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教學反思范文(通用20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震教學反思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震教學反思 篇1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親為了尋找兒子,鍥而不舍地在廢墟中挖掘,最終與兒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贊揚了父子倆在險惡的環境面前充滿自信、不向困難屈服的品格,表現了父子之間深深的情誼。
父親堅持不懈地挖掘廢墟、尋找兒子的過程是課文的重點內容,這部分內容震撼人心,表現了這位父親堅強的意志和對兒子深切的愛,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教學時,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父親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詞句,仔細閱讀,體會父親挖掘廢墟困難之大、時間之長。我還引導學生將文中的其他人物與這位父親作比較。從中體會到這位父親的了不起。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閱讀理解課文時,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朗讀時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的變化。如:父親面對一大片廢墟,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朗讀這句話時,引導學生帶著絕望和悲痛的感情來朗讀。
最后,我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將這個感人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復述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家長也體會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堅強的意志品質的重要性。
地震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篇閱讀課,課文情節感人,特別是課文中描寫父親靠在著堅定的信念“兒子在等著我!”堅持不懈地在廢墟中挖掘36小時,尋找兒子;課文最后一部分描寫兒子在危險中堅信父親會來救自己,并撫慰十四個同學,父子倆終于能平安相聚。抒發了父親偉大的父愛和父子堅定的信念。教學前,我要求學生必須完成相關預習作業,對課文內容要熟悉。教學中我首先檢查學生自讀課文情況,如:生字詞,誦讀課文;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三個主要問題:
1、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談感受,課文中哪部分最使你感動,并做上記號。
3、為什么說這對父子“了不起?”學生較積極地參與討論。討論后,學生自主地匯報討論結果,我也相應地指導及歸納。學生基本上了解掌握課文的知識。最后,我布置堂上練習,在課文插圖下寫上一段話,鼓勵學生大膽寫出感受。陳秋紅同學回答得很好,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今后教學中,應多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多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學習方法,讓全體學生有能力自主學習。
地震教學反思 篇3
《地震》一課是五年級科學課中的一課,由于本課反映的是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毀滅性打擊,這種毀滅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受自然災害的殘酷性,在教學中我分步設計,讓學生體驗地震的殘酷與危害。首先讓學生通過小實驗折筷子,感受震動給身體帶來的疼痛;再充分的結合四川大地震的相關圖片和各種視頻,讓學生們親身感受地震來臨和震后所造成的災難和損失,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知道不管以后發生什么事,都要珍惜生命,同時,也讓學生們知道人與人之間必需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團結協作,才能戰勝困難,要學生記住:人定勝天。
本課針對學生地震自救知識匱乏的現狀,著重介紹了地震的常識和自救的技能。同時,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有關地震資料,了解更多防震常識,并利用所學進行防震演習,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大難來臨不能慌,沉著自救免傷亡的積極應對自然災害的心理品質,也更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探究欲,對科學學科的熱愛。
地震教學反思 篇4
為了上《地震中的父與子》,我搜集了優秀的教案,觀看了優秀視頻,甚至記錄了精彩的過程,又針對自己的能力,本班的學生特點,采取了王校長對中高年級語文教學提出的思路,針對本課的第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思路,針對課題質疑,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檢查新詞,通過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掌握新詞,解質疑:這是一場怎樣的地震?
