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霧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霧凇》教學反思1
聽了張老師執教的《霧凇》一課,我受益匪淺。霧凇這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
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體驗霧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征,也是體會美的重要著手點。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著重讓孩子體會霧凇的美,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老師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另外,在教學中張老師好以“讀”為主線。在教學活動中,將“讀”的聯系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及道理。
二、抓關健詞教學。
教師在教學最后一自然段時,是圍繞一個“千姿百態”進行的,目的是使學生想象、感受霧凇的各種姿態,進而感受霧凇的美。霧凇的美是兩個方面的,
一是千姿百態。
二是神奇壯觀。
首先,教者出示“千姿百態”這個詞語,讓學生了解霧凇千姿百態的原因。這里的千姿百態并不是霧凇本身的姿態,而是因為霧凇隨著附著樹木枝葉形態而產生的不同。教師帶領學生理解“瓊枝玉樹”。隨后,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使學生跨越時空,感受霧凇的不同姿態。有了直觀經驗的基礎,學生的想象說話落到實處。教師在學生想象說話時,教注意結合了文本,進行了指導。出示句式訓練:潔白的霧凇像的。這樣課堂上學生說霧凇的姿態時,語言更加生動優美。最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學生在感受霧凇姿態美的基礎上,感悟“忽如”帶來的神奇和壯觀。這也正是文本所蘊涵的內容。
這節課準備充分,抓注重點:霧凇的形成。以“奇”貫穿全課,突破難點。在教學中,讓學生反復讀書,自讀、默讀、個別讀、齊讀等,讀中感悟,同時,教師創設意境,引導學生感悟,尊重學生主體,構建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理解,有效利用媒體,激發了學生情感,并向課外拓展,優化教學目標。
《霧凇》教學反思2
《霧凇》是一篇文質兼美、意境美的寫景文章。曾經聽過老師用此文作為公開課,在課文中的有些環節上還是會“繞彎子”。在課余也和喬老師聊及此課,喬老師也有同感,她還不無細致的提及到了大多數老師“繞”的環節——霧凇形成的兩個條件。為了將此課上好,為了在課堂上少“繞”,我仔細備了這課。
由于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所以整節課我還是以讀為基礎,但側重悟,引領學生在賞析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感悟霧凇的美。
一、課堂結構的設置。
文本解讀是根,作為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應該是豐富,深刻而又獨到的。從某種角度來說,教者對文本的解讀直接關系到我們課堂教學的成敗。《霧凇》這篇課文通過對其外形及形成過程的描寫突出了一個“美”。同時,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課文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筆墨寫它的形成而對它的外形描寫的文字卻很少。”除了告訴我們它的形成應該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外,是不是在告訴我們霧凇的美更多的是體現在它形成的過程。基于這一解讀,教學中我直奔重點,難點,為學生構建的閱讀話題“你感受到的霧凇形成的過程是什么樣的?這么美的霧凇,是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形成的?”這個閱讀話題的構建我是考慮到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也是多元的,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尊重他們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二、關于課件的運用
其實,我是一個不太愛課件的人。有感于我們大師的課在沒有課件的情況下還是那樣的精彩。但這節課不同,有的環節用課件和不用所得到的教學效果截然不同。所以,這節課圖片的加入,降低了教學的難度,然后讓學生看圖發展思維想象,拓展了文本,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應該說,這樣的課上的美了,便成功了一半,所遺憾的是在這節課中我的語言沒有跟課堂結合起來,沒有有的老師那么有磁性般的感染力,因此給課堂帶來了缺憾,我想我通過反思,會讓這一次的缺憾在下一次的課堂上變得美麗。
《霧凇》教學反思3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吉林霧凇的壯美景觀,但離我們南方的學生生活較遠,因此教師一開始就出示霧凇的實景圖片,把學生帶入這個神奇而美麗的風景之中,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霧凇,產生一種想去學習的沖動。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將“讀”的聯系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教學中我采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1、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霧凇美景,邊讀邊感悟。
2、自讀質疑,小組交流。
3、品詞、品句,配上動作體會朗讀。
然后再帶著想象觀察近景圖片,形象真切地再現,學生就有話可說,有話想說,贊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使用課件,就是找準最佳作用點和最佳時機,讓多媒體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課上,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氛圍濃。教學中滲透了課改理念,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力圖體現三個維度的落實。教師朗讀指導也較到位。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課文中描繪的景色是美的,大自然呈現的景色更美,在課文的最后一個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鼓勵學習大膽向作者挑戰,寫出更好的文章,從課堂走向課外,從小語文走向大語文。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較單一,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2、對詞的品析不夠到位,忽略了“凝結、隨風飄蕩、籠罩、淹沒”等詞的理解。
3、教學語言不夠簡練,生活化。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發揚優點,對于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教學反思4
《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的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大自然的奇特之美。文章通篇圍繞“奇”而展開的。
第一自然段的景色之奇,圍繞霧凇的多、美來讓學生有感情的品讀“吉林奇觀”,在教學時,學生分別能夠從“十里長堤”、“綴滿”來說明霜花之多,“潔白晶瑩”、“銀光閃爍”說明霜花之美。文章在開始教學時就引導孩子從文之中去體會無以倫比的美麗畫卷。
由于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先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一奇特的自然景觀,“奇”在哪?接著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來再次的品味課本的“奇觀”。
所以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快速默讀找出表現霧凇美的句子。接著就自然的引到第二小節的學習,這么美的霧凇是怎樣的形成的呢?這一自然段的教學,先是讓學生找出一般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找到具備的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那么吉林的霧凇形成的條件呢?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吉林的霧凇具備飽和的水汽這一條件,具體表現?霧氣遇冷以后會有什么變化?霧氣怎樣凝結成霧凇?通過這樣的一層層的剝析,學生對于這篇文章的重點理解的就比較透徹。因此孩子在學習完這小節時就基本上能把霧凇的形成過程講明白說清楚,自然課后要求的背誦對于學生來講就水到渠成。
【《霧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霧凇》教學反思15篇11-02
《霧凇》教學設計15篇12-18
《霧凇》教學設計(15篇)12-25
《霧凇》教學設計15篇12-18
《霧凇》教學設計匯編15篇12-25
《霧凇》教學設計集錦15篇12-25
《霧凇》教學設計(匯編15篇)12-18
霧凇說課稿11-04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霧凇》教學設計12-17
《霧凇》說課稿7篇12-17