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1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于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另外,創設情境以“疑”激趣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課的開始我以問題:
店員阿姨做一個生日禮物包裝盒需要多少包裝紙?引入課題,學生帶著疑問觀看實物,并討論。通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棱剪開(紙盒粘接處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后是哪個面。為了便于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后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后”、“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
然后,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系長方體的特征回答。這里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么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鉆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
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
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
對于今天金校長提出的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
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種方法。對于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記憶和書寫。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2
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困難,只要把六個面的面積相加就行。然而在實際應用中,特別是遇到特殊情況,比如魚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風管道等,有很多學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計算,或是應該怎樣計算?教材中計算表面積時是讓學生先想象出展開圖,再根據展開圖各個圖形的面積來選擇計算出所求面積。
面對以往學生在學習時出現的較高的錯誤率,我在教學時便采用了讓學生“鉆”進長方體里求表面積的方法。
我首先讓學生環顧四周,把我們的教室看做一個長方體,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個長方體的世界里,而后我讓學生分別指出這個長方體————教室的的頂點、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各叫什么?屋頂的面怎么求?前后的面怎么求?一般的教學是讓學生想象展開圖再進行計算,由于這個圖是虛擬的,對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求比較高。而“鉆”進長方體,長方體的各個面就圍繞在學生的四周,使學生感覺實在,從而利用直觀的看就知道了哪個面不求,還可以用手比劃一下,想清楚這個面的長與寬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積。這樣的做法,對于空間觀念比較弱的學困生來說,多了一根思維的“拐棍”。因此,在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實際問題時,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學不時的抬起頭或轉過頭看墻壁,有的還用手指偷偷比劃著。我知道,他們此時,正“鉆”進長方體里。
當然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沒有強調計算必須在單位統一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造成一道練習題的錯誤率很高。這也是從一個側面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認真審題的好習慣,在今后的練習中,我會進一步訓練學生注意這一點。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3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出數學的真諦,才能逐漸養成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勇于創新的習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在課堂上、書本里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變得豐滿、深刻。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也表明,聽和看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信息和學識,但遠遠不如動手操作給人的印象那樣深刻,不如動手操作掌握得那樣牢固,不如動手操作更能將有關知識轉化為實踐行為和能力。因此,學生的數學家庭作業應該活動化、具有實踐性,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感受、探索、應用所學知識,自主完善知識建構。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后,安排這樣兩道題:
(1)通過度量、計算,求出制造一個火柴盒的外殼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制造一個火柴盒的內盒又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
(2)如果每平方米墻面需2千克油漆,重新粉刷你的臥室,100千克油漆夠嗎?(本題學生要知道先測量出自己的臥室的長、寬和高,再求出自己的臥室四壁和天面的面積,最好還應扣除門窗的面積,然后再計算出100千克油漆夠不夠。)通過這兩題的實踐操作,使學生能進一步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學生對數學價值的認識,使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其思維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發展,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4
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這一課,我主要想通過學生的操作,讓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概念,初步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用求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課堂中,在學生認識了表面積的概念后,結合例題,我引導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提出問題:“你能想辦法求出這個長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嗎?試著做一做”。不一會兒,兩種方法寫在了黑板上,學生列出了這樣的算式:0.7×0.5×2+0.7×0.4×2+0.5×0.4×2和(0.7×0.5+0.7×0.4+0.5×0.4)×2,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時,史淵博站起來說:“老師,還可以這么列算式:0.7×0.5×2+(0.7+0.5)×2×0.4”。