用課文中的句子說。出示洛杉磯地震圖片進一步了解地震的大。在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由于課文比較長,我顯得耐心不夠,沒有進一步耐心引導學生概括課文。走進了不起的父親,讓學生默讀,用筆寫出自己的點滴感悟,學生能找出句子,通過讀、想象、說、寫,學生能揣摩出父親的內心世界,感悟到父親的了不起。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拓展延伸中,聯系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瞬間,讓學生體會到父愛的無私,接著回顧父親關愛自己的點滴,感受無痕博大的父愛,自己也有一位了不起的父親。學生能夠體會到語言文字蘊含的情感,能夠讀出,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但在上課時,我有時缺乏教學機智,有些地方自己說得較多,課堂情感的醞釀沒有達到高潮。
地震教學反思 篇5
《地震》這節課主要讓學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避震演習。
通過學習學生掌握地震的直接危害和間接危害,知道地震前的征兆有哪些,通過學習知道了地震來臨時應躲避在什么地方。所以我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課下搜集資料,小組整理交流,課上展示的環節,在整堂課中教師只是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通過展示激發了學生要學好科學學習的愿望。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著飽滿的激情,身臨其境,課堂效果非常好。
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不但學會了科學知識,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提高了很多方面的能力,如:幻燈片小組、電子報小組和視頻小組的同學不但提高了搜集資料的能力,提高了信息素養和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表演能力,使科學課堂不再沉悶,變成活生生的課堂。手抄報小組的同學不但學會了科學知識,豐富了視野,還提高了美術的能力,提高了繪畫水平。
通過本課教學,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摩拳擦掌、獻計獻策、開動腦筋想點子,想創意,如何帶領同學們生動的學會課本上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整個課堂氣氛熱烈,興致勃勃。孩子們在課堂上不單單是學生,還是“小演員”、“小老師”、“小制作者”等,不但教會了同學們知識,自己在課堂中語言、實驗、電腦制作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孩子們非常喜歡上這樣的課!
地震教學反思 篇6
發揮比較好的地方:
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體現了科學課程標準,
1、模擬實驗讓學生體驗到了地震的危害。從學生的準備來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通過實驗想象了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在瞬間倒塌的情景,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2、我準備的視頻資料對學生理解地震的巨大危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高大的樓房倒塌時動態情景對學生造成的心理觸動是很大的。地震時的各種場面也是學生想象不到的。
3、開始讓學生觀看視頻資料,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狀態。在學習過程中,我給學生比較寬松的學生環境,學生學得還是比較輕松的。基本上能集中精力去進行探究學習。
不足之處:
1、從課堂表現來看,學生做實驗的基本功有待加強。學生都愛做實驗,但有的學生不會觀察實驗現象,缺少冷靜的思考;缺少深入的分析思考,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加強指導和培養,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些都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缺少深度。
2、部分學生缺少合作意識和習慣,如實驗時,分工不好,有的的組幾乎是一個人在做實驗,別的學生沒有參與只是在看。
3、對于分組討論的內容我沒有深入的講解,學生的認識不深刻。
4、學生們進行避震演習時缺乏經驗,對過程不熟習中間反應不太迅速。
總之,學生們課堂秩序好,積極的參與活動,發言踴躍,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給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地震教學反思 篇7
《火山和地震》這部分內容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沒有切身感受。學生對這部分內容了解的很少。學生對火山地震的了解僅僅是依靠電視等媒體的傳播,對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體內容的了解不深入。可是學生對此又非常感興趣。因為一提到火山地震,尤其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學生馬上就會想到火山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性的危害,就會陷入那種情景中,引起學生的共鳴。這就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只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就能讓學生主動去學。
本課的內容較多,我刪繁就簡,抓住本課的重難點來進行教學。這節課的重點是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我采用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以問題探究方式進行教學。貫穿于問題探究,讓學生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依靠教材,還有多媒體視頻,以及三人小組模擬實驗進行探究,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學中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在教學自救知識時稍顯匆忙,應讓學生模擬演習參與其中;
2、由于公開課自身稍有緊張,課堂語言有幾處不夠準確、不夠精煉。
這就要求我必須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地尋找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具體分析,綜合比較,實踐探索,從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論指導下大膽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升華理論,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研能力,爭取做一名合格的科學老師。
