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的課后教學反思1
新課標效提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背龜凳且晃粩档墓P算除法盡管教材中沒有概括出計算法則,但學生應形成一個基本的筆算除法的學習策略,知道在做筆算除法時,一般應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應有一個合理的演算順序。因此,教學時,很有必要通過直觀操作與筆算豎式相結合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學生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多少,課堂上即時生成有多種方法都能得到每一份是26根。其中很多學生采用以下這兩種分法:A、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還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這種分法需要分三次,體現在豎式上也很麻煩。)B、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還余1捆,再將1捆拆開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兩份(這種方法只要分兩次,能與除法豎式的演算過程結合起來)。在第一次試教時,我沒有評析A種,直接講解B種方法,進行演示豎式,少部分學生只是跟隨老師的思路一起模仿著學,造成獨立練習時脫離直觀操作與教師指導顯得無從下手。這確實是一種遺憾。
三年級數學的課后教學反思2
我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中,在開始我采用設疑方式引入新課,這樣對學生來說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又提高了其學習的積極性,對于一堂課的教學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然而我在復習舊知時,雖然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鋪墊作用,但往往會流于形式,起到的作用并沒有像我想象中那樣大,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導入。
我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預設的過程,學生能體會到教師設計的目的,一步一步認識余數,但學生還是每一步都讓老師牽著走,學生沒有自已的思維,因此,我要在這步中,讓學生多討論、多思考,起到小組活動的效果。從而讓學生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心中悟出始知深,學生才能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從而得出新的學習的.方法,使其學得輕松,愉快,從內心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讓學生理解余數比除數小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馬上得出其結論,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只是借助了別人的理解死記硬背結論,而沒有讓學生理解,所以我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體驗,多動手進行計算,從而自己得出其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在教學中倡導學生有效地接受與體驗,研究發現學生學習過程所要學到知識的過程。這樣的體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保證了對知識點的深刻理解。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抓住學生的思維,讓其多動腦,多動手,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獲得知識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學得輕松。
三年級數學的課后教學反思3
記得一位教授說過:假如說“課程智慧”主要顯示為教師的“備課”的智慧,那么,教師的“教學智慧”則主要顯示為“上課”的智慧。上課的智慧在課堂上對待生成問題體現在以下三點:
1、寬容的接納;
2、理智的篩選;
3、巧妙的利用。在今天的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豐潤區在這學期開展了名師仿課活動,我們學校的數學教研組模仿張齊華老師的課例《分數的認識》,準備了一段時間。5月23日,我們學校的8位教師參與了基地教研會,在會上我作為師徒結對的師傅,首先上了這堂課。課前,我們做了知識上充沛的教學預設,原以為沒有什么問題,可是上課時我發現我忽略了一個問題:同學的預設。開始,對于“平均分”(二年級的知識)的引入,同學明顯的不理解,教師在此多次引導,為后面學習分數鋪墊。課中,同學展示自身所折的幾分之一的作品,寥寥無幾,兩個小朋友之后沒有舉手的小朋友,課堂出現冷場,作為教師我馬上拿出課中巡視時發現的問題出示:
1、這張紙有沒有平均分?
2、一個圓形紙片和一個長方形紙片都表示了1/4,你發現什么?解決了這一個環節的重點問題,但是同學精彩的匯報卻是蜻蜓點水。
兩個地方的生成都是我沒有預設到的,我在教學反思中想到以下兩點:略。
三年級數學的課后教學反思4
教學《有余數的除法》,設計時是從創設運動會的情景出發,讓學生始終興趣濃厚,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效果也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課,就會發現本節課“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孩子過多地關注生活情節,孩子們對生活情景的興趣大于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較多,使教學花費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量不夠,使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高效。
是否數學課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為依托呢?能不能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教學中追求實效呢?基于這樣的思考,我重新設計了《有余數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學,旨在凸顯數學課的“數學味”,在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上做一種新的嘗試。
總之,教學后,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上首先應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情境具有“數學味”;其次,提供安靜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孩子們進行數學的思考;最后要構建生活的數學學習原型,使“生活味”為“數學味”服務。這次教學嘗試,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于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三年級數學的課后教學反思5
通過比賽導入課題,學生很快發現比賽存在不公平,激起學生質疑,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又復習了舊知。這樣的設計與學生的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激發起探究的欲望,貼近學生的實際。
片斷一的教學過程從猜測、實驗、整理數據再到分析歸納這樣的過程,讓學生體驗了一般統計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操作與活動中獲得了知識,發展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記錄方法的學習不是由教師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聯系生活獲得的信息,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地探討出畫“正”字的方法,不僅學會這個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同時,教師巧妙地結合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較為直觀地掌握了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捷地獲得了技能,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者通過多媒體演示明確活動要求,簡潔明快。磨刀不誤砍柴功,為學生的活動實效性提供了保障。
智力闖關的練習重在讓學生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的結果來判斷事物存在的幾種情況。在解決這幾個問題時,學生必須經歷由果索因的逆向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了展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延伸練習的素材都來源于生活。真實、生動、有趣的錄相畫面不僅再次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了數學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樂于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的情感。
三年級數學的課后教學反思6
我在課前進行了認真備課,并向代老教師虛心請教,精心編寫了教案,認真進行二次備課。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現總結如下:
一、收獲
在上課過程中更加認識到小組學習在當前教學中的作用,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使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學習同伴的長處,取長補短。
同時更深刻地認識到對知識傳授過程中細節的處理,有可能成為一節課成敗的關鍵。
二、不足
盡管在收獲中我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迅速進行了教案的調整,但因此而延長了情境探索的時間,而在后面的自主探索、解決問題中,沒有及時調整所用的時間,因此到鞏固應用時,時間略倉促,對練習題的處理沒留出夠的時間,使學生在通過練習題提高中,沒有達到課前預沒的目標,成為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
正是由于對時間的把握不夠,讓我反思平時上課時同樣出現這個毛病,平常上課沒有對每一節課各環節的時間把握。有時在課中由于拖拉,一節課講不完,由于又進行的過多,使部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不扎實。這需要在以后教學中一定要精心備課,切實把握好每一個環節。
三、感想
通過本次講課,我覺得受到最大教育的不是教室里的學生,恰恰是站在講臺上的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總結,認真學習,爭取將每一節課都上成優質課,真正實踐一個人民教師的職責。
【三年級數學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2-28
《圖形與測量》數學課后教學反思范文12-28
數學課后教學反思簡短范文5篇12-28
苯酚課后的教學反思范文12-18
感恩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12-28
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5篇01-06
《鄉愁》課后教學反思范文11-14
化學課后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18
簡便計算課后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