說實話,這種方法我們在計算圓柱體的表面積時經常用到,而對于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一直認為孩子們不會想出這種方法,所以過去幾次教學這一課時從未介紹過。既然今天孩子們提出來了——這種預設之外的生成性資源,那我必須順勢開發利用。我接著提出:“這種方法對嗎?”孩子們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判斷。“你能給我們講講是怎樣想的嗎?”看到孩子們如此的表情,我又繼續提出問題。“這個長方體包裝箱,先做兩個底面,需要0.7×0.5×2平方米硬紙板,而長方體前后左右四個面展開是一個大長方形,這個大長方形的長是長方體兩個長加兩個寬的和,寬是長方體的高,所以這四個面的面積是(0.7+0.5)×2×0.4,把兩個底面加四個面就是這個長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史淵博一口氣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是這樣子嗎?那我們動手將手中的長方體剪剪看吧。”學生動手將手中的長方體上下兩個底面剪去,其余四個面沿一條高剪開,發現的確是長方形,而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底面周長,寬是長方體的高,這種方法自然很容易理解了。這樣一個教師認為不適合對學生講的問題方法,隨著學生的提出迎刃而解了。
課后,細細琢磨,教師只不過是讓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實際是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結果創造了水到渠成的事。看來,學生是金子,只要我們真正把主動權還給他們,允許他們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達,就能激起孩子們思維的火花,發出耀眼的光芒,我們的課堂也就更加精彩!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5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3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它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的難點在于,學生剛接觸立體圖形,空間觀念不強,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通過剪一剪、看一看、比一比 ,自主探究等方式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考慮到班級學生較多,所以活動主要以小組進行。思路主要是沿著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的表面積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一條線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鉆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如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和再乘2,但是有的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另外的方法。對于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記憶和書寫。另外在讓學生做當堂檢測第三關時,我發現有學生做錯了,只是把錯題通過投影儀呈現了出來,由于受條件限制,未能結合原題給學生好好評講,這一點比較遺憾。
實踐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才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后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6
1、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我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質、大小不同的長方體物件,以制作這些物體需要多少材料這個實際問題入手展開教學,然后讓學生思考,想辦法,動手剪,展開后求出展開圖的總面積即可,從而揭示表面積的概念。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保持著比較活躍的思維狀態。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非常順利。課后,布置學生進行課外實踐作業,尋找生活中的不同材質、不同大小的長方體物件,分析制作這個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與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計算的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實踐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展開教學。
在教學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注意引導學生依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的特征展開教學。通過對長方體正方體教具的觀察、測量、計算來體驗探究表面積的整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還結合學具,讓學生在長方體、正方體學具上標出長、寬、高,然后思考相對的面面積怎么求,從而讓學生逐步養成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3、強化技能訓練,練好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功:
由于表面積教學已不再死定計算公式,這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所必須。因而在教學中,我關注了學生作圖能力的訓練,從開始的看圖說數據,到根據數據畫草圖,再由看數據想圖形,在這個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同時讓學生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我設計了多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如要制作一個電視機罩需要多少布、制作一個金魚缸需要多少玻璃、一個牛奶盒要包裝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裝紙等等,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思考到底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總和,然后選擇有關數據進行計算,靈活解決實際問題,二不是死板的運用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1、學生生活經驗還有所欠缺:從一些作業中發現有的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有些同學很難與實際物件聯系起來。比如房屋的通風管,由于缺乏觀察生活的習慣,有的同學計算使用鐵皮時計算了6個面的面積。還有些同學缺乏空間想象力,還是分不清楚具體的面應該怎樣求才是它的面積。特別是一些拓展創新題,更是讓不少學生感到困難。學生缺乏耐心細致,做不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因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失誤較多。
2、學生對詞語表述的理解能力比較弱:例如橫截面、占地面積、周圍所蘊涵的數學內涵還不夠理解,影響了解決問題的效果。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7
在這節課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問題。
一是對于知識的學習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表面,或只停留在一種淺層的認識上,而應該在大量的練習中,讓孩子有一個質的飛躍和提升,讓孩子們能在知識的認識深度上有一個概括性的想法,能在一般現象中找到問題的本質,讓孩子們能自己總結出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公式,并且這種公式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而更應該是開放的,只有這種由現象到本質的學習,才能真正地讓孩子們體會到問題的內在,也才能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地養成自我總結的習慣和能力,讓他們能夠舉一反三,能在不斷地學習中自我找尋解決不同的數學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是對于孩子們所學習的知識要進行必要的指導,我們固然要做到讓孩子們去探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們能找到尋找問題的鑰匙,能讓孩子們體會到,解決一些問題,更應該有充分的準備,讓他們體會到,“至少”的意思,一方面是最少,另一方面怎樣才能做到最少,就是每一個面貼的彩紙和這個長方體的這個面的面積相等。