地震教學反思 篇8
地震這節課的課型和火山的課型差不多都是實驗探究的課型。但是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不容易進行猜想地震的原因。因為在上課的時候,我們給出的圖片都是或者相關地震的視頻,但是我們看到的都是地震形成的破壞的外在情況,這樣學生根據這些現象進行才是,確實有些難了。我想想雖然猜想有點難,但是當時在一直引導學生要按照我的想法進行猜想,一直認為需要得到我需要的猜想,因而浪費不少口舌。我想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應該更加的細致,特別是對于學生的備課要更加細致,對于問題的猜想,老師一定要多設想學生可能會有什么答案,然后怎樣去回答。要多準備這樣的功課,我想效果就會比較的好了。
在學生的猜想的中間,有的學生猜想有可能板塊運動的原因。學生的進行正確的猜想,但是還是比較的籠統,還有需要進行問,然后進行繼續猜想。我本想讓學生按照我的設計進行猜想,但是學生猜想不出,而我沒有準備其它的想法,這個時候,我只有指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了。我想在備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準備不同的方案,這樣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也就是說我們的指導學習不是呆板的,而是根據情況適時的進行調整。這樣才是好的課。因為學生的反應不同,每個班級的也都不同,因此我們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這樣才能能夠更好的學習。
在教學中,由于時間較為緊張,我們沒有進行防震知識的學習,我想這個方面需要加強。
地震教學反思 篇9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但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學生很少有體驗。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復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入情入境,我選擇了“一個中心”的教學策略,解讀文本,刪繁就簡,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透視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堅定信念。
在整個教學中,我以尋找最震撼你心靈的場景為主線,抓住“父親的了不起”和“兒子‘讓’的了不起”這兩個文眼折射全文的語段,在承上啟下處反復讀中心句“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體現了閱讀的整體性。
文中的父親行動的了不起。仔細研讀,不難發現“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段話具有很強的輻射力,由這一片段完全可以輻射前面父親在絕望中重新挺立,人們再三勸阻但父親依然堅持,還從中體味到父親承受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以及父親絕不放棄的信念。
同樣,“有其父必有其子”。兒子的了不起,是阿曼達簡簡單單的一“讓”,“讓”得感人肺腑。這一“讓”,不僅讓出了小小年紀的勇敢、讓出了對他人的關愛、讓出了父子血濃于水的親情,更讓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信念。這一“讓”巧妙地將父子重逢,相互對話的情景與文章中心融合在一起,主題更加明確突出。
地震教學反思 篇10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堅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根據課文內容,我精心設計教學,期望這節課一定會收到很好效果,結果我失望了。課前同學們不是查閱了有關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和我國唐山大地震的資料,并在全班進行了交流嗎?對當時的地震情景應該有一定的認識呀!怎么笑得出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課下,我認為思索每一個教學環節,發現了一些問題,經過反思,體會如下:
第一、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對地震給人們帶來的恐慌,血流成河,哭聲喊聲的場面沒有親自目睹呈然查閱了相關資料,也只是感性認識,應該再借助一些有關洛杉磯大地震或唐山大地震的有關聲像資料,多做一些鋪墊,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再通過課文的學習,逐步上升到更理性認識。
第二、教師在引導學生想象、體驗當時情景時,自己的情感不夠到位,所以難于調動學生的情感,像這類感人的文章,教師的語言一定要營造出文中的氛圍,然后,再披文入情,這樣學生才會在讀中感悟到父愛的偉大。
第三、教師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學生。
地震教學反思 篇11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描寫具體,情感真摯,但篇幅較長。在教學時我緊緊圍繞“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靈的感動”來教學,在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讓學生初步受到感染。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知識面較遠,所以上課伊始播放地震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然而在1994年的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有一對父與子卻為我們上演了感人的故事。讓學生走進課題。
2、通過分角色朗讀父親和其他人的話,并創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話“無論在什么時候,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讓學生在讀中得到一種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親的堅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親和兒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學時,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擁抱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父與子的了不起,本課時我首先帶領學生走進這位了不起的父親。
