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1
本節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體驗1分有多長,探究時間單位之間如何換算。在教學的過程中,雖然開展的活動較多,如聽聲音、數秒數、拍球、寫字、量心跳等,但并不重復。
因為1秒、1分的概念較抽象,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數學學習活動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將抽象的時間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學生才能切身體會1分有多長,真正感知1分內能做什么。而且這幾個活動有一定的層次性,學生經歷聽聲音、數秒數的活動,直觀發現分、秒之間的關系,感受1分的長短;在知道1分有多長的基礎上體驗1分能做什么,這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拍球、寫字、量心跳等多個活動讓學生從不同程度、不同角度體驗1分能做什么,從而不斷積累活動經驗。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2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這一內容,課本設置了三個例題。學生對這三個例題所呈現的各個量的關系并不陌生。因為在上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出現需要兩步才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學期重點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化、小括號的正確使用以及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在二年級上冊中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中學生已接觸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但在教學中并沒有強調必須列綜合算式。在學習本單元時,部分學困生,還停留在一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思維上,有的甚至讀不懂題的意思,教學難度較大。只有個別學生能列出綜合算式進行計算。尤其是對于小括號,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知道了小括號的作用,但在解決問題時總是不知道該不該添小括號。如碰到先乘再減,并且乘號在后面時,本來不用添括號的,可好多學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號加上去了。所以在解決問題時,學生對小括號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練掌握。我就在練習課中,增加對小括號的專題訓練,從而進一步鞏固小括號的正確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讓學生把兩個分步算式合并成一個綜合算式。通過專項訓練,使學生能正確熟練地列出綜合算式,并且能正確使用小括號。
訓練題型如下:列出的綜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號的:28+13=41.41-12=29 在列綜合算式之前,我先讓學生分析兩個分步算式的特點,找出兩個算式中的中間量,即第一步的得數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減法。書寫順序根據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減12,說明先寫加法再寫減法, 28+13-12=29 ,加減混合運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號。特別注意強調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數“41”列在綜合算式里。和本題類似的題還有:(1)90-13=77,77+23=100 (2)6×5=30,30+28=58 (3)7×7=49,49-27=22 (4)7×9=63,70-63=7 (5)16+42=58,6×7=42
列出的綜合算式需要加小括號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樣,就是考慮書寫順序怎么寫,這是個關鍵。40是第一步的得數,說明先算加法后算減法,根據90-40=50這個算式得出:90減去的是兩個數的和, 說明書寫時,先寫減法,再寫加法,90-28+12,但是根據計算順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時,必須在加法算式上加一個小括號,來改變計算順序。如果不加小
括號的話,90-28+12,就要先算減法,再算加法,這樣就不符合本題的計算順序,顯然是錯誤的。所以小括號可以幫助我們改變題的計算順序。出示下面的題讓學生體會加小括號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兩個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個綜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據中間數確定計算順序,其次根據分步算式確定書寫順序,最后根據計算順序觀察一下整個綜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號。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3
本課一開始出示情境圖,寫出除法橫式,我就直切主題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除法豎式,馬上就有學生“自以為是”的認為除法豎式與加法、減法等的豎式相同,我就追問他們,是這樣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它,我出示了一個完整的除法豎式,學生很驚訝,啊,是這樣的啊,他們發現原來除法的豎式是與乘、加減有區別的、是特別的。學生產生了疑問,激起了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愿望,也增強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要求。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從而讓學生去發現除法豎式與橫式的聯系,以及這些數是怎么來的,鍛煉了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產生了思維的碰撞,學生之間互相啟發,最后碰撞出新的火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數3相乘得到的”。同學們互相影響,最后能把話說得既完整又正確。我覺得在一開始直接給出了橫式和豎式,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豎式,了解豎式,便于學生分析、發現知識規律,避免給學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識印象。教師適時引導,讓其探究。
在練習時出現了一些錯誤的現象,如在寫豎式時學生數位沒有對齊,有些同學把一位數的商與被除數的十位對齊,有的同學把除數和商的位置寫反了,于是我把這些現象進行展示。讓同學們判斷分析、訂正,既對新知鞏固練習,加深了同學的印象,又起到同學互相幫助的效果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4
