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3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課文《草船借劍》的時候,我發現同學們對這個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非常感興趣,就順勢利導:我們來進行課本劇表演,好嗎?好!大家一致同意。于是,我們決定選取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作為劇本。在看完了精彩的表演之后,他們余興未盡。于是,我請同學們再回頭讀讀課本,體會體會人物的內心。這時,有個同學提問了:老師,這一段對話的提示語太單調了,怎么總是周瑜問,周瑜說呢?你這個問題提的真好!我連忙肯定了這位同學的大膽質疑,是啊,我們學過的提示語中,常常有恰當地描寫說話人的動作、神態等的語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譯過來的,古人寫文章用提示語一般很簡潔,某人曰就好了。這位同學點了點頭。那好,我們接下來就根據剛才同學們的生動表演,以及你對課文的理解來把文中的提示語補充進去,好嗎?下面是一個同學們的發言片段。
生:我給第一句加上故意,因為一個大都督怎會不知道水上交戰用弓箭最好?(讀)
生:我認為用明知故問更好(讀周瑜明知故問: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給周瑜第二句話前加狡猾地一詞。諸葛亮是一個文人,他沒有兵工廠,怎么造十萬枝箭?分明想陷害他。
生:我認為軍情緊急,可開不得玩笑一句前面可以加上高興。因為周瑜看到諸葛亮上當了,心中一定會非常高興。
生:我用心中暗喜,嘴上卻說。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為。語文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代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是在教學中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場,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解放。本案例中,我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表演課本劇,憑借生活體驗來感悟周瑜的面似和善卻暗藏殺機,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從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學中,閱讀這種個性化的活動,教師的講解遠遠代替不了學生的閱讀實踐,一旦學生有了個性化思維,個性化體驗,必然會產生精彩獨到的感悟、理解。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 篇2
教學《草船借箭》這一課,臨近尾聲,在分析總結人物個特征時,我提問:同學們,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學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大部分同學都說喜歡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顧全大局,還有的說喜歡黃蓋的忠誠、愛國……這些人物的鮮明個性在同學們的頭腦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當我要結束這個問題時,一學生突然站起來說:“我喜歡課文中的周瑜”,這真是出乎意料的回答,同學們也驚訝地望著他。說實話,這篇課文我都教了好幾遍了,每次都向同學提出同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大同小異,可從來沒有學生提過這樣的問題,面對這與眾不同的思維,作為教師,我應盡責任對他的創新思維加以呵護,想到此,我沒有有馬上下結論,而是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理由,這位同學接著說:周瑜年少英才、武藝超群,他想干出一番大事業,出人頭地,因為諸葛亮的才干超過了他,周瑜才忌嫉他,忌嫉的目的是想讓自己成為天下第一的,這也是一種進取精神,忌嫉是一種挑戰,是一種競爭,沒有忌嫉,你就會自我滿足,就會停止不前、他又例舉了一個他曾經忌嫉過的一個同學的例子,他說正因為有忌嫉心的“激勵”,才使他超過了這個同學,多么有理有據的發言呀,我立即對他的發言給予了肯定,同學們也對他投來了贊許的目光。
說真的,對于學生的這種逆向思維,我平時是很少見的,尤其沒想到的是這個平時并不起眼的學生竟有這樣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可見,學生的潛能是不可低估的呀!為此,我們要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讓他們的個性得到進一步張揚。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 篇3
<<草船借箭>>是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故事內容很簡單,淺顯易懂,而且有不少學生在之前都多少了解這個故事。但是作為教材出現,就要求通過讀文、學文去感受人物的形象。尤其是對于諸葛亮這個人物,要求通過某些重點詞句來體會他的神機妙算,而這整篇文也是圍繞”神機妙算”來展開的。在上這節課之前,我設計了大概的思路,后經過全體語文老師的指導、幫助,以及借鑒李雪松老師的一些教學方法,順利地完成了兩個課時的教學。回想起來,有閃光點,也有遺憾的地方。