并出示要求讓學生默讀課文去尋找有關的語句并寫下走進的感受。我覺得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品味會比遠超過老師給予。抓住文中一個文眼——“了不起”,以此為立足點,對全文進行解讀,在解讀父子“了不起”的過程中,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領悟去讀去感受父親的偉大,讓學生從父親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親的堅定不移,感受到愛的偉大力量。
三、心靈的感動。
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最后,在小練筆中得到提升,讓學生走進現實去感受父母對子女的愛。使得心靈間萌生互動。
四、本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
1、學生感悟的不夠,自己的教學激情不夠強烈,學生的感受還不夠深刻。
2、對于文本的挖掘還要在深刻些,學生對于父親的愛,這種堅定地尋找中去感悟。
地震教學反思 篇12
《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講述的是有一年發生在美國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文中表現父親形象的內容有:父親悲痛欲絕,但又重新挺立的畫面;父親不聽勸告,堅持挖廢墟救兒子的畫面;父親孤軍奮戰,傷痕累累的畫面。在這三個內容中,第三個內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為這段話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給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二是這段話具有很強的輻射力,由這一小段完全可以輻射前面父親在絕望中重新挺立、人們再三勸阻父親依然堅持等畫面。
因此,只要抓住這個內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段話作為文眼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先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累,然后試著用朗讀表達這種累;再從“沒人再來阻擋他”研究人們產生這一變化的緣由,體會父親的孤獨和苦悶;接著從父親的慘樣讀出父親沉甸甸的愛和飽含血淚的情;最后深究父親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我是這樣教這一段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還要羅列這些時間呢?讓學生明白這樣寫,表現出了父親救助兒子艱難的過程,更能體現父親執著的信念和父救兒所克服的巨大困難。緊接著我又說在這個過程當中,父親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經歷了很多的困難和危險,那么他經歷了怎樣的困難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內心嗎?請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寫下來。同學們寫得非常好,也體會得非常深刻。
地震教學反思 篇13
《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巨大的災難面前,父與子憑著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跡。在教材的處理上,根據教學要求和文本的特點把課文劃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兩課時的教學立足語文,緊扣文本,設定目標的時候,力求做到簡明,這樣課堂上就能夠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學生就能在反復觸摸文本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簡明的教學目標既貼近學生,使每個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獲,有所發展。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點句,文本解讀。
第一課時抓住“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句子,貫穿整個教學內容。通過旁人與父親的對比,體會出父親那種近乎失常的舉動背后,蘊含的堅定的信念,體會深沉的父愛。通過揣摩父親的心理來更好地多元個性解讀文本。
在學習重點句描寫父親動作,外貌的這句話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以讀帶講,每次的朗讀都提出要求,提升讀的質量。多元解讀,突出亮點。
二、靈活處理教材,發展思維。
詞語教學這一環節,理解詞語跟感知課文內容聯系起來,在對文中的詞語進行梳理后分組進行教學。一組是地震后的場面,通過選詞說話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效果,而不是機械地說說詞語的意思。一組描寫父親的神態認讀并說一段話,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通過語言的轉換,促進其語言的內化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訓練學生語言的表達時,設計的形式變化還不夠多。二是在重點段設計訓練點的時候,集中力量做一點,時間會更充裕效果會更好。
地震教學反思 篇14
這節課我采用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以問題探究方式進行教學。用圖片導入新課,在講述火山的成因這一環節,我采用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鍛煉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及語言表達能力。然后就是火山噴發的內因、噴發物、火山的利與弊以及火山的類型。
本節課貫穿于問題探究,讓學生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依靠教材,還有多媒體視頻,以及日常積累的知識進行探究,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由于是這學期才從事科學教學,在環節的實施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并且語言沒有激情,太死板,這樣就達不到預計中的效果。
針對這些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認真備課,花別人幾倍的精力去備課。大量閱讀優秀老師的教案,以及課件等等,然后備課。再去聽別的老師的課,然后修改自己的教案。
其次,在上課過程中盡量避免語言上的錯誤,避免口頭語。
第三,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問問題的時候讓學生多講,盡量把他們知道的知識都講出來。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有學生經常舉手回答問題,搶著回答問題,他的知識面明顯比別的學生要廣,如果讓他回答的話,別的學生根本沒有起來回答問題的機會,因此我故意不提問他,孰不知,這樣會嚴重打擊他的積極性,以后在提問問題的時候,我會說一句,老師知道你懂,所以我們把這個機會讓給別的同學。