第一單元《解決問題》這一內容,課本設置了三個例題。學生對這三個例題所呈現的各個量的關系并不陌生。因為在上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出現需要兩步才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學期重點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化、小括號的正確使用以及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在教學例2時,我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資源,“學生購買面包”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加減兩步計算解決“還剩多少個面包”這個實際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使用小括號,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并了解小括號的作用。
通過提問“你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吸引學生看圖搜集主題圖中的數學信息,再通過提問“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想法,及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堂上通過提問“你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嗎?”“你又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充分交流研討,暢談自己的想法,然后著重說明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列式計算時可以先分步列式在列綜合算式,利用現實情境加強分步與綜合之間的聯系,同時強調不同算法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激勵和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這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有效的培養學生解決簡單現實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問題的解決采取與之相關的信息,創設開放性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數學信息,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解題的思路,初步學習解決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步驟與方法。課堂上老師采用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覺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5
利用復習題為本節課做好鋪墊,讓學生再次領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接著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各組人數之間的倍數關系,在親身體驗探索中明白道理,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數學思想。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6
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的活動中,從具體問題向抽象算理進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現出算法的多樣化。最后通過比較讓學生悟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算法最簡便,促進學生對算法的掌握理解,溝通了乘法與除法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教學,既發展了學生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7
《認識路線》是《方向與路線》單元的第二節也是第二課時的內容。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用比較完整的語言從方向和路程兩個方面來描述一條路線,對于七八歲的孩子來說是很困難的?蛇@又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突破這一重點、難點,我做了以下設計,而這幾個環節也正是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它讓學生了解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學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中,我首先設置了一個情境“選拔總導游”。先由人人做小導游帶領明天前來參觀的小朋友介紹乘1路車去動物園的行車路線,并看誰表現得最好,最后確定誰為總導游。別看這一小小的激趣,可真給了同學們無限的力量,為當選為“總導游”他們個個爭先恐后地表現自己,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部激起,沒有一個甘于落后。這為一節課的成功打響了前奏。
其次是小組的合作。我將學生每4人分一組,其中有3個小組中各有一個方向感很強的同學,同時也各有一個方向感特差的同學,由方向感特強的同學帶領著方向感特弱得同學共同學習、探究,其余各組也有個別方向感較好的同學為組長帶領著操作,而且著重強調“人人參與”。先由會說的學生一邊用手指著路線方向,一邊介紹行車路線,一個一個地說,待等到不會說的同學說時,就請小組幫忙,直到他獨立完整地描述路線。在此過程中無論是給予幫助的還是接收幫助者都有很大的收獲。因為在幫助別人解除疑惑的過程中,學生之間往往會感到自己掌握的知識不夠用,感到自己的理解程度不夠深,這就自然低迫使他去深入研究;同時,通過對問題的探討、交流,也會加深對學生自己所講內容的理解。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善于把自己的經歷和體驗發布出來,以和同伴分享;當有人向自己求救時,學生應慷慨相助。
再者是適當借助輔助性教學手段。我這里講的是利用一些恰當的肢體語言幫助我們去識記一些東西。如我在教學第一課時《辨認方向》時,為記住八個方向,我讓全班同學站立,跟著我用手指出圖上的八個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左上方為西北、左下方為西南、右上方為東北、右下方為東南,每次制作方向板之前也用手勢來幫助回憶和記憶這八個方向。這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效果確實不錯,以至于本節課上學生在敘述路線時,反應之快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
另外,對于分小組活動的課,教師要特注意的是教師在小組的輔導非常重要。教師在小組內輔導,因為面對的是很少數的幾個學生,所以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在這個環節,教師備課時要首先想好,對于哪些學生要如何去輔導、輔導的重點是什么、采取何種方式輔導效果最好。
其實在課上完之后,我一直為拖延了時間而耿耿于懷。直到第二節數學課處理問題時,我才恍然大悟。要想上好一節課,教師必須做到兩點:
要給孩子們創造一份快樂的心情。給孩子一份快樂的心情,并且一直保持到最后。因為快樂心情讓學生神采飛揚,讓學生的思維達到最佳的活躍點,所以學生們的自主探究也落到了實處。另外老師的激勵評價,給了孩子一份自信,這份自信讓他們的課堂表現更加出色,我們不可以吝嗇自己的表揚,把贊許的目光給孩子們,把欣賞的話語給孩子們,讓他們擁有一份美麗的心情,孩子們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讓每個孩子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我讓小組代表中能力強的同學上臺當小老師,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感,然后降低要求讓學困生模仿他們敘述,老師精巧地及時地引導或幫助使他完整地描述,使其及時收獲成功的喜悅。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進一步的失敗會導致學生動機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則會成為學習動機的“激活劑”。讓學生盡早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感受到自己是在快樂而成功的從事著智力活動。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必然會顯得更加高漲 、更加激烈、更加濃厚。