亮點:
1、層次清楚,條理清晰,目標明確。第一節課導入、檢測預習、整體感知課文、解決“為什么借”這個問題;第二課時學習“怎樣借”以及“借的結果”,體會并總結主要人物的形象,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2、質疑課題。學生們自己圍繞題目提問,說說自己想在這篇課文中了解哪些問題,就以解決這些問題為目標學文。一個題目往往是一篇文章內容的濃縮,我經常引導學生抓題目中的關鍵字。《草船借箭》很明顯就是一個“借”字,抓到這個字后,學生們就很容易提出”為什么借”、“怎樣借”。一系列的問題,而帶著問題學文,目的性更強,學生學起來更有興趣。
3、實物巖石。在感知“霧大”時,我悄悄地在黑板上寫個字,然后用白色粉筆涂抹,這樣學生就一下明白“霧大”的好處———模糊視線。以及諸葛亮為什么要先船頭朝西、船尾朝東,后來又要調過來,我在黑板上畫出長江的流向,用小船實物演示,孩子們一下就知道是為了要順風順水。
不足之處:
老師的講多過于學生的讀,多過于讓學生自己去領悟。這也是我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有時感到上課很累,主要是因為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在講,而學生就一直在被動地聽,其實我是怕學生理解不了,想讓他們聽得更明白些,這是我教學上的一個誤區。其實錯了,就像這兩節課,學生基本沒有朗讀過全文,一共也就有三次左右的默讀。而剩下的時間就成了我的舞臺,表面看起來上得很好,但這兩節課下來,學生除了對課文了解了,還得了什么收獲呢?答案是沒有,我忽視了培養學生自學、歸納的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很多問題其實不用我講,就通過學生自己讀文,就能夠找到答案,這樣找到的答案他們印象會更深刻。這個問題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重視并改正的。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 篇4
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著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后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后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弗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
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后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開頭部分周瑜與諸葛亮軍中議事,周瑜步步緊逼,其毒計可謂蓄謀已久,大有天衣無縫、諸葛亮必死無疑之感。諸葛亮沉著應對,還出乎常理地將造箭時間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認為在開玩笑。借箭時,曹營萬箭齊發,諸葛亮飲酒取樂,完后還大呼謝謝,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一、教學時,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圍繞題目質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樣用草船借箭?”“結果怎么樣?”根據質疑,學生自主讀書,讀熟課文,理解文章的脈絡,大體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然后,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如,周瑜為何設造箭之計來為難諸葛亮,諸葛亮為什么能借箭成功,采用讀、議、演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節。
最后,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幾個人物進行評價,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三國演義》。
二、感受人物形象,特別是諸葛亮、周瑜的形象,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先概括人物特點,再圍繞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點,開展閱讀活動,不斷深化對特點的認識,如,感受諸葛亮的形象。先在學生充分閱讀,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課文中周瑜的話概括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然后引導學生緊緊扣住文本,抓住“神機妙算”一詞進行研讀:你從哪兒感受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學生研讀中穿針引線,通過教師的精當的點撥來深化研讀,比如,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到底想過些什么?
