議”環節。在“評議”時,應要求學生留心聽別人的朗讀、發言、答問,然后積極思考、判斷,敢于提出不同意見,敢于爭論,互相交流。這樣以學生個體活動為基礎的群體的口語訓練,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從發展學生思維品質方面看,即聽即評,能有效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我們知道,語言是思維的再現形式,思維訓練無法擺脫語言訓練而單獨完成。學生評議的口語交際實際上是對思維的全面訓練。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8
《長城》這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著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通過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課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句話。那么,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嘗試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對于“一萬三千多里”課文中僅僅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我感覺太單薄了,于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這為學生理解后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筑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于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著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么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在充分說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樣的畫面,學生有的說似乎看到了許多人抬著一塊巨石艱難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說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懸崖,有的說似乎還能看到監工用皮鞭抽打著勞工,有的說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著淚,還要在勞動,通過學生的說,我感到學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了。
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么?”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細致。
2、對課堂的生成處理不是特別妥當。在給長城題詞時,有一學生說:“長城,你永遠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沒能抓住這一契機進行更深層次的引導,如果能繼續引申:“長城真的不會倒嗎?”接著介紹長城的破損情況,引發學生思考如何保護長城,效果會更好。
3、對引導學生理解長城的巧妙設計時處理得比較膚淺。在引導學生了解了
望口、射口、城臺的時候,應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它們的作用,這也是我今天教學中的一個疏忽之處。
長城的教學結束了,但這一課給我的觸動也是比較大的,從我個人來說,我是比較喜歡這類的課文,喜歡它的大氣,喜歡它的簡潔明了,這也是今天對這一課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9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20xx年課標頒布以來,教師的定位更加準確,師生關系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方式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變為合作者、探究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改過去課堂的沉悶、死板,變得充滿活力。而靜下心來品味,一些問題暴露無遺,如:課堂成了好學生的舞臺,差等生依然停步不前,忽略了學生對字詞等基礎知識的掌握;教師朗讀指導不到位……以上問題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深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實現教學三維目標,關注學生成長,成了我們小語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組建高效的合作學習小組
高效課堂合作學習的高效,關鍵在于學習小組的高效,建設、培訓好學習小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課堂的靈魂。合作學習小組一般由6~8名學生組成,要求小組成員的性別、學習成績、智力水平、個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著合理的差異,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進行分組,組內異質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組間同質又為在班內各小組間展開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選擇培養小組長,一名好的小組長能夠對合作小組成員在課內進行調控,在課外精心管理。再有小組成員合理分工,達到人人參與、共同完成任務的目的。各小組分別制定了組名、口號、組訓、組規等。
二、建立科學評價機制
課堂評價采取小組捆綁式評價方式。小組捆綁式評價能調動組內每個成員的積極性,發揮每個成員的最大潛力。班內設立積分表,組內有記分員,分別給每個小組成員編號(成績越好號越小),每位學生的編號不是固定的,根據表現、成績進行調整,進步學生能得到及時肯定,形成積極向上的組內競爭風氣。小組成員得分與各自的編號對應,目的是鼓勵大號同學多發言,得分都加在小組名下。小組共同探究成果展示交流加小組集體分。各小組得分每周一匯總,作為小組評價的依據,選出周冠軍組,不單獨對個人進行評價,增強團隊意識。資料入檔,下周數據清零,重新開始,這樣各小組都看到了奪冠的希望,組間競爭風氣形成。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實用高效