對于孩子們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也即孩子們計算每一個面的面積時,不知如何找數據問題,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之處,為了攻克這個難關,我讓孩子們自己說出每一步的解題思路,讓他們弄清,每一個算式求的是哪個面的面積,從而,讓他們體會到我們對于公式的總結不是我們最終要尋找的結果,只有我們在理解問題本身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本質因素,也即我們無論做什么,都要尋個來龍去脈,只有在一種這樣的情境中,我們才能真正地讓孩子們走上更寬廣的學習之路,那種只是死記硬背的方式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早已經不能適應我們自己和學生,只有讓學生理解,教師只有在一種不怕耽誤工夫的理念中,才能讓孩子們真正地得到什么。
學習是孩子們的事,緊記這一句,我想,我們才能真正地讓孩子們去學習,而不是我們包辦代替!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8
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發現長方體表面積的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而扎實。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經歷思維的形成過程,充分憑借學生的已有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討論、探索、思考、表達、交流中得到發展,課后反饋效果很好。
在思考、討論中步步為營。在教學中,對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教師從學生已有經驗長方體的認識引入,先讓學生回顧長方體的特征,如:讓學生拿出準備的長方體紙盒,按照一定的位置在六個面上分別表明前、后、左、右、上、下;想一想:根據長方體棱的特征,我們可以八長方體的12條棱分成幾組?怎么分?為什么?同桌之間互相指一指長方體的長、寬、高等。在每一個細小問題的思考、討論、交流中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地對每個環節知識的掌握都落實到位,并為后面的知識作好循序漸進的鋪墊,讓學生在這種環環相扣、步步為營的學習過程中,順其自然地掌握方法、解決問題、獲得發展。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9
本節課的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的要求,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和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并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意義,總結出求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學會運用。
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是外來學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導致他們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沒能真正學以致用。如在解決課本練習中的給洗衣機做一個布罩時,求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布,部分學生沒有直接接觸過洗衣機,對給它做布罩需要做幾個面不清楚,因而影響解決該題。另外,課本練習中要為一長為10厘米,寬為8厘米,高位2厘米的長方體選擇一合適尺寸的`包裝紙,幾乎全部的學生都選擇了第一種包裝紙,理由是這兩者的面積剛好相等。正是由于學生對如何包裝物體缺乏一種生活的認識,所以他們沒法做出教參所要求的答案。
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該部分時,應盡量讓學生獲得更多對生活的認識,加強直觀教學,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獲取知識。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10
【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電腦出示餅干盒、木箱)這兩個物體大家認識嗎?它們分別是什么體?
生1:餅干盒是長方體。
生2:木箱是正方體。
師:對于長方體和正方體你們已經知道了什么?
生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生2: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
生3: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可能有兩個相對面是正方形。
生4:正方形的6個面的面積相等。
……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那對于這兩個物體你還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它們的12條棱共有多長?
生2:我想知道它們的面積是多少?
……
師:同學們想知道的可真多,我們今天先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好嗎?(板書課題)
(二)探究
1、表面積的意義
師:那什么叫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拿出餅干盒、木箱)誰愿意上來摸一摸,并說說什么是它們的表面積?
生1:(邊摸邊說)長方體6個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積。
生2:(邊摸邊說)正方體6個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積。
師:(電腦演示長方體、正方體展開的過程)長方體和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們的表面積。
師:現在知道了長方體和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就叫做她們的表面積。我們身邊還有許多物體,你能舉例說說它們的表面積嗎?
生1:課本是長方體,它6個面的面積和是它的表面積。(邊說邊摸)
生2:橡皮的6個面的面積和是它的表面積。(邊說邊摸)
……
師:老師這里也有兩個物體(出示無蓋杯子和香皂盒),這兩個物體的表面積在哪里?誰愿意上來摸一摸。
(指名學生上來邊摸邊說)
師:象這些物體幾個面的總面積,就叫做它們的表面積。
2、表面積的計算
(1)一般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做物體的表面積,(拿出1號長方體木塊)請同學們猜猜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會和它的什么有關?
生1:可能和長方體的棱長有關。
生2:可能和它的長、寬、高有關。
師:那請大家再猜猜它的表面積大概會是多少?
生1:74平方厘米。
生2:90平方厘米。
生3:120平方厘米。
……
師:那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到底會是多少呢?你們敢自己去探究它的表面積嗎?
生:敢。
師:真勇敢,那請同學們拿出1號物體獨立思考一下,求它的表面積需要測量它的哪幾條棱,怎樣計算3的表面積,好嗎?然后再開始研究,研究時做好記錄,完成表格,如果自己研究有困難,可以和小組里的同學一起研究。
數據記錄計算方法
長方體長:
寬:
高:
(自主探究)
師:接下來我們在小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交流時要求每位同學都說說自己的方法,交流結束后各小組準備派兩個代表匯報。(生在小組里交流)
師:各小組準備匯報你們組里的方法,匯報時先說說記錄下來的數據,再說說你們是怎樣求得它的表面積?