為什么選擇在“第三天”?為什么把船連起來,“一字擺開”?從諸葛亮的“笑”中可體會到什么?通過研讀來豐富學生對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
三、課文中人物對話較多,特別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特別能反映兩人的特點,被稱為經典之筆,對這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時,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為主,進入情境,揣摩內心,加深理解。先把諸葛亮和周瑜兩人的對話畫出來,再邊讀邊想邊議:他倆每次對話時,各人心里可能會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會怎么做,還可想象一下當時帳內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通過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讓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學生頭腦里立起來,豐滿起來,鮮活起來。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早上上了一節公開課,這是赴天津學習上的第一節課:《草船借箭》第二課時。一節課下來,心情比較復雜,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雖然整堂課都比較順,都能按教學環節進行,重點能突出,教學目標也順利地完成了,學生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也有幾處亮點。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課堂生成的東西比較少,課堂的氣氛也不夠活躍,感覺是我引著學生按著我的思路、按著我的預設走,好像我變成了主人,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應該是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教師只是起著導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學任務。可我卻沒能和學生在課堂上碰撞出火花,僅僅是走過場而已。
這堂課,我主要圍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幾方面?這一問題展開教學。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然后進行交流。學生都能找出相關的語句,并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這讓我感到了我們的學生和津南的學生的明顯不同,通常我們的學生能根據老師的問題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即使能說也是簡單的幾句,這的孩子就不一樣,每個孩子回答問題時已經習慣性地把自己的體會說一說了,這和老師的長時間訓練有關,平時注重學生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使每個孩子對所學的知識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不僅如此,這的老師對每個學年段的訓練重點都非常熟悉,在教學中都能把課程標準的訓練重點落到實處,就像我聽導師的常態課,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就以訓練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脈絡為主,第二課時就深入地分析課文,抓重點詞句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我主要抓住句子:諸葛亮笑著說:霧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來引導學生理解,抓住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諸葛亮會笑誰?。然后通過重點詞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魯肅的忠厚老實、周瑜的嫉賢忌能。在引導的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都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可是我覺得自己少了點激情,沒有把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營造出來,如果氣氛調動起來,課堂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總之,一堂課下來,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今后課堂上應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 篇6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讓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而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成功地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課文篇幅較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是我在備課時一直想要突破的難關。經過縝密思考,我決定這樣開啟本課的學習之旅:
一、布置預習作業,將課前預習落到實處
為了使學生對本課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不陌生,提前一周,我便讓學生利用手機或電腦搜集有關的三國故事來讀一讀、看一看,通過讀故事或看視頻,對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有所了解,進而對書中塑造的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等人物形象也略知一二。有了課前預習這一環節做鋪墊,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草船借箭》就不會感到那么唐突、難以接受。
二、讀題質疑,以問題為導向進入文本
都說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先讀課題,從課題入手,提問學生:讀完課題,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說用草船借箭、草船能借箭……我又接著提問: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么?“用草船怎樣借箭?誰用草船借箭?向誰借箭?用草船借到箭了嗎?……”學生在我的啟發下各抒己見,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因題質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提出問題,也讓學生有了徜徉文本、自主答疑解惑的源動力。
三、理清文章脈絡,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有了第一環節的“讀題質疑”,接下來就是“順藤摸瓜”,找到故事的主線,讀懂課文內容。根據同學們在讀題時生發的疑問,課件出示“為什么借箭?怎樣借箭?借到箭了嗎?”三個問題,只要學生通過讀課文能回答出這些問題,那么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就全部浮出水面,文章的脈絡開始變得清晰,學生就不會迷失在長篇幅課文的“文字森林”里,這對理解能力較弱的聽障學生來說是令人振奮的改變。
為什么借箭?通過研讀課文1—2自然段,絕大多數學生可以輕松地拿下這個問題:因為周瑜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用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怎樣借箭?這一部分的內容在課文的第3—9自然段里有詳細的描述。如果逐段逐句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被大容量的又長又難的句段信息淹沒、裹挾,一頭霧水地在文本中穿梭而行,最終的收獲不過是一些似懂非懂的關于怎樣借箭的較為凌亂的只言片語,而這些對于聾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因此,這一部分的教學就需要去粗取精,從聾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利用擬定小標題的方法嘗試將長文“肢解”成學生易于理解與接受的句段,通過每個小標題的提示去找尋我們想要的文字信息。