結合外出學習所得、教研組交流所感和自己的課堂教學所悟,我擬定了一份“語文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經教學實踐,老師們一致認為它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體現新課改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使課堂教學高效有效。第一環節:預習我能行,收獲大家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預習所得和預習疑惑(在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在展板上展示出來,供大家評閱、學習、交流。重點解決字詞,豐富學生的積累性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第二環節:讀書眼、心、口,流利入情境。時刻提醒學生讀書時做到“三到”,只有這樣讀書才有效果,才能進入情境。展示小組用各自喜歡的方式朗讀展示,請其他小組的同學或老師評價指導,學生的挑戰讀,更激發了學生個性化朗讀的積極性。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形成了,提高了朗讀水平,凸顯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第三環節:析句品文,情感升華。理清文章脈絡,解讀重點詞、句、段,學習寫作方法,揭示文章主題,聯系生活實際,升華表達的情感。以學生獨學、對學、合作學習為主,班內交流,教師點撥。學生親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分析、概括、表達能力,豐富學生情感。第四環節:學以致用,拓展人生。汲取文本中的營養精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出所學、所思、所感。提升、內化知識積淀,整理自己的思想變化,提高寫作水平,指導今后的生活和學習。第五環節:達標練習,鞏固提高。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題,整理所學知識、技能,檢測學生學習效果。
四、閱讀交流課,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開闊學生視野
開設閱讀交流課(每周一節)的目的:利用好學校圖書室和學生的`各種學習途徑資源,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閱讀,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增加閱讀量,豐富學生的知識和情感,開闊學生眼界。閱讀交流課的上法:
1.課前學生根據閱讀主題,完成閱讀,寫出收獲。
2.交流閱讀收獲。課上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閱讀收獲,再選出優秀者班上交流。
3.教師、學生評價。
4.學生當堂寫出交流收獲。
5.教師推薦書目,布置下次閱讀主題。語文閱讀指導課要充分發揮合作小組作用,學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更多的內容。
五、校本教研日———教師交流的平臺,課改的保障
為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校內自身的各種資源和潛力,充分發揮學校優秀教師的優勢和作用,落實校本教研制度,打造團結互助的教研團隊,學校將每個周四定為我們的校本教研日,教導主任每月初制定好本月的校本教研日活動安排表,明確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活動地點、參加人員等,活動以聽課、議課、專題研討為主要形式,教研組成員積極參加活動,在一起交流研討,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有效促進了課改的不斷深入,同時也深化了同事間感情。課堂教學改革,有利于落實課標要求,有利于新的教學理念的應用,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有利于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手段的優化,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腳下的路還很長,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一員我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直到成功。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0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ai ei ui 。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復韻母,所以我先請出a o e i u ü這6個老朋友,然后引出復韻母ai,ei,ui。在教學三個復韻母是我都是找個讀音差不多的字來引入的,比如ai從姐弟比高矮來引出。 隨后讓學說說,看著ai你發現了什么?從而引出ai是由a和i組成的,a在前,i在后,帶出ai的發音方法,是先發a的音再快速的向i的音滑動,中間不斷氣,接著再用各種方法讓學生讀,以加深鞏固。隨后,我出示了水杯圖,引出ei,在這一教學環節中,讓學生自己編兒歌記住ei的發音,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ui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接電話的環節,從而引出ui的音,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在玩中鞏固了知識。
這堂課教學層次性強,比如學標調方法時,先是讓學生猜一猜ai ei ui的帽子應該戴在誰的頭上,然后引出疑問:真的是這樣的嗎?從而自然地引出標調歌,在學生熟讀標調歌的情況下,讓學生再次猜一猜這三個復韻母的帽子應該戴在誰的頭上,最后出示正確的四聲,這樣學生有了親自體驗就不容易忘記。
還有指導學生書寫時,我是這樣教學的: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單韻母的書寫,而復韻母則是由兩個單韻母組成的。在指導書寫時,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在黑板上扮演,而其他的學生當評委來說一說他們寫得好不好,效果十分的不錯,在這里要讓學生明確復韻母是一個整體,所以在寫得時候,兩個單韻母要寫得靠緊一些。
為了鞏固這三個復韻母的拼讀,我設計了看圖片拼讀音節的環節。學生有了圖片的幫助,能夠很快的拼出音節,而且在看圖說話這個內容上,學生也表現得可圈可點。但是,隨后拋出的“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否也聽到過含有這些復韻母的詞語”時,學生的回答十分的不理想,事后,我想了一下,這個問題有點難度,而且目標不是十分的明確,如果在學習四聲的時候,提出說說生活中你是否聽過帶有這些發音的詞語呢?我想學生應該更容易接受一些吧!