生1:我們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再算左側面的面積4×6,再算前面面的面積10×4,因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把3個面的面積加起來,再把它們的和乘以2,10×6+4×6+10×4(方法一)
生2:我是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因為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上下面的面積和是10×6×2,再算前面的面積10×4,因為后面的面積和它也相等,所以前后面的面積和是10×4×2,然后算左側面的面積6×4,右側面的面
積和它相等,它們的和是6×4×2,最后把他們加起來是10×6×2+10×4×2+6×4×2。(方法二)
生3:10×(4+6)×2+4×6×2(方法三)。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3:因為前后兩個面的面積是10×4×2,上下兩個面的面積是10×6×2,兩部分合起來是10×4×2+10×6×2,我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把它改寫成10×(4+6)×2,再加兩個側面的面積10×(4+6)×2+4×6×2。
師:你真聰明!
師:現在我們來看看剛才的猜測,我們猜得準嗎?
生:不準。
師:不過同學們還是很能干,研究出了這么多種計算長方體表面的方法,那么,在這么多種計算方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生1:我比較喜歡第一種方法。
生2:我喜歡第三種。
……
(2)特殊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
師:接下來,我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答兩個物體的表面積,每個桌上還有兩個物體,2號長方體的長是8厘米,寬是5厘米,高也是5厘米,正方體的棱長是5厘米,請你們求出他們的表面積。
生獨立計算后交流
師:我們先來看2號物體,說說你是怎樣解答的?
生1:8×5×2+8×5×2+5×5×2。
生2:(8×5+8×5+5×5)×2。
生3:8×5×4+5×5×2。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3:因為這個長方體的左右兩個側面是正方形,所以中間4個面就相等,先算出一個面的面積8×5,把它乘以4就可以了,再加上兩個側面的面積5×5×2,就是8×5×4+5×5×2。
師:這三種方法,你們比較喜歡哪一種?
生:第三種。
師: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正方體,你是怎樣求它的表面積的?
生1:5×5×6,我是這樣想的:因為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可以先算一個面的面積,再乘以6。
生2:5×5×2+5×5×2+5×5×2。
師:哪種方法比較簡便?
生:第一種。
師:看來特殊情況下,我們還要靈活處理,可能回有更好的方法。
……
【教學反思】
1、鼓勵大膽猜想,誘發探究意識
關于猜想,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想談一個小小的建議,可否讓學生在做題前猜想該題的結果或部分結果。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確與否,于是他便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進展。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兩種生活中常見的幾何體(餅干盒、木箱),要學生說說“對于這兩個物體,你已經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使他們自發地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然后再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大膽地猜想:“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它的表面積大概會是多少?”學生憑借自己直覺和自己的數學實際,提出各種看法,雖然有些“猜想”是錯誤的,但創新的智慧火花瞬間被點燃,同時一種種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愿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
2、搭建探究舞臺,挖掘思維潛力
在上面的教學中,在學生獨立探究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活動中,先引導學生思考“求長方體表面積需要測量哪幾條棱?”“怎樣計算他的表面積?”這兩個問題,再讓學生獨立思考。在這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在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在測量棱長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只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就可計算,而有的學生其實也測量長、寬、高,但他們需要測量6次,也有的學生測量12次。在探索其計算過程中,有的學生是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因為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所以只用再乘以2,也就是10×6×2+10×4×2+6×4×2,有的是(10×6+10×4+6×4)×2,還有兩位學生解決的方法更是出乎意料。在這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活動是自主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的,學生的創造潛力能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不僅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3、提供交流機會,實現合作互動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學習內容開放,學習活動自主。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中會有出現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11
長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
教學時,我拿出一個長方體紙盒,又拿出一張彩紙,并用彩紙把紙盒包起來,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包裝這個長方體紙盒需要用多少彩紙嗎?你能求出來嗎?”同學們在短暫的思考后說:“可以把彩紙打開求它的面積。”還有的同學說:“可以把長方體紙盒打開,求出它的面積也是所需彩紙的面積。”我在肯定了他們的說法后繼續問同學們:“長方體打開后還是原來的幾個面?”進而說明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點出長方體的上、下、前、后、左、右6個面,并用小黑板出示問題:1、長方體的6個面可以分為幾組?每組有幾個面?2、各組的長和寬分別是長方體相對應的長、寬、高的哪個長度?3、你能總結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嗎?出示后我馬上組織同學們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匯報討論結果,從而歸納出:可以分為3組,每組2個面,上下面一組,左右面一組,前后面一組,上下面的面積=長x高x2,左右面的面積=寬x高x2,前后面的面積=長x寬x2,長方體的表面積=長x高x2+寬x高x2+長x寬x2,之后再著重通過實物演示強化學生記住長x高、長x寬、寬x高各是長方體的哪個面。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后,教師就舉出一些長方體實物,給出長、寬、高,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獲得了新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意識。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總結出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運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在課后我也發現了許多不足之處:在遇到解決實際問題時,有些同學很難與實際物體聯系起來,比如說:求長方體通風管的表面積,長方體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求抹水泥部分的面積是多少等方面的問題,學生往往不能聯系實物,還是一味的求6個面的總面積。