出示小標題1、借箭準備,課件彈出課文第4自然段,學生自由讀文,讀完分享自己已經讀懂了的內容。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以上這段文字以諸葛亮與魯肅的對話形式呈現,這段話對于七年級聾生來說讀懂它并不困難。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段話的內容,我還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諸葛亮與魯肅,讓聾生進行分角色表演讀。學生興致頗高,不但讀得出色,也對本段課文內容理解得較為深刻。通過讀文,學生了解到借箭需要準備:二十條船、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對周瑜保密。
出示小標題2、借箭經過,課件引導學生聚焦“三天”: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么?”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里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上面這段話通過對諸葛亮三天“動靜”的解讀,學生不難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從容不迫。接下來的兩段話是借箭的詳細經過,課件出示第7、第8自然段,通過研讀這兩段課文,明確借箭經過:
連船、靠近曹營、一字擺開、擂鼓吶喊、受箭、調轉船頭、再受箭、謝箭回營
教學至此,最后一個問題——借到箭了嗎?不用老師再多說什么,學生心里都有了答案。
透過《草船借箭》這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了在聾生的語文課堂中實施“長文短教”的喜悅。都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思考、樂于嘗試,我們就能引領學生朝著我們向往的遠方一步步走近,直至抵達。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 篇7
《草船借箭》改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課文描述了孔明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表現了孔明的才智過人和膽識。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分享一下: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9課《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改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課文描述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這難題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表現了孔明的才智過人和膽識。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我貫徹“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分享一下:
一、發散思維,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學過程中,選取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
1、情境采訪,深化認識:
如,教師作為《三國周刊》的記者采訪“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學生會自然地對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總結,并加入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2、作業設計,拓展延伸:
在課的結束部分,我在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述中體會到這一寫作方法后,總結出: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透過語言,能幫忙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隨即設計小練筆作業: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難的是武松,故事情節會怎樣?這一練筆作業的設計,讓學生有了十分大的拓展想象空間,而且將本文所學用到了寫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感知人物形象
1、本課我教學的重點之一放到了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這個自然段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以對話形式組段。在教學中我拋出問題:“分主角朗讀第二自然段,給周瑜和諸葛亮兩人加上他們說話時的動作、語氣、神情。并想想為什么這樣加?他們在說話時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期望學生能夠透過自己的研讀與合作探究交流,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此時,課堂的氣氛到達了最高點。
可在那里的教學中,在最該體現個性化閱讀的時候,我卻設計了一個齊讀練習,雖然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認識了周瑜的陰險狡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這與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超多的時間在學生的引導上,在朗讀方面花的時間就顯得少了。此刻回過頭來想想,語文教學中就是強調透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時間到學生充分地朗讀體會上(合作讀、分主角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領悟人物形象,可能到達的效果會更好。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 篇8
一、教學效果
1.準確把握課堂目標。直接切入中心,找原因——“草船借箭”的原因。
周瑜妒忌諸葛亮,讓他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從容向周瑜立下了軍令狀,答應三天造好十萬支箭,引出“造”箭結果: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嘆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 在讀中通過重點詞語切入全文的教學重點。
我通過“神機妙算”一詞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學習的方法,一步步深入了解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的特點,讓學生感知了草船“借”箭的過程,令學生清晰地認識了人物特點,使學生領會了“神機妙算”在文中的深刻含義,并感受到文中生動的細節描寫,準確、精練地用詞。
在課堂上,我盡量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以學生的閱讀分析為主,師生相互影響,相互交流;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也激發學生親近古典名著的興趣。
二、成功之處
自主合作探究見真知。
課堂中我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研讀第2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學生匯報通過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讓學生探究,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那么,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通過細細品讀體味,一個活生生的搖著鵝毛扇談笑風生的,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諸葛亮形象躍然紙上。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主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拋給學生后,讓學生去找,小組合作去琢磨,然后帶著他們體會,教給他們聯系上下文學習的方法,真的不用怕學生讀不出、找不到,課堂上學生的滔滔不絕讓我們見識到了學生們知識面之廣、思維能力之強。
三、不足之處
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內容沒法按時完成,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 篇9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我讀了這篇課文后深深地被諸葛亮的智慧和膽略所折服。那么怎樣來讓學生走入文本,去欣賞和感受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樣透過課文中幾篇名著的教學,激發學生多我國古典名著的閱讀興趣呢?