當然,這節課有幾處成功之處,也有更多需要改變、更進的地方。如,在學生敘述路線時只是停留在口頭表達,而沒有用文字把它寫出來。盡管二年級學生在書寫上也是一個難點,要么有字不會寫,要么就是寫得太慢,但如果從小就養成這種有記錄的敘述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更佳的自學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教會學生自學方法。
還有新課探討的第二步“說一說”,教學時時間太少,仍然還有少數幾個同學可能不太理解題目的意思,這一題主要讓學生明白題意,答案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該如何去分析該類問題。要想上好一節課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注意的細節問題還有很多,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多多學習,多多探討,爭取實現更有效的教學。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8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一年級原有的認識百以內的數射線的基礎之上,通過自主的學習進一步認識“千以內的數射線”。學會在數射線上標出給定的數,并能寫出數射線上字母所在位置所表示的數,會正確且快速地找出一個數的相鄰的數、相鄰的整十數、相鄰的整百數,能正確比較千以內數的大小。
按照教程所給的順序是這樣排列
1、在數射線上標出數字
2、填空,在數射線上找到正確的數“比699大1的數”
3、會讀出數射線上的字母所表示的數。
4、根據幾個一數的規律繼續數數。
5、會找相鄰的數和相鄰的整十數。
6、比較大小。
7、通過加幾或減幾得到相鄰的整十數和整百數、一千。
在試教時,感覺按照教材的順序來組織教學,凌亂無序,教學進度很慢,教學任務不能完成。之后,在師傅倪老師的指導下,對練習設計重新組合,改變原有的教學順序,使其整節課顯得一氣呵成的感覺。
1、復習百以內的數射線的相關知識和標數練習。
2、再以“在數射線上表示超過100的數?”問題,引出千以內的數射線,并觀察數射線,認識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是幾,為后面在數射線上標數,讀數做準備。
3、學習在數射線上標出千以內的數,讓學生自己學會找標數的方法。
4、寫出相鄰的數、相鄰的整十數和相鄰的整百數的學習,是分層學習。
找相鄰數通過標數,找計算方法,跟進練習。
找相鄰整十數是找整十數的相鄰整十數,找一般的相鄰整十數,和找特殊的相鄰整十數。三個層次,更細致的幫助學生發現不同的規律和方法。
找相鄰整百數也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
但正式上課中,這一環節也是花的時間最多的,拖沓的很嚴重,只要原因是因為自己沒能正確的調節好上課的節奏,前松后緊,拖沓嚴重。
5、在數射線上讀數
6、比較千以內數的大小。
通過例題示范,讓學生自己學會找到正確的方法,但由于時間關系,講解交待的不是很清楚
7、拓展,是想讓學生能通過學習逆向找到要求的數。
整堂課下來課堂的效果沒有達到設計教案時的效果,主要是自己預設的不夠。設計教案時也想到了很多問題去預設,也結合了有經驗老師的意見,自認為是比較完美的教案,可是自己上下來的感覺不是那么的順暢,所以還是要加強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和課堂的應變能力,以及上課緊湊的節奏感,都是下一步要嚴格要求自己的。
以上是自己對于上了這節課的一些教學反思,更要結合其他老師的意見,對自己今后的教學工作做適當的改進,加快自己的成長,謝謝!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9
《買鮮花》是通過解決買花的問題來理解除加、除減的運算順序。針對教材的編排以及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1、利用三八婦女節創設情境:“哪些孩子三八節時送了媽媽鮮花?”“你送了什么花?它們的價錢清楚嗎?你總共花了多少錢?”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不僅提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對于已學過的乘加算式問題進行了復習。
2、教材中先解決除減,再解決除加。我覺得學生的認知應該是除加比較簡單一些,突出除加的問題也比較簡單。因此我進行了小小的調整,先讓學生突出除加的問題,解決后再進行除減的學習。
3、本課中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圖上的信息很豐富,如果讓學生隨意提出數學問題,那問題是相當多的,很不容易找到我們需要的數學問題,為解決除加的運算順序服務的問題。因此,我先將淘氣的方案直接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來解決這個問題。在乘減算式的引入上,我不在重復買鮮花的方式,而是讓學生比一比什么花最貴,什么花最便宜。學生在比較中有部分學生根據直觀感覺判斷發生了錯誤,在通過仔細計算得到正確答案,在這個問題之后我再提出:“一朵最貴的鮮花比一朵最便宜的鮮花便宜多少錢?”,這樣學生解決起來,對于中間問題的提出就變的自然了。
4、北師大版教材沒有特別指出對混合運算算式的讀法,但是我覺得讀法很重要,一道算式能進行正確的讀,那么就能已經知道了運算順序了,對于學生掌握運算順序很有幫助,同時也不與后面學習的有小括號的運算混淆。
不足之處:
1、運算順序的強調不夠。盡管大部分的孩子對于先算除法后算加減法已經掌握,但是在總結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多說說。
2、我沒有很好的將算式的讀與算式的運算順序結合起來,比如應該在學生讀算式之后說再計算,也可以讓學生觀察了運算順序之后讀一讀。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10
我執教的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29頁例3用除法解決問題。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通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教學難點是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系,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做得比較理想:
1、對教材的充分理解與把握。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編者的意圖,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師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選擇教材,利用教材,從教材出發卻又不局限于教材。對教材有游刃有余的運用能力,最大程度地發揮教材的教學作用。
(1)力求進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知識也就活了,學生也更愿意學了。通過回憶“同學們玩游戲”的情景,讓學生看主題圖,在圖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這是同學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是符合現實生活的!懊拷M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也就變成了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可見聯系實際能夠激起他們學習的愿望,并且使學生發現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還能夠有效地使數學課堂延伸。