通過這次拼音教學實踐活動,我深感教師應該從教學的點點滴滴去關注學生,用“心”去體會他們的感受,選擇他們較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正確的引導。我們只有變革陳舊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才能達到新的課程標準制定的目標。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1
要否定“課本為中心”不應把教科書適為唯一的課程資源,但教科書仍然是教學的重要憑借。要用好教科書,落實教材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要適當引進相關課程資源,重視學科間的聯系,做得好,會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促進語文學習。更要用好教科書,憑借教材培養各項語文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警惕出現課文還沒怎么研讀就把教材甩在一邊,過早、過多地補充其他內容(包括濫用多媒體)或花樣翻新地過多安排與語文學習關系不大的活動的做法。用好教科書,可以落實課程標準的基本目標,做到“下要保底”,可謂雪中送炭,這一步首先要做到;美國流行一句話,讓老師回到黑板上來。在這個基礎上,適當的引進必要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多學一些,學得更好一點。做到“上不封頂”,可謂錦上添花。加上我們的國情決定了,一些地區和學校不同程度缺乏引進課程資源的條件,因此,第一位的,是鼓勵老師們用好教科書,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課改呼喚返樸歸真的教學。
要否定“課堂為中心”,反對把師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室里,語文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但課堂教學仍然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形式,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首先,我們要大力研究課改形勢下的語文教學,要在課室里上出開放的語文課,要做到實而活,省時高效。我們還要探索在自然、在社會、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新路子。特別是加強課外自主識字的引導,課外閱讀以及課外練筆的指導,逐步實現課程教學、課外活動、綜合性學習的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的結合,形成語文教育的合力,提高母語教學的水平。
課內與課外的關系: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我們要腳踏實地的不懈地探索語文教學的規律。成功的經驗,*學習,*借鑒,更*自己苦苦求索。語文教學是科學。進行科學探索最需要的是辯證的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態度。科學對急功近利、企盼迅速覓得一劑教學改革良方的功利主義,對追求方法、形式花樣翻新而不講實效的形式主義,永遠說“不”!在這一艱苦的求索中,歷界做課教師,應當發揮排頭兵的作用。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2
鑒于小學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教學理念,我以求真、求實、倡簡為目標來設計本課,因此在教學設計時牢記一個宗旨:語文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學”出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反思這節課,我認為較好地體現了主題,達到了教學目標.到了中年段,理解詞語和句子仍然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所以我在本課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運用低年級所學的一些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方法,加強學習方法的遷移,比如:聯系上下文理解關鍵的詞句,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白鵝在不同情況下不同的叫聲, “三眼一板”指白鵝任何時候吃飯順序都不變的規矩,這都要聯系上下文才能理解。另外,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白鵝走路的姿態,我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的凈角出場的錄像,把這些抽象的和學生生活距離比較遠的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形象而直觀地感受“白鵝”走路的高傲,就達到了一個直觀,形象的效果。還有,教學中我利用學文與表演相結合。表演是,是催化劑,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但是,在本節課的時間安排上顯得有些緊,學生讀的還是不充分,還有對課文的寫話練習和寫作方法的教學沒有完全展開,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遺憾.由此我也在思考,如果語文是一門藝術,我想大概是一門取舍的藝術吧,每節課多角度地突出主題的建構是容易的,但需要取時間還是舍內容,才是更應該權衡的.這一點也正是這節課我感覺最難把握的,既想把整節課的教學設計完整地展示出來,又想把教學課文的每個環節做到盡善盡美,讓我著實感受到了寸時寸金的可貴.倒底在40分鐘內如何取舍,我想這將是我和各位同行在今后的語文教學同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最后想說,教學本課后,心中存有許多留戀和些許遺憾。留戀的是大家陪我共同渡過的四十分鐘,遺憾的是這"白鵝"還羽翼未豐,請大家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呵護。同時讓我們每天多些努力,使我們的學生都能開開心心學語文,扎扎實實學語言,實實在在用語文。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3
《小鹿的減法》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鹿為了過河方便想造橋,獐子為了下山容易想鋪路,但是都得花費整整一年的時間。小鹿想到做到,每天堅持從太陽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來,終于成功了;獐子只想不做,沒有成功。
在確定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時,教參上和網上的一些資料都只是寫: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有堅定的信心,堅持到底,一定會獲得成功。只有“堅持到底”這一方面,而我覺得,還應該有“光有想法是不行的,還應該把想法付諸于實際行動”這一方面,這樣才更全面。
教學時,我先從原因入手。同學們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知道了小鹿要造橋、獐子要鋪路的原因,所以,我把抓住他們愿望的關鍵作為導入——都是因為出行不便,并在黑板上畫簡圖做說明。接著,我追問:完成愿望的條件是什么?學生自然答道:得花費整整一年的時間。在這里,我是重點深挖的。因為教參和網上的一些資料僅止于花費一年時間,而且都是學生答完就放過。我卻認為,這里應該是重點所在,小鹿和獐子都退卻了,并不僅僅害怕花費的時間長,更深層的是什么呢?是這一年的時間里,每一天都要工作,都有活干,都有不可預知的問題、危險存在。所以教學時,我引導學生:他們倆都退卻了,只是因為時間長嗎?學生很好,一步步說出了每天都要干活,很辛苦,還會有不可知的危險。達到了教學目的,第一段完畢。
課文第2—7自然段是重點部分,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再結合課文插圖理解、體會。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默讀第2自然段,找到小鹿造橋的句子,畫一畫,并重點指導朗讀:“他從太陽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來,累得渾身汗淋淋的。”“太陽升起”“月亮出來”表示時間的詞語讀稍慢些,為了強調時間長、任務重、強度大,要突出“一直”“累得”“汗淋淋”,作為重音,讀重些,并訓練學生說話:____累得_____。這里是一個亮點,學生說得句子完成,并且頻頻使用成語。接著我出示課文插圖,“小鹿要干什么去?”展開想象說一說:畫面上,小鹿背著造橋工具,很累的樣子,獐子看見了,正在勸告他??然后引導學生讀獐子與小鹿的對話,體會不同的語氣,再分角色讀一讀,最后播放一段flash,讓學生配音。小鹿和獐子的對話反映了它們對事情的不同看法,引導學生討論:364天和365天有區別嗎?明白小鹿做“減法”的意義:他一天一天地堅持做下去,每做一天,就與成功靠近一步。然后用老師飽含感情的話語,配上舒緩的音樂,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小鹿工作的辛苦、堅持的不容易,讓學生更加明白“減法”的意義。
最終,小鹿實現了自己的愿望,造成了一座結實的橋,同時在黑板的簡圖上畫上一座橋,然后追問:這座橋方便了小鹿,還會方便誰?這一點也是參考書上沒有的,我認為應該讓學生知道:在方便自己的同時,又方便了別人,這樣的事情才是一件好事。