我們的數學知識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我們的學生卻缺乏這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到的知識不會靈活運用,不能舉一反三,導致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覺得在學生利用公式解決了一些常規問題后,我們是否應該適時舉出幾種特殊情況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打破他們的思維定勢呢?讓他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關于長方體的表面積都是求6個面的面積,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區別對待,我們更應該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讓學生對周圍的實物、建筑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讓他們在生活中也獲取知識。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12
《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展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
講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前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要求學生把數學課本附頁1和附頁2 的樣圖制作成長方體和正方體,提前調動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開課時我用學生親手制作的長方體的實際的學具引入新課,學生自己觀察長方體有六個面,要想知道長方體的六個面到底有多大,請你利用小組中的學具幫助老師解決。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要想知道長方體的六個面到底有多大,必須計算出六個面的面積總和”,這時我因勢利導指出:“長方體六個面的面積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積”,然后再讓學生摸一摸、說一說。這樣設計既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又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在自主的觀察與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為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但能使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系的,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我出示了以下幾種情況的練習:比如無蓋的玻璃魚缸、沒有底面的洗衣機罩,學生認識到長、正方體的表面積也會遇到許多特殊情況,我們求表面積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因為是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三維,成人看似簡單,而對小學生卻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的作業反映出來的問題屢見不鮮,因為與實際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例子比比皆是,且各有特點,有些題學生考慮不全面,有些卻是無所適從,剛剛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有個別學生不分青紅皂白,不認真審題,如果在課堂上我能夠抓住學生實踐的過程適時把展開的平面圖做出點撥效果會更好。比如教科書練習六中的練習題,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都貼上瓷磚,需要貼多少平方米的瓷磚,有些學生不認真審題最后求出來的是六個面的面積,緊接著下一道題是學校要粉刷教室,扣除門窗的面積后,學生沒有考慮到地面不用粉刷,從而也是求的六個面的面積,與實際生活聯系后,他們就會恍然大悟,而反映出他們理解問題的片面性,不夠靈活。
有些學生缺乏空間想象力,還是分不清楚具體的面應該怎樣求才是它的面積,而且學生缺乏耐心細致,做不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此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失誤較多。以后的教學中我應注重通過觀察物體、制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例如,禮堂中有四根長方體形狀的木柱,底面是正方形,邊長是5分米,高5米,這四根柱子占地面積是多少分米?有個別學生依然把底面積和表面積混淆,把簡單問題復雜化。
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但是他們動手能力差,空間想象力欠佳,思維跟不上,對所學的知識沒有吃透,似懂非懂又不及時追問,期中考試中有一道題目,出示的是紙盒的展開圖,有些學生仍然一如既往去求六個面的面積,對實物的展開圖認識模糊,能清楚的知道長方體的具體的長、寬、高,但沒有認真觀察紙盒到底有幾個面,最后看到卷子時感到很遺憾。
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但是他們動手能力差,空間想象力欠佳,思維跟不上,對所學的知識沒有吃透,似懂非懂又不及時追問,20xx年石油分局教育質量檢測中有一道題別出心裁,讓學生用塑料棒,卡紙等材料,親自為媽媽做一個長方體花瓶,多數學生知道從8根10厘米、3根16厘米、6根20厘米長的塑料棒中選擇8根10厘米和4根20厘米長的塑料棒拼成長方體框架。緊接下來讓學生用一張邊長為30厘米的正方形卡紙,裁剪出粘貼花瓶所需的材料,并畫出示意圖,算出花瓶的表面積,此題學生完成的不是很理想,丟分比較集中,有些學生沒有和上面的條件聯系起來,有些學生無從下手,也有少數學生想當然的畫出六個面,求六個面的面積,由此看出在平時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有欠缺,平時只是注重讓學生自己準備材料制作長方體或正方體,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全面、靈活的生活素材,以后教學中應引以為戒,應該在平時對教材有更深入的研究,也應該全方位的去拓展學生思維,尤其是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部分內容,在生活中學生對長方體可以說司空見慣,在學習新知時學生也是興味盎然,積極性很高,但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今后要多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時怕學生在課堂上忘乎所以,不好組織,所以盡量避免讓學生動手操作,今后也應吸取本次的經驗,盡可能的讓學生多動手,動手的同時也會拓展學生的思維,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以后的教學中我應注重通過觀察物體、制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將抽象的知識變成了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東西,使學生在觀察和操作中,對知識的思考與實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動促思。并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綜合以上幾個典型的例子,今后的教學中對一些基本的知識點也應該以點帶面,較突出的問題進行講解,點評,尤其是知識點、關鍵點、易錯點、解題規律,解題方法,多種方法的共性,講解分析過程的失誤,今后也要注意多聆聽學生的講解,及早發現,及時糾正學生的失誤,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13