(2)力求體現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方式。在實際時,我是這樣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觀察“同學們玩游戲”的情景,使學生發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第三步,讓學生用除法獨立解決“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這兩個問題;第四步,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比較兩題之間的關系,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使大家能夠多留心身邊的數學信息和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
(3)根據學生的能力增加了發展題。發展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又來了3人,如何平均分為3組。進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思維能力。
2、 學習方法的優化。
(1)注重學生的說。在課堂中,呈現了不同的說的方式,個別說、小組討論說、跟著同學一起說,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說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說的過程中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決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審視能力。
(2)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如在例題教學“兩道題之間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而在做一做這題中,我讓學生直接回答。小組討論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寬裕的時間,有利于學生組織更好的語言,并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而獨立思考的形式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具優勢。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思想在這堂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整節課,我有點小小的遺憾,時間分配不是恰到好處,拖了3分鐘。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11
《買洗衣機》一課的教學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安排學習內容,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學習。本節課我以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不僅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讓學生感知數學問題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且我還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數學生活問題的能力。在學生產生有解決數學問題的必要性之后,能通過自身的知識技能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體現以下二點:
1. 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將學生學習活動與生活實際相連,緊緊圍繞學生熟知的家庭理財這個生活問題,把學生帶進小明看奶奶洗衣服很辛苦,想從生活費中節余錢,來給奶奶買洗衣機的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最終要應用于生活實際中去解決問題。
2. 開放教學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估算的早期培養是增強學生數感的一個有效途經,通過設計小明家每月大約省多少錢?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體驗估算的意義與價值,并初步建立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和習慣;算法的多樣化能更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教學中能夠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研究購買洗衣機,最短需要多長時間開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取解決問題方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從而激發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興趣。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12
小學生要認識除法,必先認識平均分。認識平均分是 人教 版二年級 下 冊第 二 單元 表內 除法里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認識除法含義的基礎,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只有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為認識除法建立基礎。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級小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獲得知識的特點,課堂上,我充分利用學具盒中的小棒,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識的過程過程中去。
1、新課開始,從幫猴媽媽分蘋果入手,利用幫猴媽媽分蘋果的故事引出分東西,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讓學生在分蘋果的情境中自主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3、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分蘋果的時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說分的過程,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在教學“試一試”時,讓學生再次操作學具,按要求分物體,通過分,觀察、交流,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全過程,體現分的多樣化,從而得出: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整個活動都是在學生通過動手分學具的過程中,達到了全員參與。 識平均分”教學“認反思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親自動手實踐,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經歷分學具的過程,使學生明白“每幾個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為學生后續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初三數學教學反思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13