最后,上完一節課一定讓學生說出本節課的重點,進行小結。這樣可以保證教學效果,并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必須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地尋找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具體分析,綜合比較,實踐探索,從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論指導下大膽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升華理論,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研能力。
地震教學反思 篇15
這片課文講述了在父愛支撐下兒子獲得新生命的故事。這是一個感人肺腑、給人無限啟示的故事。課文的編寫意圖是使學生受到父子親情的感染,學會愛人,增強做人的責任感。
課上我首先讓學生進行一次資料的交流展示,檢查課前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情況,同時交流對地震了解。這是進入新課的第一步準備。由于課上時間有限,所以,我把更多的交流機會放在了課下,比如:讓學生做一次以“地震”為主題的手抄報展覽,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本文語句淺顯,對話豐富,非常適合朗讀。所以,我將不同的朗讀形式貫穿始終。譬如: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小組賽讀、教師引讀、師生對讀……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而且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能更加深刻地體會人物心理。
閱讀感悟,我采取了讓學生畫出自己最感動的句子,并在旁邊標出感受的方法。這樣做是為了使學生珍視自己讀書過程中獲得的獨特感受,潛移默化地形成有利于閱讀和寫作的習慣。然后進行有序地引導閱讀,使學生在朗讀后不斷深入課文,不斷明化文章特色。
為了使文章的感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我在品讀全文后安排了兩個獨特的環節:請學生讀家長為本文寫的讀后感和創編小詩謳歌親情!家長的參與,不僅是父母與孩子一次心靈上的溝通,也是效仿文章的主人公,感受真愛在身邊。
課中我還是用了“閱讀想象法”和“讀寫結合法”。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想象父親挖掘了38小時的過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危險?兒子等待過程中會出現什么情況?充分體現了人物堅毅性格特征。仿寫,是作文無可寫的最好鍛煉方法。所以,課中安排了兩處小練筆環節:仿寫父親的外貌寫兒子;寫謳歌親情的小詩。
最后,推薦閱讀時給學生走向語文大世界指引了一條光明之路,也是對本篇文章學習后的一次深化拓展。
結尾處的朗讀小詩,是將本單元主題“人間真愛”擴展開來,升華上去,不僅是“愛”的傳遞,也是整個單元主題的最佳詮釋!
地震教學反思 篇16
這一次參加與xxx小學的同課異構活動,學習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前期備課準備的環節我就得到了同組的張志剛老師、張彤老師、王艷的老師的指導。在多次試講期間,付主任和xxx小學的于主任及老師們都給予了我許多意見,及時的指出了我教學設計中的不足。我也集各方建議不斷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在此對各位給予我幫助的老師們道一聲感謝。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組課文中的第一篇,同時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國洛杉礬發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奮不顧身地挖了38小時,救出了兒子和他的13名同學。
本組課文以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為情感主線,以讓學生從語言、外貌、動作描寫中體會情感為學習方法。因此我將教學重難點制定為: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品讀文本,再現情境并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文本,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為了突破重難點我緊緊圍繞從語言、外貌、動作描寫中體會情感的學習方法,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加入自主合作學習的環節。利用對比、想象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教學過程中,還注重了幫助學生總結學習方法,鼓勵他們用方法學。布置的小練筆任務也是緊緊圍繞描寫人物語言、外貌、動作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展開的。
課后區教研員張老師做出了點評,指出了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幾點問題,譬如在指導學生的朗讀方面還應多鉆研,多求教,多探索。給學生把“讀”和“悟”緊密地聯系起來。再比如:樹立課堂教學中的語用意識,在課堂上訓練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那么應當大膽嘗試將語用的練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
這一次活動我收獲滿滿,今后若有類似的教學實踐活動,我還要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無止境,作為青年教師決不能放過任何一次的錘煉自己的機會。
地震教學反思 篇17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交流、合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是應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助手,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地震的威脅》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制作了相應的多媒體課件,通過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資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地理教學融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本節課在深挖教材的基礎上,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利用放錄像,看圖片,動手小實驗,分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特征及形成原因,體現學為主體,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并發揮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1、優點:
(1)、通過深入研究教材內容,課程標準,認真分析學生情況,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內容;通過過程、方法使目標達成,可操作性強。
(2)、用震撼的視頻資料引入新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學生動手做模擬地震成因的小實驗,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利用課本中的地球結構圖,分析地震發生的原因,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使難點知識簡易化,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4)、通過專題性討論有效地突破重、難點內容,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意識,通過引領學生讀地震的分布圖,了解世界、中國地震的分布狀況,從而分析北京是地震的多發地帶,提高學生防震避震意識。
(5)、利用動畫、圖片、動作演示、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形式演示說明地震的前兆,逃生方法,使學生很容易接受并投入進去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本節課非常注重初一學生的養成教育,注重激勵性評價手段的運用,有效地將德育滲透在整堂教學之中,注重對學生的感恩教育。
(7)、教態親切,語言規范,板書簡潔,重點突出。
(8)、本課在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將在這條路上繼續探索。
2、不足之處及改正措施:
(1)、學案1中的小組討論問題,布置給學生的問題有點多,針對初一學
生的讀圖能力而言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任務顯然有很大困難。應該把問題分解提問,或者是教師直接帶領學生讀圖分析解決。
(2)、時間安排上還需再合理些,導入新課部分的視頻播放時間可縮短一些。
(3)、在不同場合的避震方法有些還需細化、強調。
(4)、教師在平時教學時應盡可能的多認識學生、了解學生、記住他們的名字、以便更好地教學。在授課時應盡可能多地讓更多的學生回答問題,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5)、這節課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就課上只完成了理論的學習,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實踐的演習,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加強多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科學的魅力。
地震教學反思 篇18
本課為新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的第二課《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但我仔細看了教材后,發現本課的課容量比較大,又要研究火山,還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變化。我認為本課安排一課時是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的。所以我對本課資源進行重組,把這課分成兩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火山和地震》,第二課時教學《地球內部的運動》,我覺得這樣安排還是合理的'。
因為本課所涉及的教學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即使有的同學已經通過影片或其它的途徑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覺得這種感受還是比較感性的,比較膚淺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很難像教材中有些課那樣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結合起來,并引起學生的認知共鳴。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這課內容又是學生們所感興趣的,所以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又應該是我們教師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學資源。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重視學生的探究能力的激發重現與加強。不刻意進行知識點的傳授與強化,因為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是有悖于新課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加強學生收集、整理、乃至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通過反復的圖片的觀察,與學生來探究現象,進行猜想,直至認識本質。只是對于學生我高估了,與本地的科學教學有點脫鉤。也可以說,新課程的理念在這里還很空白。因此,教學流程不很流暢,甚至影響了各環節教學時間的安排。這一點,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進行改進。因為合理存在的教學的不確定性,教學經驗的不足,處理的不恰當,不及時,調控不自如,讓聽課老師誤解了是重難點把握的不恰當,這很正常。由于時間上的安排考慮,結合學生實際,我刪減了部分內容,如沒有播放火山噴發的錄象,沒有加入對地震的預防知識講解,沒有給學生介紹自古以來中國和外國科學家對火山和地震的研究與成果,象火山帶的分布、火山的類型、歷史上發生的著名事件,真如前面所講,不可能面面俱到,這不是遺憾,有時間會在第二課時適當滲透,相信這樣做也不會導致課堂教學的精彩。關鍵是通過我的教學,
學生各種探究能力提高了,學會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科學知識,只有老師的講解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學會了學習科學的方法,能用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也算是我教學的成功。
地震教學反思 篇19