1、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課前,安排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弄清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關系,弄清文中出現的四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它們與“箭”之間的關系,這不僅僅為學生深入理解文章資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而且為落實課外閱讀目標開了一個好頭。文本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四個:周瑜、諸葛亮、魯肅和曹操。透過反復研讀課文后我發現文本中寫到箭的,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魯肅——“借箭”。“造箭”周瑜要諸葛亮十天造10萬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狹窄,公報私仇,想加害諸葛亮。而諸葛亮答應3天造好,說明他心胸開闊,顧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則是諸葛亮對真誠厚道的魯肅充滿信心,對自己的擁有的知識充滿信心,對自己的預設充滿信心,彰顯了他的聰明才智。“射箭”是諸葛亮預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動,說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謹慎,大霧天必須不肯輕易出兵,只會放箭。真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凸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略。“借箭”是忠厚樸實的魯肅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因為只有他目睹并參與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過程:向魯肅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諸葛亮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給的造箭任務。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嘆服:“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處設疑,引導學生仔細研究文本。
諸葛亮在那么一個復雜的環境下,能夠不費一兵一卒而借來十萬支箭,可見他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數一數二的。“既生瑜,何生亮”,能夠說周瑜和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間,不相上下。那么,周瑜軍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會一點都沒察覺?從常情來說,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想盡辦法來破壞諸葛亮的一切行動,但是,當魯肅告訴周瑜“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時,周瑜會一點也不懷疑嗎?周瑜也是個聰明人,怎樣會“無動于衷”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不禁產生了懷疑。于是,我查閱了《三國演義》,文中也是這樣寫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來,周瑜確實太自負了,當初他是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難,此刻明明明白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造箭的材料,但卻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虛實,而用三天的時間來睡大覺,在大帳里坐等諸葛亮的失敗。周瑜呀周瑜,如此你豈有不敗之理?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均選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教學中,我感覺自己對名著的了解實在太膚淺了,這讓我的教學顯得底氣不足。看來,廣泛地閱讀(不僅僅僅是讀教材、讀教參,還要讀名著、讀兒童文學作品,讀孩子們感興趣的一切讀物),緊跟時代地閱讀(隨著時代的發展,教材的變動,學生閱讀面的開闊)是當好一名了“語文”老師的必修課,自修課,再修課。真是“活到老”須“學到老”啊!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 篇10
這天早上上了一節公開課,這是赴天津學習上的第一節課:《草船借箭》第二課時。一節課下來,情緒比較復雜,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雖然整堂課都比較順,都能按教學環節進行,重點能突出,教學目標也順利地完成了,學生回答問題也很用心,也有幾處亮點。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課堂生成的東西比較少,課堂的氣氛也不夠活躍,感覺是我引著學生按著我的思路、按著我的預設走,好像我變成了主人,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就應是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教師只是起著“導”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學任務。可我卻沒能和學生在課堂上碰撞出火花,僅僅是走過場而已。
這堂課,我主要圍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幾方面?”這一問題展開教學。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然后進行交流。學生都能找出相關的語句,并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這讓我感到了我們的學生和津南的學生的明顯不同,通常我們的學生能根據老師的問題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即使能說也是簡單的幾句,這的孩子就不一樣,每個孩子回答問題時已經習慣性地把自己的體會說一說了,這和老師的長時間訓練有關,平時注重學生理解潛力、口頭表達潛力的培養,使每個孩子對所學的知識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不僅僅如此,這的老師對每個學年段的訓練重點都十分熟悉,在教學中都能把課程標準的訓練重點落到實處,就像我聽導師的常態課,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就以訓練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資料,把握文章的脈絡為主,第二課時就深入地分析課文,抓重點詞句幫忙學生理解、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我主要抓住句子:“諸葛亮笑著說:‘霧這么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來引導學生理解,抓住“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諸葛亮會笑誰?”。然后透過重點詞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魯肅的忠厚老實、周瑜的嫉賢忌能。在引導的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都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但是我覺得自己少了點激情,沒有把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營造出來,如果氣氛調動起來,課堂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總之,一堂課下來,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今后課堂上應改善的地方還有許多,駕馭課堂的潛力還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 篇11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為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在本節課中,教師著力引導學生掌握一些閱讀方法。如抓住體現人物言行的句子來感受人物的鮮明形象特點,看看文中的人物說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為什么這樣說、這樣做。