出示例5:一個長方體玻璃魚缸,長5分米,寬3分米,高3.5分米。制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魚缸的上面沒有玻璃)
一起分析題意后,學生列式計算。
生1:先算出6個面的總面積,再減去上面的面積。(5×3.5+3×3.5+5×3)×2-5×3
生2:先求出前后、左右、下面的面積,再相加。式子是:5×3.5×2+3×3.5×2+5×3
生3:我的方法和剛才的基本相同,列式上可以再簡單些:(5×3.5+3×3.5)×2+5×3
三種方法都交流完后,我本以為就到此為止了,但我班的數學課代表舉手了,他說:“我還有方法”。
我一楞,心想,方法不是都講完了嗎?怎么還有?但我還是叫起了他,想讓他說說。
他說:我從生3的方法上想到了一個更為簡便的式子:(5+3)×3.5×2+5×3
咦?這不是把生3的式子運用乘法分配律而得到的嗎?這個式子每一步會有具體的含義嗎?
我一拋出這個問題,該生起初一楞,當時只顧著尋求不同的列式卻沒考慮意思,現在一時間回答不上來了。
但其余同學被他的思路啟發后,思維一下子打開了。
一位學生解釋道:底面先不看,如果沿著高將玻璃缸展開,會變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原長方體長加寬的和的2倍,這個長方形的寬就是原長方體的高,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5+3)×3.5×2,再加上一個底面積,就可以列成(5+3)×3.5×2+5×3的式子了。
該學生解釋,我配合著畫圖,在圖形的幫助下,眾學生豁然開朗。
[反思]多好的思路,多好的解釋!我慶幸沒為自己的鹵莽而抹殺了一個創新的方法,我也為自己課前預設的不夠周全而后悔。在之后的教學中,我發現用這種方法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教學完例5后的練一練的第1題:一個長方體餅干盒,長17厘米,寬11厘米,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側面貼一圈商標紙,這張商標紙的面積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這道題也可以用(17+11)×2×22的方法來做,且比較簡單。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還得用心去細細研讀教材,逐一分析每一道題,力求做到預設全方位。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14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的難點在于,學生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棱剪開(紙盒粘接處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后是哪個面。為了便于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后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后”、“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然后,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系長方體的特征回答。這里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么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鉆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還可以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通過引導學生能找出其他的方法。對于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記憶和書寫。
實踐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才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后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15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第十冊北師大教材第二單元長方體(一)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它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的難點在于,學生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
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棱剪開(紙盒粘接處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后是哪個面。為了便于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后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后”“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然后,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系長方體的特征回答。這里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么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鉆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對于今天金校長提出的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種方法。對于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記憶和書寫。
牐犑導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才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后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長方體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反思12-23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2-23
長方體表面積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12-23
《圓柱的表面積》數學教學反思11-18
數學教學反思10-28
數學的教學反思12-27
《用數學》教學反思11-09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09
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