《地震》一課是五年級科學課中的一課,由于本課反映的是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毀滅性打擊,這種毀滅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受自然災害的殘酷性,在教學中我分步設計,讓學生體驗地震的殘酷與危害。首先讓學生通過小實驗折筷子,感受震動給身體帶來的疼痛;再充分的結合四川大地震的相關圖片和各種視頻,讓學生
們親身感受地震來臨和震后所造成的災難和損失,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知道不管以后發生什么事,都要珍惜生命,同時,也讓學生們知道人與人之間必需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團結協作,才能戰勝困難,要學生記住:人定勝天。
本課針對學生地震自救知識匱乏的現狀,著重介紹了地震的常識和自救的技能。同時,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有關地震資料,了解更多防震常識,并利用所學進行防震演習,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大難來臨不能慌,沉著自救免傷亡的積極應對自然災害的心理品質,也更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探究欲,對科學學科的熱愛。
地震教學反思 篇20
本課為新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地球外表和其變化”單元的第二課《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但我仔細看了教材后,發現本課的課容量比較大,又要研究火山,還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變化。我認為本課布置一課時是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的。所以我對本課資源進行重組,把這課分成兩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火山和地震》,第二課時教學《地球內部的運動》,我覺得這樣布置還是合理的。
《火山和地震》它是一節典型的解暗箱課,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本課所涉和的教學內容離同學的生活實際較遠,即使有的同學已經通過影片或其它的途徑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覺得這種感受還是比較感性的,比較膚淺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很難像自然教材中有些課那樣和同學的生活經驗有效結合起來,并引起同學的認知共鳴。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這課內容又是同學們所感興趣的,所以同學的積極參與性又應該是我們教師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學資源。而我們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是把這兩課單獨分開來的,所以一節課的時間我們很難做到面面俱到。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我覺得我們的教師可以大膽的去重組教材,當然這種重組教材表示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本課的重組我覺得應該是放在教學的偏重點的篩選上。火山噴發和我們的生活確實離的很遠,同時同學通過觀察噴發畫面就能了解火山的噴發,真正應用的價值不大。在同學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方面,是有層次性的。針對小同學的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對于五年級同學來講,通過兩年半的科學學習,應該在能力培養上有了系統的訓練與提高。同學不只會觀察,懂實驗,還應學會了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與假設,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考慮,知道如何表達與交流的初步能力。另外關于地球內部的構造,在四年級下冊,同學已經學過。正是介于以上的分析,才有了我本課的設計。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權威,根據教學實際設計教學,在優秀教案中得到了充沛的體現。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通過實驗,通過探究來認識火山的成因,通過火山的成因來探究火山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獻。通過學習火山來自主學習地震的成因與危害。不論是環節的設計,時間的布置,都有這樣的設計意圖。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重視同學的探究能力的激發重現與加強。不刻意進行知識點的傳授與強化,因為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是有悖于新課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加強同學收集、整理、乃至處置信息能力的培養,通過反復的圖片的觀察,與同學來探究現象,進行猜測,直至認識實質。只是對于同學我高估了,與本地的科學教學有點脫鉤。也可以說,新課程的理念在這里還很空白。因此,教學流程不很流暢,甚至影響了各環節教學時間的布置。這一點,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進行改進。因為合理存在的教學的不確定性,教學經驗的缺乏,處置的不恰當,不和時,調控不自如,讓聽課老師誤解了是重難點掌握的不恰當,這很正常。由于時間上的布置考慮,結合同學實際,我刪減了局部內容,如沒有播放火山噴發的錄象,沒有加入對地震的預防知識講解,沒有給同學介紹自古以來中國和外國科學家對火山和地震的研究與效果,象火山帶的分布、火山的類型、歷史上發生的著名事件,真如前面所講,不可能面面俱到,這不是遺憾,有時間會在第二課時適當滲透,相信這樣做也不會導致課堂教學的精彩。關鍵是通過我的教學,同學各種探究能力提高了,學會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讓同學死記硬背科學知識,只有老師的講解沒有同學的積極參與,學會了學習科學的方法,能用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也算是我教學的勝利。
【地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地震》教學反思04-11
地震教學反思報告11-19
火山和地震教學反思06-13
教學反思:地震發生以后01-04
《火山和地震》教學反思11-21
地震知識講授教學反思01-01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1-08
科學《火山和地震》教學反思【精選】03-24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3-15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