與之相反,獐子想鋪路,但總是空想,不去行動,到老了也一事無成。這就是簡略處理了,意在與小鹿做對比,并讓同學們分別對小鹿和獐子說點什么。最后,我把這篇課文擴展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能夠用到“小鹿的減法”?學生們說得很好,聯系到了讀一本厚厚的書、做作業、練習做操等等,是一個亮點,也是意外之喜。最后,我用“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到底,有一顆堅持的心”結束了本堂課的教學。
這節課,我始終貫穿一個“讀”字,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讀書。如:默讀、齊讀、自由讀、品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讓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學會理解,學會思考,發散思維,悟情明理,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4
在學習第九冊第七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蟋蟀的住宅》后,我曾推薦孩子們讀過法布爾的《昆蟲記》,當時孩子們都被昆蟲世界里蟲蟲們獨特的語言、獨特的生活方式......所折服,所以,今天當我們走進《草蟲的村落》時,孩子們自然而然地便融入了草蟲世界里。當看見小游俠迷了路仍傲然前進時,有的同學便大膽猜測他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家,當讀到花色斑斕的小圓蟲披著俏麗的彩衣時,他們便興高采烈地談論她肯定是草蟲村落里最漂亮的人兒......孩子們在這篇散文中自由地馳騁,感受著蟲蟲們對生活的熱愛。在品讀感悟文章、領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時,我們完全采用以讀代講的方法。自由讀、選擇讀、采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學生在反復地品讀重點語句的過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師的引導和充分地朗讀中展開交流。學生活動的時間充足,活動的范圍廣泛,能夠積極討論交流自己的感想,能夠展開合理的想象。因此,當下課鈴聲響起時,孩子們還沉醉在草蟲奇異的世界里。最后,我給孩子們送上一曲優美的《草蟲協奏曲》,孩子們更是在草蟲世界里樂不思蜀了。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5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么,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能力,我把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創設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于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 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二、引導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于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小組合作開辟自主空間
教師作為引導者,應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我從很早就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如何使這一組織教學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給學習小組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我在教學《問銀河》時,我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1)我會讀: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可自由讀,也可小組合作讀;(2)我會問:在學習小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讓小組伙伴共同交流解決;(3)我會講:把你讀文后的感受說給小組伙伴聽。長此以往,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在以后的讀文中就會自覺的給自己小組提出學習要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那學習的興趣可想而知就會更濃了。
語文教學中,如能讓學生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后在小組內交流,那學生的學習興趣定會大大提高。《問銀河》這篇課文幾個自然段結構相似,所以我讓學生首先來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選擇相應的段落學習學生在交流中情緒高漲,全班交流時個個躍躍欲試。文章內容就在學生朗讀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師只是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參與其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一個問題提下去,如果不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那將會給課堂帶來冷場。作為教師不要讓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還未充足地去討論,更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與真情流露,教師就草草收場,勢必起到反作用,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對于小組學習的結果,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評價可多方面,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都要有詳細地分析。我認為作為教師只要精心付出,學生定會還你一個驚喜。
2、質疑問難,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創造性思維是人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于和善于質疑問難。中國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學生善于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
課堂教學是屬于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三、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點
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教師在語文學習中應多提供學生活動的機會,在語文學習中注重學生說的訓練。還可將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因為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希望老師給予他們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華。例如我在教學《螞蟻和蟈蟈》一課時,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合作進行故事情節表演。小組間再展開比賽。學生在表演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自主學習。因為要表演,學生得仔細揣摩小動物們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從更深一層理解課文內容,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自主學習使新課程標準真正進入課堂。我們的課堂充滿樂趣,才會使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學習任務,使真正的創新思維火花常開不敗。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期末教學反思12-28
小學語文《風》教學反思06-22
小學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0-27
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反思12-27
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反思12-27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12-28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2-28
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2-22
小學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2-17
《觀潮》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