認識路線這節課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是否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認識生活中的路線圖是學生的一種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學生從生活實際環境中建立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
因此,在課堂上,我設計了開放性、實踐性、趣味性較強的活動。充分運用書中的公共汽車路線圖,聯系學生的生活,創設春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新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在學習過程中,介紹公共汽車的行車路線,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方向和路線的知識,介紹汽車行駛路線圖,同時,通過接龍游戲,為學生創設了活動的情境,使學生自始自終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自覺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認識路線”這節課教后,總也感覺有很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由于時間關系,卻沒有讓學生交流“上學、放學”的路線如何走。這是本節課上最大的缺憾。
總之,要上好一節課,除了要認真按課標要求,轉變教學觀念外,還要根據課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參與熱情等,靈活使用教材、駕馭教材,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真正讓學生學會、學懂。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14
本節課主要教學和在100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課初首先呈現的是某校圖書室第七周各年級借書情況統計表,并根據表中的已知信息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求和問題:二年級和三年級一共借書多少本?列式:143+126=?由于這個問題涉及的數量關系比較簡單,所以有利于學生在列出算式后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計算方法上來。
考慮到學生已經學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所以此處我讓學生自己嘗試算出答案。交流方法時,一種方法是出示計數器,進行直觀計算。之后引導學生運用對筆算加法的已有認識解釋自己的計算過程,并通過交流,突出用豎式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時也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從個位加起。
在此基礎上,我詢問學生怎樣才能知道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呢?及時指出:“算的對不對,要驗算才知道!庇纱,引導學生用“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進行驗算,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加法的驗算方法。
隨后的練習采用“想想做做”,第1題,出示已經給出的豎式進行計算,進一步突出筆算加法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鞏固已有認識。此題,學生計算過程中沒有什么困難。
第2題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并驗算”,學生在計算中,基本上掌握了三位數的筆算方法: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從個位加起。
第4題,是一個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通過解決這樣的問題,一方面能使學生感受到剛剛學習的筆算加法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15
《租船》一課是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除法》中的有余數除法的一節應用課。在這一節課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進而解決問題,有兩個地方的處理,令自己很滿意。
1.充分理解“限乘4人”的意思
為了讓學生讀懂情境圖中蘊含的信息,當出示情境圖后,我并不急于提問,而是讓同桌互相說說:從圖中你獲得什么信息,哪個信息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由于放慢了腳步,由于有了同伴的互助,孩子們對于圖中給出的信息“限乘4人”,就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除了知道是每條船限乘4人之外,在互相補充之下,不僅明白不能超過4人,還知道最多可乘4人,但也可以是乘坐1人、2人或3人。為了更為形象的表示,我還在黑板上畫出了圖示來。這樣,限乘4人的蘊含的豐富內涵孩子們就體會得非常的深刻了。
2.充分理解“至少”的意思
在解決“22人至少要租幾條船?”的問題時,為了讓孩子們深刻理解“至少”的意思,我并不是自己給予解釋,或是直接請孩子說說自己的理解。而是先請孩子們用畫圖或列表的方式來表示22人要租幾條船。由于有了前面“限乘4人”的理解,知道每條船可以乘坐1人、2人、3人或4人的鋪墊,就有孩子畫出簡筆畫圖每船坐2人,需要11條船。于是,我把這種方法展示出來,不著急肯定對錯,而是讓孩子們自己評判。這時,就有孩子發現,這樣租也可以,可是太浪費錢了。接著我追問:怎么租才不會浪費錢?這樣孩子們通過自己探索發現每條船坐1人,需要22條船,每條船坐2人,需要11條船……雖然可以這樣租船,但是就太浪費錢了,沒人會這樣租船。每條船都坐4人,租的船少,租金也少。在與孩子們達成共識后,提出“至少需要幾條船?”。這時孩子們對于“至少”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通過畫圖,知道除了坐滿5條船后,還剩2人,這2人也要坐1條船,因此至少需要6條船。
由于孩子們充分理解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因此解決問題來就更得心應手了,不僅能用畫圖、列表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知道同一個問題可能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還能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及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二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26
數學教學反思10-28
數學下冊教學總結11-23
二年級下冊《鳥島》教學反思12-19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2-29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設計12-29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