研究后,再來談談對人物的認識。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同時,引導學生借助相關的資料來閱讀,如了解三國時代的一些歷史背景來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可以結合看過的電視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學生不僅僅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體驗了閱讀方法。這樣逐步落實語文要素,從而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 篇12
我今天所執教的《草船借箭》一課,是調兵山市“五環三歩一中心”模式下的一節課,這種模式,所體現的教學理念是,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下面我就說一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反思。
《草船借箭》一課是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篇課文,主題是感受古典名著。教學目標:是 1.認識10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妒忌、擂鼓”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3.感悟作者的敘述特點和刻畫人物的方法。為了達到目標上課之前,我讓學生聽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從聽覺上把學生帶入到三國中,為本課的學習做好了鋪墊。然后讓學生說說,三國都是哪三國,主要人物都有哪些?諸葛亮,和周瑜,都是哪國的,接著介紹了草船借箭的背景,進而導入了新課。然后,我又用了經典國文中的一句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導出了,諸葛亮,借箭,是否也具備,天使,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為我校國文誦讀做了一個很好的應用,引導學生多積累國文。然后,出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清楚,本節課所要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第一個環節,是提出問題,在這個環節里,我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自學生字詞,設計統領全篇的大問題(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也就是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在自學提示中,我又提出了,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在哪里,以這個問題為切入點,讓學生深入學習這篇課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第二個環節,是解決問題,學生首先要自學,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學生在小組內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全班交流。這也正體現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理念。在自學過程當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這個環節里,教師所起的作用是點撥,引導的作用。所以,我抓住了,“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這句話讓學生知道,諸葛亮懂天文知識,然后再揣摩諸葛亮,魯肅心里,感悟去讀,把讀落到實處。然后又讓學生,聯系上文,“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這個句子,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教給學生聯系上文解決問題的讀書方法,然后讓學生,比較,兩種表達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學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應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去。在學生的匯報中,我抓住了諸葛亮的笑,以它為突破點,讓學生想,諸葛亮可能是在笑什么?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從而讓學生品出曹操、魯肅、周瑜,性格特點,總結出諸葛亮識人心的特點。同時,我用了一把扇子做道具,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去讀,增強一定感染力,也真正的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然后讓學生匯報諸葛亮,曉地理,巧安排,隨機解決學生課前不懂的問題。這時,我演示了自己做的課件,,讓學生再一次清楚諸葛亮草船借箭的過程。當諸葛亮借箭成功的時候,我讓學生一起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目的是讓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體會借箭后的高興心情。
第三個環節,是歸納概括,在這個環節里,我首先讓學生知道了借箭也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與開篇照應。然后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這也正是語文科的工具性的體現,然后又讓學習體會諸葛亮能夠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心胸寬廣的好品質,體現語文科的人文性的特點。接著,我讓學生,品詞草船借箭中“借”是否能換成別的詞,目的要讓學生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能力。隨機,板書,畫成了知識樹,將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更加系統化,鮮明化,這也是五環三步模式下的一大亮點。
第四個環節是,鞏固應用,在這個環節里,我注重是語文科的特點,要多積累,所以,我幫學生們,積累了三國演義的歇后語,成語,讓學生,讀,記。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
第五個環節,拓展創新,在這個環節里,我讓學生課后準備,三國演義中的故事,班級準備召開,歷史故事會,這個環節的目的是引領學生,去讀《三國演義》這本書,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繼續學習,也體現了語文科的大語文觀的特點。
本節課不足的地方是時間的分配上不夠合理,應在學生自學的時候時間多些,照顧一下學困生。在以后的教學中盡量做到時間安排合理了。
【草船借箭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3篇)】相關文章:
《鄉愁》課后教學反思范文11-14
苯酚課后的教學反思范文12-18
感恩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12-28
語文課文《草船借箭》課后反思12-18
坐井觀天課后教學反思(通用24篇)12-16
坐井觀天課后教學反思(通用7篇)12-17
化學課后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18
簡便計算課后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